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初中地理教案七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地圖,分析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特點,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并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3.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用具
《東西半球圖》、《東南亞地形圖》、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
教學方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教學提綱
第一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一、范圍、地理位置及國家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聯系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二、自然條件
1.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
2.氣候:①熱帶雨林氣候②熱帶季風氣候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我們在學習東亞區域地理時,是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東亞的?(范圍、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條件和經濟特點。)
引入新課我們今天學習東南亞的區域地理,仍然是從這幾個方面分析,找出它與東亞的差異,/Article/Index.html>總結出東南亞區域地理特征。
學習新教材
一、范圍、地理位置及國家(板書)
[讀圖]讀《東西半球圖》,教師指圖明確范圍,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教師做簡單介紹。
[提問]從圖上看東南亞位于哪兩個大陸和哪兩個大洋之間?(從海陸位置看,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正處于亞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從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馬來半島南面的馬六甲海峽,是通過這個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聯系兩大洲、溝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讀圖]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圖。教師介紹馬六甲海峽。
[提問]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這是為什么?提示學生可參看“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回答。(日本的工業原料依賴于進口,需從亞洲、非洲等地進口石油、鐵礦石等,而馬六甲海峽是它必經之地。日本向亞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業產品,同樣需經馬六甲海峽,它直接關系到日本經濟的發展。)
[讀圖]讀《東南亞政區圖》引導學生思考,東南亞地區和東亞地區所占緯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國家位于赤道兩旁?(東亞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北,東南亞則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絕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位于赤道兩側。)指導學生從圖上找出東南亞包括的國家和地區,參看課本附表,東南亞國家概況,做/Article/Index.html>總結歸納。
3.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東南亞的這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對其自然環境有什么影響呢?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地形
[讀圖]讀《東南亞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總的看地形有什么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略)教師指圖介紹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師歸納]總的.看東南亞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從中南半島看,(教師邊講邊繪中南半島山河示意圖,要求學生從圖上找出主要山脈及河流名稱)與我國西南部山水相連,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
[提問]這種山河大勢給當地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什么影響呢?(上游流經山區,地勢險峻,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動力。下游水流緩慢,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提問]在圖上找出中南半島上五個國家的首都,它們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點?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為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寫課本第114頁表格。
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板書)
[提問]指導學生讀《東南亞地形圖》后問馬來群島與中南半島相比較,地形有什么區別?(同樣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嶇,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有“火山國”之稱。)
[看景觀圖]指導學生看課本“坦博臘火山大爆發”圖。
[讀一讀]指定學生朗讀課本第115頁的“讀一讀”。
[提問]為什么馬來群島多火山?提示學生參看《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并注意與日本比較。
[教師歸納]馬來群島與日本群島一樣,也是位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定。所不同的是,馬來群島處于印度洋、太平洋兩大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
[提問]火山爆發會給當地帶來什么影響?(一方面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另一方面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富多種元素,也會使當地的土壤肥沃。)
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板書)
總的看東南亞的多山地形與其所在位置是分不開的。它不僅影響了東南亞的地形,也影響了東南亞的氣候,我們來分析一下本區氣候特征。
