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化學教學教案

時間:2024-05-17 15:15:16 化學教案 我要投稿

化學教學教案15篇(精品)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化學教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化學教學教案15篇(精品)

化學教學教案1

  【教學設計】

  1、酚的定義:

  羥基跟芳香烴側鏈上的碳原子連接的有機化合物是芳香 。

  羥基跟苯環直接連接的有機化合物是______。

  苯分子里只有一個氫原子被羥基取代所得的生成物,是最簡單的酚,叫 。

  2、苯酚的同系物:

  苯酚的同系物:通式為CnH2n-6O(n≥6);

  [練習]寫出C8H10O的分子中含有苯環的有機物的同分異構體

  3、苯酚的結構:

  苯酚的分子式為 、結構式為 、結構簡式為 或 或 。

  4、苯酚的物理性質:

  苯酚俗名_______,最初是從煤焦油中發現的。純凈的苯酚為___色,有______的氣味___體,苯酚易被氧化,空氣中放置即可被氧化而帶有 色。熔點43℃。室溫時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向盛有水的試管中加入足量的苯酚晶體,振蕩后,看到的現象是________;當溫度高于_____時,則能與水______。苯酚易溶___等有機溶劑。苯酚有毒,它的濃溶液對皮膚有強烈的腐蝕性,苯酚可使蛋白質變性,可通過皮膚吸收進入人體引起中毒,如不慎沾到皮膚上,應立即用________洗滌。

  5、苯酚的化學性質:

  ①苯酚的酸性:

  苯酚的電離方程式為:

  a.在苯酚溶液中滴加幾滴石蕊試液, 現象為 。

  b.苯酚與金屬鈉反應 。

  c.苯酚與NaOH溶液反應的方程式為 。

  向苯酚鈉溶液中通入CO2,不論CO2過量與否,均有 現象其產物為 而不生成

  反應的方程式為 。

  d.苯酚與碳酸鈉反應 。

  思考:設計實驗比較苯酚、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強弱?

  ②苯酚的取代反應:

  與芳香烴中的苯環類似,苯酚也可與鹵素、硝酸、硫酸等在苯環上發生取代反應。

  苯酚與濃溴水的反應:向苯酚溶液中滴加濃溴水,其現象是有 生成,化學方程式為:

  這個反應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檢驗。

  思考:如何除去苯中的苯酚?

  ③苯酚的顯色反應:

  苯酚遇FeCl3溶液顯色,溶液顏色變為______,這個反應可用于鑒別和檢驗苯酚。

  思考:鑒別苯酚的方法?

  ④ 苯酚的氧化反應:

  ⑤苯酚的加成反應:

  ⑥與甲醛反應

  6、苯酚的用途:

  苯酚有毒,苯酚的溶液,可作防腐劑和消毒劑,如藥皂含有苯酚。

  苯酚還可作化工原料,制酚醛樹脂、醫藥、染料等。

  【歸納小結】苯酚知識的網絡關系圖

  感悟高考

  1、胡椒酚是植物揮發油中的一種成分。關于胡椒酚的下列說法:①該化合物屬于芳香烴;②分子中至少有7個碳原子處于同一平面;③它的部分同分異構體能發生銀鏡反應;④1mol該化合物最多可與2molBr2發生反應。其中正確的'是 (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2、四川盛產五倍子。以五倍子為原料可制得化合物A。A的結構簡式如右圖所示:請解答下列各題:

  (1)A的分子式是 。

  (2)有機化合物B在硫酸催化條件下加熱發生酯化反應可得到A。

  請寫出B的結構簡式: 。

  (3)請寫出A與過量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香蘭素是重要的香料之一,它可由

  丁香酚經多步反應合成。有關上述兩種化合物的

  說法正確的是

  A.常溫下,1mol丁香酚只能與1molBr2反應

  B.丁香酚不能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

  C.1mol香蘭素最多能與3mol氫氣發生加成反應

  D.香蘭素分子中至少有12個原子共平面 ( )

  4、下列與溴水不能反應的物質是:①苯;②苯酚;③氫硫酸;④NaOH溶液;⑤AgNO3溶液;⑥裂化汽油;⑦甲烷;⑧鎂粉。 ( )

  A.① B.①⑦ C.①⑦⑧ D.①②⑤⑦

  【教學反思】

  第五十八講 苯酚作業紙

  班級: 姓名: 學號: 等第

  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苯中少量的苯酚可先加適量的濃溴水,使苯酚生成三溴苯酚,再過濾而除去

  B.將苯酚晶體放入少量水中,加熱時全部溶解,冷卻到50℃形成懸濁液

  C.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指示劑變色,但可以和NaHCO3反應放出CO2

  D.苯酚也可以與硝酸發生硝化反應

  2、下列關于苯酚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苯酚是一種弱酸,滴加指示劑變色

  B.苯酚在水溶液中能按下式電離:

  C.苯酚鈉在水溶液中幾乎不能存在,會水解生成苯酚,所以苯酚鈉溶液顯堿性

  D.苯酚有腐蝕性,濺在皮膚上可用酒精沖洗

  3、下列物質中與苯酚互為同系物的是

  A.CH3OH B.(CH3)3COH C.

  4、丁香油酚的結構簡式是

  —CH2—CH=CH2

  HO—

  O—CH3

  該物質不應有的化學性質是 ( )

  ①可以燃燒;②可以跟溴加成;③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還原;④可以跟NaHCO3溶液反應;⑤可以跟NaOH溶液反應;⑥可以在堿性條件下水解。

  A.①③      B.③⑥      C.④⑤      D.④⑥

  5、為了把制得的苯酚從溴苯中分離出來,正確的操作是

  A. 把混合物加熱到65℃以上,用分液漏斗分液

  B. 加燒堿溶液振蕩后分液,再向上層液體中加鹽酸后分液

  C. 加燒堿溶液振蕩后分液,再向上層液體中加食鹽后分液

  D. 向混合物中加乙醇,充分振蕩后分液

  6、用一種試劑就能區分開苯酚、乙醇、NaOH溶液、AgNO3溶液、KSCN溶液這六種無色液體。它是 A.溴水 B.FeCl3溶液 C.金屬鈉 D.CuO

  7、在下列化合物中,既不能跟鹽酸反應,又不能與NaOH溶液反應,又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的是

  A、苯酚 B、苯 C、甲苯 D、C2H5OH

  8、下列物質久置于空氣中發生顏色改變的是:①綠礬;②氫氧化亞鐵;③碘化鉀溶液;④苯酚;⑤過氧化鈉。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9、(20xx年江蘇)花青苷是引起花果呈顏色的一種花色素,廣泛存在于植物中。它的主要結構在不同pH條件下有以下存在形式:

  下列有關花青苷說法不正確的是

  A.花青苷可作為一種酸堿指示劑 B.I和Ⅱ中均含有二個苯環

  C.I和Ⅱ中除了葡萄糖基外,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D.I和Ⅱ均能與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

  1 2 3 4 5 6 7 8 9

  10、某芳香烴衍生物的分子式為C7H8O,若該有機物遇氯化鐵溶液顯紫色,其結構簡式可能是

  11、白藜蘆醇廣泛存在于食物(例如桑椹、花生、尤其是葡萄)中,它可能具有抗癌性。能夠跟1摩爾該化合物起反應的Br2或H2的用量分別是 、 。

  12、含苯酚的工業廢水的方案如下圖所示:

  回答下列問題:

  ⑴設備①進行的是 操作(填寫操作名稱),實驗室這一步操作所用的儀器是 ;

  ⑵由設備②進入設備③的物質A是 ,由設備③進入設備④的物質B是 ;

  ⑶在設備③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⑷在設備④中,物質B的水溶液和CaO反應,產物是 、 和水,可通過 操作(填寫操作名稱)分離產物;

  ⑸上圖中,能循環使用的物質是C6H6、CaO、 、 。

  ★13.將某烴的含氧衍生物92mg裝入元素分析裝置,通入足量的O2,完全燃燒,將生成的氣態物質依次通過氯化鈣管(A)和堿石灰管(B),測得A管增加54mg,B管增加286mg,又知該有機物相對分子質量為184,結構中含有—CH2—,只含有兩種官能團,遇FeCl3顯示明顯的顏色變化,求該有機物的分子式和可能的結構簡式。

化學教學教案2

  一、教學章節

  第一節 分子

  二、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概念的運用

  (3) 混合物和純凈物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物質及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相互聯系的分析推理,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對分子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教育和辯證地看問題的思維方法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

  (1) 關于分子定義的建立以及對分子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

  (2) 通過對分子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學生辯證統一的思想方法。

  2、難點

  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并初步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3、疑點

  (1) 如何解釋“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

  (2) 混合物與混合物有何區別?

  4、解決辦法

  聯系生活實際,啟發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發揮想象力,使學生思維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相互對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觀領域,同時結合學生回憶物質在空氣和純氧氣中燃燒的不同,討論、區分混合物和純凈物,教育學生用科學的角度來分析認識問題,為以后學習打下牢固地認識基礎,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個;碘球;試管夾;酒精燈;火柴

  六、教學步驟

  (一)分子

  我們進入花園或飯店附近,就會聞到花或飯菜的氣味;濕的衣服經過晾曬就會干燥;糖塊放在水中,會逐漸消失,而水有了甜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1、實驗碘的受熱和冷卻

  現象:固體碘受熱變成蒸氣,碘蒸汽遇冷又變成固體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現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總體積小于200mL 。

  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分子在不停運動和分子間有間隔距離。

  1、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分子在不停運動和分子間有間隔距離。

  在碘受熱和冷卻的過程發生物理變化,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構成碘的碘分子沒有發生改變。例如:水變成水蒸氣時,水分子本身沒有改變,水的化學性質沒有改變;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沒有發生變化,他們的化學性質也沒有發生變化。

  2、在變化中,分子本身沒有發生變化,為無力變化。

  在氧氣的化學性質中學過五個化學反應:碳與氧氣的反應,在變化過程中,碳和氧氣的.分子都發生了變化,變成了二氧化碳分子,這種在變化中,分子發生了變化,不再保有原來分子特性的變化。為化學變化。

  在變化中,分子本身發生了變化,為化學變化。

  那么,如何把分子從化學角度作一個定義呢?

