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中歷史教案

時間:2024-11-07 10:56:26 秀雯 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歷史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歷史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歷史教案(精選15篇)

  高中歷史教案 1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中國遠古時期,農業就占據了主導經濟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和徭役,進而明白古代中國的農民承受的沉重負擔。了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問題。了解古代中國水利事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歷史史料和歷史圖片,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大膽想象、數理分析和創新性思維。并使學生學會用比較法、閱讀法、觀察法和歷史聯想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古代中國有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重點:

  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難點:

  影響農業經濟的因素分析。

  教學方法:

  導學練

  教學過程:

  一、早期農業的出現

  1、“神農”的傳說

  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成為農業的始祖。

  黃河流域—種植粟、麥。

  長江流域—種植水稻。

  2、農耕格局

  思考1:我國古代為什么會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農耕格局?這給你帶來哪些啟示?

  氣候不同;啟示:地理條件與經濟的發展聯系密切,人與自然應和諧發展。

  思考2: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條件、技術、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勞動者(素質)等。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產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興修。

  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1、表現:

  (1)耕作方法: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施肥和灌溉技術的發展,標志著鐵犁牛耕這種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說明:

  ①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主要表現: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以施肥、灌溉為代表的生產技術的提高。

  ②“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2)工具材質:石器→青銅→鐵器

  工藝:打制→磨制→煉鑄造

  (3)動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評價:積極: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局限:長期以來,沒有革命性的進步

  三、水利事業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術:都江堰(戰國)鄭國渠(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翻車、筒車、高轉筒車、風力水車。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賦稅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出現的原因

  2、小農經濟的`特點

  (1)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發達,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

  (2)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小農經濟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自給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換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經濟的基本形態。

  (4)小農是封建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5)封建國家為穩定小農,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風險的能力差。

  3、小農經濟的影響

  農業文明的基礎;農民生活的保障;具有進步性也有局限性(技術進步緩慢,之下社會易)。

  學習延伸:

  請你談談開發這些“邊際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對當時和當今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今天應該吸取什么樣的經驗教訓?

  答案提示:

  開發邊際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農業科技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為了養活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墾荒的方式。墾荒導致了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我們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長,二是要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

  課堂練習:

  見《高中歷史必修二課時詳解》及學案

  課后作業:

  試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高中歷史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中國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掌握其修建的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古代水利設施修建的重要意義,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古代水利設施的修建的學習,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中國古代水利設施的代表和治黃的`措施。

  【難點】

  認識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大禹治水的影視片段,提問學生:視頻當中,大禹治理的是哪個地方?

  學生回答:黃河。

  教師引導: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以后的歷朝歷代也在為興修水利工程而努力。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還有哪些?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又具有怎樣的意義呢?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水利設施

  教師引導: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水利設施的興建。大禹治水的傳說,反映了上古時代先民為戰勝自然災害、發展生產而興修水利的艱苦歷程。

  教師展示都江堰、芍陂、鄭國渠等的圖片,并引導: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水利工程建設的發展,在這一時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

  學生結合圖片,回答問題:都江堰、芍坡、鄭國渠等。

  教師出示都江堰的結構示意圖,并引導:春秋戰國時期最為著名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誰修建的?由哪幾部分構成?各部分分別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回答: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元前3世紀,秦國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領民眾完成了這項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它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既利排洪,又利灌溉。飛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廣袤農田。

  高中歷史教案 3

  教學目標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的經濟狀況;都鐸王朝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議會中反對派的形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克倫威爾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和影響;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英國內閣制的形成。

  2、通過教師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和經過的講解,以及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使學生掌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總歷程,理解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的原因,理解君主立憲制的含義

  3、通過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和過程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戰勝封建制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先進生產關系取代落后的生產關系的過程,盡管其間存在著曲折和反復,但是,歷史前進的潮流不可逆轉。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如果說人類社會從14、15世紀開始了向近代化邁進,那么17、18世紀的人類社會則是向其深度和廣度方面發展,其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當時世界歷發生的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它不僅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同時,它有力地推動了歐美一些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推動了歐洲一些封建國家的改革,推動了西方殖民擴張的進行,這一切在客觀上為早期資本主義在世界的發展均創造了條件。由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辟了一個新時代——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

  教法建議

  1、讓學生閱讀前言,歸納17-18世紀的世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用圖示(教學過程中的圖1)的方法簡要介紹本單元的階段特征、知識結構,以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所處的地位。

  2、如果時間允許,還可用“樹狀”結構簡介歷英國的建立及封建王朝的更替情況。

  3、在教師講述的同時,啟發學生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經濟、政治、宗教的變化及相互之間的關系,歸納、概括出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革命的基本內涵。

  4、“為什么英國革命作為資產階級革命,打著“宗教”旗號?”“為什么革命過程呈現出極其復雜、呈現了多次反復?”“為什么革命的結果,建立以新貴族為主的資產階級專政?”利用上述問題的分組討論,引導學生找出這個時期資產階級革命具有的特征。

  5、利用課件或圖示的方式圍繞“資產階級革命”的內涵,分階段講清革命的基本進程。并引導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克倫威爾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重點分析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和影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進入17世紀以后,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制度之間的矛盾明顯尖銳起來,成為當時英國社會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在資本主義工商業與農業發展到相當水平之時,沖破這些封建性限制便成為當務之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便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隨著《權利法案》的頒布,“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在英國才開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巨大發展和改造”,即為日后的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前提保證。另外,在它的影響下,歐美的`一些國家或通過革命,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或通過改革,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因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啟了世界歷史的一個新的時代——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

