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九年級化學教案設計

時間:2024-06-10 19:00:15 煒玲 化學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九年級化學教案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九年級化學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九年級化學教案設計(精選10篇)

  九年級化學教案設計 1

  教學目標

  1.通過對酸、堿、鹽、氧化物概念的復習進一步掌握有關物質分類的知識。

  2.通過對酸、堿、鹽、氧化物性質的復習進一步掌握各類物質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

  3.鞏固有關重要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某些化學反應的規律。學會運用金屬活動順序表判斷某些置換反應能否發生;學會運用酸、堿、鹽溶解性表判斷復分解反應能否發生。

  4.運用各類物質的性質及相互關系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教學重點

  1.物質的分類。

  2.各類物質的通性及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

  綜合利用本章知識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總結物質的分類、性質及其相互關系。

  第二課時:綜合運用本章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思路、方法。

  教學過程

  一、物質的分類

  (提問)請學生小結有關物質的分類(具體見板書設計),并復習有關的概念。

  (練習)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并將其分類。

  氫氧化鈉、氧化鐵、硫化鋅、鹽酸、硫酸鈉、膽礬、氫氧化銅、三氧化硫、生石灰、硝酸、碳酸氫鈉、堿式碳酸銅、氫氧化鈣、硫酸亞鐵。

  二、各類物質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

  (提問)請依次說出酸、堿有哪些通性?鹽有哪些化學性質?氧化物有哪些化學性質?

  (教師)可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板書,用圖示法找到物質間的相互聯系。(具體見板書設計)

  (練習)請學生對每一個具體反應舉一個典型的化學反應。(口述)

  三、運用金屬活動順序表判斷某些置換反應能否發生,正確書寫金屬跟酸、金屬跟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練習)判斷下列反應能否發生?寫出能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不能反應的說明理由。

  (1)Mg+H2SO4

  (2)Fe+HCl

  (3)Ag+H2SO4(稀)

  (4)Zn+HNO3

  (5)Zn+CuSO4

  (6)Ag+ZnSO4

  (7)Cu+AgCl

  (8)Cu+Hg(NO3)2

  (討論)可進行分組討論,并小結置換反應能否發生的條件。

  (小結)

  1.金屬跟酸:

  (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氫前的`金屬可置換出酸中的氫,排在氫以后的金屬則不能置換出酸中的氫。因此(1)、(2)可發生置換反應,生成相應的鹽和氫氣。而(3)則不能發生置換反應。

  (2)金屬跟硝酸起反應時,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強,一般不生成氫氣。如(4)不能發生置換反應。

  2.金屬跟鹽:

  (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屬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因此(5)、(8)可以發生置換反應生成相應的鹽和新的金屬。而(6)的反應中,Ag排在Zn的后面,反應不能發生。(7)的反應不能發生是因為AgCl不溶于水。

  九年級化學教案設計 2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目標:

  1.感受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2.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激發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3.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4.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系的思維方式。

  5.認識化學的兩面性,初步樹立綠色化學觀。

  重點、難點:

  1.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3.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教學過程:

  在我們正式學習化學課前,請同學們談談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與化學有關的知識和經驗。

  交流生活中對化學的感知。

  一、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設想來到與世隔絕的荒島,沒有了化學制品,你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

  二、觀察化學變化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定義。

  觀察化學變化的現象。

  引導觀察現象,認識儀器,準確地記錄并記憶實驗現象。部分環節由學生參與完成,活躍課堂氣氛。

  總結以下幾點:

  1. 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2.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區別。

  3. 開展化學研究的基本目的。

  4. 認識化學的兩面性,了解綠色化學觀。

  三、化學變化的奧秘

  閱讀想象水的構成,初步建立宏觀與微觀聯系的思維方式。明確以下幾點: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構成的。

  2.每個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4.化學變化的本質就是生成了與原來物質組成或結構不同的新物質。

  5.通過原子種類、元素種類、物質種類的數量比較,體驗物質構成的豐富多彩。

  本節重點是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1.記憶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定義。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記憶有關實驗現象。

  學生興趣很高,課堂活躍,教學效果好。

  九年級化學教案設計 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狀況;

  水與工農業生產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體污染;

  了解水的組成及物理性質。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及查閱媒體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樹立節水觀念,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意識。

  教學建議

  本節內容大致可以分為:水對人類的影響,水的物理性質及水的組成,在處理這一節教材時,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例作為研究的線索。有條件的學?梢栽谡n前布置研究課題,給學生一周的時間查找相關資料,特別是突出媒體信息量大的優勢,通過互聯網輸入關鍵字詞搜索相關信息,并要求學生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每2-3個學生為一個小組,通過課前準備發表自己的見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過這種組織形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特別是展示成果,無論對哪類學生來說,只要付出勞動,都會有收獲,真正體現初中義務教育的全員性和教育的全過程性。特別對初中學生來說,強烈的`表現欲望成為其學習過程的根本動力。水資源的有限,人類對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業化進程對水體的污染,對學生來說,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學生會一無所知,教師課堂上簡單的介紹對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親身去體驗現實生活中,在我們生活中,水資源的浪費、水質的日益惡化等,使學生有一種危機感,自覺地從我做起是環保事業大眾化的具體體現。

  水的組成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內容,它應包含兩方面內容:

  1. 水的宏觀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組成。

  2.水的微觀構成,即:定量。每個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數目,從而得到水的分子式。這兩個過程應有意識地加以區分,這樣有助于學生了解化學學科研究物質組成的一般方法,為今后學生進行學習打好基礎。電解水的實驗是完成上述兩個任務的經典實驗,可以結合有關物理知識介紹實驗裝置,特別是電極的極性,兩極產生氣體的體積,兩極產生氣體的性質,然后結合有關數據幫助同學進行推導,從而得出結論。在這些過程中,應注意嚴謹性。

  九年級化學教案設計 4

  教學目標

  目標:

  1.認識的真實存在及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質;

  3.學會用的觀點來區別變化和變化;

  4.理解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會判斷典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目標:

  培養學生查閱、觀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的,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純凈物"兩部分。

