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科學教案模板七篇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名稱:
冷冷的冰
活動目標:
1、感知冰的特征,知道冰塊是水變的,冰又能變成水,并能用語言表達。
2、有探索冰變化的興趣。活動準備:冰塊、毛巾、熱水、大盆子、冰花、紙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1、(出示冰)你們看、這是什么?請你猜一猜這塊冰是從那里來的?(冰箱)冰箱里的冰是從那里來的?
小結:水遇到冷會變成冰。
二、引導幼兒感知冰的特征
1、幼兒第一次玩冰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的冰,等一會請每個人拿一塊冰,玩一玩,摸一摸然后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么?
提問:有什么感覺?(冷、滑)
2、再次玩冰(引導幼兒壓衣服、壓冰兩者進行比較)
提問:你發現了什么?(硬)
3、(紙和冰進行比較)冰是什么顏色的?(透明)
4、小結。
三、冰的融化
1、剛才玩冰后你為什么要用毛巾擦手?手里的'水是從那里來的?冰拿在手里為什么會變成水?
2、實驗:熱水和冰如果有很多冰,有什么辦法讓它馬上變成水?老師給冰請來了好朋友,請小朋友把冰放在大盆子里。管好自己的冰,看看冰碰到好朋友后有什么變化?老師到熱水,引導幼兒觀察。提問:你發現了什么?(豐富詞:融化)
3、老師這里有許多冰,請小朋友把它們拿到太陽底下去,看看它是怎么樣變化的?
四、延伸活動
1、幼兒到室外觀察冰的變化。
2、幼兒觀察冰花,教師講解冰花的制作過程。
3、請幼兒回家制作冰花。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探索圈的測量方法;
2.通過滾動、包圍、兩個對應點間測量等方法測量圈的周長和直徑,對比感知圈的大小;
3.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并能大膽交流。
活動重點:
探索學習包括測量、對應點間測量以及滾動測量的方法。
活動難點:
滾動測量的方法。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已經學會自然測量。
物質準備:大小相近兩個圈、繩子、記錄表、筆、紙筒、彩紙、剪刀、雙面膠、多媒體課件等。
活動過程:
一、感知圈類物品
1.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有趣的東西,我們一起看看。(出示PPT)一起說說是什么?
2.它們都是什么形狀的?中間怎么樣?(空的)對了,這些東西都是像圈一樣,圓圓的,中間是空的。
(評析:通過遷移幼兒已有經驗,幫助幼兒充分了解圈類物品,知道圈類物品的共同特征:四周圍繞,中間是空的。本環節旨在讓幼兒理解圈的基本概念。)
二、比較圈的大小
1.(出示一大一小兩個圈)這兒有兩個圈,它們有什么不同?(一個大,一小)
2.(出示大小不明顯的兩個圈)這兩個圈呢?誰大誰小?你怎么知道的?(比一比、看一看)
3.我們還可以用什么辦法準確地知道它們誰大誰小呢?(測量)
(評析:通過一大一小和大小不明顯的兩個圈.激發幼兒比較圈的大小的興趣。一大一小的兩個圈一看就知道,但是兩個大小不明顯的圈很難看出.除了用重疊比一比的方法.還可以用測量的方法.這樣就引出活動的主題:圈的測量。)
三、探索圈的測量方法
1.你知道有哪些測量工具?(尺、繩子、小棒、吸管等等)
2.上次我們用繩子測量了書、椅子等東西,今天我們也用繩子來測量這兩個圈,比一比誰大誰小,把結果記錄下來。(幼兒操作)
(評析:大班幼兒已經有自然測量的經驗,但是對圓弧形的圈類物品還沒有測量過。本次活動運用繩子作為測量工具,因為繩子柔軟,可塑性大,利于幼兒對圓弧形進行多種方法測量。同時,通過記錄測量結果,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實驗的嚴謹性。)
四、交流學習圈的測量方法
1.誰來說說你測量的結果是什么?(紅圈大,黃圈小;黃圈大,紅圈小)
2.現在有兩種答案,那你們說說是怎么測量的?