  難點分析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宗教問題。這是因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隨著英國清教運動的不斷發展,其抨擊英國王權和國教會的專制統治的力度也不斷加大,最終向英國的王權和國教會的專制統治發起了進攻。

  教學設計示例

  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重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和影響

  難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宗教問題

  教學手段:多媒體電腦教學輔助課件

  教學過程

  1、結合教材目錄介紹第二章的階段特征、知識結構。

  階段特征:屬于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具有資產階級革命的基本特征,但制度不完善;此階段封建勢力大于資本主義勢力。

  2、結合英國王朝世系表介紹英國歷史的沿革及革命前的背景(重點介紹:七國時代——建立統一的奴隸制國家,比中國晚3000年。安茹王朝——13C議會制建立、議會的傳統。都鐸王朝——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及遺留的問題、專制、重商主義、資本主義萌芽及發展。伊麗莎白女王王位繼承。斯圖亞特王朝——建立、專制統治、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社會矛盾的激化)。啟發學生歸納、概括革命的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結果,資產階級革命就是在反封建的基礎上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從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

  3、革命過程:采取板書、地圖或課件示意的方法,由老師形象、重點講述,對一些重點問題提問,引導學生分析。如:導火線——革命的標志?——內戰——共和國的政權性質?克倫威爾措施、評價?——復辟及原因、兩黨制形成——“光榮革命”、二王制、革命結束的標志?——《權利法案》(內容、實質: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君主立憲?

  4、歷史意義:指導學生閱讀教材,重點理解: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君主制;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發展資本主義);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教學設計思想

  1、學習世界歷史,尤其是一個重要階段的開始,需要從這個階段的大背景(即階段特征、知識線索)入手,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在時空上有一個基本的把握,同時對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

  2、為使學生形象地感知歷史,適量地借助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并采取圖示的方法。

  3、本節主要采取教師啟發下的學生討論、歸納法。

  高中歷史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

  1、了解"工農武裝割據"、紅軍戰略轉移等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

  2、體會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與時俱進的革命品質和為人民解放事業不懈奮斗的精神,培養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感情。

  【考試說明】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

  二、教學過程

  (一)南昌起義

  1、原因:中共認識到掌握軍隊的重要性。(大革命失敗的教訓)

  2、概況: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領導發動。

  3、意義:①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②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

  1、背景:

  (1)"八七會議"的召開(內容:清算錯誤、確定總方針、決定起義;意義:指明方向)

  (2)秋收起義進攻受挫,改向山區進軍。

  ▲開展以城市為中心武裝斗爭失敗的教訓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1)建立: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2)意義:開創了一條有別于"城市中心論"的革命道路,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3、土地革命:

  (1)方針:"八七會議"上確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總方針。

  (2)內容:在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開展土地革命。

  (3)意義:廣大貧苦農民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積極性空前高漲。

  4、根據地建設:(只作了解)

  (1)指導思想:毛澤東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即"工農武裝割據"思想,(2)表現:①經濟建設(作用);②武裝斗爭(反"圍剿"斗爭):從1930年10月起,蔣介石接連向各根據地發動三次大規模"圍剿"。毛澤東、朱德領導紅軍粉碎了敵人的"圍剿",使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③政權建設:1931年冬,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會議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憲法大綱,定都瑞金;

  (三)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

  1、紅軍長征:

  (1)原因:"左傾"錯誤;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2)進程:1934年10月開始→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何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何地?),長征勝利結束。

  (3)意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長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成為激勵黨和人民繼續前進的巨大動力。

  ★長征精神的主要內涵是: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2、遵義會議:

  (1)背景:黨內"左"的錯誤占據統治地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進行長征。

  (2)時間、地點:1935年1月。

  (3)內容: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的"左"傾軍事路線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

  (4)意義: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共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高中歷史教案 5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學習重點: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2.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及影響。

  學習難點:

  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學習過程

  一、從“無為”到“有為”

  1.無為而治:

  (1)背景:秦末戰火頻繁,破壞嚴重。

  (2)目的:恢復和平。

  (3)表現:采取無為的政策。

  (4)影響:漢朝逐漸恢復和增強,國力日盛。

  2.積極有為:

  (1)背景:西漢強盛后,仍面臨一系列社會危機。

  (2)目的:加強,適應的發展形勢。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新儒學的特點:董仲舒把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學的內容:

  (1)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 ”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為加強君權,宣揚“ ”,提出“天人合一”和“ ”學說。

  (3)提出“ ”。

  3.作用:

  (1)對扭轉的局勢十分有利。

  (2)被采納,使儒學成為正統。

  三、儒學成為正統

  1.措施:

  (1)漢武帝起用很多參與國家大政。

  (2)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教育為所壟斷。

  (3)興辦,打破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

  (4)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使儒學在開始處于獨尊地位。

  2.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思想,并成為中國的主流。

  問題探究

  學生活動教學設計

  互動與展示:

  1.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希望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西漢初期為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又提倡“無為而治”的思想。根據這些史實,請你談談對道家思想的認識。

  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極、保守的一面,也為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提供了理論依據,并促進了漢初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的`穩定。同時,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順其自然的進步思想,這對今天創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道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想一想,漢武帝既然“獨尊儒術”,為什么在他的統治思想中又雜糅了一些其他學派的思想?

  漢武帝“獨尊儒術”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統的時代需要。但其他學派中也有一些對其統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農抑商等,因此也會被采納。

  3.有人認為,若沒有漢武帝,儒學就不會確立其統治地位,你認為正確嗎?說明理由。

  不正確。

  理由:(1)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終確立了儒學的統治地位,說明漢武帝在儒學走上獨尊地位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2)但從根本上講,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是當時政治、經濟上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經過改造的儒家學說與這一需要相適應,因此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精講與點撥:

  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其關鍵人物就是董仲舒。那么他的新儒學體系的思想主張主要有哪些?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1)思想主張:

  ①“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③“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

  (2)目的:使統治者采納儒家思想,讓儒學在社會和國家中獲得獨尊地位。

  2.自漢武帝以后,儒學的正統地位為什么能夠確立?又有什么影響?