  前一部分著重于描述物質由等粒子所構成,討論的基本性質。教材一開始從人們所熟悉的一些日,F象入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會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過晾曬就會干燥;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思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質是由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粒子構成的結論(是構過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通過酒精和水混合后總體積縮小,及晶體碘的升華與凝華等實驗現象,使學生在建立起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的結論基礎上進一步得出是運動的及之間有間隔的推論(即的性質)。之后,教材以水變成水蒸氣,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幾個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運用初步介紹的知識對物質發生變化時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了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下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教材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確信存在的客觀性,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照片,同時用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的大小和運動狀態。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對的認識。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氣的組成及硫粉和鐵粉混合實驗為基礎從宏觀上對混合物和純凈物兩個概念做了區分。然后從微觀上-用初步掌握的有關知識進一步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使學生能初步建立純與不純的相對概念。

  教學建議

  本節重點研究的是有關知識?床灰娨裁恢瑢τ谒拇嬖趯W生很難相信,接受起來遠不如第一章知識來的快。教材第一章重點研究的是氧氣的制法及性質。對于氧氣學生比較熟悉,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建立起人吸進的是氧氣,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氣盡管也看不見,摸不著 ,但學生能憑生活經驗確信氧氣真實存在著。鑒于此,建議在教學過程 中也從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入手,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為什么能聞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過晾曬為什么能干;糖塊放在水里,為什么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將宏觀現象做為紐帶,誘發學生進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是因為花或酒中有香氣的(或粒子)擴散到空氣中,接觸到人的嗅覺細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氣。濕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擴散到空氣中去了。糖塊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擴散到水的中間去了。以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感知的真實存在。將宏觀現象與微觀結構建立起了聯系。教學過程 中將學生實驗(氨擴散實驗、品紅擴散實驗并補充酒精與水混合實驗)融入在教學中,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的真實存在,同時也便于學生學習性質時,樹立起是運動的,不同物質大小不同和間都有間隔距離的想象。為了使學生更加確信的真實存在,除向學生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照片外,還可讓學生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查找其它的照片。

  對于概念的建立,是本節知識的一個重點。首先可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幾個物質變化(如:水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然后讓學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識以小組的形式從物質發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本節教材的另一個重點,是使學生樹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證觀點?quot;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從保持原物質化學性質來說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也不能保持原來物質的化學性質。同種物質的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性質不同?梢栽俜质钦f它在化學反應過程中起了變化,變成別種物質的粒子了。通過對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學生辨證地思考問題。概念中還強調了"化學性質"是因為通常討論的物理性質是一種宏觀現象,是該物質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現出來的,而不是每一個單個所能表現的,如:顏色、狀態 、熔點、沸點、密度等。本節知識不僅應讓學生了解的概念 初中數學,也應讓學生弄清概念的內在含義。

  在學生對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師生應對的基本性質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外,還應認識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運動,間有間隔距離。在教學過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微觀粒子運動的動畫,一方面可以誘發學生進行想象不同狀態的物質其中無數粒子在不停運動的圖景,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識變為具體,增強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物理生已學習了運動論的有關知識(是運動的,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學生指明有關熱運動和物態變化是物理學要深入一步討論的問題。學生如果對運動狀態、間力和物質三態相互轉化的本質有所認識,將對以后學習溶解、結晶溶液導電等大有好處。

  對于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有關知識,建議教學中還是從實驗入手,讓學生由感性認識去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并進一步從微觀角度去分析。最后,還應使學生認識物質純與不純的相對性,培養學生辨證的.思考問題的。

  教學重點:

  概念的建立及對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從宏觀和微觀上區分混合物和純凈物。

  教學難點 :

  對概念的理解;領悟混合物和純凈物的區別。

  通過實驗、圖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導學生抽象思維的方法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初中化學學習方法指導

  化學課是學生在初中階段較晚接觸和學習的一門學科,由于學生的認知程度和學習方法的差別,出現部分學生剛開始學習時很有興趣,也下功夫,但學習方法不對,成績總不理想,因此加強化學學習方法指導是十分重要的。

  一、認真抓好“預習、聽講、復習、記憶、作業”五個學習常規環節。

  1.“預習”:

  預習時要注意全面地預習一節教材,把握一節書的整體內容,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初步整體印象,初步了解將要學習課程的基本內容和思路,鞏固原有的相關知識和概念。同時找到教材的重點,劃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帶著問題聽講,既能提高聽講效率,又使自己學習主動、有興趣。

  2.“聽講”:

  聽講是學好化學的關鍵,非常重要。初三是化學系統學習的開始,只看書而不注意聽講、觀察實驗和思考,有的知識很難理解。聽講時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偶凶⒁饬

  課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會神聽講,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去專心聽講是決定學習效率高低的關鍵。有的學習活動可以服從個人的意志和愿望進行控制,但聽老師講解這種學習活動就不同,它不可能由自己進行有效控制,因為這種學習活動不僅涉及到自己,還涉及到老師和其它同學。因此,在做好預習的基礎上,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要聽好課。

  ⑵要勤于思考

  學生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學習內容,雖然聽覺通道的暢通十分重要,但僅僅把學習的主要著眼點放在“聽”的方面是不夠的。如果僅僅是“聽”,充其量是聽懂,聽懂不一定是掌握,不一定會靈活運用。因此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聽課的時候,不僅要帶注意“聽”,而且要勤于思考,學會思考,使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力爭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學知識。只有積極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獲得知識,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亲⒁饨處熕玫姆椒ㄅc思路

  在聽講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記住教師給出的結論,更應該注意教師得出這個結論所用的思路和方法,這樣的聽課就能夠不斷改善自己的學習方法,拓寬自己的思路。那種只知道記答案、得數,只重“結果”而輕“過程”,忽視學習思維方法的聽講是難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

  ⑷積極地回答和提出問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常會向學生提出各種問題,有時也會鼓勵學生自己提出相關的問題,對此,學生要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參加討論和回答問題。同時,學生也要敢于提出問題并積極尋求答案,因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進!

