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生物教案1
七年級生物上冊重點知識總結
臨沂劉店子中學史艷華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認識生物
復習要點:
一、生物與非生物的主要區(qū)別
植物營養(yǎng):絕大多數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動物營養(yǎng):從外界獲取現成的營養(yǎng)。
2、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植物排出廢物的方式:落葉。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的廢物動物排出廢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氣體、排尿。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如:斑馬發(fā)現敵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注:常說的生物包括植物、動物、細菌、真菌、病毒等)
二、調查
1、調查的一般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2、嘗試根據生物的某些特征對它們進行歸類。
按照形態(tài)結構分:植物、動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huán)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復習要點:
一、生物圈
大氣圈的底部
1、生物圈的范圍水圈的大部
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們生活所需要的環(huán)境。人類的活動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細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個圈層。)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營養(yǎng)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
二、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
1、光、溫度、水、空氣、等是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條件,是影響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和生物之間的三種關系
捕食(如七星瓢蟲捕食蚜蟲)競爭(如稻田里雜草和水稻爭奪陽光)
合作(如螞蟻、蜜蜂家庭成員之間分工合作)
3、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實驗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1)提出問題: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2)作出假設: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3)制定計劃:檢驗假設是否正確,需通過實驗進行探究。(方案要求:設計對照實驗,
光照是這個探究實驗中的唯一變量,其他條件都相同。)
(4)實施計劃。
(5)得出結論。
(6)表達、交流。
三、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
1、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舉例:荒漠中的駱駝,尿液非常少;駱駝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長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2、生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舉例:蚯蚓疏松土壤;沙地植物防風固沙。
四、生態(tài)系統
1、生態(tài)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huán)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tài)系統。生產者──植物2、生態(tài)系統的組成
生物部分消費者──動物和人分解者──真菌和細菌
3、描述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一個生態(tài)系統內,很多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書寫食物鏈時注意: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終點為消費者,且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最高級”動物。其中的“→”表示物質和能量流動的方向。
4、生態(tài)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所以有害物質也會沿食物鏈和食物....
網流動,而且營養(yǎng)級別越高,有害物質積累越多。
5、生態(tài)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一般情況下,生態(tài)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wěn)定的。但這種自我調節(jié)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
1、生物圈中有很多生態(tài)系統。森林生態(tài)系統有“綠色水庫”之稱;濕地生態(tài)系統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
第二單元生物和細胞
第一章觀察細胞的結構
復習要點:
一、顯微鏡
1、結構
支持部分:鏡座──穩(wěn)定鏡身
鏡柱──支撐鏡柱以上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分
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轉換器──上面安裝物鏡。
鏡筒──上端安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
調節(jié)部分:※遮光器──在載物臺下方,可以調節(jié)進光量。其上有大小不同的圓孔稱
光圈。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光線弱時用大光圈。
※粗準焦螺旋──轉動時,可以大幅度升降鏡筒。
※細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幅度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光學部分:※反光鏡──轉動反光鏡可以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它有兩個
鏡面,一面是平面,光線強時用;一面是凹面,光線弱時用。
※目鏡──用眼觀察的鏡頭。
※物鏡──接近物體的鏡頭。
注1: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注2:顯微鏡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
注3:帶※的結構應重點掌握。
2、使用步驟
①取鏡:右物握鏡臂,左手托鏡座。
②安放:略偏向身體左側,便于左眼向目鏡觀察。
③對光:先使用低倍物鏡對光,左眼向目鏡內觀察,(右眼睜開)一邊轉動反光鏡,看到白色的圓形視野,表示對光成功。對光時,若光線較強,應該使用小光圈和反光鏡的平面;若光線太弱,應該使用大光圈和反光鏡的凹面。
④觀察:a.觀察材料必須薄而透明。
b.左眼觀察物像,右眼看著繪圖。
c.調節(jié)焦距:先下降鏡筒(眼睛在一旁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載玻片);再
向目鏡內看,逆時針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時,改
用細準焦螺旋調節(jié),使物像更加清晰。
d.關于鏡像:顯微鏡下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實物與鏡像的位置、上下關系
剛好相反。如顯微鏡視野中右上角的一個“d”,那么實物其實是“p”(旋轉
180°得到),位于左下角。
e.移動問題:物像移動方向與玻片的移動方向正好相反。
f.找污點:在三個部位找,即目鏡、物鏡和玻片標本。轉動目鏡,如果污點
的像也動,說明污點在目鏡上;移動玻片標本,如果污點的像動,說明污點
在玻片上;如果轉動目鏡和移動玻片時污點的像都不動,說明污點在物鏡上。g.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的細胞數目越少,視野越暗;反之,相反。
二、細胞
1、動物、植物的細胞結構與功能
①結構比較
②細胞各結構的功能
細胞壁——支持、保護
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進出,極薄且緊貼細胞壁,很難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到細胞質——液態(tài)可流動的物質,各項生命活動的場所
細胞核——遺傳信息庫
葉綠體——使光能變成化學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線粒體——動力車間,把化學能轉變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液泡——內有細胞液,含多種物質
2、觀察細胞實驗
①常用玻片標本種類:切片、涂片、裝片
②洋蔥鱗片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蓋六染七吸
a.一擦,用潔凈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干凈。
b.二滴,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tài))
c.三撕,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內側撕一小塊透明薄膜,浸入上述水滴中。d.四展,用鑷子將薄膜展平。
e.五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一邊接觸水滴,然后輕輕放下,蓋在材料上,這
樣才能避免出現氣泡。
f.六染,把一滴稀碘液滴在蓋玻片一側
g.七吸,用吸水紙從蓋玻片另一側吸引,讓染液浸潤全部。
③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裝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蓋六染七吸,與前述步驟基本相同
二滴:滴入的是0.9%的生理鹽水(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tài))
三刮:用涼開水潄口,用牙簽從口腔內側壁上輕輕刮幾下
四涂:把牙簽有碎屑一端在生理鹽水滴中涂幾下
第二章細胞的生活
復習要點:
一、細胞的構成物質
1、無機物(一般不易燃):水、無機鹽、氧,都是小分子物質。
2、有機物(一般可燃):蛋白質、糖類、脂肪、核酸等,是大分子物質。
二、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三、細胞質中的能量轉換器
1、葉綠體:葉綠體將光能(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機物中。
2、線粒體:線粒體能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注意:植物一般有兩種能量轉換器(線粒體和葉綠體),植物的非綠色部分的細胞一般不含葉綠體,如根尖細胞
動物一般僅有一種能量轉換器(線粒體)
四、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細胞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1、遺傳信息在細胞核中
2、細胞核中有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DNA
3、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五、細胞分裂細胞體積增大←細胞生長
1、細胞數目增多←細胞分裂
2、細胞分裂的過程
①細胞核一個分成兩個
②細胞質分成兩份
③每份細胞質含一個細胞核
④在原來細胞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還要形成細胞壁)
3、細胞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的變化
①細胞核分裂時,染色體的變化最明顯。
②染色體先加倍,再平均分配到兩個新細胞中。
③新細胞之間,以及新細胞與原細胞的染色體形態(tài)、數目相同,遺傳物質也相同。
第三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復習要點:
人體和多細胞動物的結構層次
1、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2、人和動物體的四種基本組織和功能
①上皮組織:有保護、分泌等功能
②肌肉組織:由肌細胞構成,有收縮和舒張功能
③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構成,能夠產生和傳導興奮。
④結締組織:有支持、連接、保護、營養(yǎng)等功能。(骨組織、血液、脂肪組織)
3、人和動物的五級結構層次
運動系統
消化系統
循環(huán)系統上皮組織呼吸系統肌肉組織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泌尿系統神經組織神經系統結締組織內分泌系統
生殖系統
4、植物體的四級結構層次
分生組織根、莖、葉
輸導組織(營養(yǎng)器官)
細胞→組織保護組織→器官→→植物體
營養(yǎng)組織花、果實、種子(生殖器官)
七年級生物教案2
教學目標
1.描述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說出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2.運用調查的方法了解當地或我國某地的植被狀況。
3.闡明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
4.設計綠化校園的方案。
5.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
重點和難點
