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教案(通用2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化學教案 1
一、說理念
高中生,其心理特點是處于發展成熟期,思維特點是處于形象到抽象的過渡期,而這節課剛好是高二化學必修教材中的第三章鐵和鐵的化合物中的專題課,因此,設計這節課意在著重培養學生的各種席位能力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及實際問題的處理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思考的習慣,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來觀察和理解生活中的問題。在設計這節課是,通過大量的實際例子來引導學生思考,并設計不同難度的練習,讓學生人人參與,正確分析各種現象,并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
二、說教材
化學說課稿鐵和鐵的化合物鐵,是已經發現的金屬中應用最廣泛的金屬,鐵的化合物也是我們生產生活中最普遍的物質,這一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教學大綱的重點,還是每年高考的重點,在這節課中,其難點在于對鐵及其鐵的化合物化學性質的應用,因此掌握這節課就是要掌握這些重點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正確掌握鐵及其鐵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了解他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學生已學的知識和經驗,如鈉、鎂、鋁等金屬的認識和應用,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人人參與,主動學習和思考,使他們將獲得的知識在問題中得到應用。
3、情感與創新,通過問題的討論、交流和探索,進一步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對知識的遷移轉化能力,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
四、說教法
本節課采用“實例引導”的'教學反復市,以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來導入新課,層層深入,不斷地讓學生的思想活躍起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鐵和鐵的化合物的物性和化性完整地被體現出來。同時,我采用“反饋教學”的方式,設計大量的練習,不斷反饋學生掌握所授知識情況,讓學生主動思考和理解,發揮其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同樣也培養他們的創新性思維,在這種教學過程中,結合互動,調動氣氛,發揮學生主題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真正做到“兩個主體”的效果,體現現代教學的思想。
五、說學法
在設計這節課時,注重的是指導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又表及里,又淺入深,使他們能更形象深刻地接受新的知識并得到應用,使他們聽得明白,思考透徹,說得清楚,寫得明確。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考題,測試其獲得知識的速率和效果,學生可以首先跟著我的腳步走,接受我的灌輸,然后在練習中體現出來。
六、說教學過程
1、引入課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系統得聯系前后知識,順著學生想知道新課題的內容的心理來引入。
2、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將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和難點劃分清楚,讓學生有個心理準備,將難點變簡單,掌握重點。
(1)鐵的化學性質,同不同的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產物都不同。
(2)鐵的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同鐵單質的比較,不同的化合物,化學性質也不同,且抓住鐵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變,采用課堂實驗的形式。
(3)不同家臺的鐵離子的檢驗
這些情況應該明確地提出概念,分析性質變化的過程,在里的同時,要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通過討論可以更好地鞏固和應用。
3、設計課堂練習及課后練習,增加課堂互動性,反饋教學信息,真正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使學生能在課堂上掌握重點,理解難點,各種能力也得到發展。
總之,這節課我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思維特點,運用實例引入和反饋教學及其他互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本著培養學生抽象思維,創新性思維,綜合應用能力的宗旨,設計該教學方案,我想,通過本節課,100%的學生都能充分掌握所授知識。
高中化學教案 2
一、教材
該部分內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的內容,“乙醇”這一部分涉及的內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質、乙醇的化學性質、乙醇的結構。在教學時要注意從結構的角度適當深化學生對乙醇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學情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乙醇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樂于去探究物質的奧秘,因此本節課從科學探究和生活實際經驗入手,充分利用實驗研究物質的性質與反應,再從結構角度深化認識。通過這樣的設置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探究精神。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烴的衍生物。認識到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能說出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寫出乙醇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
通過乙醇的結構和性質的學習,建立“(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樂趣,逐步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過渡:根據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了如下的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乙醇的化學性質。
【難點】建立乙醇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
(過渡: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講授法
(過渡:好的教學方法應該在好的教學設計中應用,接下來我將重點說明我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以“乙醇汽油的利與弊”為話題,請學生談一談他們的想法,引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警醒,培養學生的辯證意識。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乙醇是一種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密切的有機物,引入對乙醇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這一環節中需要講解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乙醇的物理性質
我會讓學生通過觀察乙醇的顏色、狀態、氣味,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得出結論。這一設計可以培養學生歸納總結概括的能力。
在講解乙醇的化學性質之前,我會首先提問學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既然物質的結構與性質是有所關聯的,那么能否通過探究物質的性質推知物質的結構呢,從而進入接下來的學習。
2、乙醇的化學性質
教材涉及了兩個性質:與鈉的反應、氧化反應。
(1)乙醇與鈉的反應
我會首先請學生觀看乙醇與鈉反應的視頻,并請學生根據這一實驗現象判斷產物是哪種氣體。接下來提出鈉與烴不能反應,請學生判斷乙醇分子中的氫的連接方式與烴分子中的氫的連接方式是否相同。接著讓學生根據乙醇的分子式寫出乙醇可能的結構簡式,并最終通過小組討論確定乙醇的結構簡式為。在這里我會指出—OH即為羥基。
在此基礎上,我會讓學生對比乙醇和乙烷的結構簡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從中提出烴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說明之前學習的鹵代烴、硝基苯都屬于烴的衍生物,
物質的結構和性質有著極其緊密的關聯,我會請學生思考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學性質不同,乙醇與鈉反應的本質是什么,并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引出有關官能團的學習,由此建立有機物“結構—性質”的學習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應
首先請學生寫出乙醇在空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思考乙醇還能不能發生其他的氧化反應。接著請學生自主實驗3—3,觀察實驗現象,根據教材判斷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是什么,銅絲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過分析銅絲先變黑后變紅的過程寫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學方程式:
在這里我會詳細講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過程中,乙醇分子內的化學鍵是如何斷裂的,由此提出新的問題,如果醇經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應該具有怎樣的結構。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請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其他的有關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轉化的信息。
環節三:鞏固提升
在這一環節我會請學生完成學案上有關乙醇的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環節四:小結作業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后,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我也會給學生布置開放性的作業,比如將本節課的知識應用于生活生產中,或者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這一作業的設置也能夠體現出化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無處不在。
七、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板書內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乙醇的化學性質有2個,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里,便于學生清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
高中化學教案 3
教學目標
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用途。
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相互轉化規律及性質的不同點。
能力目標
運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
情感目標
通過閱讀材料“侯氏制堿法”,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鈉的化合物很多,本節教材在初中已介紹過的氫氧化鈉和氯化鈉等的基礎上,主要介紹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對于過氧化鈉,重點介紹它與水的反應,及與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還簡單介紹了過氧化鈉的用途。其中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是本節的難點。
對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重點介紹它們與鹽酸的反應,以及它們的熱穩定性。同時,通過對它們的熱穩定性不同的介紹,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鑒別方法。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同時也是本節的重點。
本節教材與第一節教材相類似,本節教材也很重視實驗教學。例如,教材中對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介紹,都是先通過實驗給學生以感性知識,然后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共同得出有關結論。這樣編寫方式有利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他們能主動學習。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實驗,具有探索和設計實驗的性質,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能力。
在介紹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及它們的熱穩定性時,采用了對比的方法,這樣編寫,可使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記憶知識,也有利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材也重視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及化學史的教育。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法建議
1.加強實驗教學。可將一些演示實驗做適當的改進,如〔實驗2-5〕可改為邊講邊做實驗。可補充Na2O2與CO2反應的實驗,把蘸有Na2O2的'棉團放入盛有CO2的燒杯中,觀察棉團的燃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反應及其應用。