  ⑸養成“先聽后記”的習慣

  聽課的過程中,作一些筆記是必要的,但“聽”和“記”畢竟是兩回事。要學會巧妙完整地記筆記的方法,課上一定要養成“先聽后記”的習慣,將聽到的內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綱挈領地記錄本節的重點、難點,和課本上沒有的內容,課后應全面系統地整理筆記,將易錯、易混或對自己有啟發的地方以及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記錄。這個過程是提高每個同學的化學悟性也是將知識消化、理解變為自己知識的過程。

  3.“復習”:

  復習是知識的鞏固階段,它是使學生溫故知新,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進一步落實課本知識為自己知識的過程。通常分為常規復習、單元復習和總復習。常規復習指學生每天放學后對當天所學知識的復習,常規復習每天所花時間不多,但十分重要,貴在持之以恒。單元復習是指學生每學一個單元后將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復習,要注意知識的拾漏補缺,重在知識系統性、條理性?倧土曋钙谥、期未或一學年的復習,復習量較大,要重視知識的整體歸納、總結,將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靈活和綜合地運用。復習是一次再學習的過程,是對所學知識進行再加工和提高的過程。復習時要思考知識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幾個為什么,要做到理解透徹,熟練運用。

  4.“記憶”:

  化學學科中有不少需要記憶的概念、符號、數據、化學方程式等。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人的遺忘規律是先快后慢。識記過的事物第一天后的遺忘率達55.8%,保留率為44.2%,第二天以后的遺忘率為66.3%,保留率為33.7%,一個月后的保留率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遺忘了。因此,及時復習和記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記憶時注意把一些枯燥無味難于記憶的化學知識盡可能趣味化記憶。如金屬活動順序為:“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可諧音為:“家蓋那美麗,新鐵吸鉛(輕),統共一百斤。”記憶。氫氣或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操作可會意記作:“氣體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記憶。過濾操作中的注意點在理解后可濃縮為:“一貼、二低、三靠”記憶。

  5.“作業”:

  作業是學生鞏固和消化所學知識即學懂會用的體現,通過做題能鞏固所學的知識,加深對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識;能學習解題方法,發展思維,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做題的過程是學生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再提高的過程,對學生而言,做題后不要滿足于解法、答案是否正確,關鍵在于要理順所做解題目題的思路、邏輯關系和類型,把握相關知識之間的內在規律,掌握了規律就能駕馭知識,遷移知識。做題還要善于積累,積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成功經驗,二是失敗教訓。如果把平時練習和考試中做錯的題目積累成錯題集,每隔一段時間把這些題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經掌握的題做上標記進行淘汰,使不會的題逐漸減少,直到減少到零,既有針對性,又節省時間,可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對于解題方法,可以想這道題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題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這樣解行不行,哪種方法最簡捷,這便是“一題多解”?梢韵肽芊裢ㄟ^改變物質、數據、操作順序或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來重新解答,這便是“一題多變”。還可以回憶一下這道題解題方法與過去做過的題有無相同、相似之處,這便是“多題一解”。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學習方法。

  初中化學學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較多而且雜亂,對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準確,掌握是否熟練對學好初中化學課程關系極大。因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確實驗技能,計算技能的依據,是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基礎。初三學生中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學習不重視,不愿意花時間去理解和記憶,這部分內容也是考試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1. 通過觀察實驗來幫助理解概念

  化學基本概念是從大量的化學事實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如通過觀察水的電解和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可以形成分解反應、化合反應的概念,還可以加深理解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通過觀察酸、堿、鹽溶液的導電性可以形成電離的概念。所以脫離化學事實只是單純的背誦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談不上能熟練掌握了。

  2.找出相關概念的區別和聯系進行對比學習

  化學概念之間即有本質的區別又有聯系,學習時應將相關概念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內存聯系。如將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單質和化合物、分子與原子、酸堿鹽的概念分別進行對比學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概念的組成,注意概念中的關鍵字、詞

  學習中要弄清每個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如何,其中關鍵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為化合物,二為兩種元素組成,三為其中一種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關鍵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為一定溫度,二為100克溶劑,三為達到飽和狀態,四為溶解的質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斷和溶解度的有關計算題就不會出現錯誤了。同時,要注意理解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如單質的概念為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關鍵詞是純凈物,如果將純凈物而改為物質,你還判斷為單質就是錯誤的。因為物質包括純凈物和混合物,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就是單質,也可為混合物,如紅磷與白磷、石墨和金剛石,它們都是由一種元素組成,但卻是不同單質。

  三、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

  (一)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特點

  1. 元素及化合物與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相互滲透關系密切,要把這兩者結合好。如由碳元素組成的金剛石、石墨物理性質的差異之大,硫酸由于濃、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質上有本質的不同。所以必須把物質的性質與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聯系起來。

  2.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內在聯系緊密,規律性較強,知識系統都是從單質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質、用途、制備的順序進行的。而物質的存在、制備、用途都取決于物質的性質。因此學習中應緊緊抓住物質的性質去帶動其余的。如依據氫氣的化學性質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來推導它的用途、存在而不要去死記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內容多,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因此在學習中一定要全面分析問題,既記通性又記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與金屬反應不生成氫氣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對實驗的依賴性強,大部分化學知識是通過實驗獲得的。如氧氣的化學性質通過與C、P、S、Mg、蠟燭等演示實驗使你認識到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所以一定要認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達到印象深刻、記憶牢固、理解透徹。

  (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

  1. 要重視理論的指導作用。如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揭示了元素性質特別是元素化學性質跟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的關系,揭示了化學反應的本質,揭示了分子形成過程及化合價的實質。這就為正確書寫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奠定了理論基礎。

  2.要總結規律并掌握物質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質總結出一般規律,同時還要把握住物質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習有機化合物可總結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蠟燭等與氧氣反應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規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再如學習第八章酸,通過鹽酸、硫酸、硝酸的化學性質學習總結出酸的一般規律,但對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濃H2SO4的吸水性和脫水性,硝酸的強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則就會出現錯誤。

  3. 要定期整理歸納所學知識,注意縱橫聯系形成知識網絡。元素化合物知識雖然繁多、零碎,但根據彼此之間的聯系可以以某物質為中心將其聯系串成一個知識網絡,使零散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條理化。

