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教案集合20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化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化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初步了解有關氮氣和稀有氣體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強對空氣污染的防治。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了解空氣的組成。
2.介紹空氣污染的嚴重危害,以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用品
水槽、鐘罩、燃燒匙、酒精燈、紅磷。
教學過程
(提問)
①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電燈發光(物理變化)爆炸(舉例說明,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②判斷下列例子哪個是描述性質?哪個是表述變化的?
(講解)通常鎂燃燒,酒精燃燒都是在空氣中進行的。
(提問)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
(板書)第一節 空氣
一、空氣的組成和用途
(演示)實驗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提問)①實驗現象
②為什么紅磷燃燒時只消耗鐘罩內氣體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并簡介人類對氧氣的認識過程。
(板書)
二、空氣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燒產生的煙霧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煙霧
③汽車排氣形成的煙霧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氣體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①工業三廢的回收與處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講解)
1.由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溫室效應”對自然界的影響。
2.臭氧“空洞”的形成──對自然界的影響等。
[作業] 略
高中化學教案2
一、教材分析: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和應用的科學。要研究物質的宏觀性質,必須從微觀粒子入手,才能尋找到原因。化學學科涉及分子、離子、原子、質子、中子、核外電子等多種微觀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結構,才可以進一步了解分子、離子結構,進而深入認識物質的組成和結構,了解化學變化規律。在初中,學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學物質的性質,因此有必要讓學生進入微觀世界,探索物質的奧秘。通過本節了解原子構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質子數、中子數和質量數間的關系,為后續周期律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明確質量數和AZX的含義。
2.認識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能力目標:
提高同學們辨別概念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原子結構的研究,激發學生從微觀角度探索自然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確質量數和AZX的含義。
難點:認識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四、學情分析:
同學們在初中已經有了關于原子結構的知識,所以這節課原子表示方法比較容易接受,但對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識。
五、教學方法:學案導學
六、課前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導學案
教師教學準備:投影設備
七、課時安排:一課時
八、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案填寫,總結疑惑點(主要以學生讀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構成物質的微粒還有離子、分子等),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質的組成、性質和變化都都與原子結構密切相關,同種原子性質和質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構成的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關原子的幾個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結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帶正電的質子與不帶電的中子構成,帶負電的電子繞核作高速運動。也就是說,質子、中子和電子是構成原子的三種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帶正電荷,其正電荷數由所含質子數決定。
(1)原子的電性關系:核電荷數 = 質子數 = 核外電子數
(2)質量數:將原子核內所有的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取近似整數值加起來所得的數值,叫質量數。
質量數(A)= 質子數(Z)+ 中子數(N)
(3)離子指的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帶正電荷的粒子叫陽離子,帶負電荷的粒子叫陰離子。
當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時,該粒子是陽離子,帶正電荷;
當質子數(核電核數<核外電子數時,該粒子是陰離子,帶負電荷。
(4)原子組成的表示方法
高中化學教案3
第二節 分子的極性
【學習目標】
1、理解極性分子與非極性分子的概念。
2、掌握分子極性的判斷方法。
3、了解相似相溶規則及其在中學化學中的應用。
[復習]
[練習]指出下列物質中的共價鍵類型
1、O2 2 、CH4 3 、CO2 4、 H2O2 5 、Na2O2 6 、NaOH
活動與探究[實驗1]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新授]
1、分子極性的分類及其概念
極性分子: 。
非極性分子: 。
2、分子極性的判斷方法
(1)雙原子分子:取決于成鍵原子之間的共價鍵是否有極性
極性分子:AB型,由 構成的分子,如 。
非極性分子:AA型,由 構成的分子,如 。
(2)多原子分子(ABm型):取決于分子的空間構型
(1)空間構型法
的`分子為非極性分子; 的分子為極性分子。
(2)物理模型法
ABn型分子極性的判斷可以轉化為物理上受力平衡問題來思考。判斷中心原子是否受力平衡,如果受力平衡則ABn型分子為非極性分子,否則為極性分子。
分析:CO2、H2O、NH3、BF3、CH4的分子極性
課本P75-4:孤對電子法
在ABn型分子中,若中心原子A無孤對電子(未成對電子),則是非極性分子,若中心原子A有孤對電子則是極性分子。
例如:CO2、CH4、SO3中心原子(C、S)無孤對電子,是非極性分子。而像H2O、NH3、NCl3中心原子(O、N)有孤對電子,則為極性分子。
練習:請判斷PCl3、CCl4、CS2、SO2分子的極性。
課本:P73-[交流與討論] P75-5學生完成
總結:鍵的極性與分子的極性的區別與聯系
概念 鍵的極性 分子的極性
含義 極性鍵和非極性鍵 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
決定因素 是否由同種元素原子形成 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
聯系 1. 以非極性鍵結合的雙原子分子必為非極性分子;
2. 以極性鍵結合的雙原子分子一定是極性分子;
3. 以極性鍵結合的多原子分子,是否是極性分子,
由該分子的空間構型決定。
說明 鍵有極性,分子不一定有極性。
[練習鞏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1、凡是含有極性鍵的分子一定是極性分子。2、極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極性鍵。
3、非極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極性鍵。 4、非極性分子一定不含有極性鍵。
5、極性分子一定不含有非極性鍵。 6、凡是含有極性鍵的一定是極性分子。
7、非金屬元素之間一定形成共價鍵。 8、離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共價鍵。
[實驗2] 碘在水中和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情況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3、分子的極性對物質物理性質的影響
A.分子的極性對物質的熔點、沸點有一定的影響, 。
B.分子的極性對物質的溶解性的影響:
相似相溶規則: 。
思考:請例舉化學中常見情況。
C.極性分子在電場或磁場力的作用下會發生偏移。
課堂小結:
1、分子的極性: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
2、分子極性的判斷方法:空間構型法
3、分子的極性對物質物理性質的影響:相似相溶規則
【課堂練習】
1.把下列液體分別裝在酸式滴定管中,并使其以細流流下,當用帶有靜電的玻璃棒接近液體細流時,細流可能發生偏轉的是 ( )
A.CCl4 B.C2H5OH C.CS2 D.CH3Cl
2.CO2、CH4、BF3都是非極性分子,H2O、NH3都是極性分子,由此推測ABn型分子是非極性分子的經驗規律正確的是 ( )
A.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內 B.分子中不含有氫原子
C.在ABn分子中A原子沒有孤對電子 D.中心原子的化合價的絕對值等于該元素的價電子數
3.判斷XY2型分子是極性分子的主要依據是 ( )
A. 分子中存在極性鍵 B. 分子中存在離子鍵
C. 直線型結構,兩個X--Y鍵的夾角為1800D. 非直線型結構,兩個X--Y鍵的夾角小于1800
4.能說明BF3分子中的四個原子在同一平面內的理由是 ( )
A. 任意兩個B—F鍵之間的夾角為1200 B.B—F鍵是非極性鍵
C.B原子與每個F原子的相互作用相同 D.B原子與每個F原子的距離相等
高中化學教案4
【教材內容分析】
在必修2中,學生已初步了解了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離子鍵、共價鍵、分子間作用力等知識。本節內容是在介紹了分子晶體和原子晶體等知識的基礎上,再介紹金屬晶體的知識,可以使學生對于晶體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也可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對所學的知識的認識。教材從介紹金屬鍵和電子氣理論入手,對金屬的通性作出了解釋,并在金屬鍵的基礎上,簡單的介紹了金屬晶體的幾種常見的堆積模型,讓學生對金屬晶體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理解金屬鍵的概念和電子氣理論
2、初步學會用電子氣理論解釋金屬的物理性質
【教學難點】
金屬鍵和電子氣理論
【教學重點】
金屬具有共同物理性質的解釋。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體有固定的幾何外形、有確定的熔點,水、干冰等都屬于分子晶體,靠范德華力結合在一起,金剛石、金剛砂等都是原子晶體,靠共價鍵相互結合,那么我們所熟悉的鐵、鋁等金屬是不是晶體呢?它們又是靠什么作用結合在一起的呢?
【板書】
一、金屬鍵
金屬晶體中原子之間的化學作用力叫做金屬鍵。
【講解】
金屬原子的電離能低,容易失去電子而形成陽離子和自由電子,陽離子整體共同整體吸引自由電子而結合在一起。這種金屬離子與自由電子之間的較強作用就叫做金屬鍵。金屬鍵可看成是由許多原子共用許多電子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共價鍵,這種鍵既沒有方向性也沒有飽和性,金屬鍵的特征是成鍵電子可以在金屬中自由流動,使得金屬呈現出特有的`屬性在金屬單質的晶體中,原子之間以金屬鍵相互結合。金屬鍵是一種遍布整個晶體的離域化學鍵。
【強調】
金屬晶體是以金屬鍵為基本作用力的晶體。
【板書】
二、電子氣理論及其對金屬通性的解釋
1.電子氣理論
【講解】
經典的金屬鍵理論叫做“電子氣理論”。它把金屬鍵形象地描繪成從金屬原子上“脫落”下來的大量自由電子形成可與氣體相比擬的帶負電的“電子氣”,金屬原子則“浸泡”在“電子氣”的“海洋”之中。
2.金屬通性的解釋
【展示金屬實物】
展示的金屬實物有金屬導線(銅或鋁)、鐵絲、鍍銅金屬片等,并將鐵絲隨意彎曲,引導觀察銅的金屬光澤。敘述應用部分包括電工架設金屬高壓電線,家用鐵鍋炒菜,鍛壓機把鋼錠壓成鋼板等。
【教師引導】
從上述金屬的應用來看,金屬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質呢?
