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歷史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歷史教案1
一、富民(理財措施)
(一)原因
1、宋神宗繼位時,社會_____并未緩和,迫切要求改變___________的局面
2、王安石的變法設想
他認為國家貧困的癥疾在于__________,這是由于官僚__________,政府__________。他的解決辦法是__________。
(二)開始:_______年,核心:富國強兵
(三)措施
1、______法。
(1)原因:為了供應皇族和中央的消費物資,在各地設置了發運使,總管購買物資,運往首都。但發運使的工作不得力,大商人乘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內容: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響:北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減輕了納稅戶的負擔,________________有所增加。
2、______法。
(1)內容:政府設立_________,出錢收購____________,市場短缺時再______。
(2)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______,有利于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____________也有增加。
3、青苗法。
(1)內容:每年青黃不接時,政府______或_________給農民,收獲以后償還,加收 20%的利息。
(2)作用:既能使農民免受____________,又能增加政府的______。
4、募役(免役)法。
(1)內容:政府向應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戶,收取______,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錢。
(2)作用:減輕了農民的______負擔,保證了__________,也增加了____________。
4、農田水利法。
政府鼓勵__________,開墾荒地,促進了____________的發展。
5、方田均稅法。
政府重新____________,按照每戶__________________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了封建國家的____________。
二、強兵(軍事措施):
1、______法。
把禁軍固定在一定轄區,將禁軍進行___________,由固定的______加以訓練。加強了軍隊______和________,充實了邊防力量。
2、______法。
政府把農村住戶組織起來,十家編為______。保丁在農閑時______,平時種田,維持__________,戰時編入軍隊作戰。既可以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遼和西夏的進攻,同時減少了__________。
3、保馬法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內容:廢掉______,推行民戶代養官馬的.辦法,同時規定了許多優惠政策。
(3)作用:節約了______,降低了____________。
4、軍器監
(1)原因
軍器生產和管理______,嚴重影響了____________
(2)內容
(3)作用
武器生產量______,______也有所改善
三、育才(教育措施)
1、科舉改革
內容
2、改革學校制度
改革______,重新編篡______,內容為____________,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使學校變成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
四、短暫的變法(變法成效)
結合變法的具體措施分析,并通過具體史實說明變法的成效。
3.失敗原因
關于變法失敗的原因是很復雜的問題,教師只要依據教材講述的內容分析即可。①違背了_________________。②變法觸犯了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改革充滿了阻力;③用人不當,出現了危害百姓的現象;④變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變法后期的__________,使保守派重新得勢。
根本原因:沒有改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制度,反而從根本上認可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剝削制度.
高中歷史教案2
一、說教學目標(本節課共有三個目標)
第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新文化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時間、及發展概況。
3、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4、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第二、德育目標
1、新文化運動中,先進的中國人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主張民主和科學。反映了他們為振興中華,向西方學習的新探索。
2、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魯迅想西方學習,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三、能力目標
高二歷史新文化運動說課稿1、通過對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前后時期的變化,正確認識其性質和影響,使學生正確認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提高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陳獨秀等重要歷史人物,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說教材分析
全節共三大史實: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及其影響。本節貫穿一個主題:新文化運動。本節重點是突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概況。難點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運動背后深刻而有價值的東西。因此:
三、說怎樣突破難點、重點
根據教材分析:
1、教學重點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和發展概況。
2、教學難點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及其影響。
3、教學方法:我采用講述法、比較法、分析評價法、分組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使用多媒體教學做到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
4、突破重點:
(1)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只有通過其內容的教學,才能深刻理解其實質,才能使學生認識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當時的斗爭精神和貢獻。這一部分內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學生把握本節內容的關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
(2)新文化運動的新發展是重點。它與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構成新文化運動前、后期一個整體。后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不斷加深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理解認識,繼而突破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這個重點。
5、突破難點: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是難點。新文化運動興起有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對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難以理解。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盡管成立了中華民國,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并沒有改變,仍然處在封建軍閥統治下,在思想領域中,對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徹底,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繼續用封建思想禁錮人們的頭腦,思想上是黑暗時期。在經濟上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袁世凱上臺后,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是歷史的必然。(2)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是難點。引導學生互相討論,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共同分析其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的認識。新文化運動中的知識分子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絕對肯定和絕對否定的偏向,讓學生分析對東西文化的正確認識是什么。.在對新文化運動進行評價時,找準切入點,幫助學生既看到新文化運動巨大的歷史功績,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師應強調它的`積極性是主要的,占主導地位。在此處可幫組學生整理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采用聯系講解法,引導學生回顧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地位和作用。
四、說學生情況
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基礎差,給教學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人教版的歷史教材敘述簡明、史實可靠、解釋準確、知識性強,具有科學性、知識性和針對性。
五、說活動與探究
這節課要抓住“向西方學習”這一主題,突出強調“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教學中要強調歷史與現實結合,例如:在評價“孔家店”這個口號時,要提倡用新文明方式看待祖國的傳統文化,從而發現學生的亮點,充分運用“師—生—師”互動模式,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效果。
1、新課的導入:介紹近代前期先進的仁人志士學習西方的情況及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領域出現的向西方學習的潮流,即新文化運動,然后對新文化運動做一個總括性的介紹。
2、在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長期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維新派同封建頑固派的論戰”、“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思考辛亥革命后,為什么會出現袁世凱復辟帝制?從中認識新文化運動的必要性。
3、在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時,出示有關人物的投影片,幫助學生整理相關知識,對于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講述法。
4、在講本節的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時,沿著兩條線展開,一條是思想戰線,一條是文學戰線。兩條戰線交織進行。對于運動的主要內容,在于引導學生理解和認識其和意義,使之充實化、具體形象化,即與教材內容和補充資料對照,聯系起來分析、認識。對于運動前后期內容的變化,教師應適當強調。分析它的影響,明確積極方面占主導地位。
六、說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
(一)說設計思路
本節充分運用“師—生—師”的互動模式,進行歷史課開放式課堂教學,其主要目標是:探索歷史學科的規律、特點,按照國家關于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總要求,探索在高科技飛速發展形勢下的歷史教育、教學發展的途徑和方法,努力培養新時代人才的人文綜合素質。
(二)說現代教學手段
為了學生便于掌握、記憶,通過課件出示圖表,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標志、指導思想、代表人物、活動陣地和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新發展及其影響。使紛繁復雜的知識點一目了然。
七、說上課心德
通過上課、說課活動的心得是要上好一堂適應教改的優質課。教師不但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能力、文化素養,還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同時要依靠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制作多謀體歷史課件。如果不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將會不適應現代教學。另外,對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普通話不是很標準。
通過上課、說課活動使我清醒認識到: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會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果,以適應時代、教改的需要;同時,也讓我深刻的認識到歷史教學只有為現實服務才具有生命力。
高中歷史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利用南北朝并立形式圖明確東晉與南朝空間位置以及朝代的更替,理解統一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趨勢。
2.通過多渠道收集與江南開發相關的文獻圖片等史料,小組討論總結江南經濟開發的表現,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提高史料歸納總結能力。
3.通過本課學習,感受中國古代區域開發的新成就,認識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樹立積極為家鄉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意識,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江南開發的表現。
【難點】
江南開發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朗誦“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并提出問題: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學生回答:東晉詩人陶淵明。
教師追問:詩人所生活的東晉是怎樣的?他追求的生活可能出現在什么地區?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東晉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西晉滅亡后,中國陷入到分裂時期等相關內容。提問:當時在南方建立了什么政權?