  4.將元素化合物中類別相似的知識歸為一知識塊進行橫向比較,辯清異同點使知識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從具有穩定性、可燃性、還原性比較它們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從實驗操作看H2、CO分別還原CuO的操作一樣,不同點是CO還原CuO需進行尾氣處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顏色不一樣,還原性的產物都有金屬和水或CO2,從反應類型看CO與CuO的反應不屬于置換反應。

  四、化學計算的學習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學計算的基礎知識。

  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進行化學計算的依據。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質的變化規律不十分明確,就會把題做錯。如相對分子量這個概念它只表示一個化學式如H2O的相對分子量為18,5H2O中水的相對分子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對分子質量比為22 :9,若生成4克C,同時還有多少克D生成?其中C和D的質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后再進行有關計算。如把C和D的質量比仍按22:9進行計算就是錯誤的,反映出你對相對分子量和質量的概念還分不清楚。

  2.掌握并運用好解題步驟

  解題分為三步即審題、析題、解題。審題就是閱讀原題,理解題意,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題中所講的化學過程,看清題設條件,看清要解決的問題,這是解題的前提。析題就是剖析原題,在審題基礎上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對眾多事實或復雜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挖出隱含條件及內在聯系找出突破口,從而確立解題思路和方法。要做到"三想",想化學過程所涉及的化學概念,所用到的化學原理,想所給條件與所求問題的關系,想有無隱含條件及題目考查的內容。這是解題中最關鍵的一步。解題是在析題的基礎上,根據題意和條件,選擇最佳的解題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學科知識、方法時,如公式變換,數據處理等要細心,最后還要對結果進行檢驗分析。

  3.注意解題規律和思想,掌握解題技巧

  要善于從典型題的分析中找出其特點、規律和思路,能舉一反三,要做一題知多題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如已知KClO3中氧的質量分數為39.2%,KMnO4中氧的質量分數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熱完全分解后哪種物質產生氧氣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比KClO3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要大,但要是認真分析抓住完全反應這個關鍵詞語,從化學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雖含氧元素的質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轉化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轉化為O2,從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測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質量分數為a%,則混合物中Fe的質量分數是多少?此題可以巧解。即無論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變的所以:原子個數比S : O = 1 : 4 ,質量比 S : O = 32 : 64 = 1 : 2 ,設混合物的質量為1,已知S元素質量為a%,則O元素的質量為2a%,那“SO4”的總質量為a%+2a%=3a%, 所以Fe元素的質量分數為1-3a%。

  4.要注意解題的格式

  如設未知數時要寫成“設某某的質量(或體積等)為x”,而不能寫成“設某某為x克”,計算過程中己知量有單位的要帶單位計算,計算結果要直接帶單位,不要用括號,如單位為克要寫成g ,而不要寫成(g)。計算質量分數時一定要乘以100%。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要注意按“設、方、關、比、算、果、答”的順序進行。

  五、化學實驗的學習方法

  1.要重視化學實驗;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老師講授化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課本大多數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都是通過實驗求得和論證的。通過實驗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

  2.要認真觀察和思考老師的課堂演示實驗因為化學實驗都是通過現象反映其本質的,只有正確地觀察和分析才能來驗證和探索有關問題,從而達到實驗目的。對老師的演示實驗要細心觀察,學習和模仿。要明確實驗目的,了解實驗原理。要認真分析在實驗中看到的現象,多問幾個為什么,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現象。要正確對實驗現象進行描述,弄清現象與結論的區別并進行比較和分析。要會運用所學知識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來推斷和檢驗有關物質。如六瓶無色氣體分別為氧氣、氮氣、空氣、二氧化碳氣、氫氣和一氧化碳氣如何鑒別?其思路為從它們不同的化學性質找出方法,用燃著的木條和石灰水鑒別,最后從現象的不同來推斷是哪種氣體,要注意回答問題時要先說現象,后說結論。

  3.要自己動手,親自做實驗。實驗中要勤于思考、多問、多想分析實驗發生的現象從而來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獨立實驗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實驗問題。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正確的操作順序并能根據實驗裝置圖,解答實驗所提出的問題。

  總之,只要充滿信心,勤奮學習,總結掌握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就一定能把化學這門課學好

  九年級化學教案設計 5

  教學目標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學會用元素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用微粒描述物質的微觀構成。

  2、通過對純凈物和元素的分類,進一步體會分類的思想,學習分類的方法。

  3、學會正確書寫元素符號,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從學生在前幾章教材中所見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歸類,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礎上學習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順勢給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號,這樣把宏觀物質、微觀構成和抽象符號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易于學習和掌握。

  教學對象分析

  人類使用符號的歷史源遠流長,圖形、標記、語言文字、數字、公式等這些符號的使用是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的,學生以前可能不曾體會繪畫、做標記、書寫各種文字都是在使用符號實現對事物的記載和與他人的交流,沒有體會使用符號給人類帶來的便捷。當他們知道構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質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種,每一種元素都有一種特定的便于書寫和交流的符號,學會了這些符號和運用這些符號表示多樣化的物質的規則,就可以與全世界的人方便地進行學術交流!他們可能會對學習充滿興趣。

  實驗用品分子模型、卡片、磁鐵、鐵釘、菠菜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活動設計意圖

  課前教師布置研究性課題:

  1、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簽、鐵絲、雙面膠等材料在學習小組內動手制作水、氧氣、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質的分子模型。

  2、搜集各種補鈣食品的包裝盒。

  學生親自動手制作模型、搜集材料。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子是有類別之分的,不同的原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獨特的立體結構等許多微觀知識。

  一、元素

  教師組織學生展示他們的作品,并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模型與[活動天地]中模型進行對比、修改,教師進行簡短評價。

  學生積極、熱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隨教師的分析修改模型。

  學生通過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學生在課前制作模型時的模糊認識、錯誤做法,加深對物質組成的認識,初步學習研究微觀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在學生制作好5個分子模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拆分模型,將相同的原子分別放在一起,在學生的大腦中建立起需要給這一類原子一個統稱的認識,順勢概括出元素的`概念。

