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地理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學會總結歸納兩大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亞洲、北美洲地形特點
難點: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展示“亞洲地形圖”。
2、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圖下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活躍氣氛。
3、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方面考慮,得出亞洲地形特點
板書: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亞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圖)
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東西高中間低。
河流是構成自熱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長河眾多,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板書: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北美洲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北美洲地勢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東西部地勢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發源于兩側高原山地。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
學生看圖回答:說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認識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
為什么亞洲氣候復雜多樣?
引導學生從位置、范圍、地形等方面說明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
分析亞洲氣候特點的'成因,亞洲季風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造成的影響
成因: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夏季風弱,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夏季風強,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過多,就可能形成水災。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2、亞洲分布面積最廣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得出另一特點—大陸性氣候分布廣(距海洋遠,深入大洲大陸內部)
3、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氣候類型且分布廣,得出亞洲氣候的又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
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教育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結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北美洲的氣候類型圖”認識北美洲的氣候分布,主要氣候類型。與亞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緯度范圍稍小些,高山高原貫穿兩部,因山地也呈現出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狹長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課后小結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學習了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了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七年級地理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水資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國水資源的現狀。
2、過程與方法:聯系我國氣候、河流等知識,分析我國水資源的分布特征、
原因及影響。
3、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學生樹立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三、教學難點:
聯系氣候、河流等知識 分析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四、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法
五、課前準備:
學生:對當地用水狀況及主要水利工程進行調查。
教師:有關水污染、浪費的資料和三峽、南水北調的材料
六、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分小組競賽:說出生活中水的重要性
板書:第一節 水資源
引導:首先我們了解什么是自然資源
請同學們看書思考:自然資源的類型:可再生、不可再生。
思考討論:水是可再生資源,為什么說水資源是有限的?
七年級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1)了解本區的位置和范圍。
(2)記住馬達加斯加島、幾內亞灣、索馬里半島(有“非洲之角”稱號)、好望角、剛果盆地、維多利亞湖(最大)、乞立馬扎羅山(最高)、坦噶尼喀湖(最深)、東非大裂谷。
(3)記住可可、黃金、金剛石與銅的分布及出口國。
(4)掌握本區炎熱多雨的氣候特點。
(5)了解本區以高原為主的地形與特殊地形區。
2.智能的培養:
(1)通過讀圖判斷尼羅河的,剛果河的流向,注入的海洋及流經地區的地形特點,初步學會比較分析兩條河流的流量特征。
(2)初步學會運用景觀圖片和有關數據,比較熱帶雨林,熱帶草原和熱帶沙漠的氣候與景觀特點并分析其在非洲分布的規律性。
3.思想教育要求
通過對本區自然環境的學習,使學生明確自然環境和人類生產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
教學重點:
非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河流、湖泊,東非裂谷帶,剛果盆地,海岸線平直;
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礦產及分布區。
教學難點:熱帶草原氣候成因,東非裂谷帶和剛果河成因。
教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掛圖。
教學方法:講解法,練習法,讀圖分析法結合進行。
教學設計:前兩節我們學習了北非的自然環境、居民和經濟以及主要的國家,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來學習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首先請同學們思考西亞和北非地區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人種特征上有什么明顯的差異?(北非:白;本區:黑人為主,因此本區又有黑非洲之稱)
本區雖然指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但也包括撒哈拉沙漠的一小部分,即在本區的最北部是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邊緣。(邊指圖邊講解)
下面我們看一下本區的地理位置,13.1圖西臨大西洋,東岸印度洋。
宣讀課文第一段,了解本區是“黑人的故鄉”。
二、地形特征:高原,裂谷和盆地。
1.掛非洲地形圖,對照讀課文地形圖,提問:非洲以什么地形為主,判斷的根據是什么?
(掛圖上是褐色,課文上看,大多地方200—1000m以上,故以高原地形為主)。追問:地勢向什么方向傾斜?(由東南向西北傾斜)
整個非洲大陸的地形以高原為主。在撒哈拉以南,高原的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比北非地勢高。
本區東部高原上有一條斷裂深陷的東非裂谷帶,讀東非裂谷帶示意圖,提問:
裂谷帶起于何處,經過哪里?一直延伸到哪里?[南起贊比西河口南,向北縱貫東非高原——跨過赤道——穿過埃塞俄比亞高原——經紅海啞喀巴灣,延伸到西亞朗死海附近,長達6000km寬50—80km]。
宣讀課文中有關東非裂谷的一段課文,讀完后提出4個問題,讓同學回憶。
(1)東非裂谷帶的形態特征[兩岸懸崖壁立,附近有死火山和活火山,裂谷底部湖泊連串,深而狹長,被稱為“地球的傷痕”]
(2)在地形圖上找出乞力馬扎羅山(非洲最高)
維多利亞湖(非洲最大)
坦噶尼喀湖(非洲最深)
(3)裂谷的成因[地殼斷裂作用形成的]
(4)課文P29“想一想”并回答。
非洲地形雖然以高原為主,但也有地勢較低的盆地——剛果盆地。這個盆地原來是一個面積廣大的內陸湖,后來由于地殼上升,剛果河下切湖水外瀉而形成盆地。
下面同學們看圖,非洲的海岸線比較平直——原因是高原逼近海岸,由于海岸線平直——使得海灣、半島、島嶼少。
要求同學找出最大的海灣——幾內亞灣
非洲最大的島嶼——馬達加斯加島
非洲最大的半島——索馬里半島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并讀P29“讀一讀”好望角的得名。
三、炎熱多雨的氣候
本區有:“熱帶大陸”之稱,為什么?