學生回答:西晉滅亡后,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教師在多媒體播放紀錄片《嚴重低估的王朝——東晉》,提問:視頻中反映了東晉怎樣的特殊現象?
學生分析回答:在三國、西晉以后,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開始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士族”。他們在西晉滅亡后,逃到南方,這些北方高門士族先后執掌東晉朝政,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
教師補充:門閥士族在內遷南方之后,輪流把持朝政,當時最有勢力的王氏家族當政期間,被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二)南朝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式圖》,提問:南朝是怎樣建立的?具體先后經歷了哪些朝代?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東晉的士族爭權奪利,勢力逐漸衰弱。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史稱劉宋政權。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4個王朝,合稱“南朝”。
教師總結:這4個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又統稱為“六朝”。
(三)江南的開發
教師安排學生閱讀史料和圖片,進行小組討論:江南地區為什么能夠得到開發?
小組代表回答: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和民族壓迫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南方戰亂少,社會穩定,自然條件優越,加上統治者重視生產,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
教師在多媒體上出示《宋書》中的史料,提問: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表現有哪些?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商業以長江沿岸最為活躍,番禺則是主要的外貿港口。
教師補充: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相交融。
(四)南北朝對峙
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南北朝發展動畫視頻,提問: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勢力范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回答:東晉、南朝之交,一度將勢力范圍擴展到黃河南岸附近,但隨后在軍事上漸處下風,又退回到淮河一線。到陳朝,只能保有長江以南,上游又丟掉了四川和荊襄。
教師補充:到后期,在南北對峙中南朝處于明顯劣勢,覆亡大局已定。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2.作業:課下搜集資料,了解魏晉時期有哪些的門閥士族。
高中歷史教案4
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
1、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能力培養: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高一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影響。
方法與過程:
①分組討論:前后桌一組,選出組長一人,記錄討論的中心論點并作好發言準備。
②分階段進行問題解決,在高一學生自學階段,老師走下講壇,深入各組討論中,以便隨時發現高一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出現的疑惑或難點,增加課堂解決的針對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高一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完備的國家運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淵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
講授新課:
一、單元序言分析: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1996年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更進一步證實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國國家機器是怎樣運作的呢?本單元我們一起來探究中國古代國家機器運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中國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學生形成時間概念。)
2、本專題的關鍵詞是“政治制度”。考查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響等各方面的內容。本單元分四個階段對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政治制度的內容、特點、沿革和影響進行了概述,向我們描述了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脈絡和趨勢。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導入新課:從“大禹治水”的故事講起,可以由高一學生講述導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設問: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傳說很久以前,黃河發大水,把莊稼和房屋都淹了。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舜就派鰥去治理洪水,但鰥沒有使洪水馴服。鰥的兒子禹就自告奮勇地要求繼續治水。他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從而-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間,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正是因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過禪讓制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后來,禹的勢力越來越大,于公元前20xx年建立了我國歷第一個王朝——夏朝(根據斷代工程,科學地測定夏存在時間為公元前20xx—公元前1600年)。
設問:請觀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圖《戴冠冕的夏禹》,這時的夏禹有何變化? 這時的夏禹因為權勢的強大,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夏國王了。(舉例:在禹統治的時期,禹已有特權。相傳因為有個部落酋長參加會議遲到,被禹處死,可見禹已在行使著君王的權力。)冕是古代帝王專戴的.禮帽,圭為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襲制
禪讓制,是原始社會部落聯盟內部民主選舉首領的制度,“選賢與能”。 設問:成為夏國王的大禹還會繼續推行禪讓制,選出他的繼任者嗎?