  +3、分子是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

  我們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們只有通過科學儀器。比如:電子顯微鏡。把分子放大幾十萬倍,才可以觀察到分子的圖像。分子是微觀的,它的質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質量大約是3*10-26Kg。

  那分子還可以再分嗎?

  分子可以再分是說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分子起了變化,變成了別種物質的粒子。

  但從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這一點來說分子又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分子了。

  物質三態相互轉化的本質:

  氣態時,分子間距離最大,液態,固態。

  4、①分子的體積很小,質量非常小。

  ②分子是不斷地運動的。

  ③分子間有一定間隔,“三態”。

  ④有些物質是由分子直接構成的。

  ⑤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二)混合物和純凈物:

  在研究任何一種物質的性質時,都必須取用純凈物,比如在研究氧氣的性質時,鐵在純氧中燃燒可以看到火星四射,光彩奪目的現象,可是在空氣中,鐵不燃燒。這就是由于空氣中約有4/5的氮氣,影響了氧氣的性質。

  什么是純凈物,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這些物質相互間沒有發生反應,混合物里各物質都保持原來的性質。例如:空氣

  2、純凈物是一種物質組成的。例如:氧氣、氮氣

  我們在這里所講的純與不純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絕對純凈的物質是沒有的。通常所指的純凈物指的是含雜質很少的具有一定純度的物質。我們只是利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是不純物質變為比較純的物質。

  例如:用作半導體材料的硅,就是從含硅的礦物里制得的。經提純,硅的質量百分數可達,99,999,999,999%(11個9)這種硅叫做高純硅。

  第三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一節 分子

  一、分子

  1、定義: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質:小、動、距、構、分

  (1) 分子在不停的運動。

  (2) 分子間有一定間隔。

  (3) 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

  (4) 發生物理變化,分子沒變化;發生化學變化,分子有變化。

  (5) 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可分的。

  (6) 分子體積非常小。

  (7) 分子的質量非常小。

  二、混合物和純凈物

  1、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這些物質相互間沒有發生反應,混合物里各物質都保持原來的性質。例如:空氣

  2、純凈物是一種物質組成的。例如:氧氣、氮氣

化學教學教案3

  課題:水

  重點:水對人類的影響及水的組成

  初中三年級化學期末選擇題試題及答案

  【—初中三年級化學期末選擇題試題及答案】下面是關于方程式選擇題試題大全,希望同學們認真完成下面的題目。

  選擇題試題

  1 質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學反應中

  A. 反應條件 B. 哪些物質是反應物

  C. 初中化學 哪些物質是生成物 D. 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質量關系

  2. 化學反應前后,一定發生改變:

  A. 分子種類 B. 原子的相對質量 C. 原子個數 D. 原子種類

  3. 天文學家觀察到“百武”彗星因受到越來越強的陽光照射而產生噴氣現象。噴出氣體包括:CO、CH3OH(甲醇)、HCHO(甲醛)、HCN(氫氰酸)等有毒物質和水蒸氣。根據這一信息可以推測:

  A.“百武”彗星至少含有C、H、N、O元素 B.“百武”彗星中存在單質和化合物

  C.“百武”彗星是一個液態混合物 D.“百武”彗星可能存在生命

  4. 等質量的下列物質完全燃燒,消耗氧氣的質量最多的是:

  A.H2 B.C C.S D.Mg

  5. 17世紀人們認為水能變土,1768年科學家拉瓦錫對此進行研究。他將一定量的蒸餾水加入特殊的蒸餾器,反復加熱蒸餾101天,發現蒸餾器內產生少量沉淀,稱得整個蒸餾裝置的總質量沒變、水的質量也沒變、沉淀的質量等于蒸餾器減少的質量。對于這項研究的說法錯誤的是:

  A. 精確稱量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B. 水在長時間加熱后能轉變為土

  C. 物質變化過程中總質量守恒 D. 沉淀物來自于蒸餾器本身

  初三學好化學方法

  進入,同學們又要一門新的功課----。同學們要想在不一年的時間里學好,除了要重視它以外,還必須掌握科學的。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是關于的。”大家一旦掌握了的,就一定能輕松、愉快地學好化學。

  一、勤于,善于做筆記

  要想學好化學,必須先了解這門課程。為此,同學們可以利用暑期把化學課本先通覽一遍,也許妙趣橫生、圖文并茂的化學課本會深深地吸引你。課前也一定要預習,在預習時,除了要把新課內容仔細讀一遍外,還應在不懂處作上記號,并試著做一做課本上的練習。這樣帶著疑問、難點,聽課的就會大大地提高。

  化學內容比較多,在講課時,著重圍繞重點內容進行講授。因此大家要仔細聽課,認真做筆記,這不僅有利于進行課后,掌握重點,而且還可以有效地預防上課時“走神”。不過,在記筆記時,必須講究方法,要在聽清楚所講內容的基礎上,記重點、難點、疑點和課本上沒有的內容。

  二、常復習,多

  課后應及時復習,認真做好作業,這是學好化學的重要環節。復習可采用課后復習、周后復習、單元復習、章節復習、綜合復習等。復習的方法有復述、默寫、做聯系等。只有通過多次復習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識。

  現行課本中有五六十個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掌握的元素符號二十多個,還有許多的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以及其他一些知識。這些內容都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它們多為學習化學的基礎,若不能熟記,便會感到在“化學王國里”行走困難。

  三、吃透課本,聯系實際

  以課本為主線,認真吃透課本,這是學好化學的根本。為此,同學們必須善于閱讀課本 初中生物,做到課前預讀、課后細讀、經常選讀等,既重視主要內容,也不忽視小字部分和一些圖表及選學內容,因為這些內容有助于加深對主要內容的理解及拓寬知識面。課后細讀時要邊讀邊記邊思考,爭取能將預習、聽課中未解決的問題全部解決。經常選讀是指有選擇性的閱讀那些重要的或難以全面理解的內容。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還有助于提高自學。

  初中化學內容與生活、生產聯系緊密。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化學的同時,應盡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從身邊的生活中發現化學,體味化學,這樣就能越學越有,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

  四、重視實驗,培養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不僅可以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對于我們形成化學概念、理解鞏固知識、訓練實驗技能、培養觀察和動手能力、提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細致地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對實驗所用的儀器、藥品、裝置以及實驗原理、步驟、現象和注意事項,都必須弄清、記熟。同時,認真做好實驗、趣味實驗以及家庭小實驗,積極參加化學課外活動,如參觀、講座、化學游戲等,主動培養自己學習化學的興趣。

  初三化學知識點總結之水的組成

  【—匯總】同學們注意了,為大家帶來的是初三化學知識點之水的組成,有興趣的同學過來看看,認真記好筆記。

  水的組成

  1、電解水實驗:電解水是在直流電的作用下,發生了化學反應。水分子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這兩種原子分別兩兩構成成氫分子、氧分子,很多氫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氫氣、氧氣。

  2、一正氧、二負氫

  實驗 現象 表達式

  電解水驗 電極上有氣泡,正負極氣體體積比為1:2。負極氣體可燃燒,正極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水 氧氣+氫氣(分解反應)

  2H2O 通電 2H2↑+ O2 初中政治 ↑

  3、水的組成:水是純凈物,是一種化合物。從宏觀分析,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水是化合物。從微觀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水分子是由氫原子、氧原子構成的。

  初中的同學們對于上面提到的初三化學知識點之水的組成已經有所了解了嗎。如果大家還想要更深層次的了解初中化學知識就關注吧。

  初三化學方程式的方法

  式是科學中的重要用語之一,是的重要工具。同學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全面掌握有關化學式的。

  一、概念

  用元素符號和數字的組合式子可以表示純凈物的'組成,我們把這種式子叫做化學式。如H2O、CO2、O2等能分別表示水、二氧化碳、氧氣的組成,它們都是化學式。

  二、寫法

  化學式是通過實驗測定物質的組成然后計算而得出的,混合物沒有化學式,只有純凈物才有化學式,且一種物質只有一個化學式,純凈物分為單質和化合物。

  1、單質的化學式的寫法:

  (1)稀有氣體和金屬單質都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它們的化學式直接用元素符號來表示,如氦氣、氖氣、氬氣的化學式分別為He、Ne、Ar;鐵、銅、汞的化學式分別為Fe、Cu、Hg.

  (2)固態非金屬單質的結構非常復雜,它們的化學式通常也用元素符號來表示,如碳、硫、磷的化學式分別為C、S、P.但碘單質是個例外,其化學式為I2.

  (3)氣態非金屬單質(稀有氣體除外)多是由雙原子分子構成的,它們的化學式是在元素符號右下角標注小數字“2”,如氫氣、氧氣、氮氣的化學式分別為H2、O2、N2.有一些特殊的物質,同學們要特別留意,如臭氧的化學式為O3.

