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科學教案

時間:2023-11-16 10:00:55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學教案[優選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優選7篇]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過程

  一、用謎語引出課題,讓幼兒猜:“像熊比熊小,像貓比貓大。竹筍當糧食,竹林里安家。”(大熊貓)

  二、出示大熊貓玩具,引導幼兒觀察大熊貓的外形特征

  教師出示大熊貓玩具,提出問題,引導幼兒依次觀察大熊貓的頭、嘴、眼睛、耳朵、鼻子、身體、四肢、尾巴等。

  小結:大熊貓的頭是圓形,頭上有嘴、鼻子、眼睛、耳朵。一張嘴,一對小眼睛周圍長著黑色的毛,像帶黑色的眼鏡。鼻子是黑色的,在臉的中央,兩只小耳朵是黑色的`。身體胖乎乎的是橢圓形,全是白色。有四條粗短的腿,長圓形,是黑色的,尾巴短短的是黑色。

  三、放錄象,講述大熊貓的生活習性

  教師放錄象,提出問題:大熊貓生活在哪里?它喜歡吃什么?怎樣生活?是怎樣走路的?

  小結:大熊貓住在長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歡吃竹葉、竹筍。它喜歡獨居,白天睡覺,晚上出來吃東西,會爬樹,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 四、談話:大熊貓與人類的關系。

  “為什么稱大熊貓為國寶?你在什么地方見過大熊貓?你喜歡大熊貓嗎?為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

  小結:(為什么稱大熊貓為國寶參見教學資料)小朋友在動物園、電影、電視或圖書中見過大熊貓。大熊貓形體美麗,動作有趣,性情溫雅,可供大家觀賞,還可以表演精彩的節目,是我們和世界人民喜愛的動物。但它卻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危險,我們要救救大熊貓,保護大熊貓,讓它永遠生活在地球上。

  活動延伸:

  給大熊貓畫像(國畫);教幼兒玩《搶救大熊貓》的游戲,教育幼兒要愛護大熊貓。

  活動要求與準備

  一、使幼兒認識大熊貓的主要外形特征,了解大熊貓的生活習性。

  二、讓幼兒知道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貴動物,是國寶,應保護大熊貓。

  三、培養幼兒細致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豐富詞匯:珍貴、竹筍。

  五、準備:大熊貓玩具一個、錄像機、錄像帶。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準備】

  動物圖片若干

  【教學目標】

  1、認識動物的尾巴。

  2、認識動物的尾巴功能與特征。

  【教學過程】

  (一)教師先教幼兒念兒歌并表演動作:

  猴子尾巴長,小豬尾巴卷又短,孔雀尾巴像把扇,白兔尾巴像棉花糖。

  1、教師帶領幼兒翻開幼兒用書,提問:

  (1) 誰的尾巴長又長?

  (2)誰的尾巴卷又短?

  (3)誰的尾巴像把扇?

  (4)誰的尾巴像棉花糖?

  (5)誰的尾巴毛茸茸?

  (二)觀察活動

  1、教師事先將動物的圖片蓋住,只露出局部讓幼兒猜一猜是什么動物?

  (1)這是什么動物呢?(讓幼兒觀察后回答)

  (2)你是如何猜出來的?(先讓幼兒說出自己的理由,教師再掀開遮住的部分,讓幼兒檢查猜的是否正確)

  2、教師將所有的動物圖片剪成四部分(頭、身、腳、尾巴)放在一起,隨意抽一張,請幼兒在圖片中找出其他部分,

  將它拼成完整的`圖。

  3、每拼出一只動物后,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這種動物的尾巴可以做什么用?

  例如:

  (1)猴子尾巴可以爬樹蕩秋千

  (2)小狗高興時尾巴會搖一搖

  (3)孔雀尾巴可以用來展示自己的美麗

  (4)松鼠的尾巴可以保持平衡。

  4、最后教師說一說動物園常見動物的趣事。

科學教案 篇3

  第一章 生物科學和我們

  【情景點擊】

  【課程目標】

  1.嘗試說出人類健康面臨的挑戰。

  2.舉例說出生物科學與社會的關系。

  3.說明學習生物科學需要正確的方法。

  4.嘗試像科學家一樣實驗。

  【自主預習精細梳理】

  1.人類面臨的問題之一:健康問題

  (1)癌癥是人類健康的殺手,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都可能導致癌癥的發生。

  (2)癌癥的預防措施

  ①避免接觸物理、化學、病毒等各種致癌因子。

  ②增強體質,保持心態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傳染病

  ①發病率較高的傳染病:依次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痢疾、淋病、麻疹、傷寒及副傷寒、梅毒、瘧疾、出血熱、猩紅熱等。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②病死率較高的傳染病:依次為狂犬病、艾滋病、白喉、新生兒破傷風、流腦、鉤端螺旋體病、炭疽病、乙腦、霍亂、出血熱等。21教育網