材料分析:禹繼位后,社會進一步發展,階級已經形成,組成國家的各政治、軍事要素已經具備,國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國王。他的兒子啟殺掉益而奪得王位。從此,“禪讓時代”結束,“夏傳子,家天下”的時代開始。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禹雖然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推舉伯益為繼承人,卻不給他實權。相反,禹把實權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啟殺掉益而繼承王位。這說明我國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已被王位世襲制取代,中國社會也由“天下為公”的時代進入到了“家天下”的時代。
提供兩段材料給高一學生,可比較分析原始社會的“天下為公”與階級社會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和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材料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襲制不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終弟及這種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制定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為例說明。在中央,統治者為王,設相、卿士參與商王決策;卜、祝、史負責占卜、祭祀和記錄王朝大事;武官師執掌軍權,各類官職的主要職能劃分非常清楚。在地方,商時期方國林立,方國首領被商王封賜為“侯”“伯”等,他們對方國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力,同時對商王效忠,定期納貢、朝見,并奉命征伐。(這里可結合《商朝疆域圖》和高一學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國的文王被賜封為西伯侯為例講述,高一學生更易理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1046年,陜西一帶周部落首領周武王滅商,以鎬京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 強盛時控制的地區,已經遠遠超過商朝。
材料說明:“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西周控制區域西起今甘肅東部,東達海濱,北起遼寧,南達長江,是三代中疆域的王朝。
情境設置:對于如此龐大的王朝,作為周王,怎樣才能有效地統治?(西周疆域圖)
1、西周的分封制 (“分土封侯制”) (武王開始,周公繼續)
(1)分封的目的
鞏固周王室的權力,一是要“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遺族叛亂,三是要適應人口不斷發展、疆域不斷擴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鞏固統治)
情境設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該怎樣進行分封呢?(結合《周朝分封諸侯分類示意表》說明分封的對象,能認識到分封的主體是同姓分封,同時可結合地圖說說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內容 (周王與地方諸侯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②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盡到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舉實例說明,周成王、周康王時期的會盟諸侯,周昭王時期的巡游南方。)③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實行再分封。(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種分級立宗制,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影響 設問:當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貴族、立功的異姓貴族和先代貴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以后,他們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鞏固統治,擴大疆域?(用此設問主要是讓高一學生充分體會分封制帶來的影響,高一學生可結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認識進行思考。)
教師總結:認識分封制的影響,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強大,與諸侯國勢力強弱成反比。當周王室力量強大時,就能保持對諸侯國的震懾力,并能通過諸侯國強化對邊遠地區的統治;當周王室力量衰弱時,諸侯國獨立性就會增強,并威脅到周王的統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時期對周王朝統治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明顯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統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蓋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設問:在分封制下,為什么分封的主體是同姓王室貴族? 同姓王室貴族和周王的關系最親。他們之間是有血緣關系的。而血緣關系的親疏對周朝同姓貴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實際上,西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親疏不同的家族結構,構成了當時另一個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與分封制密切相關。
(1)宗法制的含義 簡單說即宗族的法規。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是用規定宗族內庶嫡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保證王權的穩定。
(2)內容:嫡長子繼承制,余子分封;龐大的宗族網;與分封制互為表里(其中嫡長子繼承制是的特點)。
(3)影響:確立一整套分配與繼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家國一體。
早期國家制度以宗法制為核心,用分封制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祿制為選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總結:在夏商周時期,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構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宗法制通過血緣關系的親疏,規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會統治秩序,分封制則保證了周王對全國各地的統治。它們互為表里,相互滲透,共同維持西周社會秩序正常運轉。
高中歷史教案5
※目標與結構
《課程標準》要求:了解經典力學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在近代自然科學理論發展中的歷史地位;簡述進化論的主要觀點,概括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的產生分歧的根源;以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等為例,說明科學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知識網絡結構:
※精析與探究:
1.簡析17—20世紀初,在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四大成果及其標志和意義。
①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科學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性的概括和總結。
②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時代——電氣時代。
③達爾文創立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根本上推翻了“神創說”,將“發展”和“變化”等觀念引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促進了人類思想認識的飛躍。
④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和質能關系公式,深刻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是物理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質能轉換原理成為研發原子能的理論基礎。
2.分析近代科學誕生誕生的歷史背景。
首先,新興的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對自然科學的迫切需要。14世紀以后,手工工場發展迅速,生產中的技術改造與機器的逐步采用,向人們提出很多新的問題,需要自然科學予以解決,以促進生產力的更大發展。同時,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掌握政治權力,他們需要把自然科學作為反對宗教統治爭取思想自由的理論武器。
其次,自然科學自身發展的需要。經過中世紀前期的漫長黑夜,自然科學逐漸復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不僅向自然科學提出大量的研究課題,還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材料以及新的科學實驗條件。
最后,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的推動。文藝復興反對盲從和迷信,提倡獨立的學術研究,為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統治作輿論準備,它打破了教會的`精神統治,動搖了封建制度的政治思想基礎,為把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近代自然科學革命就是在文藝復興運動的高潮中拉開序幕的,首先向宗教神學發起沖擊的是天文學。隨后的宗教改革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科學革命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此期間,地理大發現也有重要意義,它以實踐證實了地圓學說,范文,為建立新的天文學和地理學奠定了基礎,對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不可估量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它所引起的思想觀念的革命,它用實踐突破了所謂經典知識界限,使人的思維方式從權威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來。
高中歷史教案6
重點: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難點: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教學用具;相關圖片和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讓學生回憶“19世紀60年代的清政府面臨什樣的局面?面對這樣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現了怎樣的變化?”由此導入新課。
二、洋務派與頑固派
讓學生閱讀“洋務派與頑固派”一目,回答:面對如何解決內憂外患的問題,清政府內部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誰?他們的主張是什么?統治者慈禧在這件事上采取了什么樣的態度,為什么會采取這種態度?
引導學生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主張,討論他們主張的異同,并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比較兩者哪一個較進步。并思考為什么會在19世紀60年代興起洋務運動,即洋務派掀起洋務運動的前提條件。
三、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組織學生分組學習討論“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一目,制作洋務運動活動一覽表和洋務運動分期示意圖,并記錄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
由學生概括“洋務”和“洋務運動”的概念,教師進行總結。
各組展示本組所做的洋務運動活動一覽表和洋務運動分期示意圖,集各組所長,總結出的洋務運動活動一覽表和洋務運動分期示意圖。
各組提出本組的.問題,教師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或由學生自己回答,或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答案,或由教師講解。
引導學生分析“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含義,強調“長技”主要指西方的先進技術,“自強”體現強兵、創辦軍事工業。對比“師夷長技以制夷”與“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異同,并分析出現這種不同的原因,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清政府對待列強侵略的態度由堅決抵抗轉變為妥協求和,認清清政府逐漸被洋人控制的時代特征。并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洋務派以創辦近代軍事工業為洋務運動的開始?