重點:懂得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意義,并能積極地參與美化祖國的活動。
難點:喚起學生的危機感,激發(fā)起學生愛綠、護綠的保護意識。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學重點主要不是知識目標。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了解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和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組織好調查、設計和課外實踐這三個學生活動。這三個活動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和相關技能的訓練,具有重要意義,要認真組織實施。還要特別關注在活動中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本章是這冊教材的最后,時近期末。所列調查和設計活動,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也為教師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提供了方便。因此,應把評價一并考慮在教學實施之中。
教師可組織學生自學有關植被類型的知識。例如,通過錄像和幻燈片等媒體,讓學生了解各種植被類型,描述各種植被類型的特點。從動態(tài)的角度演示我國(或某地區(qū)、或家鄉(xiāng))植被的變化情況,為學生提供其他資料,便于學生討論我國植被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可以進行橫向比較(通過觀察各國的植被分布地圖,讓學生粗略計算,并列表比較我國與其他國家人均占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或者我國不同地區(qū)人均占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也可以縱向比較(通過計算、列表比較建國以來各時期我國人均占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或者組織學生撰寫、宣讀小論文,開小辯論會,了解我國植被破壞的嚴重程度,喚起學生的危機感和保護意識。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一、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六種植被的特點及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
4人小組合作進行自主性學習活動,觀察書上插圖,結合經驗互相交流,在教師引導下進一步分析本地情況。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出示圖片,指導學生自學,然后組織全班交流,作為一員參與交流,對交流做引導、點評,保證交流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二、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1、我國森林資源貧乏,屬少林國家,并且資源分布不均勻
4人小組合作粗略計算,然后進行橫向比較(各國森林面積和人均占有綠地面積)或縱向比較(建國以來各時期我國人均占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通過比較發(fā)現問題,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國植被情況數據),引導學生進行活動,組織交流,并作出評價。
2、我國森林面積和草原面積日益減少,并呈現退化現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組議一議,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樹,我想說……”為題進行角色模擬,進一步表達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壞的錄象,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意性角色模擬,激發(fā)學生情感。
三、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植被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
(1)依法治林,加強資源保護,例如:《森林法》、〈草原法〉、〈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
(2)加強造林綠化進度,提高綠地面積及造林質量。
4人小組合作調查綠化活動開展情況,寫出調查報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與同學交流。
講述有關國家采取的策略,課前引導學生調查,組織學生互相交流和學習。
2、意識的提高
從自身作起,提高意識,關心綠化,積極參與植樹造林活動
結合時事(如2008年奧運會主題),4人小組合作討論準備為奧運會做點什么。
引導討論,組織交流,激發(fā)學生情感。
進一步增強愛護植被和熱愛學校的情感
“綠化校園”設計活動
課前4人為小組,調查校園內植物的品種及分布情況,其他的建筑情況,畫出草圖,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關的園藝知識,然后討論,設計出方案,制出美化環(huán)境平面圖。
布置設計內容及目的。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提出評價方案,指導學生辦專刊,進行展覽。
七年級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初步了解生物,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關生物學的科學成就。
2.使學生初步了解生物學的內容和學習生物學的意義
3.了解學習生物學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或實物,對比生物與非生物的區(qū)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對比、
判斷、歸納的思維能力。
2.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向全班同學介紹生物科學的發(fā)展及巨大成就,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介紹我國生物科學研究的成就,啟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建設祖國的責任感,并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動力。
2.通過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們的科學素質。
3.通過學生活動,促進新同學相識,培養(yǎng)協作精神。
教材分析
這一節(jié)是全冊教材的緒論課,分別講述為什么要學習生物科學知識,初中生物課的內容和學習方法兩部分內容,使學生對生物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生物是義務教育初中階段必修的一門基礎科學,也是初一學生進入中學階段接觸的第一門實驗科學。這一節(jié)課也是整個中學階段學習生物知識的緒論課,將直接影響學生在今后對生物科學知識的學習。
教法建議
通過生物教學,除了要使學生了解并獲得生物學基礎知識外;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形成基本的生物學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發(fā)展智力;并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生物學技能,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要完成上述任務,必須通過認真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意義,去激發(fā)學生對生物科學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教師要極為重視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精心準備、組織安排好,這將對激發(fā)學習興趣起著決定性作用,也為學生今后積極主動地以科學的方法去學好生物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作如下建議:
1.結合生物學教學特點,從學生升入中學開始,就激發(fā)他們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具體做法是:
(1)提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生物的照片、圖片,課前進行展示,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課上,讓學生介紹他們身邊生物的趣聞。
2.對于生物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學習生物學的意義和學習生物學的基本方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在學生發(fā)表個人見解或小組意見的基礎上用學生的話加以歸納。教師在討論中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周圍的生物現象入手,從生活實例入手,可以使生物課密切聯系實際。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興趣向探究規(guī)律及原理方面發(fā)展。
3.學習生物學的意義,可以讓學生列舉自己從報刊、雜志、廣播等各種傳媒中獲得的信息,特別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的事例,加以說明。以感受生物學的地位和作用。
4.教材中有些內容在一個課時內完不成,有的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有的可以貫穿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探索生物的奧秘
重點:為什么要學習生物科學知識?(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難點:學會一些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要了解實驗法的基本步驟。
教育過程:
引言:(從學生展示的生物圖片作為切入點)大家展示了這么豐富多彩的的生物圖片,可見,生物是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生物,同時,生物科學的知識也是日新月異,趣味無窮。
(可采取學生分組討論的形式,并明確各組討論的主題)
(一)為什么要學習生物科學知識?
1.什么是生物,它具有哪些特征?
(通過討論方式,師生一起總結出科學的結論)
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體都叫生物。
同學們列舉身邊的生物,并說出生物與非生物的區(qū)別。
2.生物學的發(fā)展史。
補充資料:
近代生物學發(fā)展史上的幾件大事:
①17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英國醫(yī)生哈維開創(chuàng)了近代實驗生物學,建立了血液循環(huán)學說。
②18世紀瑞典植物學家林奈于1735年出版了《自然系統》一書,建立了新的動物、植物的分類系統,創(chuàng)立了生物命名法——雙名法。
③1665年美國物理學家虎克用其自制的顯微鏡,發(fā)現了軟木薄片的細胞壁,從而發(fā)現了細胞,將人們對生物的認識引入到細胞這個微觀領域中。
④1683年荷蘭人列文虎克用其自制的顯微鏡觀察污水、牙垢等,發(fā)現了細菌和原生動物,成為微生物學的創(chuàng)始人。
⑤19世紀3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創(chuàng)立了細胞學說。
⑥ 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這一名著,提出了生物進化理論。
⑦ 1865年奧地利人孟德爾經過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發(fā)表了題為《植物雜交實驗》的論文,提出了兩個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
當代生物學的重大成果和發(fā)展趨勢:
①DNA的雙螺旋結構。
1953年4月,美國的沃森和英國的克里克公布了他們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的研究結果,建立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②人類基因組的研究。
科學家估計,人類約有10萬個基因,編碼序列約為1億個堿基對。人體基因DNA全序列分析,即基因組研究。研究內容是:分析測定30億個核苷酸的排列順序,破譯每個核苷酸序列中包含的遺傳信息,搞清每個遺傳信息的生物學功能。世界上已有一些國家先后立項對此進行研究,我國也將人體基因組的研究列入國家研究項目。科學家預測,人類基因組研究有巨大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將是生物學發(fā)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③生態(tài)學的研究。
生態(tài)學是生物學中古老的分支學科。生態(tài)學創(chuàng)立于1869年,是德國進化論者海克爾創(chuàng)立的`。本世紀30年代,生態(tài)學初具規(guī)模。50年代以后,數學被引入生態(tài)學的研究,生態(tài)學發(fā)展為定量的科學,近幾十年來,人口劇增、糧食短缺、環(huán)境惡化、資源危機,困擾人類的重大問題都離不開生態(tài)學的研究,生態(tài)學則顯得越來越重要了。1998年我國長江發(fā)生特大水災,損失巨大,更加引起我國對生態(tài)學研究的重視。
3.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需要生物學知識。(討論)
4.我國在生物研究科學中取得的成就。(參考課本)
5.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與生物科學的密切關系。(糧食、人口、污染、資源)
(二)初中生物課的內容和學習方法
1.生物課的內容(這一部分內容可由學生通過圖片、影像資料介紹)
2.什么是觀察法?