  2.生物科學與社會: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

  (1)對于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的遺傳病,可通過對胎兒進行產前基因診斷,并對確診患病的胎兒實施人工流產,從而避免遺傳病患兒的出生。

  (2)基因治療是治療遺傳病的新途徑,其基本原理是采用轉基因技術將帶有治療作用的基因(目的基因),導入患者的受體細胞中,體外培養使其增殖,然后輸回患者體內,以糾正或彌補缺陷基因帶來的影響;或將目的基因通過載體直接送入人體內受體細胞中,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思考】有些糖尿病是由于基因(遺傳物質)突變引起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血糖濃度高于正常水平,從而形成糖尿,目前一般采取注射胰島素的方法暫時緩解,但一段時間后血糖又會升高,如何根治?

  提示:采取基因工程的方法把健康基因導入胰島細胞,即基因治療。

  3.21世紀生物科學發展的大趨勢

  對生命現象與生命本質的研究不斷擴大、深入,向微觀和宏觀、最基本和最復雜的兩極發展。

  4.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法是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許多生物現象及規律都是通過科學的實驗法而被發現的。實驗法要遵循一定科學過程,通過雷迪→尼達姆→斯巴蘭扎尼→巴斯德的實驗,不但能體驗到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而且更能感受到實驗法是挑戰偽科學最有力的武器。

  5.生物科學的探究過程

  研究生命科學的程序包括觀察、假設、實驗、對假設的進一步修正,得出結論、進一步地觀察、進入下一個認識周期。在嘗試像科學家一樣實驗的過程中,特別注意以下幾個環節的問題。

  (1)觀察:用一種或多種感官去收集有關這個世界的'信息。觀察有時需要使用一些輔助儀器,如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

  (2)測量:對被測量的對象用比較精確的數據加以表示。

  (3)實驗設計:預測技能實際上是根據現有證據和既往實驗對將來的事件作出的推論。由于預測只是推論的一種,所以可能出錯,必須通過巧妙設計實驗來檢驗預測的正確與否。在設計實驗時,特別注意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對照原則、平行重復原則、等量原則等。

  (4)收集數據和分析數據:把分類、觀察或測量得到的內容如實地記錄下來的過程叫做數據收集。運用數學知識整理、分析、歸納各種數據,可能會發現事物的內在規律,得出獨到的見解,并通過實驗報告的形式與他人交流。

  (5)安全實驗:科學實驗需要確保實驗安全。只有完全理解并能自覺遵守實驗安全規則才能確保實驗安全。

  【思考】巴斯德的實驗最精巧的一個方面是什么?

  提示:將玻璃瓶頸拉成彎曲的鵝頸狀,如圖。好處是:瓶子雖未密封,卻可以保持無菌。

科學教案 篇4

  一、教學思路

  這是本單元第一個活動,這個活動要求我們和學生們一起盡量多地傾聽各種各樣的聲音,分析這些聲音是由什么物體發出的,然后說說我們聽到過哪些聲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發出的聲音,哪些是我們生活和工作發出的聲音。

  科學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處處著眼于以生為本,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理念。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動活動中自己感悟。

  二、教學目標

  1.能自己觀察、傾聽不同的聲音,動手做聲音的游戲。

  2.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對有關聲音的現象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3.通過聽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感知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有關,沒有物體就沒有聲音;

  4.通過游戲、實驗,說出聲音有大小、遠近、高低的不同,能夠分辯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5.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聲音。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難點:懂得聲音的大小叫音量,聲音的高低叫音調。

  四、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光盤一只,《記錄卡》每人一張,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共2頁,分為“自制水棱鏡”、“制作牛頓盤”2個部分。