出示“江南制造總局”和“開平煤礦”兩幅歷史照片,讓學生分析兩張照片中的建筑物外觀的特點的不同之處,由此深入分析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在其活動中的體現。簡單介紹洋務運動的基礎理論—“中體西用”論。
由學生回答:洋務派興辦近代民用工業的根本目的。并向學生介紹,此時李鴻章等人已經認識到:西方列強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生產商品,并以高價出售給中國。因此,洋務派此時興辦近代民用工業也有抵制外國商品傾銷的意圖。
引導學生分析歸納洋務派創建近代工業過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哪些困難、存在哪些問題?并使學生認識到,洋務派在興辦近代工業和建立近代海軍時,是地方的幾名大員干吏各自為政并無領導核心。通過讓學生分析興建近代海軍的目的,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抵御列強入侵也是洋務派掀起洋務運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洋務運動的破產
在分析列強對待洋務運動的態度時,教師要強調列強一方面希望中國創辦近代工業,這樣有利于其商品在中國的傾銷(中國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使其商品在最初一段時間很難在中國打開市場),另一方面,他們不希望中國富強,因而,只向中國提供已經落后的技術和淘汰的產品。其他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正確評價洋務運動,學生可以根據對前面兩目的分析得出。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制作洋務運動活動一覽表和洋務運動分期示意圖等,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異同、洋務運動失敗原因、評價洋務運動,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二節洋務運動
一、洋務派與頑固派
二、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2、洋務派創辦的民用工業(19世紀70年代—90年代)
3、洋務派創建的海軍(北洋、南洋、福建水師)
4、新式學堂的出現
三、洋務運動的破產及其影響
高中歷史教案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過程(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的地理大發現)和影響(包括歐洲的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對美洲和歐洲思想文化的影響等)。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世界地圖,了解古代文明區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開辟的路線并繪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線和所到達的地區。
2.采用歷史、地理和政治相結合的手段來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獨立、分散走向聯結的過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組織形式的形成以及商業革命、價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開辟文明交往航線的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不僅要認識開辟文明交往航線之前世界的狀態,了解開辟的原因和過程,也要認識開辟后世界的格局和變化,養成聯系地看待歷史發展的能力,樹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新航路的開辟及其影響。
難點:地理大發現使世界聯結成一個整體。
三、教學方法
(一)教師通過提問、舉例、圖片和實物的展示、紀錄片或書籍的介紹等方式來多角度進行知識講授。
(二)學生參與問題的回答,材料的閱讀,課堂趣味測試、小組討論等多方式的對知識進行學習和把握。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為紀念新航路的開辟,人們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個紀念碑。十五、十六世紀之交,西歐各國都想探尋通往東方的航線,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終于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學界在歐洲中心論的影響下,一般將這一過程稱為“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改變了世界各大陸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狀態,加強了世界范圍的聯系,為世界市場的開始形成準備了條件。新航路的開辟也是充滿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奪和殖民地瓜分的開始。那么,新航路的開辟具體是怎樣的一個背景和過程,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
(二)新課講授
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經濟原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2)社會原因:歐洲人狂熱的追求作為貨幣的黃金、白銀,特別是《馬可·波羅行記》的流傳,誘使人們到東方“尋金”。
(3)直接原因(商業危機):引起商業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間壟斷貿易,使歐洲獲利甚少;二是15世紀中葉以后,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傳統商路,導致商路不通,引發商業危機。
(4)宗教原因:教會鼓勵人們到東方傳播天主教。
2.新航路開辟的條件
(1)主觀條件:
①14、15世紀歐洲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其主流社會思潮是人文主義,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價值,鼓勵人們敢于冒險、勇于開拓進取去挑戰并征服自然,大膽地追求財富并實現個人價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統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過海外探險獲得財富,以鞏固并加強自己的統治。
(2)客觀條件:
①歐洲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為遠航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②物質條件:包括海船、物資和資金;
③地理知識:當時,歐洲已經開始流行地圓學說,繪制地圖的技術也已很先進。
3.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1)向東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達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沿著迪亞士開辟的航路,終于到達了印度。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繞過了美洲南端的海峽,橫渡太平洋,完成了環球航行。
4.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1)消極影響
①對印第安人__,把美洲納入征服和血腥掠奪的對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據了美洲大部分地區。在殖民者的__。
②歐洲殖民者對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殖民活動,將大量財富運回歐洲并轉化為資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極端貧困和落后。
(2)積極影響
①新航路的開辟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開始會合交融,日益連成一個整體。新航路發現以后,世界上原來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這可以說是世界各地區之間聯系加強的第一步,也可以說是新航路開辟的最重大影響。正是由于世界走向會合,人類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人類歷史的轉折點;
②引發了“商業革命”: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商品種類日益增多,商業經營方式也發生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貿易中心也由原來的地中海區域轉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西歐貴金屬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銀價格下跌,物價高漲,貨幣購買力降低。自16世紀30年代至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上漲4倍多,英法等國上漲2倍至2倍半。資產階級一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一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貨幣地租,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價格革命是原始積累的因素之一,它幫助了西歐資本主義的成長。
(三)鞏固提高
理解“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
1.“商業革命”表現為:
