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中化學第一課教案

時間:2022-11-09 15:10:47 化學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學第一課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學第一課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化學第一課教案

高中化學第一課教案1

  一、課標要求:

  1、認識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明白醇與醛、羧酸之間的轉化關系。

  2、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了解烴的衍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二、考試說明:(與課標要求一致)

  1、認識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明白醇與醛、羧酸之間的轉化關系。

  2、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了解烴的衍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三、課標解讀:(教學目標)

  1、依據導學案的預習資料,自主學習醇的概述介紹,了解醇的物理性質、用途和一些常見的醇。依據烷烴的命名規則,能用系統命名法對簡單的飽和一元醇進行命名。

  2、經過小組“交流研討“活動,初步掌握根據結構分析性質的一般方法;經過分析醇的結構,明白其化學反應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鍵和氫氧鍵的斷裂,并能分析出發生反應類型與對應化學鍵的斷裂關系。

  3、根據醇的結構特點,預測可能發生的反應,回憶以前學習的醇的相關性質,整理歸類反應類型。

  4、結合前面的學習,認識醇與烯烴、鹵代烴、醛、酯等有機物之間的轉化關系。

  5、結合甲醇、乙醇在生產、生活實際中的應用,了解醇對環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體現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進取性。

高中化學第一課教案2

  一、教材

  該部分內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的內容,“乙醇”這一部分涉及的內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質、乙醇的化學性質、乙醇的結構。在教學時要注意從結構的角度適當深化學生對乙醇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學情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乙醇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樂于去探究物質的奧秘,因此本節課從科學探究和生活實際經驗入手,充分利用實驗研究物質的性質與反應,再從結構角度深化認識。通過這樣的設置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探究精神。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烴的衍生物;認識到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能說出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寫出乙醇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

  通過乙醇的結構和性質的學習,建立“(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樂趣,逐步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過渡:根據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了如下的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乙醇的化學性質。

  難點建立乙醇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

  (過渡: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講授法

  (過渡:好的教學方法應該在好的教學設計中應用,接下來我將重點說明我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以“乙醇汽油的利與弊”為話題,請學生談一談他們的想法,引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警醒,培養學生的辯證意識。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乙醇是一種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密切的有機物,引入對乙醇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這一環節中需要講解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乙醇的`物理性質

  我會讓學生通過觀察乙醇的顏色、狀態、氣味,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得出結論。這一設計可以培養學生歸納總結概括的能力。

  在講解乙醇的化學性質之前,我會首先提問學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既然物質的結構與性質是有所關聯的,那么能否通過探究物質的性質推知物質的結構呢,從而進入接下來的學習。

  2.乙醇的化學性質

  教材涉及了兩個性質:與鈉的反應、氧化反應。

  (1)乙醇與鈉的反應

  我會首先請學生觀看乙醇與鈉反應的視頻,并請學生根據這一實驗現象判斷產物是哪種氣體。接下來提出鈉與烴不能反應,請學生判斷乙醇分子中的氫的連接方式與烴分子中的氫的連接方式是否相同。接著讓學生根據乙醇的分子式寫出乙醇可能的結構簡式,并最終通過小組討論確定乙醇的結構簡式為。在這里我會指出—OH即為羥基。

  在此基礎上,我會讓學生對比乙醇和乙烷的結構簡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從中提出烴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說明之前學習的鹵代烴、硝基苯都屬于烴的衍生物,

  物質的結構和性質有著極其緊密的關聯,我會請學生思考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學性質不同,乙醇與鈉反應的本質是什么,并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引出有關官能團的學習,由此建立有機物“結構—性質”的學習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應

  首先請學生寫出乙醇在空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思考乙醇還能不能發生其他的氧化反應。接著請學生自主實驗3-3,觀察實驗現象,根據教材判斷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是什么,銅絲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過分析銅絲先變黑后變紅的過程寫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學方程式:

  在這里我會詳細講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過程中,乙醇分子內的化學鍵是如何斷裂的,由此提出新的問題,如果醇經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應該具有怎樣的結構。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請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其他的有關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轉化的信息。

  環節三:鞏固提升

  在這一環節我會請學生完成學案上有關乙醇的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環節四:小結作業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后,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我也會給學生布置開放性的作業,比如將本節課的知識應用于生活生產中,或者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這一作業的設置也能夠體現出化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無處不在。