同學們看13.5圖,找出赤道,南北回歸線,
1.看到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按氣候帶劃分,應屬熱帶。
2.再看一看本區絕大部分年均溫在多少攝氏度以上,在20℃以上應屬熱帶,所以本區有“熱帶大陸”之稱。(教師指導啟發學生回答)
指導同學讀年降水量圖13—5,從本區南北兩端看起,依次從200mm以下—20000mm以上,那么本區大部分地方降水量為多少?1000mm以上。
再看非洲氣候帶分布圖,明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有哪幾種氣候?[熱帶沙漠,熱帶草原,熱帶雨林地中海式氣候]
從圖中我們能看出熱帶雨林氣候帶,南北兩側的氣候帶都是南北對稱分布的。其中熱帶草原氣候也叫薩瓦那氣候,從而我們看出本區以炎熱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和薩瓦那氣候為主,而北非則以炎熱干燥的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此外大家看圖“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為什么不是熱帶雨林氣候”?[因地勢高,氣溫低]
講解:從非洲氣候帶分布圖上我們能看出整個非洲的氣候以熱帶草原面積最大,氣候特點,是一年明顯分為干濕兩季。
濕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豐富。
干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降水稀少
找同學閱讀P31課文。
指導看13.7,13.8圖
完成P31“想一想”三個題。
四、豐富的礦產資源
根據同學閱讀回答:
世界上出產黃金最多的國家——南非
世界上出產金剛石最多的國家——扎伊爾
世界上出產鋁土最多的國家——幾內亞
世界上出產銅礦的重要國家——贊比亞
本區重要的石油輸出國——尼日利亞
總結新課,并作練習,宣布下課
自然環境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東西臨印、大西洋,陸地輪廊平直。
二、地形:以高原為主的地形及特殊地形區
非洲之最:
乞力馬扎羅山(最高)維多利亞湖(最大)坦噶尼喀湖(最深)
馬達加斯加島(最大)幾內亞灣(最大)索馬里半島(最大)
三、氣候:炎熱多雨(熱帶大陸之稱)
四、豐富的礦產資源(儲量,種類豐富):黃金、金剛石的儲量、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南非——黃金金剛石——扎伊爾鋁土——幾內亞銅礦——贊比亞
板書提綱
第13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自然環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高原、裂谷、盆地。
高原為主:東非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
裂谷:東非裂谷帶(南起贊比西河口南——東非高原——赤道——埃塞俄比亞高原——紅海——西亞死海附近)
盆地:剛果盆地
另有乞力馬扎羅山(最高山)維多利亞湖(最大湖)
坦噶尼喀湖(最深湖)幾內亞灣(最大灣)
馬達加斯加島(最大島)索馬里半島(最大半島)
三、炎熱多雨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面積最大)
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式氣候
四、豐富的礦產資源
黃金(南非)
金剛石(扎伊爾)
鋁土(幾內亞)
七年級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一)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二)根據地圖和資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點、氣候特點和文化特征。
(三)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況。
(四)根據教材資料和課外資料,說出日本的交通運輸特點。
(五)、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日本自然條件特點,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島國多港灣來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
(六)能舉例說明日本與我國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密切。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國家地理部分的第一節,全節共分6個小標題,由“東亞島國”“多山的地形”、“溫濕的氣候”、“東西融合的文化”、“發達的經濟”、“主要城市”。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再加上“日本與外來文化”、“日本的漁業”、“日本的交通運輸業”等補充資料,使學生能比較充分地了解日本這一東亞島國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
本節教材前4個小標題內容既能讓學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文化特點,同時又成為第5個小標題內容的鋪墊,讓學生通過對日本自然地理條件的分析,進而達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并以此作為我們的借鑒。第6個小標題內容介紹了日本的主要城市,也是對日本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較高的補充說明。
本節教材的補充資料主要包括地圖、統計圖表、景觀圖和文字四大部分。作為“第二地理語言”的地圖,分別說明日本的地形和組成、日本的礦產資源進口貿易、日本的工業部門及工業分布、日本港口的分布及世界最長的津輕海峽青函隧道,較全面地對日本各地理要素進行了定位。l幅統計圖表說明日本地狹人稠的人口和面積特點;8幅景觀圖配合課文和活動題,從擴展知識面的角度展示了日本的風光、文化、建筑和經濟;文字部分為我們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經濟(漁業、交通運輸業)狀況提供了資料。補充部分與課文互為照應,相得益彰。
教學提綱(板書)
一、東亞島國
1、位置及領土組成
2、首都、民族、語言、港口
二、多山的地形
山地丘陵眾多,火山地震頻繁
三、溫濕的氣候
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四、東西融合的文化
五、發達的經濟
1、經濟概況
2.進出口貿易
3.工業和農業
4.漁業和交通運輸業
六、主要城市
東京、筑波、大阪、橫濱、名古屋、神戶、廣島、京都、奈良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東亞島國”部分可由學生讀圖引入。根據教材P.66活動題,學生通過讀圖掌握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大島嶼組成,通過比較,了解到本州是最大的島嶼。可由學生用顏色筆在地圖上勾畫或讓學生上講臺指示掛圖找地名,有條件的學校可用多媒體點擊。
七年級地理教案5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這里居民組成和語言與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的差異。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過讀圖,分別了解兩個大洲自然環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教學難點:
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教師講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根據他對美洲大陸的考察見聞,寫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這個“新大陸”的存在,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便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這個“新大陸”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稱詞尾形式稱為“亞美利加州”,簡稱美洲。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一起來了解美洲。
二、教授新課
㈠新大陸(簡單介紹,以趣味為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簡單介紹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故事穿過白令海峽的三線,中美地峽,巴拿馬運河,西印度群島
強調白令海峽以及巴拿馬運河的地理分界線作用和交通作用
2、讀圖6-28總結美洲的地理位置
(對照前面所學方法,通過讀圖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極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東在180°經線以東。
⑵北臨北冰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南面與南美洲相連,以巴拿馬運河為分界線,西北隔白令海峽與亞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西在80°15 w以西。