  學生觀察、拆分模型,在教師的幫助下形成對元素的認識。

  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分子模型、食品包裝盒,通過觀察、想象、比較、模型化、歸納等方式使學生初步形成對元素的認識,初步學會用元素的概念去學習化學!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搜集到的補鈣食品的包裝盒,是學生明確補鈣食品多種多樣,有效物質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無一例外地都含有鈣元素,鈣元素就是所有物質中鈣原子的總稱。

  學生觀察包裝盒,對有效成分進行歸納,找出補鈣食品的共性——含有鈣元素,通過具體的事例,加深對元素的認識。

  二、元素符號

  在認識元素概念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元素符號。

  [活動天地]

  以元素周期表為研究模本,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明晰以下問題:

  1、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律

  2、金屬、非金屬元素中文名稱的造字規律

  3、熟記18個常見的元素符號

  4、對元素符號進行分類

  學生認真分析元素符號的名稱和寫法,小組內交流、討論,形成對元素符號的認識。

  利用新穎的活動,使學生在趣味性活動中掌握元素符號的讀寫技能,在排列"紙牌"的過程中使學生發現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律,是學生在符號和它表征的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聯系,使學生認識到元素符號也能簡明的表示物質的組成,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語言,為學習和研究都帶來了方便,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為下一步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

  九年級化學教案設計 6

  【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宏觀現象。

  【過程方法】

  用邊教邊實驗的方法。首先提出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現象,引發思考,確立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觀點,然后通過學生的活動探究,認識分子的基本性質;繼而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相互交流、分析與討論,理解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從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路過花圃、飯店門口會聞到什么氣味?一杯水長久靜置會不會減少?若加熱這杯水呢?這些現象該如何解釋呢?

  (學生憑自己的想象、猜測來描述、解釋上述現象。)

  師:先進的科學儀器已經拍攝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導體材料硅的原子,見教材的圖36、圖37。證明物質確實是由許許多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所構成。那么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種程度呢?我們來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樣才能把它們數完?需十億人口、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晝夜不停地數3萬多年才能數清。

  生: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很小。

  師:這是分子的第一個基本性質,下面請同學配合完成下列兩個實驗。

 。1)向靜置的盛水燒杯中加入品紅,觀察現象。

  (2)濃氨水在空氣中擴散使酚酞溶液變紅的`實驗。

  生:分子是不停運動的。

  師:而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這就是水受熱后減少更快、夏天濕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請同學們繼續思考,為什么物體有熱脹冷縮現象呢?(教師布置學生動手實驗:請兩學生分別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進100 mL量筒里,觀察現象。)

  師:現在是否滿100 mL?

  生:不滿了。

  師:那么說明什么問題呢?

  生: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師:而且不同的液體其分子間間隔不同,如果把它們混合起來,相互擠占對方的空隙,最終體積不是1+1=2。這說明不同液體的體積不能相加。然而質量卻能相加,這又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組成物質的微粒個數沒有改變。

  師:為什么氣球易被壓縮,而鉛球受壓幾乎紋絲不動?

  生:因為氣體分子間的間隔很大,而液體、固體分子間的間隔較小。

  師:現在同學們應該知道為什么物體受熱體積會脹大,遇冷體積會減小了吧?

  生:因為分子間間隔受熱變大,遇冷間隔變小。

  師:能否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說明分子的三個基本性質。

 。▽W生稍作討論并舉例回答。)

  師:分子、原子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教師向學生展示用硬板紙做出的幾種分子模型。),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到物質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構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那么學習了這些知識又有什么意義呢?我認為學習了這些知識后,至少我們要能運用這些微觀世界的知識來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而且要能借助這些知識更深入地研究宏觀世界里物質的變化。前面我們已學過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生:有無新物質生成。

  師:這是一種宏觀的說法。如果我們從分子角度看“有無新物質生成”其內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分析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結合教材的圖3-11、圖3-12、圖3-13,推斷在上述變化中誰變?誰不變?(穿插演示:把硬紙板做的水分子模型進行分解,多媒體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氣的過程。)

 。▽W生分組討論,達成共識。)

 。ń處熃o出以下填空題供學生回答并進行小結。)

  (1)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______不變,僅_____變了;正是由于_____不變,物質就不變,該物質的化學性質就不變;若_____變了,物質也就變了,該物質的化學性質也就變了。由此定義_____是保持物質_____的最小粒子。

 。2)當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_____變了,變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質的。可見,在化學反應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質區別。由此定義:_____是化學變化中的_____。)

  師(追問):分子能否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不變呢?

  生:不能。例如,同樣是水分子組成的水,既可呈液態,又可呈氣態、固態,其狀態不同,即物理性質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電就能分解成氫氣、氧氣,即它的化學性質是相同的。

 。ń處熀唵慰偨Y本節課內容,布置課后作業。)

  【教后感】

  新課程目標是要通過該課題幫助學生用微粒的觀念去學習化學,通過觀察、想象、類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學生初步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從五彩繽紛的宏觀世界步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微觀世界,再反過來用微觀世界的知識去解決宏觀世界中的諸多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對《分子和原子》這一課題的設計構思巧妙合理、化繁難為簡易,非常有利于教師的演繹講解和學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處:

  ①學生實驗現象明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

  ②這一課題中由于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再結合教師設計的有關動畫效果,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復雜知識明了化,此時學生便能體驗到化學變化實際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質分子的過程,為深刻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鋪墊,加上最后設計的填空題,為學生理順了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也理順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關系和根本區別,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不足之處:本節課反映出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物質了解不多,對常見的化學現象注意不夠,對一些較為復雜的例子,還難以用恰當的語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述問題,培養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從宏觀現象想象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九年級化學教案設計 7

  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

 、胖阑剂鲜侨祟愔匾淖匀毁Y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同時,知道石油煉制幾種主要產品及其用途。

 、屏私饣瘜W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⒉、過程與方法:通過一些探究活動,進一步認識與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環保問題。

  教學重難點

 、、煤、石油、天然氣三大化石燃料

 、、化學變化中能量的變化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引入課題

  播放生活中的圖片,設問:

  1、 家庭中炒菜、做飯、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 汽車、輪船、飛機、拖拉機等使用什么燃料?

