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 過程與方法
①能用擴散思維設計出各種制造聲音的方法。
②經歷“假設與搜集證據”這一科學探究過程。
③能夠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
2、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②知道摩擦、碰撞、彈撥、敲擊、吹氣等使物體產生振動而產生聲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在探究過程中,有樂于觀察、善于發現的欲望,體驗合作與交流的快樂。
②體會到科學探究中要尊重事實。
教學重點:
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中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比較,將聲音的產生與物體的振動建立起聯系。
教學準備:
1、演示材料:各種聲音素材(課件)、音鈸(1副)
2、分組材料:保鮮袋、尺子、橡皮筋、(音叉、小錘共10副)、裝上水的容器(10個)、隊鼓(鼓槌共10個)、綠豆、記錄表,其它視學生人數而定。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課,感受生活中各種聲音。
(一) 談話:
孩子們,我們每天都會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聲音雖然看不到也摸不著,但我們卻能清楚地感受到。下面我們來個猜謎游戲,你們來猜猜播放的是什么聲音?
(二) 師逐一播放各種聲音的課件。
(電話鈴聲、鳥叫聲、風聲、掌聲)
(三)提問:你聽到了什么聲音?想到了什么?
(四)小結:聲音,不管它們來自哪里,都能夠為我們傳遞信息。
二、制造聲音,觀察現象。
(一)用保鮮袋發聲。
(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讓保鮮袋發出聲音。)
1、小組長分發保鮮袋,每人1個,組員稍作思考。
2、匯報。指名學生展示發聲方法。
(要求:A 、別人展示時,要仔細地看,認真地聽。B 、注意匯報方法的安全性,注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3、小結:
你們真會想辦法!同一種材料,可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讓它發出聲音。
(二)身體發聲。
1、談話:剛才用了保鮮袋來發聲,現在不借助其它物體,請試用不同的方法,讓自己的身體發出聲音。
2、匯報。讓生稍作思考,指名學生展示發聲方法。
3、小結:你們的方法可真多!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法制造出聲音。
(三)談話。揭示課題。(板書:聲音的產生)
三、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㈠假設猜想
大家先來猜猜: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碰撞、摩擦、敲擊、、、、、、)
㈡合作探討,驗證猜想。
1、正面論證
①師出示小組用的實驗材料:
(尺子,橡皮筋,音叉,小錘,水,隊鼓,綠豆,鼓槌)
②請你利用桌面上的材料,想想用什么方法證明你的猜想?小組討論。
③讓生簡單匯報方法并示范。
③實驗要求:
實驗中每一項活動,小組長組織組員共同討論,記錄員及時記錄有關現象。完成后再進行下一項活動。
④課件出示實驗注意事項,生自由閱讀:
A、不要用力過猛損壞器材,控制聲音的大小。
B、按提示要求仔細觀察。
C、對照表格認真填寫。
D、小組分工合作,又快又好完成任務。
⑤小組實驗,并完成表格記錄。
A、尺子
一只手在桌子邊緣按住尺子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尺子的另一端,松開。看尺子現象。
B、橡皮筋
一手撐開橡皮筋,另一只手用手指撥動橡皮筋。看橡皮筋現象。
C、音叉
一人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拿小錘用力敲擊音叉一側的上部。在敲擊后立即把音叉放在水面,看水面有什么現象。
D、隊鼓
將綠豆撒在鼓面上,用槌輕輕敲擊鼓面。看綠豆現象。
⑥小組長訊速收拾材料統一放在規定位置。評比優秀小組。
⑦學生匯報,交流。
提問:經過這幾項活動,你們的記錄表有什么發現?(小組自由選擇喜歡的活動進行匯報)
A、彈撥直尺
彈撥直尺,聽到了( ),直尺在( )
B、拉動橡皮筋
拉動橡皮筋,聽到了( ),橡皮筋在( )
C、小錘敲擊音叉上部后放置水面
敲擊音叉上部后,聽到了( ),放置水面,水面( ),說明音叉( )
D、放綠豆在鼓面后,拇指輕按鼓面,再用鼓槌敲擊鼓面,聽到了( ),綠豆在( )
說明鼓面在( )
⑧小結:以上活動,聽到的都是(聲音),這時物體都在(動)。也就是當物體發出聲音時,都在(動)。
⑨物體發聲時的小結:在實驗過程中,像直尺、橡皮筋、音叉、鼓面來回往復的運動,我們把它叫振動。(板書:振動)
ⅰ當直尺發出聲音時,直尺在(振動)。
ⅱ當橡皮筋發出聲音時,橡皮筋在(振動)。
ⅲ當音叉發出聲音時,音叉在(振動)。
ⅳ當鼓面發出聲音時,鼓面在(振動)。
學生們的結論:當物體發出聲音,物體在(振動)
⑩提問并小結進入下一個環節:
當聲音消失時,尺子、橡皮筋、音叉、隊鼓還在振動嗎?(沒有振動)物體停止振動,會不會有聲音?(不會)這是你們的結論。科學,需要不斷驗證,才能得出真理。我們再來做兩個實驗,驗證是不是物體的振動,就能產生聲音?停止振動,就沒有聲音?