⑵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麥哲倫海峽)。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補缺,及時根據反饋信息指導學生。最后教師進行綜述。)
3、介紹拉丁美洲的來源、含義、語言、國家等。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讀圖,分別了解兩個大洲自然環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標:通過讀地形圖、統計圖表對比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地形的異同之處。
教育目標: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教學重點::通過對書地形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點。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總結作業情況。
二、導入新課
在黑板上繪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兩個三角形,利用板圖加深學生印象。(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三、教授新課:
對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運用地形圖6-32 6-38讀圖分析
小組討論互助合作。對照板圖回答各地形區的名稱。在板圖中分別標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區的代號:
海岸山脈、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阿巴拉契亞山脈、大平原。拉布拉多高原、奧里諾科平原、圭亞那高原、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16指導學生讀圖對比分析。
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勢起伏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勢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輕高大的山脈,東部高原平原相間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區,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蘭島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冰川最廣的地,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長的山系;亞馬遜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產物。
四、練習:教材27頁第1、2、3題。
五、小結:強調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對比。
課時安排:第3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對書25頁26頁的氣候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氣候的特點。
通過對圖6—47、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通過展示“世界氣候類型圖”提出問題,美洲的氣候與我們亞洲有沒有相似之處?
二、氣候特征(指導學生讀圖、讀書)
1、根據書25頁圖6-41和圖6-42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氣溫。(分別從等溫線的讀數、等溫線的分布、等溫線的走向來分析。)
2、根據書26頁圖6-43分析美洲的降水量。(分別從等降水量線的讀數、等降水量線的分布、等降水量線的走向來分析。)
3、根據書26頁圖6-44分析美洲的氣候類型。通過讀圖分析復習影響氣
17候的各個主要因素。鼓勵學生總結。
北美洲:1.北美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類型較齊全2.以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最廣3.山脈多為南北走向,對氣候影響大
南美洲:1.南美洲主要位于熱帶,溫帶面積不大,寒帶缺失2.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濕潤的大洲。
三、河流(學生讀圖對比分析。)
通過對地形圖的分析和書上統計圖表的判讀,列表比較南北美洲最大的兩條河流的特點。小組討論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圖和統計圖表。
課時安排:第4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了解美洲的`主要國家、語言,政治區劃等。
⑵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⑶使學生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
2、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教育目標: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⑴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⑵使學生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
教學難點: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請同學說說美洲的氣候特征。
二、導入新課:
簡單介紹。美洲的國家像美國、加拿大是人們非常熟悉的經濟大國,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聞名的國家。
(以趣味為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講授新課:
人口與經濟
閱讀美洲政區圖,分別找出美洲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通過指圖辨認美洲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美國——華盛頓、加拿大——渥太華、墨西哥——墨西哥城、巴西——巴西利亞、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1.人種(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這一部分知識。)
通過書上29頁閱讀材料分析強調北美洲以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為主,黃色人種為原始居民、南美洲以混血人種為主,被譽為“世界人中大熔爐”、說明美國加拿大都是移民國家、
2、語言
美國和加拿大通行英語,加拿大東部部分居民使用法語。
中美洲南美洲的大多數國家通行西班牙語,巴西和一些島國使用葡萄牙語。
介紹拉丁美洲的范圍、名稱來源
3、經濟
①美國是當代實力最為雄厚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度發達,加拿大也是發達國家,其余國家都屬于發展中國家
②墨西哥以形成以石油工業為之支柱的工業體系。
③墨西哥是與米的原產地,玉米是該國的主要糧食作物
④巴西是南美洲工農業最發達的國家
⑤阿根廷為重要的小麥出口國,牛肉、羊毛等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突出地位。
⑥南美洲以農礦產品為主要的出口產品,能源礦產以石油最為重要,金屬礦產以鐵、銅、鋁土為多。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經濟作物占絕對優勢,大量出產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數國家的糧食生產不能滿足本國的需要。
七年級地理教案6
教學目標:
1.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
1.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學難點:
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等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章第四節地圖第一課時
導入:地球表面有陸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這些不同的地形對我們生產、生活有著不同的影響。那么,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較準確、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圖上反映出來呢?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我們要通過地形圖來反映這些內容。
板書:一、地形圖的判讀
過渡: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看它只不過4000多米高,這是為什么?