還可以補充Na2O2漂白織物的實驗,以說明Na2O2的強氧化性。
Na2O2 的性質也可運用滴水著火這一引人入勝的實驗來引入。
2.運用對比的方法。對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質,可在學生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填寫表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訓練學生科學的方法。
3.緊密聯系實際。
教學要盡可能地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系起來。對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據的化學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學生說明在后面的課程里將會學到。
4.閱讀材料“侯氏制堿法”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或參考有關我國純堿工業發展的史料,宣揚侯德榜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可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侯氏制堿法講座。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鈉的化合物
重點: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
難點: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提問]鈉與非金屬反應,如Cl2、S、O2等分別生成什么物質?而引入新課
1.鈉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樣品,讓學生觀察后總結出二者的物理性質。
(2)演示課本第32頁[實驗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體的兩只試管中,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檢驗生成氣體(圖2-6)。
演示[實驗 2-6]用棉花包住約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網上,在棉花上滴加幾滴水(圖2-7)。觀察發生的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分析出鈉的氧化物的化學性質。
①Na2O、Na2O2與水反應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氣)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氣)
②Na2O2、Na2O與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氣)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氣)
[討論]
①Na2O2是否是堿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強氧化劑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結論:
Na2O2與水作用除生成NaOH還有氧氣生成,與二氧化碳反應除生成Na2CO3外也還有氧氣,所以Na2O2不是堿性氧化物,由于與某些物質作用產生氧氣,所以是強氧化劑。
[補充實驗]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織物的漂白實驗,有色織物褪色。
②將酚酞試液滴入該溶液,酚酞開始變紅,又很快褪色。
[結論]過氧化鈉有漂白作用,本質是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
(3)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課過程中始終要求對比的形式進行比較氧化物的聯系與區別
2.鈉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①展示Na2CO3 、NaHCO3樣品,做溶解性實驗。
演示實驗第32頁[實驗2-7][實驗2-8]
a.Na2CO3 、NaHCO3與鹽酸反應,比較反應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熱穩定性實驗
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將二者的性質總結列表。
②讓學生回憶將過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時的反應現象及有關化學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問]: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外因條件變化時,二者可否相互轉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質: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氫鈉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質:
③“侯氏制堿法”及碳酸鈉、碳酸氫鈉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學生閱讀課文后總結得出。
總結、擴展:
(1)總結
通過列表對比學習:鈉的氧化物;碳酸鈉和碳酸氫鈉;以及連線法表示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轉化,可使學生更直觀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識,及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
(2)擴展
根據Na2O2的性質可知Na2O2與CO2 、H2O反應,則可增加可燃燒氣體(如CH4、 H2、 CO……)與Na2O2共存于密閉容器,電火花點燃時反應以及酸式碳酸鹽與Na2O2共熱時的反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根據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轉化,不僅可掌握碳酸鹽、碳酸氫鹽相互轉化的一般規律,同時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態時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檢驗方法,在固態時,可用加熱法,在溶液中則需選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決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業:
1.補充作業
(1)向飽和Na2CO3溶液中通過量的CO2的現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鈉塊(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與水完全反應,生成氣體1.12L(標準狀況),將這些氣體引燃后冷卻到標準狀況,剩余氣體為0.0336L,求鈉塊中單質鈉、氧化鈉、過氧化鈉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與NaHCO3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堝中充分加熱至質量不變時,將殘留固體用足量的鹽酸溶解可產生標準狀況的氣體3.36L;若將28.2g原混合物與鹽酸反應則放出標準狀況下氣體4.48L,由此計算:①殘留固體質量,②n值,③NaHCO3質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鹽的質量為13.7g時,通入多少克CO2?
(5)200℃時,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氣體與足量Na2O2充分反應后,固體質量增加3.6g,求混合氣體的平均分子量。
高中化學教案 4
一、設計思想:
根據新課程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實驗探究和交流活動,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應通過學生自己實驗探究和教師引導總結得來,真正把學生作為主體確立起來。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構建課程內容問題化,引導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盡量把學生帶入“真實”的問題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關注身邊的人與事,關注社會層面的問題和自然界真實問題。
本節課的教材依據是蘇教版__年級必修二專題二第三單元《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原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學生對“電”有著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及電學、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和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入手,通過各種電池的展示,提出疑問:這些電池是如何產生電流的?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科學規律的積極性。再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個中學化學體系中,原電池原理是中學化學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教學大綱和考綱要求的重要知識點。因此,原電池原理教學在整個中學化學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學中,原電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說是承前啟后,因為原電池原理教學是對前三節有關金屬性質和用途等教學的豐富和延伸,同時,通過對原電池原理教學過程中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歸納、總結,從而從本質上認清金屬腐蝕中最主要的電化學腐蝕的原因,為后續金屬腐蝕的原因分析及尋找金屬防護的途徑和方法提供了理論指導。
(二)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從實驗入手,通過觀察實驗,而后分析討論實驗現象,從而得出結論,揭示出原電池原理,最后再將此原理放到實際中去應用,這樣的編排,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學情分析:
原電池原理及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該內容比較抽象,教學難度大,學生一時難于理解。引入新課時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入手,通過各種電池的展示,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電流的原因,再通過鋅、銅與硫酸的簡單組合,實驗探究體驗電流的產生,引出原電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組實驗的方式探究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構成條件。()同時從電子轉移的方向確定原電池正極、負極,電極上發生的反應,并寫出電極反應式、電池總反應。認識到可以利用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電子轉移設計原電池,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所用。在此基礎上介紹一些常見的化學電源,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原電池原理和構成條件,正確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熟練書寫電極反應和總反應方程式,并能設計較簡單的原電池。通過探索實驗、現象比較、設疑誘導、知識講授和鞏固練習,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通過對實驗的探索,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并且培養學生不斷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通過多媒體畫面,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各種電池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及廢舊電池對環境的危害,使學生了解社會、關心生活、關注環境,增強主人翁意識。
五、重點難點:
原電池的原理和構成條件。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情景設計、實驗探究、分析、歸納
高中化學教案 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烴及烴的衍生物性質及官能團相互轉化的一些方法。
②了解有機合成的基本過程和基本原則。
③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機合成用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小組討論,歸納整理知識,培養學生對物質性質和官能團轉化方法的歸納能力。
②通過有梯度的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有機合成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邏輯思維能力。
③通過設計情景問題,培養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會結合生產實際選擇適當的合成路線。
②通過對新聞資料的分析,使學生關注某些有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物的安全生產和使用問題。
③通過逆合成分析法的研究,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①官能團相互轉化的方法歸納。
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機合成過程分析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逆合成分析法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學方法、手段:
①新聞材料分析,分組討論,引導啟發、激發思考、情景問題的創設與解決、多媒體
②針對難點突破而采用的方法:通過設置有梯度的情景問題,分三步,讓學生由淺入深的進行合成訓練,在動手訓練中自己體會、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維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
多媒體展示與PVC保鮮膜有關的“新聞鏈接”以及“資料卡”,創設一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合成情景引入新課(資料見后附表)
【情景創設1】
你能夠根據已學的知識,利用一些常用的原材料,合成PVC嗎?
