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時間:2023-02-06 18:19:23 梓薇 化學教案 我要投稿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通用17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通用17篇)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常見酸堿指示劑及其變色情況。

  (2)了解幾種常見的酸及酸的通性。

  (3)認識濃硫酸的腐蝕性。

  2.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認識和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2)運用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運用比較概括的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培養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1.運用酸堿指示劑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2.濃硫酸的腐蝕性。

  3.酸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

  1.酸堿指示劑的變色情況。

  2.酸的化學性質。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白醋、蘋果汁、石灰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試管(若干)、牽牛花、萬壽菊、蝴蝶蘭花、玫瑰、月季、紫甘藍、硫酸、玻璃棒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你聽說過、接觸過酸和堿嗎?

  【交流回答】

  接觸過的酸有:碳酸、醋酸、鹽酸、硫酸;堿有:氨水、石灰水、燒堿。

  【提出問題】

  用什么較簡單的方法區分酸和堿呢?

  【展示交流】

  請同學們做教材P50實驗10-1,交流實驗結果。

  【閱讀記憶】

  請同學們閱讀并理解教材P51內容,歸納什么叫指示劑?指示劑遇酸和堿溶液變色有什么規律?

  【閱讀回答】

  石蕊試液遇酸溶液變紅,遇堿溶液變藍;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變色,遇堿溶液變紅。

  【提出問題】

  請同學討論白醋、石灰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這4種物質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堿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鹽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氫氧化鈉是堿溶液。

  【歸納總結】

  檢驗溶液酸堿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幾滴石蕊試液,若溶液呈紅色,則說明該溶液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藍色,則說明該溶液為堿性溶液。

  【過渡】

  酸堿指示劑的種類很多,不只是石蕊試液和酚酞試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劑隨處可見,同學們可通過后面的.活動體驗一下。

  【活動與探究1】

  請同學們按教材P51“探究”進行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

  【展示交流】

  實驗完成后請各組同學展示你們的實驗成果。

  【提出問題】

  通過上述實驗你們有什么新的發現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劑,如牽牛花、蝴蝶蘭花、玫瑰、紫甘藍。

  【過渡】

  上面我們學習了酸堿指示劑,并熟悉了幾種酸和堿,下面我們重點探討幾種常見酸的性質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實驗結果

  【閱讀記憶】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52鹽酸與硫酸的用途,并熟記它們的主要用途。

  【活動與探究2】

  請同學們完成P53實驗10-3并作好實驗記錄。

  【歸納總結】

  濃硫酸有強烈腐蝕性(即脫水性),因此使用濃硫酸時要特別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膚和衣服上;其次濃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堿性氣體的干燥劑。

  【活動與探究3】

  教師先分步演示,要求學生觀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師先演示P53實驗10-4,第一步:向小燒杯中傾倒20毫升水,再沿燒杯內壁注入10毫升濃硫酸,此時不攪拌;第二步:學生近距離觀看無色液體分為兩層,分析討論原因,第三步,邊攪拌混合液邊讓同學們摸燒杯的外壁。教師再按圖10-6演示實驗,強調稀釋濃硫酸方法不當時導致的危害。學生作好記錄。

  【歸納總結】

  濃硫酸溶于水時放出大量的熱,故燒杯外壁發燙,另外水的密度比濃硫酸小,浮在濃硫酸表面,溶解時放出大量的熱會使水立刻沸騰,使硫酸向四周飛濺。若不慎將濃硫酸沾到皮膚或衣服上后的正確處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氫鈉溶液,對于嚴重者應盡快送到醫院治療。

  特別提醒:在濃硫酸稀釋時,一定要把濃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斷攪拌,切不可將水倒進濃硫酸里。濃硫酸具有腐蝕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脫水性。

  課后小結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認識了酸堿指示劑,熟悉了石蕊試液,酚酞試液在酸堿溶液中的變色規律,并能利用這一點檢驗溶液的酸堿性,另外了解了幾種常見酸的性質與用途。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學習初中化學與高中化學方法的不同。

  讓學生了解高中化學學習內容。

  讓學生了解高中化學學習方法。

  教學內容

  初、高中化學的銜接。

  高中化學課程設置。

  學習高中化學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

  實驗、多媒體輔助

  四、教學時間:

  20分鐘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教師自我介紹

  通過一個小魔術“白紙變字”引入教師的自我介紹(師生共同完成)

  第二環節:初、高中化學學習的不同

  抽兩名學生演示(初高中對比實驗)

  實驗1:取一支試管加入約2mlNaOH溶液,再加入約3-5滴酚酞試液,振蕩后再觀察。

  實驗2:取一支試管加入約2ml碘水,再加入約2mlCCl4溶液,振蕩后觀察。

  學生觀察得出:兩支試管的溶液中均出現了紅色。

  教師講解:以上兩個小實驗均產生紅色,但產生的原因不同。由此,我們上高中后一定要學會不僅要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學會通過現象看本質。

  活動設計:一位高三學生談高中化學學習的'心得體會。(播放視頻)

  教師:實驗是感知化學、體驗化學和探究化學的重要途徑。

  學生演示:

  實驗3:向一個盛有與水(水中先加入酚酞)的燒杯中加一粒黃豆大的金屬鉀

  引導學生從現象分析上升到理論分析,從而引出初中到高中的學習要求:從感性認知到理性分析

  第三環節:高中化學學什么

  介紹高中化學課程設置:高中化學共八個模塊,其中有兩個必修模塊,含必修1、必修2,六個選修模塊,含選修1《化學與生活》、選修2《化學與技術》、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選修6《實驗化學》。

  我們要學的模塊有必修1、2,選修1、4、5。

  第四環節:高中化學怎樣學?

