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2-11-04 10:18:43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教案(集合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教案(集合15篇)

高中地理教案1

  1、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簡介

  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測繪基礎理論知識和扎實的空間信息技術知識,同時具備熟練應用地理信息軟件、解決具體問題的應用能力。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畢業生從事測繪、地質、礦山、水利水電、建筑、鐵路和公路建設、土地管理、地理信息相關企事業的工程測量、地理信息應用與維護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2、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就業方向

  本專業畢業生主要在地理信息系統(GIS)企業從事地理空間數據的采集、處理、分析、制圖與建庫工作;在測繪部門從事各項常規測繪工作;在國土資源、房地產部門從事地籍測量與地籍數據庫建設、管理及房地產信息管理工作;在建筑施工企業從事工程勘測、設計、施工、管理階段的各項常規測繪工作;在城鄉規劃與建設部門從事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在農、林、水利、環保、等部門等從事工程測量和環境監測、資源調查與利用等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計算機服務、石油、計算機軟件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計算機服務(系統、數據服務、維修)

  2石油/化工/礦產/地質

  3計算機軟件

  4金融/投資/證券

  5家居/室內設計/裝潢

  工作城市:

  畢業后,成都、上海、廣州等城市就業機會比較多,大致如下:

  1成都

  2上海

  3廣州

  4昆明

  3、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就業前景怎么樣

  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學科,它與現代各種新技術和新工具相結合后衍生出了許多新興的領域,也提供了更多、更具有挑戰性,也更有發展前途的工作類型。例如;數字攝影測量、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及其子系統,經濟地理學和區域、遙感技術等等,不勝枚舉。而且,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測繪工程的產品——關于地理方面的信息,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和商品,已經不再像從前一樣可以免費得到,這就又促進了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從而為整個測繪工程專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商業回報。

  國內已經發現了許多高效益的科技公司,如提供高新技術測量裝備的Leica公司等,這些公司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測繪行業的發展,也為在校測繪工程專業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20xx年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高校畢業人數為150—200人,其中男78%、女22%,20xx年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高校招生男女比例為文科32%、理科68%,近幾年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的就業率分別為20xx(90%—95%)、20xx(80%—85%)、20xx(60%—65%)。

高中地理教案2

  第一節

  教學目標

  (1)結合“熱力環流”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這兩部分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2)在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并會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

  (3)了解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4)掌握并能說出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律。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

  2.教學難點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圖的繪制;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引入唐代詩人崔護的詩《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引出本課主題“風”。

  2、風的概念。風是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氣由高壓區指向低壓區的水平運動。

  回顧熱力環流的知識,并舉例說明什么是水平氣壓梯度力。

  3、風的方向。分三種情況歸納。

  (1)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時,風向垂直于等壓線(理想情況);

  (2)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時風向垂直于地轉偏向力(高空);

  (3)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同時作用時,風向與等壓線呈 一定夾角(近地面)。

  小結。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和風有關的詩詞或成語。播放《風之谷》主題曲。

  過渡:(1)給出材料“二戰期間日本向美國發出的風戰”,思考氫氣球炸彈是如何從日本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2)講解小故事---“馬緯度”問題和咆哮西風帶的出現,讓學生思考原因。引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5、大氣環流: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6、利用三個假設來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1)假設1:地表均勻、不考慮地球自轉(地轉偏向力)和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度之間的受熱不均。

  形成單圈環流

  (2)假設2:地表均勻、考慮自轉、不考慮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地轉偏向力

  形成三圈環流

  視頻播放:“新聞--全球高溫都是副熱帶高壓帶惹的禍”

  重點講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和全球7個氣壓帶6個風帶。

  思考: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的成因有何不同?極地高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成因有何差異?

  前者由于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運動而形成的,所以是熱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氣運動引起空氣質量的變化而形成的,因此這兩個氣壓帶是動力原因形成的。

  (3)假設3:地表均勻、考慮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太陽直射點隨季節南北移動-----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季節移動。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在北半球,與兩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課堂小結

  假設一:單圈環流。

  假設二:三圈環流。

  假設三: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思考假設四:條件更換為考慮地表海陸性質的差異,自轉和公轉?

  課后習題

  探究地中海氣候的特點

  結合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和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探索地中海地區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的氣候特征是怎樣形成的,并以Flash動畫的形式加以解釋。

  教案網權威發布高中地理教案:常見天氣系統。

  第二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高壓、低壓系統的活動規律與天氣特點。

  2、過程與方法:會運用簡易天氣形勢圖分析各地天氣系統及天氣變化趨勢,并分析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論聯系實際,增強防災抗災意識。了解科技前沿,樹立學習科學知識為生產生活服務的理念。

  教學重難點

  1、能根據氣壓分布圖判斷其氣流狀況及天氣特點;

  2、能讀懂簡易的天氣圖,推測近期的天氣變化趨勢,并用規范的語言來表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導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別有意義,它是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閱兵儀式了吧?這些鏡頭,你們還記得嗎?

  【PPT投影】展示閱兵儀式的照片:英姿颯爽的三軍儀仗隊、激動得流著淚的抗戰老兵、踏著“七彩祥云”而來的空軍方陣。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閱兵儀式上那道最美的風景——湛藍的天空呢?事實上,如此美麗的天空,來之不易。為了確保閱兵的順利進行,從8月20日起,北京地區正式啟動空氣質量保障措施,通過全市上下共同聯動,積極協調周邊省市協同減排,全力保障閱兵紀活動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氣質量已連續天天優良,空氣質量保障情況甚至超越了2008年奧運會期間。當然,如果沒有老天爺幫忙,誰也不能保證當天一定是好天氣。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擔心過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讓我們來看看專家9月2日的分析預測吧!

  我們之前已經對氣候有所了解了,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范圍大,時間長,一般變化不大。但是天氣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天氣是短時間的、多變的。那么,專家們憑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我們發現文中在講到晴的時候,提到了當時“影響北京的天氣系統主要是東移的槽脊”。

  【講授】引出“槽、脊、高壓、低壓”的定義

  教師引導:其實槽和脊是天氣系統的名稱。天氣系統通常指引起天氣變化的高壓、低壓和高壓脊、低壓槽,鋒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氣運動系統。而所謂天氣預報就是對各種天氣系統的預報,通過對未來某時段內各種天氣系統的產生、移動和消亡的變化來分析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天氣變化。

  請學生根據教材內容了解“高壓與低壓”、“槽和脊”,并歸納在這些天氣系統在等壓線分布圖上的氣壓分布特點。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內容,學習到了“高壓”和“低壓”,“高壓”即中心氣壓高于四周,“低壓”剛好相反。由高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高壓脊”,由低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低壓槽”。

  教師引導: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師在等壓線分布圖上可先找到高壓脊,畫與之相垂直的一條線,請同學們說說其與等壓線相交的點上分別對應的數值,對比后發現,脊線上的氣壓值高于兩側。所以脊線本質是氣壓比兩側都高的點集合。

  【活動】探究一 高壓與低壓的大氣運動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 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氣系統及其對北京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1)標出控制北京地區的天氣系統的名稱

  教師引導:下面讓我們來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區的海平面氣壓分布狀況,請同學們來觀察一下圖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氣系統控制著?

  學生活動:讀圖后,分析北京附近氣壓的分布情況,找到天氣系統的中心,通過比較中心與四周等值線的數值分布,結合教材內容,找到了“高壓”中心,并在圖上用“G”標出。在此基礎上,畫出由它延伸出來的高壓脊(脊線)。(一位同學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學在學案上畫。)

  活動一(2)畫出此時北京和伊爾庫茨克的風向

  教師引導:先請同學講講風向的畫法。

  學生活動:畫過北京的風向的基本步驟,回答要點如下:

  1、先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責畫法),風向右偏。

  3、近地面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確定風向,用箭頭標出。

  4、準確說出風向:西南風。過伊爾庫茨克的風向的畫法類似,為西北風。

  活動一(3)(4)完成高壓(反氣旋)示意圖(畫出高壓系統周圍四個點各處的風向以及垂直氣流的運動方向),并用簡要的.文字歸納小結。

  教師引導:請學生在黑板上標出該高壓系統北部和東部的風向。

  學生由此發現,在高壓系統的不同部位風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氣好像發生了旋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大氣水平渦旋,我們把它叫做反氣旋。高壓和反氣旋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的不同描述,一個指氣壓狀況,一個是指氣流狀況。畫過北京、伊爾庫茨克等四個風向后,可利用這一方法在高壓系統的模式圖當中將大氣運動的

  教案網權威發布高中地理教案:全球氣候變化。

  第三節

  教學目標

  1.閱讀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圖等有關圖表資料,認識全球氣候變化的事實。

  2.利用有關圖文資料,探究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海岸、水循環、農業等的影響。

  3.通過討論交流,歸納全球氣候變暖的適應對策,樹立合作意識和全球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難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

  播放視頻

  從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從西半球的坎昆到東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國首腦,聚焦全球目光,關注一個問題,全球氣候變化。

  那么,全球氣候變化有哪些表現?對人類活動帶來什么影響?我們如何應對?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景鍟

  【活動】教學過程

  活動一

  請同學們拿出學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動一。

  活動二

  完成了知識的準備,讓我們穿越時間,去探知全球氣候變化的歷程。

  請大家完成活動二。

  活動三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又有著怎樣的特點。

  這幅圖同學們能看懂么?

  懂,那老師來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們一起來研究怎么讀這一副圖~

  活動四

  最后,我們來看一看近現代的氣候變化。

  活動五

  是誰?讓北極熊哥哥如此憂郁?

  是誰?讓乞力馬扎羅山的帽子不翼而飛?

  又是誰?讓馬爾代夫陣地不保,眼看著就要香消玉殞?

  不僅僅是馬爾代夫,世界各地的陣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深刻而廣泛的影響著人類,下面,我們將走進非洲的肯尼亞,看一看氣候變化帶來了哪些影響?