(因為觀測的基準面不同,測得的高度就不同)
學生讀圖:讀課本P126圖B“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
導讀:看圖,以海平面為基準面,B點的高度為500米,A點的高度1500米,以B點為基準面則A點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為A點的絕對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為A點與B點之間的相對高度。
板書: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講解:在地圖上,必須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單位用米。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
板書: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講解:地面經過地形測量,測出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注在圖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線,這就是等高線。
補充:我們如果用一個水平面去橫截地形,這個水平面與地面的交線就是一條等高線。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層次等高線,再將它們轉繪到平面圖上(實質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圖上)。
補充:強調一下,必須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起來,用平滑的曲線來連接。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這樣,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況。
看圖:地圖冊“坡度陡緩與等高線疏密的關系”。
提問:坡度陡的地方與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的'狀況有什么不同?
板書: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過渡:同理,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上所標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淺。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等高線和等深線,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態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現也不一樣。
板圖:《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示圖》,邊板圖,邊講解。
板書:
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做練習鞏固:
寫出地形名稱:
⑴⑵
⑶⑷
⑸⑹
讀圖:讀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問:比較一下這幅地圖與我們所講的等高線地形圖有什么不同?
講解:這幅地圖有等高線,但沒有海拔高度的注記,它是用不同顏色來反映地勢高低的,這種地圖叫做分層設色地形圖。
講解:分層設色地形圖立體感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看圖: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陸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顏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綠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淺綠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淺黃色,表示丘陵
20xx~3000用深黃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黃色,表示山地
講解: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著上不同的顏色。一般規律是: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新|課|標第|一|網
過渡:在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閱讀地圖。還有一種更直觀的圖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勢的高低起伏,這就是地形剖面圖。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讓學生觀察地形剖面圖的特點。
講解: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地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提問:我們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著不同的線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樣
(不一樣。)
講解: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沿著某個方向畫一直線,如P30圖I中的直線AB。然后將該直線與等高線的交點——投射到間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線上,得到不同的交點,把這些交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就得到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看下圖(課本插圖P30圖I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方法)
課堂小結:
由各小組同學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選一名代表總結本節學習內容。
布置作業:
課內作業:畫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
課外作業: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書設計:
一、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高度的確定:
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等高線與等高線地形圖
⑴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3、分層設色地形圖
4、地形剖面圖
教學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級地理教案7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地理位置的特點;在南極洲地圖上能正確指出南極洲瀕臨的三個大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稱。
2、能力目標:在南極洲地圖上培養學生辨別方向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南極氣候的特點,理解氣候的成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育目標:讓學生理解保護南極環境的意義,認識到保護南極洲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重點:南極洲位置特點和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南極洲的氣候特點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教學難點:南極洲氣候的成因。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請同學說說你了解的歐洲西部。(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兇悍的北極熊,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區嗎?講述,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自由發言。
冰天雪地,企鵝成群、冰川深厚,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們就走進這兩個神秘的地區。
板書:第五節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三、講述新課:
㈠范圍、位置
學生讀圖、讀書,回答問題。指圖,指導學生從地圖上找到答案。教師最后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
1、北極地區:北極圈以北(學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緯度位置特點(緯度最高的大洋)
(2)幾乎被哪幾個大洲包圍?(注意方位)北美洲、亞洲、歐洲。
(3)我們要講的地區是否就是北冰洋?不準確。應該是北極圈以內的地區,面積要大于北冰洋。
2.南極地區:
南極大陸及附近島嶼和陸緣冰。
(1)南極洲的緯度位置特點
(2)環繞三大洋(方位、順時針由東往西各是哪幾個大洋?)
(3)與哪幾個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緯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2頁《南極洲》和64頁《海上浮冰》、《南極冰蓋》。提出問題:想一想,為什么浮冰對海上航運會構成較大的威脅?
㈡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氣候
教材62頁,閱讀材料,概括南極地區的氣候特點。學生一條一條的閱讀,討論、總結。
(3)北冰洋跨多少個經度?(跨360度,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烈風、干燥。
2、兩極地區的氣候特征: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
3、兩極地區的氣候形成原因㈢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
1、淡水資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儲于兩極地區。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2、礦產資源
南極地區,已發現220種礦物,煤儲量豐富,查爾斯王子山脈上有是節上最大的鐵礦床,另外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3、生物資源
請同學們看一下圖片,65頁“兩極地區的動物”。65頁,活動題。
四、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指導學生閱讀66頁,《南極探險》。了解人類征服南極的過程。
七年級地理教案8
教學目的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點及其對地形、氣候、資源等方面帶來的影響,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農業的發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業的分布特點和主要工業區。
2.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提高運用地圖來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過對日本經濟特征的分析,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關心經濟問題,樂于分析經濟現象的經濟意識;同時進一步認識科學文化知識及學習外國經驗在四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加深對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認識。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條件和經濟特征。
教學方法
談話法和講述法結合。
教學用具
《亞洲地形圖》、《日本地形圖》、日本景觀圖片。
教學提綱
第二節
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日本
一、位置、領土、人口
二、自然條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風氣候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
1.現代化的工業
①發展條件
②主要工業部門及其分布
2.現代化的農業
①技術先進產量高
②農業部門的分布
四、文化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上一節我們已經從自然、經濟等方面認識了東亞的一般特征,但是東亞各地又有明顯的差異,囚此,我們還要學習東亞的國家地理。
[提問]除我國以外,東亞的其他三國,哪個國家在世界各國中更具有突出的特點?有哪些特點?(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學習時同學們要注意從哪幾方面分析和如何進行分析。
學習新教材
第二節
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日本(板書)
[提問]從黑板題目看,說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領土、人口等方面)我們要了解一個國家基本情況,也正是從這些最基本的特點開始學習的。
一、位置、領土、人口(板書)
[讀圖]指導學生根據《日本地圖》,說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特點。(地處中緯度地區,東亞的'東部邊緣,東臨太平洋;是由若干個島嶼組成的一個島國,領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并指導學生利用比例尺,在東亞的政區圖上量算北京至東京的直線距離。使學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圍的基礎上,了解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近鄰。
[提問]根據《世界人口分布圖》或者東亞四國人口統計表,說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點?(人口稠密,平均密度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國中最高的。)
[小結導入]日本是地處中緯,亞洲東部邊緣,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島國。這種位置特點對日本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有什么影響呢?