  講學習方法,并通過一則小故事帶給學生啟示:做任何事貴在持之以恒。

  第五環節:美好祝愿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

  (1)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區別,并能運用概念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2)了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質,那些是化學性質。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歸納總結、補充講解、練習提高

  【教學過程 】

  [引言]我們知道在物質世界里,各種物質之間存在著多種相互作用,也不斷發生著變化。例如,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炎熱的夏天食物易、燃料能燃燒、鋼鐵制品在潮濕的環境會慢慢生銹等。認識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的特點,掌握其規律,對于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是至關重要的。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板書] 第一單元 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講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許多化學概念、化學基礎知識都是通過實驗形成的,因此必須學會觀察實驗的方法。下面請大家觀察幾個演示物質變化的實驗,觀察實驗的方法:主要觀察變化前后物質的顏色、狀態,列表記錄。

  描述并記錄實驗現象(實驗過程中邊實驗邊講解儀器的名稱,視頻加描述)

  [演示]實驗1-1

  水沸騰,有大量水蒸氣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著。

  [演示]實驗2

  [說明]首先展示膽礬晶體,再把藍色塊狀固體研碎成為藍色粉末 ,然后進行實驗。

  [提問]實驗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兩個實驗在變化過程中只是形狀或狀態發生了變化,沒有其他物質生成,像這種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板書]一、物質的變化

  物理變化

  1、概念: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2、特征:沒有其他物質生成,只是形狀、狀態(氣態、液體、固體)的變化。

  [演示] 實驗1—3

  由學生描述并記錄實驗現象 〔兩支試管都形成藍色溶液,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后立即生成藍色沉淀〕。

  這里的藍色沉淀是氫氧化銅。這個過程是膽礬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質氫氧化銅。

  [演示]實驗1—4由學生描述并記錄實驗現象 :加入鹽酸后立即有氣泡產生,石灰石逐漸變小,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摸一下試管感覺到發熱。

  [提問]實驗3、4有什么共同特征?

  這兩個變化都有新的物質生成,這種變化叫做化學變化。我們日常看到木材燃燒,鐵生銹等都是化學變化。

  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質外,還伴隨發生一些現象,如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等。這些現象常常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化學變化發生。

  [板書](二)化學變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2.特征:

  ①有新物質生成,常表現為顏色改變、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 。

  ②常伴隨能量變化,常表現為吸熱、放熱、發光等。

  [討論] 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應依據什么?

  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質外,還伴隨發生一些現象,如發光、放熱、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這些現象常常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化學變化發生,但不能作為判斷一個變化是不是化學變化的根據。

  區別一種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關鍵(依據)是看在變化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質。物理變化只是物質的狀態或外形發生改變,沒有生成其他物質;而發生化學變化的特征是在變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質。

  [引入]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物質的性質。我們將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板書]二、 物質的.性質

  (一)化學性質

  [講解]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例如,我們剛剛做的實驗3、4中,膽礬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有氫氧化銅藍色沉淀生成,石灰石與鹽酸反應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這里物質表現出的性質都是化學性質。

  請同學們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質的化學性質的例子。

  蠟燭(紙張、木材等)能燃燒;鐵在潮濕的空氣里易生銹,在干燥的空氣里難生銹;

  [小結]化學變化和化學性質的聯系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認識燃燒的條件與滅火的方法

  ⑵ 了解常用滅火器的滅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生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對燃燒條件的探究,了解內因和外因的辨證關系

  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進取心,讓學生獲得成就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三、教具

  酒精燈,紙條,木塊,燒杯,坩堝鉗,石塊

  四、教學內容

  [引入]燃燒著的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但是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燃燒是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關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入新課)

  [講述]燃燒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但是這種現象的發生需要條件嗎?

  [指出]氧氣確實是燃燒所需要的條件,但是只有氧氣,燃燒能發生嗎?裝在集氣瓶里的氧氣并不燃燒,可見氧氣并不是燃燒的唯一條件,那么燃燒還需要什么條件呢?

  (設計意圖:由實際到理論,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課]

  一、認識燃燒的條件

  1、認識燃燒需要可燃物

  [討論]根據你的經驗和想法談一談燃燒除了需要氧氣外還需要什么條件?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能燃燒?

  [展示]一些物體的圖片,判斷哪些能燃燒,哪些不能?

  [講解]可以燃燒的物體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燒的首要條件。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認識燃燒需要氧氣和溫度達到著火點

  [設問]有了可燃物和氧氣,燃燒是不是就能發生?例如空氣中有氧氣,放在空氣中的火柴能燃燒嗎?怎樣才能使火柴點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實說明了什么?

  [講解]我們把可燃物開始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叫做著火點。

  (設計意圖:根據探究實驗,推導出燃燒的另外兩個條件,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

  [演示]探究實驗,學生觀察實驗

  [思考與討論]:

  1、實驗中坩堝鉗上的紙條燃燒而坩堝鉗上的石塊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

  學生回答:不是所有的物體都能燃燒,必須是可燃物。

  2、坩堝鉗上的紙條很快燃燒而坩堝鉗上的木塊要時間長點才能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

  學生回答:說明燃燒需要達到一定的溫度

  3、露在空氣中的蠟燭繼續燃燒,蓋上玻片密封的蠟燭熄滅了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

  學生回答:說明燃燒需要氧氣

  4、綜合上述討論,可得出燃燒需要那些條件?

  學生回答:需要可燃物、氧氣、溫度達到著火點

  [歸納小結]

  1、燃燒的定義

  2、燃燒的條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爐里添煤,爐火還能繼續燃燒嗎?為什么?

  2、爐門關得嚴嚴的,一點氣也不通

  3、爐火還能繼續燃燒嗎?為什么?

  4、如果把爐里正在燃燒的煤夾出來,煤能繼續燃燒嗎?

  (設計意圖:根據討論,有學生自己得出燃燒的條件,使學生有成就感,進一步鞏固燃燒的條件。)

  [過渡]燃燒的火會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但是有時也會帶來災難。

  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設問]根據燃燒的條件,我們應該如何來滅火呢?