(1)繩子沿著圈圍一圈(幼兒演示)這樣就可以測量出圈一周的長度了。
(2)量圈中間的長度
中間的長度怎么量就準確了呢?(看課件)
(先在圈上畫一個固定點,然后在它的對應的地方再畫一個點,用繩子的一頭對準一個固定點,另一頭對準另一個固定點,然后在繩子上做上標記,就測量出了兩個對應點間的.長度。)
(3)除了這兩種方法,還有誰有不同的辦法?
還有一種方法也能測量圈呢,一起看下。(看課件)
這是什么方法?(滾動的方法)
怎么測量的?
(在圈上畫一個固定點,固定點對準繩子的頂端,然后沿繩子慢慢向前滾動,滾到固定點的時候停止,在繩子上做個標記,這樣就測量出了圈滾動一周的長度。)
(4)現在請小朋友試一試用滾動測量的方法來比較一下,這兩個圈到底誰大誰小。(幼兒再次操作)
(5)現在你知道哪個圈大,哪個圈小?(紅圈大,黃圈小)
小結:測量圈有用繩子圍一圈的方法、有從中間兩個對應點測量的方法,還有滾動測量的方法。
(評析:在幼兒的交流中,出現了兩種答案,教師沒有給予正確答案,而是先讓幼兒交流探索出的測量方法。幼兒發現了兩種測量方法:圍一圈測量和兩個固定點之間的測量,還有一種滾動測量的方法是老師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幼兒了解到的,在隨后的實踐操作中,教師要求幼兒運用滾動測量方法來驗證到底哪個圈大.哪個圈小,找到正確答案。本環節是活動的重點.滾動測量的方法又是活動的難點,重點難點在交流討論和實踐操作中順利化解。對于幼兒操作結果的判定.教師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實踐進行了驗證.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教育理念。)
五、生活實踐活動
1.馬上要過節了,中班的弟弟妹妹要用紙筒做節日禮物,可是這個紙筒不好看,他們要請你們幫個忙,用彩紙把紙筒外面包起來。想一想需要多長的彩紙就可以正好把紙筒包起來了?你有什么好辦法?
好,一起來做一做吧。
2.評價。
看,這兩個紙筒包的怎樣?(一個彩紙多出來了,一個沒有全包住)
怎樣就正好了?(要量準確了)
對了,我們要把彩紙在紙筒上量準確了,再剪下來粘貼,就可以正好包住了。
3.現在一起把漂亮的紙筒送給弟弟妹妹吧。
(評析:學以致用。幼兒學會了圈的測量方法.怎樣運用在生活中?于是設計了為紙筒裝飾的環節。紙筒其實就是一個立體的圈.要測量出彩紙的長度,這就用到了圈的測量的方法:圍一圈或滾動的測量方法。本環節體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思想。)
六、延伸活動
在區域活動中提供尺、吸管、小棒等測量工具,讓幼兒用不同測量工具進行圈的測量。
(評析:不同的測量工具有不同的測量方法。繩子是一種柔軟的測量工具,可彎可直,而尺、吸管、小棒等不能彎曲,用這樣的測量工具怎樣對圈進行測量,值得幼兒深入探索。同時,幼兒可以用尺進行精確測量,進一步提升了測量的能力,更引發了幼兒對測量的興趣。
(作者單位: 江蘇省丹市河陽中心幼兒園)
點評專家
江蘇雀丹陽市教犧發展中心教研員
顧麗琴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吳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聞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如何知道不同圈的大小?這是幼兒在生活中經常會問到的問題。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在數學活動中,有效運用已有的經驗,和幼兒一起探究,嘗試用多樣測量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經驗。
1.幼兒活動興趣濃厚,探究過程積極投入。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活動中,教師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在玩玩、看看、說說中探究問題: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兩個圈的大小?豐富的操作材料,為幼兒積極、大膽探索提供了保證。教師每一次的啟發、設問和等待,都較好地激發了幼兒探索的欲望,每一次的撂索都為下一環節的探索活動積累了經驗。活動中,教師大膽放手,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體現了傲中學的理念。
2.教學手段有效多樣,巧妙解決活動重難點。在活動中,教師注重引導幼兒用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進行探究,幫助幼兒不斷積累探究的能力。在解決重難點上,教師精心設計了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改變了教師在科學活動中比較死板的教育理念:“老師說你做”或“老師說你學”的現象。課件形象生動,能牢牢轉抓住幼兒的注意力,較好地把教師難以表述的道理形象有趣地展現在幼兒眼前,為幼幾創謾了多感官的外部刺激。教師還把幼兒在活動申獲得的經驗運用于生活實踐,真正體現了生活及教育的本真。
摘自:《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xx.06
科學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課是工具和機械單元第2課,在前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從課本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并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杠桿省力與費力的規律。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杠桿。從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桿,與今天的課堂對接起來,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進入學習狀態。通過分析生活中常見的杠桿,如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上的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分析出杠桿的特征,從而讓學生能夠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
認識一些生活生產中的杠桿。
