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科學教案

時間:2024-05-24 18:42:45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優選】小學科學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 小學科學教案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選】小學科學教案

小學科學教案 1

  教學目標:了解植物對我們人類有哪些用途。

  教學重點:植物的用途

  教學難點:植物的用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我們的許多食物來自植物。

  二、新課教學

  1、哪些食物來自植物?這些植物長什么樣?如:玉米、水稻、小麥、大豆等。

  2、植物還有哪些用途?穿的、用的`、住的、行的、治病的、玩的等等。

  3、植物對我們很重要,我們應該怎樣珍惜和保護植物?學生思考作答,教師認真小結歸納。

  三、拓展與應用:神奇的植物——黃花蒿。

小學科學教案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實驗、使學生能夠用科學實驗的證據來說明斜面的省力原因。教學重點: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實驗,利用科學實驗的證據來說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學難點:學生自主制定一個簡單的對比實驗研究計劃并進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指導學生學習進行自主制定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來研究斜面。

  學情分析:在前兩年學習科學己有基礎上,學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學生對學習科學興趣很濃,接受能力快。本課教學內容趣味性、操作性強。斜面應該是生活中接觸最頻繁的一種簡單機械了,雖然嚴格的標準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變形的斜面卻一直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在教學中,應該認真分析這些變形的斜面。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尊重事實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逐漸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使學生樂意與同學之間進行合作實驗。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課前收集關于斜面的相關資料

  教師準備:關于斜面的相關資料、搭斜面的材料(長度不同的木板)、測力計、一塊木頭上釘一顆鐵釘和一顆螺絲釘、螺絲刀、鐵錘。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感知問題

  1.出示飲水桶

  談話:今天老師遇到了一個難題,想請一位同學幫老師把這桶水搬到講臺桌上來,誰愿意幫助老師?

  2.找一位同學來搬飲水桶。

  3.找兩位同學來搬飲水桶。

  4.提問:那么,我們一個人有沒有辦法把飲水桶搬上去呢?

  5.讓剛才那位同學利用木板再來試一次。

  6.提問:這位同學兩次搬飲水桶有什么不同?

  7.小結:像這種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種簡單機械,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斜面。(板書課題)

  學生紛紛舉手。

  一位同學沒有把飲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兩位同學把飲水桶搬到桌上。(還是很吃力)

  學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學生想不出教師可提示)

  學生利用斜搭的木板獲得了成功。

  學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過教師與學生親切自然的交流,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課題。

  斜面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簡單機械,設置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發現周圍的生活現象存在著科學道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問:斜面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組織學生匯報各組的猜想。

  3.提問:那么,我們能不能利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4.組織學生匯報各組的研究方法。

  5.談話:各組同學開始行動吧!

  6.組織學生匯報研究的數據和結果。

  7.組織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

  8.小結: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了斜面確實可以省力。(板書:斜面可以省力)

  實驗記錄單:

  實驗內容測力計讀數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傾斜角度的斜面的對比實驗

  1.提問:請大家再來觀察我們剛才得出的數據,你還有什么發現?(教師可適當用不同顏色的筆劃出直接提起測力計讀數相同,利用斜面讀數不同的數據)

  2.提問:造成這種現象可能和什么有關系呢?

  3.提問:我們再如何進行研究呢?

  4.組織交流各組的實驗方案。

  5.談話:下面就開始我們的研究吧!

  6.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根據情況,適當進行指導。

  7.組織學生匯報各組的研究數據和結果。

  8.總結:在不同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動物體,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書: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實驗記錄單

  傾斜角度測力計讀數

  三、鞏固應用斜面的作用

  1.談話:這節課我們認識了斜面這種簡單機械。斜面有什么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與什么有關系呢?

  2.出示斜面的應用圖片(變形斜面)。

  談話:請大家觀察斜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3.談話: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

  學生思考。

  小組交流。

  提出猜想。

  匯報交流。

  各小組利用實驗器材設計實驗

  集體交流研究方法。

  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學生交流各組研究的情況。

  分析各組數據,得出結論。提出研究的問題。

  交流各組提出的猜想。

  學生仔細觀察數據。

  根據提示思考。

  發現:這幾個組利用測力計時讀數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后雖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卻不相同。

  學生思考,回憶剛才的實驗,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傾斜角度有關系)

  回憶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匯報交流,互相補充。

  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學生匯報。利用已有數據,發現新問題。

  學生思考后回答。

  學生觀察、思考、匯報。

  自由發言。引導學生自己探究科學的過程和方法。

  培養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

  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習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歸納概括能力。

  適當的引導,放手讓學生大膽猜想,利用材料設計不同坡度實驗。培養學生好奇好問的習慣。

  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對比試驗是科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實驗。

  這是對知識的鞏固與拓展,進一步使學生認識體會到科學即生活的道理。

  整個學習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交流時要注意傾聽,對學生大膽創新、仔細認真的學習進行表揚,并積極指導學生學會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加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小組之間的交流討論。提出問題

  1斜面有什么作用?