  七、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板書內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乙醇的化學性質有2個,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里,便于學生清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

高中化學第一課教案3

  氨、銨鹽(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氨氣分子的結構、性質、用途及相互關系。

  (2)掌握氨水的性質、掌握有關氨氣溶于水的計算。

  (3)了解氨水、液氨的區別,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關平衡問題。

  2.能力和方法目標

  (1)通過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對比能力。

  (2)通過氨的結構、性質和用途相互關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

  (3)通過有關計算訓練數學計算和推理能力。

  (4)通過有關實驗現象的觀察、實驗結論的分析,提高觀察能力和解釋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氨水跟液氨的差異。噴泉實驗的有關計算。

  [教學過程]

  見課件[氨、銨鹽(一)ppt文件]

  [鞏固練習]

  1.完成下表,比較液氨跟氨水的差異。

  液氨與氨水的比較

  液氨

  氨水

  物質成分

  微粒種類

  主要性質

  存在條件

  答案:

  液氨與氨水的比較

  液氨

  氨水

  物質成分

  純凈物(非電解質)

  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NH3·H2O是一種弱電解質。

  微粒種類

  氨分子

  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銨離子、氫氧根離子、氫離子

  主要性質

  不具有堿性

  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具有堿的通性

  存在條件

  常溫常壓下不能存在

  常溫常壓下可存在

  2.氣體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時產生淡黃色沉淀,該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將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卻不見沉淀產生,則有關氣體X的成份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 ②一定不含CO2 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B)只有③(C)①和③(D)②和③

  答案:C。

  2.關于氨水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氨水的溶質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劑變紅

  (C)氨水中含三種分子和三種離子

  (D)氨水中溶質的質量分數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答案:A。

  3.由三種相同體積氣體組成的混合氣,依次通過足量的下列4種試劑:飽和的碳酸氫鈉溶液、濃硫酸、灼熱的氧化銅和過氧化鈉后,氣體體積減小一半(氣體體積均在相同條件下測定且溫度高于水的沸點),這種混合氣體的合理組成是()

  (A)NH3、CO、NO(B)HCl、H2、N2(C)HCl、CO2、CO(D)SO2、N2、CH4

  答案:C。

  4.在下列變化中,吸收能量的是()。

  (A)氨氣液化為液氨(B)磷與氧氣化合成五氧化二磷

  (C)液氨汽化為氨氣(D)氨在催化劑存在的情況下與氧氣反應

  答案:C。

  5.如下圖所示,燒瓶內已充滿某氣體X,氣體體積為1000mL(273K,101325Pa),燒杯中盛滿水,直導管長L=60cm,導管進入燒杯中水面下12cm,氣體的溶解度在273K時為1∶40(1體積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氣體40體積)。實驗開始,膠頭滴管先向燒瓶中注入1mL水。

  (1)通過計算確定能否看到噴泉現象。(假設壓強的微小變化對氣體溶解度的影響忽略不計。)

  (2)如不能看到,則可改變進入燒杯的導管的長度,問導管進入燒杯的長度為多少時,恰好能形成噴泉?

  (3)如不能看到,則膠頭滴管中共滴入多少毫升水恰好能形成噴泉?

  答案:(1)不能。(2)8cm。(3)1.2mL。

高中化學第一課教案4

  一、學習目標

  1.學會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角度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2.學會用“雙線橋”法分析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并判斷反應中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3.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4.辨析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的關系,并用韋恩圖表示之,培養比較、類比、歸納和演繹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得電子和失電子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氧化還原反應。

  難點: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系,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三、設計思路

  由復習氯氣主要化學性質所涉及的化學反應引入,結合專題1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對這些反應進行判斷,從而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區別,并從電子轉移等角度進行系統分析,再升華到構建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關系的概念。

  四、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由復習上節課氯氣有關反應引入本節課的研究主題。先由學生書寫氯氣與鈉、鐵、氫氣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鈣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練習]學生自己書寫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學習繼續使用。

  [過渡]我們結合在第一章中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來判斷一下這些化學反應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還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練習]學生自己進行判斷,或可小組討論、分析。

  [敘述]現在請大家在氯氣與鈉反應的方程式上,標出化合價發生改變的元素,在反應前后的化合價。

  [思考與討論]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1.元素的化合價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價在何種情況下會發生變化?