[讀圖]讀《日本地形圖》,并指導學生認識日本地形的特點。(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嶇,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沒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師講授]日卜廠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別是活火山,日本領士占全球內也面積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圖]指定學生朗讀圖下的說明,并幫助學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觀特點及其成因。(圓錐形——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溫泉——地下熱能的表現,積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氣候溫濕、土壤肥沃。)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多山的地形
[提問]為什么日本是一個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指導學生分析“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亞洲東部邊緣,正處在亞歐和太平洋二大板塊的交界處。由于板塊之間相互擠壓,隆起成山,而且地殼很不穩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據測量日本正在向我國沿海靠近。)
[提問]多山的地形給日本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了什么影響?(提示學生可從資源及其利用方面考慮。日本缺少許多重要的自然資源,尤其礦產資源貧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礦,宜林地區廣,國士三分之二為森林覆蓋,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資源豐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許多優良港灣。)
[教師講授]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地形狀況與當地居民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對氣候又有什么影響呢?
[讀圖]指導學生讀東亞一、七月氣壓和風向圖,從日本在圖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氣候特點。(日本在北回歸線以北,屬于溫帶,又處于季風區內,具有季風氣候的特點,與我國東部季風氣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氣溫及降水情況,但也有很大差異。)
[提問]從其海陸位置及領土組成看,日本與我國東部相比氣候有什么差異?(日本是島國,四面環海,受海洋影響大,因此在氣溫上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也更為豐富。)
[教師講解]就日本全國來說,受緯度影響南北氣候有一定差異,而多山的地形也會使日本的氣候相對復雜化,不僅表現在山地與平原地區氣候有所不同,東西方向上也存在明顯差異,但總的說日本是屬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國家。
2.海洋性季風氣候(板書)
復習鞏固
[提問]我們今天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領土、人口等基本概況及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問]從上述幾個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多山且多火山,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屬海洋性季風氣候。)
[教師歸納]日本是一個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優良港灣多)、三少(國土少、平原少、礦產少)、一海(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島國。
布置作業
預習第120——124頁課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對其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
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有哪些突出特點?
引入新課
教師歸納特點。這些特點對日本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呢?我們現在就來分析這一問題。
學習新教材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板書)
[教師講解]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經濟大國,其實力僅次于美國,而且有很多工業部門已超過美國,很多工業品占據了國際市場。從我們身邊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產品。
[提問]
你能說出幾種代表性的產品嗎?(電器、食品、汽車等方面。)
[讀圖導入]
讀課本第121頁插圖。日本的汽車制造聞名遐邇,我們所見到過的豐田、尼桑等小汽車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業還包括電子工業、鋼鐵、造船、紡織、化學等工業。日本依靠什么使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發展成為經濟大國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日本發展工業的條件。
[讀圖表,回答問題]
指導學生讀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及日本主要工業原料從國外進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說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業原料和燃料?(多種礦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氣等燃料。)②它們多從哪些地方進口?(從西亞進口石油,從大洋洲、南美洲等地進口多種金屬礦等。)
[教師總結]
日本國土狹小,原料、能源嚴重不足,國內市場有限,這些都是不利條件。但是日本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產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于發展國際貿易,進口原料、出口產品。成為世界最大的原料進口國和產品輸出國。
[讀課文]指定學生朗讀第121頁第二段“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
[提問]想一想,當地有輸出到日本或從日本進口的商品嗎?