【教師評價】
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案寫到黑板上,做出評價
【新課】
教師作歸納,以PVC的合成為例,引出有機合成的過程,以流程圖直觀展現
【過渡】
實際上很多時候有機合成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那我們要學會分析比較目標化合物和基礎原料之間在骨架構建和官能團轉化的聯系,這就要求我們掌握一些官能團的引入或轉化方法。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完成“思考與交流”
歸納內容
【教師引導】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做出適當的引導
【教師評價】提問不同小組學生的討論成果,作出肯定與評價,引導學生做好歸納總結
【過渡】當我們掌握了一些官能團的引入或轉化方法后,就要學會把這些方法應用到有機合成過程中了
【情景創設2】
在日常生活中,飲料、糖果中常常添加一些有
水果香味的'酯類香料,例如具有蘋果香味的戊酸戊酯,你能利用1-戊烯為原料合成戊酸戊酯這種香料嗎?
【教師評價】
對學生的成果作出評價,及時糾正錯誤;
引導學生思考總結逆合成分析方法的思路
【過渡】
我們發現,在分析合成路線的時候,可能會出現要對不同原料或合成路線的選擇,那么
【情景問題創設3】
想一想:結合生產實際,同學們,你認為在選擇原料和合成途徑時,你應該注意一些什么問題?
【教師歸納】
選擇有機合成路線應遵循的一些原則:
反應條件必須比較溫和。
產率較高。
原料地毒性、低污染、廉價。
【過渡】
逆合成分析法是在設計復雜化合物的合成路線是,它是將目標化合物倒退一步尋找上一步反應的中間體,該中間體同輔助原料反應可以得到目標化合物。而這個中間體的合成也是從更上一步的中間體得來的。依次倒推,最后確定最適宜的基礎原料和最終的合成路線。下面,我們就利用這種分析法,來完成這一道練習:
【例題練習】
試用逆合成分析法研究合成草酸二乙酯的路線。
【小結】
本節我們要重點掌握:
1、一些常見官能團引入的方法。
2、在有機合成中應用逆合成分析法。
【作業布置】
1、課后習題1、3題。
2、思考課本P65學與問。
高中化學教案 6
一、學習目標
1、學會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角度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2、學會用“雙線橋”法分析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并判斷反應中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3、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4、辨析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的關系,并用韋恩圖表示之,培養比較、類比、歸納和演繹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得電子和失電子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氧化還原反應。
難點: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系,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三、設計思路
由復習氯氣主要化學性質所涉及的化學反應引入,結合專題1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對這些反應進行判斷,從而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區別,并從電子轉移等角度進行系統分析,再升華到構建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關系的概念。
四、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由復習上節課氯氣有關反應引入本節課的研究主題。先由學生書寫氯氣與鈉、鐵、氫氣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鈣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練習]學生自己書寫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學習繼續使用。
[過渡]我們結合在第一章中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來判斷一下這些化學反應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還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媒體]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練習]學生自己進行判斷,或可小組討論、分析。
[敘述]現在請大家在氯氣與鈉反應的方程式上,標出化合價發生改變的元素,在反應前后的化合價。
[思考與討論]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1、元素的化合價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價在何種情況下會發生變化?
3、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化合價升高和降低的'數目有何關系?
4、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得電子數和失電子數有何關系?
[敘述]講述如何用“雙線橋”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書]
[敘述]氧化還原反應是有電子轉移的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的系數是與反應過程中得失電子的數目相關的。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失去電子的物質叫做還原劑,還原劑發生氧化反應,表現還原性。可以這樣記憶:還原劑化合價升高、失電子、具有還原性,被氧化。
[思考與討論]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應中,氧化劑和還原劑分別是什么?
怎樣判斷元素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是被氧化還是被還原呢?
[板書]
還原劑氧化劑
有還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還原
[思考與討論]
1、元素處于不同的化合價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可能表現哪些性質?并以氯元素的不同價態的代表物質進行分析。
2、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類型反應的關系如何呢?用圖形方式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幾個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情況,找出每個反應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高中化學教案 7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區別。
難點:
利用實驗和數據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溶液。為了對溶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以分類: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演示[實驗7-2]在10毫升水里分別加入食鹽和硝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師活動]提問:在實驗演示過程中,溶液的溫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目的:為學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氯化鈉和硝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蕩,直到試管里有剩余固體不再溶解為止。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
[結論]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教師活動]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做[實驗7-3]。[實驗7-4],并思考以上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并總結該實驗。
[教師活動]參與討論并答疑,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
(1)只有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才有意義。(2)
(3)當溫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表示溶質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為下一節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
[教師活動]說明: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
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系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蕩、并觀察現象。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據,試判斷正誤。
[目的: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投影)提供數據:
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酸銨:192克碳酸鈣:0.0013克食鹽:36克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1)在同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是濃溶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不過對于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四)總結、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為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不給定條件可分為濃溶液、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②在一定溫度下,向硝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③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④一定溫度下,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⑤一定溫度下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溶解硝酸鉀。
⑥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
高中化學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1、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記住什么是布朗運動,知道影響布朗運動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運動產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運動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熱運動,知道分子熱運動的激烈程度與溫度的關系。
2、通過對布朗運動的觀察,發現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運動的原因;培養學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
從對懸浮顆粒無規則運動的原因分析,使學生初步接觸到用概率統計的觀點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結果。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通過學生對布朗運動的觀察,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出布朗運動不是外界影響產生的,是液體分子撞擊微粒不平衡性產生的。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反映了液體分子的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這一連串結論的得出是這堂課的`教學重點。
2、學生觀察到的布朗運動不是分子運動,但它又間接反映液體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特點。這是課堂上的難點。這個難點要從開始分析顯微鏡下看不到分子運動這個問題逐漸分散解疑。
三、教具
1、氣體和液體的擴散實驗:分別裝有H氧化氮和空氣的玻璃儲氣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內盛有凈水、紅墨水。
2、制備好的有藤黃懸浮顆粒的水、顯微鏡用載物片、顯微攝像頭、大屏幕投影電視。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兩個演示實驗: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與另一個玻璃瓶豎直方向對口相接觸,看到二氧化氮氣體從下面的瓶內逐漸擴展到上面瓶內。
2、在一燒杯的凈水中,滴入一二滴紅墨水后,紅墨水在水中逐漸擴展開來。
提問:上述兩個實驗屬于什么物理現象?這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上述實驗是氣體、液體的擴散現象,擴散現象是一種熱現象。它說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而且擴散現象的快慢直接與溫度有關,溫度高,擴散現象加快。這些內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經學習過了。
(二)新課教學過程
1、介紹布朗運動現象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用顯微鏡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花粉,發現花粉顆粒在水中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后來把顆粒的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做布朗運動。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質加藤黃、墨汁中的炭粒,這些小微粒懸浮在水中都有布朗運動存在。
介紹顯微鏡下如何觀察布朗運動。在載物玻璃上的凹槽內用滴管滴入幾滴有藤黃的水滴,將蓋玻璃蓋上,放在顯微鏡載物臺上,然后通過顯微鏡觀察,在視場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許多顆粒,仔細觀察其中某一個很小的顆粒,會發現在不停地活動,很像是水中的小魚蟲的運動。將一臺顯微鏡放在講臺上,然后讓用顯微攝像頭拍攝布朗運動,經過電腦在大屏幕上顯示投影成像,讓全體學生觀察,最好教師用教鞭指一個顆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點為點,讓學生看這顆微粒以后的一些時間內對點運動情況。
讓學生看教科書上圖,圖上畫的幾個布朗顆粒運動的路線,指出這不是布朗微粒運動的軌跡,它只是每隔30秒觀察到的位置的一些連線。實際上在這短短的'30秒內微粒運動也極不規則,絕不是直線運動。
2、介紹布朗運動的幾個特點
(1)連續觀察布朗運動,發現在多天甚至幾個月時間內,只要液體不干涸,就看不到這種運動停下來。這種布朗運動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懸浮液不冰凍),永遠在運動著。所以說,這種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
(2)換不同種類懸浮顆粒,如花粉、藤黃、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運動,說明布朗運動不取決于顆粒本身。更換不同種類液體,都不存在布朗運動。
(3)懸浮的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顆粒大了,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運動。
(4)布朗運動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釋布朗運動的原因
(互)布朗運動不是由外界因素影響產生的,所謂外界因素的影響,是指存在溫度差、壓強差、液體振動等等。
分層次地提問學生:若液體兩端有溫度差,液體是怎樣傳遞熱量的?液體中的懸浮顆粒將做定向移動,還是無規則運動?溫度差這樣的外界因素能產生布朗運動嗎?