  2猜想

  3制定實驗方案

  4實驗

  ①分組實驗做記錄

  ②分析數據

  ③交流整理

  5得出結論

  實驗驗證斜面越平緩越省力。

  1引導學生用長短不一的木板墊起同一高度進行實驗,分別讀出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并記錄下來

  2引導學生比較木板的長短與彈簧測力計讀數的關系,得出規律。

  3總結兩次實驗記錄,得出結論。

  拓展延伸應用創新師: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個能登上塔頂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占地面積小,應該怎樣修?

  學生思考設計。學生思考后回答。

  自由發言把課堂探究進一步擴展為課下探究。使學生明白科學就在身邊,培養科學服務于生活的意識。怎樣才能較容易的騎自行車上陡坡?

  板書設計: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學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觸較頻繁的一種簡單機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為什么要用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應用等卻是學生所陌生的。在本課教學中,我以盤山公路為切入點,按照“做中體驗—探究發現—交流總結—應用”的思路進行教學,介紹了有關斜面的知識。

  科學教學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用科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小學科學教案 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2.讓學生確認分子比細胞小得多;

  3.確認不同的物質,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教學重點

  分子的特點,分子運動論的內容的有關內容

  教學難點

  分子的特點,分子運動論的內容的有關內容

  教學過程

 一、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引入一:提出物態變化中的許多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為了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學習物質構成。

  引入二:細胞是構成生命的基本單位。甘蔗汁從甘蔗的細胞中壓榨出來,說明甘蔗細胞中含有多種物質,那么,存在于甘蔗細胞內的糖和水等物質又是由什么構成呢?

  學生實驗:觀察蔗糖的三個實驗(觀察方糖、觀察碾碎的方糖、觀察糖水)。讓學生一步步考慮,最后根據水變甜的事實,確認蔗糖沒有消失,在水中以極小的微粒存在,從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構成的結論,把學生引入物質的微觀世界。

  分子——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分子很小的概念——可以采用對比或比喻的手法,如:

  ⑴一杯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數如果讓人去數,每秒種數一個,要數幾十億億年。

  ⑵如果把水分子與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象乒乓球與地球之比。

  ⑶2500萬個水分子排列起來才只有1厘米長,而同樣數目的乒乓球挨個排列起來有750千米長,相當于北京到南京的直線距離。

  二、分子之間有空隙

  兩個演示實驗:(前一個是主實驗,后一個是輔助實驗)

  做水和酒精混合的實驗時:用有刻度的小試管。

  黃豆和芝麻混合的實驗總體積減少,其實跟兩種顆粒之間存在著空隙有關,又跟兩種顆粒的大小不同有關,所以應選用顆粒大小差異較大的,實驗效果就較明顯。當然模擬實驗只是用來幫助人們理解某個道理,它與所要說明的道理之間并不存在著簡單的因果關系。我們不能認為,因為黃豆和芝麻之間有空隙,所以構成物質的分子之間一定存在空隙,只能說與黃豆和芝麻混合的現象相類似,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間存在著空隙,當兩者混合時,由于分子填補了這些空隙,所以總體積就會減少。

  三、分子處于不停地運動中

  氣體的擴散實驗:打開香水瓶蓋,讓學生聞氣味。使學生認識到氣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運動著,這個實驗簡單易做,而且直觀性和形象性強。也可改為在教室里噴灑空氣清新劑或點燃衛生香,讓學生聞氣味。

  什么叫擴散?進行氣體擴散的微觀解釋,符合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

  液體的擴散實驗:紅墨水在水中的擴散實驗。應當用注射器將紅墨水注入水的底部,然后讓學生觀察紅墨水向周圍散開的現象。紅墨水在水中擴散的實驗需要較長的時間,可以在開始上課時將紅墨水注入水中。兩杯水,一杯用冷水,一杯用熱水,讓學生發現紅墨水在兩杯水中散開的快慢跟溫度的高低有關,溫度越高,擴散越快。擴散是由分子的運動引起的。

  擴散現象也能在固體中發生。教師介紹金和鉛的擴散實驗。讓學生舉例固體擴散的實例。

  教師總結。固體的擴散在制造金屬零件和現代電子基本元件晶體管的制造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鋼件的表面滲碳法,從而提高鋼件的硬度;滲鋁法,從而提高鋼件的耐熱性;在晶體管中滲入微量的雜質,從而控制半導體性質。

  討論:比較氣體、液體、固體中擴散的快慢。

  擴散現象除了能說明分子的運動之外,還能說明什么?