  接下來,我們要去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請同學們拿好筆,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記錄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集中注意力,仔細聆聽,快速記錄,我們來比一比,哪個小組記得最多!

  “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

  美妙的歌聲把我們帶入了地球的第三極——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經歷氣候的變化,成為全球氣候變化最典型的受影響地區之一。

  監測和研究表明,過去半個世紀,西藏地表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31℃,極端高溫頻次顯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計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積在30年級退縮15%。

  氣溫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長,增加了牧草產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變了農區種植制度,作物適宜種植區域擴大,拓展了農牧業結構調整的空間。

  降水增多,冰川面積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澤濕地面積不斷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觀視覺效果更好。

  高原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的同時,融雪徑流有時也引發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災害。影響生產和牧民生活。氣候變暖還導致凍土消融,高原公路凍土病害加劇,許多跑運輸的司機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況越來越明顯。

  歸納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同學們是否明白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呢?請同學們完成第3問,運用整體性的原理,將選項填入合適的空格。

  從這兩個關聯圖中,我們來歸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

  據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

高中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旅游活動中的環境問題及其成因

 。2)掌握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內容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判斷、推理、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文明習慣、公德意識及利用資源、保護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點:

  旅游資源開發評價條件

  教學難點:

  1.游覽價值

  2.市場距離

  3.旅游的環境承載量

  教學方法:

  案例法、討論比較法

  教學手段:

  電化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略

  [講授新課]

  [板書]4.5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旅游活動中的環境問題

  [點擊課件]展示圖片: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隨便丟廢棄物

  提問:這幅圖片反映出旅游活動會產生什么問題?產生什么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1、環境污染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問:上述兩材料,反映旅游活動中存在什么問題?后果如何?

  回答,總結:略

  [板書]2、對動植物資源的破壞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提問: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動中的什么問題?有何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3、對背景環境的破壞

  [點擊課件]展示圖片

  提問:上述幾幅圖片反映旅游活動中的什么現象?會有何負面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4、對文物古跡的破壞

  [承接]除了以上問題,旅游活動還會對正常社會秩序產生沖擊。

  [板書]5、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

  [提問]誰能說一下,旅游活動會怎樣沖擊正常社會秩序?

  回答,總結:略

  [過渡承轉]略

  [板書]二、旅游資源開發評價

  1、游覽價值

  [提問]從游覽價值角度考慮,旅游資源開發要考慮哪些條件?

  回答,總結:

 。1)資源的質量。舉例

 、偃f里長城,秦兵馬俑

 、诤贾菸骱K州園林

 。2)集群狀況。舉例

  ①北京景區

 、跅畲逍∈澜

 。3)地域組合狀況。舉例

 、偬旖蛩瞎珗@

 、诒本┯汉蛯m

  [承轉]旅游地的資源價值越高,其經濟價值也就越高嗎?(不是)

  講解:與其他產業一樣,旅游業也必須考慮市場因素。

  [板書]2、市場距離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蘇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師總結:略。提出經濟距離的概念。

  [點擊課件]展示“經濟距離”動畫

  [承轉]經濟距離越長,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見,旅游地的吸引半徑是有限的。

  [點擊課件]展示“吸引半徑”動畫

  舉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陽

  [板書]3、交通位置及通達性。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兩地中哪一個旅游資源的開發速度快一些?為什么?

  [板書]4、地區接待能力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自學

  [板書]5、旅游的`環境承載量

  [提問]請同學讀一下旅游環境承載量的概念,且說出它是用什么來衡量的呢?

  師講解:旅游環境承載量包含著景區資源、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等對游人數量的適應能力,有的景區大,有的景區小。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兩地在旅游的地區接待能力,旅游的環境承載量方面有什么差異?

  回答,總結:略

  [板書]“旅游環境的保護”

  (讓同學課下自學)

高中地理教案4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上節內容的延伸,是引起一個地區人口的變化又一原因。人口的空間變化,在當今社會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學生對該部分內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節知識內容教學難度不大。

  教材主要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掌握什么是人口遷移?通過活動的形式,幫助學生掌握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及其意義。本節課的難點在于“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的辨別,教師在講授該部分內容時,應該強調兩者所具備條件上的差異以及多列舉身邊的例子加于區別理解?傊ㄟ^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對人口遷移的有關知識有一個更深、更好的理解;同時,也能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學情分析】

  該節內容對于學生來講比較容易理解。學生可以聯系身邊的例子和現象,幫助其對人口遷移現象的判別及其產生原因的掌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主要類型及其意義。

  (2)重點掌握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標

  通過該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利用資料或圖表,結合自己所學理論分析當今世界某個區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

  3.情感目標

  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發展觀,全面認識人口的發展理論,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重點】

  1.能辨別人口遷移及人口流動現象;

  2.理解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難點】

  正確理解人口遷移與環境的關系,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討論法、提問式、探究式、啟發式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學生活動設計立意導入:(圖片引入)通過展示一些同學熟悉的梅州客家飲食和景觀圖片,設置問題:①這是哪里的飲食習慣及景區?②知道客家人的來歷嗎?

  一、人口的遷移

  學生活動:請學生閱讀課文P8該部分的第一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人口遷移?人口遷移滿足什么條件?周圍有哪些現象屬于人口遷移?

  【教師歸納】

  1.概念: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變化。

  滿足條件:①居住地的改變;②改變居住地持續的時間(通常1年以上);③必須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舉例:①讀書或分配工作離開家鄉的大學生、到中國來工作的外國人等;②展示圖片

  設置疑問:以上兩張圖片中,第二張圖片為什么不屬于人口遷移?

  【區別】人口流動:人口短期離開原居住地后又有往返的現象。

  學生活動:首先讓學生自學課文第二至六自然段了解人口遷移的分類,國際人口遷移的兩個階段、遷移特點、遷出(入)地、遷移原因及其意義國內人口遷移,國內人口遷移的階段、遷移原因、遷移方式、遷移方向、遷移規模、遷移目的等,然后請學生填表。

  【學生歸納】

  2.分類:a.按地理范圍分:國際和國內人口遷移

  ?教師補充:b.按遷移方向分:城市和農村互遷。

  3.國際人口遷移

  階段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以前

  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

  舊大陸

  美洲、大洋洲等

  歐洲的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二戰以后

  從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定居移民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多。

  亞、非、拉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等

  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了空間分布不均的狀況

  注:在學生回答遷入和遷出地時,教師事先可展示兩張圖片請學生看圖思考總結,同時也可鞏固學生有關大洲的知識。

  圖一

  圖二

  4.國內人口遷移

  要求學生根據課本所描述的該部分有關知識,結合圖1.8和P11案例3,采用提問式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并完成下表和解決相關問題。(具體見課件)

  階段

  遷移原因

  遷移方式

  遷移方向

  古代

  農業經濟的脆弱、戰爭、自然災害

  大批遷移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地區

  當

  代

  成立到20世紀80代中期

  計劃經濟的影響、國家政策

  有計劃、有組織的遷移

高中地理教案5

  教學目的:

  1.通過對案例①“周口店這方水土”的分析,準確地理解“環境”的概念和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2.培養學生在分析事實資料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概括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教具準備:

  有關掛圖等、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

  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學過程:

  導入:

  環境與環境問題是當代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21世紀人類最大的困擾不僅是戰爭和經濟問題,而且還有日趨嚴重并難以擺脫的環境問題。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關心我們周圍的環境以及它們的變化,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人類要在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就要對我們周圍的環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發展規律,正確處理好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一、環境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指相對并相關于某項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

  說明:

  ⑴本書所說的“環境”與地理課經常講到的“地理環境”是同一概念,又稱自然環境。

 、浦行氖挛锏倪x取不同,與其相關的周圍事物的含義也不同。如,以人或人類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質就是人類生存的環境。以生物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質就是生物界的環境。

  ⑶《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法》中把人類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類的環境。

  2.分類(根據人類對其影響的程度)

  天然環境:受人類影響較輕微,仍保留著天然生態特點的環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鹽湖、極地苔原等。

 、偃祟愒谔烊画h境基礎上,經長期社會勞動所創造的、須由人類介入才能

  人工環境:維持的環境。如城市建筑、工礦設施、農田水利、畜群牧場等。

  ②因人類活動不合理而遭到破壞的環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過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類與環境

  1.關系: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人類活動影響了環境,反過來環境也會制約人類,作用力越大則反作用的制約力越大。

  (回顧必修II第五單元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讀右圖試說明圖中①②③④這些箭頭所代表的含義?

  ①表示人類生存和發展中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

 、诒硎救祟愋玛惔x和消費活動(包括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

 、郾硎救祟愖饔糜诃h境。

  (①、②過程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鼙硎经h境把它受的影響,反作用于人類本身

  說出人類的下列行為分屬于圖中哪一箭頭代表的過程?

  開采煤田、工業“三廢”、酸雨、平整土地 (答案①②④③)

  2.人類與環境關系變化歷程:

  最初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與環境是互相協調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規模破壞生態環境的后果。

  案例1周口店這一方水土

  通過這個案例,應掌握以下問題

  這則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國地理環境的變遷,反映了從采獵社會至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演變過程。

  思考

  1.在舊石器時代,周口店的居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有什么特點?原因是什么?

  點撥:古人類與環境處于原始的平衡狀態,具有低水平協調的特點。原因是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對環境影響微弱。

  2.農業文明以來,周口店的居民與環境的關系出現了什么問題?原因又是什么?

  點撥:農業文明以來,周口店居民與環境的關系日益緊張,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原因是人口過度增長、只顧短期經濟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類和環境之間關系的?

  點撥:人類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人類活動影響了環境,反過來環境也會制約人類,作用力越大則反作用的制約力越大。人們必須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遵循自然環境,順應自然環境,使二者真正達到協調。

  4.進入21世紀,周口店鄉是如何對待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的?