3.什么是調查法?(直接調查和間接調查)
4.什么是實驗法?它的基本步驟有哪些?
(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通過實驗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三)教師總結
手段:以學生討論為主
設計思想
本節(jié)課是緒論課,是學生共同學習的開始,所以注意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一課是以課小學生收集資料,課上學生討論為主線,再加以老師畫龍點睛的總結,采用設題――分組討論—-代表發(fā)言—-教師總結的模式。
板書設計:
探索生物的奧秘
一、 為什么要學習生物科學知識?
1.什么是生物,它具有哪些特征?
2.生物學的發(fā)展史。
3.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需要生物學知識。
4.我國在生物研究科學中取得的成就。
5.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與生物科學的密切關系。
二、初中生物課的內容和學習方法
1.生物課的內容
2.什么是觀察法?
3.什么是調查法?
什么是實驗法?它的基本步驟有哪些?
七年級生物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蕨類植物形態(tài)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了解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在經濟上的意義。
2.通過對鐵線蕨的觀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3.通過對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比較,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4.通過了解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通過了解蕨類植物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體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通過蕨類植物與苔蘚植物及與綠色開花植物的比較,使學生能初步建立生物進化的基本思想。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鐵線蕨的生活習性及與其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生殖的特點,是學生了解蕨類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也是學生樹立生物體是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生物觀點的基礎;而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決定了它比藻類植物、苔蘚植物都高等,植株也比苔蘚植物高大。但又由于它的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還遠不如綠色開花植物發(fā)達、受精過程還離不開水,同時又決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里,比綠色開花植物低等。所以鐵線蕨的形態(tài)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的特點及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應確定為本節(jié)的重點內容。
2.難點分析:
鐵線蕨的生殖過程比較復雜,學生第一次接觸孢子囊、孢子、原葉體等名詞,絕大多數同學可能都未親眼見過,會感到比較難理解。而且對鐵線蕨植物體上不直接生出雌雄性生殖器官,卻是先產生孢子,由孢子萌發(fā)形成的原葉體上長出雌雄性生殖器官,與葫蘆蘚植株上直接生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有所不同,學生會感到更難理解,加上受精過程不易觀察到,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有較大困難,所以鐵線蕨的生殖過程應確定為本節(jié)的難點內容。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引言的--:
結合復習葫蘆蘚的形態(tài)結構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特點,引出本課題。
課上首先演示葫蘆蘚的植株(實物或掛圖),請學生辨認它屬哪類植物?形態(tài)結構上有哪些地方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在學生回答后,再演示鐵線蕨、腎蕨等實物或標本,讓學生觀察,看看是否能叫出這些植物的名稱和生活環(huán)境,由此指出,還有一類生活在陰濕環(huán)境中的蕨類植物。
2.關于“鐵線蕨”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特點的教學:
本部分采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的方法進行教學。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2~4人一組,教師組織他們觀察鐵線蕨,并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討論。
①鐵線蕨的植株的顏色如何?
②用尺子測量一下鐵線蕨植株的高度,并做記錄,想一想,它與葫蘆蘚相比有何不同?
③鐵線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莖長在哪?
④鐵線蕨的葉是單葉還是復葉?紫黑發(fā)亮的部分是什么?你知道鐵線蕨名字的由來嗎?
⑤把鐵線蕨的地下部分挖出來觀察,看看這是什么?其上長有許多纖細的結構又是什么?它與葫蘆蘚的假根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它的形態(tài)。
⑥用放大鏡觀察鐵線蕨的小葉,看看葉上是否有葉脈?分析一下,這里有何種組織?
⑦結合以上觀察,試說明鐵線蕨為什么會比葫蘆蘚長得高大?
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作歸納性講解。強調蕨類植物已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3.關于鐵線蕨生殖過程的教學:
①鐵線蕨的生殖過程較復雜,同樣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等方式獲得這部分知識。可事先準備好帶有孢子囊的新鮮的鐵線蕨或標本、新鮮的原葉體或標本(其上帶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并準備好生殖過程的剪貼圖。
②先請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葉片背面邊緣上長出的一些半圓形的褐色隆起,這些隆起是什么?這些隆起內部是什么?要求學生對照課本圖I-71觀察,當學生答出:這些隆起是孢子囊群,孢子囊內有很多孢子時,教師請學生到黑板前貼出它生殖過程的剪貼圖:鐵線蕨→孢子囊→孢子;并告訴學生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時可見到,當孢子萌發(fā)時可形成原葉體。下邊可提出問題:鐵線蕨的雌、雄性生殖器官長在哪?此時可組織學生用放大鏡觀察原葉體,特別是對照課本圖I-72,細心觀察原葉體的腹面,注意其上是否長有雌、雄生殖器官,并請一位同學在黑板上繼續(xù)完成剪貼圖:
有卵細胞,雄性生殖器官里有許多帶鞭毛的精子,當原葉體被水浸濕時,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與卵細胞結合完成受精作用(可啟發(fā)學生思考,鐵線蕨的受精作用需要什么條件)。卵受精后,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發(fā)育成新的植物體。再請一位同學根據以上內容完成整個生殖過程的圖解。
最后,教師再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從生殖過程看,鐵線蕨為什么只能生活在陰濕環(huán)境中?(強調受精作用離不開水)
4.其他的蕨類植物:
讓學生觀察卷柏和蕨的標本或投影片,并給學生展示卷柏和蕨的生境圖,使學生了解卷柏生長在巖石表面或巖石的縫隙里,蕨生長在森林和山野陰濕的環(huán)境中。
5.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在學生重點了解了鐵線蕨的形態(tài)結構、生活習性等特點的基礎上,注意把蕨類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殖等特點與苔蕨植物相比較,讓學生經過分析討論后,歸納出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與苔蘚植物相比較,蕨類植物不僅有莖和葉,而且有真根,根、莖、葉里都有輸導組織和比較發(fā)達的.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但它與苔蘚植物一樣,受精過程還離不開水,所以多數仍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
學生歸納出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小結一下它的主要特征。
6.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
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可先給學生播放蕨類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像或投影片,讓學生經過討論后歸納出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藥;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yōu)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結合最后一點意義,可給學生展示曾經繁盛的古代蕨類植物的生境圖,使他們加深理解最后一點意義。
最后通過一道題復習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鐵線蕨為何能長得比葫蘆蘚高大,為何他們都只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蕨類植物