2、反面論證
⑴音鈸論證
介紹:這是音鈸。請3人上來幫忙驗證。
① 物體振動就有聲音.
做一次不按音鈸的:
一人用力敲擊音鈸一次后,另2人立即用手輕輕觸摸音鈸。
提問:有什么感覺?
② 物體不振動就沒有聲音。
做一次按音鈸的:同是上面3人
提問:有什么方法讓音鈸馬上停止振動?
(敲擊音鈸后,把音鈸馬上按到自己的身體上。)
一人用力敲擊音鈸一次后,馬上把音鈸按到自己的身體上,另2人立即用手輕輕觸摸音鈸。
提問:還有沒有振動?(沒有)
③ 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物體有振動就有聲音,沒有振動就沒有聲音。)
⑵聲帶論證
① 發聲:全體學生把手放在聲帶處,跟老師一起讀句子:“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② 物體振動就有聲音。提問:發聲時,聲帶在( 振動 )。
③ 物體不振動就沒有聲音。提問:停止說話,聲帶就(不振動)。
(我們平時要注意不隨意大聲喊叫,不吃辛辣食品,保證睡眠。注意保護好聲帶。)
(3)總結:通過以上這些活動,我們得出了什么樣的結論?
(物體振動,就有聲音,停止振動,聲音就消失。)
四、課外拓展
播放蒼蠅,鐘,吉它,笛子,鑼圖片及相應聲音,讓生想想是什么地方在振動?
五、結課
1、在聲音王國里,還有很多秘密,希望孩子們繼續觀察生活,關注聲音,繼續探究聲音里面的科學知識。更希望孩子們熱愛科學,探索科學。
2、再以一首《如果感到幸福你的拍拍手》讓生在輕松愉快的音樂中,一邊做拍手、拍肩、跺腳動作,再次感受聲音的產生。
附板書設計: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振動 產生 聲音
停止 消失 聲音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反思
我們的周圍充滿了各種自然的和人的聲音,聲音給我們傳遞意義豐富的各種信息,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種聲音。這一節課的研究主題就是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去思考問題,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在教學中,我用課件放一些聲音資料,讓學生猜測是什么聲音,然后再讓學生補充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特別的聲音和所傳遞的信息。科學來源于生活,兒童學科學是要學習自己能“看得到,摸得著”的科學。在本課教學中,學生用保鮮袋做實驗感受發聲方法的多樣性,學生勇于探索,想出了多種辦法,學生學習積極性高。他們愿意探索,愿意合作。具體的辦法有吹的、有搓的、有甩的、有摩擦的、有彈的、有拍的。這樣一個開放性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后又提出了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個科學課題,讓學生由“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究”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
在實驗中,我能學以致用,充分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提供充足的材料,讓學生自己利用材料,想出驗證猜想的方法,自己去摸索、探究。學生從中找到成功的快樂。我想這個環節正是我這節課的亮點,確實在后來的評課中,專家、老師充分肯定了我的這個做法,科學課就需要這樣來上。在科學課堂要讓學生體驗、親歷科學,不是讓學生簡單記憶科學家的發現結果,而是重在發現過程即通過學生的參與、感情、交往、實踐、猜想、探索、歸納等活動.讓學生通過簡約的教學流程,真實的探究過程,使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提高。而不是教師設計好實驗讓學生看見現象。
在結課中,我又讓科學來源于生活 。播放蒼蠅,鐘,吉它,笛子,鑼圖片及相應聲音,讓生想想是什么地方在振動?再以一首《如果感到幸福你的拍拍手》讓生在輕松愉快的音樂中,一邊做拍手、拍肩、跺腳動作,再次感受聲音的產生。
但在實驗過程中,要加強實驗的組織,提高實驗中組織化程度。讓學生學會傾聽,實驗時可以分工做實驗,可以因地制宜選擇材料,要讓學生有一個更感性的認識。
另外還要注意適當利用學生的生成資源。如在實驗結束后應利用學生填寫的記錄表進行講解,不用老師再提問學生另寫實驗現象,一來可節省時間,二來可更好地利用課堂生成資源,讓課堂更出彩。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案及反思】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聲音是怎樣產生的04-25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優秀教案(通用14篇)04-23
聲音的產生教學反思04-06
《聲音的產生》教學反思04-08
聲音的產生 教案 魚兒04-25
《聲音的產生》物理教案04-30
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05-28
《聲音的產生》教學反思(精選12篇)06-01
四年級科學教案:聲音是怎樣產生的04-28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反思(精選9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