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就業率逼基礎學科改頭換面 生硬嫁接被指騙人
“在中國,力學系還是一個獨立的系科,真是太好了。”前段時間應邀到中國訪問的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合會主席提莫西·佩德利聽到這個消息特別高興。在他執教的劍橋大學,這位著名的流體力學專家也只能在數學系教授學生。
實際上,除少數歐陸國家,在美國、英國、法國等大多數西方國家的高校,專門的力學系都已不復存在,被并入了其他學科中。以美國為例,2009年,美國高校中的最后一個力學系康奈爾大學力學系被撤銷,與機械系合并。
“聰明的學生都去從事金融業了。”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佩德利不諱言力學系招生難的現狀。
在西方如此,中國也不例外。這些原本需要最優秀的大腦來從事研究的專業,招生情況卻逐年下滑,高校不得不降低錄取標準,或將專業“改頭換面”來吸引學生,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力學專業的命運,折射出的是基礎學科面臨的困境。一所“985”高校招生辦主任這樣總結:一流學生學經管,二流學生學高科技,三流學生學工科,分數最低的才會到基礎學科。
為吸引生源,專業“改頭換面”
“與工程、技術、航天等相比,‘力學’這個專業名稱對學生沒有太大吸引力。”佩德利說,大學都想讓專業的名字更好聽、更“流行”一些,以此來促進招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力學系的消失。他舉例:20世紀上半期,由于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變得時髦起來,物理系就曾經不再教授傳統的流體力學和固體力學知識。直到近年,流體力學才再次出現在一些大學物理系的教學方案中。在法國,歸功于199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皮埃爾-吉勒·德熱納的影響,物理系中對流體力學研究才一直沒有中斷。
與西方國家一樣,為吸引生源,國內高校的力學專業也紛紛進行院系的調整和改名。單純以“力學”命名的學院和系所正在消失,力學專業大多分散到土木工程、機械工程、航空航天等院系中,并出現諸如“力學與機械工程學系”、“力學與計算機應用系”等似是而非的系名。北京大學力學系就一度改名為“力學與自動控制學系”,后又改為“力學與工程科學系”。2004年,清華大學成立航空航天學院,工程力學系掛靠在該院之下。
盡管力學系紛紛改名易幟,但是源自蘇聯模式的力學作為一個專業仍然存在著。目前,國內還有80個學校在本科設置力學專業,300多個學校在培養力學研究生。
“改名不過是換湯不換藥。”著名流體力學專家、北京大學力學系教授陳耀松說。他認為,很多學校的力學系改名的真實意圖,只是為了在中學畢業生選擇填報志愿時造成一個錯覺,讓人覺得這個系或者專業正是符合當前潮流,是自己所希望攻讀的專業。等到進了學校,按照國內高校的現行制度,很難調換專業,于是,這些學生自感上當而又無可奈何,結果就使得他們不安心學習專業,一挨到畢業,就忙不迭地改行就業。而多數的力學專業畢業生會繼續攻讀研究生,但他們的出路問題照樣沒有解決,無非是將其推晚而已。
“這個問題反饋到中學,力學就成了落選專業。” 陳耀松說。
力學專業成了一個很好的跳板
30年前,在錢學森、郭永懷等“兩彈一星”元勛的鼓舞下,力學曾經是清華大學分數最高的專業之一。“力學專業曾經是年輕學子追求的時髦專業,我們在力學界工作的同志也跟著‘風光’了一陣,‘突然’,報考力學專業的人少了。”陳耀松在上世紀90年代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為什么不愿意學習力學?“就是因為待遇太差,‘價格’太低。如今市場開放,有選擇的自由了,‘價格’低,免選。”陳耀松一語道破。
都柏林大學力學教授弗雷德里克·迪亞茲認為,力學專業的招生之所以出現困境,一方面是因為專業的就業前景不甚明朗;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專業學習的困難程度。
“最困難的事就是說服學生學這個學科。力學很難,需要經年累月地學習基礎知識,經過大量的研究和訓練,一般人學不好。”迪亞茲說。
在復旦大學力學系教授、前力學系主任丁光宏看來,在力學專業的培養模式上,中國與美國有很大的區別。美國的人才培養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如果不改成機械、土木,很可能就招不到學生,就要關門。中國培養人才的模式則帶有一定的計劃性,每年,國家都會對專業的招生指標進行宏觀調控,規定每個大學的招生數量,以保證基礎學科人才的儲備。