[提問]東南亞屬于哪個氣候帶?提示學生參看“世界氣候的地區差異”圖。(屬熱帶多雨地帶。)
[提問]這里的氣候有什么特點?指導學生看《世界年平均氣溫圖》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這里年均溫可達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xx毫米以上。因此是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
[教師講述]但由于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所在位置不同,它們之間的氣候也存在差異,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為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2.氣候
①熱帶雨林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雨林氣候的分布地區——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
[提問]這一帶緯度位置特點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問]這一帶每天的天氣變化過程怎樣?指導學生讀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請一學生按圖分析一天的天氣變化情況。(日出以后,氣溫逐漸升高,地面上的空氣受熱上升,天空云量逐漸增多;午后兩三點鐘,天空濃云密布,雷電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減少,天氣轉晴。)
[提問]這里為什么會經常產生這樣的天氣變化叱?提示學生可參考“降水的分布和變化”一節的內容。(馬來群島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氣溫高,氣壓低,同時四周為廣闊的海洋,水汽來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氣受熱上升,上升過程中溫度不斷下降,空氣中的水汽容易達到飽和而凝結成水滴,產生對流雨。)講課過程中,繪制上升氣流降水示意圖。
正是由于這里有充足的熱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長終年常綠茂盛的森林,我們叫這種植物類型為熱帶雨林。并且這里的農作物全年可以播種,都能收獲。
②熱帶季風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季風的分布地區——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
[提問]什么是季風氣候?中南半島的風向有什么變化?指導學生參看“亞洲東部一、七月的氣壓和風向”圖。(季風氣候是指在一年之內,隨季節不同,風向有規律的變。這里一月為東北風,七月為西南風。)
[教師講授]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東北風,是來自亞歐內陸的風,所以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風,它來自濕熱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問]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最大的區別是什么?(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而熱帶季風氣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師補充]由于熱帶季風氣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這里的農作物多在雨季播種,在旱季收獲。
復習鞏固按照板書,引導學生回憶本課所學的重點知識。
布置作業填寫課本第116頁[做一做]中表格;閱讀第116頁“讀一讀”。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資源;
探究日本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貿易聯系狀況,記住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從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國“科教興國”策略的重大意義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難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準備:課件《櫻花》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日本富士山圖(帶櫻花的一幅),名曲《北國之春》,用于課前播放,營造氣氛。
[提問]:同學們,通過看和聽,你有什么要說的?學生發言,把學生引入日本話題。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學校組織一批學生到日本修學旅行,下面幾種運輸方式都能到日本嗎?為什么?
1、汽車 2、火車 3、飛機 4、輪船
(讓學生去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
[活動]:
四人一小組,根據下面提供的四個問題, 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選擇其中的一題展開探究討論,然后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領土主要由哪幾個大島組成?
2、地圖冊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東京的距離
3、日本有那幾個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圖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個島國,英國也是一個島國,比較這兩個國家跨越的經度和緯度,那個國家大,這對地理環境的復雜程度有影響嗎?
(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討論,畫面切入到“世界政區圖”、“日本圖”)
教師此時指導學生閱讀“世界政區圖”、“日本圖”和“富士山圖”,結束后重新顯示版面2,讓學生回答問題,講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師予以必要的補充和強調有關內容。
顯示“日本圖”,教師邊講邊指圖,圖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四個大島的名稱用紅色顯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縮小定格,讓學生掌握這四大島的相關位置, 接著屏幕左側顯示富士山的圖,在屏幕右側教師要告訴學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還曾噴發過,它被日本奉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勝地
探究題活動:
1、看看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綜合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會對日本經濟帶來那些影響?談談你的看法
4、閱讀課本24頁有關資料,回答問題
閱讀 “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圖,把圖中的主要工業區用紅色塊顯示圖中的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藍色顯示,加深學生對主要工業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問:日本工業為什么分布在這里?