  2、化合物的化學式的寫法:

  由兩種以上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比較復雜,這里主要介紹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的寫法。

  根據元素的化合價書寫化合物的化學式必須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一般正價元素(或原子團)寫在左邊,負價元素(或原子團)寫在右邊,原子的數目(或原子個數的最簡比)用阿拉伯數字寫在元素符號右下角。

  2)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

  三、讀法

  1、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從右到左讀出元素名稱,中間用“化”字連接。如NaCl讀作氯化鈉;MgO讀作氧化鎂

  中考化學復習考點分析 制取氧氣

  一、基本考點

  考點1.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在實驗室里,通常采用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加熱氯酸鉀或加熱高錳酸鉀的制取氧氣。

  (1)反應原理:

  (2)實驗裝置:實驗裝置包括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①發生裝置的選擇依據;根據反應物、生成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選擇。如果選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應用固體與液體反應且不需要加熱型的裝置,則選擇圖2-7-1A裝置,如果選用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應用固體加熱型裝置,則選擇圖2-7-1B裝置。

  ②收集裝置選擇依據:根據生成氣體的性質,如水溶性、密度等。收集的方法具體分為三種:排水法:適合收集難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與水發生反應的氣體。如圖2-7-1C;向上排空氣法;適合收集密度比空氣大且不與空氣中的物質發生反應的氣體。如圖2-7-1D;向下排空氣法;適合收集密度比空氣小且不與空氣中的物質發生反應的氣體。如圖2-7-1E。

  ③驗滿方法:a. 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把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復燃,證明集氣瓶內已收集滿氧氣;b. 用排水法收集時,當氣泡從瓶口冒出時證明已收集滿。

  ④操作步驟: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并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氣體的一般步驟為:a. 組裝好儀器并檢查裝置的氣密性;b. 將藥品裝入試管并在試管口堵上一團棉花,用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塞緊試管;c. 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d. 集氣瓶里裝滿水并倒放在水槽中;e. 點燃酒精燈,先預熱試管,再對準藥品處加熱;f. 用排水法收集氧氣;g. 收集完畢,將導管撤管撤離水槽;h. 熄滅酒精燈。

  ⑤用高錳酸鉀制氧氣時的注意事項:a. 試管口微向下傾斜;b. 藥品均勻鋪在試管底部;c. 試管口塞一團棉花;e. 鐵夾夾在距試管口的1/3處;f. 伸入試管內的導管略出膠塞即可;g. 用外焰對準藥品處加熱。

  考點2.催化劑和催化作用

  在反應里,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性質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生改變的物質叫做催化劑(又叫做觸媒)。(1)在理解催化劑的概念時,應抓住“一變兩不變”來正確理解。①“一變”是指它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 初中生物,不能片面地把“改變”理解為“加快”或“減慢”;②“兩不變”是指化學反應前后催化劑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2)催化劑有專一性,也就是說某一催化劑只對某個特定的反應起作用;催化劑的種類繁多,其中酶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催化劑的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不變,其性質可能發生變化;對于某些特定的化學反應,沒有催化劑并不意味著該反應不能進行,只是速度較慢。(3)催化作用: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二、與綜合考點

  考點3.化合反應及分解反應的區別與判斷(學科內綜合考點)

  在化學反應中,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叫做分解反應。化合反應、分解反應是化學反應的兩大基本類型。通過比較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加深對反應類型的認識(見表2-7-2);

  表2-7-2

  化合反應分解反應概念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反應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特征多種變一種的反應一種變多種的反應實例共性都是化學變化分解反應的特點是“一變多”,可用通式“A→B+C”表示;化合反應的特點是“多變一”,可用通式“A+B→C”表示。

  三、創新考點

  考點4.在潛水艇里制取氧氣方法的探究(探究性考點)

  在潛水艇里制取氧氣時,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一是要減沙自備能源的消耗,二是操作簡便易行,三是要減少污染和有毒物質的排放。

  初中化學知識點總結:碳單質

  1.吸附是物理現象,與吸收具有不同的含義。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積,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強。吸附作用是將氣體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體表面,沒有生成新物質,屬于物理變化。吸收一般為化學變化,如:CO2氣體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的過程中生成了碳酸鈉或碳酸氫鈉等物質,就是化學變化。

  2.“碳”和“炭”的區別:“碳”是元素的名稱,是核電荷數為6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比如碳元素、碳單質、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這兒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體物質,它表示由碳元素組成的某種單質——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體單質時,習慣上用碳,如“熾熱的碳”、“當碳燃燒時”。

  3.C還原氧化銅注意問題:

  ①酒精燈加網罩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溫度;

  ②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

  ③裝置的氣密性要好;

  ④實驗結束時,先撤出導氣管,然后再熄滅酒精燈(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熱的試管致使試管破裂),待試管冷卻后再把試管內的粉末倒在紙上(防止生成的銅再被氧化成氧化銅)。

  【典型例題】

  例析:

  1、用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如圖所示。

  (1)酒精燈加燈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剛開始預熱,試管②中立即產生氣泡,但石灰水不變渾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繼續加熱,觀察到石灰水逐漸變渾濁,黑色粉末中出現紅色物質。請你寫出帶點部分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熱時,應先將導管從試管②中撤出,并用彈簧夾夾緊橡皮管,待試管①冷卻后再把試管里的粉末倒出。這樣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其反應條件是高溫,所以酒精燈要加網罩以提高火焰的溫度。剛開始預熱時,裝置中的空氣會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試管②中立即產生氣泡,但石灰水不變渾濁。停止加熱時,應先將導管從試管②中撤出,否則試管①內溫度降低,其壓強會減小,外界大氣壓會把試管②中的液體壓進試管①內,致使試管①破裂。另外還要用彈簧夾夾緊橡皮管,否則外界空氣會進入試管①中,新生成的銅在加熱的條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銅,等冷卻后再打開,試管內已恢復至常溫,銅與氧氣就不反應了。

  答案:

  (1)提高酒精燈火焰的溫度;

  (2)開始排出的是試管內的空氣 ;

  (4)防止試管②中的液體倒流回試管①,防止空氣中的氧氣進入試管①把生成的銅再次氧化。

化學教學教案4

  專題3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

  【專題目標】

  1.掌握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中子數、核外電子數、質量數之間的相互關系。

  2.掌握元素周期表(長式)中0族元素的原子序數和電子排布。

  3.以第3周期為例,掌握同一周期內元素性質(如:原子半徑、化合價、單質及化合物性質)的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以ⅠA族和ⅦA族為例,掌握同一主族內元素性質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經典題型】

  題型一:幾個量的關系( X)

  例1已知某元素的陽離子R2+的核內中子數為n,質量數為A,則mg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質子的物質的量是( A )

  A. B.

  C. (A-n+2)mol D.

  點撥:由A→M→n→N

  規律總結:

  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

  質子數=核電荷數=原子序數=原子的核外電子數

  離子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鞏固:1以NA表示阿佛加德羅常數,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 )

  A 53g碳酸鈉中含NA個CO32- B 0.1molOH-含NA個電子

  C 1.8g重水(D2O)中含NA個中子

  D標準狀況下11.2L臭氧中含NA個氧原子

  題型二:0族元素的原子序數和電子排布及電子排布的規律運用

  例2寫出10電子的微粒的化學式

  指出53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點撥:10電子的穩定結構→Ne→以Ne為中心→左右移動

  54號元素是第5號0族元素→回答的是53號→前推一位

  規律總結:

  0族元素的原子序數和電子排布的規律很強:2、10、18、36、54、86、118相隔二個8、二個18、二個32;8、18、32就是該周期容納的元素種類。陰、陽離子的穩定結構就是向最近的0族靠。

  例3 R為短周期元素,其原子所具有的電子層數為最外層電子數的1/2。它可能形成的含氧酸根離子有①R2O42-、②RO4-、③R2O32-、④RO3-。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C )

  A.當它形成①時,不可能形成④ B.當它形成②時,不可能形成③、④

  C.當它形成①時,不可能形成②、③ D.當它形成②時,可以形成①

  點撥:易漏解應全面思考

  規律總結:

  ⑴核外電子是由里向外,分層排布的。

  ⑵各電子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為2n2個;最外層電子數不得超過8個,次外層電子數不得超過18個,倒數第三層電子數不得超過32個。

  ⑶以上幾點互相聯系。

  核外電子排布規律是書寫結構示意圖的主要依據。

  鞏固:2具有下列結構的原子一定屬于堿金屬的是( CD )

  A.最外層只有1個電子B.最外層電子數為次外層電子數的一半

  C. M層電子數為K層電子數的一半D. K、L層電子數之和比M、N層電子數之和大1

  3分別處于第二、三周期的主族元素A和B,它們的離子的電子層相差2層。已知A處于第m族;B處于第n族;A只有正化合價。則A、B原子核外電子總數分別為( D )

  A. m、n B. 3、7 C. m-2、10n D. m+2、n+10

  題型三:推斷元素原子序數差

  例4若短周期中的兩種元素可以形成原子個數比為2:3的化合物,則這兩種元素的原子序數之差不可能是(D)

  A. 1 B. 2 C. 5 D. 6

  點撥:設兩種元素的符號分別為X和Y,則化合物的化學式為X2Y3,即X為+3價,Y為-2價,在短周期元素中滿足此要求的X元素有5B、7N、13Al,Y元素有8O和16S。

  規律總結:

  從化合價入手或從直覺----代表物入手都可以。

  鞏固:4周期表前20號元素中,某兩種元素的原子序數相差3,周期數相差1,它們形成化合物時原子個數之比為1︰2。寫出這些化合物的化學式。

  題型四:位、構、性三者關系

  例5下表是X、Y、Z三種元素的氫化物的某些性質:( B )

  元素熔點/℃沸點/℃與水的反應導電性(純液體)

  X-283-162不反應不導電

  Y-10219放熱反應,形成酸性溶液不導電

  Z680/劇烈反應,生成H2,并形成堿性溶液導電

  若X、Y、Z這三種元素屬于周期表中的同一周期,則它們的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是

  A. X、Y、Z B. Z、X、Y C. Y、X、Z D. Z、Y、X

  點撥:導電性→化合物類型;與水反應→氫化物的穩定性

  例6砹(At)是原子序數的鹵族元素,推測砹或砹的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質是(A)

  A. HAt很穩定B.易溶于某些有機溶劑

  C. AgAt不溶于水D.是有色固體

  點撥:位近性近

  例7在一定條件下,RO3n-中和氟氣可發生如下反應:

  RO3n- + F2 +2OH-=RO4- +2F-- +H2O已知R為短周期元素,則可知在RO3n--中,元素R的化合價是;元素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點撥:離子方程式的電荷守恒和氟無正價