一、鐵線蕨
1.生活習性:陰濕環(huán)境
2.形態(tài)結構
3.生殖:
二、其他蕨類植物
三、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1.有真根、莖和葉,有輸導組織和較發(fā)達機械組織,較高大。
2.受精離不開水,多數適于生活在陰濕環(huán)境。
四、蕨類植物經濟意義
可食;藥用;觀賞;綠肥;飼料;
古代蕨類植物→煤。
小資料
鐵線蕨原葉體的培養(yǎng)和觀察
一、采集鐵線蕨的孢子:
夏末秋初,采集背面有褐色隆起的鐵線蕨葉片放入紙袋,一段時間后紙袋里就留有囊群散出的孢子。
二、培養(yǎng)鐵線蕨的原葉體:
1.把磚塊稍稍磨平,洗凈,并煮沸消毒,放入平底瓦缸或玻璃缸,往缸內倒水使之浸沒磚塊的一半。
2.把鐵線蕨的孢子稀疏地撒在磚上,用玻璃蓋沒缸口。把缸放在溫暖而陰濕的地方,溫度最好保持在15℃左右。
鐵線蕨原葉體的萌發(fā)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把磚浸在水時,把缸放在溫暖陰暗處,并用玻璃蓋沒缸口,磚面不斷吸水,經常保持濕潤,都是為了維持所需的溫度和濕度。
三、觀察鐵線蕨的原葉體:
如果管理得當,15天后磚上長出綠色的原葉體。把錢鐵蕨的原葉體從磚上小心刮下,放在載玻片上,底面朝上,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原葉體,可見它是心臟形的綠色葉狀體。原葉體下端靠近“心尖”是叢生的須狀假根。假根基部附近是球形的雄性生殖器官——精子器,靠近“心臟”凹陷處可見突出的雌性生殖器官——頸卵器。原葉體被水浸沒后,精子器里的精子游到頸卵器里,和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頸卵器里發(fā)育成胚,最后發(fā)育成新的鐵線蕨。
附:培養(yǎng)鐵線蕨原葉體還可使用培養(yǎng)基。
具體做法如下:稱取硫酸鈣0.25克、磷酸鈣0.25克、硫酸鎂0.25克、氯化鈉0.08克、硝酸鉀0.07克、氯化鐵0.005克倒入盛有1000毫升水的三角燒瓶或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至溶解,再加8克瓊脂,加熱攪拌至瓊脂溶解,倒入培養(yǎng)皿中,使它凝成厚1~1.5厘米的平板。把紙袋中的孢子倒在白紙上,均勻地撒在培養(yǎng)基上,蓋上蓋子,放在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
在15℃以上的室溫條件下,孢子能正常萌發(fā)成綠色的原葉體。
七年級生物教案5
設計理念:
葉子是學生常見,也是繪畫作品里經常出現的繪畫題材,在學生平時的作品里更多的注重了色彩和外形的表現,包括日常的觀察中都忽略了細小的葉脈的存在。究其原因,我們平時就缺少細節(jié)的觀察,因此,本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突出美術學科的審美性、情感性、想象性,在一系列的觀察、欣賞、探究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基本美術素養(yǎng)的形成。
1、緊扣審美這一主線,導入新課直接讓學生夸夸葉子的美,從學生已有的審美經驗出發(fā),在感受葉子形狀美、色彩美的基礎上,運用放大的方法感受葉脈的存在與形狀美,同時學會觀察細節(jié)。
2、在重點觀察網狀葉脈的基礎上,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主動運用學到的觀察方法發(fā)現另一類形狀的葉脈,在嘗試畫的過程中歸納線條粗細表現的方法,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學習用線添加、組合,表達想象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構建新知。
3、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傾聽中想象,感受葉脈的內在精神——大愛無痕。通過送“幸運葉”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引發(fā)學生愛的情感,本課以歌曲《愛的人間》結束,升華學生的情感,切實體現美術學科本位,關注每一次引導對學生心靈的凈化,關注眼睛和心靈的藝術共鳴。體現美術學科的情感性,人文性,讓理性與情感更多的結合在一起。
4、美術是一種視覺語言性溝通或視覺語言性活動,其中“對話”與感受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收集大量圖片,引導學生與自然“對話“,感受自然的美與神奇,與大師作品和小朋友作品“對話”,感受線的藝術魅力,與老師同學“對話”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在對話中提高美術鑒賞力,產生情感共鳴,激發(fā)無窮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
5、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作業(yè),在擺放樹葉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在互動評價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學會欣賞他人,發(fā)現不足的過程中完善自己,全面提升個人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1、觀察葉子的外形以及葉脈的造型,能夠說出葉脈的生長規(guī)律。
2、選擇一片葉子最喜歡的或想象中的葉子,將它畫下來,著重表現美麗的葉脈。
3、感受葉脈的美麗與神奇,學會關愛他人,形成合作意識。
課前準備:
準備課件,學生每人收集1~2片樹葉、彩紙,剪刀、記號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老師收拿一片葉子問學生這是什么呀?
2、學生回答是樹葉,讓學生觀察,在這張葉片上,你還看到了什么?一些線。你知道人們把他們叫做什么?(葉脈、葉莖)
師小結:葉子上的這些纖細的葉脈就同我們人的血管一樣,遍布全身用來輸送水份、養(yǎng)份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葉子上的小血管>>師板書課題。
二、感知、表現葉脈的生長規(guī)律。
(一)認識網狀的葉脈
1、大屏幕展示:葉脈的標本,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葉脈——線的`特點。師隨機板書:多、密、長、短、粗、細、分叉、交叉
課件介紹主脈、支脈、次支脈。
請仔細看看自己收集來的葉子上的葉脈,他們的形狀完全一樣嗎?它的葉脈和屏幕上那張葉脈形狀完全一樣嗎?得出:相同形狀的葉子,它們的葉脈肯定是不完全一樣的。
2、嘗試用線條表現葉脈的生長規(guī)律
①、你們能用線條畫出葉脈的美嗎?學生邊畫師邊提示葉脈的特征,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能畫出它們的粗細變化呢?
請2~3名學生到黑板上畫,其余學生在下面畫。
3、師生點評小結,強調畫一定要畫出事物的特征。
①粗的葉脈和細的葉脈又是怎樣表現的呢?學生歸納小結:a雙線勾畫b描邊加粗。
②次支脈的生長的方向——從主脈向葉尖、葉邊的方向生長,并越來越細,師幫助修改,強調畫到葉邊,葉尖。
③師幫助添畫次支脈,老師經常說有的同學畫面太空,缺少細節(jié),什么是細節(jié),把這些纖細的支脈畫出來,這片葉子就有了細節(jié)了,強調細節(jié)產生美,使畫面更生動,富有節(jié)奏感。
④學生修改作品、添加細節(jié)。圖(2)圖(3)
(二)認識平行狀的葉脈,欣賞各種形狀的葉子和葉脈,感受葉脈的神奇魅力
三、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想象,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四、與大師和小朋友的作品 “對話”,感受線的藝術魅力,激發(fā)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
(一)剛才我們運用了寫實的手法畫了真實的葉脈,然而我們在日常的繪畫中更多地運用了想象、添加的方法使畫面更精彩。請欣賞大師與小朋友的作品,課件出示:
1、(埃舍爾的《魚》)和學生作品,猜一猜,哪幅畫是大師的作品,為什么?在小朋友的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呢?師引導欣賞:看似復雜的圖形其實都是由簡單的圖形和一些變化的線條添加、組合而成的,其實只要我們稍微動一下腦筋,也能做得更好。
2、畢加索的作品,你看出來畫面上畫什么嗎,他畫的人很怪,一會兒看像正面,一會兒像側面,人身上添加了好多各種各樣的線條,畫面很飽滿,想象奇特。學生作品嚴謹、寫實。
(二)欣賞其他小朋友的畫
(三)欣賞了這些畫,如果讓你再畫小血管,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學生交流。
五、實踐創(chuàng)作,學會關心他人,形成合作精神
作業(yè)要求:
1、用寫實或想象(用多種線條組合、添加)的方法畫出最美的那片葉子。
2、把畫好的葉子,沿著葉子邊緣用剪刀把它剪下來貼到黑板的樹上,讓 “幸運樹”更加茂盛。
六、在評價中升華、提升。
七年級生物教案6
種子的萌發(fā)
重點:種子的萌發(fā)條件
難點:種子萌發(fā)需要外界條件的原因,以及種子萌發(fā)時內部物質的轉化。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分析得出結論為主
設計思想:
采取觀察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讓學生提前在課下進行實驗,讓學生從實驗的現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適當給以提示,最后由學生觀察由教師完成課本上的有關實驗,歸納出種子萌發(fā)所需要的條件。關于種子萌發(fā)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前實驗進行觀察,并通過教師準備的實驗材料及掛圖來描述,最后教師可以提出一個關鍵的問題:一粒飽滿的且胚完好的種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條件下是否一定能夠萌發(fā)成幼苗?從而將話題引入種子的休眠和壽命的問題中。
教學過程:
(課前可提前一至兩周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種子萌發(fā)的條件是什么?并隨機的發(fā)給學生一些種子,讓其根據自己的經驗,讓種子萌發(fā)。觀察其萌發(fā)過程中的變化,并對實驗的過程進行記錄。)
一、導入:
提出問題:
1、說明種子的各部分結構及其作用是什么?
2、種子中含有哪些物質?