歸納學生回答,液體存在著溫度差時,液體依靠對流傳遞熱量,這樣是浮顆粒將隨液體有定向移動。但布朗運動對不同顆粒運動情況不相同,因此液體的溫度差不可能產生布朗運動。又如液體的壓強差或振動等都只能使液體具有走向運動,懸浮在液體中的小顆粒的定向移動不是布朗運動。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響不是產生布朗運動的原因,只能是液體內部造成的。
(2)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小顆粒受到液體各個方向液體分子撞擊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顯微鏡下看到的是固體的微小懸浮顆粒,液體分子是看不到的,因為液體分子太小。但液體中許許多多做無規則運動的分子不斷地撞擊微小懸浮顆粒,當微小顆粒足夠小時,它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液體分子的撞擊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書上的插圖所示。
在某一瞬間,微小顆粒在某個方向受到撞擊作用強,它就沿著這個方向運動。在下一瞬間,微小顆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擊作用強,它又向著另一個方向運動。任一時刻微小顆粒所受的撞擊在某一方向上占優勢只能是偶然的,這樣就引起了微粒的無規則的布朗運動。
懸浮在液體中的顆粒越小,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數越小。布朗運動微粒大小在10-’m數量級,液體分子大小在10-“m數量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明顯,因此,布朗運動越明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越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不明顯,以至可以認為撞擊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
高中化學教案 9
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的第三節常見的兩種有機物.學好這一節,可以讓學生掌握在烴的衍生物的學習中,抓住官能團的結構和性質這一中心,確認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普遍性規律,既鞏固了烷、烯、炔、芳香烴的性質,又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類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學會以點帶面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帶動了學生學習素質的提高。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掌握乙醇的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
②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1)乙醇是醇類物質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結構和性質是本節的重點,同時也是本節的難點。
(2)重點、難點的突破,可設計兩個突破點:
①乙醇結構的特點可通過問題探究、化學計算和分子模型來推導,電腦展示來確定,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使學生在掌握乙醇結構的同時,也學會邏輯推理的嚴密性;
②通過實驗探究和電腦多媒體動畫演示的辦法認識和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二、教法活用
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學方法:
1、情境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2、實驗促學法: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3、計算機輔助教學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瞬間變化定格化,有助于學生掌握乙醇化學反應的本質。
4、歸納法:通過學生的歸納和邏輯推導,最終確定乙醇的分子結構。
三、教學輔助手段
1、說實驗:
①乙醇與鈉反應,可作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對比實驗,且取用的金屬鈉盡量大小一致,表面積相差不大。
②乙醇氧化,銅絲一端卷成螺旋狀,以增大催化劑的表面積,使反應速度加快。
2、說現代化教學手段:乙醇主要化學性質可用以下兩個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以上二個反應的過程可用電腦動畫模擬,以便讓學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應的本質及斷鍵的部位,讓微觀反應宏觀化。(四)教學程序引入課題:
富有感情的朗誦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講述]:從杜牧的詩句中可知,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已經掌握了釀酒的方法。釀酒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設問]:同學們可知酒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寫?它有哪些主要化學性質?
通過詩歌引入可以使學生感受詩境美,了解乙醇的化學發展史,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1、乙醇的分子結構的探究:
投影一道簡單的試題:某有機物4.6克,完全燃燒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且此有機物的'蒸氣的相對密度是相同狀況下氫氣的23倍,求此有機物的分子式。通過試題引出乙醇的分子組成C2H6O,(意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醇的同分異構體教學做鋪墊)。繼續引導學生將乙烷(C2H6)與乙醇進行比較,根據碳四價,氧兩價引導學生探究出以下兩種可能的結構式:
通過觀察討論讓學生判斷出(A)式中有1個氫原子與其它5個氫原子不一樣,而(B)式中的6個氫完全相同。
繼續探究,投影練習:已知乙醇跟鈉反應放出氫氣,現有1mol無水乙醇與足量的金屬鈉反應可得到0.5molH2,根據這個實驗數據,你可以得出結論了嗎?1mol乙醇可得到0.5molH2,即1molH,得出乙醇中一定有一個氫原子與其他5個氫原子不同,進而讓學生判斷出乙醇的結構式為(A)式。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小結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結合著羥基-OH。羥基是官能團,決定乙醇的`化學性質。(以上是對
學生的書寫,概括、觀察等各項能力進行訓練,達到掌握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2、分析乙醇的物理性質:
首先取出一瓶無水乙醇,請學生觀察顏色、狀態,并聞其氣味,然而讓學生歸納出一部分物理性質。最后通過演示:乙醇與水,乙醇與碘單質,乙醇與苯的溶解實驗,總結出乙醇的溶解性。其中穿插茅苔酒故意碎瓶獲國際金獎的故事及山西朔州假酒案,幫助同學理解性地記憶乙醇的易揮發性和水溶性。(以上是通過對實驗的操作、觀察、分析,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品質和優良的習慣,同時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3、分析乙醇的化學性質:
結構決定著化學性質,首先可以從結構上來認識乙醇的化學性質。講解: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的吸引電子能力比C、H強,使得C-O鍵,O-H鍵均具有極性,在化學反應中均有可能斷裂。
(1)與活潑金屬Na反應:
首先,做無水乙醇與鈉反應和水與鈉反應的對比實驗,請同學們通過實驗現象的剖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思維得出乙醇羥基上的氫原子沒有水中的氫原子活潑的結論。然后用電腦模擬出乙醇與鈉反應的本質,最后請同學們寫出反應方程式,討論其反應類型并推廣到乙醇與其它活潑金屬K、Mg、A1等與乙醇的反應。
(2)氧化反應:
首先,拿起一個點燃的酒精燈,請學生寫出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教師接著講解,乙醇除可被O2直接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外。分子中的-CH2OH在催化劑(如Cu、Ag)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CHO,同時生成水。教師演示實驗,并引導學生觀察銅絲表面顏色的變化來判斷反應是否已經發生。接著用電腦顯示,乙醇的斷鍵部位和已形成的乙醛的結構式,讓學生掌握反應的本質是與醇羥基相連的碳原子有氫才能被局部氧化形成碳氧雙鍵。最后讓學生判斷以下幾種醇能否被局部氧化CH3CH2CH2OH、(CH3)2CHOH。讓學生真正掌握并鞏固醇被局部氧化的本質。從而達到以點帶面的目的,減輕的學生的負擔。
歸納小結
乙醇化學性質主要與官能團-OH有關。從結構上看:都涉及到-OH。
從反應類型看:取代反應、氧化反應、消化反應。從反應條件看:不同條件、產物不同。
高中化學教案 10
目的要求 :
1.了解有機物概念、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區別和聯系。
2.從碳原子的結構特征來了解有機物的特點。
3.介紹簡單有機化學發展史,了解有機物對發展國民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義。
重、難點 :
有機物的定義和有機物的特點。
教學方法 :
實例引導,自學閱讀,討論分析,對比歸納,認識實質。
教學過程 :
引入 :
學生舉出已經認識的有機物;講“有機物”一詞的來源及有機物的發展史。
CAI軟件:
思考討論:
1、什么是有機物?其組成元素有哪些?