【學生分組討論】
請一位同學歸納,其他同學補充。
【板書】
金屬共同的物理性質
容易導電、導熱、有延展性、有金屬光澤等。
⑴金屬導電性的解釋
在金屬晶體中,充滿著帶負電的“電子氣”,這些電子氣的運動是沒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電場的條件下電子氣就會發生定向移動,因而形成電流,所以金屬容易導電。
【設問】
導熱是能量傳遞的一種形式,它必然是物質運動的結果,那么金屬晶體導熱過程中電子氣中的自由電子擔當什么角色?
⑵金屬導熱性的解釋
金屬容易導熱,是由于電子氣中的自由電子在熱的作用下與金屬原子頻繁碰撞從而把能量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到溫度低的部分,從而使整塊金屬達到相同的溫度。 ⑶金屬延展性的解釋
當金屬受到外力作用時,晶體中的各原子層就會發生相對滑動,但不會改變原來的排列方式,彌漫在金屬原子間的電子氣可以起到類似軸承中滾珠之間潤滑劑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層之間發生相對滑動以后,仍可保持這種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發生形變也不易斷裂。因此,金屬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練習】
1.金屬晶體的形成是因為晶體中存在
A、金屬離子間的相互作用
B、金屬原子間的相互作用
C、金屬離子與自由電子間的相互作用
D、金屬原子與自由電子間的相互作用
2.金屬能導電的原因是
A、金屬晶體中金屬陽離子與自由電子間的相互作用較弱
B、金屬晶體中的自由電子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可發生定向移動
C、金屬晶體中的金屬陽離子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可發生定向移動
D、金屬晶體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可失去電子
高中化學教案5
一、教學準備階段:
在走進化學實驗室前,進行實驗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學實驗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實驗室規則,注意安全;課前要做好預習準備,明確實驗要求;實驗時要仔細觀察,實事求是地做好紀錄;認真分析現象并寫好實驗報告;實驗后的廢物要妥善處理,儀器要及時清洗,保持實驗室的整潔。
二、整個教學過程敘述: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藥品的取用、加熱等基本操作訓練,以及觀察能力的培養。
一課時,四十五分鐘完成。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把學生按實驗桌每5人分為一個實驗小組,每組成員的合作任務主要是做實驗時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為一個討論小組。
三、具體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實驗室規則教育:
一、認識你的實驗室;
二、切記實驗室安全規則
(1)請同學宣讀自己擬定的`實驗室規則。
【說明:學生在進入化學實驗室之前,已經進過生物實驗室和物理實驗室做過多次實驗,對實驗室的要求和規則比較熟悉,因此,要求他們自己擬定一份實驗室規則,即讓他們體會到“當家作主”的感覺,又讓他們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信任,也讓他們體會到編寫這些規則的良苦用心。】
(2)教師出示化學實驗室規則。
【說明:沒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學生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強調一下,并提示學生注意與其他學科不一樣的地方。】
(3)展示危險品圖標,萬一發生危險怎么辦?【說明:用問題使學生動腦思考,得出結論。】
第二板塊:具體學習內容
1、藥品的取用
(1)提問家中鹽、味精等調味品用什么盛放?油、醋等調味品用什么盛放?【說明:用生活常識引入,既有興趣又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
(2)觀察桌上的碳酸鈉粉末、鋅粒、石灰石等固體藥品和稀鹽酸、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蒸餾水等液體藥品。【說明:用事實驗證學生的猜想。】
(3)一位同學現場演示“向試管中傾倒液體”、“向試管中滴加液體”,其它同學挑毛病,取得共識后分組進行這兩個實驗操作。重點放在從細口瓶向試管傾倒液體上,并由學生充分討論后小結注意事項。
【說明:把學生相互評價這一重要過程通過實驗操作具體化,并使學生親眼看到評價的價值所在:使結果更完美。】
(4)藥品取用知識的小結。
【說明:必須由學生經過思考自己做出小結,這一步是學生把經驗知識提升為規律知識的一種認知的升華。】
2、物質的加熱
(1)觀察酒精燈的構造,提問為什么有三個“絕對禁止”?
【說明:學生在物理實驗中已知,在此僅強調,即用復習作為學習方法,且使學生體會到不同學科間的整合】
(2)小結酒精燈的使用以及液體加熱注意事項。
【說明:學生自己小結并互相補充,用口頭方式比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觀點。】
3、洗滌儀器
(1)在家如何洗滌炊具?如何判斷炊具已洗干凈?
【說明:很有可能學生只知道如何洗,卻不知道如何判斷是否洗干凈,在此引發同學們思考。】
(2)老師提出一種方案:拿兩只試管(一只用過的,一只潔凈的),討論如何洗刷并從中選出最佳方案,進行操作。仔細觀察洗刷后的試管,判斷是否洗干凈了。
(3)小結:清洗儀器的方法以及儀器是否潔凈的判斷。
【說明:學生自己小結并互相補充,并且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
第三板塊:布置作業。
小結今天所學知識,畫成知識網絡形式。
高中化學教案6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塊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機物的學習為切入點,讓學生在初中有機物常識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加深對有機物和有機化學的整體認識。選取的代表物都與生活聯系密切,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的、聽到的和摸到的,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可以增加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必修模塊的有機化學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為滿足公民基本科學素養的要求,提供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識,使學生從熟悉的有機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目的、內容和方法,認識到有機化學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說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和物質用途;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打好最基本知識基礎、幫助他們了解有機化學的概況和主要研究方法,激發他們深入學習的欲望。
苯就是幾種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為必修內容。本節課主要介紹苯的物理性質、分子結構、化學性質,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從結構角度適當深化對 學生苯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苯分子結構中特殊的化學鍵決定了苯的化學性質。它是對中學階段烴類成鍵知識以及性質的總結與拓展。學好苯的知識對后續有機物的學習具有指導作用。通過這節課,學生基本掌握了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能利用物質的結構推斷物質的性質,利用物質的性質來推斷物質的結構。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在學習苯的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甲烷和烷烴、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單鍵、碳碳雙鍵的.結構特征和特征反應。根據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這些知識就是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已經具備的“先行組織者”,苯有關知識的學習要以此為基礎,注意新知識和“先行組織者”之間的聯系。學生運用“先行組織者”對苯分子的結構進行推測,繼而根據分子結構推測苯的化學性質。
三、具體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例舉苯的主要物理性質(顏色、狀態、熔點、沸點);掌握苯的分子結構并能夠描述其結構特征; 通過苯與溴、濃硝酸等反應,掌握苯能燃燒、易取代、難加成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苯分子組成及結構、性質的探究加強觀察、歸納、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訓練,進一步認識研究有機物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以苯為例,論證物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辨證關系;參與苯分子結構的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發展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顯地表現出科學解釋必須與實驗證據、自然觀察相一致的實證精神;
能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科學家們提出的理論在當時具有的意義,從而理解科學的本質; 體會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認識技術的更新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假說的方法研究苯的結構,掌握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苯分子的結構特點和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方法:以化學史為載體的科學探究法
五、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
20xx年4月頒布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
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這一理念,要求課堂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使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根據建構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教學設計思想,依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原則,在構建學生的學習環境時,采用的是“拋錨式教學”。
本節課沿著歷史的發展脈絡設置了八個學習任務,將一個完整的發現苯、認識苯的過程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運用引導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親歷 “苯的發現之旅”,體會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樂趣,訓練科學方法。本課采用化學史和科學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把演示實驗、探究實驗、苯分子結構假說的提出和證實(或發展)串聯起來,按科學發現基本過程的順序設計教學程序。從發展學生自主性、創新性的角度出發,先啟發學生自己寫出C6H6可能的鏈烴結構簡式,然后設計實驗否定苯具有鏈式結構,從而發現并明確問題。再通過介紹凱庫勒等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從運用假說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并體驗科學探索的基本過程。
六、教學信息技術
依據心理學知識,人類獲取的信息80%來源于視覺,多種感覺協調運用時,獲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節課采用多媒體幻燈片與板書結合的呈現方式增強信息刺激力度,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盡可能多地獲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結構模型 、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相關實驗裝置及其藥品。
高中化學教案7
實驗目的
1、通過讓學生親自做鈉及化合物性質的實驗,使學生加強對堿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的認識。
2、使學生初步學會利用焰色反應檢驗鈉和鉀及其化合物。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實驗重點
1、通過實驗鞏固對鈉及化合物性質的認識。
2、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與思考。
實驗難點
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初步培養其設計實驗和評價實驗的能力。
實驗用品
試管、試管夾、燒杯、膠頭滴管、鐵架臺、酒精燈、藥匙、濾紙、粗玻璃管(10mm×10mm),帶導管的橡皮塞、鉑絲、藍色鈷玻璃、鋁箔、火柴、小刀、水槽、鑷子、蒸發皿、細長玻璃管、脫脂棉、氣球。
鈉、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體及溶液、BaCl2溶液、稀鹽酸、酚酞試液、澄清的石灰水。
實驗形式
單人單組
實驗過程
[引入]本章我們主要學習了鈉及化合物性質。本節課我們通過具體的實驗來對這些知識加以鞏固。
[板書]實驗三堿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師]本節課我們主要進行以下實驗內容。
[板書]
一、鈉的性質。
1、鈉與水反應。
2、鈉在空氣中燃燒。
二、過氧化鈉的性質。
1、Na2O2與水的反應。
2、Na2O2與CO2的反應。
三、Na2CO3與NaHCO3的性質。
1、NaHCO3的不穩定性。
2、Na2CO3、NaHCO3與酸的反應。
3、Na2CO3與NaHCO3的鑒別。
四、用焰色反應檢驗Na+、K+、Cu2+。
[提問]1、做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時,試管中為什么不能有氣體?
2、在NaHCO3加熱分解的實驗時,為什么要先將導管移出燒杯,然后再熄滅酒精燈?
3、做好焰色反應的關鍵是什么?
[注意]: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觸金屬鈉。
2、實驗中所取鈉塊不得超過黃豆粒大小。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思考]:
1、如果將鈉與鹽酸溶液反應,鈉是置換水中的H,還是置換HCl中的H?