[讀圖]從《日本地圖》中找出主要對外貿易港:神戶、橫濱、大阪等。
①發展條件
②主要工業部門及其分布
[教師講解]日本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工業技術先進,部門齊全,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
[提問]讀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圖說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業區?(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
[展示景觀圖]簡單介紹四大工業城市,著重介紹日本首都——東京。
[提問]日本工業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原因:臨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輸入和產品的輸出。此外還有社會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后在高中地理再講。)
日本不僅工業發達,而且農業也非常發達。
2.現代化的農業
①技術先進,產量高
[讀課文]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123頁“漁業發達農業單產高”,由學生歸納出日本農業現代化的具體表現。(采用小型農業機械,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進行精耕細作,單位面積產量高以及發達的漁業,擁有龐大的船隊,占世界第一位的捕魚量等。)
[導入]那么日本人民是怎樣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資源上,建立起有本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呢?可以說日本人民在利用本國資源上水平是相當高的,我們看一下日本農業的分布狀況就可略知一二。
②農業部門的分布
[讀圖]根據日本工農業分布圖說出主要農業部門的分布地區。(水稻——平原,林業——山區,茶桑及果樹——丘陵)。
[提問]為什么日本的漁業發達?(以現代化工業做基礎,擁有龐大的捕撈船隊,日本是個島國。有廣闊的海域及優良港灣,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漁場。)
[看圖]讀“日本群島附近洋流的分布”圖,說說北海道附近成為著名漁場的原因。(為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區。)
[提問]為什么日本要以小型農業為主,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呢?(國土狹小,耕地有限,但勞動力資源豐富。)
[教師講解]由此可見,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發達的科學技術資源,充分開發了各類土地資源,才在地狹人稠的島國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小結]我們從日本工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可知,一個國家要想發展經濟其資源豐富與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對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而資源開發利用的水平又取決于該國家科學技術的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這一優勢,才在一個地狹人稠的島國上建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這一點正是我們今天四化建設中所要借鑒的,也是我們學習日本地理的重要目的之一。
日本從歷史上就重視吸收外來文化。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從古代中國水稻、鐵器的傳入,到近代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這一切對日本經濟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
四、文化特點
[指導閱讀]讀課文“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一段思考:日本文化有什么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又有本民族文化的傳統。表現可從古代、近代、文化藝術、飲食等幾個方面歸納。)
總結全節
[提問]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學習日本地理特征的?(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可以知道認識一個國家的地理特征,首先要了解該國所在地理位置、領土和人口等基本特征,之后再進一步了解它們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這是學習國家地理的基本方法,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要經常運用。
七年級地理教案9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位置和范圍(1)
學習目標:
1.能夠看圖說出亞洲的地理位置
2.能夠說出不同國家分別位于亞洲的什么方位,并說出當地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特點。
學習重難點:亞洲的地理位置。
知識鏈接:世界面積最大的洲是亞洲,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
導入:播放中東的戰爭新聞,請問中東在什么地方?——亞洲。本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亞洲的位置和范圍。
一、雄踞東方的大洲
自主預習:讀圖6.1亞洲在世界的位置,完成下列各題。
1、亞洲位于東、西半球的:半球。
2、亞洲位于南、北半球的:半球。
3、亞洲的海陸位置,填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稱。
經度范圍:
4,、亞洲的緯度范圍:
合作探究:讀課本P3圖6.3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完成下列各題。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洲和大洋,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并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
二、世界第一大洲
自主預習:閱讀P4-5,完成下列各題。
1、亞洲面積約為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的大洲。亞洲也是世界上跨最廣,距離最長的大洲。
2、按照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
合作探究
1、讀圖6.6亞洲不同地區居民生活的差異,分析當地的自然環境。
2、大致認識亞洲的一些國家分別位于亞洲的什么方位?
拓展延伸:亞洲有世界三大文明古國,分別為、、。達標測驗:
1、下列關于亞洲的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亞洲西臨大西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
B、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大部分在北溫帶。
C、亞洲位于亞歐大陸的西部。
D、亞洲全部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2、下列海峽或運河,不是亞洲與其他大洲的分界線的是()
A、白令海峽B、土耳其海峽C、蘇伊士運河D、馬六甲海峽
3、2011年3月24日,緬甸東北部地區發生里氏7.2級地震,緬甸位于亞洲的哪個區域?()
A、東亞B、南亞C、東南亞D、西亞
4、與亞洲在西部、西南部相鄰的大洲分別為()
A、歐洲、非洲B、非洲、北美洲C、歐洲、北美洲D、歐洲、大洋洲
5、中國位于()
A、東亞B、東南亞C、南亞D、西亞
教后反思:
第二節自然環境(第一課時)(2)
一、課前導學: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大洲之間的界線。
2.亞洲的位置特點
(二)、重點:亞洲的位置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2—3頁“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內容。
1,讀圖6.1,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亞洲在東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亞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讀圖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洋,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2)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洲,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讀圖6.3,比較亞洲與其他六大洲的面積;
(2)在圖6.2上,大致計算亞洲所跨的維度范圍;
(3)在圖6.1上,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4,通常,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讀圖6.4,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位于哪一個地區?這一地區中有哪些國家?
(2)其他地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二、課堂助學: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1、亞洲東臨_________洋,南臨_______洋,北臨_______洋.
2、人們通常按,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中國位于_________地區.
3、從東西半球看,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從南北半球看
,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亞洲東北以_______與北美洲為界,東南與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與歐洲為界,西南以__________與非洲為界。
5、亞洲面積在七大洲中排第
(三)歸納總結:學生談收獲
(四)學效檢測:
1.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是()
A南極洲B非洲
C大洋洲D亞洲
2.亞洲絕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東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東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時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亞洲B歐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區,中國地處哪個地區:()
A南亞B北亞C東亞D西亞
教后反思:
第二節自然環境(第二課時)(3)
一、課前導學:
(一)、學習目標:
1.亞洲的地形特點和主要地形名稱及其分布
2.亞洲的河流分布及主要河流名稱
3.亞洲之最
(二)、重點: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4—6頁“地形和河流”部分內容。
1.讀書上第4頁圖6.5
(1)用筆圈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并說出它們在亞洲的位置
(2)用筆圈出鄂畢河、葉尼塞河、黃河、長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們流經的國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書第6頁圖6.7和6.8
說出亞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和北美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的不同點?