  3.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化合價升高和降低的數目有何關系?

  4.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得電子數和失電子數有何關系?

  [敘述]講述如何用“雙線橋”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書]

  [敘述]氧化還原反應是有電子轉移的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的系數是與反應過程中得失電子的數目相關的。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失去電子的物質叫做還原劑,還原劑發生氧化反應,表現還原性。可以這樣記憶:還原劑化合價升高、失電子、具有還原性,被氧化。

  [思考與討論]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應中,氧化劑和還原劑分別是什么?

  怎樣判斷元素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是被氧化還是被還原呢?

  [板書]

  還原劑氧化劑

  有還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還原

  [思考與討論]

  1.元素處于不同的化合價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可能表現哪些性質?并以氯元素的不同價態的代表物質進行分析。

  2.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類型反應的關系如何呢?用圖形方式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幾個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情況,找出每個反應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高中化學第一課教案5

  [課標要求]

  1.了解電解池的構造,理解電解原理。

  2.能夠正確書寫電解的電極反應式和總反應式。

  1。電解池組成“三條件”:①外接電源;②電解質溶液;③閉合回路。

  2.離子放電“兩順序”(惰性電極):

  陽極:S2->I->Br->Cl->OH-。

  陰極:Ag+>Fe3+>Cu2+>H+(酸)>Sn2+>Fe2+>Zn2+>H+(H2O)>Al3+。

  3.電解池陰、陽極“四特點”:

  陽極:外接直流電源正極—流出電子—發生氧化反應—陰離子移向。

  陰極:外接直流電源負極—流入電子—發生還原反應—陽離子移向。

  1.電解CuCl2溶液的實驗

  電解裝置

  電解過程分析

  通電前

  存在微粒

  Cu2+、Cl-、H+、OH-

  微粒運動

  自由移動

  通電后

  微粒運動

  Cu2+、H+移向陰極

  Cl-、OH-移向陽極

  電極反應

  陰極:Cu2++2e-===Cu

  陽極:2Cl--2e-===Cl2↑

  電解反應

  CuCl2Cu+Cl2↑

  實驗現象

  陰極:覆蓋一層紅色固體

  陽極:①有氣泡放出;

  ②聞到刺激性的氣味;

  ③濕潤的淀粉碘化鉀試紙變為藍色

  2.電解的'概念

  使電流通過電解質溶液而在陰、陽兩極引起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

  3.電解裝置——電解池

  (1)概念:將電能轉變為化學能的裝置。

  (2)構成條件。

  ①兩個電極:陽極——與電源正極連接;

  陰極——與電源負極連接。

  ②電解質溶液或熔融電解質。

  ③直流電源。

  ④構成閉合回路。

  (3)工作原理:

  ①電極反應類型。

  陽極→氧化反應;陰極→還原反應。

  ②電子流向:電源負極→

高中化學第一課教案6

  一、案例背景

  鈉的性質是本章資料的重點之一。經過鈉的性質學習,能夠加深鞏固金屬與非金屬、酸、水的知識,并為前面兩章所學的實驗和理論知識補充感性認識的材料,為鈉的重要化合物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以學生初中學過的有關金屬的性質及金屬的活動順序為基礎,選取典型的金屬如鈉、鎂、鋁、鐵等進一步學習拓展金屬的性質,所以學好本節資料有著重要實際意義。

  二、情境描述

  學習鈉與水反應資料時,我一開始做了“滴水生火”實驗,這時學生十分好奇,議論紛紛,水能夠滅火,怎樣能生火?然后引入課題“這就是我們今日要學習的金屬鈉”。學生很想明白鈉是一種什么物質,接下來我讓學生完成演示實驗,再經過投影進行問題討論:

  1.為什么鈉需要保存在煤油或石蠟油中?

  2.鈉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3.實驗時為什么不能用手直接拿鈉?

  4.從鈉與水反應的實驗中能夠得出鈉的哪些物理性質?

  5.“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

  6.如果鈉燃燒起來,能否用水撲滅?