  規律總結:結構決定位置,結構決定性質,位置體現性質。

  周期數=電子層數

  主族數=最外層電子數=正價數

  |正價|+|負價|=8

  鞏固:5 X、Y、Z是短周期元素的三種常見氧化物。X跟水反應后可生成一種具有還原性的不穩定的二元酸,該酸的化學式是;Y和X的組成元素相同,Y的化學式是;1mol Z在加熱時跟水反應的產物需要用6mol的氫氧化鈉才能完全中和,在一定條件下,Y可以跟非金屬單質A反應生成X和Z,單質A是。

  6同周期的X、Y、Z三種元素,已知它們的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3XO4 B.非金屬性:X>Y>Z

  C.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按X、Y、Z順序由弱到強

  D.元素的負化合價的絕對值按X、Y、Z順序由小到大

  7周期表中相鄰的.A、B、C三元素中,A、B同周期,A、C同主族。已知三種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之和為19,三種元素的原子核中質子數之和為41。則這三種元素是AxxSxx、BxxClxx、CxxOxx(填元素符號)。

  隨堂作業:

  1設某元素某原子核內的質子數為m,中子數為n,則下述論斷中正確的是

  A.不能由此確定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B.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m+n

  C.若碳原子質量為wg,此原子的質量為(m+n)wg

  D.核內中子的總質量小于質子的質量

  2 X和Y兩元素的陽離子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X元素的陽離子半徑大于Y元素的陽離子半徑,Z和Y兩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層數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徑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徑。X、Y、Z三種元素原子序數的關系是(D)

  A. X>Y>Z B. Y>X>Z C. Z>X>Y D. Z>Y>X

  3.同主族元素所形成的同一類型的化合物,其結構和性質往往相似,化合物PH4I是一種無色晶體,下列對它的描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它是一種共價化合物B.在加熱時此化合物可以分解

  C.這種化合物不能跟堿發生反應D.該化合物可以由PH3跟HI化合而成

  4在兩種短周期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它們的原子個數比為1:2,設兩種元素的原子序數分別為a和b,則下列對a和b可能的關系概括得最完全的是( )

  ①a+b=15 ②a=b+15 ③a=b-5 ④a+b=22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5根據中學化學教材所附元素周期表判斷,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 K層電子為奇數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數與該元素原子的K層電子數相等

  B L層電子為奇數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數與該元素原子的L層電子數相等

  C L層電子為偶數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數與該元素原子的L層電子數相等

  D M層電子為奇數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數與該元素原子的M層電子數相等

  6重水A與普通水B分別跟足量的金屬鈉反應,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A、B的質量相等時,產生氣體的體積在同溫、同壓下相等

  B. A、B的質量相等時,產生氣體的質量相等

  C. A、B的物質的量相等時,產生氣體的體積在同溫、同壓下相等

  D. A、B的物質的量相等時,產生氣體的質量相等

  7短周期元素X、Y,X的原子序數小于Y的原子序數,二者可以形成兩種氣態化合物A和B。已知在相同條件下,A、B的密度之比為15:22,且當A、B以體積比1:3混合后,對H2的相對密度為20.25。試寫出X、Y的元素符號及A、B的化學式。

  8 A、B、C、D、E五種元素,它們的核電荷數按C、A、B、D、E順序增大,C、D都能分別與A按原子個數比為1:1或1:2形成化合物,CB可與EA2反應生成C2A與氣體物質EB4,E的M層電子數是K層電子數的2倍。請回答:

  ⑴寫出這五種元素的名稱:Axxxxxxxx,Bxxxxxxxx,Cxxxxxxxx,Dxxxxxxxx,Exxxxxx;

  ⑵畫出E原子結構示意圖:

  ⑶寫出D2A2和EB4的電子式:

  ⑷寫出D單質與銅鹽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9設想你去某外星球做了一次科學考察,采集了該星球上十種元素單質的樣品,為了確定這些元素的相對位置以便系統地進行研究,你設計了一些實驗并得到下列結果:

  單質ABCDEFGHIJ

  熔點(℃)-150550160210-50370450300260250

  與水反應√√√√

  與酸反應√√√√√√

  與氧氣反應√√√√√√√√

  不發生化學反應√√

  相對于A元素的

  原子質量1.08.015.617.123.831.820.029.63.918.0

  按照元素性質的周期遞變規律,試確定以上十種元素的相對位置,并填入下表:

  A

  B

  H

  10已知1個N2O3分子的質量為akg,1個N2O5分子的質量為bkg,若以1個氧原子(16O)質量的1/16作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標準,則NO2的式量為xxxxxxxxxxxxxx。

  1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別代表某一化學元素。

  (1)下列(填寫編號)組元素的單質可能都是電的良導體。

  ①a、c、h ②b、g、k ③c、h、1 ④d、e、f

  (2)如果給核外電子足夠的能量,這些電子便會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而離去。核外電子離開該原子或離子所需要的能量主要受兩大因素的影響:

  1.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吸引力2.形成穩定結構的傾向

  下表是一些氣態原子失去核外不同電子所需的能量(kJ?mol-1):

  鋰XY

  失去第一個電子519502580

  失去第二個電子729645701820

  失去第三個電子1179969202750

  失去第四個電子955011600

  ①通過上述信息和表中的數據分析為什么鋰原子失去核外第二個電子時所需的能量要遠遠大于失去第一個電子所需的能量。 。

  ②表中X可能為以上13種元素中的(填寫字母)元素。用元素符號表示X和j形成化合物的化學式。

  ③Y是周期表中族元素。

  ④以上13種元素中,(填寫字母)元素原子失去核外第一個電子需要的能量最多。

化學教學教案5

  核心素養:

  1.了解鹵素單質的物理性質及其遞變規律。

  2.通過比較、分析、歸納總結,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觀。

  3.培養“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觀和綠色發展的科學觀。

  教學重點:

  鹵素單質的化學性質及其遞變規律。

  教學難點:

  鹵素單質的化學性質及其遞變規律。

  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激發情感

  1.出示多瓶不同顏色的氣體,請同學們利用所學知識猜測是哪些氣體?

  2.學生利用鹵素單質的性質這一知識點,快速判斷出氣體。

  3.教師提出問題:鹵素單質有哪些化學性質呢?引入課題。

  二、實驗探究,講授新課

  1.教師請學生從氧化還原的角度推測鹵素單質的性質。學生初步預測鹵素單質的'性質。

  2.教師對學生的預測進行點評,并介紹鹵素單質可以與氫氣反應這一特性。

  3.教師請學生從原子結構的角度推測不同鹵素單質與鹵素單質反應的難易程度。

  4.教師請學生觀察鹵素單質與氫氣反應的實驗視頻,請學生根據視頻判斷自己的預測是否準確。

  5.學生總結鹵素單質與氫氣反應過程中的現象,并用表格的形式進行匯總。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請回憶鹵素單質與氫氣的反應,嘗試總結生成的氫化物的穩定性。

  6.學生通過對視頻的回顧,組內討論,總結出生成氫化物的穩定性。

  7.教師請學生對上述反應進行分析,總結出鹵素單質非金屬性的強弱變化。

  8.教師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觀察以上的遞變性,嘗試總結鹵素單質與氫氣反應中的遞變性。

  三、習題拓展,鞏固新知

  通過多媒體的展示習題,將學生本節課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深化。

  四、歸納總結,深入理解

  由學生總結本堂課的收獲,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予以肯定,并做情感態度的升華。

  五、緊扣主題,擴展延伸

  請學生課下查閱資料,了解鹵素單質之間的反應。

  六、板書設計

化學教學教案6

  教學目標:

  ⑴掌握CO

  2、CO和碳單質的性質和用途

  ⑵歸納,總結形成知識網絡。

  教學重點

  1、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學性質

  2、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3、物質間的相互轉化

  教學難點

  1、學生能主動參與,進行有效地討論和探究。

  2、通過比較、歸納,較為系統地認識碳和碳的氧化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教學設計

  [設問]本單元的題目是?是碳和碳的氧化物,本單元就是以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知識點為主。下面和大家一起來復習總結。

  [ 【設問】本單元共有幾個課題?(把書本合起來,回憶一下)課題的題目依次是什么?你能聯系每個課題題目中的關鍵詞回憶出哪些主要知識點。

  [看書歸納]學生回答不全,找基本知識點。

  [學生總結]分別讓幾個學生代表依次帶領復習重要知識點(其他學生可以補充)。 [引導歸納1]歸納碳單質的主要知識點

  [問題]通過比較金剛石、石墨、C60等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據此拓展,你能得出哪些結論?

  [學生回答]

  1、一種元素可以組成多種單質;【過渡】復習碳的化學性質。

  [學生總結]化學性質。

  [練習]完成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的化學方程式(讓一學生板演,并保留)

  1、C+O2==== CO2(O2充足)

  2C+O2====2CO(O2不足)2C+2CuO====2Cu+CO2↑

  [學生評析]學生評析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情況。)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化性質

  1、不燃燒,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燃燒

  2、與水反應

  3、與堿反應

  用途: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工業原料、制干冰、滅火等

  一氧化碳化性

  可燃性、還原性、毒性

  [課件展示] CO2與CO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用途等比較。 [練習]

  1、完成CO2與水及石灰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讓一學生板演,并保留)

  CO2+H2O====H2CO3

  CO2+Ca(OH)2====CaCO3↓+H2O

  2、用化學方程式表示CO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讓一學生板演,并保留)

  2CO+O2====2CO2

  CO+CuO====Cu+CO2

  [師總結]剛才一起復習了本單元的基本知識點,再看黑板上這些化學反應方程式,看其中都有什么物質——CO2。本單元知識較零散,由此你能悟出什么?