  四、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

小學科學教案 4

  過程與方法

  ● 能夠運用感官和工具,對紙的特點進行研究;

  ● 能夠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

  ● 能夠運用語言、文字等多種方式表達探究結果,并進行交流。

  知識與技能

  ● 知道紙的一般特性和常見用途,并能把紙的性質和用途聯系起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意識到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性;

  ● 養成節約用紙的好習慣;

  ● 體驗與人合作的愉快。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初步確立什么是紙,了解紙的多樣性

  1 談話: 同學們,今天你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紙,誰愿意到講臺前面給大家做一下介紹?

  2 學生介紹。

  3 談話: 紙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人們天天都要用到紙。有了紙,我們可以讀書、寫字、畫畫、看報;有了紙,我們可以包裝各種物品;有了紙,可以裝扮我們的生活……總之,自從人類發明了紙,紙的用途越來越廣泛。當然,關于紙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你們想了解關于紙的哪些問題呢?

  4 學生討論,并把自己的問題填寫在資料卡上。

  5 學生交流。(教師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 分析研究紙的不同特點

  1 提問: 你們準備用什么方法進行研究呢?

  2 學生回答。(板書:觀察、實驗)

  3 談話: 對,觀察與實驗是人們認識和研究事物的常用方法。首先,我們就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紙的特點,你們想研究紙的哪些特點,準備怎樣研究呢?

  4 學生討論、回答。

  5 講述: 老師在教室后面為大家準備好了實驗所要用的紙和用具,請各小組根據所要研究的內容,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進行實驗,并填好實驗記錄表。

  6 學生實驗。

  7 小組匯報、交流研究成果。

  8 教師小結: 通過實驗,我們了解了紙的不同特點,正是因為紙的這些不同特點,才產生了不同種類的紙和紙的不同用途。

  三、 學生上網查詢資料,了解有關紙的發明、制作、用途等內容

  1 談話: 同學們,還有一些問題是用觀察、實驗的方法暫時無法解決的,我們可以通過其他方法來解決。譬如,上網查詢就是很好的方法,老師已經把有關紙的資料搜集整理在學校的網站上,下面就請大家到網上去邊查詢邊完成資料卡片。(板書:上網查詢資料)

  2 學生上網查詢有關資料。

  3 講述: 同學們通過上網查詢,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嗎?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嗎?

  4 學生匯報、交流收集的資料,同時補充完善自己的資料卡。

  【注意】(1)當學生交流到紙的歷史和發明時,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2) 當學生匯報到紙的用途時,進行節約用紙教育,并指導學生做一項課后調查(見下表);(3) 當學生交流到造紙時,對學生進行課后自制再生紙活動的指導。

  附: 課后調查表

  一學期來,個人使用、消耗紙的情況:

  ● 大約要使用多少本書?

  ● 大約要使用多少本練習本?

  ● 其他紙張的使用情況又怎樣?

  ● 如果把一個學期使用的紙疊起來,大約有多高?

  ● 根據自己的使用情況,統計出全班、全校紙張的使用情況。

  ● 最后統計這些紙要消耗多少樹木?

  5 教師小結:同學們,觀察、實驗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樣上網查詢資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它將成為人類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如果你們還想了解更多關于紙的知識,希望你們繼續到網上去遨游,并把研究成果通過電子郵件告訴老師。

小學科學教案 5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探究作為學習方式,它是一種教與學的策略。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都很重視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獲得發展。但是,怎樣的探究活動才是有價值的,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

  有一節三年級的科學課,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液體的相同和不同。講臺兩側擺滿了各種實驗材料。有

  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蠟光紙、小燒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學生開始試驗之前,老師提出的問題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學生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說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顏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覺、用途等等。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接下來,就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學生一下子蜂擁到講臺上領取材料,想領什么材料就領什么材料。學生頓時忙開了,課堂上很熱鬧。聽課的老師問一個同學,你們在研究什么呀?學生搖搖頭……