  (1)原因:

  ①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主張迎合了時代的需要,適應了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②漢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學思想,采取各種措施尊儒,大力推動儒學發展。

  (2)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高中歷史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客觀描述隋唐統一的過程,了解隋朝時期的成就建樹。

  2.通過展示史料并進行小組討論隋朝大運河的歷史意義,提高分析歸納能力,養成“論從史出”的意識。

  3.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隋唐的統一有利于政治經濟的發展,從而加深對國家統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隋朝滅亡的原因。

  【難點】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唐朝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并提出問題:此詩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此河指的是隋朝時期開通的大運河。

  教師追問: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此運河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建成的?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隋統一的過程

  教師講述: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混亂的時期,國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那是誰結束了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義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楊堅即隋文帝。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教師強調:隋朝的統一結束了分裂局面,為后來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二)隋朝的各項建設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正文第二段,提問: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學生分析總結:隋朝時期在長安、洛陽設糧倉;隋煬帝時期修建洛陽城和大運河。

  教師總結:隋朝初期建設頗多,其中大運河最為著名。

  教師展示《隋唐大運河示意圖》并讓學生思考:隋朝大運河自北向南都流經哪些地方,溝通了哪些水系?

  學生回答: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

  教師展示史料,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提問:修建這條大運河有什么好處呢?

  小組代表回答:隋朝開通大運河能夠加強南北方的政治經濟聯系,鞏固國家統一。

  教師總結:運河的開通能夠溝通南北方經濟交流,大運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發展,從而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同時也為我們也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史料并設問:結合課前展示《汴河懷古》中所說“盡道隋亡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滅亡和大運河的開通有關么?

  學生回答:有一定關系,修建大運河時勞民傷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滿,最后發生起義。

  教師補充總結:除此之外,隋煬帝還頻頻發動戰爭,種種行為導致社會生產下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后導致大規模起義。

  (三)唐朝統一

  教師播放電視劇《隋唐英雄傳》片段提問:隋煬帝最后的下場是什么,又是誰取而代之統一全國的?

  學生總結:618年隋煬帝被部下殺死,隋朝貴族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為唐高祖,后來唐軍消滅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教師追問:唐朝統一全國有何意義?

  學生回答:穩定政局,為唐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做好鋪墊。

  教師總結:唐統一后給后面幾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為盛極一時的繁榮強國。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2.作業:課下收集隋朝相關資料,下節課談談是如何看待隋煬帝的。

  四、板書設計

  高中歷史教案 7

  一、教材地位:

  新編教材《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共有8節,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這個階段,是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國社會的政治格局、經濟結構、階級關系的新變化;中國人民的抗爭;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等方面內容。頭緒多,內容豐富。

  《洋務運動》是本章的第二節。洋務運動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產生,進行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對中國社會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本節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國近代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以及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抵御外來侵略等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洋務派、頑固派、洋務運動的時間、主要代表、口號、主要內容,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等基本內容。

  2、德育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發展過程的了解,認識順應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過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

  3、能力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的歸納,培養學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對比,培養學生比較事物異同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點: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主要內容和失敗原因。

  難點:全面、正確地評價洋務運動。

  四、教具:

  學生學習提綱,自制課件。

  五、教學方法:

  主要采取“導讀—共析—鞏固”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以設疑、析疑為主;學生以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為主。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多邊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六、教學過程:

  1、問題導讀:教師依據教材,設計了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主張有什么不同?

  ②歸納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③洋務運動為什么會破產?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2、異同比較:

  ①在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洋務運動的背景:

  a、內憂外患,為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b、外國技術逐漸傳入;

  c、慈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

  d、總理衙門的推動。

  ②師生共同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a、不同點:對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態度不一樣;

  d、相同點: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

  (3)補充說明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學生歸納:檢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筆記,對洋務運動的“分期、口號和主要內容”是否完整歸納出來,并請學生簡要回答:

  (1)兩個階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強”;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舉辦新式教育等四個方面。然后教師扼要地點明軍事工業的性質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業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

  4、深入分析:依據教材內容的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已知知識,對洋務運動破產的四個原因展開分析,重點理解“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進一步認識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和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是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障礙。

  5、客觀評價:洋務運動最終是破產了,但它對中國近代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引導學生客觀地、辯征地對洋務運動加以評價,這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重在提示:要從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方面去分析;切入點是洋務運動的目的、實踐及其影響。

  六、板書設計

  略

  七、練習鞏固:

  i、小結:目的——主要內容——結果。

  ii、布置作業:P39問。

  答題第二題、P40閱讀與思考。

  高中歷史教案 8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

  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措施。理解其內容、作用、影響。

  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歷史人物評價能力,初步掌握歷史人物的評價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進行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通過漢武帝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其相互關系的教學,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

  教學重點:

  尊儒術興太學、開發邊疆。

  教學難點:

  “大一統”的含義、“推恩令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放電視劇《大漢天子》的'主題曲,創設歷史情景,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并引發思考,問:

  1、講的是漢朝哪個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關于漢武帝的哪些故事?

  歷的漢武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今天穿越時空,置身西漢,走近大漢天子——漢武帝。

  二、教授新課:

  歌中唱到“守業更比創業難”,西漢自高祖劉邦建立以來,歷經惠、文、景帝幾代人努力,到武帝時,他不但守住這份業,而且還發揚光大,今天把中國人稱為“漢人”,把我們的語言叫“漢語”,就是因為漢朝的強盛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漢武帝是如何守住這份業的?