  [回答]學生描述(雖然知識點較零散,但都與CO2有關,可以由CO2把相關知識點聯系起來。)

  [引導歸納]讓學生嘗試畫出主要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圖(可查資料幫助)。

  [鞏固練習]

  教學反思: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九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本單元內容較復雜,是上冊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學科、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動手,動口,動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課后對這一節課進行深入的思考,由于課前準備比較充分,整個教學過程比較順利,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在這節課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地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本節課的引入時,從學生最熟悉的物質——鉛筆芯入手,引起學生對第六單元的回憶。這貼近生活的直觀引入為這一節課開了一個好頭。

  整堂課主要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優化了課堂教學,用豐富的表現形式保證了學生的視聽結合,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課堂活動,避免了復習課的枯燥與乏味,這樣就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學內容。由于本單元中物質的轉化關系錯綜復雜,為了更好地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我利用了多媒體手段,把各物質的轉化關系投影出來,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和知識的`建構。

  通過讓學生講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的講為主,老師不斷地把問題拋出去,老師盡可能創造不同的情景和提示,勾起學生的回憶,學生在說中整理歸納知識。通過讓學生多講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充分地采用發散性提問,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向學生提問的過程中,盡量避免“是不是”、“對不對”的提問,這樣提問對學生的思維作用不大,盡量少用“為什么”的提問,這樣提問雖然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確答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應積極采用“有哪些觀點”、“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問,來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充分地利用知識特點,積極滲透德育

  本節課中講到的二氧化碳氣體能產生溫室效應,一氧化碳氣體是有毒氣體,能污染大氣。因此,抓住這一機會,再一次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讓學生學以致用。

  這一堂課準備充足,上完課后覺得收獲不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整節課的容量稍過大,使得復習的每一個知識點時間過緊。有些問題提得不夠深入,學生未經過思考就可以答出等。這些問題有待在以后教學中改進,努力摸索復習課的基本教學模式,把復習課的教學質量提高一個層次。

化學教學教案7

  知識目標

  進一步鞏固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使學生初步學會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標

  通過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動手實驗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

  教學的重點: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學的`難點:正確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教學的方法:啟發式

  教學的手段:多媒體輔助

  教學的過程:

  引入:物質的量濃度是表示溶液濃度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在學習了概念之后,今天我們學習如何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板書:二、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問: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書:1.計算

  學生計算,教師加以訂正。

  提問:知道了質量如果取固體?如果是液體呢?

  板書:2.稱量

  提問:天平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演示:用托盤天平稱量無水碳酸鈉。

  設問:如果需要配制氫氧化鈉溶液,如果稱量其固體?

  講述:配制用的主要儀器――容量瓶。讓學生觀察容量瓶,注意有體積、溫度和刻度線。介紹其規格,如何檢驗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處也可以播放動畫“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中的相關部分。

  板書:3.溶解

  提問:溶解能夠在容量瓶中進行嗎?

  演示:在燒杯中溶解固體,用玻璃棒攪拌加速溶解。邊演示邊講解注意事項:溶解時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攪拌時玻璃棒不能碰燒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實驗臺上;待溶液冷卻后,再轉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轉移。

  板書:4.轉移

  講述:由于容量瓶瓶頸很細,為了避免溶液灑落,應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燒杯中的溶液轉移到容量瓶中

  提問:燒杯和玻璃棒上殘留的液體應如何處理?

  板書:5.洗滌

  演示:洗滌2~3次,每次的洗滌液也轉移到容量瓶中。邊演示邊講解注意事項。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體藥品,量筒不必洗滌。因為這是量筒的“自然殘留液”,若洗滌后轉移到容量瓶中會導致所配溶液濃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時應注意選擇的量筒與量取液體的體積相匹配。

  板書: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餾水,據刻度線2~3cm時停止。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蒸餾水至刻度線。

  提問:若水加多了,超過了刻度線,如何處理?定容后的溶液各處的濃度一樣嗎?

  板書:7.搖勻

  演示:把容量瓶倒轉和搖動數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勻。

  提問:此時溶液的液面不再與刻度線相切,如何處理?需要再加入蒸餾水嗎?

  不能再加入蒸餾水,因為定容時體積一定,搖勻后,液面低于刻度線是因為少量液體沾在瓶塞或磨口處。

  講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長期存放溶液,因此應將配好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貼好標簽,注明溶液名稱和濃度。

  板書:8.裝瓶貼簽

  演示:將配好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貼好標簽。

  小結: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進行誤差分析。

  微機演示: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化學教學教案8

  參加教學比賽能讓一個教師得到多方面的鍛煉,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反思公開課教學,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都將是我今后教學中的寶貴財富。我有“三思”。一是“思得”,思考我在教學過程中認為教學效果好,自我感覺較滿意的環節。二是“思失”,思考我在教后感到缺憾,以期今后完善的環節。三是“思改”,希望通過有效的反思帶來教學思維和方法的改進。通過本次比賽我有諸多>收獲,也深深感到很多不足,現總結如下

  (一)收獲:

  一、通過準備賽教,促進我對教材有更深、更新的理解和體會,比如:《乙烯》一節在以前的教學中都是講三課時,而新課標要求一課時解決,這在以前是不理解的,但本次比賽嚴格要求適應新課程改革,在準備階段對教材進行了重新的認識與整合,重新理順了教材的知識層次及各部分間的邏輯關系。比如:教材重點講乙烯的目的是想舉一例以及其他,我們只需在講乙烯同時引導學生應用同系物、同系列理論類比遷移,給學生留下思維空間,才能讓學生探究式學習。這樣教師講解時就只需把乙烯“三性”講清楚,時間也就可以壓縮了。而烯烴的命名、同分異構等內容也完全由烷烴的命名和同分異構等內容來引領。再比如:本節課概念多,而概念是學科思想的框架,那么講解時就要分清主次,理順邏輯關系,盡量分散講解,以便學生理解,真正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概念。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處理,重點剖析加成反應的概念,用課件恰到好處地演示乙烯與溴單質加成的微觀過程,極大的促進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及時練習鞏固,讓學生獲得有效知識的同時也獲得成功體驗,之后就給出了聚合反應的.概念,因為這一概念比較好理解,在學生體會后再根據定義看乙烯聚合的課件,利用直觀思維理解聚合反應。順勢分析乙烯這樣的小分子結構上的特點,再與加成反應嫁接起來,這樣加聚反應這一難點得以突破。而且本次比賽過程中還有意外的收獲:“生產”出了自己的教學產品,運用有趣的語言給學生總結出加聚反應的書寫規律,不但好用而且與學生分享了教與學的快樂。

  二、關注學生聯系生活

  在教材處理的過程中其實已經關注了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方式,盡量體會學生理解新知識的障礙,所以在學生做練習時不失時機的給于點撥,如:加成反應時斷鍵在先,

  結合在后,加聚反應書寫時空出左右空間等。而且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動手寫、動眼看、動情讀、動口改、動耳聽、動腦思,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整堂課很好的落實了師生對話(講、問),生本對話(讀書),及文本與生活對話(用途)。水到渠成,學以致用。

  三、抓住載體德育滲透

  本次比賽,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了教材的德育點,以教材為德育載體,進行了環保教育、可持續發展及一分為二、普遍性寓于特殊性、量變引起質變等哲學思想的滲透。達到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啟迪。

  四、不足

  1、本次課學生不熟悉,盡管一再調動,師生關系仍不是那么自然和親近,課堂上問學生有沒有問題時,學生不能敞開心扉,大膽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師生間沒能彰顯“心有靈犀”的默契。

  2、時間關系,學生練習做的少,沒出現討論問題的最高潮,結尾也比較倉促。

化學教學教案9

  一、課標要求:

  1、認識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知道醇與醛、羧酸之間的轉化關系。

  2、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了解烴的衍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二、 考試說明:(與課標要求一致)

  1、認識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知道醇與醛、羧酸之間的轉化關系。

  2、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了解烴的衍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三、課標解讀:(教學目標)

  1、依據導學案的預習內容,自主學習醇的概述介紹,了解醇的物理性質、用途和一些常見的醇。依據烷烴的命名規則,能用系統命名法對簡單的飽和一元醇進行命名。

  2、通過小組“交流研討“活動,初步掌握根據結構分析性質的一般方法;通過分析醇的結構,知道其化學反應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鍵和氫氧鍵的斷裂,并能分析出發生反應類型與對應化學鍵的斷裂關系。

  3、根據醇的結構特點,預測可能發生的反應,回憶以前學習的醇的相關性質,整理歸類反應類型。

  4、結合前面的學習,認識醇與烯烴、鹵代烴、醛、酯等有機物之間的轉化關系。

  5、結合甲醇、乙醇在生產、生活實際中的應用,了解醇對環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體現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教學評價:

  課標評價:

  根據課標要求設計出5個教學任務,但5個任務不是均等的,從課標可以看出本節課的重點是醇的化學性質,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側重醇的化學性質的探討,設計足夠的時間給學生理解醇反應的斷鍵規律,并加強對應練習,充分體現本節課的重難點;對于其他幾個教學目標要求知道的層次,能夠說出常見幾種醇的結構、物理性質、用的即可。

  歷年考試試題評價:

  幾乎每年的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都體現了乙醇的知識,重點考察乙醇的化學性質:取代反應(與金屬鈉、與羧酸的酯化反應、醇分子間的脫水反應)、消去反應、催化氧化。具體體現:

  (1)學業水平考試試題:

  20xx(山東省)

  4.若從溴水中把溴萃取出來,可選用的萃取劑是

  A.水 B.無水酒精 C.四氯化碳 D.氫氧化鈉溶液

  分析:B選項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質:溶解性。

  22.(8分)現有下列四種有機物:

  ①CH3CH2Br ② CH3CH2OH ③ CH3CHO ④

  (1)能與濃溴水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填序號,下同),能發生銀鏡反應的是 ,能發生水解反應的是 。

  (2)②發生消去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的化學性質:消去反應。

  20xx(山東省)

  6.下列物質中加入金屬鈉不產生氫氣的是

  A.乙醇 B.乙酸

  C.水 D.苯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學性質:與金屬鈉的反應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學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過生物發酵法制備,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種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環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為近年來人們的研究熱點之一。乳酸的結構簡式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學方法對乳酸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

  請根據乳酸的性質和上述信息填寫以下空白:

  (1) 寫出乳酸與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 寫出乳酸與濃硫酸共熱生成C6H8O4的化學方程式:

  ;