  這節課,教師準備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各種液體更多的不同,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由于教師沒有讓學生確定自己要探究的課題,致使學生盲目地忙亂了一節課,無論是在科學概念方面,還是在科學態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東西很有限。

  對于小學生來說,探究絕不等于不要教師的指導,不是完全放手給學生,有人認為探究就是讓學生獨立研究,只要老師指導了,就不是探究。那種“學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學生想怎樣研究就怎樣研究”的做法實際上是不符合小學生學習實際的。

  新課程改革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之后,該怎么辦?這些問題是否都有研究的'價值,是否都能當堂研究,學生是否具備研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指導他們整理、篩選,然后確定研究的問題,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緊緊圍繞這個問題收集信息。

  一個完美的科學探究活動,應該是“學生自己發現可研究的對象,提出問題,進行假設,擬定實驗計劃,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實驗,分析結果并進行匯報、交流”。每位科學課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完成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但是,真正做到這一步,需要一個能力形成的過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無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說是科學課教師失去了應有的指導作用,是“有量無質”的探究活動。

  作為科學課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放慢“探究的腳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根據學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設計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動。不僅要引領學生經歷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動的效果,讓學生從中在各個方面得到最大的發展。當然,在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仍然需要依賴于學生的自主參與,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之內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這才是我們在科學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與“科學知識”三維教學目標的系統達成。

小學科學教案 6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單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巖石和礦物》單元的《巖石會改變模樣嗎》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教材第一部分“尋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進行,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積實驗。讓學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見的物質,也有肉眼看不見的物質,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過一幅圖生動地描述了土壤與生命的關系。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

  2、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請的顆粒后沉積。

  4、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巖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物、植物殘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準備:為學生準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鏟子、塑料盒、報紙、放大鏡、圓柱形玻璃瓶、鑷子、小棍、水、牙簽。

  教師演示:小黑板幾塊。酒精燈、石棉網、玻璃片。

  (四)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談話引入

  師:看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實驗材料,猜測一下,我們今天會研究什么?(研究土壤)

  師:“土壤”我們在三年級研究過,四年級學習巖石時也提過,你們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板書:“土壤中有什么”這節課我們又會有什么新發現呢?翻看課文,讀課文第一段。接下來我們就來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么? [復習舊知,引導學生對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師:這是一份剛從地里挖來的新鮮土壤,把它倒在一張白紙上。材料員拿出白紙放在桌子中間,再把新鮮的泥土倒在白紙上,同學先用肉眼仔細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書本第3頁的表格中。

  學生分組研究土壤。

  匯報:你們小組有什么發現?(有水分、動植物活體或殘體、沙子、黏土、腐殖質等)。

小學科學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預報的常見方法

  2.學會看天氣預報學會看簡單的天氣圖

  3.利用天氣圖判斷天氣狀況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天氣預報的常見方法 學會看簡單的天氣圖

  難點:利用天氣圖判斷天氣狀況

  三、教學過程

  設置情境,引入新課:

  設問:

  你知道三國時期諸葛亮“趁濃霧草船借箭”和“借東風火燒曹營”的故事?

  合作交流,探究規律:

  (一) 怎樣看天氣預報

  1. 獲取天氣預報的方法

  師:那你是如何獲取這些天氣情況的呢?

  生:電視、電話、互聯網、手機上的短信

  師:除了上述方法以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分析天氣圖自己預測天氣或者通過天氣觀測,自己作出天氣預報

  2. 天氣符號 課件展示常用的天氣符號,讓學生說他們分別代表什么意思

  3. 天氣用語的含義

  師:展示一則關于上海市某日的天氣預報,讓學生通過查找書本當中的知識解釋相關用語的含義 。

  生 1:陰:天空總云量占8/10以上 多云:天空總云量5/10—7/10之間 少云:天空總云量占 5/10—3/10之間 晴:天空總云量占3/10之下 生 2:大雨:12小時內降水大于 中雨:15mm—15mm 小雨:小于 5mm 生 3: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大小

  〈練一練〉今天天氣中的`含義

  結合實際,發現新知:

  (二) 天氣圖和天氣系統

  1. 天氣圖

  師:天氣圖表示一種天氣形勢,是一種可以表現不同地方氣象信息的地圖。利用天氣圖來進行天氣預報已經有 100多年的歷史了,世界上第一張天氣圖是法國天文學家在1853年繪制的11月12日歐洲天氣圖。分析天氣圖時,首先了解一下天氣用語。

  〈課件展示〉 天氣圖

  (1) 等高線 讓學生先復習初一年級的等高線的知識,然后根據等高線的定義以及天氣圖,說出等壓線的定義

  (2) 高壓系統和低壓系統

  讓學生根據等壓線的特點,我們可以分析一些對天氣造成影響的系統:如高壓、低壓。 1. 什么叫暖鋒?