2、一開始我們發現Na用煤油保存,經過以上一系列的對鈉的性質的研究,你能說出為什么嗎?
4、用鹽的固體或溶液做焰色反應的實驗時,何者現象更明顯?
[布置作業]填寫好本次的實驗報告,并能熟練地寫出有關化學方程式。
高中化學教案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教材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氯氣》的第一課時。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課本知識結合實驗的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演示實驗,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現象和結果,分析和歸納的能力。以下就是我構造這節課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是全章教材的重點之一。氯不僅是鹵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屬元素。對氯氣的性質、用途、制法等進行比較全面、細致的學習和研究,不僅是下一節進一步學習、研究鹵素性質相似性及其變化規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學習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質變化規律的需要;氯氣的化學性質也是第一章所學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進一步應用和鞏固;在教材中對氯氣性質的認識,是以實驗驗證的方法完成的,這為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等提高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2、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氯氣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難點: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目標分析:
鹵素是一族元素,通過對氯氣的學習使學生通過聯系和思考,更好的掌握整一族的元素。
知識目標: 知道氯氣的物理性質;掌握氯氣的化學性質;了解氯氣的用途。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形成科學的觀察、思維、分析問題和總結歸納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鞏固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思想以及嚴謹求實、努力探索的優良品質。
三、過程分析
1、 學習氯氣的物理性質
首先讓學生觀察一瓶氯氣的顏色及其狀態,再向瓶中加入少量蒸餾水,振蕩后,在瓶后襯一張白紙,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出氯氣的物理性質。
2、 學習氯氣的化學性質
是本節課的重點,采用推理驗證法。引導學生由氯的原子結構分析,推測它的化學性質,再通過實驗來驗證,最后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概括出氯氣是化學性質很活潑的非金屬單質。
1、設問激疑:根據氯的原子結構,請學生分析氯氣的化學性質應該如何?如何驗證?培養學生由原子結構推斷性質的化學思想。
2、實驗驗證:
(1)與金屬的反應:做好兩個演示實驗①銅在氯氣中燃燒。 ②鐵在氯氣中燃燒。 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注意反應條件,寫出化學方程式,并注明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情況(應用第一章所學知識)。在做銅在氯氣中燃燒的演示實驗時,教師一面演示一面提出問題。為什么要灼熱銅,觀察到什么現象?為什么不活潑金屬銅能與氯氣反應?把產物溶于水又有什么現象?進一步加水又有什么現象呢?鐵燃燒的現象有什么不同的現象?
氯氣能與金屬反應,那它能不能與非金屬反應呢?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與非金屬的反應
做好書上的氫氣與氯氣反應的兩個演示實驗,⑴氫氣在氯氣中安靜地燃燒。⑵氫氣和氯氣的混和氣體見光爆炸。特別是第二個實驗,當學生聽尖銳的爆鳴聲時,會全班鼓掌表示祝賀!這種成功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自來水能不能直接用來養金魚?為什么?通過這一與學生聯系比較密切的生活問題引出氯氣與水的反應,能夠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以及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3、學法分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氯氣有一定的認識,掌握氯氣的物理性質,通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和歸納氯氣的化學性質。很多活潑金屬和不活潑金屬極其非金屬能在氯氣中燃燒,并且會寫化學方程式。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動機。
4、歸納小結,布置作業
(1) 氯氣的性質為什么這么活潑?其電子結構排布?
(2) 氯氣能與水反應嗎?會反應又生成什么呢?
高中化學教案9
一、說教材
1、課標分析
通過實驗探究溫度、濃度、壓強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認識其一般規律。
知道活化能的涵義及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通過催化劑實際應用的事例,認識其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化學反應原理》教材的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是對必修部分與此相關內容學習的延伸與深化,也是后續學習化學平衡及移動知識的基礎。在學習該單元之前,學生通過《化學2》(必修)的學習,已經定性的認識化學反應有快有慢,知道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有影響。在選修教材《化學反應原理》中,這部分內容的設置則是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學生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現象產生的原因,逐步認識外界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進而從微觀角度加以解釋,從而實現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升華。另外本節內容的知識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非常強的實用價值。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
②能用有效碰撞理論、過渡態理論等相關理論簡單解釋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學習活動體驗科學探究、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熱點問題,樹立辯證
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教學難點:能用有效碰撞理論、過渡態理論簡單解釋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二、說教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本節課的教學,我采用“引導-探究”的教學模式,應用“問題討論、實驗探究、歸納總結、指導講解”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
通過合理有效的學案,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發現。
2、情境激學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如列舉生活中的常見事實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3、實驗促學
通過實驗方案設計和實驗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在探究與合作中,更好的理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4、媒體助學
通過實驗視頻、動畫演示、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深入淺出、生動形象。
這些方法都立足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傳統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努力實現由教向學的轉變。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二理科學生,經過初三和高一的學習,他們已經儲備了一定的相關知識:諸如溫度、壓強、催化劑、濃度、接觸面積等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等;積累了一些化學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實驗技能;基本上都養成了良好的思考、討論、探究的習慣。本節內容的教學目標重點不是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而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問題解決,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體會到化學學習的樂趣,并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學法指導
學生通過學案導學,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并做好相關的預復習工作,做到溫故知新。
指導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實驗探究、進行自主學習等活動,在思考、觀察、實驗及交流與合作中,自主建構知識,培養和提高化學學習能力。
指導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實際中與本節相關的化學現象,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做到學以致用。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學會”、“會學”、“樂學”。
四、說課堂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和完成探究實驗,并交流、歸納、總結濃度、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壓強的影響則是學生通過觀察教師補充的演示實驗得出;應用相關理論進行解釋雖然是教學難點,但由于學習要求不高,所以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來完成,能達到幫助學生從理論上簡單分析、認識即可。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本節課設計為這樣的學習過程:“創設問題情境→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探究活動→自學理論依據→交流歸納總結”。
具體的課堂教學程序如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本節課的引入可結合視頻和圖片,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我們已經知道,化學反應有快有慢,不同的反應,反應速率也不相同。比如說:爆炸反應速度是相當快的,一幢20層的高樓,在不到10s中的時間就爆破倒地;而煤和石油的形成卻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
為什么不同的化學反應,反應速率會不一樣呢?決定化學反應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得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內因:反應物本身的性質”。
接著指出:“反應物的性質是很難改變的,所以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常常是通過改變外界條件來控制反應速率,請大家結合學過的反應或是生活實際討論有哪些外界條件會影響化學反應速率。”
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和已有知識,討論歸納得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
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很自然的引出了“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這種引入方式,在上課伊始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2、完成實驗探究,理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通過教師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方案設計,自主完成實驗探究,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歸納交流,主動建構知識。這也是本堂課的主要教學環節。
(1)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實驗設計。
如:請選擇合適的實驗用品,設計實驗,探究某一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實驗用品:
試管、錐形瓶、試管架、量筒、藥匙、保溫杯(內裝熱水)氣球
鐵片、鐵粉、NaHCO3粉末、MnO2粉末、鹽酸(2.0mol/L,0.20mol/L)H2C2O4溶液、H2O2溶液(5%、12%)酸性KMnO4溶液、FeCl3溶液
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為了保證實驗設計的合理、有效性,教師應作如下指導:
①如何設計實驗?
首先要明確實驗目的,即探究什么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根據實驗目的,選擇合適的反應物,知道實驗原理→在此基礎上,考慮怎樣操作簡單,現象明顯,進而采用合理的實驗步驟和方法
②指明某一條件的改變,即進行實驗設計時,只考慮有一個條件是變量,其余條件保持不變。
③學生實驗方案設計完成后,指導學生從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和方法幾方面進行交流討論。
(2)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實驗探究。具體實施如下:
每組都提供一定的實驗用品,可分別完成相應的實驗,學生選擇相應實驗完成探究活動,并進行觀察、分析。
高中化學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通過以前章節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的限度、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和化學反應的自發性、以及原電池的原理等理論知識,為本節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理論知識準備。化學電池是依據原電池原理開發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廣闊的應用范圍的技術產品。小到手表、單放機、兒童玩具,大到航空航天、衛星通訊,幾乎無處不在。因此本節的教學是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延伸和拓展,將抽象的理論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感性體驗聯系起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的深入認識化學電池。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也帶動了電池工業的進步,各種新型的電池層出不窮。教材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類電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電池(堿性鋅錳電池)二次電池(鉛蓄電池)和在未來有著美好應用前景的燃料電池。簡介了電池的基本構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適用范圍。同時向學生滲透綠色環保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常見電池的組成與應用;
理解一次電池、二次電池、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
了解常見電池與人類生活、生產的密切關系。
【過程與方法】學會用多種手段獲得信息的方法與途徑,結合生活、生產實際,學習常見化學電池的組成、應用與原理,通過探究,學習探究的方法,體驗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電池工作原理的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通過新型電池的介紹,提高學生創造欲X與學習興趣,學會利用能源與創造能源的方法,提高環保意識與節能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一次電池、二次電池與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性能及應用
【難點】化學電池的反應原理及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四、學情分析
在化學必修2中學生已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初步知識,前一節又已經學過原電池的基本內容,知道原電池的定義,形成條件,簡單的電極反應等,所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化學電源的知識。 學生能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有關數據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五、設計理念
本節課與日常生活、生產實際聯系得比較緊密,所以設計本節教學時,堅持以課堂為主,向課前和課后延伸,課堂教學時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化學電源入手,以化學電源的發展史為線索,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堿性鋅錳電池、鉛蓄電池、氫氧燃料電池等,引導學生對電池的優劣,找尋出這些電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共同探究化學電池的研究和發展方向,課前通過商店調查、上網查閱資料,了解化學電源的'有關信息,課后通過小組研究性學習,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和科學思維的培養,加強學生的合作探究,培養邏輯推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
六、教學方式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采用“預習學習”為先導,通過學生自主預習、調查研究、查閱資料,初步了解常見電池的分類、電池的優劣的判斷、電極方程式的書寫,課堂上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即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小組探究合作、解決問題、小組歸納、提出新問題……的合作探究的自主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去體驗和感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去體驗合作探究所帶來的成功喜悅。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和求真務實的探究精神。課后,通過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立足于社會大背景之下,以更開闊的視野從管理、技術、環境和消費等不同角度來分析實際問題。
七、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介紹化學電池的種類
展示并演示三類化學電池的構造及工作原理的Flash課件。
制作氫氧燃料電池
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課堂練習
高中化學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教材是人教版化學必修2第二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是電化學中的重要知識。初中化學已經從燃料的角度初步學習了“化學與能源”的一些知識,在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中,將從科學概念的層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較系統深入地學習化學反應與能量。該節內容既是對初中化學相關知識的提升與拓展,又為選修“化學反應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礎。該節分為兩課時教學,本課為第一課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初步形成原電池的概念,并能夠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生活在現代社會,學生對“電”有著豐富而又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之后,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正是基于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教材開始的幾個設問,把學生帶進了“化學能與電能相互轉化”的探究之中。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課程內容是對前一節課中“一種能量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①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初步形成原電池概念。
②能夠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2)過程與方法
①學生通過對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學習,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基本過程和方法,初步養成科學探究的能力。
②能對自己探究原電池概念及形成條件的學習過程進行計劃、反思、評價和調控,提高自主學習化學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學生通過探究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奧秘,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熱情,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與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②贊賞化學科學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貢獻,關注能源問題,逐步形成正確的能源觀。
3、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4、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學生在生活中對電池也有所了解。學生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學生對本節課會有所期待。
二、教法分析
教育學理論認為,選擇和采用教學方法時,不僅要根據學科的特點,而且要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選用。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教學離開了實驗,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本課主要采用了實驗探究法、再結合問題探討法、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法等教學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課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在教學中還合理地運用多媒體等輔助手段,便于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學法指導
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實驗需要,采用分組實驗探究、問題探討、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等方法,并結合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在實驗→觀察→討論→推測→驗證的過程中,學習和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原理和構成條件。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養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并學會運用觀察、比較、歸納等方法去分析、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學程序
教與學是有機結合而又對立統一的,良好的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程序的。
(一)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建立新思維
我邀請學生一起動手利用西紅柿,蘋果讓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在這個現象中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呢?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1)引導學生復習金屬鋅和稀硫酸的反應,提出問題:
鋅和稀硫酸反應的類型屬于哪一類?
