【熱】八年級數學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數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重難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中位線定理.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和梯形中位線定理不但給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線段的位置關系,而且給出了線段的數量關系,為平面幾何中證明線段平行和線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節的難點是中位線定理的證明.中位線定理的證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學生初次接觸,思維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證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條或2條以上的輔助線,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況對比有一定的難度.
教法建議
1. 對于中位線定理的引入和證明可采用發現法,由學生自己觀察、猜想、測量、論證,實際掌握效果比應用講授法應好些,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參考采用
2.對于定理的證明,有條件的教師可考慮利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演示知識的形成及證明過程,效果可能會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中位線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2.掌握定理“過三角形一邊中點且平行另一邊的直線平分第三邊”
3.能夠應用三角形中位線概念及定理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4.通過定理證明及一題多解,逐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 通過一題多解,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設計
畫圖測量,猜想討論,啟發引導.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三角形中位線的概論與三角形中位線性質.
2.教學難點: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證明.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常用畫圖工具
六、教學步驟
【復習提問】
1.敘述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及推論的內容(結合學生的敘述,教師畫出草圖,結合圖形,加以說明).
2.說明定理的證明思路.
3.如圖所示,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M、N分別為BC、DA中點,AM、CN分別交BD于點E、F,如何證明 ?
分析:要證三條線段相等,一般情況下證兩兩線段相等即可.如要證 ,只要 即可.首先證出四邊形AMCN是平行四邊形,然后用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即可證出.
4.什么叫三角形中線?(以上復習用投影儀打出)
【引入新課】
1.三角形中位線:連結三角形兩邊中點的線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線.
(結合三角形中線的定義,讓學生明確兩者區別,可做一練習,在 中,畫出中線、中位線)
2.三角形中位線性質
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線的'定義后,我們來研究一下,三角形中位線有什么性質.
如圖所示,DE是 的一條中位線,如果過D作 ,交AC于 ,那么根據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推論2,得 是AC的中點,可見 與DE重合,所以 .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同樣,過D作 ,且DE FC,所以DE .因此,又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三角形中位線等于第三邊的一半.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三角形中位城平行于第三邊,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應注意的兩個問題:①為便于同學對定理能更好的掌握和應用,可引導學生分析此定理的特點,即同一個題設下有兩個結論,第一個結論是表明中位線與第三邊的位置關系,第二個結論是說明中位線與第三邊的數量關系,在應用時可根據需要來選用其中的結論(可以單獨用其中結論).②這個定理的證明方法很多,關鍵在于如何添加輔助線.可以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證明以活躍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思路,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也應指出,當一個命題有多種證明方法時,要選用比較簡捷的方法證明.
由學生討論,說出幾種證明方法,然后教師總結如下圖所示(用投影儀演示).
(l)延長DE到F,使 ,連結CF,由 可得AD FC.
(2)延長DE到F,使 ,利用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可得AD FC.
(3)過點C作 ,與DE延長線交于F,通過證 可得AD FC.
上面通過三種不同方法得出AD FC,再由 得BD FC,所以四邊形DBCF是平行四邊形,DF BC,又因DE ,所以DE .
(證明過程略)
例 求證:順次連結四邊形四條邊的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由學生根據命題,說出已知、求證)
已知:如圖所示,在四邊形ABCD中,E、F、G、H分別是AB、BC、CD、DA的中點.
求證: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
分析:因為已知點分別是四邊形各邊中點,如果連結對角線就可以把四邊形分成三角形,這樣就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來證明出四邊形EFGH對邊的關系,從而證出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
證明:連結AC.
∴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同理,
∴GH EF
∴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
【小結】
1.三角形中位線及三角形中位線與三角形中線的區別.
2.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及證明思路.
七、布置作業
教材P188中1(2)、4、7
八年級數學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
2、會用分式的基本性質將分式變形。
二、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
2、難點:靈活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將分式變形。
3、認知難點與突破方法
教學難點是靈活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將分式變形。突破的方法是通過復習分數的通分、約分總結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再用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質。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導出通分、約分的概念,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地將分式變形。
三、練習題的意圖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學生觀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相應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這個整式,填到括號里作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變。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進一步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進行約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約分是要找準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結果要是最簡分式;通分是要正確地確定各個分母的最簡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數的最小公倍數,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冪的積,作為最簡公分母。
教師要講清方法,還要及時地糾正學生做題時出現的錯誤,使學生在做提示加深對相應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習題16.1的第5題是:不改變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號。這一類題教材里沒有例題,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質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號,改變其中任何兩個,分式的值不變。
“不改變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號”是分式的基本性質的應用之一,所以補充例5。
四、課堂引入
1、請同學們考慮:與相等嗎?與相等嗎?為什么?
2、說出與之間變形的過程,與之間變形的過程,并說出變形依據?
3、提問分數的基本性質,讓學生類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質。
五、例題講解
P7例2.填空:
[分析]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整式,使分式的值不變。
P11例3.約分:
[分析]約分是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個整式,使分式的值不變。所以要找準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約分的結果要是最簡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確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數的最小公倍數,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冪的積,作為最簡公分母。
八年級數學教案3
數據的波動
教學目標:
1、經歷數據離散程度的探索過程
2、了解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和方差,能借助計算器求出相應的數值。
教學重點:會計算某些數據的極差、標準差和方差。
教學難點:理解數據離散程度與三個差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計算器,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投影課本P138引例。
(通過對問題串的`解決,使學生直觀地估計從甲、乙兩廠抽取的20只雞腿的平均質量,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時,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
2、極差:是指一組數據中最大數據與最小數據的差,極差是用來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一個統計量。
二、活動與探究
如果丙廠也參加了競爭,從該廠抽樣調查了20只雞腿,數據如圖(投影課本159頁圖)
問題:1、丙廠這20只雞腿質量的平均數和極差是多少?
2、如何刻畫丙廠這20只雞腿質量與其平均數的差距?分別求出甲、丙兩廠的20只雞腿質量與對應平均數的差距。
3、在甲、丙兩廠中,你認為哪個廠雞腿質量更符合要求?為什么?
