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
活動目的
1、引導學生自己嘗試做小實驗,使學生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以及“雨是怎樣形成的”等一些科學現象。
2、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
3、激發學生觀察、發現、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木偶臺、木偶小兔、兔媽媽。
2、酒精燈、燒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機
活動目的
1、引導學生自己嘗試做小實驗,使學生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以及“雨是怎樣形成的”等一些科學現象。
2、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
3、激發學生觀察、發現、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木偶臺、木偶小兔、兔媽媽。
2、酒精燈、燒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機、故事《小水滴旅行記》、有關幻燈片、磁帶。
活動過程
一、教師木偶表演,提出嘗試問題
教師以兔媽媽帶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問媽媽:“天上為什么會下雨?”的故事情景導放課題,提出問題:“小朋友,你知道天上為什么會下雨嗎?”
二、小朋友做小實驗(學生第一次嘗試,分組活動)
1、學生點燃酒精燈,把水加熱。
2、教師提出嘗試問題:仔細觀察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3、小結:水熱了就會有水蒸氣,許多水蒸氣向上跑的現象叫做“蒸發”。
4、討論:你平時看到過“蒸發”現象嗎?
。òl散性思維)
三、觀察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的現象“學生第二次嘗試,集中活動)
1、請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還是熱的?
2、倒熱水在杯里,問:杯子里冒出來的是什么?(水蒸氣)
3、把玻璃片蓋在茶杯上,會出現什么?
為什么玻璃片上會有小水珠?得出實驗結果:水蒸氣遇冷就會變成小水珠。
四、放幻燈(通過直觀教學,重點理解“為什么會下雨”的科學現象)
1、太陽是一個大火球,又像一個廳怪的`爐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陽一曬,都變成了水蒸氣,這么多的水蒸氣都到哪里去了呢?
2、請小朋友聽一個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記》(結合幻燈)
3、請小朋友把“天上為什么會下雨”的小秘密告訴兔媽媽和小兔。
五、了解雨與人類的關系
1.請學生試著說出雨的好處。
2.請學生試著說出雨的危害。
3.總結學生講的雨的好處的危害,教育學生從小學知識、學本領,長大當下名科學家,要讓雨為人類做更多的好事。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氣體的熱脹冷縮》是《科學》(粵教科技版)三年級上冊《熱與溫度》單元的第4課。本課活動中,學生經歷從思考如何讓乒乓球鼓起來,到研究在溫度變化時燒瓶內氣體的體積變化的過程,經過觀察發現氣體也會發生熱脹冷縮的現象。
本課共由2個活動組成;顒1“乒乓球能鼓起來嗎”,主要是通過癟了的乒乓球在熱水中膨脹的實驗,初步感受空氣具有遇熱膨脹的性質。活動2“會變化的肥皂膜”是通過變化的肥皂膜實驗,認識到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20課《液體的熱脹冷縮》的學習基礎上,能從觀察液體在溫度變化的情況下體積也隨之變化判斷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因此學生對熱脹冷縮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對學生理解氣體的熱脹冷縮具有很大的幫助。癟了的乒乓球如何能重新鼓起來,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常見的問題,接觸過乒乓球的學生會有一定的經驗,知道泡在熱水里乒乓球就能鼓起來,不過學生就沒有深入探究過為什么會鼓起來,也沒有思考過如果乒乓球破了還會不會鼓起來。學生對將實驗裝置分別放入溫度不同的水中已經有一定的操作基礎,而本課的實驗裝置使用簡單,因此學生操作起來會更加容易。
三、教學策略
根據“任務驅動”和“科學與探究”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可將教法和學法確定如下:
1.從教的方面來說,主要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法。具體過程分為三個部分:
①通過任務驅動情境,提出問題,給出觀察任務,激發學生對癟了的乒乓球能否重新鼓起來產生興趣。
、谕ㄟ^學生的探究活動,并進行自主觀察、探究、討論、交流、歸納發現出氣體在受熱時體積會膨脹,遇冷時體積會收縮的現象。
2.從學的方面來說,可分為兩個部分:
①利用有效任務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探究的主體。
、趯W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身經歷觀察、探究活動,發現氣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教學目標
1.知道氣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用實驗的方法探究氣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學習科學的觀察、記錄方法,嘗試對實驗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3.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養成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氣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裝置進行研究,進行科學的觀察、記錄,判斷空氣的體積大小變化會不會受溫度影響。
六、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學儀器、實物投影、教學PPT課件。
學具準備:。
七、教學過程
(一)任務驅動
設置情境:乒乓球訓練室內,波波和彬彬要打乒乓球。這時,波波卻發現乒乓球癟了,不能再用了,彬彬提出把癟了的乒乓球放到開水里試試。
問題:這樣乒乓球就能鼓起來嗎?
交流:對琪琪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
任務:通過實驗,探究癟了的乒乓球在開水中能否鼓起來,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然后嘗試解釋原因。
。ǘ┗顒犹骄
1.活動1:乒乓球能鼓起來嗎
提示:我們在打乒乓球時容易把乒乓球壓癟。
問題:癟了的乒乓球受熱后會重新鼓起來嗎?
任務:把癟了一個小坑的乒乓球放入熱水中。
要求:觀察并描述乒乓球的變化,注意不要被熱水燙傷。
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活動。
匯報:癟了個小坑的乒乓球在放進熱水后慢慢鼓起來了,乒乓球恢復原樣。
問題:如果乒乓球破了,還能重新鼓起來嗎?
交流:根據恰當的理由說出自己的.判斷。
示范:將癟了一個坑又破了一個洞的乒乓球放進熱水里,結果乒乓球沒有變化。
問題:為什么破的乒乓球不能重新鼓起來?和什么原因有關。
交流:是否和乒乓球內的空氣有關呢?沒破的乒乓球內的空氣受熱會膨脹,所以乒乓球會重新鼓起來,破了的乒乓球內的空氣受熱會流出去了。
2.活動2:會變化的肥皂膜
問題:如果癟了的乒乓球在熱水中能重新鼓起來,是因為乒乓球內空氣的體積變大了嗎?
任務:探究溫度變化時,空氣的體積怎樣改變。
要求:把肥皂液抹在燒瓶口,形成肥皂膜。將燒瓶分別放入冷水和熱水中,觀察肥皂膜的變化。也可以用手捂熱燒瓶而不放進熱水中。
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肥皂膜是否會變化的實驗。
匯報:經過實驗發現肥皂膜在燒瓶放進熱水時膨脹了起來,放進冷水中會凹陷了下去。
任務:學生活動手冊中的內容:將套著氣球的瓶子分別放進熱水、冷水中,觀察并記錄現象。
活動:學生分組實驗開展觀察。
匯報:瓶子放進熱水后氣球鼓起來了,放進冷水后又縮回去了。
任務:學生活動手冊中的內容:將密封著有5毫升的針筒分別放進熱水、冷水中,觀察并記錄現象。
活動:學生分組實驗開展觀察。
匯報:針筒內的空氣在受熱或遇冷時會增大或減小。
小結: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討論:在夏季,為什么人們給自行車充氣時常常不會充得太足?
交流:夏季天氣炎熱,車胎里的空氣太多了,會容易受熱膨脹而發生爆胎的危險。
八、板書設計
第21課 氣體的熱脹冷縮
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生知道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2、學生能在稱量的過程中,了解一些因素會影響稱量結果,產生誤差,學習準確稱量。
3、學生體驗到實驗中會產生誤差,明白減小誤差對于試驗結果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1根長細木條(或竹條)、3根細線、1塊橡皮泥、1個氣球、1個皮球(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1個托盤天平(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
教師準備:1個皮球(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1個托盤天平(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
教 學 過 程
一、空氣有重量嗎
1、師:水有重量,石頭有重量,空氣有重量嗎?有什么辦法證明?
2、生討論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來證實空氣是否有重量。并討論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導學生自制小天平。
4、小天平調平。
5、給氣球充氣,觀察并記錄小天平的變化。(分組實驗)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變化情況,思考:所有小組的實驗結果都一致嗎?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實驗結果不同?有什么辦法改進實驗,使效果更明顯,結果更精確?
二、改進小天平的測量效果
1、討論交流改進小天平測量的方法
2、生選擇方法進行實踐,并討論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三、天平稱量皮球的重量
1、師:為了讓我們的實驗結果更精確,更有說服力,我們可以利用實驗室的天平稱來進行研究。
2、師演示:將一只充滿氣但未充足氣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盤上,稱出重量(讓學生來看),然后用氣筒給皮球充足氣。
3、師演示測量充足氣的皮球的重量,請學生幫助觀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說明了什么?
4、請學生觀察對比,托盤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區別。(托盤天平不僅可以測出空氣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較準確地測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單元小結
1、請學生將之前記錄的維恩圖等記錄表取出,再發給學生一張新的石頭、水、空氣對比表。請學生根據前面的實驗情況和記錄表完成對比表。
2、根據對比表分析:這三種物質,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質的圖片,把這些物質分為液體、氣體、固體三類,說明分類的標準是什么。 (建議:天平上的圖釘教師可在課前幫學生固定好。)
(先將氣球掛上,另一端掛上重物,想辦法使小天平平衡)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4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蚯蚓有其適應環境的身體結構。
2、蚯蚓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對外力刺激的反應、對水的反應。
流程與方法
能用簡圖畫出蚯蚓的形態結構,能用維恩圖比較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喜歡蚯蚓這樣的小動物,樹立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學習重點】
經歷對蚯蚓的觀察,初步理解動物身體結構的多樣性。
【學習難點】
對蚯蚓的細致的觀察,對蚯蚓身體結構的認識。
【學習準備】
每組:幾條蚯蚓,一只淺水碟子。
【學習流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蚯蚓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蚯蚓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蚯蚓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牛的身體。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門、扣、和環帶,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蚯蚓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蚯蚓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的運動。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觀察蚯蚓的反應,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運動和反應的特點:靠環節間的.縮放運動,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四、比較蚯蚓和蝸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工具,對紡織材料進行探究。
。2)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些常購買的紡織材料,如:棉、絲、毛和人造纖維。
。2)知道這些材料的主要區別、特點和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2)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二、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各種紡織布料,放大鏡、鑷子、火柴等。
三、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檢查學生帶來的紡織布料情況。
。ǘ┳灾鲗W習:
1、認識纖維。
(1)師出示幾種纖維。人們穿的衣服都是纖維做成的。根據加工的方法,纖維一般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瘜W纖維又可以分為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
2、學生認識布料。
(1)4人小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圖的方法(棉布、絲綢、羊毛、合成纖維)分類。如果認為還有其他的類別,也可以列出。
。2)分組研究。
(3)小組匯報。
。4)同學分的.對不對呢?