  (展示)漢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鐘的時間,學生閱讀課文,自主學習。分為3組,分別找政治、思想、經濟面臨的問題?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組學生相互提問、解答。

  政治:王國問題→頒布“推恩令”→內容→作用:政治上一統于皇帝,加強中央集權。

  (問)與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軟”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過渡)但是,削弱王國實力的做法,在當時招來了諸子百家的責難,他們由于立場不同,議論紛紛,甚至朝廷,謾皇帝,面對這種局面,漢武帝怎么處理?

  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廢除諸子百家的學說,惟獨推崇儒家學說。)興辦太學,推行儒家教育。看圖觀察太學的基本情況。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經濟:措施:(統一鑄幣、鹽鐵官營)→原因→作用:經濟上一統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討論“五銖錢”為什么是天圓地方的形狀?

  這樣子就從政治、思想、經濟等各方面將權力一統于大漢天子手中,這就是大一統。董仲舒宣稱天是萬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兒子,是人間的主宰。“天子”一詞由此而來。

  (過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為后,感到他確實是有勇有謀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統為武功提供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國力強盛后打敗了匈奴,開始了開疆拓土的征戰,請認真觀察比較一下:秦、漢的疆域對比;漢朝管轄范圍大大擴張,奠定了祖國地大物博的基礎。

  回顧總結:復習本課線索、內容。

  高中歷史教案 9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府兵制和募兵制;租庸調制;兩稅法。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對隋唐時期實行的各項制度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多角度觀察和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2.通過隋唐各項制度的內容及其作用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我國封建社會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因其具有積極作用而被歷朝所沿用。

  2.科舉制是我國封建社會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曾在歷史上發揮過進步作用,因而被歷代沿用。

  3.租庸調制的實行使農民生產時間較有保證,是唐朝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兩稅法的實行是我國封建社會賦役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和進步,它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積極作用;科舉制的創立、發展及其作用;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兩稅法的特點、作用和意義。

  教學難點:

  府兵制的崩潰;兩稅法的局限性。

  教學過程

  一、三省六部

  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確立

  ①隋文帝綜合漢魏以來的官制,在中央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②三省為中央最高統治機構。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劃分三省的職權。

  A.中書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

  B.門下省是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有不可行的應駁回。

  C.尚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

  ②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③六部為尚書省下設機構,包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A.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

  B.戶部主管戶口、賦稅等;

  C.禮部主管國家的禮儀制度;

  D.兵部主管軍政;

  E.刑部主管刑法;

  F.工部主管國家的工程建設。

  3.三省六部制的積極作用和意義

  ①三省六部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從而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三省的長官大都品級較低,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上沿襲這種制度。

  二、科舉制的創立和發展

  1.科舉制產生的歷史背景

  ①士族門閥的衰落,庶族地主的興起;

  ②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已經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后被廢除。

  2.科舉制的形成

  ①隋文帝即位后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②隋文帝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

  ③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3.科舉制的發展

  ①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

  ②貞觀時,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

  ③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

  ④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后成為定制。

  4.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

  ①沖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

  ②擴大了官吏來源,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參加了政權;

  ③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④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

  ⑤科舉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三、從府兵制到募兵制

  1.隋文帝繼承和改革府兵制

  ①隋朝沿襲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

  ②隋文帝時把軍人戶籍編入州縣,同樣分到田地,不再實行軍民異籍。

  ③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有利于農業生產,增加了政府賦稅收入,擴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漢分治的遺跡。這有益于國家的統一、富強和民族的融合。

  2.唐朝調整、健全府兵制

  ①府兵制也是唐朝的基本兵制。

  ②唐太宗時,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軍府的數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軍府駐守關中,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③府兵制的兵將平時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將帥擁兵自重的局面。

  ④府兵服役期間免征租庸調,但出征時要自備武器、糧食等,沉重的軍費負擔都加在了農民身上。

  3.府兵制的崩潰

  ①武則天時,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失去了賴以推行的經濟基礎;

  ②由于戰事頻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較多;

  ③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斷下降,貴族、官僚用府兵為私家役使,社會上以充當府兵為恥。

  ④到開元年間,府兵制崩潰。

  4.唐玄宗時實行募兵制

  ①唐玄宗為增強軍事力量,實行了募兵制。

  ②募兵制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征賦役。

  ③募兵制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國家也建立了強有力的軍隊。

  ④但是募兵制的士兵以當兵為職業,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系,導致軍閥的形成。天寶年間,地方節度使自行募兵,成為軍閥割據勢力。

  四、租庸調制

  1.隋朝租調制和賦役制度的改革

  ①隋朝沿用北魏以來的租調制,租調數量比北周輕,農民服役時間也短。

  ②隋朝后又規定交納一定的絹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開始部分推行。

  2.唐朝的租庸調制

  ①唐朝在隋的基礎上,以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役制度,實行租庸調制。

  ②唐朝租庸調制規定:

  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

  B.繳納定量的絹和布,叫作“調”;

  C.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齡限制。

  3.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

  ①農民生產的時間較有保證,賦役負擔相對減輕,使許多荒地開墾出來;

  ②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鞏固。這些都使國家富強起來。

  五、兩稅法

  1.兩稅法產生的歷史背景

  ①由于土地兼并嚴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減少,均田制、租庸調制無法維持。

  ②安史之亂以后,國家的財政收入已大為減少。

  2.實行兩稅法的目的和兩稅法的內容

  ①目的:為了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而實行。

  ②內容: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役、雜稅;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3.兩稅法的作用和意義