第二部分:研究杠桿的秘密。
這部分內容是本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通過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杠桿是省力還是費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如果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小于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如果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大于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并讓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性,發展利用數據來說明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杠桿現象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屢見不鮮了,但孩子很少對其進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書籍或電視上對杠桿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這種理解并不清晰,他們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經驗而不是科學認識。本課的教學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杠桿類工具。并通過讓學生親自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認識杠桿這類簡單機械可按省力情況分成三類:省力的杠桿、費力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杠桿有三個主要位置: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杠桿有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三種。
過程與方法
1.利用杠桿尺的模型做實驗,研究杠桿的省力、費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情況。
2.學會正確收集實驗數據,通過正確收集實驗數據和結果的分析與分類,得出科學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科學實驗中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
2.養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學學習習慣,并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認識杠桿的作用,通過對杠桿尺的研究,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教學難點
了解杠桿的簡單原理,利用得到的實驗數據解釋生活中的杠桿問題。
教學突破
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自感知,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是通過簡單的說教和講授給學生。本著以科學課標的精神指導科學教學的原則,遵循課標中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論,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可以對教材內容做適當處理。在學生探究時,教師有扶有放,在教學活動中將講解與指導相結合。在學生分組實驗之前,老師先和一名同學合作完成實驗,目的是讓學生看清實驗步驟,明白實驗的注意點。在師生合作完成示范實驗之后,引領學生分組合作,經歷這么一個科學探究過程——多次實驗、收集數據、初步結論、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教學準備
教師:木棍、大石塊、撬棍撬石頭圖片等。
學生:簡單機械盒、支架、杠桿尺、鉤碼盒、杠桿尺的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習機械和簡單機械。
2.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一個學生上來也搬不動)
哎,總得想個辦法呀!能不能用我們學習的.簡單機械來幫我們完成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
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板書:杠桿
二、新課探究
活動一:認識杠桿。
什么是杠桿?
1、出示撬棍撬石頭圖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結合撬棍撬起講臺和教材內容,分析杠桿各個部分的名稱和定義。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第四頁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學生畫三個點,老師巡視指導。
6、小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個點的正確位置。
7、分辨杠桿
觀察第4 、5頁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分別找出三個點)
8、學生通過逐一的觀察分析,說出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簡單說明理由。
9、集體交流,最后老師總結同學們的回答,給出正確答案。
活動二:研究杠桿的秘密。
1、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師對杠桿尺的構造和使用方法進行介紹。
3、教師提問: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六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還有其他方法嗎 ?
