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學教案通用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生物學教案通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生物學教案通用1
重點:
種子的萌發條件
難點:
種子萌發需要外界條件的原因,以及種子萌發時內部物質的轉化。
手段: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分析得出結論為主
設計思想:
采取觀察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提前在課下進行實驗,讓學生從實驗的現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適當給以提示,最后由學生觀察由教師完成課本上的有關實驗,歸納出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關于種子萌發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前實驗進行觀察,并通過教師準備的實驗材料及掛圖來描述,最后教師可以提出一個關鍵的問題:一粒飽滿的且胚完好的種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條件下是否一定能夠萌發成幼苗?從而將話題引入種子的休眠和壽命的問題中。
教學過程:
(課前可提前一至兩周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種子萌發的條件是什么?并隨機的發給學生一些種子,讓其根據自己的經驗,讓種子萌發。觀察其萌發過程中的變化,并對實驗的過程進行記錄。)
一、導入:
提出問題:
1、說明種子的各部分結構及其作用是什么?
2、種子中含有哪些物質?
3、如果你是農民,你會選擇什么樣的種子種在田里?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并引入課題:
種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這是種子能夠發育成幼苗的內部條件。那么,是否種子具備了這些自身的內部條件就能萌發成幼苗呢?種子的萌發還需要什么條件,種子又是怎樣萌發成幼苗的,這些內容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一)實驗: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1、組織學生匯報課前的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
2、分析學生的實驗,指出其中不科學或不準確的內容,如"學生很容易認為陽光也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之一"。
3、引導學生分析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有哪些,并設計對比實驗。
4、組織學生觀察教師提前完成的實驗結果,并對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5、總結:
根據對實驗的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是: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種子萌發時還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響,如:光照條件、酸堿性等。
(二)種子萌發的過程:
1、組織學生匯報課前實驗時對種子萌發過程的觀察記錄。
2、出示種子萌發過程的錄像或課件,組織學生觀看。
3、教師結合種子萌發的實物進行總結:
菜豆種子的萌發過程:
(1)種子吸水后,體積脹大,種皮脹破。
(2)胚根首先伸長,突破種皮,發育成幼根。
(3)子葉以下的胚軸伸長,帶著兩片子葉伸出土面。
(4)子葉分開,黃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漸變綠,發育成莖和葉。
玉米種子萌發的過程:
(1)種子吸水后,胚根先從種子里伸出,發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護伸出土面,子葉留在種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長出新葉。
4、提出問題:"以上介紹的種子萌發的過程只描述了種子外部形態的改變,那么在種子萌發的過程中其內部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實驗:請幾位學生分別嘗嘗萌發的小麥種子和干燥的小麥種子,有什么不同感覺。
請參與實驗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感受。
教師總結:
萌發的種子有甜味,干燥的種子沒有甜味。
啟發學生分析討論出現這種實驗現象的原因。
組織學生發言。
總結:
干種子里的淀粉沒有發生轉化,不含糖分;萌發的種子里的淀粉已轉化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須轉變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種子中子葉里的營養物質經轉化后運送給胚芽、胚根和胚軸;玉米種子中胚乳里的營養物質經轉化后由子葉吸收轉運給胚芽、胚軸和胚根。
(三)種子的休眠和壽命:
1、提出問題:"我們家中貯存的種子,并不都能萌發。這是什么原因呢?"
2、組織學生分析原因(提示:(1)種子是由細胞構成的,有生命的。(2)種子形成多數是在秋季。)
3、總結:
種子是具有一定壽命的,所以存放時間過長的種子有可能已經死亡。而剛成熟的種子也不能萌發,是因為它們正處在休眠時期,這是種子在形成后,對寒冷的冬季適應的結果。
4、出示實物投影,介紹種子發芽率測定的方法。
三、鞏固:(如時間不夠,可做為課下練習)
1、我們吃的綠豆芽,主要是由種子的哪部分發育而成?