  點撥:人們對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終于有了正確的認識。進入21世紀,周口店鄉加大了環境整治力度,關停污染企業,處理石化區廢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綠化,保護“北京人”遺址,發展旅游業。

  板書設計

  §1.1我們周圍的環境

  一、環境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

  2.分類

  天然環境:

  人工環境

  二、人類與環境

  1.關系:互相影響、互相制約。

  2.人類與環境關系變化歷程:

高中地理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地球的圈層結構,認識自然環境的組成

  了解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認識巖石圈的范圍、結構,掌握地殼的組成;巖石圈的組成物質及物質循環;

  褶皺、斷層與地貌的關系,研究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類型。

  2、能力目標:

  能夠運用課本插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巖石圈的位置、范圍、結構,提高運用讀圖觀察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b5E2RGbCAP能夠熟練閱讀“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同時能繪制簡單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自己動手繪制褶皺、斷層、向斜、背斜等地質構造簡圖,培養準確判斷地質構造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三大巖石的轉化和地殼物質循環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物質的運動性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念,認識世界萬物是相互聯系的.,是發展變化的;p1EanqFDPw通過對地質構造意義的學習和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人地觀,提高科學素養。

  【重點難點】:

  1、地殼內部物質循環

  2、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的判斷

  3、地貌的變化及其成因

  【教學方法】:讀圖觀察自主探究列表分析比較分析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板圖

  【講授過程】:引入新課

  通過上一單元的學習,我們從宇宙對地球有了一個宏觀的認識,知道了宇宙環境對于地球的形成和發展來說特別重要,但人類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影響人類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的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環境。因此,從本單元開始我們就進入地球本身對做一些微觀的了解。DXDiTa9E3d提問:

  1、閱讀單元標題,說說你的理解?

  2、閱讀本單元序言部分的圖文,設計出地球圈層構成的知識框架,并說明各圈層之間的關系?

  歸納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層,四大圈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今天,我們先來學習巖石圈與地表形態。RTCrpUDGiT提問:

  1、閱P26圖,指出巖石圈的范圍,并說明巖石圈對人類活動的意義?(結合2-1-1圖)

  承轉:人類活動受地表形態的影響,而巖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態的基礎,因而,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巖石圈的具體情況。5PCzVD7HxA

  一、巖石圈

  快速閱讀一、二兩部分內容,試設計本部分內容的知識框架:

  仔細閱讀該部分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試用資料說明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的差異?

  2、閱讀P30知識窗,了解巖石、礦物與元素的關系及地殼的元素組成?(根據時間采取課堂還是課后完成)

  3、試繪制簡單的示意圖說明各大巖石的形成及分類?(可分組進行;一組回答,其他組點評;老師可展示其他比較形象、實際的示意圖)jLBHrnAILg4、P29“裸露在地表的巖石”、“地殼中原有的巖石”可能指哪些巖石,這說明三大巖石之間有何聯系?完成P31活動1。xHAQX74J0X5、地殼的物質循環對人類活動有何意義?完成P31活動2。

  承轉:讀圖2-1-6試說明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對地表形態的具體影響?(學生對圖中的地表形態進行說明并歸納總結)分類內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來源表現形式對地表形態的影響試解釋下列現象:

  1、兩千萬年以來,珠穆朗瑪峰地區抬升了大約兩萬米,但珠穆朗瑪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2、黃河每年將16億噸泥沙輸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萬年來,渤海的輪廓并沒有太大的變化。3、上述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二、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變化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形成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地貌景觀。

 。ㄒ唬﹥攘ψ饔玫摹白阚E”

  展示《巖層分布示意圖》——褶皺、斷層直觀圖

  思考:沉積巖在形成時一般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為什么在山區常?吹綆r層是彎曲的或是斷裂錯位的?

  閱讀本部分圖文完成下列問題:

  1、填表地質構造褶皺斷層形成基本單元巖層形態地貌形態

  2、褶皺和斷層在形成過程及地貌上有何異同?

  3、圖2-1-10與2-1-11中的構造和地貌有何異同?并解釋原因?

  4、研究這些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生活有何意義?具體說明。

  承轉:內力作用為地表形態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師,不斷地對“粗毛坯”進行塑造成。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態的呢?LDAYtRyKfE

 。ǘ┩饬ψ饔玫谋憩F

  閱讀課本第一自然段,認識幾種主要的外力并設計前五種外力作用的關系圖?

  各種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斷雕塑著地表,其中最鋒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風力作用。閱讀流水作用與風力作用部分的圖文,完成下列問題:

  1、填表外力作用流水作用風力作用分布地區作用形式地貌類型典型地貌

  2、沖擊扇、沖擊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

  3、沙丘的迎風坡和背風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4、黃土高原和黃土高原地區錢溝萬壑現象的形成有何不同?

  5、如果在沉積地貌處做一個剖面,剖面上會出現什么現象,試解釋其原因?

  除了流水作用與風力作用外,還有哪些外力對地貌產生著巨大影響?它們作用下的地貌會是怎樣的呢?

  閱讀P36知識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蝕形成的地貌類型及分布位置。

 。ǜ鶕䲡r間采取課堂還是課后閱讀)

  外力的來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態千姿百態、豐富多彩。人類生活在地球表面,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有何關系?試舉例說明。Zzz6ZB2Ltk(學生回答)

  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采用讀圖觀察法、繪制示意圖法、列表對比法、討論法等地理

  學習方法我們學習了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巖石圈的結構、巖石圈的物質組成及循環、地質構造與地貌;

高中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與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了解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3、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進行分析,并可以圖文轉換,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自然帶的形成。

  2、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陸地環境的地域性分異規律。

  教學過程

  【導入】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復習提問]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產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2、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整體功能是什么?

  答: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兩個表現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ǔ鍪揪坝^圖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和“內蒙古草原”)(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師也可將不同學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風光、自然景觀作對比)

  師:這兩幅風光迥異的圖片說明了自然地理環境具有什么特點?

  生: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差異性。

  師:對。我們剛剛學習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自然地理環境還具有另一個特點——差異性。

  【講授】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師:從整體上看,全球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上面兩幅圖的差異又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地球表面各地之間又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事實上,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只有相似的`區域,但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

  (出示圖片“五帶的劃分”)

  師:這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中哪個因素在空間上的分異?

  生:溫度。

  師:這種分異的尺度范圍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師:對。我們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區和我們家鄉的差異所體現的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的規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異規模小。

 。ㄌ釂枺╆懙厣蠟槭裁磿纬刹煌臍夂蝾愋?

  生:由于各地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

  師:請說一說,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動物、植物都有著怎樣的特點。

 。ㄉ懻,師總結)在熱帶雨林中,長年高溫多雨,植被常綠,樹種繁多,層次復雜,生長茂盛,林內藤本植物縱橫交錯,附生植物隨處可見。森林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茂密的森林使動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幾乎沒有善長奔走和長跑的動物,而多營巢樹棲、攀緣生活、耐濕熱的動物。

  師:那么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動、植物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ㄉ懻,師總結)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為草類,耐干旱,根系發達。草原開闊而平坦,動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師:從對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環境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圍內又表現為景觀上的一致性,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辯證統一的。

 。ǔ鍪緢D片“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

  師: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分析并觀察這幅圖片,歸納出“自然帶”的概念。

  生:在陸地上,由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種地域組合,在空間上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現象。

  師:很好。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陸地自然帶的分布是有規律的。

  (出示圖片“熱帶雨林景觀”和“苔原景觀”)

  師:請分析造成這兩種景觀差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為什么。

  生:熱量因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逐漸遞減,熱帶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區,苔原分布于高緯度的寒冷地區。

  師:對。受這種熱量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緯度變化的方向,從赤道到兩極有規律地更替。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帶橫穿整個陸地?說一說在低、中、高不同緯度自然帶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都是橫穿整個陸地的。

  師:這三個自然帶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生:苔原帶和針葉林帶在高緯度地區,熱帶雨林帶分布在低緯度地區。

  師:自然帶在中緯度地區的分布有著怎樣的特點?為什么?

  生:在中緯度地區主要是受到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帶并不像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那樣橫穿整個陸地,而是在大陸東岸、西岸和內部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組合。

  師: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說一說在中緯度大陸東岸自然帶的組合類型。

  生:在中緯度大陸東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

  師:在中緯度大陸西岸自然帶有著怎樣的分異規律?

  生:在大陸西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師:對。請同學們看“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并回憶氣候的相關知識,思考: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對應著什么氣候類型?它和同緯度的大陸東岸自然帶類型的區別是什么?

  生: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是在地中海氣候下發育的植被類型,而同緯度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師:那么請大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生:大陸東西兩岸氣候類型不同。

  師:具體說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冬天溫和多雨;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天高溫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師:不錯。(出示圖片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代表植物——橄欖的葉子和果實特征,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樹種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較)

  師:請大家觀察比較這兩種氣候下生長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討論:它們各自是怎樣適合氣候的?

 。ㄉ懻,師總結)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植物為了減少蒸騰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為了適應這種氣候,硬葉林帶的植物通常皮厚葉小,表面有臘質,果實的皮也較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的葉片較大,表面也無臘質,原因是這里的氣候特征是雨熱同期,植物有足夠的水分供應蒸騰作用。

  師:中緯度的大陸內部又有著怎樣的組合類型呢?