這個反應中元素的化合價是否發生變化?
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用雙線橋法表示鋅和稀硫酸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以及數目?
(2)通過分析鋅和稀硫酸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情況,作出大膽的假設:如果讓鋅失去的電子在閉合回路中發生定向移動,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從而引導學生設計出電子定向移動的閉合回路,得到銅鋅原電池的裝置圖。
(3)通過分析設計,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得出實驗結論。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問題: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說明產生電能,依據能量守恒原則,能量既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那么電能到底是什么能轉化而來的呢?和學生一起分析從而初步形成原電池的概念。
這種通過問題情景的`引入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又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進入學習主題,避免思維的盲目性。
(二)師生互動,傳授新知
這部分的教學內容分為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原電池的構成條件兩部分。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采用分組探究,再結合設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法等教學方法,并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
1、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教學:
教材中“構成原電池的條件”這一討論題,問題過于空泛,考慮到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概括能力還不是很強,單純的討論可能會無從談起。因此,我在這部分內容教學時,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依據之前設計出的銅鋅原電池裝置提出問題:如果更換銅鋅原電池中的部分電極材料,那么電流計的指針依舊會發生偏轉嗎?得到實驗方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設計的實驗方案,我把學生分為四大組,共八個實驗,通過分組對比實驗,根據實驗現象的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討論,得出原電池的構成條件,讓學生體驗學習化學的樂趣。
2、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教學:
原電池原理教學時,我采用問題引導,動畫演示,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等方法。利用多媒體展示原電池工作原理的微觀示意圖,使學生直觀的觀察到原電池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的變化,如電子的定向移動,電流的流向以及陰陽離子的定向移動。引導學生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在初中物理已有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通過電流的方向來確定原電池的正極和負極,并和學生一起討論總結判斷正負極的其他方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大腦中初步形成原電池的概念。
最后利用銅鋅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解釋在新課之前的實驗現象,說明蘋果,西紅柿中含有電解質溶液,和銅片,鋅片以及導線共同構成了一個原電池裝置,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使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通過這個現象的解釋,使學生感受到化學世界的奇妙,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三)練習鞏固內化新知(見學案)
(四)學生小結升華新知
課堂小結,讓學生在學案中自己小結,能使學生體會到一堂課中的樂趣和收獲,老師做要點補充。
(五)布置作業
1、(必做題)課本44頁1題、2題
2、(選做題)制作水果電池。
五、板書設計(略)
高中化學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開發利用金屬礦物和構》是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二第四章第1節的教學內容,主要幫助學生認識和體會化學在自然資源開發和利用中的意義和作用,解釋化學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關系,樹立資源保護意識及合理開發意識。因此,教學要圍繞這一教學目標展開。本節教學重點:解化學方法在金屬礦物開發(主要是金屬冶煉)及海水資源開發中的作用。
本節教學難點:學生在掌握金屬冶煉的一般原理基礎上,了解適用于不同金屬的冶煉方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出金屬冶煉的一般原理及冶煉的一般方法
(2)說出海水資源綜合利用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鋁熱反應及海水的實驗,學會金屬冶煉的原理及簡單了解元素分析的方法
(2)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的嚴密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了解金屬回收的意義,培養學生的資源環保意識
(2)通過聯系知識與生產實踐的關系,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熱愛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化學方法在金屬礦物開發(主要是金屬冶煉)及海水資源開發中的作用。
難點:學生在掌握金屬冶煉的一般原理基礎上,了解適用于不同金屬的冶煉方法。
四、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實驗水平有差距。有些學生化學實驗基礎都不好,所以講解時需要詳細。對于研磨和過濾等操作學生有一定的基礎,但鋁熱實驗是首次接觸,需要教師指導并嚴格注意實驗安全。
五、教學方法
1.實驗法:鋁熱反應,海帶中提取碘
2.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導學案,完成課前預習學案離。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六人一組,實驗室內教學。課前打開實驗室門窗通風,課前準備好綠實驗用具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引言】 金屬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廣,但金屬元素一般分布在什么區域?
【講解】 (正確評價學生的回答,并補充)金屬元素廣泛分布于礦物中,動植物體內及海洋等區域中。
【質疑】 金屬元素在自然界中,如礦物或海洋中,是如何存在的呢?這又與什么性質有關?
【板書】 一、金屬的存在:游離態:少數不活潑的金屬;化合態:多數比較活潑的金屬
【介紹】 我國的礦產資源現狀,國情教育
【講解】 我們日常使用的金屬材料大多是金屬單質或合金。因此必須把化合態的金屬轉化為金屬單質-金屬的冶煉。
【板書】 二、金屬的冶煉
【設問探究】 我們該如何從礦石中提煉出金屬單質呢?根據什么原理?
【學生活動】 分組討論、發言
【講解】 (正確評價學生的回答并復述)冶煉金屬的根據是用還原劑把金屬礦石中的金屬離子還原成單質,經過三個步驟。冶煉的步驟: 第一步:礦石的富集:除去雜質,提高礦石中有用成分含量。 第二步:冶煉:利用氧化還原反應,在一定條件下,用還原劑還原。 第三步:精煉:采用一定方法,提煉純金屬。
【板書】 1、金屬冶煉的實質 【分析探討】金屬離子的得電子能力是否全都相同?這與什么有關?
【講解】 由于金屬的活動性不同,金屬離子得到電子還原成金屬原子的能力也就不同,因此,對于不同活性的金屬離子就必須采取不同的還原方法進行冶煉。
【板書】 2、金屬冶煉的方法
【分析】 一些不活潑的金屬,它們是在金屬活動順序中位于氫后面的金屬,如 Hg、Ag等,其陽離子得電子能力很強,所以其還原的條件比較容易達到。Hg、Ag的氧化物受熱就能分解得到單質。
【板書】 (1)、熱分解法 2HgO 2Hg+O 2 ↑2AgO 2Ag+O 2 ↑
【分析】 位于活動性順序表中前端的金屬如 K、Na、Ca、Al等金屬,我們知道其還原性很強,容易失去電子,而其對應的陽離子則氧化性很弱,很難得到電子;一般的還原劑都無法把它的陽離子還原出來。我們只能使用通電分解其熔融鹽或氧化物的方法來冶煉。
【板書】 (2)、電解法 MgCl 2 (熔融) Mg+Cl 2 ↑
【分析】 對于大多數金屬,如位于金屬活動順序表中間一段的金屬所對應的離子,得電子能力較強,其化合物又不能通過受熱分解得到金屬單質,必須使用還原劑還原金屬陽離子。常見的還原劑有焦炭、一氧化碳、氫氣。一些活潑金屬也可作為還原劑,將相對不活潑的金屬從其化合物中置換出來。
【板書】 (3)、熱還原法 ① 常用還原劑:焦炭、CO、H 2 、活潑金屬(如Al)等
【練習】 分別寫出這四種常用的還原劑冶煉赤鐵礦的化學方程式。
【點評并強調】 若金屬以硫化物或碳酸鹽形式存在,應先將其轉化成氧化物。
【實驗探究】 實驗 4—1 (實驗前用磁鐵檢查一下室溫條件下有無鐵存在;反應后再用磁鐵檢查有無鐵生成)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并思考回答:反應前:無鐵存在。反應中:發光、放熱、反應劇烈。反應后:用磁鐵檢查生成物有塊狀物被吸起。2Al+Fe 2 O 3 =2Fe+Al 2 O 3 +Q。Al的還原性強于鐵,也能與化合態氧結合。證明Al的還原性強于Fe,Al可與化合態的氧反應。 (演示鋁熱反應,由學生寫出反應方程式,并分析各種試劑的作用)。
【說明】 在該反應中,鎂條和氯酸鉀是引燃劑,鎂條在空氣中可以燃燒,氧氣是氧化劑。但插入混合物中的部分鎂條燃燒時,氯酸鉀則是氧化劑,以保證鎂條的繼續燃燒,同時放出足夠的熱量引發氧化鐵和鋁粉的反應。由于該反應放出大量的熱,只要反應已經引發,就可劇烈進行,放出的熱使生成的鐵熔為液態。 【設疑】 發生了什么反應?如何書寫化學方程式呢? 2Al+Fe 2 O 3 =2Fe+Al 2 O 3
【講述】 我們把上述反應稱為鋁熱反應。
【板書】 ②鋁熱反應
【應用探究】 鋁熱反應有什么用途呢?
