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匯總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案 篇1
一、 設計思路: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學生是科學探究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課堂教學要“重學生發展”,輕“知識傳授”;重學生“研”,輕教師“教”;重“探究過程”,輕“探究結果”。擺脫以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關注學生的發展。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著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作為探究的主線,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力圖貫徹新課程的教學思路,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特點,把知識的獲取過程看作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重視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結合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規律,把知識教學伴隨在培養能力、情感、態度的過程中,圍繞“以探究為核心”的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
二、 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
認識紙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了解古代造紙技術和現代造紙工藝一般流程。知道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2、 技能目標:
引導學生經歷“制漿——灌漿——濾水——壓干成紙”的簡單手工造紙過程。讓學生體驗簡單的造紙活動,體驗紙張的來之不易。
3、 情感目標:
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勤儉節約的思想。
三、 教學重點:
讓學生體驗簡單的“造紙”過程,進一步理解紙是由各種纖維經過加工而成的。
四、教學難點:
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經歷造一張紙的完整過程,并探究解決有關紙的相關研究問題。
五、教學準備:
1、 紙巾、玻璃杯、清水、攪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組一份。
2、 古代和現代造紙工藝的影像、圖片或文字資料。
3、 民豐造紙工廠的造紙工藝流程的錄像。
六、教學活動過程
教學步驟
(一)談話引入
(二)實驗探究
(三)交流成果
(四)拓展延伸
教師活動設計
師:上節課,我們研究了許多紙的性質。你們還記得嗎?
師:那么誰能告訴大家,造紙術是哪個國家最早發明的,又是怎樣造出來的?
師:(出示課件)我們一起來觀看古代造紙的過程。
師:(課件演示)
師:看了這些圖片與資料,老師有一個強烈的愿望,你們猜猜看是什么?你們又有什么想法?
師:對,造紙,今天我們也來造一張紙。
師:看到桌上的材料,小組成員討論一下,我們小組打算采用怎樣的方法,選用哪些材料,按照怎樣的方法來造紙?
師:請各小組發表自己的設計方案。
師:請大家選擇合適的方案進行分組實驗。
師:一邊巡視指導,一邊以一個大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探究實驗中。
師:剛才大家的探究很投入,研究的成果也出來了。現在誰能告訴大家,紙是怎樣一步一步造出來的?
師: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師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共同歸納造紙工藝的一般過程。
師:(板書)造紙的過程:
(1) 調制紙漿。
(2) 濾水壓平成“紙”。
(3) 從棉布上把“紙”揭下來。
師:召開造紙工藝成果發布會。請各小組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
師:誰還愿意說出自己的發現?
師:比較一下,我們造的紙的厚薄一樣嗎?紙面平整嗎?怎樣才能造一張厚薄均勻的紙?
師:我們現代的造紙工廠,是不是也像我們這樣造紙的嗎?
師:(出示錄像片)觀看嘉興民豐造紙廠的造紙工藝流程,教師略加解釋、補充、說明。
師:本節課你的最大收獲有哪些?還有什么疑問?還有什么想法?