  生:有著兩種組合。中部的亞熱帶和溫帶荒漠帶、兩側的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

  師:對。這種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當然也有水分條件的參與。

  課堂小結

  課后小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這種差異性是有規律的。我們這節課主要是認識到其差異性。

  課后習題

  1、下列地域分異規律以水分為基礎的是:()

  A、天山博格達峰從山麓到山頂自然帶有明顯的更替變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瑪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C、從連云港坐火車向西到烏魯木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觀的變化

  D、從廣州沿京廣鐵路坐火車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觀的變化

  古詩云:“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據此完成2~3題。

  2、從地理學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D、非地帶性規律

  3、塞北到江南景觀的差異,產生的基礎是()

  A、水分B、光照C、土壤D、熱量

  4、位于亞歐大陸35°~50°N之間大陸東部的自然帶是()

  A、溫帶草原帶

  B、亞寒帶針葉林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D、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高中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倭私馑Y源的概念,理解世界與我國水資源的分布規律,并能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加以說明。

  ②了解水資源在數量、質量上對經濟活動規模、效益的影響,理解科技進步促進水資源利用的進步。

 、劾斫鈴拈_源和節流兩個方面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過程與方法

 、倭⒆闼Y源的“是什么”、“為什么”、“怎樣辦”問題,以人水關系為主線,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同時注重激勵發展性評價。

 、谥匾暤乩硭仞B培養,聯系社會實際與鄉土地理,突出地理圖象與案例的討論分析研究,合作探究水資源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對策。

 、塾行н\用多媒體輔助地理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對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谝龑W生關注我國、家鄉的水資源問題,增強憂患意識,形成科學的資源觀。

 、弁ㄟ^學習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關愛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1.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2.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按學習小組分7人一組,共10組。

  2、利用網絡、雜志和書籍等搜集關于水資源的內容,對水資源的概念、作用、分布有大概的了解。

  3、預習教材內容,明確課本活動和案例的要求,準備以小組集體討論的方式,試得出答案。

  4、搜集城市水資源狀況,在講課時適當引用。

  5、準備好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二)導入新課

  以我國正在發生的春旱對農業生產的巨大影響說明水資源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

  帶出新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三)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 水資源及其分布

  1、設問,引發思考。

  我們知道,從宇宙中拍攝的地球照片是蔚藍色的,因為水體總面積占全球總面積的71%。從這一點上看,水,似乎是“使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事實上并不是這樣,這是為什么呢?

  2、了解學生對水資源的理解。

  和學生以談話的方式輕松討論對水資源的理解,快速的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入地理課堂中,為啟發、引導他們深入研討問題做好心理準備。

  歸納:水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因此不能把水資源單純的理解為廣義的水資源,更應該是指人類在目前生產力水平下能夠利用的水資源。

  讀圖:讀課本上的水資源構成圖。

  3、哪些水資源是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4、我們平?梢杂眠@些水嗎?請舉例說明。

  宛西河的治理。為什么要治理宛西河?因為宛西河為我們提供生活水源(河水)。

  5、這些“容易利用”的水由什么補給?小組討論,請小組的代表發言。(大氣降水)

  6、請把問題回到我們從化缺水這個問題上。大家一致認為,我們平常比較容易利用的水資源來自大氣降水,目前這種缺水的狀況是不是經常出現?(不是,僅僅出現在旱季。)

  7、再舉個例子,拿亞馬孫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水資源狀況對比一下,兩地的差別是不是很明顯?(是)

  8、你對水資源的理解又得出一個什么規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因而產生差異。)

  9、差異表現在哪里?以小組為單位計分,搶答以下題目(把題目投影出來)

  (1)判斷正誤: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是徑流量。(錯,降水量)

  (2)判斷正誤:衡量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水資源豐歉程度的指標:多年平均降水總量。(錯,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3)判斷正誤:降水量大、水資源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乏。(對)

  (4)讀課本66頁《世界各大洲的水資源》圖搶答:按大洲說,(亞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亞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歐洲、大洋洲)

  (5)搶答:我國的水資源的空間分布狀況是(南方)多,北方少;東部水多, (西部)水少。我國水資源時間分布狀況是(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小結小組競賽活動,指出要養成善于學習、善于思考、善于探討的學習習慣。小組成員應互相幫助,互相督促,共同進步。

  10、在答問的基礎上概括水資源的分布:

  (1)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降水量

  (2)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水資源的豐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發量

  (3)水資源的分布規律

  A、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缺。

  B、從世界范圍看:按大洲說,亞洲最多(南極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國家說,巴西最多,俄羅斯次之,我國居第六。

  C、從我國看:從地區分布上看,我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水多,西部水少。從時間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D、總之,水資源分布很不平衡。

  (4)我國的水資源分布也很不均衡。

  第二部分 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1、我們從化的水資源狀況怎樣?各小組根據搜集的資料談談看法。

  總的來說,從化的水資源比較豐富,年降水量達1900毫米以上。但水資源的分布也不均勻,由于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大,因此我市人口和農田集中的地方,在旱季比較緊張,而且今年的旱情更為嚴重,降水量比往年少了兩成。由此可見,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十分密切。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表現哪些方面呢?(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2、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請舉例說明。

  南方為水田,北方為旱地。

  結論:水資源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經濟的發展。

  3、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對人類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嗎?請舉例說明。(水資源的質量同樣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根據學生所舉的例子再作概括。)

  4、根據上面所學過的'總結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5、請閱讀課本67頁的圖,小組討論一會,請談談你對這些圖片和文字的理解和看法。(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是不相同的。)

  總結:圖片主要說明人類在利用水資源上的進步。第一階段是在20xx多年前,羅馬人利用地表水發展農業生產;第二階段是在1870年,美國太平洋的移民利用地下水,灌溉農田,發展種植業;第三階段是在20世紀50年代,海水淡化進入了商業化生產階段。也就是說,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6、本段的文字中提到,什么是跨流域調水?

  跨流域調水是指把一個流域的水通過輸水工程送到另一流域的過程,例如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流域的水調到黃河流域。

  7、海水淡化技術是怎么一回事呢?請根據課本68頁的內容,按照你的理解回答。

  簡要解釋:海水淡化技術是利用先進的工具把海水加熱蒸發,取出其中的淡水。目前世界海水淡化的日產量已經達到2700萬噸,并且還在以10%~30%的速度攀升,但基本為發達國家所操控,且成本較高。

  8、請派小組代表回答課本68頁“活動”的題目。

  (1)農業生產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很大,以色列的自然環境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嗎?

  提示:以色列年降水量稀少,在70毫米以下,而且沒有灌溉水源,因此水資源嚴重不足,盡管光熱條件好,也不適宜發展農業。

  (2)以色列是如何把水資源由“少”變“多”的?

  提示:一是“開源”,把海水淡化加以利用;二是“節流”,采用先進的滴灌技術,減少浪費。

  (3)從以色列發展農業的奇跡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提示:面對我國北方嚴重缺水和西部內陸的嚴重干旱的現狀,以色列的農業奇跡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應采取措施增加水資源的數量,如利用先進的器械進行滴灌,節約用水等于增加水資源的總量等。

  9、通過一系列的例子,可總結出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主要表現在:

  (1)在科學技術比較落后的時代,人們主要開發利用地表水。

  (2)在科學技術比較發達的近現代,人們可以開發利用各種水體和采取措施來緩解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的矛盾。

  第三部分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事實上,盡管人類社會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水資源的危機卻越來越大。為什么?

  小結:新的歷史條件下,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一是從數量上看,工農業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導致需水量的增加;二是從質量上看,人類生活排放的廢棄物質增多,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加大,導致水體污染嚴重,我國上海市缺水就是污染性缺水的一個典型例子。

  2、閱讀課本69頁《咸海的憂慮》,請小組派代表談看法,小組成員可補充看法。

  提示:(1)咸海的面積在不斷減少,原因是:人們大量引用流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種植棉花,導致流入咸海的水量減少;氣候干燥,蒸發強烈。(2)咸海面積減少產生一系列問題,湖泊中動物物種大部分滅絕;湖泊邊的城市處于沙漠之中,飲用水缺乏;傳統的漁業衰落導致失業;喪失調節氣候的功能,湖區環境惡化;灘地上空鹽塵飛舞,對人體健康和農田危害很大。

  3、從咸海的案例中看到,水資源在不斷地變化,并對人類社會構成威脅,在哪方面表現出來呢?(水資源的減少導致環境的惡化、水資源數量供應不足、水體污染等)

  4、由此可見,我們不僅僅要重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更迫切的是水資源的持續利用。有什么措施能使水資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呢?(主要是通過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5、請列舉開源的措施。(包括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庫;開渠引水實行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6、開源“五水”歌:開發地下水、蓄積洪水,跨流域調水,淡水海水,人增雨水。能馬上背出來嗎?

  7、請列舉節流的措施。(包括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水意識;重視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等。)

  8、水資源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存和發展,盡管我們已經學習了關于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的知識,但關鍵還是要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面對復雜的生活環境,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看課本70頁“活動”,請小組派代表回答問題。

  提示:

  (1)西北地區的水資源供給,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解決水資源的供求矛盾應體現在:控制人口數量,減少用水規模;發展節水農業;保護生態環境,退耕還林還草。

  (2)我國缺水問題,談談看法:通過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收集有關水資源的資料;確定綜合思維、立體思維的方法,全面多角度地尋找解決缺水的對策。

  第四部分 總結本節內容:

  課后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水資源,以及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的不均衡性。水資源的不均衡導致了缺水地區水資源的供需矛盾,而我們知道無論是水資源的數量還是質量對社會及經濟的發展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探究更合理的水資源利用模式,從而解決目前人們面臨的水危機。

高中地理教案9

  教學目的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點及其對地形、氣候、資源等方面帶來的影響,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農業的發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業的分布特點和主要工業區。

  2.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提高運用地圖來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過對日本經濟特征的分析,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關心經濟問題,樂于分析經濟現象的經濟意識;同時進一步認識科學文化知識及學習外國經驗在四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加深對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認識。

  教學重點日本自然條件和經濟特征。

  教學方法談話法和講述法結合。

  教學用具《亞洲地形圖》、《日本地形圖》、日本景觀圖片。

  教學提綱

  第二節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日本

  一、位置、領土、人口

  二、自然條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風氣候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

  1.現代化的工業

 、侔l展條件

  ②主要工業部門及其分布

  2.現代化的農業

  ①技術先進產量高

 、谵r業部門的分布

  四、文化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一節我們已經從自然、經濟等方面認識了東亞的一般特征,但是東亞各地又有明顯的差異,囚此,我們還要學習東亞的國家地理。

  [提問]除我國以外,東亞的其他三國,哪個國家在世界各國中更具有突出的特點?有哪些特點?(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學習時同學們要注意從哪幾方面分析和如何進行分析。

  學習新教材

  第二節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日本(板書)

  [提問]從黑板題目看,說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領土、人口等方面)我們要了解一個國家基本情況,也正是從這些最基本的特點開始學習的。

  一、位置、領土、人口(板書)

  [讀圖]指導學生根據《日本地圖》,說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特點。(地處中緯度地區,東亞的東部邊緣,東臨太平洋;是由若干個島嶼組成的一個島國,領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并指導學生利用比例尺,在東亞的政區圖上量算北京至東京的直線距離。使學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圍的基礎上,了解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近鄰。

  [提問]根據《世界人口分布圖》或者東亞四國人口統計表,說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點?(人口稠密,平均密度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國中最高的。)

  [小結導入]日本是地處中緯,亞洲東部邊緣,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島國。這種位置特點對日本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有什么影響呢?