  2. 暖鋒過境時帶來什么天氣?過境后帶來什么天氣?

  生 1:暖鋒:向冷氣團一側移動的鋒

  生 2:過境時:升溫、降水

  過境后:升溫、氣壓降低、天氣轉晴

  (4) 臺風 降水、降溫、大風天氣

  〈應用〉 (課件展示)

  書本 73頁的天氣形勢圖,讓學生分析我國的天氣形勢

  1. 找出當天影響我國較大的天氣形勢

  2. 分析我國的天氣形勢

  3. 預測北京、上海、廣州的未來 24小時的天氣形勢

  (三) 收集天氣諺語 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書本74頁練習

  1、2 課堂小結,完善結構:

  1. 怎樣看天氣預報

  2. 天氣圖 天氣系統 :高壓系統 低壓系統冷鋒 暖鋒 臺風

  3.收集天氣諺語

  作業布置,課后提高: 作業本2.5節、全程助學

小學科學教案 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 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于昆蟲的細節

  【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導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于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家伙為伍并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里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 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么?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 師:這些家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通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了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于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筑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復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布細毛,有鉤爪

  ……

  實踐活動:借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

  教學后記:

小學科學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1、能對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進行完整的實驗研究。

  2、能從研究結果中發現新的研究問題。

  3、能通過研究找出對種子進行分類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規范、美觀的種子標本盒。

  二、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制訂較規范的實驗方案。

  難點:同重點。

  三、課前準備

  豆種、布、等配套實驗材料。

  四、教學課時:2 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活動開始到撰寫實驗方案部分。第二課時,完成交流及總結部分。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種子在什么條件下才能萌發?

  (二)指導學生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1、讓學生展開討論。

  2、學生匯報討論的結果。

  3、學生分小組觀察教師事先準備好的種子。

  4、學生進行猜想。

  5、學生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1) 學生制訂實驗方案。

  (2) 學生交流各自的實驗方案。

  (3) 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4) 歸納小結。

  6、讓學生提出還想研究的問題。

  7、讓學生閱讀 “科學在線”的'內容。

  (三)指導學生制作種子標本。

  六、板書設計

  1、小苗的誕生

  適當的水分

  適當的氣溫

  陽光

  2、 土壤與植物的生長

  一、 教學目標

  1、能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三種土壤的主要差別。

  2、能正確使用實驗法研究三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從而推測出三種土壤的保

  水能力。

小學科學教案 10

  第四單元健康生活

  第一課時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實際體驗或查閱資料、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等方法,了解人體的消化器官及功能,培養學生通過間接的手段獲取有關人體內部器官知識的能力、查閱資料進行對照的能力;

  2.使學生懂得保護消化器官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樣愛護消化器官,促使學生自覺地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注重飲食衛生;

  3.初步認識人體消化器官及功能,能在自己身上指出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過程。

  教學重點:認識消化器官。

  教學難點: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消化過程。

  教學準備:

  每人一小塊饅頭。

  做消化器官模型需要的紙(掛歷紙、衛生紙等)及剪刀、膠水等。

  有關人體消化器官及作用的資料。

  掛圖或多媒體課件——人體的消化器官。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健康的認識,包括對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及自己對健康的理解。

  2.在討論的基礎上,由每一個學生把自己對健康的理解進行整理,并記錄在書上。

  3. “健康從飲食開始。吃下的食物要靠我們的消化器官消化后人體才能吸收,我們首先來學習有關人體消化器官的知識。”

  二、探究內容:

  1.認識消化器官。

  體驗活動:把一小塊饅頭放進嘴里,咀嚼后慢慢咽下。根據我們的感覺和經驗,說說食物在我們的身體里會經過哪些地方?我們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交流:人體的消化器官有哪些?(教師板書)

  活動:讓學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

  小組活動:制作一個消化道模型。

  對照人體消化系統的掛圖,檢查連接是否正確。

  2.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人體的消化過程。

  剛才咽下的饅頭在我們身體里是怎樣被消化的?