2、有機物與無機物是否為毫無關系的兩類物質?
3、有機物種類繁多的原因何在?
4、有機物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與什么密切相關?
5、有機物對發展國民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什么意義?
學生活動:
自學閱讀
師生活動:
學生回答、討論,教師評價、分析、講解,解決以上問題。
1、學生回答
2、舉例:尿素和碳酸分子結構對比;用氰制醋;2000諾貝爾化學獎的'成果——導電塑料;說明有機物和無機物并無截然區別。
3、從碳原子結構分析其化學鍵;從碳原子間可形成碳鏈,即使相同碳原子數時,又可有支鏈,可成環。說明種類繁多的原因。
4、分析:溶解性、熔沸點、導電性等物理特性與其分子極性和分子晶體有關;熱穩定性、可燃性、反應慢且復雜與其碳原子結構,以碳為主,共價鍵結合,分子復雜有關。
5、 CAI展示化學將作為中心學科,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以及我國在高分子材料方面重點研究的項目等。
小結 :
學生填表比較有機物和無機物的性質不同點和導致原因。
練習:
1、課本64頁第3題的.(2)
2、有A、B兩種有機物,它們都是碳、氫化合物,且碳元素的質量分數都是85.7%。A在標準狀況下的密度是1.25g/L,B蒸氣的密度是相同狀況下氫氣的21倍。求A、B的分子式。
師生活動:
學生解答后,教師評價。師生共同歸納求有機物分子式的
一般方法和思路。
作業布置 :
課本65頁第4題和73頁第3、4題
教后記 :
1、本節課用自制的CAI課件上,學生興趣高,直觀。
2、注意挖掘了結構和性質的關系,為以后學習打下基礎。注意了結合練習介紹解題方法和思路
高中化學教案 11
教學重點: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與水解平衡移動。
2.鹽類水解的應用。
教學難點:鹽類水解的應用。
教學設計:
師生共同鞏固第一課時相關。
(1)根據鹽類水解規律分析
醋酸鉀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鋁溶液呈 性,原因 ;
【設疑】影響鹽類水解的內在因素有哪些?
【講解】主要因素是鹽本身的性質。
組成鹽的酸根對應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堿性就越強, 越高。
組成鹽的陽離子對應的堿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強, 越低。
【設疑】影響鹽類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講解】
(1)溫度:鹽的水解是吸熱反應,因此升高溫度水解程度增大。
(2)濃度:鹽濃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鹽濃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堿能促進或抑制鹽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鹽溶液加入堿,就會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動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則抑制水解。
【設疑】如何判斷鹽溶液的酸堿性?
【講解】根據鹽的組成及水解規律分析。“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作為常規判斷依據。
分析: 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堿性?為什么? 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堿性?為什么?
【設疑】如何比較溶液中酸堿性的相對強弱?
【講解】“越弱越水解”
例題:分析 溶液與 溶液的堿性強弱?
∵ 的酸性比 酸性強。
∴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 溶液堿性強于 溶液堿性。
【設疑】如何比較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大小?
【講解】電解質水溶液K存在著離子和分子,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些定量關系,也存在量的大小關系。
(1)大小比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據多元酸分步電離,且越來越難電離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鹽溶液,根據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離子濃度的比較要看溶液中其他離子對其影響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離子濃度比較,要進行綜合分析,要考慮電離、水解等因素。
(2)定量關系(恒等式關系)
①應用“電荷守恒”分析:
電解質溶液呈電中性,即溶液中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與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相等。如 溶液中,陽離子有 和 ,陰離子有 , , ,根據電荷守恒原理有:
②應用“物料守恒”分析。
電解質溶液中某一組份的原始濃度(起始濃度) 應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種存在形式的濃度之和。如:晶體 中,在 溶液中:
總結、擴展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及其影響原理。
2.鹽類水解知識的應用:
(1)配制某些鹽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雜質離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
3.擴展
泡沫滅火劑包括 溶液(約1mol/L), 溶液(約1mol/L)及起泡劑。使用時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 。 溶液和 溶液的體積比約是 。若用等體積、等濃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時噴不出泡沫,這是因為 ;若用固體 代替 溶液,在使用時也噴不出泡沫,這是因為 。泡沫滅火器內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鋁溶液,鐵筒里盛碳酸氫鈉溶液,不能把硫酸鋁溶液盛在鐵筒里的原因是 。
板書設計:
1.水解的一般規律
(1)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可作為鹽溶液性質(酸性或堿性)的常規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堿越弱,對應陽離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強,對應弱堿陽離子濃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陰離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堿性越強,對應酸根離子濃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強不水解。
2.外界條件對鹽水解的影響
(1)溫度(實驗1)
(2)溶液的酸、堿性(實驗2)
3.鹽類水解利用
(1)應用水解知識,配制某些鹽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抑制 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雜質離子:如 溶液中混有雜質 。方法:加熱,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
高中化學教案 12
實驗目的
1、通過讓學生親自做鈉及化合物性質的實驗,使學生加強對堿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的認識。
2、使學生初步學會利用焰色反應檢驗鈉和鉀及其化合物。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實驗重點
1、通過實驗鞏固對鈉及化合物性質的認識。
2、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與思考。
實驗難點
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初步培養其設計實驗和評價實驗的能力。
實驗用品
試管、試管夾、燒杯、膠頭滴管、鐵架臺、酒精燈、藥匙、濾紙、粗玻璃管(10mm×10mm),帶導管的橡皮塞、鉑絲、藍色鈷玻璃、鋁箔、火柴、小刀、水槽、鑷子、蒸發皿、細長玻璃管、脫脂棉、氣球。
鈉、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體及溶液、BaCl2溶液、稀鹽酸、酚酞試液、澄清的石灰水。
實驗形式
單人單組
實驗過程
[引入]本章我們主要學習了鈉及化合物性質。本節課我們通過具體的實驗來對這些知識加以鞏固。
[板書]實驗三堿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師]本節課我們主要進行以下實驗內容。
[板書]
一、鈉的性質。
1、鈉與水反應。
2、鈉在空氣中燃燒。
二、過氧化鈉的性質。
1、Na2O2與水的反應。
2、Na2O2與CO2的反應。
三、Na2CO3與NaHCO3的性質。
1、NaHCO3的不穩定性。
2、Na2CO3、NaHCO3與酸的反應。
3、Na2CO3與NaHCO3的鑒別。
四、用焰色反應檢驗Na+、K+、Cu2+。
[提問]
1、做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時,試管中為什么不能有氣體?