【放錄像】 鋁熱反應在生產中的應用:焊接鋼軌、冶煉難熔金屬。看錄像。體會化學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激發學生熱受化學的情感。
【講述并板書】 ③應用: a:野外焊接。 b:冶煉難熔金屬(要求學生寫出冶煉鉻、錳的反應)。 2Al+Cr 2 O 3 =2Cr+Al 2 O 3 4Al+3MnO 2 =2Al 2 O 3 +3Mn
【小結】 金屬冶煉的方法:(投影)
【過渡】 地球上的金屬礦產資源是有限的,無法再生,而且隨著金屬的使用,金屬會被腐蝕而污染環境,那么我們應該具體怎么做呢?
【板書】 三、金屬的回收與環境、資源保護
【閱讀指導】 閱讀教材相關內容。
【講述】 正確評價學生的回答并歸納。
【講述】 有關金屬回收再利用的好處。 1、廢舊金屬的最好處理方法是回收利用。 2、回收利用廢舊金屬的意義是減少垃圾量,防止污染環境且緩解資源短缺的矛盾。
【資料介紹】 以鋁為例,生產一噸原鋁至少要消耗四噸鋁土礦資源。當前全球原鋁的年產量約 2500萬噸,年消耗鋁土礦超過一億噸,如果照此發展下去,地球上的鋁土礦資源就會越來越少,直至有一天枯竭。如果人類消費的鋁能夠回收利用,只要回收利用量達到產量的二分之一,每年就將減少鋁土礦消耗量約5000萬噸,這對保護全球鋁土礦資源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其次,利用廢雜原料生產一噸合金鋁錠與用鋁土礦原料生產一噸原鋁錠相比,可以節省95%以上的能源消耗。 每生產一噸原鋁錠需要消耗能源 213.2TJ(電能約占82%),而生產一噸再生鋁合金錠所需能源消耗為5.5TJ(燃料約占80%),僅為原鋁錠生產能源消耗的'2.6%,優勢比較明顯。由于鋁可以反復循環使用,從再生鋁廢料中再生產鋁,其節能效果更加顯著。另外,再生鋁生產中二氧化碳的產生量和排放量與原鋁生產相比,大為減少。有資料統計,再生鋁生產可比用水電生產原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1%,比用燃油發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7%以上,比用煤發電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多,環保效益十分顯著。
【小結】 指導學生歸納本節課的內容。
【作業】 上網查資料了解中國金屬的回收利用情況,并寫一份調查報告( 300字左右)
【引入】 海洋約占地球表面積的 71%,具有十分巨大的開發潛力。海洋對于人類的意義,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提供生存的自然環境、漁鹽之利、航運交通、國家安全等方面。海洋農牧化、海洋油氣開發、深海采礦、海水綜合利用等產業開發已形成規模,并顯示出巨大潛力。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是解決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我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海洋。
【資料展示】 海洋之所以被譽為人類未來的希望,是因為海洋中有豐富的資源和能源。海洋自然資源的分類有多種,《中國自然資源叢書海洋卷》按照海洋資源的性質、特點、存在形態,將海洋資源分為 6個大類:①海洋生物資源(包括漁業資源、藥物資源、珍稀物種資源);②海底礦產資源(包括金屬礦產資源、非金屬礦產資源、石油和天然氣資源);③海洋空間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港口和交通資源、環境空間資源);④海水資源(包括鹽業資源、溶存的化學資源、水資源);⑤海洋新能源(包括潮汐能資源、波浪能資源、海流能資源、溫差和鹽差能資源、海上風能資源);⑥海洋旅游資源(包括海洋自然景觀旅游資源、娛樂和運動旅游資源、人類海洋歷史遺跡旅游資源、海洋科學旅游資源、海洋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
【板書】 一、海洋資源的分類 【多媒體投影】
【講述】本節我們僅以海水資源為例,一起來探究一下海水資源的利用和海水化學資源的利用前景。
【閱讀教材及資料并思考】 1、海水中水資源的利用包括哪幾部分? 2、海水淡化有哪些方法?
【資料展示】 海水直接利用包括沿海工業冷卻用水、生活用水和耐鹽植物灌溉。這是海水資源開發的一個領域。據預測, 20xx年時美國工業用水的1/3將由海水提供。我國今后也要發展海水直接利用工程。在沿海地區,特別是在電力、冶金、化工等行業推廣海水冷卻方法,同時推廣在生活領域中使用海水,如沖洗、除塵、消防、灌溉、印染等。目前青島市已有20多個單位直接利用海水,年用海水量占全市工業用水量的67%,上海石化總廠每小時用海水量達100×10 4 t,青島、大連、天津等城市的發電、石油、化工等部門每年直接利用海水達50×10 8 m 3 。 海水淡化現有 20多種技術方法。目前技術純熟、經濟效益較好的是蒸餾法、電滲析法和反滲透法。蒸餾法即通過將海水加熱蒸發,再把蒸汽冷凝得到淡水。這是傳統的方法,目前生產能力最大。這種技術正朝著容量大型化(日產10×10 4 t以上)和目的多重化的方向發展,如利用淡化后的濃縮海水提取有用物質,利用發電廠余熱進行海水淡化等。我國已進行了日產百噸的淡化裝置試制,具備了設計和研制大、中型蒸餾淡化裝置的技術能力。 我國的海水化學資源
【講述】 海水水資源的利用包括兩個方面, 1、海水直接利用。2、海水的淡化。
【板書】 二、海水水資源的利用: 1、海水直接利用。 2、海水的淡化。
【講述】 水淡化的方法已有十幾種,主要的有蒸餾法、電滲析法、離子交換法等。其中蒸餾法的歷史最久,技術和工藝也比較完善,是目前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此法耗能大成本較高,因此可利用太陽能進行海水蒸餾淡化。 蒸餾裝置圖
【資料展示】 太陽能海水蒸餾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國防部制造了許多軍用海水淡化急救裝置,供飛行員和船員落水后取水用,這種裝置實際上是一種簡易的太陽能蒸餾容器。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佛羅里達的戴托納海灘,建立了供大規模太陽能蒸餾研制工作用的特殊實驗站。希臘、阿爾及利亞、澳大利亞等國也進行了許多太陽能蒸餾試驗。世界上最大的池式太陽能蒸餾器在希臘的帕特莫斯,玻璃總面積為8651平方米,最大日產量為40立方米淡水。 太陽能蒸餾器結構簡單,主要由裝滿海水的水盤和覆蓋在它上面的玻璃或透明塑膠蓋板構成。水盤表面涂黑,裝滿待蒸餾的水,盤下絕熱,水盤上覆蓋的玻璃或透明塑膠蓋板下緣裝有集水溝,并與外部集水槽相通。太陽輻射透過透明蓋板,水盤中的水吸熱蒸發為水蒸氣,與蒸餾室內空氣一起對流。由于蓋板本身吸熱少,溫度低于池中溫水,水蒸氣上升并與蓋板接觸后凝結成水滴,沿著傾斜蓋板借助重力流到集水溝里,而后再流到集水器中。池式太陽能蒸餾器中海水的補充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斷續的。雖然它有很多不同的結構形式,但基本原理是一樣的。這類蒸餾器是一種理想的利用太陽能進行海水淡化的裝置。
【講述】 海水中溶存著 80多種元素,其中不少元素可以提取利用,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我國對海水化學元素的提取都有一些研究,可以列為未來的開發產業。
【板書】 三、海水化學資源的利用
【實驗探究】 海水中幾種重要元素的提取: 1、海水提溴 2、海帶中碘元素的證明?
【學生活動】 1、閱讀教材,寫出有關海水提溴利用原理的化學方程式。 2、描述“海帶中碘元素的證明”實驗現象寫出相關的化學方程式。
【作業】 上網查資料了解從海水中提取其它元素(如鉀、鎂等),并寫一份調查報告( 10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一、海洋資源的分類 二、海水水資源的利用: 1、海水直接利用 2、海水的淡化 三、海水化學資源的利用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并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后及時批閱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
一、金屬的存在:游離態:少數不活潑的金屬;化合態:多數比較活潑的金屬
二、金屬的冶煉 1、金屬冶煉的實質 2、金屬冶煉的方法 (1)、熱分解法 (2)、電解法 (3)、熱還原法 ① 常用還原劑:焦炭、CO、H2、活潑金屬(如Al)等 ②鋁熱反應 ③鋁熱反應的應用: a:野外焊接。 小結:金屬冶煉的方法:
三、金屬的回收與環境、資源保護
四、海水化學資源的利用。
高中化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2.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熱穩定性實驗,使學生了解鑒別它們的方法。
3.使學生認識對比的學習方法。
4.使學生學會歸納,總結。
5.通過了解侯德榜制堿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na2o2的性質。
2.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
教學難點:
過氧化鈉和水、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用具
投影儀、小試管、大試管、小燒杯、脫脂棉、膠頭滴管、酒精燈、火柴、氣球、小燒杯、鐵架臺、鑷子,na2o2、na2co3、nahco3固體,nahco3、bacl2溶液,稀鹽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試劑。
課時安排:
共1課時
第一課時:
鈉的氧化物:氧化鈉與過氧化鈉
教學過程
[設問]有人打電話119,意味著有什么事情發生?