  [讀圖]讀《日本地形圖》,并指導學生認識日本地形的特點。(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嶇,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沒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師講授]日卜廠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別是活火山,日本領士占全球內也面積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圖]指定學生朗讀圖下的說明,并幫助學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觀特點及其成因。(圓錐形——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溫泉——地下熱能的表現,積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氣候溫濕、土壤肥沃。)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多山的地形

  [提問]為什么日本是一個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指導學生分析“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亞洲東部邊緣,正處在亞歐和太平洋二大板塊的交界處。由于板塊之間相互擠壓,隆起成山,而且地殼很不穩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據測量日本正在向我國沿?拷#

  [提問]多山的地形給日本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了什么影響?(提示學生可從資源及其利用方面考慮。日本缺少許多重要的自然資源,尤其礦產資源貧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礦,宜林地區廣,國士三分之二為森林覆蓋,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資源豐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許多優良港灣。)

  [教師講授]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地形狀況與當地居民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對氣候又有什么影響呢?

  [讀圖]指導學生讀東亞一、七月氣壓和風向圖,從日本在圖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氣候特點。(日本在北回歸線以北,屬于溫帶,又處于季風區內,具有季風氣候的特點,與我國東部季風氣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氣溫及降水情況,但也有很大差異。)

  [提問]從其海陸位置及領土組成看,日本與我國東部相比氣候有什么差異?(日本是島國,四面環海,受海洋影響大,因此在氣溫上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也更為豐富。)

  [教師講解]就日本全國來說,受緯度影響南北氣候有一定差異,而多山的地形也會使日本的氣候相對復雜化,不僅表現在山地與平原地區氣候有所不同,東西方向上也存在明顯差異,但總的說日本是屬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國家。

  2.海洋性季風氣候(板書)

  復習鞏固

  [提問]我們今天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領土、人口等基本概況及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問]從上述幾個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多山且多火山,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屬海洋性季風氣候。)

  [教師歸納]日本是一個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優良港灣多)、三少(國土少、平原少、礦產少)、一海(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島國。

  布置作業預習第120——124頁課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對其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有哪些突出特點?

  引入新課教師歸納特點。這些特點對日本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呢?我們現在就來分析這一問題。

  學習新教材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板書)

  [教師講解]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經濟大國,其實力僅次于美國,而且有很多工業部門已超過美國,很多工業品占據了國際市場。從我們身邊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產品。

  [提問]你能說出幾種代表性的產品嗎?(電器、食品、汽車等方面。)

  [讀圖導入]讀課本第121頁插圖。日本的汽車制造聞名遐邇,我們所見到過的豐田、尼桑等小汽車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業還包括電子工業、鋼鐵、造船、紡織、化學等工業。日本依靠什么使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發展成為經濟大國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日本發展工業的條件。

  [讀圖表,回答問題]指導學生讀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及日本主要工業原料從國外進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說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業原料和燃料?(多種礦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氣等燃料。)②它們多從哪些地方進口?(從西亞進口石油,從大洋洲、南美洲等地進口多種金屬礦等。)

  [教師/Article/Index。html>總結]日本國土狹小,原料、能源嚴重不足,國內市場有限,這些都是不利條件。但是日本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產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于發展國際貿易,進口原料、出口產品。成為世界最大的原料進口國和產品輸出國。

  [讀課文]指定學生朗讀第121頁第二段“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

  [提問]想一想,當地有輸出到日本或從日本進口的商品嗎?

  [讀圖]從《日本地圖》中找出主要對外貿易港:神戶、橫濱、大阪等。

  1.現代化的工業

  ①發展條件

 、谥饕I部門及其分布

  [教師講解]日本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工業技術先進,部門齊全,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

  [提問]讀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圖說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業區?(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

  [展示景觀圖]簡單介紹四大工業城市,著重介紹日本首都——東京。

  [提問]日本工業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原因:臨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輸入和產品的輸出。此外還有社會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后在高中地理再講。)

  日本不僅工業發達,而且農業也非常發達。

  2.現代化的農業

 、偌夹g先進,產量高

  [讀課文]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123頁“漁業發達農業單產高”,由學生歸納出日本農業現代化的具體表現。(采用小型農業機械,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進行精耕細作,單位面積產量高以及發達的漁業,擁有龐大的船隊,占世界第一位的捕魚量等。)

  [導入]那么日本人民是怎樣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資源上,建立起有本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呢?可以說日本人民在利用本國資源上水平是相當高的,我們看一下日本農業的分布狀況就可略知一二。

 、谵r業部門的分布

  [讀圖]根據日本工農業分布圖說出主要農業部門的分布地區。(水稻——平原,林業——山區,茶桑及果樹——丘陵)。

  [提問]為什么日本的漁業發達?(以現代化工業做基礎,擁有龐大的捕撈船隊,日本是個島國。有廣闊的海域及優良港灣,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漁場。)

  [看圖]讀“日本群島附近洋流的分布”圖,說說北海道附近成為著名漁場的原因。(為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區。)

  [提問]為什么日本要以小型農業為主,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呢?(國土狹小,耕地有限,但勞動力資源豐富。)

  [教師講解]由此可見,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發達的科學技術資源,充分開發了各類土地資源,才在地狹人稠的島國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小結]我們從日本工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可知,一個國家要想發展經濟其資源豐富與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對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而資源開發利用的水平又取決于該國家科學技術的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這一優勢,才在一個地狹

高中地理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2.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

  3.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溝谷和河谷的演變關系。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理解事物是發展的,發展既有內部條件,也有外部條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河流的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學難點

  河流侵蝕的不同類型。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以山岳地貌為例,學習了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種最強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板書)。

  [教師精講]

  師: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們在自然界中所見到的最常見的地貌種類之一。請看下面兩幅圖片。

  (出示圖片“三峽地貌”“崇明島”)

  師:以上兩幅圖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們的成因相同嗎?

  生:成因不同。三峽是長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蝕地貌;崇明島是長江攜帶的泥沙在河口堆積而成,是河流的`堆積地貌。

  師:分析得很正確!這兩種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結果,只不過它們是在不同的條件下形成的地貌,讓我們首先來認識河流侵蝕地貌。

  (板書)(一)河流侵蝕地貌

  師: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會破壞并帶走地表的物質,形成侵蝕地貌。河流的侵蝕主要有三種類型,由于它們對地表的侵蝕方向不同,因而對河谷形態的影響也不同。這三種類型是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

  (播放錄像“虎跳峽”或出示圖片)

  師:同學們一定為虎跳峽洶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從高處奔流跌落而下,對河谷的巖石有著強烈的沖刷作用。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這種侵蝕的最終結果會使河谷怎樣發展?這是三種類型中的哪一種?

  生:(討論后回答)強大的流水作用會侵蝕巖石,使巖石向著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漸消退,這是溯源侵蝕。

  師:非常好。這種侵蝕會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從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發育。請大家再看虎跳峽的橫剖面圖,像英語字母中的哪個字母?

  生:“V”字形

  師:對!虎跳峽處于長江的上游,在長江的發育過程中處于較晚的時期,也就是河流發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積較小。

  (出示圖片“長江三峽”)

  李白的詩《朝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師:這首詩描寫了三峽壯麗的景色,江如奔馬,舟若飛箭。請大家思考:三峽的橫斷面像英語字母中的哪個呢?這種侵蝕是三種類型中的哪一類呢?

  生:三峽橫斷面呈“U”形,屬于“下蝕”.

  師:很好!三峽的成因是地殼運動導致構造裂隙,水流順構造裂隙強烈侵蝕、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縱深方向發展。

  材料:荊江是長江自中國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陽縣城陵磯段的別稱。全長420千米,而直線距離僅約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腸”之稱。每逢汛期,從上游洶涌而至的洪水在這里左沖右突,兩岸堤防險象環生。據史載,新中國成立以前的450年間,荊州江河堤防潰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師:人們常說“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請同學們看圖片和材料思考討論,為什么說荊江河段險呢?

  生:(討論后回答)因為荊江河段特別彎曲,所以水流不暢,容易潰堤。

  師:說得很好。那么請同學們思考:荊江河段的河流侵蝕屬于哪一種類型呢?它又會產生怎樣的河流侵蝕地貌呢?

  生:屬于側蝕。它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向橫向發展。

  師:不錯。我們已經了解了河流的三種侵蝕方向及其對河谷地貌的影響,那么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呢?即陸地上本沒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閱讀課文并思考討論。

  (出示圖片“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面貌”)

  師:黃土高原上有著這么多的溝谷,為什么它們卻沒有形成河谷呢?溝谷和河谷的區別究竟在哪里呢?