3、如果你是農民,你會選擇什么樣的種子種在田里?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并引入課題:
種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這是種子能夠發(fā)育成幼苗的內部條件。那么,是否種子具備了這些自身的內部條件就能萌發(fā)成幼苗呢?種子的萌發(fā)還需要什么條件,種子又是怎樣萌發(fā)成幼苗的,這些內容是本節(jié)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一)實驗:探究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
1、組織學生匯報課前的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
2、分析學生的實驗,指出其中不科學或不準確的內容,如"學生很容易認為陽光也是種子萌發(fā)的必要條件之一"。
3、引導學生分析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有哪些,并設計對比實驗。
4、組織學生觀察教師提前完成的實驗結果,并對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5、總結:
根據對實驗的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是: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種子萌發(fā)時還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響,如:光照條件、酸堿性等。
(二)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1、組織學生匯報課前實驗時對種子萌發(fā)過程的觀察記錄。
2、出示種子萌發(fā)過程的錄像或課件,組織學生觀看。
3、教師結合種子萌發(fā)的實物進行總結:
菜豆種子的萌發(fā)過程:
(1)種子吸水后,體積脹大,種皮脹破。
(2)胚根首先伸長,突破種皮,發(fā)育成幼根。
(3)子葉以下的胚軸伸長,帶著兩片子葉伸出土面。
(4)子葉分開,黃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漸變綠,發(fā)育成莖和葉。
玉米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1)種子吸水后,胚根先從種子里伸出,發(fā)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護伸出土面,子葉留在種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長出新葉。
4、提出問題:"以上介紹的種子萌發(fā)的過程只描述了種子外部形態(tài)的改變,那么在種子萌發(fā)的過程中其內部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
實驗:請幾位學生分別嘗嘗萌發(fā)的小麥種子和干燥的小麥種子,有什么不同感覺。
請參與實驗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感受。
教師總結:
萌發(fā)的種子有甜味,干燥的種子沒有甜味。
啟發(fā)學生分析討論出現這種實驗現象的原因。
組織學生發(fā)言。
總結:
干種子里的淀粉沒有發(fā)生轉化,不含糖分;萌發(fā)的種子里的淀粉已轉化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須轉變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種子中子葉里的營養(yǎng)物質經轉化后運送給胚芽、胚根和胚軸;玉米種子中胚乳里的營養(yǎng)物質經轉化后由子葉吸收轉運給胚芽、胚軸和胚根。
(三)種子的休眠和壽命:
1、提出問題:"我們家中貯存的.種子,并不都能萌發(fā)。這是什么原因呢?"
2、組織學生分析原因(提示:(1)種子是由細胞構成的,有生命的。(2)種子形成多數是在秋季。)
3、總結:
種子是具有一定壽命的,所以存放時間過長的種子有可能已經死亡。而剛成熟的種子也不能萌發(fā),是因為它們正處在休眠時期,這是種子在形成后,對寒冷的冬季適應的結果。
4、出示實物投影,介紹種子發(fā)芽率測定的方法。
三、鞏固:(如時間不夠,可做為課下練習)
1、我們吃的綠豆芽,主要是由種子的哪部分發(fā)育而成?
2、子葉出土與不出土的種子,在播種時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種子的萌發(fā)
一、種子萌發(fā)的條件:
1、自身的條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條件: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3、影響種子萌發(fā)的其他因素:
二、種子萌發(fā)的過程:
胚根發(fā)育成根
胚芽發(fā)育成莖和葉
子葉或胚乳提供各部分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
三、種子的休眠和壽命:
探究活動
探究種子萌發(fā)的自身條件
材料用具:
取飽滿健壯的紅皮小麥種子和白皮小麥種子若干粒,刀片一個,鑷子一個,培養(yǎng)皿4個,衛(wèi)生紙若干張,清水,標簽,膠水等。
實驗步驟:
(1)浸種使小麥種子萌動。
(2)將萌動的紅皮小麥200粒和白皮小麥200粒分別放在標有1號和2號標簽的培養(yǎng)皿中,觀察它們的發(fā)芽率。
(3)將萌動的紅皮小麥20粒和白皮小麥20粒,分別切下它們的胚,分別放置胚和胚乳部分。
(4)將切下的10粒紅皮麥種和10粒白皮麥種的胚,分兩部分放在標有3號標簽的培養(yǎng)皿中,觀察它們的發(fā)芽率。
(5)將切下的10粒紅皮麥種和10粒白皮麥種的胚乳部分,分兩塊放在標有4號標簽的培養(yǎng)皿中,觀察它們的發(fā)芽率。
①3號培養(yǎng)皿中的兩種小麥胚能不能長成幼苗?。
②4號培養(yǎng)皿中的兩種小麥胚乳能不能長成幼苗?。
③設置1號和2號培養(yǎng)皿的意義是什么?。
④試根據探究性實驗的結果,說明種子的胚和胚乳在種子萌發(fā)過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⑤種子萌發(fā)的自身條件是什么?
⑥有興趣的同學可將紅皮小麥的胚"嫁接"在白皮小麥的胚乳上,或把白皮小麥的胚"嫁接"在紅皮小麥的胚乳上,在適宜的條件下培養(yǎng),并觀察結果,對結果進行討論。
七年級生物教案7
[教學目標]
1、以酸雨為例,說明人類的破壞性活動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危害。
2、設計并完成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的探究實驗。
3、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創(chuàng)新實踐、發(fā)散思維、合作交流等多種能力。
4、提高環(huán)保意識,增強關心愛護生物圈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酸雨探究實驗,其他環(huán)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帶來的影響。
2、難點:設計酸雨探究實驗的方案,掌握實驗的注意要點,進一步提高實驗探究的能力。
[課前準備]
(1)搜集由人類活動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的圖片、資料,有關酸雨的知識、成因、危害的圖片、資料,有關廢電池的資料。
(2)設計并制作課件(圖片、資料、探究提示、練習設置、數碼相機拍攝的實驗前后材料變化情況)。
(3)根據學生匯報交流的需要,準備投影或多媒體設備。
[教學方法]
探究解決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
1課時(培養(yǎng)、觀察、記錄等過程利用課外活動時間)。
[導入]
向學生展示一些“溫室效應”與“酸雨”帶給環(huán)境危害的圖片和沒污染環(huán)境圖片,以對比的形式展現,呈現出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之大,引起學生對環(huán)境污染危害的共鳴。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探究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教學過程]
教師:同學們,你們心目中的北極是什么樣子的呢?
學生:白雪茫茫,北極熊、、、、、、
教師:冰天雪地,就像圖片這樣對吧?但是啊,它也有可能是這樣子的,雪地融化掉了,北極熊的棲息地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我們想象中的森林應該是這樣子的,茂密蔥郁,但是它也有可能是這樣子的。在歐洲的建筑上他們經常會采用一些雕塑使到建筑更加華麗美觀,大家看一下這些雕塑,經過了60年的變遷,已經可以說是面目全非了。還有我國著名景點樂山大佛,非常雄偉、壯觀,但是隨著時間的遷移,它從當初的炯炯有神變得千瘡百孔。有些同學可能會說“老師是你的打開方式不對吧”,并不是,人類社會的迅速發(fā)展有時候卻犧牲了環(huán)境作為代價,同樣環(huán)境也將反作用于我們,大家剛才看到的圖片就是“溫室效應”和“酸雨”帶給我們危害。這節(jié)課我們來探究一下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采用小組競賽的課堂形式,答對一題加一分,答錯一題倒扣一分。讓學生閱讀實驗探究和PPT圖片上的信息,完成給出的兩道填空題。
教師:講解PH值(酸堿度)的相關知識,并對兩種溶液作酸堿判斷。結合圖片描述酸雨的形成原理以及過程,普及我國酸雨類型以及分布地區(qū)。分析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的實驗原理。適當提問學生,并且與學生一起探究實驗原理。再讓學生了解完整實驗過程,鼓勵學生有興趣可以回家去做實驗。提問“如果將實驗中的20顆綠豆改為5顆好不好?為什么?”。
學生:不好,因為5顆綠豆實驗結果有隨機性。
教師:結合實驗數據表格,帶領學生一起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酸雨對植物有抑制作用。講解酸雨的危害以及控制酸雨問題的相關措施。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
1、模擬的酸雨和真實的.酸雨有什么差別?