  學生們在驚詫于雨過天晴時彩虹的美麗,但卻未必能解釋雨后為什么會產生彩虹?學生們知道彩虹由7種顏色組成,但卻未必能解釋彩虹不同的色彩是怎樣形成的?本課意圖利用三棱鏡與牛頓盤的制作和使用,讓學生了解到光可以分解和混合。

  第一部分:自制水棱鏡。

  教材首先將一束陽光投射到三棱鏡上,讓學生觀察產生的現象。學生們將可能會觀察到三種現象:一是陽光被棱鏡的一面反射到墻壁上,我們會看到一塊白色光斑;二是投下的棱鏡的陰影;還有一種現象就是被折射出來的彩虹。讓學生描述并解釋觀察到的這幾種現象,他們可用光的反射來解釋白色光斑,然而在解釋彩虹形成時,就遇到了障礙。于是教材提供了這樣的解釋:“陽光穿過透明的棱鏡時,光的路線會發生改變,被分解為多種顏色的光,形成太陽光譜。”(我認為在實際教學應該注意兩方面的事項:一是如何讓外界的陽光引到教室內來,第二是如何從鏡子反射陽光過渡到棱鏡折射陽光。)

  這種現象如果能被學生用一定的方法再現,那是多么愉快的事。于是,教材就提供了一種簡便易行的制作太陽光譜的活動——制作水棱鏡的活動。在制作水棱鏡時,學生還可能觀察到水中的硬幣、鏡面的折射效果。教師可以適當地講解一下光的折射現象,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我認為教材中這種制作方法可以用配套材料中的器材替代,并且效果比較好。而水棱鏡分解陽光,我們可以做成模擬實驗。可以用手電筒的光替代陽光,水棱鏡替代三棱鏡,白紙替代墻面。這樣的改變一方面可以解決這節課受陽光限制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經歷模擬實驗的產生與設計過程。)

  在活動結束前,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聯想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或折射現象,分析其中的光學原理,并利用這種原理創造性的再現天空中的彩虹。

  這部分的內容,是這節的重要部分。

  第二部分:制作牛頓盤。

  白色的太陽光(姑且將陽光的顏色稱為白色)通過棱鏡能分解成多種顏色的光,那么這些光能否再混合成白光呢?這是個有趣的問題。面臨這個問題,學生們會怎樣思考呢?按照探究的一般過程,他們應該下一個真假判斷,再通過設計實驗加以驗證。設計實驗的過程最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雖然教材中沒有要求有這樣的思考過程,但在出現牛頓盤制作之前,教師還是應該帶領學生經歷這樣的過程。相信學生們會找到驗證的方法,他們可能會想方設法地制出7種不同顏色的光,再將這些光同時用鏡面反射到同一個地方;或者找出不同的顏料將它們混合在一起(這時他們看到的卻是黑色)。

  牛頓盤是利用視覺暫留現象將不同顏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制作牛頓盤的活動可稱得上是一個“工程”。因此我們可讓學生在課外事先剪好7個不同顏色的圓片,或者由教師直接提供牛頓盤。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思考“顏色的排列順序、色塊的大小是否會影響看到的效果”諸如此類的問題,以求觀察與研究的結合。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制作水棱鏡,并利用水棱鏡對光的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觀察研究,鼓勵學生積極地、有創造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并理解“三棱鏡能夠改變光行進的路線并分解光”。

  2、通過組織、指導學生制作水棱鏡和牛頓盤并觀察光的分解和合成現象,使學生了解有關光的折射的初淺知識和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3、通過牛頓盤對光的混合實驗,使學生對七種色光混合形成白光產生新的探究問題,激發學生課余時間對科學探究的興趣、愛好、樂趣。

  三、教學準備

  1、演示材料:投影儀(光源)、三棱鏡兩個、透明玻璃一塊、鏡子兩面、水棱鏡套材料一套、牛頓盤套材一套、手電筒(光源)、16K白紙、水盆(裝水)一個等。

  2、分組材料(按四人一組準備數量):水棱鏡套材料一套、牛頓盤套材一套、手電筒(光源)、16K白紙等。

  3、其它材料:觀察記錄紙兩張

  四、教學過程

  1、觀察陽光的分解。

  (1)教師提問:你們有辦法將室外的陽光請到教室里來嗎?