  用文字和箭頭表示食物進入人體后經過的路線。

  在這個過程中,消化器官的各部分起什么作用?對照圖寫出各部分的作用。

  看課件了解消化器官各部分的作用。

  思考:人體的消化道大約長9米,食物在人體中停留的時間大約為24小時,這些數字使你產生了什么想法,和你原來的想法一致嗎?

  3.理解使用人造材料的好處。

  在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人們大量使用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有什么好處?

  4.保護消化器官。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要靠我們的消化器官,怎樣保護我們的各個消化器官呢?

  (2)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衛生。

  吃食物要細嚼慢咽。

  不用開水或湯泡食物吃。

  不能邊吃邊看電視。

  飲食要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不偏食,少吃零食。

  不吃腐爛變質和不清潔的食物。

  飯后不做劇烈運動。

  (3)我們有過消化器官生病的經歷嗎?原因是什么?

  5. 小結。

  三、全課總結。

  四、課后拓展。

  向家里人講述你學習的知識。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飲食和健康

  教學目標:

  1.知道食物是能量的來源,能量在維護人體正常活動中的作用;

  2.通過計算我們每天需要的能量和實際攝入的能量,學習用科學的方法來判斷自己每天攝入的能量是否適當;

  3.試用科學的標準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做到熱量分配合理,營養均衡;

  4.對照檢查自己的飲食習慣,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小學科學教案 11

  活動目標:

  1、在探索中發現磁鐵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鐵的特性,對之產生興趣。

  2、能動手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塊磁鐵,回形針、紙片、紐扣、鐵夾子、小積木、易拉罐、硬幣、鐵質鉛筆盒、螺絲等。

  2、活動室布置一些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

  3、區域活動材料:

  1)、動物迷宮板6塊,每塊配有立體小動物,底部有回形針。

  2)、立體魚若干,頂部別有回形針;魚竿10根,線上系有磁鐵。

  3)、礦泉水空瓶8只,里面裝有回形針。

  4)、U字形,長條形磁鐵若干。

  活動過程:

  1、引發幼兒解決問題,找出最佳方法。

  創設問題情景:老師不小心把許多回形針散落在地。

  提問:你有什么辦法幫助老師?試一試哪種辦法最好?為什么?

  2、幼兒感知,探索磁鐵還能吸住哪些東西。

  (1)、提供紙片、鐵夾子、紐扣、螺絲、小積木、易拉罐、鐵質鉛筆盒、硬幣等,請幼兒猜測:磁鐵除了能吸住回形針,還能吸住哪些東西?

  (2)、幼兒嘗試,探索發現磁鐵能吸住哪些東西。

  (3)、交流自己的發現。

  3、進一步感知磁鐵的特性,引導幼兒在活動室中自由尋找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并相互交流。

  4、分組活動。

  (1)、走迷宮:把磁鐵放在迷宮板的下面玩。

  (2)、釣魚:看誰在規定的時間里釣的魚最多。

  (3)、取回形針:不用手拿,也不能把瓶子倒過來,設法把回形針從瓶中取出。

  (4)、U字形、長條形磁鐵:可以怎么玩?有什么新發現。

  5、交流活動情況: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發現了什么?

  教材內容分析:

  磁鐵在生活中經常被使用到,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方便,而大班下學期的綜合主題教材的主題二《小問號》中,恰巧就安排了《磁鐵的秘密》這一科學活動。于是,我首先對教材中的`活動內容進行了了解,發現內容還是很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的過程設計也比較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需做調整的部分。

  科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由“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與技能”、“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三維組成。因此我首先將活動目標進行了調整:第一個知識目標定為——通過探索,發現磁鐵可以吸住鐵制品的特性。而原來的目標——在探索中發現磁鐵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鐵的特性,對之產生興趣。這是一個包含多個核心科學概念的目標界定。由于并沒有明確指明磁鐵的特性是什么,在一次探究活動中,可能涉及到磁鐵的很多特性,比如“磁鐵能吸鐵”、“磁鐵能隔著一些材料吸東西”、“磁鐵兩端的磁力最強”,等等。這樣多的科學概念,讓大班的孩子在一個活動中來掌握,是很難較好的完成的。由于沒有明確的核心目標,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探究不充分,孩子就無法探究出一個明確的科學概念,進而失去了探索的興趣;第二個為技能目標——能動手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養成實驗后記錄的習慣。在科學活動中,幼兒的記錄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在本活動中我增加了幼兒記錄這一環節;第三個為情感目標——對探索活動感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目標制定完成,接下來我根據書上的內容對活動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設計。正規性的科學活動通常要受時間的限制,但是,幼兒的探索欲望是無止境的,在一日生活中,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疑問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教師應該牢固樹立“寓科學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的意識,因此,在活動的結尾處我認為需要有一個延伸,讓幼兒繼續探索磁鐵的更多秘密,如磁鐵有正負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等特點。