顯示幾幅圖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鐵路”圖片、“填海造陸”圖片、有關大阪的鳥瞰圖片。教師邊講課邊播放有關內容。
在教師講解的同時,可接連播放較多的動靜態畫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婦女”、“日本茶道”圖片
顯示“日本工業區分布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圖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業中心名稱,并思考回答日本工業分布在這里的原因。(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完成,同時借助于多媒體,通過這多個版面的播放,輔之以教師的講解,學生普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很好。)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1.本節要求掌握降水的季節變化規律以及地區分布規律。降水的的測定、變化及分布,是天氣預報的兩大主要指標之一,也是研究氣候的兩大要素之一。本節內容承上啟下,上一節探究氣溫和氣溫的分布,本節通過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歸納出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
2.降水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密切的聯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交通是否順暢,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學情分析
本節課規律多、知識容量大,對七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但是該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聯系身邊的地理事物或現象,激活書本知識,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具,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所學知識。
學生認知障礙點:影響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舉例說出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過程與方法:
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情參與,了解降水,了解人類的生存條件,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降水的多少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球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難點: 繪制降水柱狀圖,總結各地降水的變化規律。
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規律。
教學過程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聯系。
2.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關系。
3.使學生掌握我國工業發達地帶和主要的工業地區、工業城市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的條件。
4.使學生了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
結構分析
本節教材分為“工業與我們”“工業的空間分布”和“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三個標題內容。這三部分內容是前后聯系的,形成一個整體。教材內容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展工業的重要性,我國工業的分布現狀,工業未來發展方向。
教材第一個標題下,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以鋼鐵工業和汽車工業為例,利用景觀圖片結合文字說明,形象地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學生對工業生產有一個概括的了解;其次,強調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第三,強調了工業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幸福和快樂。并且,教材通過活動練習“觀察我們的家……”,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過程的認識,培養學生聯系實際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通過第一個標題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強民富,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個標題下,內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紹了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使學生對我國工業的空間分布現狀有一個總體了解。然后,在活動練習中,以“遼中南工業區”和“滬寧杭工業區”為例,分析其工業分布的類型及特點,分析影響工業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條件,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個標題下,首先介紹了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第二,介紹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第三,講述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地區發展差異和不同的產業開發重點。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動練習。通過活動練習內容可以使學生明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代表了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內容點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紹了什么是工業,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的相互聯系性。教材運用圖4.24直觀地進行了說明。處于工業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將出現不同的工業部門和類型。例如開采礦產,采伐森林等,是“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的工業;冶煉鋼鐵,制造水泥等,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的工業;生產汽車,制造機器,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業。工業生產過程中上一個生產階段的產品,是下一個生產階段的原料,體現了工業生產具有階段性、相互聯系性和計劃性的特點。
2.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教材利用插圖表現了農業生產、城市建設、科學研究、國防現代化與工業的關系。通過幾個側面,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3.工業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快樂和便利。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設計了“仔細觀察我們的家……”的內容,讓學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們生活與各工業部門的聯系,同時找出在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各工業部門的相互聯系。通過活動練習,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的理解,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我國的工業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線分布的特點。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集中在沿海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教材運用圖4.26(“我國工業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點內容。