(在上面的情境中,學生很容易比較甲、乙兩廠被抽取雞腿質量的極差,即可得出結論。這里增加一個丙廠,其平均質量和極差與甲廠相同,此時導致學生思想認識上的矛盾,為引出另兩個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量度標準差和方差作鋪墊。
三、講解概念:
方差:各個數據與平均數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數,記作s2
設有一組數據:x1, x2, x3,,xn,其平均數為
則s2= ,
而s= 稱為該數據的標準差(既方差的算術平方根)
從上面計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組數據的極差,方差或標準差越小,這組數據就越穩定。
四、做一做
你能用計算器計算上述甲、丙兩廠分別抽取的20只雞腿質量的方差和標準差嗎?你認為選哪個廠的雞腿規格更好一些?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通過對此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回顧了用計算器求平均數的步驟,并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詳細步驟)
五、鞏固練習:課本第172頁隨堂練習
六、課堂小結:
1、怎樣刻畫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
2、怎樣求方差和標準差?
七、布置作業:習題5.5第1、2題。
八年級數學教案4
學習目標
1、通過運算多項式乘法,來推導平方差公式,學生的認識由一般法則到特殊法則的能力。
2、通過親自動手、觀察并發現平方差公式的結構特征,并能從廣義上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含義。
3、初步學會運用平方差公式進行計算。
學習重難點重點:
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及應用。
難點是對公式中a,b的廣泛含義的理解及正確運用。
自學過程設計教學過程設計
看一看
認真閱讀教材,記住以下知識:
文字敘述平方差公式:_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
做一做:
1、完成下列練習:
①(m+n)(p+q)
②(a+b)(x-y)
③(2x+3y)(a-b)
④(a+2)(a-2)
、(3-x)(3+x)
、(2m+n)(2m-n)
想一想
你還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請寫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計算對不對?若不對,請在橫線上寫出正確結果、
(1)(x-3)(x+3)=x2-3( ),__________;
(2)(2x-3)(2x+3)=2x2-9( ),_________;
(3)(-x-3)(x-3)=x2-9( ),_________;
(4)(2xy-1)(2xy+1)=2xy2-1( ),________、
2、(1)(3a-4b)( )=9a2-16b2; (2)(4+2x)( )=16-4x2;
(3)(-7-x)( )=49-x2; (4)(-a-3b)(-3b+a)=_________、
3、計算:50×49=_________、
應用探究
1、幾何解釋平方差公式
展示:邊長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個邊長為b的小正方形。
(1)請計算圖的陰影部分的面積(讓學生用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計算)。
(2)小明將陰影部分拼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長與寬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積嗎?
2、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1)103×93 (2)59、8×60、2
拓展提高
1、閱讀題:
我們在計算(2+1)(22+1)(24+1)(28+1)(216+1)(232+1)時,發現直接運算很麻煩,如果在算式前乘以(2-1),即1,原算式的值不變,而且還使整個算式能用乘法公式計算、解答過程如下:
原式=(2-1)(2+1)(22+1)(24+1)(28+1)(216+1)(232+1)
=(22-1)(22+1)(24+1)(28+1)(216+1)(232+1)
=(24-1)(24+1)(28+1)(216+1)(232+1)
=……=264-1
你能用上述方法算出(3+1)(32+1)(34+1)(38+1)(316+1)的值嗎?請試試看!
2、仔細觀察,探索規律:
(x-1)(x+1)=x2-1
(x-1)(x2+x+1)=x3-1
(x-1)(x3+x2+x+1)=x4-1
(x-1)(x4+x3+x2+x+1)=x5-1
……
(1)試求25+24+23+22+2+1的值;
(2)寫出22006+22005+22004+…+2+1的個位數、
堂堂清
一、選擇題
1、下列各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計算的是( )
(1)(a-2b)(-a+2b);
(2)(a-2b)(-a-2b);
(3)(a-2b)(a+2b);
(4)(a-2b)(2a+b)、
八年級數學教案5
一、教材分析
1、特點與地位:重點中的重點。
本課是教材求兩結點之間的最短路徑問題是圖最常見的應用的之一,在交通運輸、通訊網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實用意義。
2、重點與難點:結合學生現有抽象思維能力水平,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學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徑問題的自身特點,確立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如下:
(1)重點:如何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徑問題,以及該問題的解決方案。
。2)難點:求解最短路徑算法的程序實現。
3、教學安排:最短路徑問題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求從某個源點到其他各結點的最短路徑,另一種是求每一對結點之間的最短路徑。根據教學大綱安排,重點講解第一種情況問題的解決。安排一個課時講授。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慮實際應用需要,補充旅游景點線路選擇的實例,實例中問題解決與算法分析相結合,逐步推動教學過程。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掌握最短路徑概念、能夠求解最短路徑。
2、能力目標:
。1)通過將旅游景點線路選擇問題抽象成求最短路徑問題,培養學生的數據抽象能力。
(2)通過旅游景點線路選擇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素質目標:培養學生講究工作方法、與他人合作,提高效率。
三、教法分析
課前充分準備,研讀教材,查閱相關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中除了使用傳統的“講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同時輔以多媒體課件,以啟發的方式展開教學。由于本節課的內容屬于圖這一章的難點,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注意與學生溝通,根據學生的反應控制好教學進度是本節課成功的關鍵。
四、學法指導
1、課前上次課結課時給學生布置任務,使其有針對性的預習。
2、課中指導學生討論任務解決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本節課知識點。
3、課后給學生布置同類型任務,加強練習。
五、教學過程分析
(一)課前復習(3~5分鐘)回顧“路徑”的概念,為引出“最短路徑”做鋪墊。
教學方法及注意事項:
。1)采用提問方式,注意及時小結,提問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回憶概念。
。2)提示學生“溫故而知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ǘ⿲胄抡n(3~5分鐘)以城市公路網為例,基于求兩個點間最短距離的實際需要,引出本課教學內容“求最短路徑問題”。教學方法及注意事項:
。1)先講實例,再指出概念,既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又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自然過渡。
(2)此處使用案例教學法,不在于問題的求解過程,只是為了說明問題的存在,所以這里的`例子只需要概述,能夠說明問題即可。
(三)講授新課(25~30分鐘)
1、求某一結點到其他各結點的最短路徑(重點)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提出旅游景點選擇的例子,解決如何選擇代價小、景點多的路線。
。1)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圖中求任一結點到其他結點最短路徑問題。(3~5分鐘)教學方法及注意事項:
、僦饕捎弥v授法,將實際問題用圖形表示出來。語言描述轉換的方法(用圓圈加標號表示某一景點,用箭頭表示從某景點到其他景點是否存在旅游線路,并且將旅途費用寫在箭頭的旁邊。)一邊用語言描述,一邊在黑上畫圖。
、谧⒁馐痉懂媹D只進行一部分,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完成余下部分的轉化。
、奂皶r總結,原型抽象(景點作為圖的結點,景點間的線路作為圖的邊,旅途費用作為邊的權值),將案例求解問題抽象成求圖中某一結點到其他各結點的最短路徑問題。
、芾枚嗝襟w課件,向學生展示一張帶權有向圖,并略作解釋,為后續教學做準備。
教學方法及注意事項:
、賳l式教學,如何實現按路徑長度遞增產生最短路徑?