(1)世界市場的擴大。新航路開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歐洲同美洲、亞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展,世界市場擴大了;
(2)流通商品的.種類增多。世界市場擴大意味著產品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國的市場上。美洲的許多農產品,如馬鈴薯、玉米等傳到歐洲,非洲的咖啡傳到歐美;
(3)商路貿易中心的轉移。世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類眼界擴大,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
2.“價格革命”表現為:
美洲的白銀流向歐洲,使歐洲物價上漲,貨幣迅速貶值,傳統的經濟關系受到沖擊,這對歐洲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稱為“價格革命”。受價格革命的影響,各階級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
(1)制造商品和銷售商品的新興的工商業資產階級一方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另一方面高價售出商品,獲得暴利;
(2)按傳統方式收取貨幣地租的封建主,因貨幣貶值而使實際收入減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農民和固定工資收入的雇傭工人,因通貨膨脹日益貧困化。這一切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四)課后作業
比較鄭和的航行同迪亞士、哥倫布的航行,并做出評價。
五、板書設計
新航路的開辟
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2.開辟新航路的條件
3.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4.新航路開辟的意義
高中歷史教案8
一、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
生活中的價值。
1.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2.認識羅馬法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
3.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體會法制建設的現實意義。
考試說明:從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二、教學過程
(一)背景:從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
公元前509年(前6世紀末與克利斯提尼改革同時),羅馬共和國在意大利半島上建立起來,后向地中海地區擴張,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p10示意圖)。
(二)主要內容
1.起源—從習慣法到成文法
(1)習慣法:羅馬共和國早期,貴族壟斷著立法和司法大權。當時羅馬只有習慣法,法律與習慣之間沒有明顯界限。
(2)《十二銅表法》:
a.背景:①當時的法官多由貴族擔任,常常隨心所欲地解釋法律,保護自已,損害平民利益;②為爭取自己的權利,平民不斷地與貴族進行斗爭。
b.特點:內容相當廣泛,條文比較明晰。
c.作用:①《十二銅表法》使得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③它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3)公民法:在羅馬共和國時期,羅馬法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適用范圍主要限于羅馬公民,所以被稱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羅馬公民受到法律保護,并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
2.發展—從公民法到萬民法
(1)原因:①伴隨著羅馬的擴張,海外行省的不斷設立,民族矛盾顯現,被征服的民族需要法律保護;②商品經濟和貿易的發展也產生了許多新矛盾。公民法已無法應對這些新變化。
(2)措施:①帝國的皇帝高度重視法律的制定,他們頒布的法令成為羅馬法的組成部分;
②法學家積極立法,進行法律解釋,以充實羅馬法律;③為鞏固統治,帝國對行省上層階級大量授予公民權,對無羅馬公民權的外邦人給以適當的司法保障。3世紀,萬民法成為適用于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法學家,把歷代的羅馬法加以系統化和法典化,匯編成《民法大全》,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羅馬法的主要內容:羅馬法發展過程中依次出現的幾個重要的法律文獻名稱:《十二銅表法》(前5世紀中期)、公民法、萬民法(3世紀)、《民法大全》(6世紀)。羅馬法的主要內容是:保護私有財產和奴隸制度。
(三)作用與影響:
1.對羅馬:維系和穩定了羅馬帝國的統治。▲實質: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
2.對后世: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影響廣泛而深遠。①羅馬法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當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則和做法,都可在羅馬法中找到源頭;②近代,資產階級利用和發展了羅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為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力武器;③日本和中國清末,民國時期民法都受到羅馬法的影響。
▲"羅馬帝國曾經三次征服世界,……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為什么?
●史論共享
羅馬公民法的實施,使平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空前提高,從而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他們的愛國熱情與參政的積極性。針對國內各地區和不同民族之間的實際差別,萬民法以廣泛的`適用性和實用性,較好地理順了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從而鞏固了羅馬政權,促進了社會穩定和帝國境內各民族的共同發展。羅馬法中所蘊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恒價值。
三、本課問題檢測
1、回答下列有關羅馬法的問題
(1)羅馬共和國何時建立?帝國呢?
(2)羅馬法發展過程中依次出現的幾個重要的法律文獻(注意時間及標志性意義);如何分類(分形式上和整體結構上)
(3)《十二銅表法》頒布時間、背景、有何特點、作用?
(4)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區別何在?公民法如何發展為萬民法(原因?措施?)
(5)評價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對羅馬和對后世)?實質?
高中歷史教案9
一、近代數學的建立:
(一)歷史轉折:常量數學—變量數學(初等數學—高等數學)。這是人類認識上的一次巨大的飛躍。
(二)代表人物及成就:
1、笛卡爾(法)——解析幾何學(把變量引進了數學,數形統一)
2、牛頓(英)和萊布尼茨(德)——微積分學(使精密的測量和變量計算有了可能)
二、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
(一)成就:《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二)地位:近代科學形成的`標志;人類認識第一次對自然規律的理論性概括和綜合。
三、電磁學的成就:
(一)吉爾伯特(英)——發表了《論磁學》一書(1600年)
(二)奧斯特(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
(三)法拉第(英)——實驗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1831年)
(四)麥克斯韋(英)——建立了系統的電磁學理論(19世紀60年代)
(五)赫茲(德)——證明了麥克斯韋的理論。(1888年)
電流的磁效應和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是19世紀電磁學的輝煌成就,它為開辟人類生活的新時代——電的時代創造了條件。
四、化學的進步:
(一)波義耳(英)——英國科學家把嚴密的實驗方法引入化學(17世紀,近代化學創始人)
(二)拉瓦錫(法)——(1)“燃素說”(2)提出質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化學發展步入正軌)
(三)道爾頓(英)——原子論的創立(標志著近代化學發展時期的開始)
(四)阿伏加德羅(意)——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五)門捷列夫(俄)——發現元素周期律(19世紀60年代末)
五、生物學的巨大進步:
(一)哈維(英)——建立了血液循環學說(17世紀早期)
(二)林奈(瑞典)——制定了對植物的分類法(18世紀)
(三)施來登和施旺(德)——細胞學說確立(19世紀早期)
(四)拉馬克(法)——提出生物進化的觀點(19世紀早期)
(五)達爾文(英)——確立了進化論(提出生物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原理)(19世紀中期)(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恒定律為19世紀三大發現)
(六)巴斯德(法)——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19世紀60年代)
六、物理學的新時代: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物理學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1、倫琴(德)——發明“x設線”
2、居里夫人——提煉出鐳(發射性元素)
3、愛因斯坦(德)——相對論(e=mc2)
七、科學發展的基本條件
1、資本主義創造的物質文明為基??