5.合理分布工業是工業建設中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需要綜合考慮。首先,要考慮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第二,要考慮發揮地區條件的優勢,揚長避短;第三,要考慮城鄉結合,帶動鄉鎮經濟的發展;第四,要考慮帶動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五,要考慮當地的工業基礎和勞動力構成;第六,要考慮國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以資源配置較好的遼中南工業區為例,提出了本地資源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的問題;在活動練習2中,以資源配置不好的滬寧杭工業區為例,提出了如何發揮本區市場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優勢的問題。通過這些練習,可以使學生掌握分析工業分布問題的方法。在活動練習3中,安排了由學生選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這使學生又一次獲得鍛煉其分析能力的機會。在活動練習4中,涉及到工業的分布與鄉鎮企業發展的關系,這在我國當今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6.關于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高新技術產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現代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產品更新換代很快。
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教材運用圖4.31(“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展示了我國沿海開發區、內陸和沿邊開發區的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除青藏地區外,各省區多在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形成了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8.關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構。沿海地區科技力量雄厚,經濟發達,形成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利用其地理優勢,依靠國家的開發政策,發展了以組裝、加工為主的貿易導向型產業;內地地區依靠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機械制造、電子、航空航天等工業為主的`與國防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
9.教材在最后的活動練習中,安排了材料閱讀內容。三則短文中,第一個短文介紹的是高新技術產業對上海這個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所起的作用;第二個短文介紹的是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對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第三個短文介紹的是國際互聯網這一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應用于工業企業的供、產、銷中,將會改變企業的傳統生產方式,帶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三則短文共同明確了一點,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引入新課】
1.引導學生觀察:①圖4.25“張夢的家”,②我們的教室,找出工業產品,并說出相關的工業部門,使學生認識到工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學習工業生產的興趣。
2.播放有關工業生產過程的錄像,增加學生對工業生產過程的感性認識,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
【工業與我們】
1.關于工業生產過程的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讀圖4.24“什么是工業”,并分析得出工業生產的過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階段,對原材料進行加工階段,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后再加工階段。然后,可以汽車的輪胎為例,“追根尋源”上個生產階段,即合成橡膠工業和石油工業。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汽車工業和輪胎制造業相互的按比例發展關系。由上述內容可讓學生歸納出工業生產過程的階段性、相互聯系性和計劃性的特點。
2.關于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的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閱讀農民、建筑師、科學家、軍人對工業重要性的評述,使學生認識到工業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之一。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扮演多種角色,例如醫生、記者、電視節目主持人、售貨員等,從各自行業角度尋找與工業生產的聯系,體會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
3.完成活動練習1、2兩題內容。
由于電視機內部零件復雜,學生繪制生產聯系圖的難度較大,故只要求學生繪出燈具、餐桌、食品的生產聯系圖。在此基礎上,再找出分屬于重工業和輕工業的各個部門。
【工業的空間分布】
1.引導學生讀圖4.26“我國工業的分布”,分析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出:京廣線、京滬線、哈大線等鐵路沿線的工業城市;黃河、長江沿線的工業城市;沿海四個工業區的位置和范圍,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的工業區是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應作為重點內容。
2.完成活動練習1內容。引導學生讀圖4.27“遼中南地區”,識別礦產符號,了解遼中南地區有哪些主要的資源;識別表示各種工業部門的圖例符號,了解遼中南地區的工業分布。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①遼中南工業區資源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②遼中南工業區各工業部門的相互聯系。
3.完成活動練習2、3內容。引導學生讀圖4.28“滬寧杭地區”,組織學生討論:①上海有哪些主要工業,對比遼中南地區的工業有什么不同?(上海的輕、重工業都很發達,遼中南的工業則以重工業為主)。②上海附近煤、鐵資源匱乏,從市場的角度,分析上海發展鋼鐵工業的原因。③讀圖分析滬寧杭地區有哪幾種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交通運輸條件對其工業分布的影響。
4.完成活動練習4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使工業的分布和農業的分布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發展工業,促進農業的發展,縮小城鄉差別,增加農民收入,整體脫貧致富。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介紹鄉鎮企業的典型事例,例如江蘇的華西村、北京的韓村河等,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針對活動練習4內容,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的資料(報紙、雜志、因特網),組織學生課堂討論。