  [討論]根據滅火的實例,分析滅火的原理。

  [活動與探究]滅火器的原理。

  [小結]滅火的原理

  1、隔絕可燃物

  2、隔絕氧氣(或空氣)

  3、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小結]

  談談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么?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氨氣分子的結構、性質、用途及相互關系。

  (2)掌握氨水的性質、掌握有關氨氣溶于水的計算。

  (3)了解氨水、液氨的區別,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關平衡問題。

  2.能力和方法目標

  (1)通過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對比能力。

  (2)通過氨的結構、性質和用途相互關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

  (3)通過有關計算訓練數學計算和推理能力。

  (4)通過有關實驗現象的觀察、實驗結論的分析,提高觀察能力和解釋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氨水跟液氨的差異。噴泉實驗的有關計算。

  [教學過程]

  見課件[氨、銨鹽(一)ppt文件]

  [鞏固練習]

  1.完成下表,比較液氨跟氨水的差異。

  液氨與氨水的比較

  液氨

  氨水

  物質成分

  微粒種類

  主要性質

  存在條件

  答案:

  液氨與氨水的比較

  液氨

  氨水

  物質成分

  純凈物(非電解質)

  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NH3·H2O是一種弱電解質。

  微粒種類

  氨分子

  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銨離子、氫氧根離子、氫離子

  主要性質

  不具有堿性

  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具有堿的通性

  存在條件

  常溫常壓下不能存在

  常溫常壓下可存在

  2.氣體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時產生淡黃色沉淀,該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將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卻不見沉淀產生,則有關氣體X的成份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

  ②一定不含CO2

  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B)只有③(C)①和③(D)②和③

  答案:C。

  2.關于氨水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氨水的溶質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劑變紅

  (C)氨水中含三種分子和三種離子

  (D)氨水中溶質的質量分數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答案:A。

  3.由三種相同體積氣體組成的混合氣,依次通過足量的下列4種試劑:飽和的碳酸氫鈉溶液、濃硫酸、灼熱的'氧化銅和過氧化鈉后,氣體體積減小一半(氣體體積均在相同條件下測定且溫度高于水的沸點),這種混合氣體的合理組成是()

  (A)NH3、CO、NO(B)HCl、H2、N2(C)HCl、CO2、CO(D)SO2、N2、CH4

  答案:C。

  4.在下列變化中,吸收能量的是()。

  (A)氨氣液化為液氨(B)磷與氧氣化合成五氧化二磷

  (C)液氨汽化為氨氣(D)氨在催化劑存在的情況下與氧氣反應

  答案:C。

  5.如下圖所示,燒瓶內已充滿某氣體X,氣體體積為1000mL(273K,101325Pa),燒杯中盛滿水,直導管長L=60cm,導管進入燒杯中水面下12cm,氣體的溶解度在273K時為1∶40(1體積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氣體40體積)。實驗開始,膠頭滴管先向燒瓶中注入1mL水。

  (1)通過計算確定能否看到噴泉現象。(假設壓強的微小變化對氣體溶解度的影響忽略不計。)

  (2)如不能看到,則可改變進入燒杯的導管的長度,問導管進入燒杯的長度為多少時,恰好能形成噴泉?

  (3)如不能看到,則膠頭滴管中共滴入多少毫升水恰好能形成噴泉?

  答案:(1)不能。(2)8cm。(3)1.2mL。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6

  教學過程:

  知識目標:

  1.通過溶液導電性的實驗,了解某些物質的水溶液能導電和電離的概念。

  2.從電離的角度理解酸、堿、鹽的概念。

  3.學會書寫常見的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

  科學素養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學會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

  教學重點:

  溶液導電的原因和電離的概念。

  教學難點:

  書寫電離方程式

  教學準備:

  實驗[8-1]───實驗[8-4]

  投影儀、明膠片

  教學方法:

  實驗法、討論法、練習法、歸納法。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下列物質哪些屬于單質?哪些屬于化合物?哪些屬于混合物?

  空氣、氧氣、二氧化碳、鹽酸、氫氣、鋅、氯化鈉、硫酸銅、碳酸鈣、磷

  (小結物質分類的初步知識并將上述物質對號入座)

  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物質分類的初步知識,本章我們將繼續研究有關化 合物的分類,酸、堿、鹽就是幾類重要的化合物。

  講授新課: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投影)

  講 解:在學習了有關溶液知識的基礎上,我們來研究一下不同物質水溶液 的導電性。

  演示:

  測定①Nacl固體、KNO3固體、NaOH固體蔗糖固體、酒精、蒸餾水的導電性。

  測定②Nacl溶液、KNO3溶液、NaOH溶液、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的導電生。

  觀察:

  哪些物質不導電?哪些物質能導電?

  小結:重點

  NaCl固體(不導電) Nacl溶液(導電)

  KNO3固體(不導電) KNO3溶液(導電)

  NaOH固體(不導電) NaOH溶液(導電)

  蔗糖固體(不導電) 蔗糖溶液(不導電)

  酒精(不導電) 酒精溶液(不導電)

  蒸餾水(不導電)

  設問:

  為什么有的物質(如NaCl固體)本身不導電,而它的水溶液能導電呢? 而有的物質(如蔗糖固體)本身不導電,把它配成水溶液還是不導電?

  閱讀:課本P150頁-151頁 第二段

  在水分子作用下

  分析: NaCl 固體 Na++Cl-

  (離子不能自由移動) (離子能自由移動)

  不導電 導電

  小結:要點:

  有些物質的水溶液能導電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有自由移支的離子存在。

  講解:物質溶于水時,離解成自由移動離了的過程叫電離

  (引出電離的概念)

  分析:電離是在溶于水的條件下發生的,與通電與否無關,電離可用電離方 程式表示。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有機化合物的習慣命名法。

  2、掌握有機化合物的系統命名法,理解并靈活運用系統命名法的幾個原則。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有機物分子模型、有機物結構式,掌握烷烴、烯烴、炔烴、苯及苯的同系物同分異構體的書寫及命名。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練習書寫丙烷CH3CH2CH3分子失去一個氫原子后形成的兩種不同烴基的結構簡式。體會有機物分子中碳原子數目越多,結構會越復雜,同分異構體數目也越多。體會習慣命名法在應用中的局限性,激發學習系統命名法的熱情。

  教學重點

  掌握有機化合物的系統命名法

  教學難點

  烴類化合物的系統命名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新課】引導學生回顧復習烷烴的習慣命名方法,結合同分異構體說明烷烴的這種命名方式有什么缺陷?