2、子葉出土與不出土的種子,在播種時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書設計:
第三節種子的萌發
一、種子萌發的條件:
1、自身的條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條件: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3、影響種子萌發的其他因素:
二、種子萌發的過程:
胚根發育成根
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子葉或胚乳提供各部分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
三、種子的休眠和壽命:
探究活動
探究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
材料用具:
取飽滿健壯的紅皮小麥種子和白皮小麥種子若干粒,刀片一個,鑷子一個,培養皿4個,衛生紙若干張,清水,標簽,膠水等。
實驗步驟:
(1)浸種使小麥種子萌動。
(2)將萌動的紅皮小麥200粒和白皮小麥200粒分別放在標有1號和2號標簽的培養皿中,觀察它們的發芽率。
(3)將萌動的紅皮小麥20粒和白皮小麥20粒,分別切下它們的胚,分別放置胚和胚乳部分。
(4)將切下的10粒紅皮麥種和10粒白皮麥種的胚,分兩部分放在標有3號標簽的培養皿中,觀察它們的發芽率。
(5)將切下的10粒紅皮麥種和10粒白皮麥種的胚乳部分,分兩塊放在標有4號標簽的培養皿中,觀察它們的發芽率。
①3號培養皿中的兩種小麥胚能不能長成幼苗?。
②4號培養皿中的兩種小麥胚乳能不能長成幼苗?。
③設置1號和2號培養皿的意義是什么?。
④試根據探究性實驗的結果,說明種子的胚和胚乳在種子萌發過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⑤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是什么?
⑥有興趣的同學可將紅皮小麥的胚"嫁接"在白皮小麥的胚乳上,或把白皮小麥的胚"嫁接"在紅皮小麥的胚乳上,在適宜的條件下培養,并觀察結果,對結果進行討論。
七年級生物學教案通用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學習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觀察細菌形態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別,明白為什么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起著重要作用,維持著生態系統中物質轉化的動態平衡和自凈作用。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系為重點之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了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及了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1)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系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設備,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像設備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初一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系統的概念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說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后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著指出:細菌分布廣泛,無論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2)關于細菌形態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如果有教學設備的'學校最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②可以用顯微投影儀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像片段。④以上設備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的示意圖。接著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單細胞個體,從形態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于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別,所以細菌不屬于植物范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于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征,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稱休眠體。注意說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云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云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污染環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分裂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于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①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獲得營養物質的?②植物制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么?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經討論后,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著引出異養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著誕生、生長發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律。生物體死亡后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么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可布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尸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系之前,先讓學生討論,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布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范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制藥業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信息。
七年級生物學教案通用3
重點:
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
難點:
1、明確無機物和有機物的概念。
2、通過對種子成分的分析,了解種子內貯存著大量有機物,是胚進行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物質。
手段:以學生探究實驗并分析結果的方式為主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從生活實際入手,對種子所含的成分進行分析,制定實驗方案,并完成實驗及結果分析。學生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完成實驗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一些食品包裝袋,利用實物投影向學生展示其有關成分的說明。介紹在我們生活中所吃的食物含有許多成分,引導學生思考在植物的種子中是否也含有同樣的成分。
二、講授新課:
(一)實驗:探究種子的成分
1、組織學生分析生活中所接觸到的食物中有可能存在的成分,這些成分用什么方法可以鑒定出來,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組織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3、強調實驗注意事項:
鑒定種子中含有水分的實驗中:
(1)試管夾要夾在試管口近端,這樣才不影響觀察;
(2)試管要干燥,這樣才有說服力;
(3)小麥在試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麥的區域內,可緩慢晃動,以求小麥受熱均勻。
(4)試管需保持水平或口稍向下傾斜,這樣管壁上出現的水珠才不會流向管底,不會引起試管爆裂;
(5)烘烤時間不宜過長,否則種子就會發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試管壁上,不易洗掉。
鑒定種子中含有無機鹽的實驗中:
(1)要將小麥事先泡軟,便于鐵絲穿扎。注意用力不要過猛,防止扎手;
(2)燃燒后,鐵絲很燙,要避免燙傷手和燙壞桌面,應及時放一解剖盤中或晾涼了再放到桌面;
(3)小麥種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較長的時間
鑒定淀粉和蛋白質的實驗中:
(1)面團不要過大。
(2)一直要到紗布中沒有乳白色物質滲出,才可停止。
4、指導學生按要求完成實驗,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5、組織學生填寫實驗報告
(二)總結種子的成分:
1、講解:有機物和無機物的`概念及特征。
2、根據實驗的結果,總結:
3、提出問題:
(1)芝麻種子和小麥種子中是否都含有脂肪?