  (3)(II)的反應類型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學性質:與羧酸發生酯化反應

  (2)高考試題:

  20xx(山東卷)

  33.(8分)(化學-有機化學基礎)

  下圖中X是一種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鏈有機物,E與FeCl3溶液作用顯紫色。

  請根據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團的名稱是 。B→I的反應類型為 。

  (2)只用一種試劑鑒別D、E、H,該試劑是 。

  (3)H與J互為同分異構體,J在酸性條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結構簡式為 。

  (4)D和F反應生成X的化學方程式為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學性質:與羧酸反應酯化反應、催化氧化反應。

  (20xx山東卷)

  33.((8分)【化學——有機化學基礎】

  利用從冬青中提取出的有機物A合成抗結腸炎藥物Y及其他化學品,合成路線如下圖:

  根據上述信息回答:

  (1)D不與NaHC溶液反應,D中官能團的名稱是______,BC的反應類型是____。

  (2)寫出A生成B和E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

  (3)A的同分異構體I和J是重要的醫藥中間體,在濃硫酸的作用下I和J分別生產,鑒別I和J的試劑為_____。

  (4)A的另一種同分異構體K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K可由制得,寫出K在濃硫酸作用下生成的聚合物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__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學性質:乙醇分子間脫水(取代反應)

  五、學習目標:

  1、通過預習交流認識醇與酚的區別,能夠列出幾種常見的醇的結構、物理性質以及用途。

  2、通過教材介紹、表格分析,總結飽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質,知道氫鍵以及影響結果。

  3、通過知識回顧,結合分析醇的結構特點掌握醇的化學性質,能夠熟練寫出醇與烯烴、鹵代烴、醛、酯等有機物相互轉化的方程式。

  4、結合資料介紹和生活實際了解醇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應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節在有機反應類型及反應規律的學習之后,學生已經具備了根據一定結構的有機化合物推測可能與什么樣的試劑發生什么類型的反應、生成什么樣的物質的思路和意識。本節內容是學生初次運用所學規律推測一類物質可能發生的反應,讓他們用演繹法學習醇的性質并發展這種思路和方法,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材處理:

  基于醇與酚的區別以及幾種常見的醇的性質和飽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質的規律學生通過預習能夠獨立完成,所以此環節教師可以完全放手給學生來完成,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對于醇的化學性質,通過回顧乙醇的化學性質推測醇的化學性質,從斷鍵的角度推測產物,從而總結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應的規律。

  (三)與人教版教材的比較:

  編排的位置:

  兩個版本都是在介紹了烷烴、烯烴、苯及其同系物、鹵代烴的基礎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為烴的衍生物的第一種代表物進行介紹的,呈現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識上的比較:

  人教版對于醇的介紹從整體上分析比魯科版相對簡單,具體體現:

  1、幾種常見醇:人教版主要介紹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結構和物理性質的共性之處,對于甲醇的結構和物理性質沒有介紹。

  2、飽和一元醇:兩個版本都對飽和一元醇的通式、沸點以及水溶性做了詳細的介紹,通過表格數據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但兩個版本的切入點不同,魯科版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聯系生活實際。

  3、醇的化學性質:兩個版本都介紹了醇與金屬鈉、濃氫鹵酸、消去反應、氧化反應,但知識的呈現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實驗的探究作用,對于醇分子間脫水的反應只是在資料卡片上出現,魯科版則注重從官能團的角度進行分析,從斷鍵上分析規律,幫助學生理解。

  結論:通過兩個版本的比較,進一步明確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重點知識):

  1、乙二醇與丙三醇的結構和物理性質

  2、飽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規律、沸點的規律

  3、醇與金屬鈉、濃氫鹵酸的反應以及醇的消去反應、氧化反應的規律。

  七、學情分析:

  學生在必修內容及前面章節內容的學習中,已經對乙醇的結構和性質有所了解,并且能夠從結構上簡單區分醇和酚,但是從結構上對性質進行推測方面的能力還不太熟練,尤其對斷鍵位置與反應類型間的關系上不能很熟練區分。

  八、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醇的結構推測醇的性質,掌握醇的化學性質

  九、教學策略:

  課前準備:(學案導學)

  通過導學案指導學生做好預習準備,填寫課前學案,知道乙二醇、丙三醇的結構和物理性質,能夠推出飽和一元醇的通式,并根據相關數據分析飽和一元醇的沸點、水溶性的規律;根據已有知識和教材資料總結醇的化學性質,能夠寫出乙醇與金屬鈉、濃氫溴酸的取代反應、乙醇的消去反應、乙醇的氧化反應的方程式。

  課堂探究:(交流、檢測、講解、練習相結合)

  通過小組交流之后進行課堂提問或小測的方式檢查預習作業,并對重點知識進行強化和補充,對于醇的化學性質從官能團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結構對于有機物性質的重要性,強化結構決定性質的理念,同時由乙醇的性質引導學生分別探討1-丙醇或2-丙醇的性質,知識得到提升;結合對應訓練鞏固本節知識,體現知識的遷移應用。

  十、教學過程中注意的問題:

  1、重點要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是醇的化學性質,課堂上不要把過多的時間安排在幾種醇的介紹以及飽和一元醇的討論上,這樣勢必會影響到醇的化學性質的學習,造成前松后緊,重點知識模糊不清。

  2、注意課本知識的整合:課本上是從吸引電子能力的強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結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分析,可以把此環節變為知識的總結來處理,學生掌握了醇的反應之后,再來看鍵的極性以及斷鍵就更好理解了。

化學教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理解濃度、壓強、溫度和催化劑等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使學生能初步運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來解釋濃度、壓強、溫度和催化劑等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設計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與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分析,培養學生科學的研究方法。

  教學建議

  化學反應速率知識是學習化學平衡的基礎,學生掌握了化學反應速率知識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學平衡的建立和化學平衡狀態的特征,及外界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其原因是本節教學難點。這部分教學建議由教師引導分析。而壓強、溫度、催化劑的影響可在教師點撥下由學生閱讀、討論完成。

  關于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1。聯系化學鍵知識,明確化學反應得以發生的先決條件。

  (1)能過提問復習初中知識: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反應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過程。

  (2)通過提問復習高中所學化學鍵知識:化學反應過程的'實質是舊化學鍵的斷裂和新化學鍵的形成。

  (3)明確: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生成必須通過反應物分子(或離子)的相互接觸、碰撞來實現。

  2。運用比喻、圖示方法,說明化學反應得以發生的必要條件是活化分子發生有效碰撞。

  (1)以運動員的投籃作比喻。

  (2)以具體的化學反應為例,讓學生觀看HI分子的幾種可能的碰撞模式圖(如制成動畫教學軟件加以模擬會收到更好的效果),進一步說明化學反應得以發生的必要條件。

  3。動手實驗,可將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改成邊講邊做,然后據實驗現象概括出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規律。有條件的學校,也可由學生動手做,再由學生討論概括出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規律———增大反應物的濃度可以增大化學反應速率。

  4。通過對本節所設鐵與鹽酸反應的討論,并當堂課完成課后“習題二、2”,綜合運用本節所學內容反饋學生掌握情況,鞏固本節所學知識。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學大綱的有關規定,作為側重理科類學生學習的教材,本節側重介紹化學反應速率和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以及造成這些影響的原因,使這部分知識達到大綱中所規定的B層次或C層次的要求。本知識點,按最新教材來講。

  教材從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蝕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實引出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并通過演示實驗說明不同的反應具有不同的反應速率,以及濃度、溫度等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教材注意聯系化學鍵的有關知識,從化學反應的過程實質是反應物分子中化學鍵的斷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學鍵的形成過程,以及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都需要通過分子(或離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實現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稱。并以運動員的投籃作比喻,說明只有具有足夠能量和合適取向的分子間的碰撞才能發生化學反應,教材配以分子的幾種可能的碰撞模式圖,進一步說明發生分解反應生成和的情況,從中歸納出單位體積內活化分子的數目與單位體積反應物分子的總數成正比,也就是和反應物的濃度成正比,從而引導學生理解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以及造成這種影響的原因。接著,教材圍繞著以下思路:增加反應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數→增加有效碰撞次數→增加化學反應速率,又進一步介紹了壓強(有氣體存在的反應)、溫度、催化劑等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以及造成這些影響的原因,使學生對上述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討論的方式,要求學生通過對鐵與鹽酸反應的討論,綜合運用本節所學習的內容,進一步分析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以及造成這些影響的原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本節教材的教學內容。

  本節教材的理論性較強,并且具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和圖畫來說明化學反應發生的條件,以及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是本節教材的教學關鍵。教師不可輕視實驗和圖畫在本節教學中的特殊作用。

  本節重點是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難點是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原因。

化學教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化學肥料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及常見化肥的種類和作用

  2、了解化肥、農藥對環境的影響

  3、培養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指導閱讀教材內容,來讓學生學會如何探尋重點、要點,有條理地歸納整理新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了解了化肥、農藥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后,懂得

  “科學種田,越種越甜”的道理。

  2、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教學重、難點

  1、常見化肥的種類和作用

  2、氮肥的特效及施用注意事項

  3、通過探究實驗學會區分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方法。教學準備

  化學樣品:硫酸銨、硝酸銨、氯化銨、氨水、尿素等教學步驟

  一:導課

  1、導入:人的生命活動離不開水、食物等營養物質,植物

  的生長也是一樣的,需要充足的養分。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77頁

  1、2段并思考、探討下列問題:

  (1)農作物所必須的營養元素有哪些?

  (2)農民經常使用的化肥有哪些?

  2、總結過度:雖然植物需要的營養元素種類很多,但是對

  氮、磷、鉀的需求量較大,因此,我們常見的有氮肥、磷肥、鉀肥。合理施肥已成為農業增產的重要手段。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化學肥料的知識。

  二:化學肥料的種類和作用

  1、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77—79頁的.有關內容,通過小組

  討論并進行看圖搶答

  利用投影展示不同受損植物的圖片,讓學生以搶答的形式回答下列問題:投影中的這些植物是否營養不良,如果是,你準備給它施用何種肥料,依據是什么?

