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降水和干濕地區的地理教案
教學目的
1.了解我國冬夏季風的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及降水狀況;理解我國東部季風區雨帶的形成,并初步掌握雨帶的移動規律;理解并掌握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掌握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分布。
2.通過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狀圖,提高學生閱讀和分析氣候圖的能力。
3.通過我國干濕狀況對農業類型、植被和自然景觀影響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在自然環境中,干濕狀況與其他環境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我國東部季風區雨帶的移動規律;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我國干濕地區劃分狀況。
本節難點:我國季風區雨帶的形成和移動規律;我國四類干濕地區的分布及其對植被和農業的影響。
教學方法 主要應用談話法。
教具 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自制投影片)、影響我國冬夏季風示意圖(自制投影片)、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的移動示意圖(自制投影片)。
課時 2課時。
講授提綱
一、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
1.夏季風和冬季風的形成及特點
2.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范圍
3.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降水狀況
4.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
二、降水的時間分配規律
1.我國降水的季節分配
2.我國東部季風區雨帶的形成
3.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的移動規律
4.我國降水的年際變化
三、干濕地區
1.劃分干濕地區的依據
2.干濕地區的類型
3.干濕地區的分布
4.干濕狀況對自然景觀和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提問] 什么叫降水?(從大氣中降落到地表的雨、雪、雹統稱降水)。
大家知道氣溫和降水是構成一地氣候的兩個重要的因素。上節我們已學習了我國氣溫的特點。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降水的基本特點。
學習新教材
第三節 降水和干濕地區 [板書]
一、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 [板書]
1.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形成 [板書]
[提問] 大家記得我國東部地區冬季和夏季各吹什么風嗎?它們的特點如何?
[教師歸納] 我國東部地區冬季主要吹偏北風,叫冬季風,其特點是寒冷干燥;夏季主要吹偏南風,叫夏季風,其特點是溫暖濕潤。通常把夏季風能夠吹到的地區叫做季風區,夏季風不能到達的地區叫非季風區。
2.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范圍 [板書]
[展示投影片] 看“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界示意圖”。
[提問] 結合我國地形考慮,我們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大致以哪些山脈為界?(大致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為界)。
3.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降水狀況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完成下列的練習:
(1)找出年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的地區。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哪些地方?它與我國一月等溫線圖中的哪條等溫線大致相同?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哪些地方?它與我國的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界線有何關系?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
(5)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分布上有什么特點?
4.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 [板書]
[教師總結] 從同學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是有明顯的規律的:我國季風區降水多,非季風區降水少。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閱讀課本]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51頁“讀一讀”的課文,并且觀察有關“蔭房”的景觀圖。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提問] 我國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點?這一特點是怎樣形成的?
[教師講解] 同學們所說的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反映了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的規律。那么我國降水在時間分配上又有何特點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學習新教材
二、我國降水的時間分布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降水量月份分配示意圖。
[提問] 分析這四個地區各月降水的分配情況,有什么共同特點和差異?
[教師歸納] 共同性:降水相對集中,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這說明我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差異性:南方降水多,雨季開始早、結束晚,即雨季長;北方降水少,雨季開始晚、結束早,即雨季短。
[過渡] 為什么我國東部地區降水的季節分配有這些特點呢?我們可以從降水形成的原因來解決這個問題。
2.我國東部季風區降水的形成 [板書]
[教師講解] 我國東部地區氣候受夏季風影響強烈,雨季的開始和結束,主要受夏季風影響。當夏季風帶來的溫暖濕潤的空氣和冷空氣相遇時,暖空氣因較輕而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暖空氣降溫,水汽冷卻凝結形成鋒面雨(看“鋒面雨’示意圖投影片)。由于降水地區大致呈帶狀延伸分布所以叫“雨帶”。這個雨帶是隨冷暖空氣交匯面的移動而移動的。
3.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的移動規律 [板書]
[讀圖練習] 結合中國政區圖和課本第52頁雨帶圖說出五月,六月,七、八月,九月主要雨帶的分布地區。
五月:南部沿海;六月:長江中下游地區;七、八月:華北和東北地區;九月:南部沿海和四川盆地。
[提問] 分析六月和七、八月兩幅雨帶圖,當華北地區進入雨季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什么天氣?為什么?(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 六月份時長江中下游處于雨季,進入七月份后雨帶移至華北地區,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受單一暖氣流影響,天氣晴朗,降水較少,形成了伏旱天氣。
[讀課文] 指定一學生朗讀課本53頁“讀一讀”中的短文“江南的伏旱”。
4.降水的年際變化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閱讀“北京1951~1978年降水量曲線圖。”
[提問] 從曲線圖中看,北京哪年降水量最大?哪年降水量最少?兩年之間年降水量相差多少?(1959年,1965年,約相差1000毫米)
[教師歸納] 可見我國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足很大的。但是各地的年際變化也不相同。一般說來我國南方降水量年際變化小,北方大,西北最大。
降水的年際變化大,容易造成旱澇災害,在降水過多的年份,常常引起水災。相反,在降水特別少的年份,則容易發生旱災。
三、干濕地區 [板書]
1.干濕地區劃分的依據 [板書]
一個地區是濕潤還是干旱,不僅取決于降水的多少,還取決于該地區的蒸發量的大小。若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則空氣濕潤;反之空氣干燥。人們依據這一關系把全國劃分為四個干濕地區。
2.干濕地區的名稱[板書]
[讀圖練習] 在“干濕地區分布圖”中讀出干濕地區的名稱。
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和干旱區。
3.干濕地區的分布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對照“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可用投影片),識讀“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回答下列問題:
(1)濕潤地區主要分布在哪里?它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哪條等降水量線?
(2)半濕潤地區主要分布在哪里?它與半干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哪條等降水量線?
(3)半干旱地區和干旱地區各主要分布在哪里?它們的分界線大致接近哪條等降水量線?
(4)從上述分析看,我國干濕區的分布與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關系?
[教師總結] 從總體看,我國干濕地區的分布與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大體一致。但又有區別。例如,東北三省的濕潤地區,有些地區的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可是由于氣溫低,蒸發量小,也屬濕潤區。正是因為各干濕地區的水分條件不同,所以它的分布狀況對各地農業生產和自然景觀也產生顯著的影響。
4.干濕地區對自然界景觀和農業的影響 [板書]
[教師講解] 濕潤區、半濕潤區氣候濕潤,降水較多,自然條件優越,成為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區。南方濕潤區主要是水田,北方半濕潤區主要是旱地農業區。濕潤和半濕潤區自然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為主。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氣候條件較差,適宜發展畜牧業。干旱地區多以荒漠為主,半干旱區以草原為主。
[展示投影片] 指導學生看“各干濕狀況比較表”(課本42頁表),總結我國干濕地區的特點。
【降水和干濕地區的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降水和干濕地區05-02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05-01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02-25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05-02
東北地區平均溫度和降水的時空演變04-28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學反思05-02
我國西北地區近50年降水和溫度的變化05-02
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教案04-25
邯鄲地區年降水變化規律分析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