  (2)教師演示:利用鏡子將陽光反射到墻壁上。

  (3)教師提問:這個實驗需要具備什么條件?(學生描述并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教師板畫鏡子反射陽光的線路草圖。)

  (4)教師提問:將鏡子換成玻璃,又會產生什么現象?鏡子與玻璃有什么區別?(教師板畫陽光透過玻璃的線路草圖)

  (5)教師出示三棱鏡,并讓學生觀察及描述三棱鏡的特點。

  (6)教師提問:將一束陽光照到三棱鏡上,將會出現什么情況?

  (7)學生猜測、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現象并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8)引導語:這個實驗你想做嗎?老師這兒沒有這么多的三棱鏡怎么辦?我們自己動手做一個三棱鏡好嗎?

  (9)教師引導并解釋水棱鏡模擬實驗:水棱鏡替代三棱鏡、手電筒替代陽光、白紙替代墻面。

  (10)學生實驗:水棱鏡分解手電筒光,開成光譜。

  (11)請做得比較成功的小組上臺演示

  (12)教師提問:要使這個實驗做成功需要注意什么?(學生小組討論)

  (13)教師提問:剛才在白紙上我們看到了什么現象?除了光譜還有什么?請在記錄紙上標出相應的位置?(學生小組討論,并作好記錄)

  (14)教師板畫、小結:教師板畫手電筒的光穿過水棱鏡時,光前進的方向發生改變,并被分解多種顏色的光。那么,你現在能不能解釋三棱鏡分解光的道理?

  (15)教師再小結:陽光穿過透明的三棱鏡時,光行進的方向會發生改變,被分解成多種顏色的光,形成太陽光譜。陽光是由多種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例舉日常生活中的“彩虹現象”。

  (1)學生討論并交流以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還在哪里看到過類似現象?

  (2)引導語:沒有三棱鏡,沒有水棱鏡,我們也能用水和鏡子分解陽光。

  (3)教師出示簡易水棱鏡的制作方法,演示制作過程。

  (4)教師介紹人造彩虹的'簡單制造方法。

  3、單色光混合成白光的探究活動。

  (1)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老師還有一個問題:當陽光透過三棱鏡照到墻面上形成光譜,如果我將墻面換成一塊三棱鏡,你想,這七種光透過三棱鏡又會變成什么顏色的光呢?太陽光通過棱鏡分解成的多種顏色的光,是否能再混合成白光呢?

  (2)學生作出判斷,并嘗試說明判斷的依據。

  (3)教師提問:你想研究這個問題嗎?(小組研討:怎樣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我們的想法,畫出示意圖。)

  (4)教師小結:同學們,在300年前的18世紀初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就研究過這個問題,為此,牛頓還制作了實驗工具,后來稱它為牛頓盤。

  (5)出示牛頓盤及制作方法,并解釋怎樣做這個觀察實驗。

  (6)學生在課后,利用牛頓盤進行研究并思考:旋轉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塊的大小是否會影響白色光合成的效果?從7種圓形紙板中任選幾片做相同的實驗,是否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附件一:

  觀察記錄

  記錄人:記錄時間

  1、請記錄手電筒光透過水棱鏡在白紙上看到的現象及其位置,用小圓圈表示位置。

  2、怎樣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我們的想法,畫出示意圖

  附件二:

  《利用牛頓盤來合成光的研究》研究記錄

  研究提示:旋轉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塊的大小是否會影響白色光合成的效果?從7種圓形紙板中任選幾片做相同的實驗,是否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研究人:研究時間:

  牛頓盤配色方案請寫出旋轉后牛頓盤合成光的顏色

科學教案 篇6

  在玻璃杯中放些干沙子,然后往杯子里倒水。讓幼兒觀察杯子里出現了什么現象。(沙子里會冒出小泡泡,說明里面有空氣。)將杯子放到窗臺上,過一會再觀察,看看杯子里又發生了什么變化?

  在漏斗上鋪一塊紗布,將杯子里的沙子倒入漏斗,觀察出現了什么現象?