[學生]有火情發生。
[設問]這時,我們首先想到用什么滅火呢?
[學生]水、滅火器等。
[講解]通常使用的滅火器是由于反應產生了比空氣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燒的二氧化碳。而今天,我卻要用水和二氧化碳來點火,大家相信嗎?
[演示實驗2—6]蘸有na2o2的脫脂棉與水的反應。
[補充實驗]在一個盛有少量碳酸鈉固體的小燒杯中加入鹽酸,并用鑷子夾取蘸有過氧化鈉粉末的脫脂棉伸入燒杯,脫脂棉劇烈燃燒。
[補充實驗]也可以用此法:用脫脂棉包一定量的過氧化鈉,請學生用玻璃管吹氣,過一段時間,棉花就會劇烈燃燒,所以也叫“吹氣生火”
[設問]發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過氧化鈉]
[教師]原來,是這種叫做過氧化鈉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課]由于鈉的性質活潑,其化合物的種類繁多,用途也廣。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鈉的化合物。
[板書]第二節鈉的化合物
[板書]一、過氧化鈉
[教師]由剛才的實驗我們可知,na2o2可與h2o和co2發生化學反應,它們反應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演示實驗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試管中,檢驗生成的氣體,并在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
[講解]由剛才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和溶液變紅可推知,na2o2與水反應后生成了相應的堿naoh和o2,請大家寫出該反應的反應方程式,并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學生活動]
[教師板書]2na2o2+2h2o====4naoh+o2↑
[講解]na2o2與co2反應時也生成了o2(支持了脫脂棉的燃燒),同時生成了na2co3。na2o2
[板書]2na2o2+2co2====2na2co3+o2↑
[補充實驗]在盛有少量酚酞試液的試管中逐漸加入na2o2粉末,振蕩。
[學生描述所觀察到的現象]溶液先變紅,后褪色。
[講解]上述實驗說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實際應用中,我們常用其來漂白織物、麥稈、羽毛等。
[投影思考題]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來做供氧劑,說明理由。
2.na2o2應怎樣保存?
設問:na2o2與鹽酸反應產物呢?學生完成
[學生活動]2na2o2+4hcl====4nacl+o2↑+2h2o
[過渡]同樣是由鈉元素與氧元素組成的化合物——na2o,卻有著與na2o2不同的性質。
高中化學教案14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結構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數和原子結構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學有關周期表的結構的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周期表的結構;周期、主族序數和原子結構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有100多種元素組成,這些元素性質不同,有的性質活潑,易與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性質不活潑,不易與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為什么他們性質不同?他們之間存在著什么聯系?為解決以上問題,我們今天學習元素周期表。
[板書]:第一節元素周期表
[提問]:有那位同學知道到目前位置人類已發現了多少種元素?
[學生回答]:112種,投影元素周期表,那么元素周期表是誰發現呢?
[指導閱讀]:門捷列夫圖象
[思考與教流]:門捷列夫發現元素不是一群烏合之眾,而是像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按照嚴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著,怎么排列的呢?
[講解分析]: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把當時已發現的60多種元素按其相對原子質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將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放在一個縱行,通過分類歸納,制出第一張元素周期表,開創了化學歷史新紀元;教師把元素周期表的掛圖掛于黑板上ぃ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元素周期表的`有關知識。
[板書]:一、元素周期表
[設問]: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順序給元素編號,得到原子序數。在發現原子的組成及結構之后,人們發現,原子序數與元素的原子結構之間存在著如下關系:
[板書]: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思考與教流]:
1.畫出1-18號元素原子的結構示意圖。
2.認真分析、觀察原子結構上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
3.將上述1-18號元素排列成合理的元素周期表,說明你編排的理由。
[板書]:(一)、元素周期表編排原則:
1、按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從左到友排列。
2、將電子層數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個橫行。
3、把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個縱行。
[過渡]: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結構,請大家閱讀書本第5頁的內容。
[板書]:(二)、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設問]:數一數元素周期表有多少個橫行?多少個縱行?
[學生回答]:(數后回答)有7個橫行,18個縱行。
[教師精講]:對。我們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個橫行稱作一個周期,每一個縱行稱作一族。下面,我們先來認識元素周期表中的橫行——周期。
[板書]:1、周期
[教師精講]: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個周期,請大家閱讀課本P5的有關內容。
[設問]: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個橫行即同一個周期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回答]:依據為具有相同電子層數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數遞增順序排列在一個橫行里。
[設問]:周期序數與什么有關?
[歸納小結]:周期序數=電子層數。
[課堂反饋]:1、已知碳、鎂和溴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它們分別位于第幾周期?為什么?
[學生回答]:碳有兩個電子層,位于第二周期,鎂有三個電子層,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個電子層,位于第四周期。
[教師精講]:元素周期表中,我們把1、2、3周期稱為短周期,4、5、6周期稱為長周期,第7周期稱為不完全周期,因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發現。
[過渡]:學完元素周期表中的橫行——周期,我們再來認識元素周期表中的縱行——族。
[板書]:2、族
[設問]:請大家數一下,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個縱行?
[學生回答]:18個。
[設問]:在每一個縱行的上面,分別有羅馬數字Ⅰ、Ⅱ、……及A、B、0等字樣,它們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呢?
[學生回答]:族序數,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設問]:什么是主族?什么是副族?
[歸納小結]:由短周期元素和長周期元素共同構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長周期元素構成的族,叫做副族。
[設問]: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個主族?多少個副族?
[學生回答]:7個主族、7個副族。
[設問]: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種類的元素?為什么把它們叫零族?
[學生回答]:零族元素均為稀有氣體元素。由于它們的化學性質非常不活潑,在通常狀況下難以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把它們的化合價看作為零,因而叫做零族。
[設問]:第Ⅷ族有幾個縱行?
[學生回答]:3個。
[設問]: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從ⅢB到ⅡB之間的元素名稱,它們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點?說明什么?
[教師精講]:其偏旁均為“金”,說明它們均為金屬。很正確。元素周期表的中部從ⅢB族到ⅡB族10個縱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種元素,通稱為過渡元素。因為這些元素都是金屬,所以又把它們叫做過渡金屬。
[設問]:主族元素的族序數與什么有關?
[學生回答]:主族序數=最外層電子數。
[教師精講]:周期表中還有些族還有一些特別的名稱。例如:第IA族:堿金屬元素第VIIA族:鹵族元素0族:稀有氣體元素
[課堂反饋]:
2、完成下列表格:
3、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如下,判斷其位于第幾周期,第幾族?
[總結]:最后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結構:三短三長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作業]:P11:1、2
高中化學教案15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化學新課程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人教版)第三章《烴的衍生物》第一節《醇、酚》第二課時,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并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實際能力,體現化學新課程“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新理念,貫徹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將從以下五方面設計這節課:
一、說教材
1.內容和地位
本節內容從知識結構上看,可分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組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它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從教材整體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學化學里面,教材只著重介紹兩種物質——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簡單的芳香烴;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烴衍生物,又是酚類物質的代表。可見,《苯酚》在高中有機化學里面也處于較重要的地位。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內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學生在學習乙醇的過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團對有機物主要性質的決定性作用,對乙醇中官能團羥基的性質也已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這一基礎上緊接著安排苯酚知識的學習有其獨特的作用,既能聯系前面已學過的知識,又能為后面烴的衍生物的學習提供方法,作好鋪墊。而苯酚的結構與乙醇結構中都含羥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質有相似之處,但事實上苯酚性質與乙醇性質又有不同之處,本節內容安排在此還有對比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對比學習,使學生對酚羥基和醇羥基的性質將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理解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境有一定的相互影響,從而學會全面的看待問題,更深層次的掌握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認知特征并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a、認識酚類物質,能夠識別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和主要用途
c、理解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
(2)過程與方法方面
通過對苯酚性質的探究學習,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a、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b、通過對結構決定性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教育。
c、培養學生關注化學與環境、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生活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苯酚的化學性質。
難點: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境的相互影響。
二、說教法
學情分析:
本節課前,學生已學完了烴和烴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內容,對有機化合物的學習特別是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系有一定的認識,能掌握常見的有機反應類型,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對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建構知識體系,在該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知識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建構。
苯酚結構與乙醇結構的相同點(都有羥基)為學生對苯酚性質的探究提供了基礎;苯酚結構中與乙醇的不同點(羥基與苯基相連)又為學生的進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空間。因此,我將該節的內容設計成探究式教學模式。主要采用通過創設情景——探究實驗——推導——反思應用等教學方法,并充分利用實物感知、演示實驗和現代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的機會,體現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
三、說學法
圍繞本節課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采用類比類推,以舊促新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情景一】新課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學來引入新課,先展示藥皂、苯酚軟膏以及苯酚軟膏的說明書,讓學生閱讀苯酚軟膏說明書,提問:從化學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質?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引導學生初識苯酚,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指導學生動手做探究實驗一,根據苯酚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情況,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很容易主動的獲取苯酚物理性質的知識,傳統的教學一般是把物質的物理性質直接傳遞給學生,顯然,這些知識通過學生主動建構比老師將知識簡單地傳遞更易接受和掌握。
【情景二】初識苯酚
【探究實驗一】物理性質
學生實驗:(1)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色、態,并小心的聞它的氣味。
(2)溶解性實驗(溶劑分別為冷水、熱水和乙醇)
重點歸納出苯酚的色、態、味和溶解性。
(3)產生疑問:在苯酚藥膏說明書中還提到了“色澤變紅”、“不能與堿性藥物并用”那么,色澤變紅的原因是什么?不能與堿性藥物并用說明苯酚可能具有什么化學性質?