3、教師講解一些辨認的方法。
。1)講解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布料。
棉、麻是植物纖維,燃燒時易燃,有燒紙張的氣味,燃燒后有灰燼。絲、毛燃燒時有燒頭發的氣味,燃燒后灰燼很少。合成纖維燃燒時成黏膠狀熔化物,燃燒后的灰燼呈黑色固體物質。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學生分組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組匯報辨認情況。你們是怎樣做實驗的,你還發現了些什么現象?它們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6)通過衣服上的標簽來辨別布料的成份。
4、指導學生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
。1)讓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觀察纖維的光澤、粗細、長短和彎曲情況,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可以從柔軟必、透氣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從以上幾點判斷布料的優劣。
5、研究布是怎樣織成的。
。1)利用放大鏡等工具,通過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樣織成的。
(2)學生匯報演示:布是怎樣織成的。
。ㄈ┱n后作業;
搜集有關一些紡織材料的發展史。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6
一、活動目標:
1、經過引導幼兒自我動手做實驗,從而明白兩種顏色加在一齊會變成別的顏色,初步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和觀察本事。
2、體驗探索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黃色的水若干,紅、黃、藍三色顏料。
2、演示記錄卡和操作記錄卡若干。
3、操作圖若干,透明塑料紙若干,調色卡人手一份。
4、毛筆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動過程:
1、設置懸念,以變魔術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師:看,這是一瓶什么顏色的水呢?(黃色)
今日,教師來當回魔術師,來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看?
請小朋友仔細看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嘍!我們一齊喊一、二、三。ń處煋u晃瓶子)
黃色的水變成什么顏色的水了呢?
2、自由討論:
師:誰明白魔術師是怎樣把黃色的水變成綠色的水的?請大家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告訴教師!
3、自由探索
、倬烤辜尤肓耸裁搭伾膶殞毩四兀空埫课恍∨笥岩瞾懋敾啬g師:你們看教師幫你們請來了紅色寶寶、黃色寶寶、藍色寶寶三種顏色寶寶,請你們選擇其中的一種顏色寶寶把瓶子里的黃色寶寶變成綠色寶寶?
、谡l變出了綠色寶寶?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變出來的?(幼兒回答)
③總結:我們此刻一齊來試一試,然后用記錄卡把它記錄下來。
。ǔ鍪敬蟮氖痉墩{色卡教師邊講解邊調色,并出示記錄卡進行記錄)
4、探索操作
師:咦!剛才有的小朋友還變出了什么顏色?(認識橙色)
師:那又是怎樣變出來的呢?先不要說出來,教師為小朋友準備了調色卡,請小朋友試一試,怎樣能夠變出橙色?再把它記錄下來。(幼兒調色并記錄)
教師總結:請幼兒說一說,教師出示大記錄卡邊講解邊示范。
5、引導幼兒發現并記錄
、偎{色寶寶和紅色寶寶也想手拉手,那它們又會變成什么顏色呢?請你們自由選擇一種材料試一試,能夠用瓶子,也能夠用調色卡,還能夠用透明的塑料紙重疊起來看看,然后把你們的發現用記錄卡記錄下來。ㄓ變鹤杂蛇x材操作并記錄)
、谧兂隽耸裁?請你把你的記錄卡講給大家聽聽。
、劢處熆偨Y:出示大記錄卡進行記錄。
6、操作游戲:變色眼鏡
師:小動物們聽說小朋友學會了一樣本領,所以想考考你們,瞧!小猴戴上藍色的.眼鏡看黃色的香蕉會變什么顏色了呢?小狗戴上紅色的眼鏡看藍色的藍莓會變什么顏色了呢?小貓戴上黃色的眼鏡看紅色的蘋果會變什么顏色了呢?(邊說邊出示大操作紙)請個別幼兒講解。
四、延伸活動:
小動物們要回家了,我們趕快到教室去用會變的顏色做一條彩色的圍巾送給它們吧!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7
【教材分析】
本課是新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研究土壤》的第1課,本單元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類型的土壤以及保護土壤。本節課《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設計了三個環節,分別是挖土壤、觀察土壤并進行記錄、最后利用幾種方式深度觀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沒有提及腐殖質的概念,也沒有讓學生具體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層時那些物質到底是什么,但根據后一課的內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學生要能觀察到土壤的分層情況并描述,且發現土壤中是有顆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節課雖然在這一單元中處于起始位置,但與后一課的聯系不可忽略。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還處于二年級的水平。但經歷過兩年的科學學習,他們的觀察經驗已經得到了很大的豐富,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還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讓他們合作觀察一份材料的'話,可能會引發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發學生觀察的欲望,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課堂節奏,邏輯也要梳理清晰。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氣、水和顆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觀察土壤,記錄并描述出它們包含的肉眼可見的成分。
2、能利用紙巾、水、放大鏡等工具來進一步觀察,證明一些不可直接觀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觀察的方法多種多樣。
科學態度目標
1、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方式完成科學探究,體會其中的樂趣。
2、能接納別人的觀點,樂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土壤資源,了解人類的活動可能對土壤帶來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利用多種方法觀察土壤,并能記錄和描述看到的物質。
難點:知道有些無法直接觀察到的物質,可以利用間接的辦法證明它們的存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PPT、土壤等。
學生準備:土壤、水、燒杯、紙巾、放大鏡、記錄單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老師買了花苗,這里還有個花盆,我還差些什么嗎?
圖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
生:土壤。
2、師:土壤是什么樣的呢?里面有什么?
3、師: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土壤的成分(板書課題)。
二、觀察土壤
1、師:老師這兒有張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東西寫在上面嗎?
生:每人寫一份,寫在橫線上(不交流)。
2、師:土壤里真的有這些嗎?你有辦法知道嗎?
生:挖點土來觀察。
3、師:老師今天帶了些剛挖的土壤,這里面真的有你們寫的這些物質嗎?
PPT出示觀察和記錄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生:邊觀察邊記錄、保持桌面整潔。
4、師:那如果觀察的時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們該怎么辦呢?
生:我們需要放大鏡來幫助我們觀察。
5、學生匯報。
匯報時注意,先說我在土壤中發現了……,這些是我沒有觀察前就猜到的,還有……是我觀察后發現的,另外……是我沒有看到,我猜測土壤里有(或沒有)……
三、土壤里的水、空氣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顆粒
1、師:你們在土壤里發現了這么多的物質!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氣嗎?
。ㄖ参锏纳L還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嗎?)
師:可以摸一摸。
2、師:你能看到嗎?你有辦法借助其他物體證明它們的存在嗎?
生:學生在水和空氣的驗證實驗設計單上寫下自己的方法。
小組交流選出大家認為最滿意的方案進行匯報。
3、匯報預設。
師:用紙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現象才能說明土壤里有水?
生:紙巾變得潮濕了、皺了、破了……
師:那把土壤放進水里要觀察什么?
生:看有沒有氣泡,如果有氣泡,說明土壤里有空氣。
4、學生活動。
學生用紙巾包裹土壤,然后將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
將土壤放入水中觀察。
匯報自己的發現。
5、攪拌放入土壤的水。
師:看來土壤里確實有空氣,那過去了一段時間,那些小氣泡現在還有嗎?它們在哪兒呢?
生:觀察自己的杯子,發現還有些小氣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
師:要是我們攪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氣泡會去哪兒?
師:真的是這樣嗎?除了小氣泡還可能有什么現象發生?我們來試試吧!試的時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生:猜測,浮上來……
生:輕輕攪拌、防止水灑出來、要仔細觀察……
PPT展示要求:攪拌棒使用1分鐘后收回;邊觀察邊記錄;注意衛生;將發現用便簽紙貼在記錄單上。
學生實驗:教師及時收回攪拌棒,并引導每組學生觀察水的分層現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鏡觀察。
四、總結
師:土壤看起來很普通,里面卻含有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們通過哪些辦法發現土壤里有這些成分的呢?(固定句式:今天,我們用……發現土壤里有……)
生:紙巾、放大鏡、放進水里(攪拌)。
【板書設計】
4、土壤的成分
我們用:
放大鏡
紙巾
放進水里(攪拌)
發現土壤里有:
枯樹枝
水
空氣
草根
小顆粒土壤
小石頭
大顆粒土壤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2、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重點:
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教學難點:
對觀察方法的探究。
教學準備:
放螞蟻的瓶子、白紙、放大鏡、水、水槽、三、四塊塑料泡沫、昆蟲觀察盒、毛筆、水彩筆、玻璃片(投影片)、沙、繩子、幾條硬紙條、記錄紙和筆。
教學活動過程:
一、揭示課題。
1、你們帶來了什么?
2、出示課題:螞蟻。
二、激發探究欲望。
1、說說你是怎樣捉到螞蟻的?
2、學生畫一只螞蟻。選幾幅展示。
3、比較。為什么有的會畫錯?
三、引導探究。
學生根據提供的材料分組自行探究。
教師不時穿插到每個小組的旁邊觀察學生的活動。密切注意學生在做什么?說什么?爭論什么?扯得太遠要幫助他們回到主題上來,鉆進“牛角尖”得要幫助他們跳出來。
在學生的觀察活動中,要適時引發學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認為怎樣?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換一種材料再試試?
四、開展研討、說螞蟻。
1、把材料從學生處拿開。
2、說說剛才的研究中你們遇到了那些問題,你們是怎么解決的?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我們一起解決。
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們發現了什么?