2、在NaHCO3加熱分解的實驗時,為什么要先將導管移出燒杯,然后再熄滅酒精燈?
3、做好焰色反應的關鍵是什么?
[注意]: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觸金屬鈉。
2、實驗中所取鈉塊不得超過黃豆粒大小。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思考]:
1、如果將鈉與鹽酸溶液反應,鈉是置換水中的`H,還是置換HCl中的H?
2、一開始我們發現Na用煤油保存,經過以上一系列的對鈉的性質的研究,你能說出為什么嗎?
4、用鹽的固體或溶液做焰色反應的實驗時,何者現象更明顯?
[布置作業]填寫好本次的實驗報告,并能熟練地寫出有關化學方程式。
高中化學教案 13
【教材內容分析】
在必修2中,學生已初步了解了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離子鍵、共價鍵、分子間作用力等知識。本節內容是在介紹了分子晶體和原子晶體等知識的基礎上,再介紹金屬晶體的知識,可以使學生對于晶體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也可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對所學的知識的認識。教材從介紹金屬鍵和電子氣理論入手,對金屬的通性作出了解釋,并在金屬鍵的基礎上,簡單的介紹了金屬晶體的幾種常見的堆積模型,讓學生對金屬晶體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理解金屬鍵的概念和電子氣理論
2、初步學會用電子氣理論解釋金屬的物理性質
【教學難點】
金屬鍵和電子氣理論
【教學重點】
金屬具有共同物理性質的解釋。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體有固定的幾何外形、有確定的熔點,水、干冰等都屬于分子晶體,靠范德華力結合在一起,金剛石、金剛砂等都是原子晶體,靠共價鍵相互結合,那么我們所熟悉的鐵、鋁等金屬是不是晶體呢?它們又是靠什么作用結合在一起的呢?
【板書】
一、金屬鍵
金屬晶體中原子之間的化學作用力叫做金屬鍵。
【講解】
金屬原子的.電離能低,容易失去電子而形成陽離子和自由電子,陽離子整體共同整體吸引自由電子而結合在一起。這種金屬離子與自由電子之間的較強作用就叫做金屬鍵。金屬鍵可看成是由許多原子共用許多電子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共價鍵,這種鍵既沒有方向性也沒有飽和性,金屬鍵的特征是成鍵電子可以在金屬中自由流動,使得金屬呈現出特有的屬性在金屬單質的晶體中,原子之間以金屬鍵相互結合。金屬鍵是一種遍布整個晶體的離域化學鍵。
【強調】
金屬晶體是以金屬鍵為基本作用力的晶體。
【板書】
二、電子氣理論及其對金屬通性的解釋
1、電子氣理論
【講解】
經典的金屬鍵理論叫做“電子氣理論”。它把金屬鍵形象地描繪成從金屬原子上“脫落”下來的.大量自由電子形成可與氣體相比擬的帶負電的“電子氣”,金屬原子則“浸泡”在“電子氣”的“海洋”之中。
2、金屬通性的解釋
【展示金屬實物】
展示的金屬實物有金屬導線(銅或鋁)、鐵絲、鍍銅金屬片等,并將鐵絲隨意彎曲,引導觀察銅的金屬光澤。敘述應用部分包括電工架設金屬高壓電線,家用鐵鍋炒菜,鍛壓機把鋼錠壓成鋼板等。
【教師引導】
從上述金屬的應用來看,金屬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質呢?
【學生分組討論】
請一位同學歸納,其他同學補充。
【板書】
金屬共同的物理性質
容易導電、導熱、有延展性、有金屬光澤等。
⑴金屬導電性的解釋
在金屬晶體中,充滿著帶負電的“電子氣”,這些電子氣的運動是沒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電場的條件下電子氣就會發生定向移動,因而形成電流,所以金屬容易導電。
【設問】
導熱是能量傳遞的一種形式,它必然是物質運動的結果,那么金屬晶體導熱過程中電子氣中的自由電子擔當什么角色?
⑵金屬導熱性的解釋
金屬容易導熱,是由于電子氣中的自由電子在熱的作用下與金屬原子頻繁碰撞從而把能量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到溫度低的部分,從而使整塊金屬達到相同的溫度。 ⑶金屬延展性的解釋
當金屬受到外力作用時,晶體中的各原子層就會發生相對滑動,但不會改變原來的排列方式,彌漫在金屬原子間的電子氣可以起到類似軸承中滾珠之間潤滑劑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層之間發生相對滑動以后,仍可保持這種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發生形變也不易斷裂。因此,金屬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練習】
1、金屬晶體的形成是因為晶體中存在
A、金屬離子間的相互作用
B、金屬原子間的相互作用
C、金屬離子與自由電子間的相互作用
D、金屬原子與自由電子間的相互作用
2、金屬能導電的原因是
A、金屬晶體中金屬陽離子與自由電子間的相互作用較弱
B、金屬晶體中的自由電子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可發生定向移動
C、金屬晶體中的金屬陽離子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可發生定向移動
D、金屬晶體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可失去電子
高中化學教案 14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塊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機物的學習為切入點,讓學生在初中有機物常識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加深對有機物和有機化學的整體認識。選取的代表物都與生活聯系密切,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的、聽到的和摸到的,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可以增加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必修模塊的有機化學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為滿足公民基本科學素養的要求,提供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識,使學生從熟悉的有機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目的、內容和方法,認識到有機化學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說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和物質用途;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打好最基本知識基礎、幫助他們了解有機化學的概況和主要研究方法,激發他們深入學習的欲望。
苯就是幾種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為必修內容。本節課主要介紹苯的物理性質、分子結構、化學性質,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從結構角度適當深化對 學生苯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苯分子結構中特殊的化學鍵決定了苯的化學性質。它是對中學階段烴類成鍵知識以及性質的總結與拓展。學好苯的知識對后續有機物的學習具有指導作用。通過這節課,學生基本掌握了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能利用物質的結構推斷物質的性質,利用物質的性質來推斷物質的結構。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在學習苯的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甲烷和烷烴、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單鍵、碳碳雙鍵的結構特征和特征反應。根據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這些知識就是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已經具備的“先行組織者”,苯有關知識的學習要以此為基礎,注意新知識和“先行組織者”之間的聯系。學生運用“先行組織者”對苯分子的結構進行推測,繼而根據分子結構推測苯的化學性質。
三、具體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例舉苯的主要物理性質(顏色、狀態、熔點、沸點);掌握苯的分子結構并能夠描述其結構特征; 通過苯與溴、濃硝酸等反應,掌握苯能燃燒、易取代、難加成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苯分子組成及結構、性質的探究加強觀察、歸納、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訓練,進一步認識研究有機物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以苯為例,論證物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辨證關系;參與苯分子結構的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發展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顯地表現出科學解釋必須與實驗證據、自然觀察相一致的實證精神;
能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科學家們提出的理論在當時具有的意義,從而理解科學的本質; 體會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認識技術的更新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假說的方法研究苯的結構,掌握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苯分子的結構特點和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方法:以化學史為載體的科學探究法
五、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
2003年4月頒布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這一理念,要求課堂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使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根據建構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教學設計思想,依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原則,在構建學生的學習環境時,采用的是“拋錨式教學”。
本節課沿著歷史的發展脈絡設置了八個學習任務,將一個完整的發現苯、認識苯的過程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運用引導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親歷 “苯的發現之旅”,體會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樂趣,訓練科學方法。本課采用化學史和科學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把演示實驗、探究實驗、苯分子結構假說的提出和證實(或發展)串聯起來,按科學發現基本過程的順序設計教學程序。從發展學生自主性、創新性的角度出發,先啟發學生自己寫出C6H6可能的鏈烴結構簡式,然后設計實驗否定苯具有鏈式結構,從而發現并明確問題。再通過介紹凱庫勒等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從運用假說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并體驗科學探索的基本過程。
六、教學信息技術
依據心理學知識,人類獲取的信息80%來源于視覺,多種感覺協調運用時,獲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節課采用多媒體幻燈片與板書結合的呈現方式增強信息刺激力度,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盡可能多地獲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結構模型 、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相關實驗裝置及其藥品。
高中化學教案 15
一、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原電池的有關知識,請大家回憶,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什么?