【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教師引導學生讀圖4.30“高新技術產業結碩果”,幫助學生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內涵: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2.教師引導學生讀圖4.29“北京高新技術園區”,找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位置。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有關中關村科技園區或其他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錄像,引導學生分析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特點。
3.教師引導學生讀圖4.31“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析得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分布特點: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除青海和西藏外,其他省區的中心城市都建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4.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具有不同的產業開發重點。針對這一內容,教師可以舉出我國沿海、沿邊和內地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實例,向學生介紹。
5.完成活動練習1、2、3內容。教師可讓學生閱讀三則短文,然后重點針對練習2內容,進行分組討論,最后班級交流。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借助地圖,說出俄羅斯的地理位置(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領土組成特點(跨東西半球、亞歐兩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據地圖和資料,歸納俄羅斯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和各地區氣候差異的形成原因及特點。
(三)運用統計資料,聯系俄羅斯自然條件特點,說明該國開發西伯利亞的情況。
(四)收集資料,說明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共分6個小標題。“面積最大的國家”、“平原廣大”、“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豐富的資源”、“改革中的經濟”、“西伯利亞的開發”,分別介紹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積、地形特點、氣候特點、資源特點、經濟特點和區域開發方面的情況。
本節教材第一個標題為國家概況的介紹;第二、三、四個標題內容分別敘述和說明俄羅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個重要方面:“平原廣大”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為理解俄羅斯農產品和主要農業區分布提供了條件,“豐富的資源”為理解俄羅斯的經濟特點和開發西伯利亞作了說明;第五、六個標題內容闡述俄羅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從中了解俄羅斯的工業、農業城市、港口分布特點及亞洲西伯利亞的開發情況。本節教材的編排結構是:
本節教材圖表系統提供3幅地圖:①圖3-22,說明俄羅斯周圍海洋,亞洲與歐洲部分比較,地形區分布及特點,河流與城市。②圖3-24,說明俄羅斯地勢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東高西低、平原廣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③圖3-26,說明俄羅斯主要礦種及產地,特別是石油、黃金、煤、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豐富,本圖淡化了礦產地的識記,強調礦產種類及其與工業基地分布的關系。
2幅景觀圖:一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為貝加爾湖及湖畔的亞寒帶針葉林景觀。
2張統計表:①上揚斯克和莫斯科氣候資料分別表明俄羅斯東部西伯利亞受北極地區寒冷氣流影響,是北半球的寒極之一,降水較少;而西部東歐平原受大西洋影響,氣候較溫涼,降水較均勻,是溫和的大陸性氣候。②俄羅斯亞洲與歐洲部分地區差異對比則要求學生通過對比掌握其差異性,也暗示了開發西伯利亞的必要性。補充閱讀材料提供了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為學生收集此方面的資料作了示例。
本節教材還說明了俄羅斯幾個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②俄羅斯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大的國家;③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羅斯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點,經濟特點
[教學方法]
讀圖法、討論法、談話法、自學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具準備]
掛圖:俄羅斯地形圖
教學提綱(板書)
一、面積最大的.國家
1、位置:跨亞、歐兩大洲和東、西半球
2、面積:1708萬平方千米
二、平原廣大
地勢東高西低,平原占 70%
三、溫涼的氣候
大陸性氣候明顯,東、西部差異大
四、豐富的資源
1.淡水資源(貝加爾湖)
2.森林資源(亞寒帶針葉林)
3.礦產資源(石油、黃金、有色金屬)
五、改革中的經濟
1.工業
工業區:歐洲部分、烏拉爾地區、西伯利亞地區
工業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亞
2.農業
農業區分布于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亞的開發
[教學過程]
新課導人:
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上,找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從中引出俄羅斯
一、面積最大的國家
1、提問:通過預習,誰能告訴我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面積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羅斯地形圖”,指出亞、歐兩洲的洲界線,得出結論:俄羅斯地跨亞、歐兩洲,位于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
3、引導學生回憶東、西半球分界線(160°E),并和學生一起找出東經160,得出俄羅斯的另一位置特征:地跨東西半球。
(過渡)接下來,我們一起熟悉俄羅斯的海陸位置特征
4、讀圖3-22,完成活動1、2題及P77活動2
5、一學生朗讀P77材料,了解俄羅斯的民族、語言、宗教
二、平原廣大
1.讀圖3-22,完成活動第3題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區的大致分界線:⑤烏拉爾山、烏拉爾河,⑥葉尼塞河,⑦勒拿河。
3.葉尼塞河以西均為平原,以東為高原山地,平原面積占俄羅斯領土的70%。歸納得出地形特點:平原廣大。
4.讀圖3-24,引導學生歸納俄羅斯的地勢特征,很容易看出其地勢特點:東高西低。
5、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伏爾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歐洲的地位
三、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1、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3俄羅斯氣候分布圖,思考:俄羅斯最主要的氣候類型是哪種?還有哪些氣候類型?引出氣候類型的學習
2、學生閱讀教材思考:俄羅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有什么特征?
3、小結:由于俄羅斯疆域遼闊,東西跨經度廣,所以氣候的大陸性氣候特征明顯,同時也使東西部氣候存在較大的差異。
4、引導學生分析上揚斯克和莫斯科的氣候資料,歸納二地的氣候特征差異,并設問:同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什么上揚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氣溫比莫斯科的低?
(過渡)俄羅斯是世界上資源最為豐富的大國之一,那么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呢?