4、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六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
5、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據記錄在第6頁的“杠桿尺的記錄表”內。
6、學生動手實驗,并按要求記錄數據。
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填寫: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7、學生對所得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問題。
(1)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8、學生分析數據,說出大體意思,但表達不夠簡潔和完整。
9、師生一起對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的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即
杠桿的規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三、拓展活動
1、思考: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2、學生思考,各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驟。
3、老師引導發現:左邊鉤碼個數×左邊格子數=右邊鉤碼個數×右邊格子數。
四、課堂小結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總結。
教師補充完整:1. 杠桿的三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杠桿的規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發現杠桿尺:左邊鉤碼個數×左邊格子數=右邊鉤碼個數×右邊格子數。
五、課堂練習
課后作業
閱讀資料庫“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問題。
阿基米德說:“只要給我一個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板書設計
2.杠桿的科學
活動一:認識杠桿
杠桿的三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活動二:研究杠桿的秘密
杠桿的規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發現杠桿尺:左邊鉤碼個數×左邊格數=右邊鉤碼個數×右邊格數。
教學反思
優點:在導入的時候,特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整堂課學生的注意力都比較集中。在突破難點的時候,通過“左邊鉤碼個數×左邊格子數=右邊鉤碼個數×右邊格子數”的方法,使學生突然就明白了,這種“一點擊破”的感覺很開心。
不足:學生做實驗不能在我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所以在分析與歸納時不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做準確的表達。
改進: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要把時間安排好,把時間留給學生,做到教師的引導作用。
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沉浮是幼兒生活中熟悉和常見的科學現象,但幼兒對它的認識是模糊的,雞蛋能浮起來,更是令幼兒好奇的事。于是,我設計了本次活動,通過實驗、觀察探索,讓幼兒初步感受、理解這一現象,讓幼兒在探究中學習,激發幼兒從小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目標】
1、知道蛋寶寶在水里是沉的,引出讓蛋寶寶浮起來。
2、通過實驗操作,提高幼兒探索的'興趣。
3、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學準備】
1、雞蛋若干。
2、杯子、水、鹽等操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引題
1、出示蛋寶寶,讓幼兒猜想雞蛋在水里會怎么樣?
2、那么到底雞蛋在水里會是怎么樣的呢,讓我們一起動手試一試。
二、感知雞蛋在水里是沉的。
1、分組請幼兒去嘗試把雞蛋放到水里。
2、請幼兒說一說你的發現。
教師小結:原來雞蛋在水里是沉在水底的。
3、那么有沒有辦法讓雞蛋浮起來呢?
三、體驗沉與浮
1、請幼兒討論,怎么樣讓雞蛋浮在水了?
2、小朋友想了很多的辦法,真棒!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樣東西可以讓雞蛋浮在水里。
3、出示鹽,請幼兒討論我們該怎么做呢?
4、教師操作實驗讓雞蛋浮起來。讓幼兒知道把鹽放到水里,通過攪拌,并要加到一定量的鹽才能浮起來。
5、請幼兒嘗試操作,教師引導。
(1)教師講解操作步驟,并提醒幼兒注意事項。
(2)幼兒操作實驗。
6、小朋友們你們的實驗有成功的嗎?真棒!請你們說說你們的實驗結果。
四、延伸活動
今天小朋友們的操作實驗表現真棒,老師請小朋友你們回去可以和爸爸媽媽再去嘗試一下還有什么方法讓我們的雞蛋浮起來。
科學教案 篇5
大班優秀科學活動教案:奇妙的石頭
一、活動題目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石頭
二、活動目標
通過尋石、觀石、玩石等活動,激發幼兒了解石頭的興趣,并在探究中發現各種石頭的特點。培養幼兒觀察、比較的能力。
三、適用對象
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有關石頭的照片、圖片、錄像資料,各種石頭、石制品、石工藝品、石飾品等。
五、活動過程
看一看我收集的石頭。
(1)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石頭,有的很珍貴。
(2)石頭的顏色有各種各樣。
(3)石頭的花紋也都不一樣。
(4)石頭的形狀很多,這是鵝卵石,是圓圓的、扁扁的。
(5)有的`石頭表面光滑,有的粗糙。
石頭的用途有哪些?