  ①使唐朝中期以來極端混亂的稅制得到統一,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的財政稅收;

  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③兩稅法規定貴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稅,這就擴大了稅源,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也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④這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

  高中歷史教案 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目標:

  1、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間、標志;德軍的西線攻勢、敦刻爾克大撤退及法國敗亡;不列顛之戰的時間、過程;北非戰場的激戰。

  2、理解:通過對波蘭、法國速亡和英國成功粉碎德國侵略計劃等史實的學習,深刻認識到影響戰爭勝敗的一系列因素,如態度、戰略戰術方針、軍事輜重等。

  3、運用:分析英國對德國法西斯態度、政策的變化,培養用聯系和矛盾變化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歸納: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自主歸納二戰全面爆發的概況,并總結這一階段二戰在戰局、戰術方面的特點。

  2、問題探究:通過閱讀教材和課外材料,探究波蘭、法國迅速滅亡的原因和英國成功粉碎德國侵略計劃的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波蘭、法國迅速滅亡的史實的學習,深刻認識到綏靖政策的危害性樹立積極態度的必要性。

  2、英國人民在丘吉爾領導下,英勇不屈,單獨抗擊法西斯,使希特勒的侵略計劃首次受挫。

  3、始終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品質、價值觀方面的培養。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德國入侵波蘭;不列顛之戰。

  難點:“閃電戰”;法國敗亡的原因。

  教學方法與手段

  1、學生自主學習,歸納概括有關史實;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分析討論。

  2、分析處,冷靜推理,啟發學生思維;講解時,慷慨激昂,調動學生情感。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這節課先請大家看兩句名言:“有較大意志力和智力的人經常能夠獲勝。”“勝利在于意志”。說這話的人肯定是一個意志特別堅強的人,他是誰呢?(展示圖片)福煦——世界戰爭獨一無二的三國元帥。正是他,憑著堅強的意志,非凡的智慧,指揮協約國軍隊取得了一戰的勝利。其實,他還有一句名言廣為人知,“此非和平,乃二十年休戰也”。不過,這句話說得太不吉利,一語成讖,1939年——恰好時隔一戰20年,又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階段——全面爆發。

  講授新課

  請學生快速瀏覽教材,歸納二戰在全面爆發階段的大概進程。

  結合形勢圖,學生作出回答。

  一、德國入侵波蘭(東線)

  1、經過:

  (1)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

  (2)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

  (3)9月底,華沙淪陷。

  2、波蘭迅速淪陷的原因: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9年的軍事問題可以綜合為為兩句話。在東面一支毫無希望的陸軍被一支小型坦克部隊所迅速的打垮了,這支坦克部隊又和一支優秀空軍合作,并且把一種新奇的`技術付諸實踐。同時,西面,一支行動緩慢的陸軍始終未能發揮任何有效的壓力,直至實踐已經太遲為止。

  材料二希特勒對他的將領們說:“我在慕尼黑會議上領教過英法的頭面人物,他們根本不是能打世界戰爭的人,再說,英法憑什么同我們打仗?他們根本不肯為一個小小的波蘭找死!”

  結合教材內容(包括“歷史縱橫”),分析波蘭迅速淪陷的原因。

  學生討論回答。

  波蘭:部署不當;裝備和戰術思想落后。

  德國:準備充分,軍事力量強大,戰術先進——采用閃電戰。

  鏈接:何謂“閃電戰”?

  概念:

  集中大量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發動閃電般的突然襲擊的一種戰爭樣式。目的在于一舉摧垮敵方的抵抗能力在短期內贏得戰爭的勝利。法西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先使用。

  特點:奇襲性、進攻性、速決性。

  英法:在西線對德國“宣而不戰”,致使波蘭孤立無援。

  二、法國的淪陷(西線)

  1、經過:

  (1)1940年4月,德軍攻占丹麥、挪威;

  (2)1940年5月,德軍攻占荷蘭、比利時;

  敦刻爾克大撤退:在德軍地空火力猛烈轟擊下,英法聯軍仍撤出了33、8萬余人,被譽為“敦刻爾克奇跡”!英國的軍事歷史學家亨利?莫爾指出,歐洲的光復和德國的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開始的!

  (3)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

  2、法國迅速淪陷的原因:

  閱讀教材P62“學習延伸”,分析法國速亡的原因。

  解題關鍵:從材料中全面提取信息,概括作者的觀點。

  思路引領:結合作者觀點,參照本課內容,說明個人看法。

  答案提示:作者觀點:蘇德條約使德國單線作戰;德國在裝備和戰術上的先進性;法國不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

  個人觀點:本題屬開放型設問,答案沒有惟一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判斷,言之有據即可。

  三、不列顛之戰(西線)

  (播放視頻“不列顛之戰”)

  材料:對于這場人類戰爭最驚心動魄的大空戰,英國首相丘吉爾在1940年9月20日的演講中以這樣的名句來贊譽:“在人類戰爭歷,從來沒有這么多人從這么少的人那里得到這么多!”

  請問: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毫無疑問,這么少的人當然是指英國空軍的飛行員、地勤和指揮通信人員,當時英國空軍的全部作戰人員,從飛行員、地勤到指揮通信,僅區區3000人!這么多的人不但是英國人民,而且還包括所有不愿忍受納粹暴政的人民。英國空軍挽救了英國!

  閱讀教材【資料回放】,結合以下材料(展示圖片),分析英國勝利粉碎德國侵略計劃的原因。

  學生討論回答,各抒己見。

  抗戰的決心!必勝的信心!奉獻精神!

  設問:英國不是實行綏靖政策的嗎?這個時候抗戰的態度為什么會變得這么堅決了?