每組選出一個學生代表小組發言,研討中發現的事實有另一個學生記錄下來。
教師把學生的觀點板書下來,即使錯誤的發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記錄下來。當學生的'發言出現矛盾時,當場討論解決。教師要注意把握方向,對于怎樣更好地觀察螞蟻,螞蟻身體的特點這些問題一定要討論。
五、課外延伸
1、剛才我們初步觀察了螞蟻,實際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你們想不想繼續研究?下課后,每個小組繼續研究螞蟻,下節課我們舉行一個螞蟻信息報告會。
2、看螞蟻的反應,猜測螞蟻的想法,送螞蟻回原來的地方。
教學設想:
《螞蟻》是科教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4課,其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對螞蟻身體特點的觀察,嘗試讓學生解決觀察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意識到動物與大自然的密切關系,珍愛生命。因此,我在設計這一課時,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提供學生較多的探究研討和動手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2、以學生的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這節課不在于學生獲得多少螞蟻的知識,而在于學生通過觀察活動獲得知識。因此,在引導探究階段要給學生自主權。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9
第一單元 植物
第一課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教學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里、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 (你能發現幾點?)
三、回憶中的大樹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一、認識常見的水生植物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第五課 植物的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教學重點】開展觀察葉生命現象的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的科學概念。
【教學難點】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同一種植物的新鮮葉和落葉。
教師準備: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
【教學過程】
一、統計收集到的樹葉
二、觀察比較樹葉
三、觀察葉的生命特征
第六課 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植物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有些變化比較明顯,有些變化不太明顯。
【教學重點】觀察記錄描述植物的變化。
【教學難點】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的變化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怎樣觀察植物的變化
二、觀察葉的生長變化
三、實地觀察記錄植物的莖、葉
第七課 植物的'共同特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環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教學重點】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圖片,植物一生的圖片;
學生: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比較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第二單元 動物
單元目標
科學概念
1、 生命體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質構成的,都有新陳代謝活動,能適應和影響環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進行生長發育。
2、 地區上有很多種不同種類的動物,它們和植物一起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課時計劃:本單元每課用一個課時完成,整個單元用九課時完成,其中兩個課時為機動課時,用于查漏和單元總結。
第一課 尋訪小動物
【教學目標】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教學重點】在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
【教學難點】避免學生在尋訪過程中過分關注某一種小動物。
【教學準備】
1、 在校園里準備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最好教師提前尋訪一遍)。
2、 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教學過程】
一、理解小動物
二、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直接參與科學觀察活動,體驗看、聽、摸、聞等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體會到科學觀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通過觀察活動使學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樂趣,從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研究活動。
3、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交流、合作對學習的作用。
教學重點:
開展科學觀察活動,體會到科學觀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水槽、橡皮泥,水杯、鹽、細鐵絲。
2、學生準備:橡皮泥、鋁箔、潛水艇、筷子、塑料管、泡沫板、生雞蛋或土豆、硬幣、針線。
教學時間:1課時
課前準備:記錄卡、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引入: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門新課——科學,誰能說一說,你認為科學課上我們會做些什么?”(學習科學知識,觀察,做可實驗,進行科學考察等活動)“對,科學課上我們就是要記性一些觀察、實驗,要親身經歷一個個的認識周圍環境,認識周圍事物的探究活動,在研究、認識活動中學習科學知識。可不要小看這一個個的活動,今天我們人類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科學家在觀察、實驗、研究活動的基礎上獲得的。誰知道一些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科學發現的故事?能講給大家聽嗎?”
二、學生自主學習。
1、看圖上的樹。師:“請同學們打開書第2頁,你們看到了什么?”(生:一棵大樹,葉子,枝條,莖……)讓學生把看到的記錄在活動本上。
2、回憶曾經看到的樹。師:“你在大樹前看到過什么?”(生說出記錄)“想再去看一看嗎?”生在說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學會用記錄的詞語:嫩綠、綠葉、黃葉;大樹、小樹;綠皮、干皮等
3、觀察一棵樹。
。1)討論觀察方案。師:“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你想觀察什么?” “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2)組織學生到學校的大樹前開始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想好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觀察大樹。)
。3)學生把看到的記錄在活動本上。
4、比較三次的記錄。帶學生回教室,匯報交流。師:“以前的看和這次的看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我們再去看會知道得更多?” 小結: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時候,當我們帶著這樣的目的再去“看”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通過觀察使我們感悟到大樹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體,大樹和其他生物之間、大樹和它生活的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三、課后研究。
在你家附近選擇一棵大樹,自己確定觀察內容進行觀察。
教學后記: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教學重點】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教學準備】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二、觀察蝸牛吃食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四、繼續觀察蝸牛
第四課 蚯蚓
【教學目標】
1、 蚯蚓有其適應環境的身體結構。
2、 蚯蚓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對外力刺激的反應、對水的反應。
【教學重點】經歷對蚯蚓的觀察,初步理解動物身體結構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對蚯蚓的細致的觀察,對蚯蚓身體結構的認識。
【教學準備】每組:幾條蚯蚓,一只淺水碟子。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蚯蚓
二、觀察蚯蚓的身體
三、觀察蚯蚓的運動和反應。
四、比較蚯蚓和蝸牛的相同和不同
第五課 螞蟻
【教學目標】
1、 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2、 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長有六只腳。
【教學重點】經歷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的過程,初步體會動物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觀察螞蟻過程中不干擾螞蟻,室外觀察螞蟻的安全性。
【教學準備】
每組:少許面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找螞蟻
二、觀察螞蟻
三、交流發現
第六課 金魚
【教學目標】
1、 魚類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2、 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 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學難點】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教學準備】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教學過程】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境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第七課 動物的共同特點
【教學目標】
動物的個體形態不同,生活環境也不同,但是動物具有共同的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育,會繁殖后代。
【教學重點】整理已經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共同的除動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學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證據支持,學生無證據信息對整理的干擾。
【教學準備】蝸牛、蚯蚓、螞蟻、金羽的圖片;四種動物議政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討論動物的共同特點。
二、感受生物的多樣性
三、總結生物的共同點
四、討論人與其他動物、植物的共同特點
第1課 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教學目標】
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教學重點】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用適當的詞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第2課 誰更硬一些
【教學目標】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韌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別的物體破壞它的表面。 【教學重點】比較材料軟硬的方法。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木頭、紙、金屬和塑料各兩根,鐵、銅、鋁等金屬片各一條,砂紙、玻璃杯、熱水。
【教學過程】
一、比較硬度
二、認識金屬
三、飲料罐的故事
第3課 比較柔韌性
【教學目標】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斷的性質。
【教學重點】用簡單測量方法比較材料的柔韌性。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過程】
一、柔韌性的認識
二、比較3種不同材料的柔韌性
三、認識塑料
四、討論了解塑料的循環使用
第4課 它們吸水嗎
【教學目標】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重點】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現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準備】
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稀釋的紅墨水、滴管。
【教學過程】 一、導課
二、誰更容易吸水
三、紙的觀察
四、介紹造紙術
五、我們來造一張紙
六、課堂小結:
第五課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目標】
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教學重點】
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學難點】
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并具備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質的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
2、水槽1只,裝半水槽水。
【教學過程】
一、導課
二、沉浮實驗
三、認識木頭
第六課 磚和陶瓷
【教學目標】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磚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教學難點】
人工材料在制作過程中的變化及磚和陶瓷的區別。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1、磚與陶瓷各一小塊,一枚鐵釘、一杯水、一個滴管。
2、制作磚和陶瓷的兩種黏土各一小份。
【教學過程】
一、導課
二、磚和陶瓷
三、研究磚和陶瓷的性質 四、黏土的變化
五、課堂小結
第七課 給身邊的材料分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物體可以根據構成它的材料的性質來描述,也可以根據這些性質來區分一組物體或材料。
【教學重點】 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對材料的認識。
【教學難點】
把物體和材料聯系起來,會從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體和材料。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
2.教師準備各種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圖片,自制復合紙(在普通紙外面用塑料薄膜覆蓋起來)一份。
【教學過程】
一、給我們生活中的物品分類
二、對所學過的材料按物理性質進行總結歸納
三、材料與環境
四、進一步了解材料,拓寬視野。
第四單元《水和空氣 》
第一課 水
【教學目標】
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教學重點】用網狀圖展現對水的認識,熟練地運用各種感觀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
【教學難點】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我們知道的水
二、水在哪個袋中
第二課 水和食用油的比較
【教學目標】
水和油相比,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教學重點】觀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具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教學準備】
給每個小組準備:2個塑料杯、1片玻璃、1張蠟光紙、1支筷子、2個試管、2根長木條(可以是長一些的牙簽)1個玻璃杯、1個塑料瓶(礦泉水瓶)、1個水槽。
【教學過程】
一、觀察水和食用油
二、滴液比較
三、比較水和油的輕重
四、借助多種容器,進一步觀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點
五、總結提升
第三課 誰流得更快一些
【教學目標】
液體都會流動,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響。
【教學重點】簡單設計對比實驗,描述并簡單解釋液體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影響。
【教學難點】設計對比實驗,理解公平實驗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教學準備】
給每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潔精、1塊玻璃、3個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張實驗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設計流動比賽
二、實驗、思考
三、液體、固體比較
第四課 比較水的多少
【教學目標】
液體具有一定的體積,液體的體積是可以測量的。
【教學重點】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能較規范地使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
【教學難點】用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教學準備】
給每組的材料: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個玻璃杯、1個量筒、1條紙帶、膠水、記錄紙若干。
【教學過程】
一、比較哪個瓶子水最多
出示三個不同的瓶子,里面裝有不等量的水。請學生猜測,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多,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說明理由。
二、比較水多多少
三、認識并使用量筒
第五課 我們周圍的空氣
【教學目標】
空氣是存在于我們周圍的一種物質,可以被我們感知;空氣和水相比,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
【教學重點】了解空氣確實存在,知道空氣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用實驗證實空氣確實存在,比水輕,也會流動。
【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2個透明塑料袋、2個玻璃杯、1個水槽、1根香、1個打火機、1個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潔精或肥皂水。
【教學過程】
一、我們知道的空氣
二、空氣的存在
三、比較空氣和水
第六課 空氣占據空間嗎
【教學目標】
空氣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
【教學重點】知道空氣與其他物質一樣,能夠占據空間,但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
【教學難點】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并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教學準備】
給每個學生準備:記錄紙一張、維恩圖一張。
【教學過程】
一、空氣占據空間
二、杯中的紙會濕嗎?