②結合案例分析求解最短路徑過程中(重點)注意此處借助黑板,按照算法思想的步驟。同樣,也是只示范一部分,余下部分由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四)課堂小結(3~5分鐘)
1、明確本節課重點
2、提示學生,這種方式形成的圖又可以解決哪類實際問題呢?
(五)布置作業
1、書面作業:復習本次課內容,準備一道備用習題,靈活把握時間安排。
六、教學特色
以旅游路線選擇為主線,靈活采用案例教學、示范教學、多媒體課件等多種手段輔助教學,使枯燥的理論講解生動起來。在順利開展教學的同時,體現所講內容的實用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八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解單項式乘以多項式的意義,理解單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法則,會進行單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運算。
能力目標:
。1)經歷探索乘法運算法則的過程,發展觀察、歸納、猜測、驗證等能力;
。2)體會乘法分配律的作用與轉化思想,發展有條理的思考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教學重點】
單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運算
【教學難點】
推測整式乘法的運算法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復習引入課題(學生作答)
1.請說出單項式與單項式相乘的法則:
單項式與單項式相乘,把它們的系數、相同字母的冪分別相乘,對于只在一個單項式里出現的字母,則連同它的指數作為積的一個因式。
(系數×系數)×(同字母冪相乘)×單獨的冪
例如:( 2a2b3c) (-3ab)
解:原式=[2· (-3) ] · (a2·a) · (b3 · b) · c
= -6a3b4c
2.說出多項式2x2-3x-1的項和各項的系數項分別為:2x2、-3x、-1系數分別為:2、-3、-1
問:如何計算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例如:2a2· (3a2 - 5b)該怎樣計算?
這便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二、新知探究
已知一長方形長為(a+b+c),寬為m,則面積為:m(a+b+c)
現將這個長方形分割為寬為m,長分別為a、b、c的三個小長方形,其面積之和為ma+mb+mc因為分割前后長方形沒變所以m(a+b+c)=ma+mb+mc
上一等式根據什么規律可以得到?從中可以得出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運算法則該如何表述?(學生分組討論:前后座為一組;找個別同學作答,教師作評)
結論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運算法則:
用單項式分別去乘多項式的每一項,再把所得的積相加。
用字母表示為:m(a+b+c)=ma+mb+mc
運算思路:單×多
轉化
分配律
單×單
三、例題講解
例計算:(1)(-2a2)· (3ab2– 5ab3)
。2)(- 4x) ·(2x2+3x-1)
解:(1)原式= (-2a2)· 3ab2+ (-2a2)·(– 5ab3) ①=-6a3b2+ 10a3b3 ②
(2)原式=(- 4x) ·2x2+(- 4x) ·3x+(- 4x) ·(-1) ①
八年級數學教案7
分式方程
教學目標
1.經歷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將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系用分式方程 表示,體會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經歷實際問題-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過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人體,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樂于探究、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學 生努力尋找 解決問題的進取心,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將實際問題中的等量 關系用分式方程表示
教學難點:
找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系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有兩塊面積相同的小麥試驗田,第一塊使用原品種,第二 塊使用新品種,分別收獲小麥9000 kg和15000 kg。已知第一塊試驗田每公頃的產量比第二塊少3000 kg,分別求這兩塊試驗田每 公頃 的產量。你能找出這一問題中的所有等量關系嗎?(分組交流)
如果設第一塊試驗田 每公頃的產量為 kg,那么第二塊試驗田每公頃的產量是________kg。
根據題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二、講授新課
從甲地到乙地有兩條公路:一條是全長600 km的普通 公路,另一條是全長480 km的高速公路。某客 車在 高速公路上行駛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 km/h,由高速 公路從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時間 是由普通公路從甲地到乙地所需時間的一半。求該客車由高速公路從 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時間。
這 一問題中有哪些等量關系?
如果設客車由高速公路從甲地到乙地 所需的時間為 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從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時間為_________h。
根據題意,可得方程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分組探討、交流,列出方程.
三.做一做:
為了幫助遭受自然災害的地區重建家園,某學校號召同學們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總額為4800元,第二次捐款總額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數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兩次人均捐款額恰好相等。如果設第一次捐款人數為 人,那么 滿足怎樣的方程?
四.議一議:
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點?
分母中含有未知數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與整式方程有什么區別?
五、 隨堂練習
(1)據聯合國《20xx年全球投資 報告》指出,中國20xx年吸收外國投資額 達530億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設20xx年我國吸收外國投資額為 億美元,請你寫出 滿足的方程。你能寫出幾個方程?其中哪一個是分式方程?
(2)輪船在順水中航行20千米與逆水航行10千米所用時間相同,水流速度為2. 5千米/小時,求輪船的靜水速度
(3)根據分式方程 編一道應用題,然后同組交流,看誰編得好
六、學 習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感想?
七.作業布置
八年級數學教案8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標系
11。1平面上點的坐標
第1課時平面上點的坐標(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有序實數對的概念,認識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相關知識,如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構成:橫軸、縱軸、原點等。
2。理解坐標平面內的點與有序實數對的一一對應關系,能寫出給定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某一點的坐標。已知點的坐標,能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描出點。
3。能在方格紙中建立適當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來描述點的位置。
【過程與方法】
1。結合現實生活中表示物體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實數對和平面直角坐標系的作用。
2。學會用有序實數對和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點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入有序實數對、平面直角坐標系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的解決與數學的發展之間有聯系,感受到數學的價值。
重點難點
【重點】
認識平面直角坐標系,寫出坐標平面內點的坐標,已知坐標能在坐標平面內描出點。
【難點】
理解坐標系中的坐標與坐標軸上的數字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師:如果讓你描述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你會怎么說?