  生:河谷是由溝谷發育而來的。溝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蝕和溯源侵蝕作用很強,從而使溝谷不斷加深和延長。當溝谷深及地下含水層時,地下水開始匯入溝谷。如果溝谷獲得了穩定的地下水補給,溝谷就逐漸演變成了河谷。

  師:很好!發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積比較小,橫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用加強。請看下圖并思考討論:圖中A、B兩點哪里更適于建河運碼頭,說明理由。

  生:B點。A點是凸岸,水流緩慢,泥沙堆積;B點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蝕作用強烈,因此水深較深,適合做碼頭。

  師:分析得很好!請讀教材圖4.17,這種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不停地進行,河谷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

  生:出現連續的河灣。河灣不斷向兩側擴展,最終將河谷展寬,并在河谷內堆積大量泥沙。

  師:對!這個時候,河谷的發育就進入了成熟期。同學們看c圖,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態有何特點?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較寬,橫剖面呈槽形。

  師:不錯。我們了解了河谷的形成過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態,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實例,看看大家對剛才學的內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動)

  (學生閱讀材料,教師出示張家界有關圖片)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

  張家界的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巖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蝕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峽谷,是由于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強烈,來不及將河流拓寬,從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窄成線形,河流兩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間灘多水急。

  師:從張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過程可以知道,雖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結果,但張家界特殊而秀險的河谷地貌也離不開地殼的抬升作用。

  (活動探究)

  課后讓學生自己到網上尋找一些冰川、風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觀圖片,試著描述它們的特點并推測其形成過程。

  課后習題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

高中地理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四種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理解監測防御地質災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了解關于地質災害方面的科學研究的進展。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正確評價地質災害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2、增強學生面臨地質災害時的應變能力;

  3、讀圖獲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標

  強化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使學生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組,使搜集與地質災害相關的各類資料。

  教學過程:

  課件演示:唐山地震圖片,有配音。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看了有關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圖片和文字資料,我們發現,陸地環境的變化有時異常激烈,這些自然現象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它們常常給人類環境造成極大的損害和威脅,我們稱為地質災害。請同學們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質災害有哪些,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主要地質災害目錄

  觀看錄像:地震基礎知識

  提問:地球為什么會有地震呢?

  學生回答:(板塊邊緣,地殼不穩)

  觀看錄像:地震發生的原因

  教師總結:知道了地震發生的原因,我們不難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觀看圖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圖”和“六大板塊的分布圖”

  提問:雖然我們很少親臨地震,但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地震實際上是地球內能在地殼的斷層帶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釋放的過程,請大家發揮想像,地震會產生哪些危害呢?

  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略

  教師補充:我們很容易看到地震帶來的直接危害,而實際上,地震常常會帶來其它一些間接危害,這些間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為慘重的損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災,引發的瘟疫等等。

  過渡:剛才我們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圖,事實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礎知識。

  播放錄像:“火山的基礎知識”

  教師引導并提問:通過觀看錄像,我們了解了關于火山的一些知識,請你回憶一下,火山的分類有哪些?你覺得這樣的分類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教師總結:科學家們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說明了我們對于火山噴發規律的不甚了解。要確切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過渡提問: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動頻繁的國家?火山噴發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展示板塊碰撞的動畫。

  分組討論:火山噴發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噴發有沒有有利的方面呢?請舉例說明。

  課件演示:對火山噴發這種地質災害應該有正確的評價。

 。1)從災害的角度看;

 。2)從資源的角度看。

  承接過渡: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質災害。它們分別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和巖漿活動在地表的體現,而另外兩種地質災害同樣不容忽視。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課件演示:請大家看下面的這組圖,思考后面的問題。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我們應該積極的防御,盡量減少這些危害造成的損失。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地質災害的發生也十分普遍。

  動畫演示:請大家觀看我國的地質災害圖。

  提問:這么多的地質災害似乎有些聳人聽聞,但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實,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防御呢?請大家觀看下面的錄像,看看日本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錄像:日本地震災害的防御

  分組討論:在地震多發地區的人們,應該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來臨時和地震發生后三個階段各應該做些什么事?)

  教師總結:請參考擴展資料“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接著總結地震災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動畫游戲:讓學生回答,地震發生時在不同場景應該如何自我保護。

  課件演示:思考并回答問題,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總結出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特點的三個方面。結束授課。

  探究地質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活動題目:地質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活動目的:

  1、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2、使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精神;

  3、使學生通過總結探究活動的成果,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尤其是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產生的間接和直接影響,以及如何對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防御。

  活動步驟:

  1、將學生分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完成探究活動;

  2、搜集典型的四類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給人類造成的影響。例如比較典型的地震災害,典型的火山噴發災害等等。

  3、整理篩選搜集的資料,挑選最典型和深刻的資料,其中這樣幾個方面值得重視:

 。1)應該區分哪些災害是人類活動影響的結果,哪些不是;

  (2)應該從正負兩個方面來對地質災害進行評價,尤其是火山噴發;

 。3)應該尊重客觀事實,正確對待地質災害以及對災害所進行的研究,并對如何積極防御地質災害提出合理的建議。

  成果展示: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展示探究活動成果的方式:

  1、論文方式,要求資料準確,引用得當,觀點明確;

  2、制作成板報,要求精簡內容,條理清楚,形式美觀,用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制作成電子演示文稿,用計算機完成演示(適合條件較好的學校)。

高中地理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太陽輻射及其對地球的意義;

  2.了解太陽大氣層結構,簡述太陽活動的主要特征,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的主要影響。

  能力目標

  通過從具體生活、生產實例的討論入手,分析太陽輻射、太陽活動對人類的影響,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事物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辨證觀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難點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

  日常生活離不開太陽,那么太陽對地球和人類產生哪些影響呢?

  【講授】教學內容

  一、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陽概況

  2.太陽輻射的概念

  3.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

  4.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

  5.太陽輻射的分布

  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1.太陽大氣層的結構

  太陽大氣層從里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2.太陽活動

  太陽活動:太陽大氣經常發生大規模的運動。

  這些活動現象出現在太陽外部的不同圈層:太陽黑子出現在光球層,耀斑和日珥出現在色球層,太陽風出現在日冕層。

  主要類型:黑子和耀斑,是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

  問題 太陽黑子數經歷了什么樣的變化?周期大約是多少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太陽黑子數目多的年份稱為太陽活動高峰年,黑子數目少的年份稱為太陽活動低峰年。生長在中高緯度地區的一些喬木年輪的疏密變化,有明顯的約11年的周期性,表明地球氣候變化與太陽活動有明顯的相關性。對兩極地區永久冰層的鉆探研究,也證明了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有約11年的周期性。

  統計資料表明,在太陽活動高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氣現象出現的幾率明顯增加;反之,地球上天氣變化相對平穩。

  (2)擾亂電離層,影響無線電波通訊

  當太陽黑子和耀斑增多時,其發射的電磁波進入地球大氣層,會引起大氣層擾動,使地球上無線電短波通信受到影響,甚至出現短暫的.中斷。

  (3)干擾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

  耀斑的溫度比太陽表面高幾十倍,是太陽色球層中激烈的能量爆發,以射電爆發(太陽的電磁輻射急劇增加)和高能粒子噴發等方式放出輻射能。這些輻射能到達地球,引起大氣電離層中強烈的電磁擾動——磁暴,影響短波通信,干擾電子設備,甚至威脅運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

  耀斑經常引起“磁暴”現象(magnetic storm),使磁針劇烈顫動,不能指示方向,從而影響野外作業。同時對軍事戰斗、飛機和船舶定位、高緯度地區的高壓供電系統帶來影響。

  19xx年3月,一個強磁暴使加拿大魁北克的一個巨大電力系統損壞,6百萬居民停電達9小時。

  (4)兩極地區出現極光

  太陽風到達地球時,受地球磁場的作用,偏向極地上空,在那里轟擊高層大氣,使大氣電離,產生發光現象。這就是在地球高緯度地區上空經常出現的絢麗多彩的極光。

  在太陽活動高峰年,太陽風的強度相應增大,特別是在耀斑爆發時,太陽風格外強烈。

  課后小結

  一、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陽概況

  2.太陽輻射的概念

  3.太陽能量來源

  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4.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

  直接提供光熱

  間接提供光熱

  影響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 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5.太陽輻射的分布

  由低緯向高緯遞減。

  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1.太陽大氣層的結構

  從里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2.太陽活動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2)擾亂電離層,影響無線電波通訊

  (3)干擾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

  (4)兩極地區出現極光

  課后習題

  1.太陽的主要成分是( )

  A.氖和氦 B.氫和氦

  C.氮和氧 D.氫和氧

  2.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分布規律( )

  A.由低緯向高緯遞減 B.由兩極向赤道遞減

  C.由沿海向內陸遞減 D.由高緯向低緯遞減

  3.太陽大氣層的結構自內向外分別為 ( )

  A.日冕層、色球層、光球層

  B.色球層、光球層、日冕層

  C.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

  D.日冕層、光球層、色球層

  4.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是( )

  A.黑子和耀斑 B.耀斑爆發

  C.氣候異常 D.磁暴

  5.下列現象的誘因最有可能是太陽活動的是( )

  A.江西九江一帶發生地震,造成一定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B.新加坡上空電閃雷鳴,傾盆大雨

  C.連續幾顆流星劃過夜空

  D.無線電短波通訊中斷,指南針胡亂擺動

高中地理教案13

  從容說課

  南水北調是我國又一項大型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可看作是西氣東輸工程之外的又一學習案例。

  關于南水北調,有許多問題學生可以自主研究。教材選取了一個地理性比較強的研究角度,即怎么調?包括線路選擇、季節選擇、使用分配等問題。

  課本提示了調水工程研究步驟和背景資料,使學生對工程的研究有了目標。

  教學重點

  搜集、選擇資料,獲取信息、解決現實問題和分析現實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同“教學重點”。

  教具準備

  中國地形圖、網絡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對南水北調工程線路示意、南北方降水季節分配的比較、調水受水區域的水資源供需差異等資料的分析,對南水北調工程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課本提供資料的分析,培養學生讀圖、歸納、分析、總結等地理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網絡的查找,培養學生收集資料、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學生進行國情、國策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所采取的經濟新對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

  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規模浩大的引水工程,它將長江富余的水資源引入缺水的華北地區。南水北調工程分東線、西線、中線三條調水線路,它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目標和范圍,并與四大江河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可相互補充,充分發揮對水源供水的綜合優勢,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推進新課

  板書:

  一、南水北調的重大意義

 。ㄗ灾鲗W習:按照課本P101的研究步驟進行)

  (教師:創設情景、激發探究。出示課本圖5.17“南水北調工程線路示意”和中國地形圖)

  師:

 。òl現問題,提出問題)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在工程量、調水量、水質、現有條件等方面有什么差異?