三、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
第七課 空氣有重量嗎
【教學目標】
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教學重點】知道并能設計實驗證明空氣有重量,但很輕
【教學難點】設計多種方法,重復驗證空氣有重量,但很輕。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空氣有重量嗎
二、改進小天平的測量效果
三、天平稱量皮球的重量
四、單元小結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2
一、活動目標:
1、經過引導自我動手做實驗,從而明白兩種顏色加在一齊會變成別的顏色,初步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觀察本事。
2、體驗探索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黃色的水若干,紅、黃、藍三色顏料。
2、演示記錄卡和操作記錄卡若干。
3、操作圖若干,透明塑料紙若干,調色卡人手一份。
4、毛筆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動過程:
1、設置懸念,以變魔術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看,這是一瓶什么顏色的水呢?(黃色)
今日,教師來當回魔術師,來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看?
請小朋友仔細看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嘍!我們一齊喊一、二、三。ń處煋u晃瓶子)
黃色的水變成什么顏色的水了呢?
2、自由討論:
師:誰明白魔術師是怎樣把黃色的水變成綠色的水的?請大家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告訴教師!
3、自由探索
、倬烤辜尤肓耸裁搭伾.寶寶了呢?請每位小朋友也來當回魔術師:你們看教師幫你們請來了紅色寶寶、黃色寶寶、藍色寶寶三種顏色寶寶,請你們選擇其中的一種顏色寶寶把瓶子里的黃色寶寶變成綠色寶寶?
、谡l變出了綠色寶寶?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變出來的?(學生回答)
、劭偨Y:我們此刻一齊來試一試,然后用記錄卡把它記錄下來。
(出示大的示范調色卡教師邊講解邊調色,并出示記錄卡進行記錄)
4、探索操作
師:咦!剛才有的小朋友還變出了什么顏色?(認識橙色)
師:那又是怎樣變出來的呢?先不要說出來,教師為小朋友準備了調色卡,請小朋友試一試,怎樣能夠變出橙色?再把它記錄下來。(學生調色并記錄)
教師總結:請學生說一說,教師出示大記錄卡邊講解邊示范。
5、引導學生發現并記錄
、偎{色寶寶和紅色寶寶也想手拉手,那它們又會變成什么顏色呢?請你們自由選擇一種材料試一試,能夠用瓶子,也能夠用調色卡,還能夠用透明的塑料紙重疊起來看看,然后把你們的發現用記錄卡記錄下來。▽W生自由選材操作并記錄)
②變出了什么?請你把你的記錄卡講給大家聽聽。
、劢處熆偨Y:出示大記錄卡進行記錄。
6、操作游戲:變色眼鏡
師:小動物們聽說小朋友學會了一樣本領,所以想考考你們,瞧!小猴戴上藍色的眼鏡看黃色的香蕉會變什么顏色了呢?小狗戴上紅色的眼鏡看藍色的藍莓會變什么顏色了呢?小貓戴上黃色的眼鏡看紅色的蘋果會變什么顏色了呢?(邊說邊出示大操作紙)請個別學生講解。
四、延伸活動:
小動物們要回家了,我們趕快到教室去用會變的顏色做一條彩色的圍巾送給它們吧!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課是《水和空氣》單元的第三課,學生通過前兩課的研究已經認識到液體是會流動的。在本課中學生要對水、洗潔精、油三種液體的流動速度進行比較,加深對流動這個液體基本屬性的認識。液體的流動的快慢速度是受多個因素影響的,比如受力的大小,流過的物體表面的狀況、液體自身的黏度等。本課的公平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在保持滴流板傾斜度相同(受力大小一致)、液體多少一致、物體表面光滑程度一致的情況下比較,讓學生認識到液體自身的黏度會影響它的流動速度。本節課只有一個活動,就是通過在滴流板上比賽三種液體流動得快慢,得出結論,內容比較簡單。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大膽好問,但畢竟這類的知識有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液體流動速度的知識是零碎的,模糊的,膚淺的,但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是學好這節課的基礎。還有三年級學生的探究習慣還不規范,需要老師在每節課都要注意培養。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認識到液體都是會流動的,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預測并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為保證公平,需要保持除變量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公開的、民主的討論有利于辨識實驗的準確性,形成良好的科學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用對比實驗進行液體流動速度的比賽。
難點:設計一個控制除變量之外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實驗。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以下幾點完成的還是比較好的。
一是教學目標達成比較好,科學概念的建立比較清晰。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液體流動有快有慢”、“液體流動快慢是受液體黏度不同影響的”有了比較理性的認識,也基本掌握了“黏度”這個科學詞匯。在具體的探究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和科學分析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借助形象的實驗過程,學生不僅參與比較充分,思維也得以有序地發展。
二是在追求試驗方法多樣性的同時還兼顧科學競賽的公平性。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為保證公平。保持除變量之外其他條件相同。這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而我在課前游戲中就滲透了公平競賽的思想,所以這堂課在討論實驗公平性的時候,通過學生小組的討論,師生共同的互動,很輕松地就達到了目標。
但是在本節課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1.對學生的指導不夠。首先是在學生使用滴管時,教師的指導還沒到位。有幾組學生在滴同樣多液體時,滴上一滴他們把握不好,出現了比賽的不公平,導致實驗出現誤差。還有就是提供學生材料時。為了公平,讓學生在玻璃片上進行競賽,有一組學生沒聽仔細,他們還是在塑料尺上來進行實驗的,教師應該強調更清楚點,對學生的關注更全面點。
2.在問題的設計上還有欠缺。當學生在討論設計實驗時,我提出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讓比賽更公平、公正?其實這個地方還可以加個問題上去,問學生:比賽中需要哪些材料?然后再讓學生去討論。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學生的討論會更有目地些。
3.教師的語言不夠干脆,顯得比較啰嗦。每當學生匯報完自己的想法后,我總喜歡去重復學生的話,這不僅讓費時間,還很容易打斷學生的思路。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努力去改掉這個壞習慣,教學時語言要簡練些。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4
《科學是……》教案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折疊小人”活動中能夠有所發現,提出問題。 能夠從琴納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啟發,知道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解答的過程。
2、知道科學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3、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興趣。 想知道,愛提問。
教學準備:
插圖、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學生接觸科學的第一課,對“科學”這一概念不能夠深刻理解,只能獲得表面意義上的理解,所以本課一開始用“當你聽到‘科學’這個詞時,你想到了什么”這個問題來激發學生去思考。憑已有經驗,學生會把科學和科學家聯系起來,和自己無關。教師這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來談談自己親身的體驗,學生很容易說出:由于好奇才做出這些事,這恰恰和科學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課后應布置學生搜集更多科學家的研究故事,讓學生從這些科學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本課談科學是什么,應從外延上談,而不是從內涵上去灌輸,教學中不可要求學生談什么是科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科學”。
2、提問:你知道科學是什么嗎? (板書課題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學是什么。
(1)討論“什么是科學?” 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發表自己的看法。
(2)引導學生看課本第2頁插圖,開闊一下視野。
(3)提問:圖上的人在做什么?讓學生說一說插圖的內容,教師適當地加以補充說明。
(4)、談話:只有科學家那里才有科學嗎?你有沒有做過下面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書中圖片)想一想,你為什么想做這些事情? (學生交流)
(5)、師生小結: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錄音故事、老師講故事、學生自己閱讀等不同方法讓學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問: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琴納是個善于觀察和思考的醫生。在故事的開始部分,他有什么發現?(學生交流)
(3)正因為有了這個新發現,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問題?此后,他又分別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提出問題—尋找可能的原因—做試驗證明—試驗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復述一遍琴納的故事嗎? 學生復述故事。
(6)搜集資料,找出其他科學家在研究活動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學是什么。
(1)教師講解并演示活動方法,學生嘗試操作。
(2)要求學生邊做邊觀察,然后說說自己有什么發現。
(3)學生匯報。
(4)提問:有誰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
(學生回答,若沒有學生能說出來,教師作簡單介紹)
三、全課總結:
1、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能告訴我們科學究竟是什么嗎?
2、學生分組交流,并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的想法。
3、總結: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板書)
《做一名小科學家》教案
1、能夠從探究紙鸚鵡“站立”的秘密活動中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
學會從身邊的事物中提出問題。
2、找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么。
3、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從小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曲別針、卡紙等。
學生準備:剪刀、彩筆、夾子等;課前收集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的資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加深對科學的理解。課一開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紙鸚鵡來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從而帶著問題探究其中的奧秘,接下來可以通過不同的形狀的紙片來嘗試,尋找如何讓它們平衡。由于學生是剛接觸科學探究活動,所以活動中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保持活動場地整潔,實驗井然有序。
教學過程:
(一)、會站立的紙鸚鵡導入:
1、教師出示會站立的紙鸚鵡。
2、談話:今天科學課老師帶來了一只紙鸚鵡,它能夠站立在老師的手上。好玩嗎?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呢?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制作紙鸚鵡,探究其中的奧秘。
1、教師介紹做紙鸚鵡的材料。
2、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指導。
3、嘗試:讓紙鸚鵡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紙環上。(或成功或失敗)
4、引導學生思考:鸚鵡為什么能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怎樣才能讓鸚鵡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
5、分組試驗,商量可行辦法。(提示:把想到的辦法簡單記錄在活動記錄紙上。)
6、分組匯報、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簡便性。
7、教師做整個活動的總結。
活動二:想辦法讓更多的'東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問:除了讓紙鸚鵡站在你的手指上,你還能讓其他東西(比如:鉛筆、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嗎?
2、學生分組活動。
3、談話:別上回形針試試,換作夾子試試。
4、交流發現,尋找相似之處。
(1)、提問:剛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體是否能站立時有什么發現呢?
(2)、學生交流、匯報。
(3)、談話:同學們想想看今天我們科學課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課后繼續研究怎樣讓更多的物體站起來。
(三)、總結拓展。
1、講述:科學研究是個復雜的過程,有些結論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現在都內有得到準確的答案。比如:……
2、談話:運用大家發現的原理,可以讓許多物體“站”起來,你能利用這個原理制作一個玩具嗎?
3、你們準備怎么做?做之前需要準備些什么?