  引導學生用聯系和矛盾變化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

  四、北非戰場的激戰

  閱讀教材,了解北非戰場的激戰情況。

  高中歷史教案 11

  一、說教學目標(本節課共有三個目標)

  第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新文化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時間、及發展概況。

  3、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4、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第二、德育目標

  1、新文化運動中,先進的中國人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主張民主和科學。反映了他們為振興中華,向西方學習的新探索。

  2、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魯迅想西方學習,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三、能力目標

  1、通過對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前后時期的變化,正確認識其性質和影響,使學生正確認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提高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陳獨秀等重要歷史人物,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說教材分析

  全節共三大史實: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及其影響。本節貫穿一個主題:新文化運動。本節重點是突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概況。難點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運動背后深刻而有價值的東西。因此:

  三、說怎樣突破難點、重點

  根據教材分析:

  1、教學重點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和發展概況。

  2、教學難點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及其影響。

  3、教學方法:我采用講述法、比較法、分析評價法、分組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使用多媒體教學做到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

  4、突破重點:

  (1)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只有通過其內容的教學,才能深刻理解其實質,才能使學生認識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當時的斗爭精神和貢獻。這一部分內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學生把握本節內容的關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

  (2)新文化運動的新發展是重點。它與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構成新文化運動前、后期一個整體。后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不斷加深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理解認識,繼而突破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這個重點。

  5、突破難點: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是難點。新文化運動興起有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對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難以理解。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盡管成立了中華民國,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并沒有改變,仍然處在封建軍閥統治下,在思想領域中,對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徹底,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繼續用封建思想禁錮人們的頭腦,思想上是黑暗時期。在經濟上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袁世凱上臺后,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是歷史的必然。

  (2)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是難點。引導學生互相討論,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共同分析其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的認識。新文化運動中的知識分子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絕對肯定和絕對否定的偏向,讓學生分析對東西文化的正確認識是什么。.在對新文化運動進行評價時,找準切入點,幫助學生既看到新文化運動巨大的歷史功績,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師應強調它的'積極性是主要的,占主導地位。在此處可幫組學生整理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采用聯系講解法,引導學生回顧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地位和作用。

  四、說學生情況

  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基礎差,給教學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人教版的歷史教材敘述簡明、史實可靠、解釋準確、知識性強,具有科學性、知識性和針對性。

  五、說活動與探究

  這節課要抓住“向西方學習”這一主題,突出強調“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教學中要強調歷史與現實結合,例如:在評價“孔家店”這個口號時,要提倡用新文明方式看待祖國的傳統文化,從而發現學生的亮點,充分運用“師—生—師”互動模式,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效果。

  1、新課的導入:介紹近代前期先進的仁人志士學習西方的情況及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領域出現的向西方學習的潮流,即新文化運動,然后對新文化運動做一個總括性的介紹。

  2、在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長期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維新派同封建頑固派的論戰”、“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思考辛亥革命后,為什么會出現袁世凱復辟帝制?從中認識新文化運動的必要性。

  3、在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時,出示有關人物的投影片,幫助學生整理相關知識,對于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講述法。

  4、在講本節的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時,沿著兩條線展開,一條是思想戰線,一條是文學戰線。兩條戰線交織進行。對于運動的主要內容,在于引導學生理解和認識其和意義,使之充實化、具體形象化,即與教材內容和補充資料對照,聯系起來分析、認識。對于運動前后期內容的變化,教師應適當強調。分析它的影響,明確積極方面占主導地位。

  六、說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

  (一)說設計思路

  本節充分運用“師—生—師”的互動模式,進行歷史課開放式課堂教學,其主要目標是:探索歷史學科的規律、特點,按照國家關于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總要求,探索在高科技飛速發展形勢下的歷史教育、教學發展的途徑和方法,努力培養新時代人才的人文綜合素質。

  (二)說現代教學手段

  為了學生便于掌握、記憶,通過課件出示圖表,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標志、指導思想、代表人物、活動陣地和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新發展及其影響。使紛繁復雜的知識點一目了然。

  七、說上課心德

  通過上課、說課活動的心得是要上好一堂適應教改的優質課。教師不但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能力、文化素養,還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同時要依靠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制作多謀體歷史課件。如果不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將會不適應現代教學。另外,對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普通話不是很標準。

  通過上課、說課活動使我清醒認識到: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會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果,以適應時代、教改的需要;同時,也讓我深刻的認識到歷史教學只有為現實服務才具有生命力。

  高中歷史教案 12

  一、教材

  過渡語: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將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音樂與影視藝術》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八單元第24課的教學內容。本課由“19世紀的音樂流派與杰作”“20世紀世界音樂的發展變化”和“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三個子目構成,主要介紹了19、20世紀音樂發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歷程。

  二、學情

  過渡語: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不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還要對學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經掌握了豐富的歷史學習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經建立了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能夠較好的跟隨老師的思路和教學方法的引導。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會從學生實際的發展需要出發,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心理特點。

  三、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說出19、20世紀音樂與影視藝術發展的相關史實。

  過程與方法

  通過歸納總結、問題探究等,鍛煉和提高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認識人類文化發展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學重難點

  過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主要的音樂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歷程。

  難點

  19、20世紀音樂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各流派特點。

  五、教學方法

  過渡語: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有談話法、表格歸納法和小組討論法等。

  六、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和難點,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我采用談話法,導入新課。

  課程伊始,我會與學生互動,詢問同學們周末都有哪些休閑娛樂活動?引出音樂、電影和電視。順勢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從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歷史的距離,使學生更好的投入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教學