3、亞洲之最
(1)世界最高峰
(2)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3)亞洲最大的平原
(4)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
(5)世界最深的淡水湖
(6)世界陸地最低點
(7)世界最大半島
(8)世界最大群島
二、課堂助學: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七年級地理教案10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對學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2、讓學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是學好地理的重要途徑。
教學重點
讓學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對學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讓學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是學好地理的重要途徑。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媒體素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自己身邊,學習地理應注意搜集身邊的地理信息。電視中的各種節目、報刊雜志、圖書館的藏書,互聯網站等都傳遞著許多地理信息,我們要逐步學會搜集地理信息并思考相應的'地理問題,本節課老師和大家共同探討學習地理的途徑、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課前熱身
學生分組討論:看哪位同學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的,并且分組記錄下來,比一比看哪一組搜集的最多。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提示:要學好地理,首先要學會收集地理信息,再學會思考地理問題,最后要擴大自己的視野或生活圈子,從實踐中去學習。
2、四邊互動
互動1:教師對學生搜集的地理信息進行整理,而且要求學生學會思考地理問題,然后提問:
(1)為什么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國連續發生地震?
(2)為什么我國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區常發生水、旱災害?
(3)為什么南方能大面積種植柑橘,北方卻不行?
(4)為什么吐魯番的哈密瓜那么甜?
(5)為什么南極洲蘊藏著大量煤炭資源?
明確:觀察和了解地理現象,發現地理問題,探究其成因和規律,進一步思考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有許多種,對比、分析、綜合、觀察、聯想等方法將有助于我們學習地理。
互動2:要學好地理,我們單靠坐在教室里是遠遠不夠的,要深入周邊的環境,走進大自然,通過野外旅行,學會觀賞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內容豐富多彩,如游園、滑雪、探險、狩獵、海濱休閑、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包括步行、騎自行連、乘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
學生分組討論活動,教師用投影出示討論問題:
1)你曾經外出到過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內容和目的是什么?
3)采用什么交通工具?
4)時間如何安排?
5)旅行路線如何?
學生討論完后,教師選一兩名代表匯報。
進一步提問:野外旅行要準備好哪些物品呢?
明確:地圖、指南針、筆記本、望遠鏡、照相機等。
強調:還要學習并掌握一般的地理觀察、地理攝影、地理素描、地理標本制作等技能。
俗語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野外旅行能豐富課余生活,提高審美情趣,增長地理知識。地理學習的特點就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正在不知不覺地應用它;我們身邊就有地理知識,只要留意就會學到很多正在使用的地理知識。
四、達標反饋
討論:學生分組設計一條附近地區野外旅行線路,內容包括:地點、旅行線路、開始和到達時間、旅行內容、交通工具、物品準備、注意事項等。
五、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學生先小結本節課內容。教師點撥。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學好地理,懂得了學習地理的方法途徑,進而發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識和創新精神。
(2)方法小結
本節課主要采用討論法學習。
六、作業
設計一條最好的旅行路線,最好的地圖,進行一次野外旅行。
七、板書設計
七年級地理教案11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是要讓學生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主要種族和民族,以及他們的分布狀況;了解世界各地區語言的使用與宗教的信仰情況;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國家數以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各大洲的分布。
2、本節還介紹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
教學方法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1、讓學生觀看世界各地風土民情、宗教、人種方面的錄像,然后鞏固重要知識點,在隨堂作業中反饋。
2、按教材順序講解課堂知識的同時,穿插講解一些風土人情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2課時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世界人口、人種、
2、了解世界民族和語系的分布;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種族的特征、分布、三大宗教的起源與分布;
2、教學難點:按具體情況區分種族和民族這兩個概念。
三、教學準備
世界人口分布地圖、地球儀、投影片、世界地圖光盤、世界人種圖。
四、教學過程
(一)世界人口:
1、增長速度很快;
⑴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億人口日;
⑵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達57。7億;
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⑴亞洲東部、南部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人口稠密,占全球1/3;
⑵極地、沙漠和熱帶森林地區人口稀少,南極地區目前無人定居。
(二)種族和民族:(參考《人文地理》種族篇,P8)
1、種族:
⑴白色人種(歐羅巴人種):人數世界第一,占54%;
①特征:膚色、眼色、發色較淺,頭發呈波狀,鼻梁高、嘴唇薄;
②分布: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
⑵黃色人種:(蒙古利亞人種)人數世界第二,占37%;
①特征:皮膚呈淡黃或棕褐色,眼珠黑、頭發黑而直,面龐扁平;
②分布:亞洲東部、東南部、美洲(印第安人、因紐特人)。
⑶黑色人種(尼格羅人種):人數占8。5%;
①特征:皮膚黑、頭發卷曲、鼻寬唇厚;
②分布:非洲中部、南部,大洋洲、美洲也有一部分;(故鄉在非洲)
⑷混血種人種占0。5%,南美洲最多。
2、民族:
(1)民族是由于經濟、生活、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歷史發展的不同而形成的;
(2)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3)大多數國家是多民族,也有單一民族;
(4)猶太人、吉卜賽人遍布于許多國家。
(三)小結:
語言人種
居民(板書)
宗教民族
課后作業
1、作業本:P2—3第1—9題
2、填圖冊:P
七年級地理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等地理特征,說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埃及自然環境的特點,說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
3、運用課本文字和圖片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4、了解尼羅河和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文化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聯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簡述尼羅河對古代埃及文明和現代經濟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埃及歷史遺跡和文化對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
2、培養學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羅河及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教學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尤其是農業)的影響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通過埃及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的圖片播放,讓同學們感受埃及,并用關鍵詞談談對埃及的印象,以此導入新課。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
讀課本76頁圖8-13,從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有關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請小組長把你們組找到的相關信息用序號標出寫在白板上,寫對一點且內容不重復得一分。4分鐘后,小組交換白板,看哪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組的組員上臺展示。小組展示完畢后,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并給每個小組加分。
三、探尋人文,走進埃及
學習形式:情景教學,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語、阿拉伯人及開羅附近建筑物等圖片,讓同學們說說埃及的基本人文情況。接下來,為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進行了如下的情景設置:假設同學們要前往埃及參觀考察,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農業發展情況及游覽埃及部分名勝古跡。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覽亞歷山大港—開羅—盧克索—阿斯旺水壩
第二天:游覽尼羅河流域,考察周邊的農業發展。
第三天:參觀國際航道—蘇伊士運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礦產資源及工業、經濟發展
這四天的行程,讓幾位同學扮演的導游帶領同學們參觀考察埃及的工農業發展情況及游覽埃及的名勝古跡,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進一步走進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基礎上,為了解決本節課的難點,提高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了兩題探究題,讓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1、讀圖探究:尼羅河對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有什么影響?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國的各種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本國經濟的?