4、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鞏固課中的學習發現。
(四)、布置任務:
1、下節課把制作好的玩具帶到班上來,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教案
教學目標:
1、知道大自然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的物體,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能夠運用文字、圖表等記錄有關觀察、調查的結果。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
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教師選擇一個觀察地點,供學生觀察。(校園內)。2、觀察記錄紙。3、調查用的一些工具(繩子、尺、放大鏡等)。4、課前準備好有關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項。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課程標準中生命世界部分的開篇之作。本課通過尋找有生命的物體,討論有生命物體的特征等活動,建立起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學生對有生命的物體有著天生的興趣,對小動物的關注和對植物的觀察從他們幼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因此“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這種親身體驗會增加更多的感性認識。在活動中邊找邊記,能鍛煉學生的記錄能力,利于在收集證據過程中良好習慣的養成,為后面的研討提供大量的“食糧”。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你喜歡什么植物?你對樹進行研究過嗎?從書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沒有到一棵大樹前觀察過?想去觀察嗎?
一、小組討論心目中有關樹的信息,并記錄在紙上。
(1)學生討論(四人一組)自己心目中的樹。
(2)把討論的信息寫于紙上。
二、怎樣觀察一棵大樹。
(1)如果你在來到一棵大樹下,你想觀察什么?學生討論。
(2)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學生討論。老師講述觀察要有序、有計劃,并把觀察得來的信息記錄在紙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帶動學生到大樹前,開始活動。
(1)有組織的帶領學生到事先選好的大樹下。
(2)學生根據自己想好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觀察大樹。
(3)要學生把觀察到的內容寫在記錄紙上。
四、讓學生通過討論后,知道看與觀察的不同。
(1)學生回教室,匯報交流。
(2)對照兩張記錄紙,討論以前看到的內容和現在觀察到內容有什么不同?
(3)為什么我再去看會知道的更多?
(4)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時候,當我們帶著這樣的目的再去“看”的時候,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五、后續研究。
在你家附近選擇一棵大樹,自己確定觀察內容,進行觀察。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課我們一起到校園中觀察了生物,同學們主要對大樹進行了觀察,大樹的樹干上、樹枝上、樹葉上、樹根下,各個地方都有生物,我們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
你能不能告訴我,你觀察到的那棵樹是怎么樣的`?
一、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和高矮。
用動作比劃你看到的樹冠的形狀。
用手比劃你的大樹的樹干有多粗。
用比較的方法告訴別人,你的大樹有多高。
二、觀察、描述樹的其他方法
畫一畫,你所觀察到的樹的葉子,大樹。
展示一下你撿來的樹的果實。
你看到的樹皮是怎樣的呢?你用什么辦法把樹皮給同學展示一下。
教師教學生拓印樹皮的方法,學生到校園內拓樹皮。
小結:用畫畫,拓印做記錄,搜集實物標本等方法,都是我們觀察,描述大樹時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對記錄、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對大樹進行描述或記錄,那你是否能根據別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樹?
出示一份觀察記錄,讓學生猜猜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教師將落葉、樹皮拓片分發給學生每人1份,讓學生到校園去尋找大樹。
四、作業:
寫一份樹的觀察記錄。
第三課時
導課: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觀察大樹和討論,大家對于大樹這種植物已經了解得較為透徹了。下面請大家說一說你在校園內的觀察中,還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學生匯報
說一說你的記錄紙上的內容,是如何獲得的?
你還在哪些地方發現了什么生物?
在操場上發現了青蛙、蜻蜓、卷葉蟲、蝴蝶、螞蚱等小動物。
還在操場上發現了許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沒有把它畫下來呢?
二、討論
我們觀察到了這么多的動物和植物,大家為什么認為它們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稱 發現地點
青蛙、螞蚱 校園圍墻邊
…… ……
它們能長大。
它們的生長都離不開水。
它們都需要養料。
它們都對刺激有反應。
……
生物體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兩類,引導學生分別說出它們。記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內容勾出來。
三、小知識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體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類。所有的生物都表現出生命的特征:生物體都有生長現象。生物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通過吸取營養物質,個體會由小變大,顯示生物體的生長特征。
生物體都能生殖和發育,都有應激性,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都有新陳代謝的作用等,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
四、它們是有生命的物體嗎?
說一說,書上的幾幅圖的幾種東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沒有?
西紅柿、黃瓜、辣椒等蔬菜;
山澗中的流水;
機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鮮花。
《校園里的植物》教案
1、觀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狀與特征。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植物之間也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準備:
1、教師在校園內選擇一個觀察地點,供學生觀察。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在上節課了解了有生命物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展開研究。本課的編排始終圍繞植物的形態進行。通過對植物由整體到局部的觀察,獲取有關植物的多樣性、植物的外部形狀等方面的信息,滲透了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知識。教學活動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入手,利用“說說認識的校園里的植物”的活動,讓學生的思維聚焦在“植物”上,同時也為認識植物的.多樣性尋找一個“增長點”。本課的主體活動是對植物進行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學過程:
一、從整體認識植物
1、了解學生事先觀察到的校園植物:說說你認識的校園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說名稱,也可描述外形。)
師生交流。
2、指導如何觀察,提出觀察要求:下面我們要到校園里去觀察這些植物。出示表格,講解要求。
我認識的校園
里的植物名稱 生長環境 生長特點
(可以寫也可以畫) 高矮排隊
(按由矮到高順序排出)
……
3、學生實地觀察,教師隨時指導。
4、匯報交流。
5、小結:植物的外部形狀是各種各樣的。
二、從局部認識植物
1、提出觀察任務:我們要去觀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樹皮、樹葉和花。
2、講解如何觀察樹皮:先摸,有什么感覺?再拓樹皮,看拓下來的圖案有什么不同?
3、講解如何觀察樹葉:在樹枝的一個節上看葉子是怎樣長的?把它畫下來。
4、講解如何觀察花:比較兩種花形狀的不同,也把它畫下來。
5、師生觀察后交流。
6、提出問題,進行思考:我們觀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點?
(集中在都有根、莖、葉、花、種子等結構特點上,都需要水分、空氣、陽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長大,都要呼吸……)
三、認識植物多樣性,給植物分類
1、看教科書第17頁,提問:你認識這些植物嗎?還認識哪些植物?
2、談話:我們來給它們分類,說說你想怎樣分類。
《校園里的小動物》教案
1、觀察動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狀與特征。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動物之間也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準備:
1、教師提供兩種動物,供學生觀察。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上一課涉及到的科學概念同為生物單元的二級概念。本課的觀察對象是可選擇的,螞蟻、蝸牛都是比較常見、容易捕捉、易于飼養的小動物,選取它們為觀察對象,可以將學生頭腦中以往的經驗充分調動出來,提高認知水平。課文中知道較多,呈現出“扶”的`狀態,讓學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證據并做出解釋,了解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從前兩課到本課,都注重記錄、描述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懂得在科學研究中要重視收集證據,因為它們是得出結論的依據。
教學過程:
一、組織探究活動
1、觀察蝸牛。
(1)談話:我們先來觀察蝸牛(出示蝸牛)。
(2)提問:在觀察時應該主義什么?
師生討論后總結出:
A不要發出大的響動,以免它受到驚嚇;
B不要用手直接觸摸,以免它受到傷害;
C靜靜地觀察一段時間,會發現更多的特性(怎樣出殼、怎樣爬行);
D觀察時要把觀察到的記下來或畫下來。畫的時候不光要畫它的外形,還要標清它身體的各個部分,一定要畫的“像”,不要進行藝術加工。
(3)學生觀察、記錄、展示、交流。
(4)研究蝸牛的食性。
(5)研究蝸牛對刺激物的反應。
2、觀察螞蟻、觀察魚。
用同樣的方法觀察螞蟻或魚。
三、概括小動物的共同特征
1、談話:我們仔細觀察了蝸牛、螞蟻和魚,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
3、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
四、給常見的動物分類。
1、看教科書第21頁,提問:你認識這些動物嗎?還認識哪些動物?2、談話:我們來給它們分類,說說你想怎樣分類。
3、學生活動。
4、學生匯報,交流分類依據。
五、總結
補充講解英國動物學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過讀科學家的故事,了解觀察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學家一樣繼續探索生命世界的奧秘。
《動物植物人》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比較,找出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通過人與黑猩猩的比較了解人與動物的血緣關系。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通過比較人與動植物的相同與不同,將人融入自然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可供觀察的動植物圖片。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在前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了解了一些植物、動物的知識,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這些為本課的學習做了充分的準備。這節課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將研究的范圍擴展開來,完成現階段對“生物”這一概念的認識。教學中可以借助集合圖的表達方式幫助學生對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作出解釋,體會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同學們,上兩節課我們通過觀察和比較,認識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間、動物和動物之間都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今天我們接下來探討一下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不同與相同。(板書課題)
一、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與比較
1、出兔子和蘿卜的不同之處,看誰找得多。
再找找兔子和蘿卜的相同之處:
把你比較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2、再找一找其它的動植物進行比較。
二、討論并匯報。
1、兔子和蘿卜有哪些不同之處?
兔子:能運動、要吃青菜和蘿卜、全身長毛、耳朵特別長、……
蘿卜:不能運動、生長需要土壤、有根和葉子兩部分組成、葉子是綠色的……
兔子和蘿卜的相同之處有哪些?
它們都能長大,都需要空氣、陽光和水分,都需要養份……
三、人與黑猩猩的比較
四人小組間相互討論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把小組的意見填寫到下面的表格中。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完成得最漂亮。
人與黑猩猩的
相似之處 人和黑猩猩的
不同之處
吃東西 人會制造東西
生孩子 人會說話
都可以走路 黑猩猩會爬樹
…… ……
學生討論,充分表達各小組意見,班級集體交流后,把記錄紙上要求的內容填完整。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比較了動物和植物之間如兔子和蘿卜的不同和相同,雖然兔子是吃蘿卜的,但兔子和蘿卜間還是有許多地方是相同的,其中最基本的一條就是它們都是有生命的物體。另外我們還比較了動物和人的區別,發現我們人類和動物一樣,也是有生命的物體,也需要水分和空氣以及食物才能長大。那么,植物、動物和人之間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二、觀察并記錄
觀察教材第22頁中的兩幅圖,說一說,動物、植物和人之間有什么不同之處和相似之處?
動物、植物和人之間的不同之處有:
動物、植物和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有:
把討論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三、小結
動物、植物和人的眾多相似之處說明了什么?