小學科學教案 12

  本次科學課件主要講解的是地球自轉和公轉。

  一、地球自轉

  1、定義:地球自轉是指地球以西向東的方向自轉一周的運動。時間為一天24小時。

  2、影響:地球自轉對地球生態環境、氣候和地球上生物的生長以及人類活動都有一定的影響。

  3、術語解釋:

  (1)太陽直射:是指太陽光線垂直照射到地球上的某一點;

  (2)晝夜交替:指地球每24小時自轉一周,形成白天和黑夜的變化;

  (3)地軸:是指連接地球兩極的軸線。

  二、地球公轉

  1、定義:地球繞著太陽一周的運動叫做公轉。時間為一年。

  2、影響:地球公轉對季節的'變化有很大的影響。

  3、術語解釋:

  (1)黃道:在天球中看,太陽表面上跑的軌跡叫黃道;

  (2)赤道:是地球上一條假想的大圓,它與地球自轉軸交于兩極,將地球分成南北兩個半球;

  (3)春分、秋分:是指地球公轉到某一位置時,太陽處于天球上的位置。春分時,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秋分時,太陽的位置仍在赤道上。

  總結:地球自轉和公轉都是地球的基本運動之一。地球的這兩種運動,影響著整個地球的物理、地理和氣候環境,對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

小學科學教案 13

  探究活動分析:

  1.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來幫助學生明確常見的天氣現象。圖上用各種天氣符號和表示溫度的數字,反映這一天全國各個地區的天氣情況。學生通過對這張圖的觀察,可以對常見的天氣現象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2.圖上的表示天氣現象的符號可采用粘貼的形式,在符號下面應寫上符號的名稱,便于學生認識這些天氣現象。

  3.提問學生還知道那些天氣現象,以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天氣現象。

  4.為每一組準備一套天氣符號,讓學生嘗試著給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室外)觀察、描述今天的天氣現象--引導學生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

  6.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回到教室后,將學生觀察到的現象進行交流。

  7.引導學生思考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或提問學生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么衣服?使學生意識到天氣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8.在學生的科學記錄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氣時,可能只是一些毫無聯系的幾個簡單的詞語或句子。提示部分對學生描述天氣的方法的指導--將天氣特征與生活建立聯系,提高學生對天氣的認識水平。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提示,并應用提示的方法對自己的記錄進行改進,并把改進后的描述和同學交流。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初步感知可以從云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

  2.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過程與方法:

  1.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2.運用感官觀察天氣,并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注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于天氣網狀圖各一份;

  4.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活動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象?

  2.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相應的天氣符號并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匯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實小組長進行管理。

  3.帶上科學記錄本和筆排隊到操場上分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

  4.回到教室進行交流:請同學來匯報一下你們觀察到天氣現象。

  5.學生匯報,教師展示學生的記錄。

  6.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么衣服?)

  7.認識“網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匯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說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系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打開書本第45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8.帶讀提示語。

  9.看明白了嗎?有不明白的請提問。

  10.請你學著書本上的方法,在科學記錄本上為今天的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系作一張“網狀圖”。

  三、總結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么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后天呢?一個月內我們杭州的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了解在這段時間里我們這里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小學科學教案 14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搜集生活中應用杠桿原理的事例說明杠桿的作用。

  2、會做杠桿原理的探究實驗,并依據數據對杠桿原理進行解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杠桿是可以圍繞固定點轉動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杠桿時的三種情況: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喜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并從中體驗和感受樂趣。

  2、留心周圍事物,關注有關機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學重難點:

  做杠桿原理的探究實驗,并依據數據對杠桿原理進行解釋。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演示實驗器材:果糖罐頭、螺絲刀、一根比較結實且長的木棍、支撐用的木墩;

  分組實驗器材:簡單機械實驗盒、杠桿尺、鐵架臺、鉤碼、彈簧秤等。

  2、學生準備:

  鉛筆、硬幣、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種工具(剪刀、鉗子、鑷子、開瓶器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研究主題

  1、談話:老師需要你們幫我解決一個問題,現在我打不開罐頭。你們誰能幫助我?