(1)一般的巖石、鵝卵石、大理石、花崗巖可用于鋪路、造橋、蓋房子等。
(2)玉石、紅藍寶石、鉆石是較為名貴的石頭,可以制作裝飾品。
(3)本地盛產的名石――壽山石,特別名貴,可做成工藝品。
試一試。
(1)把石頭、木塊、塑料、泥塊、混凝土、土塊等放人水中,會發現什么。
①木塊、塑料都漂浮在水上。
②石頭、泥塊沉人水底。
③石頭不論大小都會沉入水中。
(2)用鐵錘敲打石塊、木塊、塑料、鐵塊,觀察敲打時會有什么現象產生。
①鐵錘敲打石塊后看到一丁點火花。
②用鐵錘敲打木塊、塑料、鐵塊沒有火花。
(3)用石塊敲打鐵釘、木板、核桃、土塊會有什么現象產生。
①石頭很硬,不會碎,不會變形。
②核桃、土塊被石塊敲打后都碎了。
制作石藝。
由一塊形狀特異的石頭想到了什么?運用輔助材料做出更多的東西。
(1)單塊石頭彩繪。
(2)多塊石頭組合彩繪。
(3巧妙運用粘合劑彩繪。
(4)各種石頭組合,搭建園林小景。
展示幼兒的作品。
幼兒自我介紹制作方法和作品名稱。
六、拓展思路
1.在探究石頭的特征活動中,還可以把石頭與蔬菜、魚同時放在火上燒,觀察現象,感知石頭不能生長也沒有死亡。
2.可以帶幼兒外出參觀,把未受破壞的自然景觀與受到亂開采石料而破壞的景觀進行對比,再通過觀看一些有關災害性報道、錄像、資料片,讓幼兒感知和了解石頭對人類的作用。
科學教案 篇6
一、選材
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幼兒身邊取材,水是幼兒生活中常見和經常接觸的物質,幼兒很喜歡玩水,在玩水中幼兒不僅能充分享受玩水的樂趣,而且能擴大幼兒的知識面,幼兒對水的認識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也不斷深入,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學習關于“水”方面的知識,也是必須的,也體現讓孩子在“玩中學”這一先進的教學理念。所以我選擇了玩水作為本次科學教育的教材。
二、設計思路
幼兒對水的喜愛似乎是一種天性,只要有時間、有機會他們總愛在水里玩耍、嘻鬧,但又往往受到大人的制約,無法盡興地去玩水。因此,我們經常發現在洗手時幼兒們經常把衣服袖子弄濕,或者是洗一次手要花很長的時間。為了徹底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尊重他們對水的興趣,使他們對水有更多的了解,因此設計了“我們一起來玩水”這一活動。
小班幼兒的思維還處于直覺行動向具體形象過渡的階段,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過自己的親身活動來實現,因此,整個活動以幼兒操作擺弄為主,同時由于小班幼兒的認知能力還比較弱,很難自覺發現水的一些基本特性。所以活動中要借助某些材料設法使水的.這些特性顯露出來,使幼兒親眼目睹這一現象,這樣幼兒才容易理解。
三、目標
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根據小班
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實際發展水平,我確定本次活動的目標為
1、在游戲中感知水的主要特性和用處,知道節約用水,體驗玩水的快樂。
2、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在玩水活動中充分感受水的一些基本特性,這方面是注重幼兒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來構建知識;難點是用語言表達自己看到的現象,這方面注重幼兒語言表達方面的培養。
四、材料與環境創設
材料:各種會沉浮的玩具,杯子,瓶子,勺,叉,各色顏料等物品。
環境創設:請家長與幼兒一同探討有關“水”的話題,豐富對水的認識。
五、活動流程
談話——操作感知——講述討論
六、活動過程
第一環節:談話“水真有用”。
教師與幼兒一同討論水的用處及怎樣節約用水,讓幼兒知道:水真有用,沒有水我們人類和動物、植物就無法生存,所以我們要節約用水。
第二環節:操作感知“水真好玩”。
給幼兒提供操作材料,讓幼兒進行分散自由操作活動。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幼兒自由操作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幼兒初步感知水會流動的特性,二是讓幼兒觀察水的顏色變化,三是讓幼兒感知是的浮沉。所以在自由操作,自由
探索的活動中,讓幼兒減少探索的直覺行動性,增強探索的預見性,有助于讓幼兒的直覺行動思維逐步向具體形象思維過渡。
第三環節:講述討論(7分鐘)
這一環節是組織幼兒進行有秩序的集體活動,是在第一環節自由玩水的基礎上,讓幼兒說說你在玩水的過程中用了哪些東西,是怎樣玩的,你發現了什么?