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動物,珍惜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們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它們都是有生命的物體。
四、拓展
根據教材第22頁的插圖,各種各樣的筆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幅圈圖來表示。請你用同樣的方法把有生命的物體——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筆
鉛筆
鋼筆 物體
自動鉛筆
生物 非生物
圓珠筆
《生命離不開水》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水的作用,了解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2、提出問題,列舉事例,實驗探究。
3、了解水資源狀況,珍惜水資源。
教學準備:
配套光盤、西紅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學活動建議:從小到大,孩子們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經驗使他們能夠說出許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臉洗手、能澆花、能養魚……這些的粗淺認識,正是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水單元的基礎。本課從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擴展到動物、植物的'生命活動,全面提升學生對水的認識、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補充一些數據加以說明水是生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帶領學生做一個裝置觀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讓學生親自動手,想多種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勵學生嘗試。
教學過程:
導課:
同學們,在上一個單元的教學中,我們認識了我們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種多樣,豐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須有一樣東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書課題)
一、寫一首贊美水的小詩
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
學生寫完后,讓寫得優美的同學上臺朗讀,激發學生熱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過剛才同學們所描寫的優美的小詩,我想同學們了解了水在許多方面的作用,F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每人說10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會渴死;洗臉、洗手、洗澡,講究衛生少不了水;澆花、種莊稼都需要水;……(根據學生列舉的事例,小結歸納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離不開水)
三、探究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1、動動手。
想多種辦法,把西紅柿里面的水擠出來,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樣做?
2、也可以選擇其他含水分較多的蔬菜或水果來做實驗。
3、小組討論:
怎樣比較胡蘿卜和土豆哪個含水多?
四、活動
1、給下面的扇形圖涂顏色(用淡藍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積)
A人體65%是水;
B雞蛋76%是水;
C魚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試驗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實驗方法:將小草植入一個玻璃瓶子中,在瓶內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層水以防止水分蒸發,然后進行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
把觀察結果寫在記錄紙上。
五、小結
生命離不開水,水就像母親的乳汁一樣,哺育著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觀察水》教案
教學目標:
1、會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來觀察水是一種什么樣的東西。
2、通過比較方法認識水是什么樣的。體會人體感官在認識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觀察水要有順序
3、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樂于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安全意識。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礦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飲料等(粘的液體),透明玻璃、毛玻璃。分辨演示:醋、牛奶、醬油、雪碧、酒、礦泉水、油。
教學活動建議:從幼兒園到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在與水打交道的過程中,已了解了水的許多性質和用途。本課選擇學生熟悉的水作為研究對象,就是要將學生腦海中的零星認識提升到水的內涵屬性層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過程中,教給學生科學認識物體的方法,使學生在初次進入“物質世界”領域時,能夠準確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斷物體的特征,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本課的教學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歸納認識事物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水的特點及其屬類——液體的特征,并采用競賽活動的形式鞏固學生對液體特征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礦泉水。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沒有水會怎樣?
如果沒有水我們能活多久?關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嗎?你想怎樣來研究水的秘密?
板書各種感官的名稱。
引入課題 板書:觀察水。
二、用感官觀察水
有這么多的方法,誰能安排一個合理的觀察順序?為什么這樣安排?
現在,請兩個同學一起來觀察這杯水,它是什么樣的?記在同一張紙上,比一比,哪一組發現的秘密最多?學生實驗,師巡視。匯報觀察結果。師選擇性板書沒有味道,沒有氣味,沒有顏色等相關的學生用語。
三、再用感官,應用比較的方法觀察水。
同學們運用鼻、舌、眼睛、耳朵、手發現了很多水的一些秘密,你想發現更多的水的秘密嗎?
出示牛奶,有色飲料等,它們與水一樣嗎?只要比一比就能發現水的更多秘密。想一想,說一說,你準備怎樣比?
請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飲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樣的`。學生進行比較,師巡視指導。
匯報交流。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們與水一樣嗎?想一想,說一說,你準備怎樣比?(透明)請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樣的。學生進行比較,師巡視指導。
匯報交流。
總結:誰能說說水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水是沒有味道、沒有顏色、透明的、沒有氣味的東西。)
通過比較,我們學到了更多的水知識。再比一次,同樣是水,礦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認識周圍的水環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況。)
四、區分常見液體中的水
今天我們研究了水,現在能把水找出來嗎?大家試試看。
出示:醋、牛奶、醬油、雪碧、酒、礦泉水、油。學生上講臺找一找,說說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體都可以直接聞或嘗?
五、拓展
實驗探究水滴大小與流動快慢的關系。
分別將1滴、2滴、3滴、4滴、5滴水滴在塑料盤的同一“起跑線”上,慢慢傾斜塑料盤到一定角度,看看哪種水滴跑得快?
觀察實驗并思考:
為什么要等到滴完再掀動塑料盤?為什么要滴在同一“起跑線”上?
五、總結。
今天我們研究了什么?
我們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樣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們應愛護自己的身體。
《神奇的水》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實驗,理解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獲得對水的初步認識。
2、通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來獲取知識與相關信息,并知道如何運用。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樣利用水的特征為生活服務。
教學準備:
1、實驗用品細紙條、有顏色的水等。2、學生分組實驗用品。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觀察水》共同組成對水的性質的認識。這兩課在邏輯上是并列的關系。《觀察水》一課學生已對水的顏色、氣味、味道等物理性質有了基本的認識,這一課,教師要帶領學生研究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浮力、壓力等神奇現象,并了解水的這些本領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對水的性質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現象入手,讓學生學著提出問題,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做探究性實驗,搞清其中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對水的觀察,發現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初步認識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種神奇的物質,讓我們通過動手來認識它的神奇。今天我們來學習《神奇的水》。
一、會“爬”的水。
師:水會運動嗎?水怎樣運動?下面請大家看幾個小實驗。教師演示實驗:
(1)剪一條薄紙巾,把下部插入有顏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開花的`花莖,一半插在紅色水中,一半插在藍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筆把它吸干,你又發現了什么?
討論:這是一種什么現象?你在生活在還在哪里看到這些現象?
小結:水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象,叫做毛細現象。
二、會“團結”的水。
師:我們是一個團結的集體,大家團結友愛,一起學習,一起勞動,生活過得很快樂。那么水和水之間會不會團結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幣能容納多少滴水?先把猜測的結果記錄下來,再親自動手做一做。
學生分小組實驗。將一枚一元的硬幣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幣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幣究竟能裝幾滴水。
滴完后觀察:現在的水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水面鼓得像個小饅頭一樣?
(2)把曲別針輕輕放入裝滿水的杯子里,預測放多少枚曲別針水會溢出來。再試一試,看看預測得對不對。
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記錄。
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經滿了,還能再裝下幾枚曲別針,裝入曲別針后,杯面上的水為什么會鼓出來但是又不會流下來?
師小結:水具有使其表面盡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你見過生活中水的表面張力現象嗎?請你來給同學們說一說。
三、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水的神奇,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知道了水可以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象叫做毛細現象,此外水還有表面張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神奇的水的兩個神奇的地方,就是水會自己向上爬,水還會象人一樣團結在一起,今天我們繼續來認識水的神奇。
會噴射的水。
實驗:
用釘子在瓶上從上向下把3個一樣大小的孔,觀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圖片:清潔工人用巨大的水龍頭來沖洗海岸。
通過實驗和圖片觀察,你發現了水的神奇之處在哪里?
加壓后,水可以從孔隙中噴射出來。
二、會“托舉”的水。
實驗:
拿一個玻璃杯裝半杯水,然后不斷往里面丟東西,看看水可以托舉起哪些東西,而又有什么東西水托不動,沉下去了?
出示圖片:萬噸巨輪在水面上。為什么輪船和裝載的貨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動它?
小結:水有浮力。物體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則物體就可以浮起來,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則就會沉下去。
你知道水還有其他什么本領嗎?
三、水溶解物質的性質探究
動動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觀察方糖的變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塊不見了,而水會變甜。像這樣的現象就是溶解。水能夠溶解許多物質。
試驗:仔細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討論:還有哪些物質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業:
把你的研究并總結出的水的特點寫在活動記錄上。
《地球上的水》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資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節水措施。
2、能從適當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向大家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3、意識到水資源的缺乏,我們應該保護它,體驗缺水的痛苦和節水的好處,養成節水的行為習慣。
教學準備:
1、教材配套錄相資料、各種美麗水體的圖片;燒杯、小勺、滴管。2、學生查找水的分布資料,調查學校、家庭浪費水的現象,收集節水的有關措施。
教學活動建議:這是本單元的最后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國淡水資源的匱乏,提高學生的節水意識。課前教師可布置學生收集資料,課上通過讓學生閱讀資料中的數據,使其了解地球上淡水資源的匱乏,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水資源的渴望,然后教師可通過圖片、多媒體等手段結合學生自己家鄉的水資源情況讓學生了解人類的一些行為對水資源造成污染,使學生進一步產生危機感、緊迫感,接著引導學生了解凈化水、淡化水的方法,讓學生懂得人類為獲取可用淡水進行的技術方面的努力。最后,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引發學生更多的關注學校、家庭、社會用水現象,使學生自覺節水、護水。
教學過程:
引入:上節課我們認識水的神奇功能,它會向上爬、會團結、會噴射、會托舉,還可以溶解許多物質,水對我們人類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們廈門市是一個海島,四面都是大海,我們的水資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嗎?今天我們來學習第4課《地球上的水》。
一、欣賞自然界美麗的水體。
(1)教師導入:同學們,當你打開世界地圖或面對地球儀時,呈現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積是什么顏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嗎?那就是地球表面數量最多的水。它覆蓋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動、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其實,水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2)教師出示多幅美麗水景的圖片,先問學生:你知道這是哪里嗎?看到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請學生把自己知道的美麗水景的事情告訴大家。
(3)教師小結: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給自然界帶來的'種種奇觀,把大自然打扮得絢麗多姿,給我們生活帶來歡樂,給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效益。
二、指導學生親身感受淡水資源的缺乏。
(1)教師講授:盡管地球表面大多數被水覆蓋著,但這些水中絕大部分是海水,真正與我們生產、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淡水卻很少很少。(講解教材P34頁的比較)
(2)教師提出要求:請你們參照教材第34頁上圖,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別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開發利用的淡水”。
(3)學生分組活動。
(4)學生匯報動手做后的感受。
三、引導學生討論淡水的用途。
(1)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充分發表意見。
(2)教師介紹工業用水、農業用水事例。
(3)師生小結:工農業生產、人們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動,要求學生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把本組的觀點,用畫畫出來,張貼在黑板上,由本組代表發言。
四、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浪費水現象,提出節水措施。
(1)教師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浪費水現象?你能為節水做些什么?