2、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區(qū)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嗎?
學生:
1、成分有差別,真實酸雨由水、硫酸、硝酸所構成。模擬酸雨由水和食醋構成。
2、不一定,那些物質會隨著大氣流動,到其他地區(qū)形成酸雨。
教師:點評答案,再用兩道練習鞏固。
學生:積極舉手發(fā)言,分析回答。
教師:講解廢舊電池給環(huán)境帶來什么危害,還有如何控制廢舊電池污染的措施。隨意丟棄廢舊電池的危害,以及普及兩個廢舊電池危害的例子(水俁病、痛痛病)。教育學生環(huán)境與我們息息相關,保護環(huán)境就是保護自己。給予練習鞏固。
學生:積極舉手發(fā)言回答。
教師:除了剛才說的全球性污染問題“酸雨”和“廢舊電池污染”,還有大氣污染“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講解“溫室效應”的成因和其導致的危害。再給予同學兩個思考討論問題,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學生答完之后點評答案。講解“臭氧層破壞”的成因和它導致的危害,再給出練習鞏固。
學生:積極舉手回答問題。
教師:對整個課堂進行課堂總結,讓學生從表格填空中重新回顧所學的知識內容。播放“保護環(huán)境公益視頻”,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對整個課堂的表現給予點評,贊揚第一的小組并鼓勵其他小組繼續(xù)努力。
課堂結束,布置作業(yè)。
七年級生物教案8
教師寄語:
勤觀察,多調查,增知識,拓視野!
知識目標:
學生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行歸類。
能力目標:
學生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培養(yǎng)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
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學習重點:
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培養(yǎng)學生的調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學習難點:
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態(tài)。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我國的森林資源每五年清查一次,這就是_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___。
二、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生物的特征,課下每個小組都對我們學校的生物做了調查,請各小組把你們的`調查方法和結果進行展示,說出你們組是怎樣調查的,結果是怎樣的。
三、合作探究:
(一)通過學生的發(fā)言,明確以下知識:
1.調查時首先要明確 和 ,制定合理的 。調查的范圍很大時,就要進行 ,調查過程中要如實 。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 和 ,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
2.調查校園的生物種類的方法步驟是:
(1)選擇調查范圍(校園)
(2)分組:__________人為一個調查小組。
(3)設計調查路線
(4)調查記錄(請?zhí)貏e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里等處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還有空中偶爾飛過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歸類
(6)將歸好類的生物的資料進行整理,寫在筆記本上。
(二)生物的歸類方法
1.請根據本小組在室外開展的“調查校園生物活動”的有關情況填寫下列內容:
(1)我們的調查路線是;
(2)我們的調查范圍是;
(3)我們組一共調查到了( )種生物,其中植物( )種,動物( )種,其他生物( )種;說說它們與人類的關系。
(4)從調查到的生物中選1~2種,說說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有什么不同?
(5)這次活動中,我體會最深的是:
2.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可按照形態(tài)結構特點,將生物分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類;也可按照生活環(huán)境將生物分為_______和______等;還可以按照用途,將生物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七年級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描述出人體血液循環(huán)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環(huán);概述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與血型和血量的關系。
過程和方法目標: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調查、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知識方面:描述出人體血液循環(huán)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環(huán);
(2)科學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調查和收集資料的方法;
(3)科學價值觀方面: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結構與功能統一的思想,養(yǎng)成關愛生命的良好品質。
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1.用美國紅十字會主席伊麗莎白說過的一句話的引導學生,啟發(fā)學生思維。
2.過渡語:輸血對人類有
重要意義,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引入課題,并舉例說明血液與人類的關系。
二、解讀血常規(guī)化驗單
1、讓學生說出驗血過程,引出血常規(guī)化驗單的作用。
2、投影一張血常規(guī)化驗單,并指導學生解讀,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
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對異常值作簡要說明。
三、血液的成分
1、演示實驗——血液的分層。
2、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推斷和歸納。
提出問題:為什么把血液稱做“流動的組織”?(鋪墊)
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1、組織學生表演或觀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
2、解釋貧血、化膿和傷口處血液逐漸凝固等相關知識。
3、小結比較血漿、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功能。
五、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視、檢查。
2、顯示正確的顯微鏡下血細胞圖,小結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形態(tài)特點
3、提出問題,引導分析,積極評價。
六、課外閱讀——造血干細胞和干細胞的研究
1、指導學生看課外閱讀,與學生一起探討熱點話題。
2、布置作業(yè):63頁課后練習題。
七年級生物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1、描述細胞分裂的過程。
2、說出細胞分裂的意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切片、動畫嘗試解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提高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對比觀察動植物細胞分裂過程的圖片、動畫等,提高對比觀察、分析思維、獲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在學習過程中體會觀察探究的過程。
【教學重點】
1、細胞分裂的過程。
2、嘗試解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教學難點】
嘗試解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教學方法】
講授與討論相結合
【教學媒體】
自制多媒體PPT課件等
【內容要點】
第3節(jié)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
一、細胞分裂的概念
由一個細胞形成兩個相似的新細胞的過程。
二、細胞分裂的特點
遺傳物質平均分配
三、細胞分裂的過程
1、植物細胞
2、動物細胞
四、細胞分裂的意義
單細胞生物繁殖
多細胞生物生長發(fā)育,細胞更新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課題
回憶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
出示人從一個受精卵到成人的圖片及數據資料
提問:人從一個受精卵到一個成人,細胞數目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細胞通過怎樣的生理活動實現數目的增加? 回憶并回答問題
思考,回答
回憶已有知識,為本節(jié)課學習奠定基礎。
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細胞分裂的概念 出示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完善、總結細胞分裂的概念。 觀察,概括 培養(yǎng)學生通過觀察概括概念的能力。
細胞分裂的特點 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提問:從細胞結構的角度分析細胞分裂時有哪些結構需要進行分裂?
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是否也隨細胞分裂而一分為二?
遺傳物質會越分越少嗎?
分裂前已經復制的遺傳物質在分裂時是怎樣分配的呢?
【提出探究問題】
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如何分配?
實驗探究:觀察植物有絲分裂切片。
指導觀察植物有絲分裂切片,反饋觀察結果。
動畫資料分析:展示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動畫。
提問: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平均分配的意義。 思考,回答
思考大膽做出猜想。
觀察植物有絲分裂切片。
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動畫,
嘗試解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進一步思索有關遺傳物質的分裂問題。
通過觀察嘗試解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提高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細胞分裂的過程 指導學生觀察圖片及植物細胞分裂動畫,描述植物細胞的分裂過程。
展示動物細胞分裂過程的圖片、動畫,要求學生描述動物細胞的分裂過程。
引導學生比較動植物細胞分裂過程的異同,歸納細胞分裂的過程。 觀察圖片,結合動畫描述植物細胞的分裂過程。
觀察圖片、動畫描述動物細胞的分裂過程。
對比,描述 培養(yǎng)學生在觀察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學生進行對比觀察、分析思維能力。
細胞分裂的意義 提問:對于單細胞生物細胞分裂的意義。
對于多細胞生物細胞分裂的意義。 思考,回答 通過講授,理解細胞分裂的意義。
七年級生物教案11
教學目標:
1.說出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
2.認同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3.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
4.關注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負面影響。
5.了解生物入侵及其危害,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重點:
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
難點:
概述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熱身”
展示風光秀美的風景圖片,讓同學們感受到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樂與幸福。
提問:1.我們就生活在這樣美麗的環(huán)境中,可是人類的活動會對環(huán)境造成影響嗎?