2、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政治體制
3、思想解放
4、繼承與創新
5、科學家艱苦探索
八、科學發展的影響
1、科學是社會生產力,創造物質文明
2、沖擊動搖封建迷信思想
3、促進世界整體化
高中歷史教案10
基礎知識目標:
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措施。理解其內容、作用、影響。
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歷史人物評價能力,初步掌握歷史人物的評價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進行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通過漢武帝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其相互關系的教學,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
教學重點:
尊儒術興太學、開發邊疆。
教學難點:
“大一統”的含義、“推恩令的內容和作用
一、導入新課:
放電視劇《大漢天子》的主題曲,創設歷史情景,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并引發思考,問:
1、講的是漢朝哪個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關于漢武帝的哪些故事?
歷的漢武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今天穿越時空,置身西漢,走近大漢天子——漢武帝。
二、教授新課:
歌中唱到“守業更比創業難”,西漢自高祖劉邦建立以來,歷經惠、文、景帝幾代人努力,到武帝時,他不但守住這份業,而且還發揚光大,今天把中國人稱為“漢人”,把我們的語言叫“漢語”,就是因為漢朝的強盛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漢武帝是如何守住這份業的?
(展示)漢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鐘的時間,學生閱讀課文,自主學習。分為3組,分別找政治、思想、經濟面臨的問題?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組學生相互提問、解答。
政治:王國問題→頒布“推恩令”→內容→作用:政治上一統于皇帝,加強中央集權。
(問)與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軟”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過渡)但是,削弱王國實力的做法,在當時招來了諸子百家的責難,他們由于立場不同,議論紛紛,甚至朝廷,謾皇帝,面對這種局面,漢武帝怎么處理?
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廢除諸子百家的學說,惟獨推崇儒家學說。)興辦太學,推行儒家教育。看圖觀察太學的基本情況。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經濟:措施:(統一鑄幣、鹽鐵官營)→原因→作用:經濟上一統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討論“五銖錢”為什么是天圓地方的形狀?
這樣子就從政治、思想、經濟等各方面將權力一統于大漢天子手中,這就是大一統。董仲舒宣稱天是萬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兒子,是人間的主宰。“天子”一詞由此而來。
(過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為后,感到他確實是有勇有謀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統為武功提供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國力強盛后打敗了匈奴,開始了開疆拓土的征戰,請認真觀察比較一下:秦、漢的疆域對比;漢朝管轄范圍大大擴張,奠定了祖國地大物博的基礎。
回顧總結:復習本課線索、內容。
高中歷史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中國古代商業生產發展的概況以及不同時期商業發展的特點;理解坊與市、交子、商幫等重要概念;知道商業與人民生活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出示相關史料,引導小組合作探究中國古代商業的特點,提高思辨能力,以及歸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各代商人發展狀況的了解,感受商業發展的輝煌,理解商業活動在人類社會生產、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古代商業發展和繁榮的重要表現。
【難點】
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呈現《周書》中關于農工商業的描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提問: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古代中國什么時候開始有商業活動?商人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商業發展與哪些因素有關?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進入古代商業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先秦商業
過渡:商業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時候出現的嗎?
學生閱讀課文回答后,教師總結:周武王滅商后,商朝的`遺民為了維持生計,東奔西跑地做買賣,日子一長,便形成一個固定的職業。周人就稱他們為“商人”,販賣的物品為“商品”,從事交換的行業為“商業”。這種叫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秦漢商業
過渡:秦漢以來,面對商業的發展,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請同學們看一段材料。
學生閱讀材料后回答,教師總結: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業
1.商業繁榮的原因
播放敦煌紀錄片關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時期壁畫《胡商遇盜圖》片段,同時展示開元通寶圖片,學生思考唐代商業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觀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會繁榮、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貨幣的流通。教師補充材料,出示京杭大運河的圖片,啟發學生回顧大運河開鑿的意義。學生聯系舊知可回答,大運河的開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進了隋唐商業的繁榮。
2.商業繁榮的表現
教師出示白居易《賣炭翁》原文,提問“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體現了唐代的商業交易場所是什么?學生可知是市。教師進一步補充,城內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時間限制。政府在市內設置官員管理物價、稅收等。同時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現了飛錢。此時邀請同學上臺模擬唐代商人貿易現場,理解邸店、柜坊和飛錢的含義。
師生共同總結: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所。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飛錢又稱“便換”,是我國早期的匯兌業務形式。
(四)宋元商業
1.宋代商業
教師展示《清明上河圖》圖片,提問這幅作品是哪個朝代的?描繪了哪些繁榮的場景?
學生答出:宋代張擇端的風俗畫,城內既有繁華的商業街區,又有專業交易場所。店鋪林立,早市、夜市晝夜相接,酒樓、茶館、瓦子錯落有致。
教師進一步提問,看出宋代商業繁榮的表現是什么?學生自由閱讀教材第13頁,同時出示交子圖片,學生可知一是城市商業的繁華,以開封和臨安為例。二是商品種類繁多,各種類型的集市出現。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商品化。三是紙幣的發行。金屬貨幣發展到紙幣,出現了交子。
2.元代商業
過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歐亞大陸,版圖,那么元代的商業發展又如何呢?
學生思考后,教師指出,元政治統一后,海陸交通便利,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再度繁榮。重新疏浚大運河,南北海運暢通,東南沿海交通發達。
接著出示材料提問:材料一中“此城”指哪個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貿易的港口在哪里?