(2)學生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3)教師補充農業、工業等高科技節水技術。
(4)教師小結:節水是全社會的大事情,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自己做起,從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樹立“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的思想。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做節約用水小標兵!
五、布置作業
體驗活動:水污染的危害。將兩個洋蔥頭分別置于盛滿清水和滴有洗發水的杯口。幾天后觀察洋蔥要部生長的情況。
《常見材料》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材料。能名對常見材料進行簡單分類。
3、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一些玩具。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屬于他們是什么做的單元部分的教學內容,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材料很難系統的認識,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將這些材料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認識這些材料,了解它們的特點。在課上,可以從學生喜愛和熟悉的`材料引入,認識和研究材料的性質,從而引發學生學習本單元其它幾課的興趣,近而完成“情感、態度、價值觀”內容目標中的“關注與科學有關得不償失社會問題”的相關條目。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尋找人造材料與其原料的對應關系,使學生明白人造材料來源于天然材料。
教學過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請仔細觀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們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做好記錄。
3、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將學生的匯報適量板書。
4、談話:我們認真觀察了教室里許多物品,它們的材料多種多樣,有紙、木頭、金屬、塑料等材料做成的,這些材料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板書)
(二)探究新知:
1、給常見材料分類:
(1)講述:我們在生活中認識了許多材料,你們能給它們分個類嗎?
(2)學生分組討論,給這些材料分類。
(3)提問:同學們在給這些材料分類時是按什么標準分的?怎么分?
(4)、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5)教師總結:材料的分類方法很多,人們一般把材料分為兩類:直接來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不是直接來自于大自然,而是經過加工處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如紙、鐵、玻璃和塑料等,它們是人造材料。
(6)指導學生看書中插圖,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關系。
(7)你們還能把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嗎?(8)學生進行分類。
2、觀察、研究身邊常見的物品。
(1)講述:我們身邊的物品都是由各種各樣的材料制成的,今天就來研究研究他們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學們可以觀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們制作的材料。
(2)學生分組選擇身邊的物品進行研究,做好記錄。 (3)匯報研究結果。
(4)提問:人們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材料來制作這些物品呢?
(5)學生討論、匯報。 (6)教師總結。
(7)拓展:任選一件有兩種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們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點?
(8)分組研究、討論。
3、認識一些新型材料。
(1)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一些新型材料的資料,在全班進行交流。
(2)教師也可以介紹有關“納米材料,超導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識。
(3)學生談談了解了這些新型材料后有什么感想、體會。
(三)拓展應用:
1、觀察家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2、如果讓你發明一種新型材料,你將發明什么材料,用來做什么?
《紙》教案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感官和工具,對紙進行深入的探究。能夠運用語言、文字等多種方式表達探究結果,并進行交流。
2、知道紙的一般特性和常見用途,并能把紙的性質和用途聯系起來。
3、意識到保護天然資源的重要性。養成節約用紙的好習慣。體會到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各種不同的紙、放大鏡、滴管、紅墨水、火柴。
教師準備:投影片。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這一單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上一課的次級研究課題。紙這種材料,學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容易引發學生進行比較深入的科學探究活動。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帶各種紙制品或者紙來進行討論,在交流中認識一些紙,了解一些紙的用途,教師也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特殊的不常見的紙制品,以擴大學生對紙的認識領域。在探究階段,通過學生的動手比較活動和觀察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同一紙的多個特點和不同紙的不同性質。有必要的'話可以讓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給具有相同性質的不同紙進行排序,這樣更容易滿足學生的探究愿望,獲得更多的學習收獲。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講述:我們知道我們周圍的物品是由各種各樣的材料做成的。例如書是由紙做成的,桌子是由木頭做成的,輪船是由金屬做的等等,今天我們來重點認識一下我們生活中最為常見和常用的材料:紙。(板書)
(二)、探究新知:
1、提問:隨著科技的進步,紙的品種越來越多,用途也越來越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紙?它們都有什么用途?
2、學生分組討論,說出自己的生活經驗。
3、出示各種紙制品,提問:為什么要用紙來做這些物品?為什么要用不同類型的紙來做這種物品?主要是運用了這種類型的紙的什么特性?(板書紙的各種特性)
4、信封、信紙、筆記本、紙桶、紙杯、紙扇、紙袋、衛生紙、報紙、紙燈籠等。
5、研究紙的性質:
(1)、講述:紙有很多有趣的性質:同一張紙從縱向、橫向的結實程度是不一樣的;紙的表面看上去十分光滑,放大鏡下卻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紙吸水性強,有的吸水性弱……。
(2)、實驗研究:
A、不同方向紙的結實程度實驗。
把報紙按縱向、橫向裁下兩條長寬一樣的紙條;
把裁下的紙條對折后相互勾住,兩個人拉一拉,你有什么發現?
換一張其他的紙重復上面的實驗。
B、用顯微鏡觀察紙。
將學生用放大鏡分發給學生,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紙的表面和撕開后紙的毛邊,并描述出自己看到的樣子。
C、吸水性實驗。
學生動手小心地將有顏色的水在每種紙的中央滴一滴,觀察哪種紙上的顏色擴散得最快或最慢。
討論:滴水時要注意哪些問題,為什么要注意這些問題?
D、透明度實驗。
把幾種紙分別對著光亮看一看。比較哪種紙的透明度好。
拓展:想一想:你還有其他檢驗紙的吸水性和透明度的方法嗎?
學生認真填寫實驗記錄單。
6、了解造紙的過程。
(1)、談話:大多數的紙的主要原料來自木材,廢紙、稻草、舊棉布等也可以造紙。為了保護木材資源,我們要注意節約用紙。
(2)、造紙的過程:砍伐樹木→剝去樹皮→將木頭切成小片→將木片煮爛成漿→攪拌紙漿→漂白紙漿→瀝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壓成紙張。
(3)、教師介紹其他紙的知識。
(三)、拓展應用:
1、課后搜集有關紙的知識、造紙術的發明以及現代造紙法。
《紡織材料》教案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工具,對紡織材料進行探究。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
2、認識一些常見的紡織品材料,如棉、絲、毛和人造纖維。知道這些材料的主要區別、特點和用途。
3、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棉布、絲綢、羊毛、合成纖維;燒杯、滴管、托盤、打火機、鑷子、顯微鏡或放大鏡;活動記錄表。
演示材料:實物投影儀、活動方案表、土布、傘、絲巾、風箏、毛巾、拖把圖。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上一課同為常見材料的次級研究主題。與前一課一樣,都是學生經常接觸的物品,從學生的已有概念入手導入學習活動。在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說說古人穿什么,然后交流現代人穿什么,結合文字介紹,講述紡織材料的發展史。由于教學中需要大量的紡織材料來進行探究,所以教師課前可布置學生搜集各種紡織材料和關于紡織材料的信息,教師也可以收集一些紡織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大家共同觀察、交流。在探究活動中,教師主要還是指導學生通過比較實驗了了解一些紡織材料的特點和用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前面我們了解了我們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材料紙。但許多地方用紙作材料是不可行的,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我們生活中另一種不可缺少的材料,我們穿的衣服都是由它們織成的。它就是:紡織材料。(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各種各樣的紡織材料。
(1)、講述:人類最早用獸皮和樹葉裹體,后來逐漸掌握了紡織麻、棉、蠶絲等天然纖維的技術。到了近代,人工合成纖維技術的發展,又給紡織材料增添了許多新的成員。
(2)、提問:書中這些都是常見的用紡織材料做成的衣服,同學們仔細觀察觀察,看一看,總共有幾塊布料?
(3)、講述:這些布料都是由常見的紡織材料織成的。不同的材料織成的布可以做成不同的衣物,比如:有棉布衣物、羊毛衣、尼龍傘、絲綢襯衫和領帶等。
(4)、講述:同學把自己穿的衣服脫下來,認一認上面的標記,你知道這些衣物是由什么紡織材料織成的嗎?
(5)、學生分組進行,通過紡織材料的標志來識別不同的紡織材料。
(6)、教師總結:棉、尼龍、羊毛、滌綸、聚脂……,尼龍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纖維,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
2、研究比較棉布和尼龍的.不同。
A、講述:尼龍和棉布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比較兩種紡織材料的不同。
B、比較結實程度實驗。
(1)實驗過程:從布料中抽出纖維;用放大鏡觀察;再拉一拉。
(2)、學生分組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
C、比較氣味實驗。
(1)、將棉布和尼龍分別燒一燒,然后用手扇著聞一聞。
(2)、提問:兩者的氣味有什么不同?
(3)、分組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總結。
D、比較吸水性實驗。
(1)裁剪同樣大小、質量近似的尼龍、棉布各一塊;
(2)把它們同時沉入水中;
(3)一段時間后(3分鐘),比較一下看哪種布料吸的水多?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想一想:你還有其他檢驗尼龍和棉布的吸水性的方法嗎?
E、教師做最后的總結。
(三)、拓展應用:
1、講述:我們的祖國幅圓遼闊,北方和南方的氣候差異很大,如果我們從廈門去東北游玩的話,需要帶很多的衣服,出門旅游很不方便,F在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為未來的衣服設計設計,你希望將來的衣服是什么樣的?