  回顧、歸納,回答問題;

  積極思考,聯系新舊知識

  從學生已知的知識入手,思考為什么要掌握系統命名法。

  自學:什么是“烴基”、“烷基”?

  思考:“基”和“根”有什么區別?

  學生看書、查閱輔助資料,了解問題。

  通過自學學習新的概念。

  歸納一價烷基的通式并寫出

  -C3H7、-C4H9的同分異構體。

  思考歸納,討論書寫。

  了解烷與烷基在結構上的區別,學會正確表達烷基結構

  投影一個烷烴的結構簡式,指導學生自學歸納烷烴的'系統命名法的步驟,小組代表進行表述,其他成員互為補充。

  自學討論,歸納。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歸納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投影幾個烷烴的結構簡式,小組之間競賽命名,看誰回答得快、準。

  學生搶答,同學自評。

  了解學生自學效果,增強學習氣氛,找出學生自學存在的重點問題

  從學生易錯的知識點出發,有針對性的給出各種類型的命名題,進行訓練。

  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以練習鞏固知識點,特別是自學過程中存在的知識盲點。

  引導學生歸納烷烴的系統命名法,用五個字概括命名原則:“長、多、近、簡、小”,并一一舉例講解。

  學生聆聽,積極思考,回答。

  學會歸納整理知識的學習方法

  投影練習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練習

  在實際練習過程中對新知識點進行升華和提高,形成知識系統。

  【課堂總結】歸納總結:

  1、烷烴的系統命名法的步驟和原則

  2、要注意的事項和易出錯點

  3、命名的常見題型及解題方法

  學生回憶,進行深層次的思考,總結成規律

  【歸納】

  烷烴的命名

  1、烷烴的系統命名法的步驟和原則:選主鏈,稱某烷;編號位,定支鏈;取代基,寫在前,標位置,連短線;不同基,簡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2、要注意的事項和易出錯點

  3、命名的常見題型及解題方法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道化學元素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

  2、認識常見化肥的種類和作用。

  3、知道化肥、農藥對環境的影響。

  課前預習

  化學肥料通常指XXX三大肥料。氮肥能磷肥能,鉀肥。

  課堂學案

  (指導閱讀)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76~77的有關內容,展現樣品,引導學生觀察,并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表格。

  一、氮肥

  常見種類、顏色、狀態

  對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時的癥狀

  活動1:用幾瓶碳酸氫銨樣品分小組學生傳遞聞氣味,體驗什么是氨味。

  討論:

  1、含有銨根離子的氮肥能否與堿性物質混合使用。

  補充實驗:氯化銨固體與氫氧化鈣固體研磨

  現象:

  結論:

  2、我們知道,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氣,植物能不能吸收氮氣并轉化成氮肥呢?

  氮的`固定:。

  二、磷肥(展示樣品)

  常見種類、顏色、狀態

  對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時的癥狀

  磷肥

  討論:磷肥施用過量對植物的影響?

  三、鉀肥(展示樣品)

  常見種類、顏色、狀態

  對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時的癥狀

  鉀肥

  四、復合肥

  常見種類、顏色、狀態

  對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時的癥狀

  復合肥

  五、化肥、農藥與生活

  不公道地使用化肥,可能會形成:

  1.____污染

  2._____污染

  3.____污染。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會正確區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4、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識。

  5、通過微觀想像、分析、討論、對比、認識到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

  6、通過同學之間相互合作,查閱資料,了解地殼、生物細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課題分析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內容。學生通過前階段的學習,已經初步認識到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結構,本課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它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是教學中的難點。

  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學的重點。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對于一些常見元素的符號,必須會寫、會讀、會用。

  教材編排“元素周期表簡介”的目標,是讓學生較早地學習和使用元素周期表這個工具,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提供方便。學生只要會根據原子序數查找某一元素的符號、名稱、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以及確認該元素是金屬、非金屬還是稀有氣體元素即可,不要隨便提高要求。本課題分兩課時完成:

  1、元素。

  2、元素符號、元素周期表簡介。

  三、教學策略分析

  本課題的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后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應提供有關資料,供學生查閱,提出問題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教學中要多結合實例、多做練習,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加深理解和鞏固,使所學的概念得到比較清晰的對比、區分和歸類。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對枯燥無味的元素符號的記憶負擔,教學過程中可組織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如符號認位、聯想記憶、查表搶答等。

  四、設計思路

  1、由問題、圖片、文字資料推出元素概念,課本72頁活動與探究得出地殼、生物細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課本73頁資料、圖片和課文內容得出元素符號的寫法和涵義。

  3、由課本74頁活動與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關用途。

  五、教具設計

  1、投影1:按照課本49至50頁圖樣繪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圖。

  2、投影2:元素與原子比較表。(空白)

  3、投影3:介紹地殼里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及其存在,簡介幾種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簡介門捷列夫如何發現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引入

  提問:水通電分解的實驗說明水是由什么組成的?

  回答

  引入課題2“元素”。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0

  一、課標要求:

  1、認識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明白醇與醛、羧酸之間的轉化關系。

  2、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了解烴的衍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二、考試說明:(與課標要求一致)

  1、認識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明白醇與醛、羧酸之間的轉化關系。

  2、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了解烴的衍生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三、課標解讀:(教學目標)

  1、依據導學案的預習資料,自主學習醇的概述介紹,了解醇的'物理性質、用途和一些常見的醇。依據烷烴的命名規則,能用系統命名法對簡單的飽和一元醇進行命名。

  2、經過小組“交流研討“活動,初步掌握根據結構分析性質的一般方法;經過分析醇的結構,明白其化學反應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鍵和氫氧鍵的斷裂,并能分析出發生反應類型與對應化學鍵的斷裂關系。

  3、根據醇的結構特點,預測可能發生的反應,回憶以前學習的醇的相關性質,整理歸類反應類型。

  4、結合前面的學習,認識醇與烯烴、鹵代烴、醛、酯等有機物之間的轉化關系。

  5、結合甲醇、乙醇在生產、生活實際中的應用,了解醇對環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體現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1

  一、案例背景

  鈉的性質是本章資料的重點之一。經過鈉的性質學習,能夠加深鞏固金屬與非金屬、酸、水的知識,并為前面兩章所學的實驗和理論知識補充感性認識的材料,為鈉的重要化合物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以學生初中學過的有關金屬的性質及金屬的活動順序為基礎,選取典型的金屬如鈉、鎂、鋁、鐵等進一步學習拓展金屬的性質,所以學好本節資料有著重要實際意義。

  二、情境描述

  學習鈉與水反應資料時,我一開始做了“滴水生火”實驗,這時學生十分好奇,議論紛紛,水能夠滅火,怎樣能生火?然后引入課題“這就是我們今日要學習的金屬鈉”。學生很想明白鈉是一種什么物質,接下來我讓學生完成演示實驗,再經過投影進行問題討論:

  1.為什么鈉需要保存在煤油或石蠟油中?