四、豐富的資源
1、學生看書思考:俄羅斯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
2、設問:俄羅斯為什么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呢?教師可從氣候特點、地形分布及歷史開發等方面加以指導。最后出示亞寒帶針葉林帶分布圖。
3、出示“俄羅斯主要礦產資源分布”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主要礦種及礦產地,而后說明俄羅斯石油、黃金產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屬礦的分布。
(過渡)俄羅斯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資源條件。
四、改革中的經濟
工業方面
1.通過圖3-26和各種資源儲量、開采量等資料,學生推斷俄羅斯的主要工業部門應該是哪些?而后結合教材P79驗證
2、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53“俄羅斯工業分布圖”,指出俄羅斯的三大工業區并強調俄羅斯的工業主要集在歐洲部分
3、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各工業區的工業中心城市并在地圖上填注。并設問:這三大工業區能形成主要的工業區的共同因素是什么?(附近都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后進一步從資源條件分析俄羅斯各工業區的工業部門
農業方面
1、回憶俄羅斯氣候特征和緯度位置特征,思考:俄羅斯的氣候條件對發展農業生產有利嗎?你認為制約俄羅斯農業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氣溫因素,俄羅斯的農業一般分布在緯度相對較低、氣候較為溫和的地區
3、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俄羅斯主要農業區東歐平原、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并對照圖例說出俄羅斯的農產品種類,并進一步強調:俄羅斯的農作物一般都是喜溫涼的農作物,這與當地的氣候特征是相適應的。
城市與港口方面
根據地圖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師小結其城市職能。根據地圖,讓學生圍繞俄羅斯疆界找出其進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師加以具體說明東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過渡)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和歷史的原因,俄羅斯的人口和經濟主要集中在歐洲部分,而面積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卻開發不夠
西伯利亞的開發
①小結已學習俄羅斯的知識,填表對比其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的地區差異。②對此表格知識加以對比研究,讓學生認識到俄羅斯經濟的地區分布與其自然、人文因素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地關系在空間上存在矛盾。③具體指導西伯利亞的開發項目,如:西伯利亞大鐵路,貝阿鐵路、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亞高科技園區等。
本節重點圖表指導:
①圖3-22:指導學生在圖上了解俄羅斯地理位置(經度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領土組成(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羅斯是歐洲國家的主要原因:歐洲部分集中全國四分之三的人口,歷史上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區,主要工業和首都也位于歐洲部分;俄羅斯的四大地形區: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主要河流及分布:歐洲部分的伏爾加河和頓河、亞洲部分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羅斯的主要城市及分布。
②圖3-24:指導學生在剖面圖上相應位置標注東歐平原、烏拉爾山、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或者由學生依據圖3—22畫出沿60°N線的剖面圖,然后觀察、分析其“東高西低、平原廣大”的地勢地形特點,再歸納這一特點對河流分布的影響。
③圖3-26:先指導學生找圖例,了解俄羅斯有哪些礦產;再根據教材講述其礦產儲量和開采量,也可由學生收集有關資料對俄羅斯礦產進行評價;最后根據鐵路線、河流、城市對礦產地進行相對定位,并為其工業分布作鋪墊。
④“俄羅斯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地區差異”表:可采取分組討論的形式,用復習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得出答案,并根據所填內容對俄羅斯開發西伯利亞進行評價。下述答案僅供參考:
亞洲部分 歐洲部分
地形特征 高原、山地為主 平原面積廣大
氣候特征 寒冷干燥 溫涼濕潤,降水略多
主要工業基地 烏拉爾、新西伯利亞 莫斯科,圣彼德堡
主要港口 海參崴 圣彼德堡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①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若干證據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②通過對相連證據的找尋方向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③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故事,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現象。
難點:尋找大陸源移的證據。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 海陸是變遷的
導入:歌曲<東方之珠>引出“滄海桑田”這個成語。
提問:“滄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師:其實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陸的變遷。其實古人早就覺察到海陸是變遷的,因而在我國就有了“滄海桑田”的成語。
二、海陸變遷的方式
師: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陸變遷的動態/Soft/Index.html>課件。(可以出示喜馬拉雅山、我國東部海底、荷蘭圍海造田圖片。)
活動:(觀察、分析、討論)
提示:
1)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
2)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狀況?