(2)如果芝麻種子和小麥種子中都含有脂肪,為什么用芝麻種子做為實驗對象,而沒有用小麥種子呢?"
組織學生發言
總結:(出示不同種子成分的結構圖或表格)
植物的種類不同,所以各種成分的含量也不相同。在干燥的種子里,有機物總是比無機物多。
板書設計:
第二節種子的成分
一、實驗:探究種子的成分
二、種子的成分
探究活動
探究種子內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裝片觀察
1、淀粉:取加碘后呈藍色的淀粉漿液一滴,置于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后,在低倍鏡下觀察,可見到視野中充滿了藍色的顆粒,這就是小麥胚乳中的淀粉粒,再轉用高倍鏡進一步觀察,可以看到淀粉粒表面有很多同心圓的輪紋。
2、蛋白質:將小麥種子做橫切(與縱軸垂直的方向),在橫切面上滴一滴碘液,中央的胚乳呈現藍色,在藍色區域的邊緣有一圈很細的黃色區域,用放大鏡即可看到,這就是以糊粉粒形式貯藏在胚乳最外面的糊粉層中的蛋白質。
3、脂肪:將蓖麻種子制成徒手切片,置于載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加上蓋玻片,在低倍鏡下觀察,可見到胚乳(蓖麻是雙子葉植物中種子內具有胚乳的種類)中或周圍出現小的油珠,若加滴蘇丹Ⅲ試劑,油珠會呈現桔紅色,這就是脂肪。
七年級生物學教案通用4
活動目的:
1、了解細菌的多樣性,知道細菌對人體的益處和害處。
2、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活動準備:
顯微鏡,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了解細菌的特點。
1、請幼兒用顯微鏡看不潔食物上的細菌,告訴幼兒如果吃了不干凈的食物,這些細菌就會跑到我們身體里面。
2、請幼兒說說哪些食物是不干凈的。不干凈的食物如變質的食物、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物、過期的食物等。
小結:變質的食物、不衛生的食物、過期的食物都不能吃,因為這些食物都不符合衛生標準,人吃了會生病。
二、細菌的.分類。
看幼兒用書提問:圖片上都有什么?
小結:細菌分有害菌和有益菌,左邊圖中是食物放壞了,變質了,長細菌了,吃了會生病,這種細菌叫有害菌;右邊的圖中畫有酸奶、葡萄酒、面包、饅頭等食物,這些食物中的細菌對身體有好處,可以幫助消化,這種細菌叫有益菌。
三、找細菌,學分類。
請幼兒說一說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細菌,是有益菌還是有害菌。如沙子里、廁所里、蛋糕里等。
四、學習正確的洗手方法。
1、教師:生活中到處都有細菌,如果我們吃東西時沒有洗手或洗得不夠干凈,就會把細菌吃進肚子里,會肚子疼,會生病。
2、學習五步洗手法。
"濕":打開水龍頭,將手淋濕后關緊。
"搓":打肥皂或洗手液,手心手背搓干凈。
"沖":打開水龍頭,把手沖干凈。
"捧":用手捧水沖水龍頭后,關緊水龍頭。
"擦":用自己的毛巾把手擦干凈。
【七年級生物學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生物學教案01-10
七年級生物學教案模板07-14
七年級生物學教案范文07-14
七年級生物學教案8篇01-10
七年級下冊生物學教學計劃11-04
關于高中生物學的教案08-26
生物學實驗心得12-17
生物學實驗心得范文12-21
生物學課程總結(精選16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