  2.鈉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3.實驗時為什么不能用手直接拿鈉?

  4.從鈉與水反應的實驗中能夠得出鈉的哪些物理性質?

  5.“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

  6.如果鈉燃燒起來,能否用水撲滅?

  7、剩余的鈉能否放回原試劑瓶?經過思考和討論,不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激發學生進行思考,最終用相關習題進行鞏固和拓展。

  本節我采用了先引入“滴水生火”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之后由學生來完成演示實驗,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本事,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膽大心細,注意觀察每一個操作細節,以便為后面的問題打好基礎。從而真正理解“結構決定性質”這一化學常用理念,為下節學習鎂、鋁、鐵的性質做好鋪墊。

  三、案例結果

  本節課經過教師演示實驗引入新課,后由學生自我完成演示實驗。學生在學習掌握各個知識點的同時,認識了鈉的結構特點決定鈉的化學性質,是一種強的還原劑。

  整節課學生也能自始至終進取地配合,踴躍回答問題,同時由于教師所提問題學生經過思考都能回答,使大部分同學感到有成就感;實驗由幾位學生來演示,不僅僅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并且節省了教學時間,很容易實現教學目標。

  四、案例評析

  我認為這種教學方法的設計,既體現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的現代教學理念,同時注重對重點知識的落實,使學生既能夠掌握知識,又能發展學生的本事。實驗的安排既體現了學習是學生自我的事,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更強調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構建知識、發展本事、構成正確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過程。

  新課程必須應對一個問題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基礎自然科學,經過實驗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使學生引起懸念,產生問題,這是一種讓學生思維活躍,激發興趣的好方法,問題思考與討論讓學生帶著問題,借助交流,主動發現和概括鈉的性質,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教學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僅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同時在民主的教學氛圍中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也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成長。

  五、案例啟示

  《金屬鈉》是整個高中化學的重點,鈉與水、鹽溶液的反應更是歷年高考的熱點。課堂教學以實驗為抓手創立平臺,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本事,培育學生創新思維,體現師生、生生互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經過互動充分挖掘鈉與水、鈉與硫酸銅鹽溶液反應的內在機理,運用實驗這把鑰匙開啟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因,開啟從原子結構來認識鈉的性質的大門。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將來解決一些現實生活某些實際問題創造條件。

  這節課教學中我力求體現“學教并重”的教學理念,用建構理論構建新知,與學生共同探求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框架流程。在這個教學的雙邊活動的過程中,學法指導很關鍵,引導學生用實驗為指路燈來探尋新知識,層層深入掌握新知識,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經過授課過程中對一系列問題的設問,教學生掌握金屬鈉的性質中,學會通過現象看本質的本領。使學生明確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好理論重在要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將知識真正靈活地融入腦海之中。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發現“問題”的情境下產生的一系列學習活動。問題激發起學生探究的xx,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探究活動。在化學學習中,除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外,教師更要經過各種途徑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而化學實驗是最形象、生動、直觀的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之一。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強堿弱酸鹽和強酸弱堿鹽的水解。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3.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教育。

  教學重點

  鹽類水解的本質

  教學難點

  鹽類水解方程式的書寫和分析

  實驗準備 試管、玻璃棒、CH3COONa、Na2CO3、NH4Cl、Al2(SO4)3、NaCl、KNO3、蒸餾水、酚酞試液、pH試紙。

  教學方法

  啟發式實驗引導法

  教學過程

  [提問引入]酸溶液顯酸性,堿溶液顯堿性,鹽溶液是否都顯中性?

  [演示]1.用酚酞試液檢驗Na2CO3溶液的酸堿性。

  2.用pH試紙檢驗NH4Cl、NaCl溶液的酸堿性。(通過示范說明操作要領,并強調注意事項)

  [學生實驗]用pH試紙檢驗CH3COONa、Al2(SO4)3、KNO3溶液的酸堿性。

  [討論]由上述實驗結果分析,鹽溶液的酸堿性與生成該鹽的酸和堿的強弱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小結]鹽的組成與鹽溶液酸堿性的關系:

  強堿弱酸鹽的水溶液 顯堿性

  強酸弱堿鹽的水溶液 顯酸性

  強酸強堿鹽的水溶液 顯中性

  [講述]下面我們分別研究不同類鹽的水溶液酸堿性不同的原因。

  [板書]一、鹽類的水解

  1.強堿弱酸鹽的水解

  [討論](1)CH3COONa溶液中存在著幾種離子?

  (2)哪些離子可能相互結合,對水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

  (3)為什么CH3COONa溶液顯堿性?