生甲:我在第3排第5個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師:很好!我們買的電影票上寫著幾排幾號,是對應某一個座位,也就是這個座位可以用排號和列號兩個數字確定下來。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師:在以上幾個問題中,我們根據一個物體在兩個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數量來表示這個物體
的位置,這兩個數量我們可以用一個實數對來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號的話,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號。
師:對,它們對應的不是同一個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體位置的這個實數對是有序的。誰來說說我們應該怎樣表示一個物體的位置呢?
生:用一個有序的實數對來表示。
師:對。我們學過實數與數軸上的點是一一對應的,有序實數對是不是也可以和一個點對應起來呢?
生:可以。
教師在黑板上作圖:
我們可以在平面內畫兩條互相垂直、原點重合的數軸。水平的數軸叫做x軸或橫軸,取向右為
正方向;豎直的數軸叫做y軸或縱軸,取向上為正方向;兩軸交點為原點。這樣就構成了平面直角坐標系,這個平面叫做坐標平面。
師:有了平面直角坐標系,平面內的點就可以用一個有序實數對來表示了,F在請大家自己動手畫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教師指正學生易犯的錯誤。
教師邊操作邊講解:
如圖,由點P分別向x軸和y軸作垂線,垂足M在x軸上的坐標是3,垂足N在y軸上的坐標是5,我們就說P點的橫坐標是3,縱坐標是5,我們把橫坐標寫在前,縱坐標寫在后,(3,5)就是點P的坐標。在x軸上的點,過這點向y軸作垂線,對應的坐標是0,所以它的縱坐標就是0;在y軸上的點,過這點向x軸作垂線,對應的坐標是0,所以它的橫坐標就是0;原點的橫坐標和縱坐標都是0,即原點的坐標是(0,0)。
教師多媒體出示:
師:如圖,請同學們寫出A、B、C、D這四點的坐標。
生甲:A點的坐標是(—5,4)。
生乙:B點的坐標是(—3,—2)。
生丙:C點的坐標是(4,0)。
生丁:D點的坐標是(0,—6)。
師:很好!我們已經知道了怎樣寫出點的坐標,如果已知一點的坐標為(3,—2),怎樣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找到這個點呢?
教師邊操作邊講解:
在x軸上找出橫坐標是3的點,過這一點向x軸作垂線,橫坐標是3的點都在這條直線上;在y軸上找出縱坐標是—2的點,過這一點向y軸作垂線,縱坐標是—2的`點都在這條直線上;這兩條直線交于一點,這一點既滿足橫坐標為3,又滿足縱坐標為—2,所以這就是坐標為(3,—2)的點。下面請同學們在方格紙中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并描出A(2,—4),B(0,5),C(—2,—3),D(—5,6)這幾個點。
學生動手作圖,教師巡視指導。
三、深入探究,層層推進
師:兩個坐標軸把坐標平面劃分為四個區域,從x軸正半軸開始,按逆時針方向,把這四個區域分別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注意:坐標軸不屬于任何一個象限。在同一象限內的點,它們的橫坐標的符號一樣嗎?縱坐標的符號一樣嗎?
生:都一樣。
師:對,由作垂線求坐標的過程,我們知道第一象限內的點的橫坐標的符號為+,縱坐標的符號也為+。你能說出其他象限內點的坐標的符號嗎?
生:能。第二象限內的點的坐標的符號為(—,+),第三象限內的點的坐標的符號為(—,—),第四象限內的點的坐標的符號為(+,—)。
師:很好!我們知道了一點所在的象限,就能知道它的坐標的符號。同樣的,我們由點的坐標也能知道它所在的象限。一點的坐標的符號為(—,+),你能判斷這點是在哪個象限嗎?
生:能,在第二象限。
四、練習新知
師:現在我給出幾個點,你們判斷一下它們分別在哪個象限。
教師寫出四個點的坐標:A(—5,—4),B(3,—1),C(0,4),D(5,0)。
生甲:A點在第三象限。
生乙:B點在第四象限。
生丙:C點不屬于任何一個象限,它在y軸上。
生丁:D點不屬于任何一個象限,它在x軸上。
師:很好!現在請大家在方格紙上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在上面描出這些點。
學生作圖,教師巡視,并予以指導。
五、課堂小結
師: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
生:認識了平面直角坐標系,會寫出坐標平面內點的坐標,已知坐標能描點,知道了四個象限以及四個象限內點的符號特征。
教師補充完善。
教學反思
物體位置的說法和表述物體的位置等問題,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但可能沒有想到這些問題與數學的聯系。教師在這節課上引導學生去想到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來表示物體的位置,讓學生參與到探索獲取新知的活動中,主動學習思考,感受數學的魅力。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由生活中的實例與坐標的聯系感受坐標的實用性,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2課時平面上點的坐標(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進一步學習和應用平面直角坐標系,認識坐標系中的圖形。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索平面上的點連接成的圖形,形成二維平面圖形的概念,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體驗通過二維坐標來描述圖形頂點,從而描述圖形的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平面上的點連接成的圖形,計算圍成的圖形的面積。
【難點】
不規則圖形面積的求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概念,也學習了已知點的坐標,怎樣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把這個點表示出來。下面請大家在方格紙上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并在上面標出A(5,1),B(2,1),C(2,—3)這三個點。
學生作圖。
教師邊操作邊講解: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師:現在我們把這三個點用線段連接起來,看一下得到的是什么圖形?
生甲:三角形。
生乙:直角三角形。
師:你能計算出它的面積嗎?
生:能。
教師挑一名學生:你是怎樣算的呢?
生:AB的長是5—2=3,BC的長是1—(—3)=4,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積是×3×4=6。
師:很好!
教師邊操作邊講解:
大家再描出四個點:A(—1,2),B(—2,—1),C(2,—1),D(3,2),并將它們依次連接起來看看形成的是什么
圖形?
學生完成操作后回答:平行四邊形。
師:你能計算它的面積嗎?
生:能。
教師挑一名學生:你是怎么計算的呢?