 。ɡ玫貓D以及網絡)(分工合作,交流信息)

  師:

  (介紹)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已有的南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并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分兩路,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干線到煙臺、威海。規劃分三期實施。

  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在鄭州以西穿越過黃河,繼續沿京廣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規劃分兩期實施。

  西線工程: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克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涉及青、甘、寧、內蒙古、陜、晉6。ㄗ灾螀^)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規劃分三期實施。

  生

  西線雖然短,但地形最復雜;中線從丹江口向北地勢低,且已經有丹江口水庫;東線基本上穿越平原地區,且可利用大運河河道。三條線路比較,工程量由大到小依次是西線、中線、東線;調水量由大到小依次是東線、中線、西線;水質由優至劣依次是西線、中線、東線;現有條件由好至差依次是東線、中線、西線。

  板書:

  二、三條調水線路的優缺點

  師:

  三條線路可以相互替代嗎?各有什么工程效益?

 。ㄓ懻摻涣鳎

  生略。

  師:

  東線工程可為蘇、皖、魯、冀、津5省市凈增供水量143.3億m3,其中生活、工業及航運用水66.56億m3,農業76.76億m3。

  東線工程實施后可基本解決天津市、河北省黑龍港以東地區、魯北、魯西南和膠東部分城市的水資源緊缺問題,并具備向北京供水的條件。促進環渤海地帶和黃淮海平原東部經濟發展,改善因缺水而惡化的環境。

  為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證了水源,使魯西和蘇北兩個商品糧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戰略舉措。受地理位置、調出區水資源量等條件限制,西、中、東三條調水線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圍,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前期工作情況和國家財力狀況等條件分步實施。

  中線工程可緩解京、津、華北地區水資源危機,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線城市生活、工業增加供水64億m3,增供農業30億m3。大大改善供水區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推動我國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提高漢江中下游防洪標準,保障漢北平原及武漢市安全。

  西線工程三條河調水約200億m3,可為青、甘、寧、蒙、陜、晉6省區發展灌溉面積3000萬畝,提供城鎮生活和工業用水90億m3。促進西北內陸地區經濟發展和改善西北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

  師: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102資料2和圖5.18“北京年內各月氣溫、降水量”、圖5.19“長江流量”思考:

 。ㄙY料分析、引導讀圖)

  1.北方什么季節缺水?長江什么季節最適宜調水?

  2.如何解決調、需之間的季節差異?

  3.要保證工程向北方穩定供水,還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ńM織學生討論)

  生略。

  板書:

  三、調水的可行性

  師:

 。w納總結)

  1.從圖5.18可以看到,北方冬春季節降水量少,所以冬春季節最缺水。長江8、9月份流量最大,最適宜調水。這就導致了南北方之間調水的季節差異。

  2.北方缺水期正是長江的枯水期,長江豐水期時北方可能不缺水,而且,水從長江調至華北,路途上還需要一段時間。工程要穩定調水,只能先蓄水再調水,解決水資源和調水的季節差異。

  師:

  南水北調工程既有工程效益,又有生態效益。對于受水區域來說,調來的水怎么用,才能發揮最大效益,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師:

 。▌撛O問題情景,激發合作探究)請閱讀課本P102資料3和表5.1“南水北調受水區城市水資源供需差異預測”思考:

  1.在城市生活、工業、生態以及農業等方面,受水區對調來的水應重點保證哪個方面的需要?

  2.受水區使用調來的水,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有什么作用?

  3.規劃南水北調工程時,國家提出“先節約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方針,為什么?

  (教師:總結)

  四、正確處理調水與節水的關系

  師:

  流域的缺水量80%分布在黃淮海平原和膠東地區,因而優先實施東線和中線工程勢在必行;在黃淮海平原和膠東地區的缺水量中,又有60%集中在城市,城市人口和工業產值集中,缺水所造成的經濟影響巨大。因此,優先解決城市缺水是必然選擇。經過上述分析后,確定南水北調工程近期的供水目標:以解決城市缺水為主,兼顧生態和農業用水。

  水污染不僅危害生態系統,威脅生物多樣性,損害人民身體健康,還進一步加重了水資源的短缺。強化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將有利于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改善環境質量。

  節水、治污與生態環境保護是協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合理配置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的重要前提。所以在水資源合理配置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科技進步對節水的促進作用,采用了較先進的用水定額和用水效率,進一步加大節水力度,同時還應分析不同水平年污水資源化的數量、措施與投資。

  黃淮海流域水資源十分短缺,同時也存在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和用水浪費的現象,節水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節水不僅可以抑制需水增長,減輕供水壓力,還可以減少污水排放量。

  在農業用水方面,采取擴大節水灌溉面積、推廣節水技術與設施以及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等措施,采取新的灌溉制度和充分發揮經濟杠桿作用,進一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和水的利用效率,在基本穩定農業用水總量的情況下,保證農業糧食生產安全。

  在工業用水方面,通過提高水價,以及采取調整工業產業結構、限制高耗水企業的發展、推行節水工藝和技術、加強工業清潔生產和廢污水處理再利用等措施,抑制工業需水的過快增長。

  在城市生活用水方面,通過適當提高城市水價,以及采取普及家庭節水器具、減少城市管網漏損率、加強污水處理再利用等措施,可減少用水浪費,盡可能保證在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和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的情況下,控制城市生活需水增長。

  課堂小結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對解決北方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意義十分重大。同時,調水到北方,不僅能解決北方缺水,還能實現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水資源的合理配置,這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板書設計

  問題研究南水北調怎么調

  一、南水北調的重大意義

  二、三條調水線路的優缺點

  三、調水的可行性

  四、正確處理調水與節水的關系

  活動與探究

  就我國的水資源調配為題出一期黑板報。

高中地理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單元活動“學用電子地圖”,不僅要讓學生知道電子地圖的概念與電子地圖的應用領域,而且要讓學生學會使用光盤電子地圖和網絡電子地圖,所以本節課最好在微機室上,要保證每一個同學都有實踐的機會,并熟悉電腦的相關操作。本節課是提高學生能力的一節課。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生能夠說出什么是電子地圖及電子地圖的應用領域。

  2. 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掌握光盤、網絡電子地圖的操作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學生能夠樹立科技的發展對現實生活的影響和地理學習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了解電子地圖的應用領域。

  (2)、了解光盤電子地圖的操作方法;并學會使用網絡電子地圖。

  2、教學難點

  熟練操作電腦,學會使用光盤電子地圖、網絡電子地圖。

  四、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屬于文科平行班,與文科小班相比有相當的差距。相當一部分同學對于地圖知識較為缺乏,所以對于電子地圖知識應充分使學生預習,并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讓學生參與活動、多提示學生。

  五、教學方法

 。保捎秒娔X演示教學,通過看圖了解電子地圖的應用領域。

 。玻ㄟ^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掌握電子地圖的使用方法,尤其是網絡電子地圖的運用。

  3.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4.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將預習學案完成,并復習地圖的有關知識。

  2.教師的教學準備:微機教室的準備。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學生對于預習學案的完成情況,每個小組的疑惑問題有哪些,針對這些情況進行教學。(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在現代的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我們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可不可以用一種新的方法來解決呢。當然傳統的紙質地圖也可以幫助我們,但作為新時代的人,我們就要學會使用新的東西。把地圖搬到計算機上,它能給我們更多的地理信息,更方便的操作,更智能化的服務。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學用電子地圖。

  首先,用教師電腦展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然后宣布第一個探究問題。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ㄓ捎诒竟澱n的的實踐性較強,講授新課時,首先完成師生共同探究問題,熟悉微機操作,熟悉電子地圖與網絡電子地圖的使用方法。然后,學生在微機上完成獨立探究任務。)

  師生共同探究一:什么是電子地圖

  設問:什么是電子地圖呢?

  講解:電子地圖是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基礎上,通過計算機呈現出一套完整的地理信息。電子地圖除地圖和地理信息以外,一般還包含有關的照片、圖表等信息。

  電子地圖的制作過程非常復雜,先通過遙感系統(RS)獲取地表信息,然后將這些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并存入電腦,最后再通過地理信息系統(GIS)的處理的編程,進行二次開發,制成大家都能看懂的電子地圖。我們這里需要大家掌握的只是會用電子地圖就可以了。比如我們要去北京

。、打開電子地圖

  師生共同探究二:電子地圖的基本使用方法

  1、選擇交通線路

  2、確定后打開交通圖

  3、到北京后,選擇旅游景點,比如頤和園

  4、確定后可獲得頤和園的相關信息

  在查詢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方向鍵來改變視野的`范圍,也可以通過左右鍵來放大和縮小對某些地區,還可以看到相應的簡介。我們再來看一下課本上介紹的上海豫園

  設問:另外,在電子地圖上還可以查到我國的地形圖、政區圖、降水圖、氣溫分布圖……由此可以看出,電子地圖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呢?

  信息量大、檢索方便、展示方式靈活多樣,而且可以附加多種智能化服務功能。

 。ǔ修D)除了這種光盤電子地圖外,還有一種網絡電子地圖,那么網絡電子地圖又是怎樣利用的呢?我們以圖行天下網絡地圖為例,來學習一下網絡地圖的使用。

  師生共同探究三:網絡電子地圖的基本使用方法

  首先我們進入網站首頁

  我們選擇華東地區的南京為例,點擊打開南京市區圖

  通過放大和縮小按鈕,可以選擇你想要范圍,還可以通過測距按鈕測量兩點間的距離,如圖中的藍色線段為鼔樓到新街口的距離為1797Km,如果想去某個地方而又不知道路線的話,可以直接點最上面一排的行車路線超鏈接。如下圖

  只要在上面的文本框內輸入起止點(如草場門到新街口),那么在圖上就會自動顯示路線

 。ㄒ妶D中兩紅點間的藍線),另外右邊還有公交車站的站點,所以運用起來也非常方便。同樣在網絡電子地圖上我們幾乎可以找到我國的任何地方,比如下圖的儀征市,甚至連鎮的位置也能找到:

 。ǔ修D)由此可以看出電子地圖的功能是非常巨大的,那么電子地圖能夠在哪些領域發揮作用呢?