生:(思考)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活潑性不同的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
生:形成閉合電路;自發氧化還原反應。
二、新課講授
師:[投影顯示]如下圖所示。大家觀察實驗現象,并回答:電流表指針的變化。碳棒上有什么變化?在兩極發生了什么反應?
(生觀察現象)
生:1、電流表的指針發生偏移;
生:2、碳棒上有紅色物質生成。
師:請大家是這寫出電極反應。
生:鐵為負極,碳棒為正極。
生:Fe:Fe-2e=Fe2+氧化反應;C:Cu2++2e=Cu還原反應;總反應方程式:Fe+Cu2+=Fe2++Cu
師:這里設計了三個實驗,請大家分組實驗并觀察實驗現象,準確記錄實驗現象,匯報實驗結果。
[投影顯示]1、將兩根碳棒分別插入裝有CuCl2溶液的小燒杯中,浸一會,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現象(圖1);2、用導線連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會兒,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變化(圖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兩根碳棒,分別跟直流電源的正極和負極相連接,接通一段時間后,觀察兩極上的現象并用濕潤的KI-淀粉試紙檢驗所生成的氣體(圖3)。
師:在此過程中請大家一定要操作規范,注意安全。
生:前兩個實驗碳棒上沒有明顯變化;
生:第三個實驗通電一會兒發現,與電源負極相連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紅色固體物質析出;
生:與電源正極相連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濕潤的淀粉-KI試紙變藍的氣體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判斷。紅色物質為銅,黃綠色使濕潤淀粉-KI試紙變藍的氣體為氯氣。
陽極產物—氯氣(Cl2);陰極產物—銅(Cu)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提示]討論提綱
[投影顯示]
1、通電前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這些離子是如何運動的?
2、接通直流電后,原來的離子運動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3、有關離子在兩極發生了什么樣的反應?
生:(討論分析)
1、通電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動。
2、通電后帶正電的Cu2+、H+向陰極移動;帶負電的Cl-、OH-向陽極移動。
3、Cu2+在陰極得電子變成了單質Cu,Cl-在陽極失電子變成了Cl2。
師:[總結板書]
通電前: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動
通電后:陽極:2Cl--2e=Cl2↑氧化反應;陰極:Cu2++2e=Cu還原反應
總反應化學方程式:CuCl2=Cu+Cl2↑
[概括]通俗記法,利用諧音。陽(極)—氧(化反應)
師:在電解過程中,電子是如何形成閉合回路的?大家請看看課本第64頁,歸納電子流動
方向。
生:電源負極→電解池陰極→電解質溶液→電解池陽極→電源正極
師:非常正確,我們一來總結一下。
師生:電子的方向與電流的方向相反從電源負極流出,流向電解池的陰極,陰極附近的.Cu2+
在陰極得電子被還原為銅,溶液中的陰陽離子定向移動,陽極附近的Cl-在陽極失電子被氧
化為氯原子。氯原子結合形成氯氣分子,失去的電子從陽極流回電源的正極,從而形成了閉
合電路。
師: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與溶液的電離有什么關系?
生:先有電離,后有電解。電離不需要通電,電解建立在電離的基礎上。
師:現在大家一起來完成投影顯示的表格。
生:(每位學生完成一項,共同填好此表。)
高中化學教案 16
教學目標:
1.系統的歸納總結出酸堿鹽的種類、性質、轉換
2.進一步分析鞏固復分解反應條件
3.能熟練鑒別幾種物質
重點、難點:
酸堿鹽的性質;復分解反應的條件;特殊離子的鑒別
考點及考試要求:物質分類中酸、堿、鹽相關內容一直是化學學科中尤為重要的內容,知識點延伸領域較廣,也是中考中占據分值的考點,重點突出較多,難點同樣很多,很多學生學習此處內容時較為吃力、需要多總結歸納、加強訓練。
教學內容
知識框架
一.概念:
1.酸的組成——氫離子+酸根離子
2.堿的組成——金屬離子+氫氧根離子
3.鹽的組成——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酸根離子
4.復分解反應——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叫做復分解反應。AB+CD=AD+CB (復分解反應的條件:生成物中有水、沉淀或氣體三者之一)
5.稀釋濃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濃硫酸沿著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斷攪動,使產生的熱量迅速地擴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濃硫酸里。
6.中和反應——酸跟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
二.酸的性質:(1)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無色酚酞不顯色
(2)酸+多數金屬氧化物=鹽+水
(3)酸+堿=鹽+水
(4)酸+鹽=新酸+新鹽
(5)酸+活潑的金屬=H2 +鹽
二.堿的性質:(1)堿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色,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
(2)堿+多數非金屬氧化物=鹽+水
(3)堿+酸=鹽+水
(4)堿+某些鹽=另一種鹽+另一種堿
1.氫氧化鈉跟二氧化碳反應: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氫氧化鈉跟二氧化硫反應:2NaOH + SO2 = Na2SO3 + H2O 3.氫氧化鈉跟三氧化硫反應: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氫氧化鈣跟二氧化碳反應:Ca(OH)2 + CO2 = CaCO3↓ + H2O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5.氫氧化鈉跟稀硫酸反應: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6.氫氧化鈉跟稀鹽酸反應:NaOH + HCl = NaCl + H2O 7.生石灰跟水反應:CaO + H2O =Ca(OH)2
三.鹽的性質:(1)鹽+某些金屬=另一種鹽+另一種金屬。
(2)鹽+某些酸=另一種鹽+另一種酸。
(3)鹽+某些堿=另一種鹽+另一種堿
(4)鹽+某些鹽=另一種鹽+另一種鹽
1.硫酸銅溶液跟鐵反應:CuSO4 + Fe = ZnSO4 +Fe鐵表面覆蓋紅色物質,溶液由藍色變淺綠色
2.碳酸鈉跟鹽酸反應:Na2CO3 + 2HCl = 2NaCl +H2O +CO2↑有氣泡產生固體逐漸減少
3.碳酸氫鈉跟鹽酸反應: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有氣泡產生固體逐漸減少
4.石灰石跟稀鹽酸反應:CaCO3 + 2HCl = CaCl2 +H2O +CO2↑有氣泡產生固體逐漸減少
5.硝酸銀跟稀鹽酸反應:AgNO3 + HCl = AgCl↓ +HNO3有白色沉淀產生
6.氯化鋇跟稀硫酸反應: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有白色沉淀產生
7.氫氧化鈣根碳酸鈉溶液反應:Ca(OH)2 + Na2CO3 = 2NaOH + CaCO3↓有白色沉淀產生
8.硝酸銀溶液跟氫氧化鈉溶液反應:AgNO3 + NaCl = AgCl↓ + NaNO3有白色沉淀產生
9.氯化鋇溶液跟硫酸鈉溶液反應:BaCl2 + Na2SO4 = 2NaCl + BaSO4↓有白色沉淀產生
高中化學教案 17
教學目標:
1.記住化合價一般規律和常見元素化合價。
2.根據元素化合價書寫化學式,根據化學式判斷元素化合價。
教學重點:
化合價原則。
教具:
小黑板投影機、膠片。
教學方法:
異步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寫出Nacl Hcl Mgcl2 H2O幾個化學式,導入新課。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出示教自學提綱(學生自學,教師巡堂輔導).