  【說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讓學生直接用手開;如果打不開,再問學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來幫忙。

  2、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3、提問:如果現在要你移動的不是罐頭的蓋子而是一塊你根本搬不動的大石頭,你怎么辦?(學生討論并發表意見)

  4、操作演示后揭示:這種用來撬開或者提升物體的工具叫杠桿,是人們最早使用的最為簡單的機械之一。相傳古埃及人就是用這種“棒”搬動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談話:這些“棍”、“棒”有什么特點?它們為什么能產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種能撬動大石頭的裝置——杠桿。

  二、認識杠桿的結構,探究杠桿的功能

  1、談話:在力的作用下能夠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所以要構成一個杠桿,必須有哪些材料?

  (一個支點和一根能繞支點轉動的硬棒。)

  2、教師畫杠桿的示意圖,引導學生結合示意圖分析,認識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等。

  3、分組實踐操作活動。

  ⑴要求每個小組有一把尺子、一支鉛筆和一些硬幣。

  ⑵把鉛筆(支點)放在尺子的中間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兩端各放一枚硬幣,觀察發現了什么。

  ⑷指導學生記錄他們的觀察結果。

  ⑸預測: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幣上再加一枚,會發生什么?

  ⑹做測試,并記錄結果。

  ⑺找出一種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兩枚硬幣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實驗并記錄他們的答案。

  ⑻在尺子兩端放不同枚硬幣的前進下,尋找到多種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討論實驗數據。通過實驗你有什么收獲?

  5、討論:

  ⑴杠桿是否都省力?

  ⑵杠桿在什么情況下省力?在什么情況下費力?在什么情況下不省力也不費力?(作簡單示意圖表示。)

  三、鞏固應用、拓展延伸

  1、認一認大家帶來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嗎?

  2、說說杠桿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桿?(剪刀、起釘錘、開瓶器、撬棒、老虎鉗、手推車、夾殼器、園藝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費力的杠桿?為什么費力還要用它?它還有什么作用?(鐵鍬、掃帚、鑷子、釣魚桿等,因為使用它們可以使操作活動變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種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天平、蹺蹺板)

  3、觀察課本插圖: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費力的?

  4、討論:阿基米德曾經說過,如果能找到一個支點,就能把整個地球撬起來。他說得有道理嗎?你覺得是否可行?

  四、課后小結:

小學科學教案 15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珍珠鳥*。

  2、繼續練習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

  教學重點:

  認識珍珠鳥在“我”的照料與呵護下發生變化的過程。

  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課文為我們描寫了可愛的小動物——活潑伶俐的珍珠鳥。誰能說你了解的珍珠鳥什么樣?

  二、出示自學提示,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珍珠鳥在‘我’的照料與呵護下發生了哪些變化”,分別畫出“我對珍珠鳥的照料與呵護”與“珍珠鳥的變化”的'語句。

  2、在組內討論,教師巡視。

  三、全班交流

  教師提示:珍珠鳥的動作、神態及活動范圍發生了哪些變化?

  1、珍珠鳥活動的范圍由籠里到屋里,從桌面到“我”身上,落腳的地點從“柜頂”“書架”“燈繩”到“窗框”,再到“書桌”“稿紙”,甚至落在“我”的“肩頭上”。它一步一步地親近“我”。它的膽子越來越大,神態也越來越自在、安祥,它在“我”身邊有著絕對的安全感,對“我”完全信賴了。

  2、讓學生讀一讀自己體會深的句子,學生評讀,教師作適當的指導。

  3、提問:“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珍珠鳥*》。這句話什么意思,說說你的理解?(教師應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聯系現實生活中人際間互相信賴、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事例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總結

  說說你讀了這篇課文后有什么感想?在寫作上有什么收獲?

  五、擴展閱讀

  讀《小狗兒和大畫家》,讀后說說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要表達什么思想感情?

【 小學科學教案 】相關文章:

小學水的科學教案05-25

小學科學教案01-14

小學科學教案(經典)01-09

小學科學教案03-05

小學科學教案(經典)03-05

小學科學教案【經典】12-06

小學科學教案【熱門】02-24

【推薦】小學科學教案02-24

小學科學教案【熱】02-24

小學科學教案【精】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