  2、提問:我們知道,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氣,植物能

  不能將空氣中的氮氣直接吸收并轉化為氮肥呢?

  3、總結講解:大部分植物不能把氮氣轉化為可以吸收

  的氮肥,但豆科植物利用根部的根瘤菌卻能將氮氣轉化為氮肥,這類植物無需或只需少量施肥,因此,有經驗的農民常把其他植物與豆科植物種在一起。講解:這種將氮氣轉化成氮的化合物的過程叫氮的固定。

  組織辯論:將全班同學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大組,以“使用化肥、農藥的利與弊”為題進行辯論,使學生在辯論中深入領悟化學肥料的利與弊,懂得合理使用化學肥料。三:本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氮肥、磷肥、鉀肥這幾種重要肥料的作用并利用它們物理、化學性質的不同進行初步區分。同時,了解了化肥和農藥對提高農產品的產量有重要作用,但也會帶來環境問題,因而要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提高它們的利用率,并注意減少污染。

  教學探討與反思

  教材中化肥的知識很有限,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化肥和農業發展的一些趨勢,樹立一些觀念。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補充一些相關資料如化肥發展的概況和趨勢等,也可以結合本課題后調查和研究發動學生收集資料,以此來豐富教學內容。

化學教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系;

  ②通過對1 mol物質質量的討論,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以及摩爾質量和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系;

  ③通過對摩爾質量概念的理解,讓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和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

  ④通過對1 mol物質體積的討論,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⑤通過對氣體摩爾體積概念的理解,讓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氣體摩爾體積和氣體的體積之間的關系;

  ⑥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掌握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計算、分析方法;

  ⑦通過活動探究,使學生掌握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配制的基本要領和技巧;

  ⑧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從物質的量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對物質的量概念的理解,嘗試從定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體會定量研究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

  ②通過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體驗以實驗為基礎的實例研究方法,能獨立地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并對實驗結果進行研究討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親自實驗配制溶液,體驗化學實驗的嚴謹性,培養端正耐心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②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討論,培養學生尊重科學、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③在探究中學會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體驗科學的艱辛和樂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①物質的量及其單位、阿伏加德羅常數; ②摩爾質量概念和有關摩爾質量的計算;③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及有關計算; ④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學難點:

  ①物質的量概念的教學; ②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概念的建立; ③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及有關計算。

  教學方式

  本節課屬于概念教學課,根據概念教學的一般原則,主要運用講授方式、形象化的啟發式教學法、類比邏輯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并靈活應用概念。對于概念課的教授,因為抽象、理解難度大,學生相對會缺乏學習興趣,所以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概念引入時強調它在化學中的必要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緊迫感。另外,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教學過程的邏輯性,用思維的邏輯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原子、分子、電子等微觀粒子,學習了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對應的單位,這是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基礎,但是本節課的概念多,理解難度大,而且學生還沒有適應高中的化學學習,所以教師應注意從學生認識基礎出發,加強直觀性教學,采用設問、類比啟發、重點講解并輔以討論的方法,引導學生去聯想,運用遷移規律,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掌握新知識。在實驗課中,要注重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并探討,在過程中感受和學習。

  第一課時: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

  引入

  教師:買大米時我們一般論斤買而論“粒”就不方便,一斤就是許多“粒”的集體;買紙可以論張買,但是買多了論“令”就比較方便,“令”就是500張的集體,買礦泉水我們可以論瓶買,但買多的也可以論箱買,一箱就是24瓶的集體等等。那么化學中的粒子論個可能數不清,我們能否引入一個新的物理量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們在初中已經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微觀粒子,它們可以構成我們看得見的、客觀存在的,具有一定質量的宏觀物質。這說明,在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微觀粒子與看得見的宏觀物質之間必定存在某種聯系。例如我們已經知道反應:

  2H2 + O2 2H2O

  微觀角度:2個氫分子 1個氧分子 2個水分子

  宏觀角度: 4 g 32 g 36 g

  從上述方程式我們可以看到什么呢?

  學生:看到反應物、生成物的數目和質量關系。

  教師:從方程式我們可以知道,微觀上2個氫分子和1個氧分子可以反應生成2個水分子。而分子和原子是極微小的粒子,一滴水中就大約含有1.7萬億億個水分子,如果一個個去數,即使分秒不停,一個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完成這個工作。在日常化工生產中我們更不可能數出一定個數的氫分子和一定個數的`氧分子進行反應,而根據初中我們學習的知識也知道,從宏觀上4 g的氫氣和32 g的氧氣完全反應生成36 g的水,所以我們知道,4 g的氫氣所含的氫分子數必是32 g的氧氣的2倍,那我們怎樣才能既科學又方便地知道一定量氫氣中含有多少個氫分子呢?所以,這里需要一個“橋梁”,需要一個物理量把宏觀質量和微觀粒子數聯系起來,這個物理量就是“物質的量”。

  (采用實例引入的方法來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白“物質的量”這一個物理量在化學中存石的必要性,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第14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以“物質的量”作為化學計量的基本單位量,至此,物質的量和長度、質量、時間等成為國際單位制中的7個基本單位。

  物質的量及摩爾

  (投影)

  物理量 單位名稱 單位符號

  長度 米 m

  質量 千克(公斤) kg

  時間 秒 S

  電流 安[培] A

  熱力學溫度 開[爾文] K

  物質的量 摩[爾] mol

  發光強度 坎[德拉] cd

  我們用長度來表示物質的長短,用溫度來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物質的量是用來表示物質所含粒子數的集合,用符號n表示。物質的量的單位為摩爾,符號為mol。

  教師:在我們的計量上,多長為1米呢?“米”這個單位是如何得來的呢?

  (對于這個問題,學生一開始常常會毫不思索地回答:10分米為一米。但很快他們又會意識到1分米又是多少呢?10厘米?那1厘米又是多少呢?……然后大家發現這是一個無盡的循環,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明白在國際單位中,1米的長短,1 mol的多少都是人為規定的,這里常是學生很難理解的地方。)

  教師:國際計量組織規定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時間間隔內所經路徑的長度為1 m。同樣,也規定了含有6.02×1023個粒子的物質為1 mol。1 mol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一打、一箱一樣,表示的是數量的集體。一個箱子能裝多少瓶飲料,這取決于我們做多大的箱子,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定義這個集合單位。“摩爾”這個單位能包含多少個粒子?這也是由我們定義的。

  (投影) 集體一個體×規定的較大數目

  1打= 1個×12; 1令 = 1張×500; 1 mol = 1個×6.02×1023

  (高一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正是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形象思維多于抽象思維,對抽象概念的學習,一般離不開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以學生熟悉的、身邊的真實現象來遷移類比,使學生從感知概念到形成概念,使學生容易理解,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教師:我們把含有6.02×1023個粒子的任何粒子集體計量為1摩爾。摩爾簡稱摩,符號為mol。

  阿伏加德羅常數

  1mol任何粒子的數目又叫阿伏加德羅常數。阿伏加德羅是意大利物理學家,因他對6.02×1023這個數據的測得有很大的貢獻,故用其名來命名,以示紀念。表示為

  NA=6.02×1023mol—1。

  1 mo1粒子所含粒子數=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數值。

  請根據上述說明回答下列問題:

  (1)1 mo1 O2的分子數約為___________,2.5 mol SO2的分子數為___________;

  (2)3.01×1023個CO2的物質的量是______mol,其中碳原子的物質的量是________;

  (3)1.204× 1023個H2O的物質的量是_____mo1,其中氫原子的物質的量是________。

  (4)N個C的物質的量是___________mol。

  根據以上四個小題,能否得出物質的量(n),阿伏加德羅常數(NA)與粒子數(N)的關系?

  學生:交流討論,得出: 。

  教師:例:現有CO、CO2、O3三種氣體,它們含有的氧原子個數之比為1∶2∶3,則這三種氣體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 )

  A.1∶1∶1 B.1∶2∶3 C.3∶2∶1 D、6∶3∶2

  學生:討論得出A答案。并且總結出:粒子的數目之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

  (學生普遍覺得非常困難,弄不清原子數與分子數之間的關系,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必須

  過兩道關:(1)知道相同物質的量的CO、CO2、O3三種氣體,氧原子數之比為1∶2∶3;根據n=N/NA推斷,粒子的數目之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

  教師:最后,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

  (1)如果把6.02×1023個直徑為2.5 cm的硬幣排成一行,可以來回于地球與太陽之間240.8億次。

  (2)如果把6.02×1023粒米給全球60億人吃,每人每天吃一斤,要吃14萬年。

  (學生非常驚奇,更加意識到使用物質的量這個粒子集體的重要性,也不會再用物質的

  量去描述宏觀物質。)

  物質的量的使用注意事項

  教師: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 mol人 1 mol細菌 1 mol氧氣分子 1 mol質子

  學生:討論并回答,1 mol人肯定是錯的,1 mol細菌、1 mol質子、1 mol氧氣分子是對的。

  (“1 mol人”,學生都會很快反應是錯誤的,但1mol細菌很多學生會認為細菌是很小的,

  是微觀的,所以這種說法應該是正確的,所以借此要澄清學生的認識誤區,不要認為只要是微觀的概念就可以用摩爾來表示,應該是微觀的物質粒子才行。)

  教師:對于物質的量這一個新的物理量,在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只適用于微觀粒子如原子、分子、離子、質子、電子、中子等。不是用于宏觀物質如:l mol人、1 mol大豆都是錯誤的。

  (2)使用物質的量單位——摩爾時必須指明物質粒子的名稱,不能籠統地稱謂。1mol氧、1 mol氫就是錯誤的。只能說:l mol氧分子或1 mol氧原子。

  (3)只要物質的量相同的任何物質,所含微粒數相同,反之也成立。

  作業設計

  1.“物質的量”是指 ( )