⒈x是元素化合價。
⒉離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等于x共價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等于x。
3.化合物中通常氧顯x價,氫顯x價,金屬一般顯x價,非金屬一般顯x價。
4.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x。
5.一種元素是否只有一種化合價?
6.單項化合價為x。
四、師生共學.
五、課堂練習、鞏固提高.
1.課本2、4課。
2.下列化學式是否正確,錯的改正
A.氧化銅CuO2 B.氧化鋅Zn2O C.氫氧化鈣CaOH
D.氧化鈉E.碳酸鈉NaCO3
3.重鉻酸鈉(Na2Cr2O7)是一種強氧化劑,求元素Cr化合價。
4.含碘鹽中常含有碘酸鈉(NaIO3)求碘元素化合價。
5.下列各組中硫元素化合價相同一組是()。
A.H2S、SO3 B.S、Na2S
C.SO2、Na2SO3 D.SO2、H2SO4
六、課堂小結.
七、布置作業.
附:板書設計
第六節化合價
㈠化合價概念:
㈡口訣:金正非負單質零,氫為正一氧負二。
正負總價和為零,許多元素有變價。
條價不同價不同。
㈢順口溜:正一氫鈉鉀銀,二鈣鎂鋇鋅
三鋁四碳硅,五價氮和磷。
一二銅二三鐵二四六價硫齊全通常氧是負二價。
高中化學教案 1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元素的存在,能說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變的規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總結表格信息,提高交流表達和總結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元素,進一步認識物質的組成,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元素的概念,初步認識在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變的規律。
【難點】理解在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變的規律。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圖片導入】課前展示幾張圖片,內容為“含氟牙膏”、“高鈣牛奶”、“碘鹽”、“加鐵醬油”等,請同學在觀看圖片的同時說出圖片中物品名稱并思考這里的氟、鈣、碘、鐵表示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元素。
【教師引導】沒錯,經過上節課對原子構成的學習,相信大家對于構成萬物的基本物質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并利用化學方法分析眾多的物質,發現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就是剛剛大家所說的元素,而元素其實有100多種。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解開元素之謎。
環節二:新課講授
內容一:認識元素的概念
【圖片展示】在多媒體上展示雞蛋殼、貝殼和石灰石的圖片,并介紹它們的主要成分均為碳酸鈣,而碳酸鈣是由碳、氧、鈣三中元素組成,同時請學生思考之前學習的哪些物質含有氧元素,它們與碳酸鈣有哪些相同之處。
【學生回答】氧氣、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師引導】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內都含有8個質子,即核電荷數為8,化學上將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為8的所有氧原子統稱為氧元素,同樣的,將質子數都為1的所有氫原子統稱為氫元素,將質子數為6的所有碳原子統稱為碳元素。接著請學生小組討論總結出元素的概念。
【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元素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內容二: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
【播放動畫】向學生展示一段水電解生成氫氣和氧氣的微觀實驗動畫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并思考動畫中在化學反應前后哪些量沒有發生改變。
【學生回答】在化學反應前后均含有氧元素和氫元素。
【教師引導】出示硫與氧氣點燃生成二氧化硫以及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的文字表達式以及化學反應式,請同學們再次進行小組討論,思考“在化學反應前后,反應物與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發生變化,原子是否發生變化,元素是否發生變化”。
【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在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發生變化,原子種類不變,元素種類也不變。
環節三:鞏固提高
【教師引導】展示和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讓學生觀察二者結構上的不同。
【學生回答】最外層電子數不同。
【教師總結】在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種元素組成的幾千萬種物質都是由原子、分子或離子構成的。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其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特別是最外層電子數目有關。
環節四:小結作業
【總結】請學生以談收獲的方式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作業】查閱資料,查找在地殼和人體中元素含量的大小比較。
高中化學教案 19
教學目標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初步了解有關氮氣和稀有氣體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強對空氣污染的防治。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了解空氣的組成。
2.介紹空氣污染的嚴重危害,以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用品
水槽、鐘罩、燃燒匙、酒精燈、紅磷。
教學過程
(提問)
①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電燈發光(物理變化)爆炸(舉例說明,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②判斷下列例子哪個是描述性質?哪個是表述變化的?
(講解)通常鎂燃燒,酒精燃燒都是在空氣中進行的。
(提問)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
(板書)第一節 空氣
一、空氣的組成和用途
(演示)實驗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提問)①實驗現象
②為什么紅磷燃燒時只消耗鐘罩內氣體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并簡介人類對氧氣的認識過程。
(板書)
二、空氣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燒產生的.煙霧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煙霧
③汽車排氣形成的煙霧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氣體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①工業三廢的回收與處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講解)
1.由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溫室效應”對自然界的影響。
2.臭氧“空洞”的形成──對自然界的影響等。
[作業] 略
高中化學教案 20
教學目標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初步了解有關氮氣和稀有氣體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強對空氣污染的防治。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了解空氣的組成。
2.介紹空氣污染的嚴重危害,以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用品
水槽、鐘罩、燃燒匙、酒精燈、紅磷。
教學過程
(提問)
①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電燈發光(物理變化)爆炸(舉例說明,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②判斷下列例子哪個是描述性質?哪個是表述變化的?
(講解)通常鎂燃燒,酒精燃燒都是在空氣中進行的。
(提問)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
(板書)第一節 空氣
一、空氣的組成和用途
(演示)實驗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提問)①實驗現象
②為什么紅磷燃燒時只消耗鐘罩內氣體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并簡介人類對氧氣的認識過程。
(板書)
二、空氣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燒產生的煙霧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煙霧
③汽車排氣形成的`煙霧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氣體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①工業三廢的回收與處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講解)
1.由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溫室效應”對自然界的影響。
2.臭氧“空洞”的形成──對自然界的影響等。
[作業] 略
【高中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化學教案09-01
高中化學教案12-16
高中必修一化學教案11-06
高中化學教案模板09-01
高中化學教案【推薦】11-29
【精】高中化學教案12-02
【推薦】高中化學教案11-28
【熱門】高中化學教案11-27
高中化學教案【薦】11-26
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