【情景三】結構特點
結構分析:觀察分子模型,類比醇、酚、酸中羥基的性質
【情景四】極弱酸性
【探究實驗二】苯酚溶液是否有酸性?
學生觀察到渾濁的苯酚溶液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后變澄清,說明苯酚顯酸性,因此,苯酚又名石碳酸,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劑,溶液會變紅,那么,苯酚溶液也顯酸性,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是否也有此現象呢?通過演示實驗,發現苯酚中滴加紫色石蕊后并不顯紅色,學生產生了疑問,苯酚的水溶液為什么不能是石蕊變紅呢?引導學生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提起了學生的興趣,這樣自然的過渡到二氧化碳與苯酚鈉的反應,指導學生動口向苯酚鈉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此時學生既興奮又有很濃厚的.興趣,這樣設計既是課堂生動活潑,又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實驗學生對苯酚鈉溶液與二氧化碳反應已經完全掌握。
【情景五】三元取代
【探究實驗三】取代反應
接著組織學生討論:乙醇和苯酚同樣含有羥基,但為什么乙醇不呈酸性,而苯酚呈弱酸性?這說明什么問題?點撥學生:由乙醇和苯酚的結構上分析,并展示他們的分子結構以幫助理解,得出是苯環對羥基的影響,使羥基具有 一定的特性 ,這同時也更進步加深化學環境對官能團性質的影響,突破了難點。繼續設疑,那羥基對苯基是否也有影響?
聯系前面已學的知識:苯與液溴的反應,推測:將濃溴水加入苯酚中會發生什么反應呢?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實驗三,根據已有知識學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應,那么,是幾元取代呢?引導學生回憶甲苯與濃硝酸反應的產物,類比類推苯酚與溴水反應的產物是三元取代。接著,我請學生回憶苯和液溴發生取代反應的條件和產物現象,并與該反應對比,哪個取代反應更容易?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苯酚更易取代,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這個事實,我從苯和苯酚的結構上對比說明,由于羥基對苯環的影響,使得苯酚中苯環上羥基鄰、對位碳原子上的氫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環的性質與苯的性質有了差異,加深對難點官能團對所處的化學環境有影響的理解。
【情景六】顯色、氧化
回顧情景一,學生們通過分析色澤變紅可能是苯酚與空氣中某些成分反應了,不能與堿性藥物并用可能是苯酚具有酸性,這兩點包含了苯酚的主要化學性質,也就緊扣這節課的重點,以下就圍繞這兩點來展開,首先,我引導學生們分析空氣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與苯酚發生反應的物質是水和氧氣,設問:苯酚是與水反應而色澤變紅的嗎?根據剛才的探究實驗一,學生很容易判斷出苯酚變紅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既然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那就可能是與氧氣反應造成的,因此,在這個猜想下,我做演示實驗一,很快同學們觀察到苯酚液變紅了,該實驗證明了苯酚確實因與氧氣反應變紅,學生們推斷出苯酚具有還原性,接著我就追問:既然苯酚具有還原性,那么,除了能與典型氧化劑氧氣反應外,還能否與其他氧化劑反應呢?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我們學過的氧化劑,從學生羅列的氧化劑中我選擇了兩種:溴水和三氯化鐵,這樣的教學設計使溴水與三氯化鐵在本節的出現顯得很自然,
性質小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應用途
【情景七】苯酚用途
五、總結反思: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帶著剛才的思考、討論的結果再次梳理思路,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最后用一道習題來運用本節課的知識。
六、反饋練習:
(1)苯酚與濃硝酸反應可生成一種烈性炸藥,請寫出化學方程式。
(2)選擇合適的試劑和儀器,除去苯中的苯酚。
七、課外探究
設計實驗證明葡萄和葡萄飲料中含有酚類物質。通過這個生活小常識和一個課后實驗,加強學生對酚類物質的辯證的認識。
八、說板書
(一)物理性質:
1、無色、特殊氣味的針狀晶體;
2、常溫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二)分子結構:
(三)化學性質:
1、極弱酸性:
2、三元取代:
3、顯色反應:遇FeCl3溶液顯紫色(檢驗苯酚)
4、易被氧化:
(四)用途:
高中化學教案16
教學目標:
1、了解元素概念的涵義;
2、學會用元素概念區分單質,化合物,氧化物、
教學重點:
元素概念,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難點:
元素概念的形成及應用、
教學過程:
1、口答: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本質區別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量
引入新課:利用原子量概念以一種碳原子……………
這種碳原子指的是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12,此外還有6
個質子,7個中子的碳–13,還有6個質子,8個中子的碳–14,它們核內中子
數雖不相同,但它們的核電荷數(即質子數)都是6、引出元素定義:
講授新課:元素、
1、定義: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相同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
一類原子,指核電荷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的原子總數、
講解:無論是木炭中的碳原子,還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們的'核電
荷數(即質子數)都是6,說明它們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
子里的氧原子與氧氣分子里的氧原子其核電荷數都是8,稱為氧元素、
提問:二氧化碳由幾種元素組成(追問四氧化三鐵呢氯酸鉀呢)、
2、元素的分類:
目前已發現100多種元素,可將它們分為:
閱讀P36圖四,答: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種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哪兩種
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哪兩種
3、元素符號的讀法,寫法:
P38表2–3、講解元素的名稱、(象形),元素符號的讀法(看偏旁),
寫法(一大二小)、
4、元素符號的意義:
(1)、表示一種元素、
(2)、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例如:;2H:表示兩個氫原子、
5、--元素1--
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6、單質和化合物,氧化物:
提問:什么是純凈物,什么是混合物
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如:O2,N2,Cu,Fe,He,等、
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如:CO2,SO2,KMn04,等、
氧化物: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如其中一種是氧元素、
如:H2O,CO2,Fe3O4,SO2,等、
單質與化合物的比較:
單質化合物
相同點都是純凈物
不同點同種元素組成不同元素組成
說明:單質中只含一種元素,但只含一種元素的物質卻不一定是單質、
如:O3和O2組成的混合物只含一種元素、
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種元素,但含不同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
是化合物、如:H2和O2的混合氣體含兩種不同元素,但不是化合物、
歸納物質的分類:
元素及元素符號
高中化學教案17
作為老師想要把一節課上好,那么就需要課前做相關規劃,那就是教案,一起來看看我們的化學老師是如何做自己的教案的?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別。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利用實驗和數據的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沿著“問題—實驗—分析—結論”的思路,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中心內容是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對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卻很少思考。教材一開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無止境地溶解糖或食鹽這樣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到要討論的問題中來。接著教材分別安排了兩組實驗[實驗7-2]、[實驗7-3]和[實驗7-4],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要條件固定,物質是不會無限制地溶解在溶劑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為依據,通過教師的歸納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飽和溶液的概念”。
1.通過[實驗7-2],學生應該了解:
(1)要判斷物質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須確定“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兩個條件。
(2)當這兩個條件不變時,物質溶解的確都各有其限度。學生有了這兩點認識之后,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當溶質溶解達到它的限度時(如果條件不變),溶液就處在一種特殊的狀態即飽和狀態。這時的溶液就是該狀態下此溶質的飽和溶液。
如何教學生判斷是否達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繼續溶解而有固體剩余的時候”,這是利用可直接觀察到的宏觀現象作為判斷溶液飽和的一個依據。但是利用“有固體剩余”來判斷溶液已達飽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為前題,否則就沒有意義。
[實驗7-3]和[實驗7-4]通過分析可以得到下列關系:對于大多數溶液來說:
(1)說明當改變飽和溶液的任何一個條件時,飽和溶液的狀態都會被破壞,成為“不飽和溶液”。
(2)從反面證明飽和溶液定義的敘述必須有兩個前提為條件,否則就沒有意義。
(3)客觀上向學生介紹了使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的兩種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至于相反過程,即由不飽和溶液轉為飽和溶液,由于可能會引起物質的結晶析出,在本節暫不宜展開討論。
2.為了消除學生把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混為一談,教材作了一段專門敘述。
通過[實驗7-5],利用剛剛建立起來的飽和與不飽和概念及其判斷方法,來分辨濃溶液與稀溶液,以及它們跟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區別,是很有說服力的,教師應很好利用這段教材,或講解或指導閱讀。在討論時一定要向學生指明,溶液的濃稀,是指一定量溶劑中溶質的相對含量不同而言,與溫度是否變化無關;飽和與不飽和是指溶質是否達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溫度和溶劑的量兩個條件的制約,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種存在狀態,與溶液的“濃”、“稀”無關。
教學建議
(1)邊實驗、邊分析、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并給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濃”“稀”跟溶液飽和與不飽和這兩組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區別。
難點:
利用實驗和數據結合,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溶液。為了對溶液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將溶液作以分類: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演示[實驗7-2]在10毫升水里分別加入食鹽和硝酸鉀固體,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師活動] 提問:在實驗演示過程中,溶液的溫度是否改變?水的量是否改變?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目的:為學生觀察實驗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緩慢加入氯化鈉和硝酸鉀固體,邊加入邊振蕩,直到試管里有剩余固體不再溶解為止。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回答以上提出的問題。
[結論]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
[教師活動]提問:在提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做[實驗7-3]。[實驗7-4],并思考以上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并總結該實驗。
[教師活動]參與討論并答疑,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
(1)只有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飽和”和“不飽和”才有意義。(2)
(3)當溫度確定、溶劑量確定時,某溶液的飽和狀態表示溶質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為下一節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鋪墊。]
[教師活動]說明:給定條件,溶液可分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質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習慣被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
2.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的關系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克食鹽和0.1克熟石灰,振蕩、并觀察現象。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及所列數據,試判斷正誤。
[目的:培養學生區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投影)提供數據:
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質的質量:
硝酸銨:192克 碳酸鈣:0.0013克 食鹽:36克 氫氧化鈣:0.17克
判斷:(1)在同一溫度下,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2)飽和溶液是濃溶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
[結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不過對于同一種溶質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第134頁:如何確定某溶液是飽和溶液?