生:以BC為底,A到BC的垂線段AE為高,BC的長為4,AE的長為3,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4×3=12。師:很好!剛才是已知點,我們將它們順次連接形成圖形,下面我們來看這樣一個連接成的圖形:
教師多媒體出示下圖:
八年級數學教案9
平方差公式
學習目標:
1、能推導平方差公式,并會用幾何圖形解釋公式;
2、能用平方差公式進行熟練地計算;
3、經歷探索平方差公式的推導過程,發展符號感,體會特殊一般特殊的認識規律.
學習重難點:
重點:能用平方差公式進行熟練地計算;
難點:探索平方差公式,并用幾何圖形解釋公式.
學習過程:
一、自主探索
1、計算:(1)(m+2) (m-2) (2)(1+3a) (1-3a)
(3) (x+5y)(x-5y) (4)(y+3z) (y-3z)
2、觀察以上算式及其運算結果,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再舉兩例驗證你的發現.
3、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敘述你的發現嗎?
4、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1)、公式左邊的兩個因式都是二項式。必須是相同的兩數的和與差;蛘哒f兩 個二項式必須有一項完全相同,另一項只有符號不同。
(2)、公式中的a與b可以是數,也可以換成一個代數式。
二 、試一試
例1、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1)(5+6x)(5-6x) (2)(x-2y)(x+2y) (3)(-m+n)(-m-n)
例2、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1)(1)(- x-y)(- x+y) (2)(ab+8)(ab-8) (3)(m+n)(m-n)+3n2
三、合作交流
如圖,邊長為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個邊長為b的小正方形.
(1)請表示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
(2)小穎將陰影部分拼成了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積嗎? a a b
(3)比較(1)(2)的結果,你能驗證平方差公式嗎?
四、鞏固練習
1、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1)(a+2)(a-2) (2)(3a+2b)(3a-2b)
(3)(-x+1)(-x-1) (4)(-4k+3)(-4k-3)
2、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1)803797 (2)398402
3.平方差公式(a+b)(a-b)=a2-b2中字母a,b表示( )
A.只能是數 B.只能是單項式 C.只能是多項式 D.以上都可以
4.下列多項式的乘法中,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計算的是( )
A.(a+b)(b+a) B.(-a+b)(a-b)
C.( a+b)(b- a) D.(a2-b)(b2+a)
5.下列計算中,錯誤的有( )
、(3a+4)(3a-4)=9a2-4;②(2a2-b)(2a2+b)=4a2-b2;
、(3-x)(x+3)=x2-9;④(-x+y)(x+y)=-(x-y)(x+y)=-x2-y2.
A.1個 B.2個 C.3個 D.4個[來源:中.考.資.源.網WWW.ZK5U.COM]
6.若x2-y2=30,且x-y=-5,則x+y的'值是( )
A.5 B.6 C.-6 D.-5
7.(-2x+y)(-2x-y)=______.
8.(-3x2+2y2)(______)=9x4-4y4.
9.(a+b-1)(a-b+1)=(_____)2-(_____)2.
10.兩個正方形的邊長之和為5,邊長之差為2,那么用較大的正方形的面積減去較小的正方形的面積,差是_____.
11.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20 19 .
12.計算:(a+2)(a2+4)(a4+16)(a-2).
五、學習反思
我的收獲:
我的疑惑:
六、當堂測試
1、下列多項式乘法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計算的是( ).
(A)(x+1)(1+x) (B)(1/2b+b)(-b-1/2a) (C)(-a+b)(-a-b) (D)(x2-y)(x+y2)[
2、填空:(1)(x2-2)(x2+2)=
(2)(5x-3y)( )=25x2-9y2
3、計算:
(1)(-2x+3y)(-2x-3y) (2)(a-2)(a+2)(a2+4)
4.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①1003997 ②14 15
七、課外拓展
下列各式哪些能用平方差公式計算?怎樣用?
1) (a-b+c)(a-b-c)
2) (a+2b-3)(a-2b+3)
3) (2x+y-z+5)(2x-y+z+5)
4) (a-b+c-d)(-a-b-c-d)
2.2完全平方公式(1)
八年級數學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正方形》這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數學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第二節的內容?v觀整個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線、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等有關知識及簡單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等平面幾何知識,并且具備有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出現的。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延續,又是對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進行綜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本節課的重點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質,難點是理解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之間的內在聯系。根據大綱要求,本節課制定了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質;
2、能正確運用正方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推理、論證;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本節課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探究、分析、歸納、總結等能力;
2、發展學生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逐步掌握說理的基本方法;
。ㄈ┣楦心繕耍
1、讓學生樹立科學、嚴謹、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
2、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相互討論的團隊精神;
3、通過正方形圖形的完美性,培養學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學生分析:
該段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特意設計了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培養說理能力,讓學生們能逐步提高。
三、教法分析: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采用"實踐--觀察--總結歸納--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方法。
通過學生動手,采取幾種不同的方法構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導學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過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正方形性質定理,最后以課堂練習加以鞏固定理,并通過一道拔高題對定義、性質理解、鞏固加以升華。
四、學法分析:
本節課重點是從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分析歸納總結能力為出發點,著重指導學生動手、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得出結論。在小組討論中通過互相學習,讓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五、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相關知識回顧
以提問的形式復習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定義及性質之后,引導學生發現矩形、菱形的實質是由平行四邊形角度、邊長的變化得到的。并啟發學生考慮,若這兩種變化同時發生在平行四邊形上,則會得到什么樣的圖形?讓學生們通過手上的學具演示以上兩種變化,從而得出結論。
第二環節:新課講解通過學生們的發現引出課題“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義: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變化出正方形的過程,并再次利用課件形象演示出由平行四邊形的邊、角的變化演變出正方形的過程。請同學們舉手發言,歸納總結出正方形定義:一組鄰邊相等,且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再由此定義啟發學生們發現正方形的三個必要條件,并且由這三個條件通過重新組合即一組鄰邊相等與平行四邊形組成菱形再加上一個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兩個定義: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內容借助課件演示其變化過程,進一步啟發學生發現,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性質。
2、正方形的性質定理1: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都相等;
定理2: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以上是對正方形定義和性質的學習,之后是進行例題講解。
3、例題講解:求證: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把正方形分成四個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此題是文字證明題,由學生們分組相互探討,共同研究此題的已知、求證部分,然后由小組派代表闡述證明過程,教師板書,在板書的過程中,請其它小組的同學提出合理化建議,使此題證明過程條理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邏輯,同時強調證明格式的書寫。從而培養他們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4、課堂練習:第一部分采用三道有關正方形的周長、面積、對角線、邊長計算的填空題,目的是對正方形性質的進一步理解,并考察學生掌握的情況。