五、課堂反饋
學習形式:小組競賽限時搶答
通過小組競賽搶答加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檢測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六、課堂小結:
學習形式:組內交流、組員評價、老師整體評價
每位小組長組織組員在組內交流,并把組員的發言,在白板上歸納,以梳理這節課的知識脈絡,同時對組員進行評價。
七、布置作業:配套的知識能力訓練
必做作業:選擇題
選做作業:選做題
七年級地理教案13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來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域的范圍。
4、了解亞洲的地理分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習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美的風景。它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板書:一、雄踞東方的大洲--亞洲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新授:
(一)溫故知新(生回顧亞洲地名的由來)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的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躍于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陸地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圍后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為“Ereb”,意為“西方日落處”,后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
(二)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師點撥描述區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
[活動]:看圖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東:170°W;最西:26°E
3.讀圖6.2《亞洲的范圍》,了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學以致用]:讀圖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特點。
[活動]:師生互動,完成第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置和范圍差異。
四、課堂小結:
認識區域,首先要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業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同步練習。
七年級地理教案14
教學目標
1.在地圖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根據地圖和資料說出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災意識。
3.運用地圖資料,說明日本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分布、特點。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研究國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學難點: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氣候為什么呈現“海洋性”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活思維
觀看多媒體課件中的一組圖片,回答一個問題:這些圖片來自于哪個國家?
(二)展示目標
學生集體誦讀學習目標一遍,初步了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三)自主學習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緯度位置
③海陸位置
2.日本的領土范圍
①日本的陸地是由什么組成的?
(提示:陸地一般由大陸、半島、島嶼等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別是什么?
③日本周圍的鄰國有哪些?在地圖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日本的地形
讀地圖冊32頁:日本群島地勢及日本地形面積比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點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
4.日本的氣候
讀圖課本第10頁:亞洲氣候類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氣候類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5.日本的資源
嘗試描述日本的森林資源、水資源、漁業資源及礦產資源(提示:是豐富還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將探究結果寫在老師發的紙上面;時間5分鐘。
1.閱讀課本55頁圖8-1-3、地圖冊32頁日本在地震帶中的位置,嘗試分析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2.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與中國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損失要小很多,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們學習?
3.東京和濟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為兩個城市的氣象數據。
①完成表格
②對比濟南的`氣象數據,描述東京的氣候特點?造成此氣候特點的原因是什么?
(五)風采展示
將合作探究的結果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展示。
(六)達標檢測
1.日本的地形以( )為主。
A.山地、丘陵B.平原C.盆地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資源中,比較豐富的是( )
A.石油和煤炭B.水能和森林
C.鐵礦和水能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學習鞏固提升1—6題
(七)課堂小結
談一談你的收獲。
七年級地理教案1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運用地圖找出歐洲西部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首都;說出歐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點;了解歐洲西部的經濟特征、工業發展情況和農業特色;
2、能力目標: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媒體: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請說說你了解西亞。(學生回憶,并回答。)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地區,它的面積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被人們稱為“袖珍國”、這個地區是資本主義工業化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里還曾經是歷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這個地區的旅游資源聞名遐爾,吸引了無數的各國游客。這就是歐洲(通過簡單介紹引起學生興趣。)
三、講授新課
一.地理位置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說明:緯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間海陸位置——位于歐洲的西部,北鄰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二.輪廓、范圍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說明:像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非常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地區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內海(海灣):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三.主要國家、首都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提問:請說出各國的首都
指導學生按照以前所學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
四、地形特征
通過分析地形圖,著重強調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四個主要地形區及分布特點料了解歐洲各國。南北兩側是山脈,中部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五.主要河流
分析萊茵河、多瑙河
解答書上活動探討
六.氣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濕潤西風的`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七、雄厚的經濟實力
1、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2、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3、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利用書56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八、繁榮的旅游業
1、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簡單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通過幻燈讓學生欣賞)
【七年級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地理教案10-27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09-26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1-20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01-05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2-04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1-26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12-22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教案01-02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2-07
七年級地理極地地區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