  [播放課件]結合學生的討論,利用電腦動畫模擬CH3COONa的水解過程,生動形象地說明CH3COONa的`水解原理。

  [講解]CH3COONa溶于水時,CH3COONa電離出的CH3COO-和水電離出的H+結合生成難電離的CH3COOH,消耗了溶液中的H+,使水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產生更多的OH-,建立新平衡時,c(OH-)>c(H+),從而使溶液顯堿性。

  [板書](1)CH3COONa的水解

  CH3COONa+H2O CH3COOH+NaOH或 CH3COO-+H2O CH3COOH+OH-

  [小結](投影)

  (1)這種在溶液中鹽電離出來的離子跟水所電離出來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的反應,叫做鹽類的水解。

  (2)只有弱酸的陰離子或弱堿的陽離子才能與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

  (3)鹽類水解使水的電離平衡發生了移動,并使溶液顯酸性或堿性。

  (4)鹽類水解反應是酸堿中和反應的逆反應。

  (5)鹽類水解是可逆反應,反應方程式中要寫“ ”號。

  [討論]分析 Na2CO3的水解過程,寫出有關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板書](2)Na2CO3的水解

  第一步:CO32-+H2O HCO3-+OH-(主要)

  第二步:HCO3-+H2O H2CO3+OH-(次要)

  [強調](1)多元弱酸的鹽分步水解,以第一步為主。

  (2)一般鹽類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產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氣體,也不發生分解。在書寫離子方程式時一般不標“↓”或“↑”,也不把生成物(如H2CO3、NH3·H2O等)寫成其分解產物的形式。

  [板書]2.強酸弱堿鹽的水解

  [討論]應用鹽類水解的原理,分析NH4Cl溶液顯酸性的原因,并寫出有關的離子方程式。

  [學生小結]NH4Cl溶于水時電離出的NH4+與水電離出的OH-結合成弱電解質NH3·H2O,消耗了溶液中的OH-,使水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產生更多的H+,建立新平衡時,c(H+)>c(OH-),從而使溶液顯酸性。

  [討論]以 NaCl為例,說明強酸強堿鹽能否水解。

  [學生小結]由于 NaCl電離出的 Na+和Cl- 都不能與水電離出的OH-或 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所以強酸強堿鹽不能水解,不會破壞水的電離平衡,因此其溶液顯中性。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3

  知識與技能要求:

  (1)記住苯的物理性質、組成和結構特征。

  (2)會寫苯的燃燒反應、鹵代反應、硝化反應、加成反應等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要求

  (1)通過分析推測苯的結構,提高根據有機物性質推測結構的能力。

  (2)通過苯的主要化學性質的學習,掌握研究苯環性質的方法。

  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通過化學家發現苯環結構的歷史學習,體驗科學家艱苦探究、獲得成功的過程,培養用科學觀點看待事物的觀點。

  重點與難點

  難點:苯分子結構的理解。

  重點:苯的主要化學性質。

  教學過程

  一,課始檢測

  (1)烷烴、烯烴燃燒的現象?

  (2)烷烴、烯烴的特征反應是什么?

  二,導入

  這節課起我們學習一種特殊的.烴,先請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學史資料。

  三,科學史話19世紀初,英國等歐洲國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氣,使煤炭工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生產煤氣剩余一種油狀、臭味、粘稠的液體卻長期無人問津。1825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從這種油狀液體中分離出一種新的碳氫化合物。法國化學家日拉爾確定了這種碳氫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為78,分子式為C6H6,并叫作苯。

  四,探究問題1

  (1)若苯分子為鏈狀結構,根據苯的分子式C6H6苯是飽和烴嗎?

  (2)在1866年,凱庫勒提出兩個假說:

  1、苯的6個碳原子形成xxx狀鏈,即平面六邊形環。

  2、各碳原子之間存在xxx交替形式。

  凱庫勒認為苯的結構式:xxx;結構簡式為:xxx

  五,探究問題2

  若苯分子為上述結構之一,則其應具有什么重要化學性質?如何設計實驗證明你的猜想?

  重要化學性質能使溴水褪色;使錳酸鉀褪色。

  六,分組實驗

  從實驗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學性質特點。

  1、將1滴管苯滴入裝有水的試管,振蕩,觀察。

  2、將1滴管苯與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于試管中,振蕩,靜置觀察現象。

  3、將1滴管苯與1滴管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的混合于試管中,振蕩,靜置。

  4、提問實驗現象是?

  5、歸納小結

  實驗、現象、結論。

  水、分層、苯不溶于水。

  溴水、分層,上層為橙紅色(萃取)、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分層,下層為紫紅色、苯不能使高錳酸鉀褪色。

  七,思考與交流

  (1)你認為苯的分子中是否含有碳碳雙鍵?苯到底是什么結構呢?

  (2)苯的鄰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種說明什么?

  八,強調

  科學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個C原子之間的鍵完全相同,是一種介于單鍵與雙鍵之間的一種獨特的鍵。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4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糖類的組成、主要性質、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葡萄糖的檢驗、淀粉水解及其產物的檢驗等實驗,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實驗探究法學習糖類的性質

  2、聯系實際了解葡萄糖、淀粉在人體中所起的作用

  三、情感和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教程

  2、了解食品中的甜味劑的種類,增加判斷能力

  四、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有一位書呆子在家看書,媽媽讓他去超市買一點糖。當他高高興興地回到家,媽媽發現他拎了一大包東西,一袋生粉、一包白糖、一卷棉花,媽媽驚訝地問?你買這些東西干什么?這些都是糖啊!請問,他講得對嗎?討論1口語中的糖與理論上的糖有什么差別?

  為什么人們曾把這些糖類化合物稱為“碳水化合物”?

  問題1能否說符合Cn(H2O)m的物質一定是糖?

  實驗一、觀察葡萄糖蔗糖淀粉纖維素的顏色和狀態。

  實驗1分別取少量糖放入水中。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溶解性。填表。

  討論2葡萄糖和淀粉是如何檢驗的?(回憶生物課中糖的檢驗和氯氣檢驗用的試紙)

  實驗二、

  (1)在潔凈的.試管里加入2毫升10%的氫氧化鈉溶液,滴加4~5滴5%的硫酸銅溶液,得到含氫氧化鈉的氫氧化銅懸濁液。加入2毫升10%的葡萄糖溶液,加熱,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注意:氫氧化銅懸濁液加葡萄糖后顏色變化:

  氫氧化鈉溶液用量。

  (2)在潔凈的試管里加入2毫升2%的硝酸銀溶液,振蕩試管,同時2%稀氨水,直到析出的沉淀得澄清的銀氨溶液),再加入1毫升10%的葡萄糖溶液,在溫水浴里加熱3~5分鐘,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注意:加入試劑用量與表達。

  (3)向實驗1所得的淀粉溶液中,再加入2滴碘水,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

  (4)向大試管中加入4毫升淀粉溶液,再加入1毫升硫酸溶液,加熱4~5分鐘。得到溶液冷卻后分裝在兩支試管中。在一支試管中加入2滴碘水;另一支試管中加入3毫升氫氧化鈉中和,再加入含氫氧化鈉的氫氧化銅懸濁液,加熱至沸騰。

  問題2實驗(4)觀察到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

  問題3酸在淀粉水解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3為什么檢驗淀粉水解生成的葡萄糖時,要先用氫氧化鈉中和?