  建議活動(一)和(二)可以分開進行,也可以同時進行,玩沙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教師應創造條件,擴展以上活動內容。

科學教案 篇7

  一、創設情景導入

  同學們都吃過水果糖,今天我們來做個吃水果糖比賽游戲。把同樣大小的兩顆水果糖分發給甲、乙兩位學生。設定條件是:

  甲同學放在口里含著不許動,讓糖果自然溶解后咽下糖水。乙同學把糖果放在口里,允許舌頭動,牙齒咬待糖果溶解后再下咽。

  結果是:甲同學吃糖果度較慢,乙同學吃糖果速度較快。

  師問:是什么原因,一個吃糖果慢,一個吃糖果快,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學習新的一課。板書課題——《溶解的快與慢》。

  二、探究新知:

  1、實驗一:是否攪拌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取兩片同樣的維生素B2片〈黃色,最好是帶有顏色易溶于水的藥片,便于觀察〉放入盛同樣多水的玻璃杯中〈透明杯最好〉

  設定條件是:同時放入藥片,水溫一樣,水量一樣;不同的是,其中一杯攪拌,另一杯不攪拌。(強調設定條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實驗的對比公平與公正,保證實驗結論的準確性。)

  實驗結果是:經攪拌的那杯藥片溶解的快,未攪拌的那杯溶解的慢。

  2、實驗二:水的溫度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將溫度不同的.同樣多的水分別倒入兩個玻璃杯中,再放入同樣規格的維生素B2片各一片。

  注意設定條件是:藥片一樣,水量一樣,都不攪拌或都同時攪拌〈主要是為了節省時間〉;不同的是: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熱水,水溫不一樣。

  實驗結果是:冷水中的藥片溶解的慢一些,熱水中的藥片溶解的快一些。

  3、實驗三:是否粉碎溶解物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取兩片同樣規格的維生素B2片,其中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再同時放入盛同樣多水的杯中。

  注意實驗設定條件是:①藥片同樣;②水同樣多;③水溫一樣;④都不攪拌或同時攪拌。不同條件只是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

  實驗結果是:粉碎了的藥片溶解的快些,未粉碎的藥片溶解的慢些。

  三、師生共同總結

  老師引導:這節課我們研究了哪些問題?你們學到了什么新知識?

  學生1:我知道了溶解時攪拌就溶解的快一些;不攪拌就溶解的慢一些。

  學生2:熱水中溶解的快一些,冷水中溶解的慢一些。

  學生3:我知道把溶解物粉碎的顆粒越小溶解的越快,顆粒越大溶解的越慢。

  教師啟發:誰能全面總結一下,溶解的快慢都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4:我來總結:溶解的快慢與是否攪拌,溶解物顆粒大小,水的溫度有關系。

  學生5:我今后在溶解時,要想溶解的快一些,具體做法是把溶解物粉碎后放入熱水中再快速攪拌,就可加快溶解;要想溶解的慢就不粉碎放入冷水中不攪拌就可減慢溶解的速度。

  老師激勵學生:同學們這節課學習興趣真高,不但能積極參與實驗,而且能積極思考問題,認真總結所學知識,還能與現實生活聯系,科學學習就需要這種學習精神,希望大家今后繼續努力,一定能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目的是及時肯定評價,給學生以表揚和激勵,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鞏固教學效果,首尾呼應

  老師:現在你對吃水果糖快慢的原因弄明白了嗎?誰能說說。

  學生6:我知道了。牙齒咬就是粉碎糖塊,舌頭動相當與攪拌功能,口腔里的唾液相當于熱水。所以溶解快的幾個因素:粉碎顆粒變小、攪拌、熱水,都具備了,這樣一來吃糖果就快;反之,含在口里不許動就缺少了粉碎、攪拌的作用,則溶解的慢即吃水果糖就慢。

  老師:你回答的很棒。不但對書本知識學的好,還與實際生活小事聯系,理由談的很充分。

  五、課后反思

  1、把原教材中的食鹽溶解替換成維生素B2片來溶解,因為是黃色藥片,觀察效果更明顯,增強了直觀感。

  2、把課文中最后的加快水果糖溶解的內容調整到開始進行吃糖果比賽游戲,使授課導入順暢,又節省教學時間。從學生最熟悉又喜歡的情景入手,既可活躍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設疑吃水果糖快與慢的因素有哪些,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興趣,為學生實驗的目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正確回答理由提前埋下了伏筆。

  3、反復強調實驗的設定條件,就是要保證實驗兩種對比的公平與公正,確保實驗結論的準確性。科學實驗結論不能出現誤導和偏差,一定要事實求是,這是從小培養學生科學研究一絲不茍的嚴謹精神,這一點很重要。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經典)科學教案10-01

【精選】科學教案09-28

(經典)科學教案08-24

【經典】科學教案10-09

科學教案(經典)10-15

科學教案(精選)10-22

科學教案02-22

[經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