(四)總結、擴展
(1)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可分為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
不給定條件可分為濃溶液、稀溶液。
(2)擴展練習:試判斷:
①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②在一定溫度下,向硝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如果溶液質量不變,則該溶液是飽和溶液。
③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多。
④一定溫度下,溶質的質量不改變,則無法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⑤一定溫度下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一定不能繼續溶解硝酸鉀。
⑥兩種不同溶質的飽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飽和溶液。
高中化學教案18
教學目標:
1.記住化合價一般規律和常見元素化合價。
2.根據元素化合價書寫化學式,根據化學式判斷元素化合價。
教學重點:
化合價原則。
教具:
小黑板投影機、膠片。
教學方法:
異步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寫出Nacl Hcl Mgcl2 H2O幾個化學式,導入新課。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出示教自學提綱(學生自學,教師巡堂輔導).
⒈x是元素化合價。
⒉離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等于x共價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等于x。
3.化合物中通常氧顯x價,氫顯x價,金屬一般顯x價,非金屬一般顯x價。
4.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x。
5.一種元素是否只有一種化合價?
6.單項化合價為x。
四、師生共學.
五、課堂練習、鞏固提高.
1.課本2、4課。
2.下列化學式是否正確,錯的改正
A.氧化銅CuO2 B.氧化鋅Zn2O C.氫氧化鈣CaOH
D.氧化鈉E.碳酸鈉NaCO3
3.重鉻酸鈉(Na2Cr2O7)是一種強氧化劑,求元素Cr化合價。
4.含碘鹽中常含有碘酸鈉(NaIO3)求碘元素化合價。
5.下列各組中硫元素化合價相同一組是()。
A.H2S、SO3 B.S、Na2S
C.SO2、Na2SO3 D.SO2、H2SO4
六、課堂小結.
七、布置作業.
附:板書設計
第六節化合價
㈠化合價概念:
㈡口訣:金正非負單質零,氫為正一氧負二。
正負總價和為零,許多元素有變價。
條價不同價不同。
㈢順口溜:正一氫鈉鉀銀,二鈣鎂鋇鋅
三鋁四碳硅,五價氮和磷。
一二銅二三鐵二四六價硫齊全通常氧是負二價。
高中化學教案19
教學內容分析:
學生具備了離子鍵、離子半徑、離子化合物等基礎知識,本節直接給出氯化鈉、氯化銫晶胞,然后在科學探究的基礎上介紹影響離子晶體結構的因素,通過制作典型的離子晶體模型來進一步理解離子晶體結構特點,為學習晶格能作好知識的鋪墊。
教學目標設定:
1.掌握離子晶體的概念,能識別氯化鈉、氯化銫、氟化鈣的晶胞結構。
2.學會離子晶體的性質與晶胞結構的關系。
3.通過探究知道離子晶體的'配位數與離子半徑比的關系。
4.通過碳酸鹽的熱分解溫度與陽離子半徑的自學,拓展學生視野。
教學重點難點
1.離子晶體的物理性質的特點
2.離子晶體配位數及其影響因素
教學方法建議:分析、歸納、討論、探究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1.什么是離子鍵?什么是離子化合物?
2.下列物質中哪些是離子化合物?哪些是只含離子鍵的離子化合物?
Na2ONH4ClO2Na2SO4NaClCsClCaF2
3.我們已經學習過幾種晶體?它們的結構微粒和微粒間的相互作用分別是什么?
[板書]離子晶體
[展示]NaCl、CsCl晶體模型
[板書]陰、陽離子通過離子鍵形成離子晶體
離子晶體定義:由陽離子和陰離子通過離子鍵結合而成的晶體
注:(1)結構微粒:陰、陽離子
(2)相互作用:離子鍵
(3)種類繁多:含離子鍵的化合物晶體:強堿、活潑金屬氧化物、絕大多數鹽
(4)理論上,結構粒子可向空間無限擴展
[思考]下列物質的晶體,哪些屬離子晶體?離子晶體與離子化合物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干冰、NaOH、H2SO4、K2SO4、NH4Cl、CsCl
[投影]離子晶體的物理性質及解釋
性質解釋硬度()熔沸點()溶于水()熔融()離子晶體溶解性差異較大:NaCl、KNO3、(NH4)2SO4_______
BaSO4、CaCO3_______
[板書]離子晶體中離子鍵的配位數(C.N.)
高中化學教案20
一、教學目標
1.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記住什么是布朗運動,知道影響布朗運動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運動產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運動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熱運動,知道分子熱運動的激烈程度與溫度的關系。
2.通過對布朗運動的觀察,發現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運動的原因;培養學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
從對懸浮顆粒無規則運動的原因分析,使學生初步接觸到用概率統計的觀點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結果。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通過學生對布朗運動的觀察,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出布朗運動不是外界影響產生的,是液體分子撞擊微粒不平衡性產生的。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反映了液體分子的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這一連串結論的得出是這堂課的教學重點。
2.學生觀察到的布朗運動不是分子運動,但它又間接反映液體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特點。這是課堂上的難點。這個難點要從開始分析顯微鏡下看不到分子運動這個問題逐漸分散解疑。
三、教具
1.氣體和液體的擴散實驗:分別裝有H氧化氮和空氣的玻璃儲氣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內盛有凈水、紅墨水。
2.制備好的有藤黃懸浮顆粒的水、顯微鏡用載物片、顯微攝像頭、大屏幕投影電視。
四、主要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兩個演示實驗: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與另一個玻璃瓶豎直方向對口相接觸,看到二氧化氮氣體從下面的瓶內逐漸擴展到上面瓶內。
2.在一燒杯的凈水中,滴入一二滴紅墨水后,紅墨水在水中逐漸擴展開來。
提問:上述兩個實驗屬于什么物理現象?這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上述實驗是氣體、液體的擴散現象,擴散現象是一種熱現象。它說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而且擴散現象的快慢直接與溫度有關,溫度高,擴散現象加快。這些內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經學習過了。
(二)新課教學過程
1.介紹布朗運動現象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用顯微鏡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花粉,發現花粉顆粒在水中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后來把顆粒的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做布朗運動。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質加藤黃、墨汁中的炭粒,這些小微粒懸浮在水中都有布朗運動存在。
介紹顯微鏡下如何觀察布朗運動。在載物玻璃上的凹槽內用滴管滴入幾滴有藤黃的水滴,將蓋玻璃蓋上,放在顯微鏡載物臺上,然后通過顯微鏡觀察,在視場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許多顆粒,仔細觀察其中某一個很小的顆粒,會發現在不停地活動,很像是水中的小魚蟲的運動。將一臺顯微鏡放在講臺上,然后讓用顯微攝像頭拍攝布朗運動,經過電腦在大屏幕上顯示投影成像,讓全體學生觀察,最好教師用教鞭指一個顆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點為點,讓學生看這顆微粒以后的一些時間內對點運動情況。
讓學生看教科書上圖,圖上畫的幾個布朗顆粒運動的路線,指出這不是布朗微粒運動的軌跡,它只是每隔30秒觀察到的位置的一些連線。實際上在這短短的30秒內微粒運動也極不規則,絕不是直線運動。
2.介紹布朗運動的幾個特點
(1)連續觀察布朗運動,發現在多天甚至幾個月時間內,只要液體不干涸,就看不到這種運動停下來。這種布朗運動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懸浮液不冰凍),永遠在運動著。所以說,這種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
(2)換不同種類懸浮顆粒,如花粉、藤黃、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運動,說明布朗運動不取決于顆粒本身。更換不同種類液體,都不存在布朗運動。
(3)懸浮的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顆粒大了,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運動。
(4)布朗運動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釋布朗運動的原因
(互)布朗運動不是由外界因素影響產生的,所謂外界因素的影響,是指存在溫度差、壓強差、液體振動等等。
分層次地提問學生:若液體兩端有溫度差,液體是怎樣傳遞熱量的?液體中的懸浮顆粒將做定向移動,還是無規則運動?溫度差這樣的外界因素能產生布朗運動嗎?
歸納學生回答,液體存在著溫度差時,液體依靠對流傳遞熱量,這樣是浮顆粒將隨液體有定向移動。但布朗運動對不同顆粒運動情況不相同,因此液體的溫度差不可能產生布朗運動。又如液體的壓強差或振動等都只能使液體具有走向運動,懸浮在液體中的小顆粒的定向移動不是布朗運動。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響不是產生布朗運動的原因,只能是液體內部造成的。
(2)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小顆粒受到液體各個方向液體分子撞擊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顯微鏡下看到的是固體的微小懸浮顆粒,液體分子是看不到的,因為液體分子太小。但液體中許許多多做無規則運動的分子不斷地撞擊微小懸浮顆粒,當微小顆粒足夠小時,它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液體分子的撞擊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書上的插圖所示。
在某一瞬間,微小顆粒在某個方向受到撞擊作用強,它就沿著這個方向運動。在下一瞬間,微小顆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擊作用強,它又向著另一個方向運動。任一時刻微小顆粒所受的撞擊在某一方向上占優勢只能是偶然的,這樣就引起了微粒的無規則的布朗運動。
懸浮在液體中的顆粒越小,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數越小。布朗運動微粒大小在10-’m數量級,液體分子大小在 10-“m數量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明顯,因此,布朗運動越明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越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不明顯,以至可以認為撞擊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
【高中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化學教案04-25
高中化學教案09-01
高中化學教案04-20
高中化學教案【精】11-30
【薦】高中化學教案12-05
高中化學教案【薦】11-26
【熱門】高中化學教案11-27
高中化學教案【熱】12-01
高中化學教案模板09-01
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