學生解讀得知,材料一中“此城”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
(五)明清商業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并找出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簡要概括明清商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城鎮商業呈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甘蔗、燃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農產品商品化得到了發展;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白銀成為主要流通的貨幣;出現了地域性的“商幫”,如徽商和晉商。
接下來教師安排小組交流討論: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幾個歷史朝代,看到的商業活動會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分別上臺表演。最后教師啟發學生思考: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可從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學生發散思維后,教師總結:盛世穩定,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路港口發達,文化繁榮。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作業:課后請大家為當下“一帶一路經濟帶”的發展建言獻策,寫一份調查報告,下節課交流。
高中歷史教案12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對歷史現象一般都能形成比較感性的認識,但由于初中階段對歷史學科的不重視,歷史知識基礎普遍非常薄弱,還不太適應高中歷史的模塊式教學,歷史思維能力也很稚嫩,有待于培養提高。對于古羅馬政治,由于學生在初中學習中接觸過一些,因此對古羅馬國家的形成、帝國的擴張有粗淺的印象,但古羅馬法律知識,初中教學中從未涉及,學生知識儲備為零。
教學方式:
講述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利用圖片、文字、音視頻等信息技術手段
技術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1、知識與能力:了解《十二銅表法》;萬民法;《民法大全》等基本知識;理解并掌握羅馬法的核心內容、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提高閱讀各種史料提取有效信息、歸納表達觀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個別案例的思考,合作討論,培養學生掌握從政治、經濟背景中分析歷史發展趨勢的方法;通過閱讀分析材料,使學生學會古今知識聯系思考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羅馬法起源與發展的過程,認識到羅馬法的演變是古羅馬歷史變遷的反映,羅馬法對世界文明進程影響巨大;認識到進行法制建設的艱難性;理解不斷發展的法理觀念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價值,值得珍惜和弘揚。
教學重點:羅馬法影響深遠,澤被后世,如何理解其影響。
教學難點:羅馬法從產生到最終體系完成跨越千年,其中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清晰地整理出脈絡,并使學生對每一階段羅馬法的發展原因有所了解。
4、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課件:古羅馬司法女神塑像】
同學們好,如果說古希臘以民主著稱于世,古代羅馬就以法律聞名于世,我們先觀看一尊古羅馬司法女神塑像,觀察她手中拿的物品,分別象征著什么?寶劍、天平和蒙眼的`裝束,分別象征著正義、公平、權威和不帶主觀色彩的理性。這是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所決定的,但法律發展之路絕非易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在西方世界影響最大的古代羅馬法的發展的道路。
講授新課:
一、什么是羅馬法?
【課件:羅馬法的釋義】
引導學生閱讀定義,初步建立對羅馬法概念的印象。
二、羅馬法的發展歷程
引導學生思考:羅馬法發展歷程跨越千年,之間呈現出了明顯的階段性,請結合教材,劃分羅馬法發展的幾個階段。
【課件:案例一】
展示“羅慕洛將軍的遺囑與遺產糾紛案件”,請學生分析法官判案的依據,由此
總結并加深習慣法的特點的認識。
比較習慣法與《十二銅表法》,找出其區別。
【視頻:古羅馬領土的擴張】觀看古羅馬領土擴張視頻,并結合課本歸納,領土擴張帶來了哪些新問題?羅馬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都有哪些原因?(設計意圖:用形象直觀、高度概括的視頻材料呈現羅馬的擴張,增強學生對其擴張的深入認知,了解其速度、規模、范圍、相應時間,并深入思考其原因與影響)
【課件:古羅馬領土擴張帶來的問題和影響】客觀上形勢所迫,公民法內容不足以滿足國家發展的需求;主觀上統治者高度重視法律的制定,他們頒布的法令也成為羅馬法的組成部分,此時法學家也不斷提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先進思想。
【視頻:《埃及女王入羅馬》】
觀看視頻短片《埃及女王入羅馬》,引發學生興趣,并進一步思考,隨著羅馬疆域的不斷擴大,大量非羅馬公民成為羅馬國家境內的被統治階層,他們不能得到羅馬公民的身份,這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是否有利?(設計意圖:增強對歷史現象的直觀感受,增強歷史現場感,并進一步思考其出現原因與帶來的新矛盾)
【課件:西塞羅《論法律》片段】閱讀材料,指導學生去辨析理解法學家西塞羅提出的自然法原則其內涵。
引導學生總結萬民法形成的原因。
講述6世紀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高中歷史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客觀描述隋唐統一的過程,了解隋朝時期的成就建樹。
2.通過展示史料并進行小組討論隋朝大運河的歷史意義,提高分析歸納能力,養成“論從史出”的意識。
3.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隋唐的統一有利于政治經濟的發展,從而加深對國家統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隋朝滅亡的原因。
【難點】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唐朝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并提出問題:此詩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此河指的是隋朝時期開通的大運河。
教師追問: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此運河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建成的?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隋統一的過程
教師講述: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混亂的時期,國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那是誰結束了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義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楊堅即隋文帝。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教師強調:隋朝的統一結束了分裂局面,為后來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二)隋朝的各項建設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正文第二段,提問: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學生分析總結:隋朝時期在長安、洛陽設糧倉;隋煬帝時期修建洛陽城和大運河。
教師總結:隋朝初期建設頗多,其中大運河最為著名。
教師展示《隋唐大運河示意圖》并讓學生思考:隋朝大運河自北向南都流經哪些地方,溝通了哪些水系?
學生回答: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
教師展示史料,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提問:修建這條大運河有什么好處呢?
小組代表回答:隋朝開通大運河能夠加強南北方的政治經濟聯系,鞏固國家統一。
教師總結:運河的開通能夠溝通南北方經濟交流,大運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發展,從而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同時也為我們也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史料并設問:結合課前展示《汴河懷古》中所說“盡道隋亡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滅亡和大運河的開通有關么?
學生回答:有一定關系,修建大運河時勞民傷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滿,最后發生起義。
教師補充總結:除此之外,隋煬帝還頻頻發動戰爭,種種行為導致社會生產下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后導致大規模起義。
(三)唐朝統一
教師播放電視劇《隋唐英雄傳》片段提問:隋煬帝最后的下場是什么,又是誰取而代之統一全國的?