  7、剩余的鈉能否放回原試劑瓶?經過思考和討論,不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激發學生進行思考,最終用相關習題進行鞏固和拓展。

  本節我采用了先引入“滴水生火”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之后由學生來完成演示實驗,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本事,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進取性,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膽大心細,注意觀察每一個操作細節,以便為后面的.問題打好基礎。從而真正理解“結構決定性質”這一化學常用理念,為下節學習鎂、鋁、鐵的性質做好鋪墊。

  三、案例結果

  本節課經過教師演示實驗引入新課,后由學生自我完成演示實驗。學生在學習掌握各個知識點的同時,認識了鈉的結構特點決定鈉的化學性質,是一種強的還原劑。

  整節課學生也能自始至終進取地配合,踴躍回答問題,同時由于教師所提問題學生經過思考都能回答,使大部分同學感到有成就感;實驗由幾位學生來演示,不僅僅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并且節省了教學時間,很容易實現教學目標。

  四、案例評析

  我認為這種教學方法的設計,既體現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的現代教學理念,同時注重對重點知識的落實,使學生既能夠掌握知識,又能發展學生的本事。實驗的安排既體現了學習是學生自我的事,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更強調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構建知識、發展本事、構成正確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過程。

  新課程必須應對一個問題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基礎自然科學,經過實驗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使學生引起懸念,產生問題,這是一種讓學生思維活躍,激發興趣的好方法,問題思考與討論讓學生帶著問題,借助交流,主動發現和概括鈉的性質,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教學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僅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同時在民主的教學氛圍中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也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成長。

  五、案例啟示

  《金屬鈉》是整個高中化學的重點,鈉與水、鹽溶液的反應更是歷年高考的熱點。課堂教學以實驗為抓手創立平臺,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本事,培育學生創新思維,體現師生、生生互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經過互動充分挖掘鈉與水、鈉與硫酸銅鹽溶液反應的內在機理,運用實驗這把鑰匙開啟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因,開啟從原子結構來認識鈉的性質的大門。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將來解決一些現實生活某些實際問題創造條件。

  這節課教學中我力求體現“學教并重”的教學理念,用建構理論構建新知,與學生共同探求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框架流程。在這個教學的雙邊活動的過程中,學法指導很關鍵,引導學生用實驗為指路燈來探尋新知識,層層深入掌握新知識,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經過授課過程中對一系列問題的設問,教學生掌握金屬鈉的性質中,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領。使學生明確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好理論重在要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將知識真正靈活地融入腦海之中。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發現“問題”的情境下產生的一系列學習活動。問題激發起學生探究的xx,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探究活動。在化學學習中,除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外,教師更要經過各種途徑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而化學實驗是最形象、生動、直觀的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之一。

高中化學第一課教案7

  一、對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的離子鍵內容,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對分子結構知識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對物質結構理論有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也為今后更深層次的學習化學奠定基礎。

  2、教材內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過復習初中學過的活潑的金屬鈉跟活潑的非金屬單質氯氣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的過程,對這段知識進行復習,同時予以拓寬加深,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離子鍵的概念,并引出電子式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3、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點:

  ①離子鍵;

  ②電子式的書寫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節教材涉及的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內容抽象。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雖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還是易于接受感性認識。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并結合《新課標》的內容標準:認識化學鍵的含義,知道離子鍵的形成。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

  1.掌握離子鍵的概念。

  2.掌握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并能熟練地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會用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問題;

  2.學生能掌握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的好奇心;

  2、通過離子鍵的形成過程的分析,學生可以獲得懷疑、求實、創新的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知識本身的難易程度再結合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我確定了一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

  ①離子鍵和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教材內容我將運用實驗演繹法,歸納總結法,提問引導法來實施教學。

  我將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使用討論總結,板書演繹,習題鞏固的學習方法來學習,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設計的程序

  提出問題→實驗(鈉和氯氣的反應)→進行表征性抽象→再進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結論(離子鍵的定義)→離子鍵的實質→離子化合物的概念→構成離子鍵的粒子的特點→電子式書寫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實例→反思與評價程序進行教學。

【高中化學第一課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化學第一課教案7篇11-10

高中化學鹵族元素第一課時教案12-17

高中化學教案12-16

高中化學優秀教案08-26

高中化學教案09-01

高中化學必修2教案02-06

高中化學必修一教案11-08

高中化學必修1教案12-16

高中化學必修2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