3)荷蘭的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為什么在不斷擴大?
(總結)生:變遷方式有三種:
1.地殼變動;
2.海平面升降;
3.人類活動。
師:海陸是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變的呢?20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機會總是垂青善于觀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頓坐在樹下看到蘋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體運動定律一樣,這一次是一個躺在病床上的氣象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
下面我們來閱讀一下《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說》。
生:閱讀。(最好出示資料片)
三、魏格納創立大陸漂移假說過程
師:魏格納發現非洲大陸、美洲大陸輪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們原先是連在一起的?為什么?同學們都學過剪紙能否用這種剪紙的辦法證明一下你的觀點。
生:討論,用剪刀、白紙活動。
師:巡視,指導。
師:誰能把你們討論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師:結合學生演示評價。事實表明不能看到輪廓吻合就主觀認為二者是連接在一起的。咱們同學做事也是一樣,要注意認真求證,不能想當然。誰來介紹一個魏格納尋找證據的過程?
生:(簡單介紹)魏格納最終為科學而獻身。
師:從魏格納發現并創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你能得到什么啟發呢?
生:認真觀察,大膽質疑,敢于創新,勇于實踐。
四、大陸漂移假說觀點
師:魏格納用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大陸漂移假說的建立,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大陸漂移假說。(出示大陸漂移課件)它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生:兩億年前,各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才分裂為幾塊,(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緩慢漂移逐漸形成今天的布局。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東南半島與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
2.通過閱讀地圖,能夠從圖中獲取相應地理信息,提升識圖、析圖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觀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山河分布特點和氣候特點。
難點:山河分布及氣候特點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歌曲導入法。給學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贈緬甸友人》,引導學生注意聽其中的歌詞: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提問學生: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條江?引發學生的思考,進而導入到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地理位置與國家
【教師活動】出示世界地圖和東南亞地形圖,引導學生觀察,點撥識圖技巧。
【提問】你們能從圖中找出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嗎?并試著說一說他們的地理位置特點?
【學生回答】連兩大洲,通兩大洋,類似于一個十字路口。
【教師總結】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23.5°N與10°S之間。
【教師活動】出示世界行政區劃圖,引導學生找出東南亞地區的主要國家有哪些?哪些與我國接壤?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東南亞包含的國家主要由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等11個國家,其中與我國接壤的'有老撾、緬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征
【教師活動】出示中南半島的地形圖,引導學生結合教材觀察。
【提問】中南半島的地形、地勢有什么特點?與之相關的河流呢?
【學生回答】山河相間,地勢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師總結】中南半島的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勢高峻,與中國山水相連,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地表形態。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資源豐富,下游水流平緩。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出示中南半島的年氣溫和降水分布圖。
【提問】中南半島的氣候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中南半島大部分為熱帶季風氣候,有旱雨兩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風,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東北風,為旱季。
【教師活動】展示馬來群島的分層設色地形圖,馬來群島的年氣溫和降水分布圖。
【提問】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分別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馬來群島島嶼眾多,其中大多數島嶼地勢崎嶇,山嶺很多,平原較少,河流湍急。赤道橫穿馬來群島中部,群島大部分為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
【拓展延伸】
【提問】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如此這般的自然地理特征對人類活動有什么影響呢?
【學生回答】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區。
【教師總結】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帶,而山區和島嶼則人口稀少。水熱條件好,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優越。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分享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對比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地理特征,并完成下表:
四、板書設計
中公講師解析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的教案01-05
初中地理教案04-14
初中地理教案:地形05-03
【薦】初中地理教案01-11
初中地理教案【熱】01-13
【熱】初中地理教案01-08
初中地理教案【熱門】01-09
初中地理教案【薦】02-15
初中地理備課教案05-01
初中教學地理教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