師:(總結)。
小小一張紙,涉及到那么多的科學知識,請大家在課外搜集一些紙品材料,準備下一節課繼續探究有關紙的.相關問題。
學生活動設計
生:紙由各種纖維組成的。不同的紙在顏色、光潔度、厚薄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生:學生各抒己見,紛紛發表自己的發現。講述古代造紙的工藝流程。
生:觀看課件。
生:造紙,自己親手造一張紙。
生:各小組成員,紛紛商量自己的活動方案。
生:各小組發表自己的實驗研究方案。其他小組的學生認真傾聽他人的方案。
生:學生實驗操作開始。
生:各小組匯報自己的研究情況。
生:各小組紛紛推出自己的作品。
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組給予補充、完善。
生:學生根據查閱的有關資料,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
生:觀看有關錄像。
生:學生說出自己的收獲與困惑。
生:整理器材,離開教室。
科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的第4課。本課教學以紙為載體,通過改造一張紙,比較和體驗紙改造前后性能的變化,交流紙的這種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等,激發學生繼續改造材料、發現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本課教材包括以下幾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承接第3課的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原有認知經驗說說普通紙的特點,引發學生思考有什么辦法讓紙具有更多的本領。第二部分——探索,用“折疊”這種改造方法,引領學生用對比觀察的方法研究紙被改造后性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其中比較觀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比較彈力)、放一放(比較承載力)、摸一摸(比較隔熱能力)。第三部分——研討,紙改造后性能的變化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第四部分——拓展,引導學生在一張紙上刷食用油,然后探究這張紙具有的全新功能。
學生分析
基于上一課的學習,二年級學生對于紙已非常熟悉,但卻很少有學生對紙進行過更細致的觀察與思考,即對紙的認識較為單一。在動手能力方面,與一年級相比已有明顯進步,但在折紙方面還略顯不足,需要教師進行示范或觀看微視頻后才能折出符合實驗要求的瓦楞狀紙。
基于低學段學生注意力保持時間較短的原因,探索環節的三個活動需要教師有效組織,提升小組探究活動的效果。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材料經過加工、改造、優化后其性能會發生改變。
2.材料性能改變或優化后可以用來制作符合一定功能需要的物品。
科學探究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對普通的紙進行簡單加工與改進,比較材料在改變前后的變化。
2.在教師指導下,能用語言描述紙在折疊前后的變化。
科學態度目標
1.發展加工、改造材料的興趣。
2.在教師指導下,嘗試多角度、多方式認識材料。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材料會隨著人類的需要而不斷改進。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領學生對比感受兩種形狀的紙的差異。
難點:引領學生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兩種形狀紙的特點。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普通的紙、訂書機、杯子、熱水、刷子、食用油、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瓦楞紙箱、瓦楞紙杯、瓦楞紙杯套、防腐木、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基于觀察,交流紙的特點。
紙在我們學習、生活中具有多種。這是一張非常常見的白紙,說一說,這張紙具有什么特點?
預設:白色、很薄、輕等。
2.基于紙的特點,交流紙的用途。
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紙來做什么?
預設:寫字、畫畫、折紙、手工……
3.基于現有特點,引發對紙的暢想。
我們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它具有更多神奇的本領呢?
設計意圖:通過幾個小問題引領學生分析紙的特點、交流紙的作用,引發對紙的特點及其用途的思考,為后續的探究學習做好鋪墊。
二、探索
(一)明確改造紙的方法
1.交流改造紙的方法。
請同學們大膽思考,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加工、改造一張白紙?
預設:折疊、染色、刷油……
2.明確改造紙的方法。
今天我們就用折疊的方法改造白紙,看看改造后的白紙會有哪些新的功能。
設計意圖:對紙改造的案例對于學生來講其實并不陌生,比如包漢堡包的紙,套在豆漿杯外的紙套,快遞包裝箱等。本環節通過讓學生回顧思考如何改造一張紙使它具有新的功能,使學生開始關注紙的特點。此過程在提升學生參與廣度的同時又促進學生思考的深入。
(二)探究改變形狀后紙的新功能
1.折紙。
(1)教師示范折疊方法(或播放微視頻),明確注意事項。
(2)學生折紙。
設計意圖:通過示范和指導,引導學生折出符合實驗要求、便于實驗操作的瓦楞狀紙,為接下來的活動做鋪墊。
2.觀察中發現紙的新特點。
(1)(教師拿著折好的紙)請仔細看一看(教師示范從不同角度觀看),這張白紙經過折疊后與原來的白紙相比有了哪些新的`變化?