  師生共同探究四:電子地圖應用領域

  1、 公眾信息服務

  可以查到衣食住行、休閑娛樂等多方面的信息。

  可以充當 “導游”,顯示出旅游區的主要景點,并介紹有關內容。

  裝有語音識別系統的電子地圖,可以為盲人指路。

  在GPS技術輔助下,還實施對老人、小孩等移動目標的跟蹤和保護。

  2、 智能交通管理

  電子地圖一方面存儲了有關道路的基本信息,例如道路狀況、危險警告,收費地點、停車場所等;另一方面又實時接收相關的最新信息,例如交通事故發生地點、道路擁堵路段等。據此,人們可以準確選擇最佳路徑,節省交通時間。

  比如將電子地圖和GPS結合起來還可以實現對汽車的導航

 。、政府管理與決策

  政府部門利用電子地圖,可掌握所轄區域的各種信息,又助于實現管理與決策的科學化,提高政府辦公效率和管理水平。

  城市規劃與管理 小區規劃方案

  政府環保部門可利用電子地圖,動態監控工礦企業的排污狀況,對突發性污染事件作出快速反應。

  如對污水排水路線和燃氣供給路線

  污水排水路線

  燃氣供給路線。

  師生共同探究活動完成后,學生完成探究學案中的獨立探究任務,主要讓學生實踐網絡電子地圖的使用方法。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本節課主要給學生介紹了光盤電子地圖和網絡電子地圖的使用方法,大家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去掌握電子地圖的使用方法,并通過其強大的功能,了解目前電子地圖的應用領域。

  教師在電腦中顯示檢測試題。主要檢測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隨著本節課學習任務的完成,第三單元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學習也隨之結束。在預習“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時,重點應放在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對比上,并整體了解人類聯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九、板書設計

  由于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學生是在微機上操作,無板書。

  十、教學反思

  本節課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掌握電子地圖的使用方法,因此需要老師完全講解的知識并不多,關鍵是演示操作的步驟,最后讓學生自己來操作獨立完成探究學案上的內容,所以我覺得這節課一定要在微機教室里上,不然教學效果會較差。學生通過親自操作會從內心領會電子地圖的優越性。但在實際教學中會遇到電腦操作等許多問題,教師應在今后多從此方面提高自己。

  十一、學案設計

  第三單元 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

  單元活動 學用電子地圖(學案)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初步了解什么是電子地圖及電子地圖的應用領域。

  二.預習內容

  1. 電子地圖是一種 化的地圖,它展示了某一地區能夠用地圖表示的多種信息。

  2. 電子地圖的應用領域

 、 :人們可以從中查到衣食住行、休閑娛樂等多方面的信息。

 、 :據此,人們可以準確選擇最佳路徑,節省交通時間。

 、钦芾砼c決策:有助于政府部門實現管理與決策的科學化,提高政府辦公效率和管理水平。

  3.電子地圖的特點具有: 、 、 、 。

  4. 在使用光盤電子地圖時,先打開主界面,根據所要查詢的內容找出查詢哪一類地圖,如查詢省區圖,要找 圖,查詢氣溫圖,找 圖等。最后從中找出要查詢的內容。

  5. 網絡電子地圖的使用首先認識 :網絡電子地圖,在瀏覽器中的顯示界面劃分為地圖顯示、操作工具、操作功能、操作結果等區域。然后查詢界面:主要包括確定查詢 、選擇 、確定操作方法、顯示查詢結果等步驟。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 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了解電子地圖及其應用,拓展拓展學生的視野

  2、能夠掌握光盤、網絡電子地圖的操作方法

  學習重點:網絡電子地圖的操作方法

  二、學習過程

  學生獨立探究

  以查找北京西站至故宮的公交路線為例,利用網絡地圖的查找過程。

  活動提示

  本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網絡電子地圖查詢某一具體的公交路線,旨在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以及熟練使用網絡電子地圖的技巧。第一步:搜索進入北京電子地圖的界面。

  第二步:分別在起始點和終點輸入北京西站和故宮。

  [來源:Z|ks5u第三步:確定最佳行走路線。

  三、反思總結

  通過此項活動,你體會到電子地圖與傳統的紙質地圖相比,優越性是什么?

  四、當堂檢測

  電子地圖實際上是一種數字化的地圖,它展示了某一地區能夠用地圖表示的多種信息。據此回答1~2題。

  1.下列有關電子地圖及其應用領域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電子地圖不能通過聲音與讀圖者交流

  B.電子地圖能顯示旅游區的主要景點,并介紹有關內容

  C.電子地圖能及時接收道路擁堵段的最新信息,為人們節省交通時間

  D.利用電子地圖,政府部門可提高辦公效率和管理水平

  2.有關電子地圖使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光盤電子地圖與網絡電子地圖的操作步驟一致

  B.光盤電子地圖的操作中,點擊主界面的專題圖區,即可顯示專題內容圖

  C.光盤電子地圖不能實現圖形的上、下、左、右移動

  D.網絡電子地圖的顯示界面右部顯示出功能鍵區和專題圖區

  3.下列關于光盤電子地圖的操作,正確的是( )

  A.點擊主界面上索引圖中的上海市,即可顯示上海市地圖。

  B.點擊主界面上的功能鍵區,可得到氣溫專題地圖。

  C.點擊主界面上的專題圖區,可得到城市街區圖。

  D.中國電子地圖主界面右部的顯示主要是功能區。

  4.下列不屬于網絡電子地圖查詢方法的是( )

  A.確定查詢對象 B.選擇操作功能

  C.確定操作方法 D.點擊索引目錄中的圖錄

  5.有關中國電子地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主界面圖右部,顯示出索引圖和專題圖區兩部分。

  B.索引圖包括中國全圖、省區圖和城市街區圖三級。

  C.點擊索引目錄,即可顯示行政區劃、氣溫、航線等專題圖。

  D.在某地區的地圖上,點擊鼠標左鍵和右鍵,可實現圖形上、下、左、右移動。

  6.網絡電子地圖查詢使用的正確步驟是( )

  A.確定查詢對象、選擇操作功能、確定操作方法、顯示操作結果

  B.確定查詢對象、確定操作方法、選擇操作功能、顯示操作結果

  C.選擇操作功能、確定查詢對象、確定操作方法、顯示操作結果

  D.確定查詢對象、選擇操作功能、顯示操作結果、確定操作方法

  電子地圖信息量大、檢索方便、展示方式靈活多樣,而且可附加多種智能化服務功能,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據此回答7~8題。

  7.一中學生想利用暑假到青島旅游,從電子地圖上獲得的信息有( )

 、偾鄭u的主要旅游景點 ②青島主要景點的文字介紹

 、鄹骶包c的乘車指南 ④某景點未來幾天的旅客人數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利用電子地圖,可對老人、孩子實施跟蹤、保護,需要( )

  A.GIS技術輔助 B.GPS技術輔助

  C.RS技術輔助 D.因特網技術輔助

  課后練習與提高

  1、 熟悉網絡電子地圖的操作界面和功能。

  2、在地圖上找出自己家(鄉)和我們二中的位置,并加以標注

高中地理教案1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能夠根據所需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2、了解交通運輸線、點組成的交通運輸網及其布局的影響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結合具體的案例,學會分析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和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因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2、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教學難點

  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學討論法、合作與探究。

  【教學過程】

  『播放青藏鐵路視頻』

  新課導入:“要想富,先修路”,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交通運輸。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五章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現代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師:剛剛播放的視頻當中,為我們展示的是哪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呢?

  生:鐵路運輸。

  師:對,鐵路運輸。那么我們現代的交通運輸除了鐵路這種運輸方式以外,還有哪些佳通運輸方式呢?

  生: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

  師:對,我們現代社會的交通運輸方式主要有五種,它們分別是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投影展示圖片』

 。ㄗⅲ翰灰堰\輸方式和運輸工具混淆。)

  師:相信在座的許多同學都有父母或者親人在外打工,尤其是在廣州打工的人特別多,F在我們假設今年暑假你要到廣州與父母團聚,從西充出發,你會選擇哪種交通運輸方式呢?

  生1:鐵路運輸。

  生2:公路運輸。

  生3:航空運輸。

  師:看來,從西充到廣州我們有多種運輸方式可供選擇,而我們在選擇運輸方式的時候往往要考慮到各種運輸方式的特點。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五種交通運輸方式都有哪些特點呢?

  1、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組織學生自主學習該部分知識,完成導學案上連線題,投影展示學生完成連線』

  師:以上就是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們是各有長短。那么,當我們在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呢?

  2、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

  『展示表格,指導學生在導學案上勾選,完成后請學生在電腦上勾選出來』

  結論:選擇運輸方式的時候,既要根據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又要根據貨物的類別、數量、運距等綜合因素,本著多快好省的原則,作出最合理的選擇。

  『播放視頻交通運輸的變化』

  3、交通運輸的發展方向

  高速化——縮短運輸時間,增加通過能力

  大型化——擴大運輸工具的裝載量

  專業化——發展集裝箱運輸技術

  師:在現代社會,如果我們只有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可不可行呢?答案線是否定的。在生活中,要實現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我們往往要用到兩種以上的交通運輸方式。各種交通運輸方式聯合就形成了交通運輸網,為我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那什么是交通運輸網呢?

  交通運輸網及布局

  交通運輸網

  概念

【高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教案11-02

(精華)高中地理教案08-30

高中地理教案(精選15篇)12-20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05

高中地理教案(15篇)11-03

高中地理教案15篇11-03

高中地理教案設計09-01

高中地理教案(精選23篇)05-24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