2.人類的活動對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有哪些方面的?(有利、有害兩方面的)
教師:適時介紹三北防護林等,提出應特別關注人類的活動會對環(huán)境造成破壞的情況,引入本課——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討人類活動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實例。(展示課題)
二、新課教學
1.探討人口增長及其對環(huán)境的影響
(1)世界人口的增長
人類出現后很長一段時期里,由于人口數量少,人類對環(huán)境的影響很有限。19世紀初,世界人口總數達到了10億;20xx年已突破70億。人口的增長會對資源、環(huán)境和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2)我國人口的增長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03“我國不同年代人口數量的一組數據”,感受我國人口的飛速增長,了解人口數量對環(huán)境、社會和個人生活的影響。
(3)面對人口的迅速增長,我國實行的基本國策是什么?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問題非常突出。為了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我國已經把計劃生育列為一項基本國策。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鼓勵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
2.分析人類活動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事例
人類活動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哪些影響呢?
(1)請舉例說明我們周圍有哪些破壞行為?
學生暢所欲言,列舉出人類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實例。
教師總結引導:看來我們同學都很關注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行為也有一定的了解。歸納同學們所列舉的例子為這幾個方面:
①人類對樹木的亂砍濫伐、對土地的過度開發(fā)及一些牧民肆意的在我國的植被上放牧。
②人們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肆意地捕殺野生動物。
③工業(yè)三廢的任意排放及人們自身生活污水的隨意排放和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
(2)下面請同學們結合教材P104~105圖文,就人類的破壞行為加以分析,分析這些行為產生的嚴重的后果及給人類自身帶來了哪些災難?
學生分組充分討論:每組圍繞一個方面的問題。(10分鐘)
學生分組匯報交流討論結果,教師肯定性地評價學生,并適當補充。
①亂砍濫伐造成的最嚴重的'后果就是使國家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引起一些自然災害,比如沙塵暴??
②(展示沙塵暴圖片)列舉沙塵暴的危害。沙塵暴可以說是自然界對于我們人類這些破壞行為給予的一種懲罰,這種懲罰就警示我們要善待自然、尊重自然。
③展示人類殘害動物的一些手段,分析自然環(huán)境發(fā)生的變化,讓學生反思自己有無這種行為。
④播放太湖風光背景圖片,配以柔美的《太湖美》樂曲,讓學生感受到太湖昔日與今天的差別,體會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破壞,激發(fā)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3.認真閱讀教材P106~107“科學·技術·社會”,思考什么是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會帶來怎樣的危害?舉出你所知道的生物入侵的實例。
4.活動:這一環(huán)節(jié)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搭建一個可以充分展現自我才智的平臺。
①即興演講:假如你來當太湖管理局的局長,你將采取哪些措施還太湖以清澈秀美的原貌?
②面對以上問題,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我們是無能為力,還是可以有所作為呢?應該對自己提出怎樣的要求呢?
三、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關注了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其中對環(huán)境所造成的干擾和破壞是觸目驚心的,這些行為不僅破壞了動植物的生活,也使人類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響。這樣的后果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我們應該從思想上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積極行動起來,投身到保護生物圈的行列中去。
七年級生物教案12
教學目標:
(一 ) 知識:1、舉例說出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2、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3、關注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
( 二)能力:
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 意識,以及人和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意識,樹立環(huán)境 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培養(yǎng)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
1、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2、關注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
教學難點:
繪制人口增長的曲線,預測人口數量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 導入:請同學們談談我們身 邊出現的各種環(huán)境污染現象,為 什么會有
如此嚴重的污染問題呢?
(二) 新課學習:
1、人口增長過快
師:請同學們分析教科書上的圖131,從圖中你能找到什么信息?
請同學們根據表131中的數據,繪制中國人口增長曲線圖
生:討論,交流從圖中發(fā)現的問題,繪制曲線圖
師:巡回指導
師:請同學們將所繪制的 曲線圖中的曲線延伸,推測中國在21世紀中葉即20xx年的人口數量
生:討論,計算,交流
師生交流:討論我國自然資源狀況和我國人口狀況的有關問題
師: 人口壓力 很大,請同學們討論如何有效得控制人口 的急劇增長?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過人口增長過快問題有無作用?
生:分組熱烈討論,發(fā)表看法
2、環(huán)境問題嚴峻
(第二課時)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到中國和世界人口的.增長及人們的活動給生物圈帶來了很多跗面影響,最大的問題就是環(huán)境問題。請同學們談談我們周圍環(huán)境污染的例子
生:積極討論,交流,發(fā)言
(1)實驗探究:酸雨影響植物種子的萌發(fā)
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2)對照實驗過程
(3)匯報交流結果
(4)學生補充,教師總結
師:除了酸雨,大家還知道哪些環(huán)境污染現象嗎?
生:討論,交流,發(fā)表看法 ,互相補充
(三) 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做?
(四) 自我評價: 1、2 思維拓展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 關注生物圈環(huán)境在惡化
一、環(huán)境惡化:
人口增長過快
二、環(huán) 境問題嚴峻
1、 酸雨
七年級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營養(yǎng)繁殖的概念和用莖繁殖的主要方法;
2、了解嫁接的意義;
3、了解組織培養(yǎng)的意義、原理和在實踐上的應用。
能力目標
通過植物營養(yǎng)繁殖操作的實習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我國組織培養(yǎng)技術所取得的成果及其應用實例,增強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并繼續(xù)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嫁接的概念、方法和意義是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重點。
從莖繁殖的種類看:嫁接是其中的一種方式。但是,和其它兩種比較(壓條、扦插)操作起來較復雜,技術性相對較強。
從嫁接的意義上看:嫁接又是果樹栽培上一種廣泛運用的方法。它能使一些通過種子繁殖不能保持親本的優(yōu)良品質的植物,利用嫁接而保持下去。還可以通過嫁接提高植物的抗寒力、抗旱力和抗病蟲害的能力,此外通過嫁接還可以改善果實的品質。所以說:嫁接的技術在農村是有用武之地的。
2、組織培養(yǎng)的概念、原理和意義也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
從概念上講,組織培養(yǎng)指的是:在人工配制的營養(yǎng)物上(培養(yǎng)基)、在無菌的條件下,離體培養(yǎng)植物的器官、組織、細胞或原生質體,并使其生長、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術。這種技術雖然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研究,但真正成熟和大規(guī)模發(fā)展及利用還是近幾十年的事。它是植物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也是植物生物技術的組成部分。
從原理上講:組織培養(yǎng)是利用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在離體情況下,培養(yǎng)植物體上的一個體細胞使其生長發(fā)育成為一株完整的植物體。
從意義上講:組織培養(yǎng)可以廣泛的應用在:植物學基礎理論研究、植物快速繁殖、植物品種改良和細胞大量培養(yǎng)上。
3、理解“細胞的全能性”和準備營養(yǎng)繁殖的教具是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難點。學生一般認為:植物的根、莖、葉等器官都是由種子發(fā)育而來的。而植物體上的一個細胞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也能培養(yǎng)出一株植物體,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起來有困難。所以,教師要設法使學生能夠明白:植物體上的任何一個細胞都含有全部的遺傳信息。在離體培養(yǎng)下,這些信息可以表達出來,從而使植物細胞產生完整的植株。
教法建議
本節(jié)課的重點,不是要求學生學會營養(yǎng)繁殖的具體技術,而是把營養(yǎng)繁殖與以前學過的基礎知識聯系起來。例如,扦插時為什么要選擇健壯的枝條?這可以聯系有機物的'貯藏。
關于扦插的直觀教具,可以提前剪取健壯的月季、天竺葵等的枝條,將枝條的下部浸在清水里,在溫暖向陽的條件下,不久就在枝條下部長出不定根,上課時可以展示長有不定根的枝條。
關于嫁接的直觀教具,可以提前對紅梅、碧桃、菊花等進行嫁接,上課時展示嫁接成活的植物體。
為了讓學生初步掌握營養(yǎng)繁殖的實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本章還安排了一節(jié)實習。為了便于上好實習課,也可以指導學生用番茄、菊花以及仙人掌科的植物等進行操作練習。
關于組織培養(yǎng),最好在課前收集一些圖片資料,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組織培養(yǎng)具有多項用途,千萬不能讓學生得出片面的結論,以為組織培養(yǎng)只是一項用來進行營養(yǎng)繁殖的先進技術。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嫁接的概念、方式和意義;組織培養(yǎng)的概念、原理和在生產實踐上的意義。
難點:通過演示實物或直觀教具,讓學生增加對營養(yǎng)繁殖和組織培養(yǎng)的感性認識。
手段:教師講解與學生觀察相結合。
設計思想:
本節(jié)課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講比較陌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錄像介紹讓學生對本節(jié)內容進行了解,重點要求學生掌握營養(yǎng)繁殖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提出問題:“通過前面幾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到綠色開花植物是靠種子來繁殖的。那么,你能舉出不靠種子繁殖的例子嗎?”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回答問題。
引入新課題:植物體依靠營養(yǎng)器官(根、莖、葉)進行的繁殖,稱為營養(yǎng)繁殖。
二、講授新課:
(一)用莖繁殖:
播放錄像:介紹扦插、嫁接、壓條的具體操作方法。
組織學生觀看錄像。
講解三種營養(yǎng)繁殖的特點。
提出問題:你認為這種營養(yǎng)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點?