第二部分是選擇題,通過體現生活中實際問題,來提升學生所學的知識,并加以綜合練習,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數學實質是來源于生活并要服務于生活。
5、課堂小結:此環節我是通過圖框的形式小結正方形和前階段所學特殊四邊形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對所學幾種四邊形內在聯系體現正方形完美的本質,渲染學生們應追求象正方形一樣方正的品質,從而要努力學習以豐富的知識充實自己,達到理想中的完美。
6、作業設計:作業是教材159頁,第12、14兩小道證明題,通過此作業讓同學們進一步鞏固有關正方形的知識。
八年級數學教案11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本人繼續擔任八年級(2)班的數學教學工作,八年級是初中學習過程中的關鍵時期,學生基礎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將來是否能升學。從上期期末考試的成績來看1班、2班的成績差異很大,2班有少數學生不上進,思維不緊跟老師,有部分同學基礎較差,問題較嚴重。要在本期獲得理想成績,老師和學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補缺,充分發揮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作用,注重方法,培養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共計五章,知識的前后聯系,教材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分析如下:
第十七章分式
本章的主要內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與通分,分式的加、減、乘、除運算,整數指數冪的概念及運算性質,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十八章函數及其圖像
函數是研究現實世界變化規律的一個重要模型,本單元學生在學習了一次函數后,進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數。學生在本章中經歷:反比例函數概念的抽象概括過程,體會建立數學模型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經歷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及其性質的探索過程,在交流中發展能力這是本章的重點之一;經歷本章的重點之二:利用反比例函數及圖象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經歷函數圖象信息的`識別應用過程,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根據所給信息確定反比例函數表達式,會作反比例函數圖象,并利用它們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本章的難點在于對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以及提高數形結合的意識和能力。
第十九章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內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領略推理證明的奧秘,由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與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具有“互逆”的特點,所以本章因勢利導,介紹了命題與定理、逆命題與逆命題的有關知識。此外,本章教材最后還介紹了幾種常用的基本作圖和簡單的尺規作圖的方法。
第二十章平行四邊形的判定
本章的內容包括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幾種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等腰梯形的判定等幾個部分。本章首先通過回顧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由性質引出判定方法,在此基礎上,學習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最后介紹了等腰梯形的判定與應用。本章知識是在學習了平行線、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等知識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和提高,是今后學習其他幾何知識的基礎。
第二十一章數據的整理與初步處理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以及極差、方差等統計量的統計意義,學習如何利用這些統計量分析數據的集中趨勢和離散情況,并通過研究如何用樣本的平均數和方差估計總體的平均數和方差,進一步體會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
三、提高學科教育質量的主要措施:
1、認真做好教學六認真工作。把教學六認真作為提高成績的主要方法,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鉆研新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擴充教材內容,認真上課,批改作業,認真輔導,認真制作測試試卷,也讓學生學會認真學習。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如是說。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介紹數學家,數學史,介紹相應的數學趣題,給出數學課外思考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3、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構建,營造民主、和諧、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發現快樂的高效的學習課堂,讓學生體會學習的快樂,享受學習。引導學生寫小論文,寫復習提綱,使知識來源于學生的構造。
4、引導學生積極歸納解題規律,引導學生一題多解,多解歸一,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根本途徑之一,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處于一種思如泉涌的狀態。
5、運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教學,積極更新自己腦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將帶來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陶行知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有助于學生穩步提高學習成績,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彌補智力上的不足。
7、指導成立“課外興趣小組”的民間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開展對奧數題的研究,課外調查,操作實踐,帶動班級學生學習數學,同時發展這一部分學生的特長。
8、開展分層教學,布置作業設置A、B、C三類分層布置分別適合于差、中、好三類學生,課堂上的提問照顧好好、中、差三類學生,使他們都等到發展。
9、進行個別輔導,優生提升能力,扎實打牢基礎知識,對差生,一些關鍵知識,輔導差生過關,為差生以后的發展鋪平道路。
10、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這些習慣包括:
、僬J真做作業的習?包括作業前清理好桌面,作業后認真檢查;
、陬A習的習慣;
、壅J真看批改后的作業并及時更正的習慣;
④認真做好課前準備的習慣;
、菰跁献骶P記的習慣;
⑥妥善保管書籍資料和學習用品的習慣;
、哒J真閱讀數學教材的習慣。
八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熟練地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求等腰三角形內角的角度。
2.熟識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及判定.
2.通過例題教學,幫助學生總結代數法求幾何角度,線段長度的方法。
教學重點: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
簡潔的邏輯推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敘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它是怎么得到的?
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也可以簡稱“等邊對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對折,折疊兩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與AC重合,點B與點C重合,線段BD與CD也重合,所以∠B=∠C。
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底邊上的高線互相重合,簡稱“三線合一”。由于AD為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所以BD= CD,AD為底邊上的中線;∠BAD=∠CAD,AD為頂角平分線,∠ADB=∠ADC=90°,AD又為底邊上的高,因此“三線合一”。
2.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為3和4,則其周長為多少?
二、新課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底邊與腰相等,這時,三角形三邊都相等。我們把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邊三角形。
等邊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質呢?
1.請同學們畫一個等邊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個內角的度數,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識,通過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確的?
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的性質得到∠A=∠B=C,又由∠A+∠B+∠C=180°,從而推出∠A=∠B=∠C=60°。
3.上面的條件和結論如何敘述?
等邊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個角都等于60°。
等邊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有幾條對稱軸?
等邊三角形也稱為正三角形。
例1.在△ABC中,AB=AC,D是BC邊上的中點,∠B=30°,求∠1和∠ADC的度數。
分析:由AB=AC,D為BC的中點,可知AB為BC底邊上的中線,由“三線合一”可知AD是△ABC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高,從而∠ADC=90°,∠l=∠BAC,由于∠C=∠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
問題1:本題若將D是BC邊上的中點這一條件改為AD為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或底邊BC上的高線,其它條件不變,計算的結果是否一樣?