  1、19世紀的音樂流派與杰作

  首先引領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知識,19世紀世界歷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發學生對19世紀音樂發展背景的思考。學生能夠回答出工業革命、殖民國家的擴張、美國南北戰爭等。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19世紀音樂的發展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在講浪漫主義音樂時,我會多媒體出示《浪漫主義音樂概況》表格,讓學生自主學習,對表格進行補充完善。學生在填寫表格的過程中,就能夠了解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代表人物及作品。

  緊接著我會多媒體展示一組《天鵝湖》劇照,吸引學生的興趣,然后簡單向學生介紹民族樂派。

  設計意圖通過對以前所學知識的回顧,能夠建立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性;表格的運用,能夠使零散的知識更具系統性,方便學生的記憶。

  2、20世紀世界音樂的發展變化

  首先,展示20世紀世界音樂發展變化的相關史料,學生閱讀思考發展變化的原因。其次,介紹現代主義音樂,采取學生自主學習填寫表格的形式進行。最后,學生依據課前準備的當代音樂發展的相關資料,就當代音樂發展的趨勢及走向繁榮的原因進行小組討論。在小組討論,學生代表發言的基礎上,我進行補充完善。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的形式,把音樂發展各流派的特點、代表人物及作品進行系統歸納總結,既簡單實用,又突出了這一重點知識。史料的運用,能夠鍛煉和提高學生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養成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

  3、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這一部分知識點的線索脈絡較為清晰,且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愿望較為強烈。因此在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學生自學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充分突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我只在必要時刻進行引導和點撥,讓學生著重理清影視藝術的發展脈絡和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設計意圖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學生能有極高的參與性,更容易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鞏固新知。因此在小結環節我采用了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知識內容的方式,加深同學們對本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2、作業

  在課程的最后我設置了開放性的作業:請同學們課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歡的音樂。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更能夠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達到課雖下,趣仍濃的特點。

  高中歷史教案 13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20世紀新的學術思潮的不斷涌現;西方哲學的發展;歷史科學的重要成就;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西方未來學;現代教育的戰略地位;各國教育更迅速發展;世界性教育改革的特點。

  二、要求學生認識

  1.通過對現代新的學術思潮的發展,使學生進一步樹立改革開放,追求社會進步的觀念。

  2.通過對現代教育戰略地位和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點的講述,使學生認識:重視教育,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現代科學技術和教育是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的能力。

  重點、難點

  一、本節重點:當代教育的戰略地位

  二、本節難點: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點

  教學設備

  利用投影儀、錄音機等電教工具,有條件的地方可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學要點

  一、學術思潮

  1.西方哲學的發展

  2.世界史學的發展

  3.西方經濟學的巨大進展

  4.西方的未來學

  二、教育

  1.現代教育的戰略地位及其發展

  2.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提問: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哪些作用?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現代科技對社會生產力和世界經濟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并使全球的文化聯系越來越密切。這節課我們來了解20世紀的世界學術新思潮的出現和教育的發展。

  講授新課

  一、學術思潮

  1.20世紀哲學的發展

  教師用投影儀打出下列表格,指導學生閱讀學術思潮的哲學部分,完成表格

  2.20世紀歷史學的發展

  在哲學獲得巨大發展的同時,歷史學也取得了重要成就。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怎樣看待蘇聯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蘇聯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強調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突出了階級斗爭在歷史中的作用。這種史學觀對社會主義國家基至對西歐的歷史學影響巨大。但是它存在缺陷,對歷史解釋存在公式化和教條化的傾向。

  (2)一戰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西方史學的發展情況又如何呢?

  (學生回答)一是西方史學家開始探討文明發展的規律。著名的代表作有《西方的沒落》和《歷史研究》。二是從法國開始,史學的研究突破傳統的政治史研究,出現了跨學科的研究。三是60年代西歐出現了新馬克思主義史學。

  除了蘇聯、西歐史學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外,美國的歷史研究更是流派紛呈。有進步主義學派的史學,代表人物彼爾德;有新保守主義史學;有新左派史學以及新社會史學。不同的史學觀都和當時的社會存在有著密切的聯系。

  3.20世紀經濟學的發展

  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簡單了解什么是“凱恩斯學說”,即主張國家積極干預經濟,通過一系列經濟政策的措施,鼓勵和刺激消費,以保證“有效需求”的充足。

  4.20世紀的西方未來學

  要求學生看書,回答什么是未來學?學生回答:未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歷史發展趨勢的綜合性學科,特別注重探討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社會帶來的影響,進而預測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

  20世紀,特別是二戰結束以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展開,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發生了變化。

  二、教育

  1.現代教育的'戰略地位及其發展

  提問:為什么現代教育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可用如下示意圖表示:當今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激烈的國際競爭,主要表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這實際上是科技力量的競爭,歸根結底又是培養科技人才的競爭,因此,教育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和平與發展→國際競爭→綜合國力競爭→科技力量競爭

  正是由于許多國家把發展教育看作是決定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的大事,因此許多國家競相增加教育投資,超前規劃教育的發展,并全面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

  2.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點

  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后總結歸納,教師補充。

  (1)重視普及教育,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這是改革的重點,因為基礎教育質量決定民族素質,民族素質是決定綜合國力的根本因素,綜合國力的競爭就是國際競爭。

  (2)重視教育要求的綜合性,為適應現代科技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趨勢,要做到: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通才;課程設置綜合化。

  (3)建立繼續教育的體制,即加強學前和成人教育,因為幼兒教育對個人智力發展至關重要,成人必須進行知識更新和知識結構調整。

  (4)教育形式多樣化,保障各年齡段的社會成員都能適時接受恰當的教育。

  (5)重視教育手段的現代化,使受教育者信息量增加,視野開闊,思維活躍,提高效率,使教育迅速普及。

  本課小結

  現代學術思潮和教育的發展,要求我們繼承人類優秀文化遺產,面向未來,努力使自己成為具備優秀素質的勞動者,為實現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布置作業