  3、煉鋼廠、熱點廠等常使用什么燃料?

  (配以多媒體播放煤、石油、天然氣的形成過程)

  邊看邊聯系已有生活經驗,思考:

  柴、煤、煤氣。.。

  汽油、柴油。.。

  煤

  閱讀教材,觀看錄像,回答問題。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等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一系列復雜變化而形成的。 使學生聯系生活,關心生活從已有的經驗入手,引出新知識,強調在學習中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讓學生了解生活,了解社會,知道燃料的種類、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和用途。

  知識拓展

  1、煤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

  2、煤分解的產物有哪些?

  3、煤分解這個過程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為什么?

  播放錄像:煤的用途

  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

  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1、 混合物

  2、 焦碳、煤焦油、煤氣

  3、 化學變化,因為反應前是碳,反應后生成新物質:焦碳、煤焦油、煤氣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

  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嗎?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

  2、石油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為什么?

  3、石油是根據什么原理進行煉制的?

  播放錄像:石油的用途

  介紹石油的用途。

  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

  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1、不可以,因為這樣會浪費資源,不經濟,不科學,應該綜合利用。

  2、混合物,因為其中含有多種成分。

  3、根據石油中各成分的`沸點不同來分離,是物理變化。

  讓學生說出石油煉制的各產品與其用途用。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

  過渡

  投影圖片:海上采油和天然起在燃燒

  引出天然氣

  讓學生知道:天然氣主要是由碳和氫組成的氣態碳氫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煤、石油、天然氣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過幾億年復雜的變化而形成的,所以被稱為化石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

  1、人類大量開采,將使化石燃料最終被耗盡。

  2、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因此一定要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

  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節約能源,開發新能源。

  九年級化學教案設計 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實驗探究理解質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2) 從微觀角度認識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

  2、過程與方法

 。1) 增加學生探究實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操作、觀察、組織討論,總結規律。

 。2) 加強實驗中的各個環節的教學,從而拓展學生的思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培養學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 通過對化學反應的定量研究、推理、幫助學生認識永恒運動和變化著的物質、既不

  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的道理,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和自然科學方法的教育。

  二、教學重點:

  1 、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和應用。

  2、 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

  1、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 從微觀角度認識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化學變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質

  這說明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本身發生了變化,而引起了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種類的變化。

  而原子本身在化學反應前后并沒有變化,只是重新組合。因此在化學變化中原子的種類并沒有改變。這是從質的方面研究化學變化,今天我們從量的角度來研究、分析化學變化即化學反應。

  【板書】

  一、質量守恒定律

  探究一:紅磷燃燒

  現象:紅磷燃燒,產生白煙,放出熱量,氣球脹大,待裝置冷卻后,氣球變癟,反應前后的質量相等。

  表達式:紅磷+氧氣→五氧化二磷

  小結:參加反應的紅磷和氧氣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質量。

  提問:是否是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和生成物間都存在以上質量關系?這種質量關系是否具有普通意義?

  探究二:硫酸銅溶液與鐵釘反應

  現象:鐵釘表面覆蓋一層紅色物質,溶液顏色由藍色變為淺綠色,反應前后的質量相等。 表達式:硫酸銅+鐵→銅+硫酸亞鐵

  小結: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總質量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板書】

  1.質量守恒定律的定義

  (1)必須是真正參加反應的物質

  (2)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

  2.適用范圍:一切化學反應

  第二課時

  【提問】為什么化學反應前后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

  【板書】2、質量守恒的原因

  【講解】這是因為化學的反應的過程,就是參加反應的各物質(反應物)的'原子,重新組合而生成其他物質(生成物)的過程。也就是說: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也沒有變化。所以,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

  【板書】3、質量守恒的應用

  1.進行有關的計算

  例:1gA和3gB參加反應,求生成C的質量(4g)

  2.解釋一些實驗事實 例:見課本

  3.推測一些物質的組成

  第三課時

  【復習提問】

  1.什么是質量守恒定律?

  2.為什么在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

  分子的觀點說明。)

  【引言】我們已經知道質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學上有沒有一種式子,既能表示出反應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這就是化學方程式。

  【板書】二、化學方程式

  【講解】用物質的化學式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叫化學方程式,化學方程式可以提供很多信息。

  【板書】

  1.定義:用化學式來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

  2.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1)表示了化學反應物和生成物。

  (2)表明了該化學反應進行的條件。

  (3)表示了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即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 例如:木炭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C + O2

  CO2

  12∶ 16×2 ∶ 12+16×2 12 ∶ 32 ∶ 44

  【講解】化學方程式能客觀地反映出化學反應中“質”和“量”的變化及關系。所以化學方程式的讀法不同于數學方程式。化學方程式中的“+”號應讀成“和”,不能讀成“加”;反應物和生成物中間的“==”號,應讀成“生成”,不能讀成“等于”。

  化學方程式可讀出質的變化,也可讀出量的變化。每個方程式都有三種讀法 現以2H2O2H2↑+O2↑為例說明。

 。ㄒ唬┪镔|讀法

  上式讀作“在通電的條件下,水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這種讀法說明了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變化。

 。ǘ┝W訑的勘茸x法

  上式讀作“在通電條件下,每2個水分子分解生成2個氫分子和1個氧分子”。這種讀法揭示了化學反應中結構微粒的變化,并反映出微粒個數比關系。

 。ㄈ┵|量比讀法

  上式讀作“通電時,36份質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質量的氫氣和32份質量的氧氣”,這種讀法表明了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比關系。

  【板書】2H2O2H2↑+O2↑

  九年級化學教案設計 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氫氣的物理性質,掌握氫氣的可燃性、還原性,并了解有關的實驗過程和現象以及注意事項;

  根據氫氣的性質了解其主要用途;

  從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對照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氧化劑和還原劑。

  能力目標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氫氣燃燒與爆炸和還原性與還原反應的教學,進行量變引起質變和對立統一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教法建議