2、學生分組討論。
3、匯報本組的討論方案。
4、教師總結:同學的設計都很不錯,希望你們的設計在未來的生活中能發揮作用。
5、課后搜集有關新型紡織材料的知識。
《金屬》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常見金屬的種類,了解不同金屬的性質。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通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3、各種類型的金屬段,實驗用的相關材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也是本單元的一個次級研究主題,主要引導學生探究金屬這一類物質的共同性質特征。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為什么使用該種金屬的問題來導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金屬的性質部分是本課最重要的活動內容,要求學生逐一進行操作和觀察,以揭示金屬的共同性質。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先動腦再動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學的研究。學習科學是為了服務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屬的性質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啟發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述:在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除了我們前面認識和研究的紙和布外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和研究一種材料:金屬。(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邊的金屬制品。
1、談話:我們周圍許多物體都是金屬制成的,同學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周圍有哪些物品是金屬制成的?人們為什么用金屬制作它們?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4、講述:用金屬制作的物品有廚房用具、高壓電線、獎杯、常用工具等,因為它們比較耐用、可以導電、有光澤、銳利,所以用金屬制作這些東西。用金屬來制作是利用了金屬的一些特性,如堅固耐用、堅硬銳利等,那金屬的性質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接下來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屬的性質。
1、研究金屬的光澤度。
(1)選擇鐵釘、粗鋁絲、粗銅絲等材料; (2)用砂紙摩擦它們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說說有什么發現。(變光亮,有熱度)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摩擦變亮、摩擦生熱。
2、研究金屬的導熱性。
(1)把鋁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熱水里,過3分鐘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覺?(塑料棒有一點熱,木筷沒有感覺,鋁勺很燙)。
(2)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3)總結:鋁勺導熱快。
3、研究金屬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長的'粗鋁絲放在鋼板上;(2)用鐵錘敲打它,把圓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變化?(變寬、變長)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金屬在受到外界壓力時,形狀可以發生變化,具有向外擴散的延展性。
4、總結金屬的性質。
(1)提問:通過以上的實驗活動,我們知道金屬有哪些性質?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總結:輕重、硬度、延展性、導熱性。
(4)講述:金屬的性質還很多,我們在以后的學習探究中會逐步學習到。
三、拓展應用:
1、談話:想一想,根據這節課所學的知識結合書本的資料,如果要制作鍋、易拉罐、首飾,你會選擇哪種金屬?為什么?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3、教師總結。 4、課后學生搜集有關金屬的的資料閱讀。
《塑料》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塑料的優缺點。
2、能夠運用比較方法認識塑料的優點。
3、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爭當愛護環境小標兵。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書、衣服 、剪刀、小尺,教學掛圖,錄像資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這一單元的四個次級研究主題的最后一個,直接指導學生了解塑料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減少塑料對環境的污染,本課在環保方面的意義深遠。在教學中,用塑料與其他材料比較時需要一組組的進行,這樣才能了解到塑料的更多優點,學生分析時,教師不必作評價,在總結時再進行概括,使學生從整體上認識塑料的優點;在研究塑料缺點活動中,教師應以圖文想結合的形式,展現廢棄塑料的危害,從而引導學生討論:怎樣減少白色污染,樹立環保從我做起的意識,這也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分別出示書、衣服、剪刀提問: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再出示小尺提問: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3、談話:對,塑料也是一種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質。(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比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優點。
1、觀察書中塑料和其他材料的物品,比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優點。
2、學生分組觀察、比較、交流。
3、學生匯報本組的比較結果。
4、教師總結塑料的優點: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輕便、彈性好的優點;
(2)、和紙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對牢固,不怕水的優點;
(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燙手的優點;
(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輕便的優點;
(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輕便,易疊放,不占地方的優點。
(二)、討論總結塑料的'優點。
1、講述:通過以上比較,我們知道塑料的許多優點,同學們分組總結一下塑料的優點有哪些?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3、教師總結塑料的優點:
輕便、易塑形、不易碎、導熱能力差等
(三)、塑料的缺點及治理方案。
1、講述:剛才我們了解了塑料的優點,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有優點必然有缺點。那你們知道塑料有什么缺點嗎?
2、學生討論、回答。
3、講述:塑料有一個顯著特點,同時也是它的最大缺點:它們不易分解(腐爛),埋在土里幾百年也不會發生變化,這對環境是極為有害的。
4、提問:不易腐爛的塑料,對環境有什么不好的影響?
5、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
6、教師播放錄像資料,學生觀看。
7、講述:通過剛才播放的資料片我們看到,塑料對環境的污染也是極其嚴重的,如廢塑料堆積如山,占用土地;威脅海洋動物、影響市容等。
8、談話:既然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怎樣可以減少白色污染?
9、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10、教師總結:
(1)、用布袋購物而不用一次性塑料袋;
(2)、多用可回收的塑料容器;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
(4)、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三、拓展應用:
1、提問:各種廢塑料不能混合在一起再生產,你對回收塑料有什么好的建議?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教師總結: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4、課后搜集有關塑料的資料閱讀。
盡可能多地提出問題
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指導學生從愛提問到會提問。
2、指導學生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愛提問。能對一些流行的說法、觀點大膽質疑。
能在動手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積極探究,交流討論。
3、想知道,愛提問。對流行的一些說法、觀點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懷疑。感受并體驗到科學并不神秘,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法布爾的圖片,讀物《昆蟲記》;廚房圖片,校園一角圖片,伽利略和比薩斜塔圖片
2、同學們回家觀察廚房,試著提些問題;選擇校園熟悉的地方,仔細觀察,記下想提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通過近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們認識了自然界中許多有生命的物體,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構成我們的生活物質的材料,大家一定積累了許多的問題。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總結一下大家的問題。本單元我們要學習的是《提出問題》,今天我們首先來看怎樣盡可能多地提出問題(板書課題)
二、新授:懂得怎樣盡可能多的提出問題
(一)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提出問題。
1、介紹科學家是怎樣提出問題的。出示法布爾的圖片以課文中介紹的法布爾的事跡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爾那樣在仔細觀察中提出問題。介紹讀物《昆蟲記》。
2、出示校園一角圖片,討論我們在觀察校園里的生物時,大家有沒有發現什么問題呀?
(交流:如蚯蚓喜歡黑暗潮濕的地方嗎?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來?)
3、出示廚房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觀察廚房后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如:鍋蓋上的水滴是怎樣形成的?
為什么用布包著鍋的把柄就不燙手了?
洗碗盆放水時,水為什么會形成旋渦?)
(二)對一些流行的說法提出懷疑。
1、教師講解《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故事。
學生討論:你對哪些結論產生過懷疑?
2、你對哪些流行的說法有懷疑?
例如:金魚喂太多會脹死因為它不知道自己是饑是飽。
“冬蟲夏草”就是冬天變成蟲子,夏天又變成草的一種藥材。
指導討論,你還有哪些疑問?
(三)在科學小制作的過程中,也能提出問題。
活動:請大家來作折飛機的游戲。折好飛機后飛一飛,看看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
例如:什么樣的紙飛機會拐彎?
什么樣的紙飛機飛得遠?
什么樣的紙飛機在空中停留時間長?
動動手,把你提出的問題記下來,和同學們交流。
三、小結
如何理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這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選擇能夠研究的問題
教學目標:
1、學會配置吹泡泡的溶液;學會提問題并分析問題,從眾多的問題中篩選出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
2、比較問題研究的可行性,找出問題的核心。
3、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問,善于選擇問題,樂于合作與交流,樂于探究的行為。
教學準備:
吹泡泡游戲需要用的配料:洗潔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鐵絲。
乒乓球、尺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盡可能多的提出問題。提問題也是有訣竅的,如我們可以在仔細觀察各種現象中提出問題,也可以在科學小制作的過程中提出問題,還可以對一些已有的結論提出懷疑。在提出更多的問題后,我們當然要想辦法尋找問題可能的原因,因為這是科學探究的必經過程。那么如何在眾多的問題中選擇出適合我們小學生研究的問題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討的問題。
引入課題(板書)選擇能夠研究的問題
二、玩游戲提問題
通過玩吹泡泡的游戲,要求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出新問題。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氣要均勻。
3、用細鐵絲彎成各種形狀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樣越多越好
在這個活動過程中,你發現了哪些問題?把它們記錄下來:
1、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樣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樣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尋找問題的答案
啟發學生思考:為了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你會怎么做?
介紹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的方法。
1、到圖書館或上網查資料
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記憶,我們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導學生看課文中的信息卡,指導學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內容和怎樣呈現。
2、自己通過觀察和實驗找答案。
指導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彈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關,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分析得出結論。
四、如何選擇我們能研究的問題?
1、多提可能通過觀察、實驗、調查能夠找到答案的問題。
2、多提與科學知識有關的問題。
和生物有關,和物體的運動變化有關,和地球天文有關的知識都是科學知識。
3、多提不涉及復雜知識的問題。
4、想辦法把暫時不能研究的問題,轉化成可以研究的問題。
四、拓展
依照以上的標準,選一個自己能夠研究的有關吹泡泡的問題。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5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2、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長有六只腳。
流程與方法
1、用圖畫盡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
2、想辦法解決觀察流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以細心、小心的態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學習重點】
經歷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的流程,初步體會動物的多樣性。
【學習難點】
觀察螞蟻流程中不干擾螞蟻,室外觀察螞蟻的安全性。
【學習準備】
每組:少許面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學習流程】
一、課前布置找螞蟻
1、課前找螞蟻的要求:在校園找到螞蟻;不驚擾螞蟻;不捉螞蟻。
2、學生找螞蟻,能找到螞蟻的窩。
3、關注:學生是否按要求找螞蟻。
4、設計意圖:為觀察螞蟻找到合適地點。
二、觀察螞蟻
。ㄒ唬┦彝庥^察螞蟻
1、交流有關螞蟻的經驗。
2、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
3、教師整理學生的意見并根據學生意見適當補充觀察的注意事項。
4、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
5、關注: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認真記錄。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內觀察螞蟻(用于補充室外觀察的不足或校園內找不到螞蟻的情況)
1、教師問:"螞蟻要亂跑,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
2、學生討論方法,教師整理。
3、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限制螞蟻活動而又不傷害螞蟻的觀察并記錄。
4、關注:學生是否能在真正不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面的信息并記錄。
5、設計意圖: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運動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發現
1、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現。
2、組織學生并適當提問使學生交流更順暢和清晰,適當提供信息以幫助學生解答觀察中的問題。
3、關注:學生對同學意見是否愿意傾聽。
4、設計意圖:培養傾聽的習慣;獲得更多有關螞蟻的信息。(備注:如果是室內觀察,注意送螞蟻回家。)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02-15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2-09
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15篇02-15
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通用25篇)09-15
三年級科學教案上冊義教版教案范文09-28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1-12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2-13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1-09
青島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