預設:學生回答紙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或紙的寬度發生了變化。
(2)我們將這種形狀稱之為瓦楞狀,折疊出來的紙就叫瓦楞紙。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瓦楞狀紙的特點,豐富學生對瓦楞狀紙形狀的認識,同時又為后面活動中仔細觀察、詳細描述做示范。
3.實踐中發現紙的新功能。
瓦楞狀紙都具有哪些全新的功能和神奇的本領呢?讓我們通過動手做實驗去尋找它的新功能。
(1)任務介紹。
按一按:將白紙與瓦楞狀紙分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輕輕按一按白紙和瓦楞狀紙,認真體驗手心的感覺,將感受記錄在活動手冊表格內。
放一放:取兩本字典(或厚一些的書或其他等高的物品)以間隔一定的距離平放在桌面上,先將一張白紙放在兩本字典上,接著由輕到重將物體(可以選擇身邊輕重不同的物體,如回形針、橡皮)放在紙的正中間,看紙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體。測完白紙后,再去測瓦楞狀紙能承受多少重量。
摸一摸:領取一杯熱水,用白紙貼著杯子感受冷熱程度;換用瓦楞狀紙,再次感受冷熱程度,并對比有什么區別。(此處提醒學生留意不要打翻水杯,小心熱水燙手)
設計意圖:二年級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很容易出現不規范操作的情況,而通過示范指導引領學生認識規范操作的細節,明確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實現了對學生操作技能、精確意識的培養。
(2)明確要求。
邊做邊完成記錄表,同時將自己其他方面的發現及時與組內同學進行交流分享。
注意事項:
●實驗要一步一步做,不要急于求成。
●仔細觀察、感受,有什么發現就記錄什么。
●與同學交流要輕聲。
●在“摸一摸”環節,小心別燙傷自己,別燙傷同學。
(3)學生活動。
教師適時介入指導、評價,引領學生有序開展實驗活動。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引領學生明確實驗注意事項,幫助學生形成對實驗活動的正確認識,為有效觀察做鋪墊。在觀察活動中,如有個別學生未能有效開展對瓦楞狀紙的觀察,教師要適當介入指導,避免這部分學生“游離”于活動之外。
三、研討
(一)折疊前后紙有什么變化
1.出示班級記錄表。
通過剛才的觀察活動,相信同學們對于紙經過折疊變成瓦楞狀紙后的變化有了更多的認識,接下來一起分享我們的發現。
2.學生匯報,教師記錄。
學生先匯報記錄表上已有的選項,接著再補充其他的發現。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在交流研討活動中整合對瓦楞狀紙零散的認識,從而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二)瓦楞狀紙的應用
1.觀察紙箱中的瓦楞狀紙。
白紙通過折疊變成瓦楞狀紙后與折疊前有了很多新的功能。在生活中,老師發現瓦楞狀紙有很多的應用之處。(下發小紙箱)請仔細看這個紙箱,你能找到里面的瓦楞狀紙嗎?
2.學生觀察并上臺展示自己的發現。
3.引領學生思考:用瓦楞狀紙做紙箱有什么優點?
預設:瓦楞狀紙能承受更重的重量,能使紙箱變得更加堅固。
4.引領拓展。
在生活中,人們還將瓦楞狀紙的特點應用在杯墊、杯套制作中(出示圖片)。
設計意圖:學生經歷尋找物品中的瓦楞狀紙,分析物品運用了瓦楞狀紙的什么特性,描述這個特征會使物品具有什么優點,從而使學生從全新角度認識到材料特點決定材料用途。
四、拓展
今天,我們將紙改變了形狀,發現紙產生了這么多新的功能。試想一下,若我們在紙的表面刷上一層油做成油紙,然后分別在普通紙、油紙上不斷滴水,又會有哪些新的情況(圖文介紹)?請同學們課后做一做,將自己的發現記錄在活動手冊上。
設計意圖:通過布置課后拓展性科學實踐任務,將科學實踐引向課外。這樣將鞏固學生的探究方法、豐富學生對紙這一材料的認識以及探索新材料的興趣。
板書設計
神奇的紙
光滑、硬硬的、不能彈回來不光滑、軟軟的、能彈回
最多能放3個回形針能放好多盒回形針
不能支撐物體支撐能力好
不能隔熱能隔熱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過程:
一、引題
今天,我們班來了很多的客人老師,你們高興嗎?那你們想不想送給他們一份禮物呢?今天,老師就來教你們做糖葫蘆,然后把你的糖葫蘆送給客人老師好嗎?
二、教師出示三串用泥工做的糖葫蘆問:那么看這三串糖葫蘆有什么不一樣呢?(一串最大、一串大一點、一串最小)
教師出示其中的一串糖葫蘆問幼兒,這串糖葫蘆的三個果子有什么不一樣呢?(哪個最大、哪個最小)?那他們是怎樣排隊的呢?