學生總結:618年隋煬帝被部下殺死,隋朝貴族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為唐高祖,后來唐軍消滅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教師追問:唐朝統一全國有何意義?
學生回答:穩定政局,為唐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做好鋪墊。
教師總結:唐統一后給后面幾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為盛極一時的繁榮強國。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2.作業:課下收集隋朝相關資料,下節課談談是如何看待隋煬帝的。
四、板書設計
高中歷史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自然學派和智者學派的產生的背景,了解泰勒斯和普羅塔哥拉的思想主張,理解智者學派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正確認識智者學派的主張,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古希臘文化的輝煌,樹立多元的文化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泰勒斯、普羅塔哥拉的思想主張。
【難點】
智者學派產生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設疑導入。
教師提問:古希臘歷來被認為是歐洲文明的搖籃,它的哲學更是歐洲乃至整個西方哲學的源頭。那么古希臘的哲學成就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主要的派別有哪些?又給當時的思想界帶來了什么影響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進入今天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自然學派
教師展示史料,并引導: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希臘出現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與之前有什么不同?又對當時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
學生結合史料和教材思考后,回答問題:主要的不同體現在一些人開始懷疑宗教神話對世界和人生的解釋,試圖從實際出發去探究世界萬物的本來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問題。于是,最早的哲學誕生了。
教師追問:希臘最早的哲學是自然哲學,自然哲學的研究范疇是什么?主要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觀點又有哪些呢?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問題:自然哲學主要是對自然界本身的探討和解釋。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被譽為“西方哲學之父”的泰勒斯。他認為“萬物皆由水而生成,又復歸于水,大地漂浮在水上”。
教師補充:自然哲學家用自己的頭腦去探索自然地奧秘,而不是依賴傳統宗教解釋,這是古希臘人開始具有自主意識的體現,標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覺醒。
(二)智者學派
1.產生
教師播放智者學派的演講視頻,并進行引導:至公元前5世紀,希臘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展,公民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思想活躍,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孕育出一個新的思想流派——智者學派。智者學派的研究范疇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觀看視頻,進行總結:把討論的重點從認識自然轉移到認識社會,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
2.代表
教師展示史料,繼續追問:智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誰,他的思想主張有哪些?
學生結合史料,回答問題:普羅塔哥拉是智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觀點是“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教師追問: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問題:我們對社會價值標準和好壞優劣的評判,取決于個人的尺度,世間沒有客觀的評判標準和永恒的真理,人們不應該強求一律。
3.影響
教師提問:智者學派的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呢?它給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呢?請同學們以歷史小組為單位,進行5分鐘的討論。
學生討論之后,回答問題:智者學派的觀點強調人的價值和決定作用,突出人作為認識客觀事物的'主體的意義,否定了神或命運等超自然的力量對社會人生的作用,樹立了人的尊嚴,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同時智者學派以培養兼顧公私利益的好公民為自己的任務,給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但是卻過分強調人的主觀感受,忽視人們認識的共同性,也給主觀隨意性和極端的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本節所學內容。
作業:與智者學派同時期的蘇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哲學家,他在生活中像一個智者,但他的觀點與智者學派存在著根本的區別。請同學們預習下節課所學內容,找出蘇格拉底的觀點主張是什么?與智者學派有何區別。下節課一起交流。
高中歷史教案15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學習重點: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2.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及影響。
學習難點:
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自主學習
一、從“無為”到“有為”
1.無為而治:
(1)背景:秦末戰火頻繁,破壞嚴重。
(2)目的:恢復和平。
(3)表現:采取無為的政策。
(4)影響:漢朝逐漸恢復和增強,國力日盛。
2.積極有為:
(1)背景:西漢強盛后,仍面臨一系列社會危機。
(2)目的:加強,適應的發展形勢。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新儒學的特點:董仲舒把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學的內容:
(1)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 ”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為加強君權,宣揚“ ”,提出“天人合一”和“ ”學說。
(3)提出“ ”。
3.作用:
(1)對扭轉的局勢十分有利。
(2)被采納,使儒學成為正統。
三、儒學成為正統
1.措施:
(1)漢武帝起用很多參與國家大政。
(2)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教育為所壟斷。
(3)興辦,打破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
(4)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使儒學在開始處于獨尊地位。
2.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思想,并成為中國的主流。
問題探究
學生活動教學設計
互動與展示:
1.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希望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西漢初期為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又提倡“無為而治”的'思想。根據這些史實,請你談談對道家思想的認識。
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極、保守的一面,也為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提供了理論依據,并促進了漢初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的穩定。同時,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順其自然的進步思想,這對今天創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道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想一想,漢武帝既然“獨尊儒術”,為什么在他的統治思想中又雜糅了一些其他學派的思想?
漢武帝“獨尊儒術”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統的時代需要。但其他學派中也有一些對其統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農抑商等,因此也會被采納。
3.有人認為,若沒有漢武帝,儒學就不會確立其統治地位,你認為正確嗎?說明理由。
不正確。
理由:(1)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終確立了儒學的統治地位,說明漢武帝在儒學走上獨尊地位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2)但從根本上講,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是當時政治、經濟上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經過改造的儒家學說與這一需要相適應,因此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精講與點撥:
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其關鍵人物就是董仲舒。那么他的新儒學體系的思想主張主要有哪些?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1)思想主張:
①“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③“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
(2)目的:使統治者采納儒家思想,讓儒學在社會和國家中獲得獨尊地位。
2.自漢武帝以后,儒學的正統地位為什么能夠確立?又有什么影響?
(1)原因:
①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主張迎合了時代的需要,適應了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②漢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學思想,采取各種措施尊儒,大力推動儒學發展。
(2)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高中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教案06-09
高中歷史教案模板02-14
高中歷史教案14篇01-04
高中歷史教案13篇01-26
高中歷史教案精選15篇11-19
高中歷史教案15篇12-01
高中歷史教案(精選16篇)11-30
高中歷史教案(15篇)11-06
高中歷史教案(精選14篇)06-11
高中歷史教案模板范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