這種計劃性,卻并不為陳耀松所看好。他認為,長期以來,我們的“有計劃”實則“無計劃”,國家并不能真正保證為力學系畢業生創造足額的就業機會,使得問題越來越多,包袱越背越重。
如今,盡管力學系的招生還算可以,但是在陳耀松看來,這是學校和學生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從學校而言,學生少了,系就難保,系要不保,大家就得“下崗”,所以趕快降低錄取標準;從學生方面來說,力學是一個很好的跳板,不論出國深造還是在國內搞計算機,都十分有利。
基礎學科不少專業被“嫁接”到應用上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進行學科設置時,力學與數、理、化、天、地、生并列為自然科學的七大基礎學科。如今,力學的狀況一般,其他幾大基礎學科的處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某知名論壇上曾有一個紅極一時的帖子“中國大學騙人專業一覽”,總結了一些“聽上去很美”、但大多就業率低的專業,不少基礎學科專業赫然在列。比如數學系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就被眾多人“吐槽”:報考的時候以為是計算機,學了才發現完全是數學。這個專業在今年還被上海市教委列入2012年度預警專業名單,招生計劃縮減10%。
一所“985”高校的招生負責人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基礎學科招生難已成為普遍問題,而且呈現出越來越困難的趨勢。力學的招生雖然不甚理想,但在基礎學科里還處在中等水平,物理等學科的處境可能更加危險。一個班里,常常有一大半學生都是從其他專業調劑去的。招生辦公室試圖通過自主招生、通識教育等方式來吸引學生學習基礎學科,但效果仍不甚理想。
除了改名,不少基礎學科也仿照國外的專業設置發展趨勢,漸漸向應用靠攏,從而“嫁接”出了不少專業:物理系開設了經濟物理、統計物理,數學系和金融系合作,設立精算學專業,地理系也有了經濟地理、商業地理……
不過,這種“嫁接”出來的專業,似乎也更多地偏離了基礎學科的軌道。張元文(化名)在一所“985”高校理論物理專業讀博士,眼下系里最熱門的方向是經濟物理,可這位博士生至今也沒搞清楚前幾年新設的這個專業到底是學什么的。
實際上,經濟物理學起來不難:該專業的學生只需要學習物理學的兩門專業基礎課,其余學分都在經濟學院修讀。“感覺有點把物理的東西硬往金融里套。”不過,他也承認,經濟物理的學生好找工作,自己的專業理論物理則是最大的“就業困難戶”。
就業率擠壓基礎學科生存空間
國內高校多年來對就業率的關注,不知不覺中在擠壓著基礎學科的生存空間。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重視就業率,已經使我國越來越多的高校都變為“職業培訓所”。“985”高校和“211”院校本應以能力為導向培養學生,如果只關注就業率,就會對一些就業率不高、但對國家、社會有十分重要作用的基礎學科、專業受到沖擊。
佩德利說,這也是西方基礎學科普遍遭遇的現狀。他仍然認為,力學有必要像在中國、俄羅斯和一些歐陸國家一樣,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存在。“在工程、航天等其他科系,應該教授應用力學以回答現實中的問題,但以獨立專業為依托的基礎人才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有許多專業叫做長線專業,不是太熱門,但是有的學科可以用發表論文、SCI的數量來評價,像力學這樣的基礎研究,是不能用這些指標評價的。正是‘兩彈一星’保證了我國和平50年,這種人才的培養,不能以市場作為導向。”丁光宏認為。
還是以美國為例,盡管本科取消了力學專業,但美國并未放松真正的基礎理論研究,比如在土木專業里,絕大多數課程都是力學的內容,如果學生在本科階段對力學的基礎研究產生興趣,讀研究生時就可以轉入力學專業的研究。因此,在研究生階段,美國培養了很多力學研究人才。
“人才也是有梯隊的,如果在危急時刻恰恰沒有這方面的人才,是很危險的。基礎研究的人才不必很多,但需要學得非常高深的學生。”丁光宏說。
【就業率逼基礎學科改頭換面 生硬嫁接被指騙人】相關文章:
“改頭換面”游戲04-30
改頭換面是非對錯?04-28
嫁接04-30
“那是騙人的!”04-29
不能騙人04-30
騙人的下場04-30
驅逼(驅逼)04-29
逼臨(逼臨)04-29
逼廢(逼廢)04-29
逼綽(逼綽)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