  A、物質的質量 B、物質的微觀粒子數 C.物質的質量與微觀粒子數

  D.能把物質的質量同微觀粒子數聯系起來的一個基本物理量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1 mol氧 B.1 mol H2SO4 C.1 mol米 D.1 mol面粉

  3.在.1 mol H2O中 ( )

  A.含1 mol H B.含6.02×1023個氫原子

  C.含6.02×1023個水分子 D.含3.01×1023個氧原子

  4.在0.5 mol Na2SO4中,含有的Na+數約為 ( )

  A.3.01×1023 B.6.02×1023 C.0.5 D.1

  5.1 mol下列氣體中所含原子數最多的是 ( )

  A. H2 B.CO2 C.CH4 D.O2

  6.將1 mol CO與1 mol CO2相比較,正確的是 ( )

  A.分子數相等 B.原子數相等 C.電子數相等 D.質子數相等

  7.氫原子數目為9.03×1023的NH3是 ( )

  A.1.5 mol B.1 mol C.0.5 mol D.2 mol

  8.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NA代表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 ( )

  A.1 mol N2和1 molCO所含的分子數都是NA

  B.1 mol H2和1 mol CO2所含的原子數都是NA

  C.1 mol CO和1 mol CO2所含的氧原子數都是NA

  D.1 mol H2 SO4和1 mol H3PO4所含的原子數都是4NA

  9.物質的量相同的甲烷和氨氣具有不同的 ( )

  A.電子數目 B.質子數目 C.分子數目 D.原子數目

  10.相同物質的量的SO2和SO3,所含分子的數目之比為_______,所含O的物質的量

  之比為_______ 。

  答案:1.D 2.B 3.C 4.B 5.C 6.A 7.C 8.A 9.D

  10.1:1 2:3

化學教學教案13

  “反思教學”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下面21世紀教育網為大家整理提供了20xx高中化學教師教學反思,供廣大教師參考!

  高中是人們終身學習過程中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而化學又是高中的重要課程之一。要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是決定因素之一。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方法不勝枚舉,且各有所長,各顯神通。其中,教學反思便是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從高中化學教學的實際出發,對高中化學教學反思的意義、方法進行簡要闡述。

  一、教學反思的定義和意義

  1、教學反思的定義

  反思,即人們對自己的認識和行為的內化過程,是對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識和檢驗的過程。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總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

  2、教學反思的意義

  通過反思,可以使人對一個問題能從多方面考慮、進行廣泛深入地思考和選擇。通過反思,能使人發現自己和他人原有認識的錯誤和不足,從而從舊的模式中解脫出來,迅速尋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反思是對學習過程本身的認識,包括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方法及獲得結論。反思可以提高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促進知識的同化和遷移;可以拓寬思路,優化解法,完善思維過程。通過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深入反思,積極探索

  和改進教學實踐,從而不斷完善自身素質,提高教學水平。

  (1)促進教師全面思考,提升教學高度,明確教學方向

  進行教學反思,教師要具體、細致地回憶在教學中的教學現象,形成對教學事件、個案的細致、全面的認識,這就為深入全面思考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對所思考的內容進行邏輯化、條理化、理性化的表述,又提升了思考的理性高度,從而進

  一步明確教學方向。

  (2)促使教師深入學習,完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針對教學反思中發現的問題,教師的必然要通過學習和思考來找出解決的辦法。由此形成良性循環,促使教師深入持久地學習,并將自己的思考與與相關的教學理論學習結合起來,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和技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提升教師理性性認識,積累教學經驗,增強發展后勁

  進行教學反思,能夠幫助教師把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問題和思考積累下來,對典型事例和思考留下深刻的記憶,并逐步積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之成為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善于理性思考的教師,為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反思的方法

  1、轉變教學觀念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新形勢下,教師的教學觀念必須適應教育發展和教學實際的需要。在進行教學反思的時候不僅要對采取了哪些教學行為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對支配這些教學行為的潛在的教學觀念進行重新認識。高中化學教學的任務是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公民。為此,教師也需要對自己教學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觀、課程觀、學生觀、評價觀進行反思。教師的觀念必須從化學教學向化學教育轉變,即從注重具體的化學學科知識點的嚴謹性、深刻性的化學教學轉變為進行化學教育的大教育。不僅要注重化學學科本身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形成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還要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使學生可以從化學的視角去認識科學、技術、社會和生活中的有關問題,了解化學制品對人類的貢獻,學會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開發和利用化學資源。使化學教學目的更明確,傳授給學生可以與具體化學背景聯系的實際問題或思考方法。

  2、尊重和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

  高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個體差異較大,且具有不同的發展潛能。高中化學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課程模塊,給學生的學習以較大的選擇空間。在教學中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改變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教學方式過于統一的傾向,要關注和尊重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為他們提供適合于自己發展的.化學課程。首先要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挖掘各自的潛能,制訂各自的化學學習計劃,自主選擇化學課程模塊。其次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已有的化學知識水平、能力發展水平以及興趣、愛好和潛能,對學生選擇學習課程模塊和安排學習順序給予指導。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化學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并有將所學化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類的動機,才可能激發創新潛能,產生創新欲望。教師可利用集色、態、味、光、聲于一體的化學實驗,如鈉與水反應、噴泉實驗等,給學生強烈的視覺刺激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講解化學在尖端科技、工農業生產、環境保護、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激發學生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社會性的主導動機。此外,教師要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創設一個適宜的情境,在教學工作中努力提倡創新,善于接受學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議,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能力,養成創新習慣與膽識。教師還應以良好的形象、幽默大方的舉止、生動準確的講授、真誠的關心和鼓勵等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作用的情感因素,培養和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機和創新意識。

  4、拓寬學生的視野

  化學科學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緊密的聯系。高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實際,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闊思路,綜合運用化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有關問題。在教學中要聯系化學在健康、環境保護、資源利用、材料制造等方面的應用,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討論、咨詢等多種方式獲取化學知識。同時結合課程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參觀、討論、觀看錄像、聽報告等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實際問題,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認識生產、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技術問題。

  5、明確教學目標

  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維教學目標。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的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層次,科學地、合理地組織教學,對基礎知識的分析講解一定要細膩、透徹,例題訓練一定要到位、深入。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意識要加強,要克服滿堂灌的方法,創設化學情景和展示思維過程的情境,做好各種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發揮想象的空間,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6、做好課堂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首先要分析學生的心理、已具備的科學知識和相關的技能,以及學校所現有可利用的教學條件等因素。如:課堂要實現教學目標需要哪些資源、如何利用課程資源、課程教學目標與資源應如何結合才能更好地實現目標、怎樣利用學生身邊的資源來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等。并充分利用學校和校外的圖書館并加強與校外的化工企業等的聯系,以此拓展學生的視野,走出課堂,走向實際生活。這樣設計才有可能使教學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對教學過程的課堂效果才更有可預見性。

化學教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根據這些現象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

  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和方法:

  繼續學習“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系,體會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了解化學反應的一般現象。

  【教學難點】做好硫酸銅溶液和鐵的化學反應實驗

  【教學準備】每組半杯硫酸銅溶液,一枚鐵釘,一把鑷子

  【教學過程】

  一、直入實驗,觀察硫酸銅與鐵釘的反應:

  1、介紹硫酸銅溶液。觀察特征。

  2、演示并說明實驗內容和注意事項:我們要用鑷子夾住潔凈的'鐵釘,浸入溶液中約2分鐘,觀察它們的反應,記錄下來,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這樣可以和鐵釘的遠原樣進行比較。

  3、各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提示觀察要細致,記錄要清晰。

  4、反饋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樣的現象?注重比較和推理。

  5、引導思考:硫酸銅和鐵釘的反應屬于化學變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證據證明?生答補充。

  6、小結:可以從溶液的顏色以及鐵釘顏色的變化看出發生了化學變化,這也是我們判斷是否發生化學變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歸納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1、觀察37頁圖片:課本資料為我們介紹了一些判斷化學變化的淺顯方法。

  2、回顧整理:隨著這節課的實驗結束,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化學變化呢?在變化過程中伴隨出現了那些現象?列舉填表。

  物質的化學變化 伴隨的主要現象 本質特征

  總結拓延:

  無論哪一種化學反應,在反應的同時都會有一些現象伴隨發生,這也是我們進行判斷的方法。課外續填表格:生活中你發現了什么化學變化?現象或判斷理由是什么?

  閱讀43頁:

  在課本資料中的化學反應后,產生了哪些新物質。

化學教學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硅、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質。

  2、認識硅、二氧化硅在生產、信息技術、材料科學等領域的應用。

  3、認識物之間既有相似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4、初步培養學生自主查閱資料的能力和閱讀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二氧化硅的結構、性質和用途;硅單質的用途

  難點:二氧化硅的結構和化學性質

  三、教學方法

  1、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2、設疑引導、變疑為導、變教為導的思路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材料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沒有感光材料,我們就沒法留下美好的回憶;沒有高純的單晶硅就沒有今天的電腦;沒有特殊的新型材料,火箭就沒法上天,人類的'登月計劃也無法實現,因此說材料的發展對我們的生活至關重要。從化學的角度來說,任何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那元素與這些材料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元素與材料之間的關系。

  板書:硅無機非金屬材料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思考一下問題

  1、無機非金屬材料包括哪些?

  2、這類材料的特點有哪些?

  講解:

  1、無機非金屬材料包括陶瓷、玻璃、無機非金屬涂層等

  2、這類材料的特點是耐高溫、硬度高、抗腐蝕,有些材料還有獨特的光電性質。

  一、半導體材料與單質硅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思考一下問題

  1、什么是半導體材料?

  2、最早使用的半導體材料是什么?為什么能廣泛使用?

  3、現在廣泛使用的半導體材料是什么?為什么能廣泛使用?

  講解:

  1、半導體材料是指導電能力介于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一類材料;

【化學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化學教學教案11-13

化學教學教案05-16

化學教學優秀教案10-23

化學教學教案(15篇)12-13

初中化學教學教案01-21

化學教學教案15篇11-18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09-28

化學教師教學設計教案08-29

化學教學教案集錦15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