  幾種糖的相互關系:類別

  葡萄糖:單糖

  蔗糖:C12H22O11二糖

  麥芽糖C12H22O11C12H22O11+2H2O→2C6H12O6二糖

  淀粉(C6H10O5)n

  纖維素(C6H10O5)n(C6H10O5)n+nH2O→nC6H12O6多糖

  同分異構體蔗糖、麥芽糖

  討論4以淀粉M=500000纖維素M=2000000說明其各自n值

  兩者是同分異構體嗎?

  糖的存在和制備:(學生看書解決下列問題)

  葡萄糖的存在、制備、用途:

  利用葡萄糖來補充營養的原理:

  課堂反饋

  現在農民收割以后,很多人都在田里把秸桿焚燒,這樣既造成空氣的污染,又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甚至造成公路的交通事故。請同學們幫助考慮一下如何能夠合理的利用?

  ①制沼氣

  ②制葡萄糖

  ③制酒精

  ④造紙

  ⑤動物飼料

  以162噸含纖維素80%的秸桿為原料理論上可制備96%的酒精多少噸

  知識拓展:

  添加到食品中的甜味劑:

  糖精、安賽蜜、阿斯巴甜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氨水的堿性以及氨與酸的反應;了解氨的水溶性;

  2、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和分析,提高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應用化學實驗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3、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望,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氨的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

  【難點】

  氨的化學性質。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多媒體投影】

  ①2007年10月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德國化學家格哈德·埃特爾,理由是他發現了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作用機理。

  ②1918年,德國化學家弗里茨·哈伯因為發明合成氨方法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③1931年,卡爾·博施因為改進合成氨方法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教師】為什么關于合成氨的反應多次受到諾貝爾獎的垂青呢?氨對于我們生產生活又有哪些重大的意義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氨,了解氨的性質。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物理性質

  【教師多媒體出示新聞】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時,杭州市一制冷車間發生氨氣泄漏事件,整個廠區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圓數百米,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濃烈的刺激性氣味,進入廠區呼吸都感到困難。廠區內寒氣逼人。同學們能從材料中獲取到哪些氨氣的物理性質?

  【學生】刺激性氣味,液氨易揮發,液氨汽化會吸收大量的熱。

  【教師】那么氨氣除了這些物理性質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性質呢?

  【演示】噴泉實驗。同學們仔細觀察,實驗結束后說一說你們都觀察到了哪些現象?

  【學生】燒杯里的溶液由玻璃管進入燒瓶,形成噴泉,燒瓶內液體呈紅色。

  【教師】為什么會形成噴泉?這又說明了什么?

  【學生】較大量的氨氣溶于少量的水中,使燒瓶內的氣壓明顯小于瓶外氣壓,在大氣壓作用下,水迅速進入燒瓶,形成噴泉。說明氨氣極易溶于水。

  【教師】沒錯,氨氣的溶解度是非常大的,1體積水大約可以溶解700體積的氨氣。氨氣溶于水后,與水也可以發生反應,生成一水合氨,溶液叫做氨水。但一水合氨又不穩定,受熱容易分解為氨氣和水。

  2、化學性質

  【教師】同學們繼續思考,燒瓶內的液體變成紅色又說明了什么呢?

  【學生】說明氨氣溶于水后形成的氨水呈弱堿性,可以使無色酚酞試劑變紅。同時也說明氨氣也是一種堿性氣體。

  【教師】氨氣也是氣體當中唯一的一種堿性氣體,那同學們思考一下,根據氨氣的性質有什么方法可以檢驗氨氣呢?

  【學生】可以用濕潤的紅色試紙,如果氣體使濕潤的紅色試紙變藍,那就說明氣體是氨氣。

  【教師】既然氨氣是堿性氣體,那么它是不是可以與酸反應呢?

  【教師】演示氨氣與氯化氫的反應,并請同學們注意觀察現象,并嘗試寫出反應方程式。

  【教師】氨氣可以與酸反應,生成含有銨根的鹽,我們就把它叫做銨鹽。那同學們繼續思考為什么蘸有濃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濃鹽酸的玻璃棒不接觸就能放出白煙呢?

  【學生】說明濃氨水和濃鹽酸均具有強揮發性。

  3、銨鹽的性質

  【教師】組織學生自行閱讀教材銨鹽的性質部分,并討論應當怎樣合理地儲存和施用銨態氮肥?并解釋原因。

  【學生】

  ①由于銨鹽受熱易分解,所以要密封保存在干燥陰涼的地方,

  ②由于銨鹽會和強堿在加熱的情況下發生反應,生成氨氣。因此施用時應避免與堿性肥料混合使用,以免降低肥效。

  環節三:鞏固提高

  【學生】在含銨根離子的試劑中加入強堿(常用氫氧化鈉)并加熱,如有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放出可確定有銨根離子。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氨的性質

  作業:課后搜集自然界中氮的循環過程。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加深對乙醇、苯酚、乙醛性質的認識;

  2.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教學重點

  乙醇、苯酚、乙醛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

  酚羥基和醇羥基的區別及探討性實驗的設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激勵學生大膽運用所學知識設計實驗,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的可行性,并指導學生實驗操作的規范性。

  ●實驗用品

  試管、試管夾、燒杯、滴管、玻璃棒、玻璃管、單孔橡皮塞、玻璃片、鑷子、藥匙、酒精燈、濾紙、小刀、火柴。

  無水乙醇、乙醇、苯酚、苯酚稀溶液、10% NaOH溶液、稀鹽酸、飽和溴水、2% AgNO3溶液、2%氨水、FeCl3稀溶液、2% CuSO4溶液、乙醛稀溶液、金屬鈉、銅絲、pH試紙、熱水、蒸餾水。

  ●教學過程

  [引言]

  課堂上我們學習了乙醇、苯酚和乙醛的性質,今天我們自己動手實驗,來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它們的性質。

  [板書]一、乙醇的性質

  [師]乙醇有哪些主要化學性質?