幼兒講述后,教師作簡單的小結。
第四環節:游戲:“吹泡泡”。
這個環節屬于延伸活動,教師在水里加上洗潔精和肥皂粉,帶領幼兒一同吹泡泡。
活動反思:
《玩水》,這節活動目的是讓幼兒了解水的特性,知道水是無色、無味的,還會流動的并培養幼兒玩水的興趣。小朋友對水特別的感興趣,積極性都很高。都盼望著上這節科學活動。在活動開展時,我準備了四個裝有水的水桶,讓每位幼兒進行仔細觀察。孩子們都積極地用手用小鼻子用眼睛去感知水的特性,知道了水是無色,無味的,會流動的。小朋友最感興趣的就是沉浮現象,每個人都用我所提供的材料放進水中,并發現了有些玩具是沉在水底,有些玩具是浮在水面上的。他們在說說,玩玩中輕松地掌握了一些相關的知識,對水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而且他們通過本節活動知道了水對人們的重要性,不可以隨便浪費水。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知道芝麻開花結籽的特點,了解芝麻的不同品種。
2、了解“芝麻開花節節高”、“芝麻開門”的自然現象。
3、在探索活動中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枯芝麻桔干和綠芝麻秸稈若干。
活動過程:
1、幼兒每人一根綠芝麻秸稈。
找找芝麻寶寶的房子在哪里?
看看芝麻寶寶的房子是怎樣排列的.?(芝麻寶寶的房子是均勻的排列在秸稈上的。)
2、觀察芝麻開花的圖片,了解“芝麻開花節節高”。
芝麻寶寶的房子為什么會排成這樣呢?它在形成房子之前是什么呢?(花)
看圖片,芝麻開花時是按照怎樣的順序開的呢?
芝麻開花有一種特別的現象,它是從下往上開的,每開一次花就向上生長一節,讓后再開花,然后再長,再開,因此我們有一句俗語叫“芝麻開花節節高”,當芝麻的花謝了之后就在原來的地方長出了芝麻寶寶的房子。
3、每人一根枯芝麻桔干和綠芝麻秸稈,請幼兒觀察。
兩根芝麻寶寶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樣?試著剝一剝,哪個更好剝,為什么?
綠的芝麻表示它還沒有成熟,它會牢牢地鎖緊房門,將芝麻寶寶保護在自己的房子里,而當它成熟之后它會自動的打開房門,讓芝麻寶寶看看外面的世界,俗話叫做“芝麻開門”。
所以我們在收獲芝麻的時候要十分小心,不然芝麻寶寶都會從門縫里逃跑的。
4、撥開芝麻房子觀察里面的芝麻。
請你撥開芝麻的房門,看看里面住的芝麻和別人的芝麻是不是一樣。
你發現了什么?大膽的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
芝麻有兩個品種,一種叫黑芝麻,一種叫白芝麻,它們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黑芝麻一般用來制作糕點,白芝麻一般用來制作芝麻油。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02-22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范文10-15
火科學教案10-25
手的科學教案01-03
關于科學教案01-07
昆蟲科學教案01-09
幼師科學教案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