組織學生討論。
總結:用營養(yǎng)繁殖可以保持植物體的優(yōu)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
講解:
近幾年的研究發(fā)現: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個植物細胞內都含有發(fā)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遺傳信息。在離體培養(yǎng)下,這些遺傳信息可以表達出來,從而使植物細胞(或組織)產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錄像:介紹組織培養(yǎng)的過程。
講解:
組織培養(yǎng)是指:在人工培養(yǎng)基上,離體培養(yǎng)植物的器官、組織、細胞和原生質體,并使其生長、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術。
提問:你認為組織培養(yǎng)的技術,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哪些問題?
組織學生討論、發(fā)言。
講解:
1、利用組織培養(yǎng),快速、大量地生產有經濟價值試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應市場需要。
2、利用組織培養(yǎng)進行工廠化育苗。
3、大量生產無毒苗,改善苗木的質量,提高經濟產量。
板書設計:
營養(yǎng)繁殖
一、用莖繁殖:
1、扦插
2、嫁接
3、壓條
二、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
原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探究活動
植物部分器官的生根
用一花盆裝入潮濕的沙子,并放在陰涼處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另外要保持沙子的濕潤,你可以在沙子中栽上下面的任何一種植株:
(1)各種球莖;
(2)切一段秋海棠或天竺葵埋于沙中;
(3)切下一塊甘蔗莖埋于沙中;
(4)一段竹子,把節(jié)埋在沙里;
(5)胡蘿卜、小蘿卜和甜菜每樣都要帶些根;
(6)一個洋蔥頭;
(7)一段鳶尾屬植物的莖;
(8)含有芽眼的土豆塊;
(9)一根柳枝等。
觀察根的生長情況。
七年級生物教案14
分析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中的“致同學們”一節(jié),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科書內容文字優(yōu)美、流暢,意在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從身邊的生物選材,同時緊跟生物科學發(fā)展的時代脈搏,既貼近學生生活,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又避免了因知識的陳舊而產生的乏味感。從標題、文字到選材都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學素養(yǎng),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自主地、探究地學習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學生:
本校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開學初在校軍訓一周,所以對一些生物現象和校園環(huán)境是比較熟悉的,此年齡階段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奇心較強,這些對教學是有利的。但他們對新學校的具體情況仍然較陌生,師生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加之普遍班額偏大,習慣了以前的被動接受式學習,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學方式,給教學增加了難度。
教學設想:
本節(jié)課是一門學科的亮相課,根據新課程和學生的特點,要想達到激發(fā)學生熱愛本學科,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著重實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目的,就應該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所以課前放點音樂,以縮小師生間距離。但和諧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課前也應制訂相宜的課堂紀律規(guī)則和設計形成性評價條例,記錄學生的表現,便于組織教學。
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校的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調動其主動性、參與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變被動接受式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另外,再引入報刊有關科技發(fā)展方向及課改方面的信息,讓學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性和課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配合。
基于本節(jié)課的問題較多,應首先把學生暫時分成幾個組,暫定小組長,以后根據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作合理的調整,并說明小組長輪流當,然后讓每個小組選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果由組長或者代表匯報。同時要非常重視如何組織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討論時聲音不宜過大,別人發(fā)言時其他人認真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指出這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這種做法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規(guī)則和每節(jié)課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是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運用好。
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yǎng)成關注生活和社會的良好習慣;初步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及轉變學習方式。
2.能力目標:訓練思維、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初步了解有關生物學方面的信息及發(fā)展前景。
教學重點:
實現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材料器具:
藤纏樹的標本、磁帶(校園歌曲)、錄音機
教學實施步驟: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園的早晨》。
(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松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盡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的關系。)
2.涉及報刊有關信息:列舉事例,如:成都七中學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識奧林匹克競賽中獲一等獎,說明我國學生基礎知識扎實,但我國獲諾貝爾獎的人卻沒有,為什么?
(讓學生明白今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課方式,培養(yǎng)目標學習方式的變化。讓學生轉變學習觀念。)
3.給學生提出當今科技兩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學技術革命。
(為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打下伏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4.欣賞:師生共同閱讀課程《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
(提高文學修養(yǎng),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fā)學生愛生物的情感。)
5.探討:從學生生活實際及學校具體情況出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并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體現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學習。)
a) 學校的垃圾問題,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學校的廁所問題,怎樣解決?哪種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纏樹的標本。學生受到啟發(fā),發(fā)現學校某些樹木、花草長勢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學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學習生物知識后解答,并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改變此現象。)
d) 學校的溝渠問題,污染較嚴重,怎樣解決?什么途徑最好?
e) 學校食堂周圍的樹干與其他區(qū)域的樹干比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f) 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么?
g) 為什么政府要制訂《禁止焚燒秸桿》的措施?
h) 今年天氣的變化造成糧食的減產,說明什么問題?
i) 關注學生自身: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長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更健壯嗎?更聰明嗎?
j) 列舉我校前任校長的腎衰竭疾病,探討疾病問題,器官移植問題?
6.拓展:教師啟發(fā),通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于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的知識嗎?
(在此引導學生找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查資料,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如:人類基因組計劃等。)
7.結束語:同學們,你們覺得生物知識有用嗎?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
對本節(jié)課同學們的表現作評價:
因為本節(jié)課是第一節(jié)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后進行表達交流,所以無論對與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辯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思考,積極發(fā)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后的教學。為此本節(jié)課的評價的側重點放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上比例占80%;能力目標(體現在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占15%;知識目標占5%。
課后反饋:
本節(jié)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占三分之二以上。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課后布置一篇題目為《你喜歡生物科學嗎?》的文章,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通過作業(yè)反饋,全班53名學生有52名答喜歡。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么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性,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七年級生物教案1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學習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yǎng)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觀察細菌形態(tài)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xù)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xù)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qū)別,明白為什么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起著重要作用,維持著生態(tài)系統中物質轉化的動態(tài)平衡和自凈作用。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huán)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tài)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系為重點之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了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及了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1)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系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qū)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設備,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像設備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初一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tài)系統的概念以及生態(tài)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說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后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著指出:細菌分布廣泛,無論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
(2)關于細菌形態(tài)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tài);如果有教學設備的學校最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②可以用顯微投影儀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tài)。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像片段。④以上設備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tài)的示意圖。接著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tài):單細胞個體,從形態(tài)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于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qū)別,所以細菌不屬于植物范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于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征,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tài),稱休眠體。注意說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fā)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huán)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huán)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云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云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污染環(huán)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分裂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于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①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獲得營養(yǎng)物質的`?②植物制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么?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yǎng)?經討論后,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yǎng)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著引出異養(yǎng)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qū)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著誕生、生長發(fā)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guī)律。生物體死亡后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么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作用,可布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尸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系之前,先讓學生討論,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布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范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huán)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制藥業(yè)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信息。
【七年級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生物上冊《生物的特征》教案08-26
七年級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08-26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08-26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01-11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11-06
七年級生物教案范本03-28
七年級生物教案:細胞是怎樣構成生物體的08-25
七年級生物教案(精選10篇)06-10
七年級生物教案精選10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