  [生]①和Na反應;②發生催化氧化;③發生消去反應。

  [師]下面我們用實驗來驗證乙醇的化學性質。

  [板書]1.乙醇與Na的反應

  [師]請大家根據乙醇的性質以及鈉和水反應的實驗,討論以下問題:

  [投影]1.乙醇和Na反應與H2O和Na反應相比誰快?乙醇與Na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2.如何用實驗證明乙醇與Na反應生成H2?

  3.如何證明乙醇與Na反應后的溶液的酸堿性?它的酸性(或堿性)是如何引起的?

  [學生討論后回答]

  1.水和Na反應快。乙醇與Na反應的實質是Na取代了乙醇分子中羥基上的H原子。

  2.用排水法收集一試管放出的氣體,移開試管,用燃著的'木條檢驗,可以聽到爆鳴聲。

  3.滴入酚酞變紅色,說明乙醇和鈉反應后溶液顯堿性。其顯堿性的原因是CH3COONa是強堿弱酸鹽,水解顯堿性。

  [師]請大家動手做Na與乙醇反應的實驗并檢驗生成的氣體及生成溶液的堿性。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巡視時解答學生發現的問題:大試管中始終有大量的不溶物,起始反應劇烈,后來緩慢。

  [指導]加入Na塊過多,起初劇烈反應時生成的CH3COONa包在鈉塊表面,對乙醇和Na的反應有阻止作用。

  [過渡]Na與H2O,Na與CH3CH2OH反應時現象、裝置選擇、原理過程有相似性也有不同點。大家在完成實驗報告中要重點加以比較。接下來我們學習乙醇的氧化反應。

  [板書]2.乙醇的氧化反應

  [師]有機物的去氫、得氧都是發生氧化反應。乙醇在有催化劑存在的情況下,加熱能與氧氣發生氧化反應。

  [投影]原理:

  [解釋]在CuO的催化作用下,CH3CH2OH中-OH的氫原子,該碳上所連的H原子都易脫去,之后氧原子的一個電子與碳原子的一個電子重新形成一對共用電子對,形成一個新的C-O鍵。脫下的兩個氫原子與CuO中的氧原子形成水分子。

  [質疑]大家能否用實驗的方法來證明乙醇脫氫氧化后形成乙醛呢?如何在加熱的條件下提供CuO從而理解銅做催化劑的實質呢?

  [生]銅在加熱條件下形成氧化銅。若浸沒在乙醇中失去氧原子后變為紅色的銅。銅在反應前后質量、性質沒有發生改變,即做為催化劑。

  [師]那么針對我們的實驗條件,大家如何進行合理的操作,且簡便易行,效果明顯呢?

  [學生各抒己見,討論紛紛]

  [生甲]把銅絲纏成螺旋狀,放在酒精燈上加熱后,伸進試管中。若效果不好,把銅絲纏成內徑不同的同心螺旋管進行實驗。

  [生乙]把纏好的多層同心環螺旋管放在瓷管中加熱,往上面滴酒精,反應后蒸氣逸出后聞生成物的氣味。

  [師]肯定后,表揚學生的創新精神,補充說明:第一種方案要注意,乙醇量要少,否則生成的乙醛溶于乙醇后,不能逸出,不易聞到刺激性氣味。若反復操作后效果會明顯。

  第二種方案,在實驗時要控制乙醇的用量和滴入的速度,以及螺旋管的紅熱程度,一定要保證實驗安全,謹防乙醇著火燃燒。

  [生]通過點撥提示后,積極思考,探索可行性方案和操作技巧。多次實驗后,安全可靠再向全班推廣。

  [學生操作,教師指導]

  1.學生把乙醇約2 mL加入試管中,把銅絲纏繞成螺旋管后在酒精燈上加熱氧化。伸入試管反應后聞氣味。重復多次,效果明顯。

  2.有些學生沒注意應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致使底部銅絲一直保持紅色。解釋為:靠近焰心加熱,氧化變黑的部分在燈芯高濃度酒精蒸氣的作用下,又被還原為銅。這實際也是將乙醇氧化為乙醛的一個實例。

  3.利用瓷管實驗的,注意從上部加蓋單孔塞,單孔塞上裝有滴管,滴入乙醇后,(滴時注意盡可能地將乙醇澆在銅絲圈上)移去滴管,集中聞氣味。

  [過渡]我們知道,羥基不僅是醇類的官能團,也是酚類的官能團,而且醇和酚在性質上有很大差別,下面我們來實驗驗證苯酚的性質。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知識:在理解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有關的反應物、生成物的計算。

  能力:掌握解題格式和解題方法,培養學生解題能力。

  思想教育:從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學反應。

  了解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在工、農業生產和科學實驗中的'意義。

  學會科學地利用能源。

  【教學重點】

  由一種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求生成物(或反應物)的質量。

  【教學方法】

  教學演練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我們知道,化學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變化和質量關系。那么,在工、農業生產中如何通過質量關系來計算產品或原料的質量,充分利用、節約原料呢?

  下面我們學習根據化學議程式的計算,即從量的方面來研究物質變化的一種方法。

  根據提出的總是進行思考,產生求知欲。

  問題導思,產生學習興趣。

  例一:寫出碳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 ,試寫出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 ,每 份質量的碳與 份質量的氧氣完全反應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與足量的氧氣反應,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與足量的氧氣反應,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

  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試著完成例一的各個填空。

  指導學生自己學習或模仿著學習。

【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相關文章:

九年級化學開學第一課教案(精選11篇)08-21

高中化學第一課教案11-09

高一化學上冊開學第一課教案范文(精選10篇)09-02

開學第一課教案01-24

高中化學第一課教案7篇11-10

中班開學第一課教案09-13

體育開學第一課教案08-21

開學第一課教案【熱門】02-05

開學第一課教案【精】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