  在講氫氣的性質之前,學生已學過氧氣的性質、制法和氫氣的實驗室制法。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化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確定恰當的知識范圍和實驗內容,使學生了解氫氣的物理性質,掌握氫氣的可燃性、還原性及有關實驗現象和化學方程式;了解點燃氫氣之前為什么要檢驗氫氣的純度以及檢驗的方法,結合實驗內容明確提出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結合氫氣的可燃性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等。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層層深入地展開教學內容。教師講新課之前先復習舊知識,以實驗室用什么藥品制取氫氣,收集氫氣有幾種方法等問題導入新課,而后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氫氣,請學生通過觀察氫氣在通常狀態下的色、態、水溶性、密度等,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己總結出氫氣的物理性質。這種從感性到理性認識問題的方法,層次清楚,符合學生認識規律和能力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在講授氫氣的可燃性和還原性時,也應先演示氫氣在空氣中安靜燃燒、氫氣中混有空氣點燃發生爆鳴、氫氣在氯氣中燃燒在瓶口出現白霧、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等,而后運用投影,進行反應實質的總結,寫出化學方程式。這種運用探索性實驗的教法,能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揭示了知識的本質和內在聯系。

  最后教師通過讓學生看書進行小結,再通過讓學生做練習題進行鞏固,使大多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點的知識,從而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其它一些建議:

  (1)為使操作方便,節省時間和藥品,氫氣發生裝置宜選用啟普發生器。

 。2)為增加實驗興趣,可在實驗3-4的肥皂水中加入顏色。

 。3)氫氣燃燒實驗必須絕對安全,氫氣燃燒除焰色、發熱和爆炸外,還可引導學生注意產物,即可在燒杯內壁涂上遇水顯色的物質。

  (4)認真做好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使學生掌握操作步驟。

 。5)引導學生分析反應物和產物,為下章學習打下基礎。

  (6)復習氧化反應,引入還原反應。先以氫氣和氧化銅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將前面各種氧化反應均分析一下哪個是氧化劑、還原劑。

  (7)使學生了解用途對性質的依賴關系。

  關于“燃燒”概念的擴展

  從對比氫氣在空氣中燃燒和氫氣在氯氣中燃燒時火焰的顏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僅能總結出兩個反應的特殊性,同時也能找出它們的共性——劇烈的、發光放熱的化學反應。從而擴大了“燃燒”概念的內涵。

  同時,還可以觀察到它們的火焰構造與酒精燈和蠟燭的火焰結構不同。氫氣在空氣中和氯氣中燃燒的火焰都是內外兩層,這是因為氣體燃燒時不必經氣化階段,所以沒有氣化層的“焰芯”。

  氫氧混合氣體的爆鳴

  在導管口點燃氫氣之前,必須先檢驗氫氣的純度,完全是由氫氣易燃且放出大量熱的性質所決定的。

  課本選用了紙筒的實驗。但書中只描述了"剛點燃時,氫氣安靜地燃燒,過一會兒,突然聽到"砰"的一聲響,爆炸的氣浪把紙筒高高掀起。事實上,這個實驗如果做得好,所能觀察到的現象要比以上課本的那段描述復雜些。所能說明解釋的問題也更深入些。實驗的具體情況是:

  用一個沒有蓋的紙筒(或罐頭筒)底上穿一個小孔,小孔用一尖細小木條塞緊(或用火柴桿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氣法迅速充滿氫氣,將紙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條的同時,就小孔處點燃逸出的氫氣。最初氫氣在小孔處安靜地燃燒,一會兒聽“嗡嗡”的聲響,而且聲音逐漸增強,最后才是砰然巨響,爆炸的氣浪使紙筒騰空而起。

  幾種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的爆炸界限

  氣體 最低成分% 最高成分%

  氫氣 4.1 74.2

  一氧化碳 12.5 74.2

  甲烷 5.0 15.0

  乙炔 2.5 80.0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氫氣的化學性質

  一、復習提問:

  1.寫出實驗室制氫氣的化學方程式。

  2.畫出實驗室制氫氣的簡易裝置圖。

  二、導入新課:氫氣的性質。

  1.氫氣的物理性質:

  按照描述氧氣物理性質的順序,回憶上節課的實驗現象描述氫氣的色、態、味和溶解性等。

  【實驗3-4】裝置如圖所示。球形干燥管里裝有堿石灰干燥劑。導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氫氣流速,吹出肥皂泡。當肥皂泡吹到足夠大時,輕輕擺動導管,讓肥皂泡脫離管口,這時可以觀察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說明氫氣密度小。在標準狀況(1大氣壓,0℃)下,氧氣、空氣、氫氣的密度分別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們的比值為16∶14.5∶1。(為什么用排空氣法收集?)

  氫氣在通常狀況下,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氣體,難溶于水,比空氣輕。

  2.氫氣的化學性質:

  【實驗3-5】在帶尖嘴的導管口點燃純凈的氫氣,觀察火焰的顏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冷而干燥的燒杯,過一會兒,觀察燒杯壁上有什么現象發生。

  引導觀察燃燒的焰色和燒杯內壁有什么現象出現。把燒杯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用手觸摸燒杯,感覺熱量。證明氫氣具有可燃性,燃燒時放出大量的熱。

  (1)氫氣的可燃性:

  在這個實驗中為什么強調“純凈”呢?如果氫氣不純凈燃燒時會怎么樣呢?

  【實驗3-6】取一個一端開口,另一端鉆有小孔的紙筒(或塑料筒等),用紙團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氫氣,使紙團內充滿氫氣。把氫氣發生裝置移開,拿掉堵小孔的紙團,用燃著的木條在小孔處點火,注意有什么現象發生。(人要離開,注意安全。)

  引導學生觀察:

  ①注意小孔處點火時的開始情況;

 、谧屑殐A聽音響的變化;

  ③觀察隨音響變化而發生的現象。

  板書 氫氣不純混有空氣或氧氣,點燃時發生爆炸。

  為什么點燃純凈的氫氣能安靜地燃燒,而混合氣體卻會發生爆炸呢?