問題2:求∠1是否還有其它方法?
三、練習鞏固
1.判斷下列命題,對的`打“√”,錯的打“×”。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線,中線和高互相重合( )
b.有一個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兩個內角也為60°( )
2.如圖(2),在△ABC中,已知AB=AC,AD為∠BAC的平分線,且∠2=25°,求∠ADB和∠B的度數。
3.P54練習1、2。
四、小結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可以推出等邊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為60°!叭合一”性質在實際應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個結論成立,其他兩個結論一樣成立,所以關鍵是尋找其中一個結論成立的條件。
五、作業:
1.課本P57第7,9題。
2、補充:如圖(3),△ABC是等邊三角形,BD、CE是中線,求∠CBD,∠BOE,∠BOC,∠EOD的度數。
八年級數學教案13
學習重點:函數的概念 及確定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學習難點:認識函數,領會函數的意義。
【自主復習知識準備】
請你舉出生活中含有兩個變量的變化過程,說明其中的常量和變量。
【自主探究知識應用】
請看書72——74頁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 思考書中第72頁的問題,歸納出變量之間的關系。
2、 完成書上第73頁的思考,體會圖形中體現的變量和變量之間的關系。
3、 歸納出函數的定義,明確函數定義中必須要滿足的條件。
歸納:一般的,在一個變化過程中,如果有______變量x和y,并且對于x的_______,y都有_________與其對應,那么我們就說x是__________,y是x的________。如果當x=a時,y=b,那么b叫做當自變量的值為a時的函數值。
補充小結:
(1)函數的定義:
(2)必須是一個變化過程;
(3)兩個變量;其中一個變量每取一個值 ,另一個變量有且有唯一值對它對應。
三、鞏固與拓展:
例1:一輛汽車的油箱中現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單位:L)隨行駛里程x(單位:千米)的增加而減少,平均耗油量為0.1L/千米。
(1)寫出表示y與x的函數關系式.
(2)指出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3) 汽車行駛200千米時,油箱中還有多少汽油?
【當堂檢測知識升華】
1、判斷下列變量之間是不是函數關系:
(1)長方形的寬一定時,其長與面積;
(2)等腰三角形的底邊長與面積;
(3)某人的年齡與身高;
2、寫出下列函數的解析式.
(1)一個長方體盒子高3cm,底面是正方形,這個長方體的體積為y(cm3),底面邊長為x(cm),寫出表示y與x的函數關系的式子.
(2)汽車加油時,加油槍的流量為10L/min.
、偃绻佑颓,油箱里還有5 L油,寫出在加油過程中,油箱中的油量y(L)與加油時間x(min)之間的函數關系;
、谌绻佑蜁r,油箱是空的,寫出在加油過程中,油箱中的油量y(L)與加油時間x(min) 之間的`函數關系.
(3)某種活期儲蓄的月利率為0.16%,存入10000元本金,按國家規定,取款時,應繳納利息部分的20%的利息稅,求這種活期儲蓄扣除利息稅后實得的本息和y(元)與所存月數x之間的關系式.
(4)如圖,每個圖中是由若干個盆花組成的圖案,每條邊(包括兩個頂點)有n盆花,每個圖案的花盆總數是S,求S與n之間的關系式.
八年級變量與函數(2)數學教案的全部內容由數學網提供,教材中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環節,都有教師依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和教材的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設置,希望大家喜歡!
八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2、會用符號語言表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3、能運用等腰三角形性質進行證明和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等腰三角形的對稱性,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2、通過實踐、觀察、證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通過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有關問題,提高學生運用幾何語言表達問題的,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
引導學生對圖形的觀察、發現,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運用數學知識解答問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及應用。
【教學難點】
等腰三角形的證明。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初步認識
問題1什么叫等腰三角形?它是一個軸對稱圖形嗎?請根據自己的理解,利用軸對稱的知識,自己做一個等腰三角形。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動手作圖后再互相交流評價。
可按下列方法做出:
作一條直線l,在l上取點A,在l外取點B,作出點B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C,連接AB,AC,CB,則可得到一個等腰三角形。
問題2每位同學請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按下圖方式折疊剪裁,再把它展開,觀察并討論:得到的△ABC有什么特點?
教師指導:上述過程中,剪刀剪過的兩條邊是相等的,即△ABC中AB=AC,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對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線段和角。由這些重合的線段和角,你能發現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嗎?說說你的猜想。
在一張白紙上任意畫一個等腰三角形,把它剪下來,請你試著折一折。你的猜想仍然成立嗎?