三、教師講解示范
教師出示畫有竹簽的紙,請一名幼兒幫忙串糖葫蘆。請其他幼兒檢查看他串的對不對。教師點評,并講解幼兒操作時的要求。
四、幼兒操作
教師巡回指導并幫助那些能力弱的幼兒。
五、請幼兒將做好的糖葫蘆送給客人老師,讓他們幫忙看看誰做的糖葫蘆最漂亮。
活動評析:本節課幼兒玩的很開心,一聽說做糖葫蘆,他們就以為要做真的糖葫蘆了,所以他們在聽的`時候聽的聽認真的,不過就是本節課我給他們設計的難度大了一點,因為這一節是第一節學習三個物體之間比較大小,而且我選擇以不干膠貼的方法進行的,由于幼兒比較小,他們還不會撕不干膠,導致這節課上下來的整體效果就不是如此的理想。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不同大小的物品感興趣。
2、知道物品有大小之分。
3、能比較和區分兩個物體的大小并嘗試使用“爸爸用/吃大XX”,“球球用/吃小XX”的句式。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大鞋和小鞋”圖片;《寶寶比大小》動畫視頻及組圖。
紙面教具:《連一連》。
材料準備:馬克筆。
活動過程
一
出示圖片引導幼兒猜測是誰的鞋
——小朋友們猜一猜圖片上的兩雙鞋是誰的鞋?
——爸爸/大人的鞋是什么樣的`?
二
播放視頻組圖鼓勵幼兒比較物品的大小并描述
1、出示組圖,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圖片來比較物品的大小。
2、播放動畫視頻《寶寶比大小》,通過觀看視頻驗證回答。
三
發放教具鞏固幼兒對大小的比較和區分
——圖片上哪些是爸爸的物品?哪些是寶寶的物品?
——請小朋友們幫一幫圖片上的這些物品找一找自己的主人,找到后連一連
四
在班級中尋找物品通過比較將它們進行分類
——小朋友們找一找,我們班級中有哪些大物品,哪些小物品?
——找到后請將大物品放在一起,小物品放在一起。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了解房子不倒的秘密,激發幼兒的探索精神。
2、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3、初步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小常識,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讓幼兒初步了解一些搭房子的技巧,以及房子的一些簡單結構,并可讓幼兒收集一些房子的構造圖。
2、材料準備:操作性材料:塑料杯、塑料板,紙皮、紙筒、易拉罐、水管、水管接口、泡沫板做的`實驗演示臺,水管、水管接口、細鐵絲、小木棍。輔助材料:雙面膠、透明膠、小剪刀、塑料繩子、細鐵絲、小型電風扇。
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導入活動。
(1)提問;小朋友因為地震很多房子都倒了,你們想幫助災區的小朋友嗎?你們想蓋一間怎樣的房子呢?。
(2)幼兒根據老師所提供的材料自由地搭建不倒的房子。
2、感知材料,提升認知。(重點)
(1)幼兒在實驗測試區域利用操作材料自由地探索,并在活動中初步
(2)了解房子不倒的各種要素,了解要讓房子不倒必需要用框架進行支撐與固定。
發現新問題:讓幼兒在活動中發現把框架固定在實驗臺中會有更好的固定效果。
提問:怎樣才能把我們做好的框架固定在實驗臺上,不移位呢?
3、動手操作,掌握技術。(難點)
(1)激發幼兒帶著問題繼續實驗。鼓勵幼兒大膽地利用各種方法構建房子的墻體,并與框架連接起來。
提問:小朋友,有什么辦法把墻體和框架連接起來呢?
(2)學習在操作中作出簡單的記錄。(附記錄表)
4、展示與檢查,體驗成功。
(1)師幼合作利用風扇和一起拍打泡沫實驗臺檢驗構建的不倒的房子是否成功,分享成功的快樂并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功的經驗。
5、拓展活動。
觀看《自救小常識》的課件,初步了解地震自救的小知識。
小百科:房子指供人類居住、從事社會活動或供其他用途的建筑物。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02-22
科學教案[精選]08-15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經典]08-02
(經典)科學教案08-24
科學教案(經典)08-06
【經典】科學教案10-09
【精選】科學教案09-28
(經典)科學教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