  點燃純凈的氫氣時,在導管口流出的氫氣量少,與氧氣接觸少,反應時產生的熱量也少,且散失較快,所以點燃時安靜地燃燒。

  點燃紙筒中氫氣時,隨著氫氣的消耗,空氣不斷從紙筒底部進入筒內。氫氣和空氣接觸并混和,與氧氣接觸面多,點燃時快速反應,產生的熱量在極短時間內、有限空間里急劇膨脹,就發生了爆炸。

  實驗測定,當空氣中混入氫氣的體積達到總體積的4%~74.2%時,點燃即發生爆炸。這個范圍叫做氫氣的爆炸極限。所以,點燃需要純凈的氫氣,點燃氫氣前必須檢驗氫氣的純度。

  【實驗3-7】用排水法收集一試管氫氣,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開拇指點火。如果聽到尖銳的爆鳴聲,就表明氫氣不純,需要再收集,再檢驗,直到響聲很小,才表明氫氣已經純凈,如果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氫氣,經檢驗不純而需要再檢驗時,應該用拇指堵住試管口一會兒,然后再收集氫氣檢驗純度,以免暗焰引發氫氣發生器爆炸。

  【實驗3-8】在干燥的硬質試管底部鋪一層黑色的氧化銅,管口微向下傾斜。通入氫氣,過一會兒再給氧化銅加熱。注意觀察黑色的氧化銅有什么變化,管口有什么生成。反應完成后停止加熱,還要繼續通入氫氣,直到試管冷卻后,再停止通氫。

  引導學生思考:

  (1)放氧化銅的試管口為什么要略向下傾斜?

 。2)導氣管為什么要伸入到試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為什么先通一會兒氫氣,再加熱氧化銅?氫氣的純度是否需要檢驗?

 。4)實驗在停止加熱時,為什么還要繼續通入氫氣到試管全部冷卻為止?

  聯系已學過的有關知識逐一討論。歸納出實驗步驟韻語記憶口訣:

  九年級化學教案設計 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化肥的種類和特性

  2.學會對銨根離子的檢驗

  3.了解常見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項

  過程和方法:

  1.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

  2.增強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日常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

  重點:

  1.化學肥料的種類和特性

  2.銨根離子的檢驗

  難點:

  1.銨根離子的檢驗

  2.化學肥料成分的記憶。

  課前準備:

  教師:以舉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課題,對常見的化肥的物理性質,讓學生通過觀察、看書自己總結;對銨根離子的檢驗的教學通過實驗,激發興趣,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實驗去探究;

  學生:通過設置一定的問題讓學生看書、討論、實驗探究,重點掌握化肥的種類和特性。

  教學過程:

  一、化學肥料

  1、氮肥

  氨水NH3H2O易溶于水低溫密封

  碳酸氫銨NH4HCO3

  硝酸銨NH4NO3

  氯化銨NH4Cl

  硫酸銨(NH4)2SO4

  尿素CO(NH2)2

  【小結】氮元素可使植物細胞加速分裂和生長,促進植物枝葉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開花結果,增強抵抗力。鉀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進作物生長健壯。這三種元素都是植物生長不可缺少的成分。

  【結論】有刺激性氣味的氨氣逸出,這是快速檢驗銨鹽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鹽。主要有磷礦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鈣)、鈣鎂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鈣和磷酸鎂)、過磷酸鈣(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氫鈣和硫酸鈣)、重過磷酸鈣(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氫鈣)

  磷酸二氫銨NH4H2PO4磷酸氫二銨(NH4)2HPO4

  3、鉀肥

  硫酸鉀(K2SO4)氯化鉀(KCl)

  碳酸鉀(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復合肥料

  硝酸鉀KNO3

  磷酸二氫鉀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農家肥料

  二、農藥

  1、作用

  2、危害

  三、隨堂檢測題

  l.氨水見光后易揮發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須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銨在高溫或猛烈撞擊時會爆炸,碳銨在受熱時會全部分解成氣體。尿素的含氮量,肥效持久。銨鹽跟堿性物質反應,會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鉀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氫鉀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復合肥料,硝酸鉀是含________元素的復合肥料。

  5、常用的農藥有哪些?說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第四節化學與環境保護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水、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氣污染的一般原則和方法。

  過程和方法:認識化學在環境保護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過禁止某些反應發生、控制或改變反應途徑等杜絕有害物質產生,另一方面是將有害物質轉化為無害物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形成正確、合理地使用化學物質的意識,確立綠色化學觀念、樹立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重點:知道水、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難點:形成正確、合理地使用化學物質的意識,確立綠色化學觀念、樹立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課前準備:首先安排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自學,在對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所了解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對水、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氣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則和方法、與自然和諧相處三方面作深入的調查,這就需要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廣泛的收集資料。收集好資料以后,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資料整理。根據自愿的原則將學生分為三大組,每一大組中又可分為幾個小組,如第一大組研究水資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為污染源小組、危害與防治小組。每一小組選出負責人、中心發言人。有能力的小組還找到了相關的影視資料,并把它們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課件,待上課交流時放映給全班同學觀看。

  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正象剛才同學們所說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生產生活已經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與破壞。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甚至無視環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經濟,不重環境。下面,我就將時間交給同學們,請大家告訴大家環境污染的危害。

  一、保護生命之源――水

  水是生命之源,但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水資源卻十分有限。那么目前水資源的污染與保護的現狀如何呢?哪些同學收集和整理了有關水污染與保護方面的資料?讓我們請他們給大家介紹好不好?

  二、大氣的污染

  請同學們各抒己見,發表一下對大氣污染及防治的認識。

  三、與自然和諧相處

  只有樹立綠色化學觀念,大力發展綠色化學工藝,才能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讓學生了解綠色化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九年級化學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奇妙的化學教案設計08-26

高二化學《乙醇》教案設計08-26

初中化學《燃燒與滅火》教案設計08-26

初中化學《制取氧氣》教案設計08-26

化學是打開物質世界的鑰匙教案設計08-25

初中化學《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教案設計08-26

化學反應與能量的變化教案設計08-26

高中化學金剛石教案設計08-26

初中化學《走進化學實驗室》教案設計(精選6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