  1.利用課余時間了解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以及本校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改革情況。

  2.如何認識教育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高中歷史教案 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近代民族資本主義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掌握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壓迫民族資本主義的手段。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相關問題的了解和探究,掌握歷史的看待問題的方法,提高辯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搜集和整理相關歷史材料,認識到歷史材料對歷史學習的重要性,培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資本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經歷,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資產階級面對國家危機時積極投身救國的熱情,激發愛國情懷,明確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

  【難點】感受民族資產階級面對國家危機時積極投身救國的熱情,激發愛國情懷。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展示實業群英榜:棉紗大王-榮宗敬,面粉大王-榮德生,火柴大王-劉鴻生等,請學生說一說關于他們的故事,并總結:有人說我國近代的這些民族實業家特別令人敬佩,他們是在寒風冷雨交加中守著那份堅持和執著,努力創業,那么這些民族實業家到底經受了哪些寒風冷雨呢?從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外國資本主義的掠奪

  教師提問:說到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一定離不開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請同學們結合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前兩課所學,猜想近代中國民資的發展有哪些寒風冷雨?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近代中國資本主義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環境中產生和發展的,一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剝削,后來隨著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官僚資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資本的排擠和打擊。

  接著教師展示三則史料,請學生結合教材內容思考:外國資本主義通過哪些手段阻礙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學生閱讀史料進行思考,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1)外國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國機器進口的`方法,力圖阻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利用特權,大量傾銷商品、掠奪原料,使民族資本主義在市場和原料供應方面受到巨大壓力

  (3)發動侵華戰爭,直接摧毀民族工業。

  (二)本國勢力的壓迫

  過渡:除了外國勢力的剝削之外,本國勢力不斷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請同學們閱讀史料,找出他們用哪些手段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學生閱讀史料,進行回答,最后教師總結

  (1)清政府不承認民族工業,認為是異端,驅逐和收取苛捐雜稅。

  (2)國民政府大舉內債、濫發紙幣,嚴重影響民族工業發展。

  (3)國民政府和官僚資本以直接投資、加入官股、收買、敲詐、沒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業。

  學生初步理解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后,教師設置情境:假設你是當時的民族資本家,面對外國勢力的剝削和本國勢力的壓迫,你怎么辦?

  學生前后四人為一小組,5分鐘時間自由交流討論,討論結束后,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可做補充,最后教師總結:民族資產階級面對國家危機時積極投身救國,哪怕前路艱辛,仍然不懈斗爭,他們是中國近代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搜集在民族資產階級發展時期創辦工廠的故事,下節課與大家分享。

  高中歷史教案 15

  一、教學目標

  1.利用南北朝并立形式圖明確東晉與南朝空間位置以及朝代的更替,理解統一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趨勢。

  2.通過多渠道收集與江南開發相關的文獻圖片等史料,小組討論總結江南經濟開發的表現,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提高史料歸納總結能力。

  3.通過本課學習,感受中國古代區域開發的新成就,認識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樹立積極為家鄉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意識,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江南開發的表現。

  【難點】

  江南開發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朗誦“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并提出問題: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學生回答:東晉詩人陶淵明。

  教師追問:詩人所生活的東晉是怎樣的?他追求的生活可能出現在什么地區?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東晉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西晉滅亡后,中國陷入到分裂時期等相關內容。提問:當時在南方建立了什么政權?

  學生回答:西晉滅亡后,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教師在多媒體播放紀錄片《嚴重低估的王朝——東晉》,提問:視頻中反映了東晉怎樣的特殊現象?

  學生分析回答:在三國、西晉以后,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開始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士族”。他們在西晉滅亡后,逃到南方,這些北方高門士族先后執掌東晉朝政,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

  教師補充:門閥士族在內遷南方之后,輪流把持朝政,當時最有勢力的王氏家族當政期間,被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二)南朝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式圖》,提問:南朝是怎樣建立的?具體先后經歷了哪些朝代?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東晉的士族爭權奪利,勢力逐漸衰弱。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史稱劉宋政權。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4個王朝,合稱“南朝”。

  教師總結:這4個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又統稱為“六朝”。

  (三)江南的開發

  教師安排學生閱讀史料和圖片,進行小組討論:江南地區為什么能夠得到開發?

  小組代表回答: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和民族壓迫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南方戰亂少,社會穩定,自然條件優越,加上統治者重視生產,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

  教師在多媒體上出示《宋書》中的史料,提問: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表現有哪些?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商業以長江沿岸最為活躍,番禺則是主要的外貿港口。

  教師補充: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相交融。

  (四)南北朝對峙

  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南北朝發展動畫視頻,提問: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勢力范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回答:東晉、南朝之交,一度將勢力范圍擴展到黃河南岸附近,但隨后在軍事上漸處下風,又退回到淮河一線。到陳朝,只能保有長江以南,上游又丟掉了四川和荊襄。

  教師補充:到后期,在南北對峙中南朝處于明顯劣勢,覆亡大局已定。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2.作業:課下搜集資料,了解魏晉時期有哪些的門閥士族。

【高中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教案01-04

高中歷史教案模板02-14

高中歷史教案(精選15篇)01-29

高中歷史教案(精選14篇)01-05

高中歷史教案模板范文11-24

高中歷史教案15篇12-01

高中歷史教案13篇01-26

高中歷史教案精選15篇11-19

高中歷史教案(精選16篇)11-30

高中歷史教案14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