教學說明: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與觀察發現,加深學生對等腰三角形性質的理解。
二、思考探究,獲取新知
教師依據學生討論發言的情況,歸納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①∠B=∠C→兩個底角相等。
、贐D=CD→AD為底邊BC上的中線。
、邸螧AD=∠CAD→AD為頂角∠BAC的平分線。
∠ADB=∠ADC=90°→AD為底邊BC上的高。
指導學生用語言敘述上述性質。
性質1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簡寫成:“等邊對等角”)。
性質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重合(簡記為:“三線合一”)。
教師指導對等腰三角形性質的證明。
1、證明等腰三角形底角的性質。
教師要求學生根據猜想的結論畫出相應的圖形,寫出已知和求證。在引導學生分析思路時強調:
(1)利用三角形全等來證明兩角相等。為證∠B=∠C,需證明以∠B,∠C為元素的兩個三角形全等,需要添加輔助線構造符合證明要求的兩個三角形。
(2)添加輔助線的方法可以有多種方式:如作頂角平分線,或作底邊上的中線,或作底邊上的高等。
2、證明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
【教學說明】在證明中,設計輔助線是關鍵,引導學生用全等的方法去處理,在不同的輔助線作法中,由輔助線帶來的條件是不同的,重視這一點,要求學生板書證明過程,以體會一題多解帶來的體驗。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如圖,在△ABC中,AB=AC,點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數。
解:∵AB=AC,BD=BC=AD,
∴∠ABC=∠C=∠BDC,∠A=∠ABD(等邊對等角)。
設∠A=x,則∠BDC=∠A+∠ABD=2x,
從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
于是在△ABC中,有∠A=36°,∠ABC=∠C=72°。
【教學說明】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及“三線合一”性質,可以實現由邊到角的轉化,從而可求出相應角的度數。要在解題過程中,學會從復雜圖形中分解出等腰三角形,用方程思想和數形結合思想解決幾何問題。
四、運用新知,深化理解
第1組練習:
1、如圖,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別求出它們的'底角的度數。
如圖,△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邊BC上的高,標出∠B,∠C,∠BAD,∠DAC的度數,指出圖中有哪些相等線段。
2、如圖,在△ABC,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數。
第2組練習:
1、如果△ABC是軸對稱圖形,則它一定是( )
A、等邊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外角是100°,它的頂角的度數是( )
A、80° B、20°
C、80°和20° D、80°或50°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長比底邊多2cm,并且它的周長為16cm。求這個等腰三角形的邊長。
4、如圖,在△ABC中,過C作∠BAC的平分線AD的垂線,垂足為D,DE∥AB交AC于E。求證:AE=CE。
【教學說明】
等腰三角形解邊方面的計算類型較多,引導學生見識不同類型,并適時概括歸納,幫學生形成解題能力,注意提醒學生分類討論思想的應用。
【答案】
第1組練習答案:
1、(1)72°;(2)30°
2、∠B=∠C=∠BAD=∠DAC=45°;AB=AC,BD=DC=AD
3、∠B=77°,∠C=38、5°
第2組練習答案:
1、C
2、C
3、設三角形的底邊長為xcm,則其腰長為(x+2)cm,根據題意,得2(x+2)+x=16。解得x=4。∴等腰三角形的三邊長為4cm,6cm和6cm。
4、延長CD交AB的延長線于P,在△ADP和△ADC中,∠PAD=∠CAD,AD=AD,∠PDA=∠CDA,∴△ADP≌△ADC!唷螾=∠ACD。又∵DE∥AP,∴∠CDE=∠P!唷螩DE=∠ACD,∴DE=EC。同理可證:AE=DE。∴AE=CE。
四、師生互動,課堂小結
這節課主要探討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并對性質作了簡單的應用。請學生表述性質,提醒每個學生要靈活應用它們。
學生間可交流體會與收獲。
八年級數學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方差的定義和計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
3.會用方差計算公式來比較兩組數據的波動大小。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的突破方法:
1.重點:方差產生的必要性和應用方差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理解方差公式
3.難點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 = [( - ) +( - ) +…+( - )]比較復雜,學生理解和記憶這個公式都會有一定困難,以致應用時常常出現計算的錯誤,為突破這一難點,我安排了幾個環節,將難點化解。
(1)首先應使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確學生很難對本節課內容產生興趣和求知欲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多舉幾個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選擇儀仗隊隊員、選擇運動員、選擇質量穩定的電器等。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到生活中為了更好的做出選擇判斷經常要去了解一組數據的波動程度,僅僅知道平均數是不夠的。
(2)波動性可以通過什么方式表現出來?第一環節中點明了為什么去了解數據的波動性,第二環節則主要使學生知道描述數據,波動性的方法?梢援嬚劬圖方法來反映這種波動大小,可是當波動大小區別不大時,僅用畫折線圖方法去描述恐怕不會準確,這自然希望可以出現一種數量來描述數據波動大小,這就引出方差產生的必要性。
(3)第三環節教師可以直接對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釋,波動大小指的是與平均數之間差異,那么用每個數據與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個數據的`波動大小,整體的波動大小可以通過對每個數據的波動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夠反映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的一個統計量,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程度和課堂時間決定是否介紹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數據波動大小的其他統計量。
三.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1.教材P125的討論問題的意圖:
(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2).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計算公式作鋪墊。
(3).介紹了一種比較直觀的衡量數據波動大小的方法——畫折線法。
(4).客觀上反映了在解決某些實際問題時,求平均數或求極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方差的意義和目的。
2.教材P154例1的設計意圖:
(1).例1放在方差計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數據波動大小的規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時復習,鞏固對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題步驟也為學生做了一個示范,學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決其他類似的實際問題。
四.課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選擇一些更時代氣息、更有現實意義的引例。例如,通過學生觀看2004年奧運會劉翔勇奪110米欄冠軍的錄像,進而引導教練員根據平時比賽成績選擇參賽隊員這樣的實際問題上,這樣引入自然而又真實,學生也更感興趣一些。
五.例題的分析:
教材P154例1在分析過程中應抓住以下幾點:
1.題目中“整齊”的含義是什么?說明在這個問題中要研究一組數據的什么?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齊即波動小,所以要研究兩組數據波動大小,這一環節是明確題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個統計量,為什么?學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數,因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這個問題可以使學生明確利用方差計算步驟。
3.方差怎樣去體現波動大小?
這一問題的提出主要復習鞏固方差,反映數據波動大小的規律。
六.隨堂練習:
1.從甲、乙兩種農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別測得它的苗高如下:(單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問:(1)哪種農作物的苗長的比較高?
(2)哪種農作物的苗長得比較整齊?
2.段巍和金志強兩人參加體育項目訓練,近期的5次測試成績如下表所示,誰的成績比較穩定?為什么?
測試次數1 2 3 4 5
段巍13 14 13 12 13
金志強10 13 16 14 12
參考答案:1.(1)甲、乙兩種農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齊
2.段巍的成績比金志強的成績要穩定。
七.課后練習:
1.已知一組數據為2、0、-1、3、-4,則這組數據的方差為。
2.甲、乙兩名學生在相同的條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環數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經過計算,兩人射擊環數的平均數相同,但S S,所以確定去參加比賽。
3.甲、乙兩臺機床生產同種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別是( )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別計算出兩個樣本的平均數和方差,根據你的計算判斷哪臺機床的性能較好?
4.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練習中成績如表所示:(單位:秒)
小爽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兵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如果根據這幾次成績選拔一人參加比賽,你會選誰呢?
答案:1. 6 2. >、乙;3. =1.5、S =0.975、 =1. 5、S =0.425,乙機床性能好
4. =10.9、S =0.02;
=10.9、S =0.008
選擇小兵參加比賽。
【八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有關八年級數學教案八年級數學教案全套10-03
八年級數學教案12-04
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3
八年級數學教案優秀07-27
八年級數學教案【熱門】01-18
【薦】八年級數學教案01-17
八年級數學教案【熱】01-20
八年級數學教案【推薦】01-20
八年級數學教案【薦】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