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化學新課程教學反思

時間:2023-04-10 09:06:08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化學新課程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化學新課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化學新課程教學反思

化學新課程教學反思1

  xx年2月1日和2月2日兩天我參加了xxxx教研室組織的新課程培訓,通過學習對新課程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感覺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尤其對以下幾位老師的論述印象深刻,感覺受益匪淺。

  xxxx教研室的周詳老師從使教育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新課程帶來的變化和基本評估、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對化學(2)教學的幾點建議、練習和作業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講解。提出在下學期的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把握好深廣度,不要任意加深和拓展,要瞻前顧后,了解初中《科學》和選修模塊,忌一步到位。

  2、注意學生的學習方式。

  3、關于實驗教學,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應進行分組實驗,邊講邊實驗效果更加理想。

  這就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研究好本冊書,還要深入研究初中和選修模塊的`教材,同時化學(2)包含29個實驗,要想做好分組實驗,實驗室及實驗器材的不足成為最大的問題。

  桐鄉市高級中學的張錦松老師對化學(2)第二專題進行了分析解讀。用實例詳細地講解了各個單元中應該掌握的知識以及不宜拓展的內容。不宜拓展:

  a、比較用不同物質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

  b、化學平衡狀態特征和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

  c、燃燒熱、中和熱;

  d、蓋斯定律;

  e、陰陽離子的放電順序。

  這么精細到位的講解就能使我們教師在第二專題的授課中少走很多彎路。

  xxxx四中的夏賓老師演示了幾個多媒體課件及有機教學中比較實用的3D軟件,他提倡教師在以下情況多使用多媒體:

  1、給學生提供一些我們無法去的現場的場景,比如煉鋼、溶洞的形成;

  2、已做過的實驗的再次演示,比如鈉、鋁、鎂已做過演示實驗,化學(2)中再次出現時使用多媒體演示既清晰省時又可以反復演示。

  新課程、新思路、新方法,新課程培訓給了我們方向。

化學新課程教學反思2

  新課程的特點宏觀上人教版《化學》(必修)的專題內容安排不再是單純從化學學科知識體系的角度出發,而是從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入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 微觀上教材還借助各種欄目完成了教材內容的呈現,如"科學探究","學與問","思考與交流","科學視野","資料卡片","科學史話"等。

  具體實施

  一、改變教學策略,實現從"讀,聽化學"向"做化學","探究化學"的轉變

  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似乎要高于學生,因為學生的可塑性和適應性比教師要強,針對這一點,我校高一化學備課組可謂絞盡腦汁、例如在《化學能與電能》一節的教學中,我們先后提出了"電流是如何產生的","如何讓電子從A處定向移動到B處","什么樣的物質能失去電子,什么樣的物質能得到電子"幾個循序漸進的問題,從學生的分組討論,交流,總結中得出結論:將氧化劑和還原劑分放在兩處,用導線連接,分別發生還原反應和氧化反應是實現電子定向移動的前提、之后,再通過實驗來驗證、課堂教學中學生看似沒有太多形式的參與,但卻是在教師引導下積極地進行深層的思考,有思維的積極參與、這種教學方法一改先做實驗再得出結論的教學法,不僅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思考,還加深了學生對"原電池的能量轉換方式","原電池對反應類型的要求"的印象、

  二、構思形象比喻,運用合理生動的比喻使深奧的化學知識更加易懂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有一些知識是抽象的,如何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這些抽象枯燥的知識呢, 我們高一備課組在遇到這些問題時大膽設想,積極討論,總要想出一些生動恰當的比喻來降低教學的難度、例如我們在《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一節的教學中,對于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因素,我們用組織同學登山,從一側的山腳爬過山頂到達另一側山腳來比喻完成一次化學反應,怎樣能讓單位時間內順利到達目的地的人增多就象如何讓單位時間內反應掉的物質變多、通過學生的分組討論不難得出結論:"多派一些人來爬山"(增大濃度),"爬山的人補充一點力氣"(升高溫度),"將山鏟低一點"(使用催化劑),由此引入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幾個外界因素: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這樣該知識就深深地印在同學們的腦中了、在將要學習的《化學 選修4》中的"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的教學中,我們已經設想好一個比喻:劫富濟貧、

  三、領會欄目功能,合理的運用教材各種欄目

  教材中欄目的設置,蘊含著教與學的方法,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了解,借鑒教材倡導的教學基本方法,有助于教師駕馭教學過程、在《富集在海水之中的元素——氯》的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閱讀科學史話"氯氣的發現和確認",并探討該史話給我們的啟示、學生從中得到啟示遠遠多于我們預計的,如"氯氣的制取方法","氯氣的部分物理性質","科學研究應有獻身精神","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廢","不能盲目迷信權威"等、通過課本中的"資料卡片","科學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鼓勵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充分利用"思考與交流","科學探究"等培養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探究的習慣,改進學生學習方式、

  例如在《化學 必修1》課本P44的"科學探究"是探究Al和O2能否反應、學生通過兩個對比實驗得出結論,無論鋁箔是否打磨,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都會蜷縮變紅,熔化但不滴落、由此,讓學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為什么不滴落 有致密物質包裹;什么致密物質 鋁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產生致密的氧化膜;新物質為什么不滴落 新物質熔點高、我們又提出"怎樣才能讓鋁在O2中燃燒"的問題,讓學生課外討論思考,學生對此興趣盎然、

  四、研讀課程標準,準確把握知識的深廣度,避免隨意擴展延伸知識

  新課標最大的特點是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體現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我們高一備課組的所有教師都參加了新課程培訓,回來后我們又集體認真研究討論了《新課程標準》,這不僅幫助我們對整個高中化學必修,選修內容進行合理整合,而且也避免了在課堂上隨意延伸、例如在《化學 必修2》中的《化學能與熱能》的教學中,我們側重的是定性分析和描述,并未將選修中的"熱化學程式"和"蓋斯定律"隨意引入拓展、在《離子反應》的教學中我們也沒有將"弱電解質"的相關知識引入,更不敢將"電解質的分類"擴大、在《化學 必修1》中學習了《金屬及其化合物》后學生的興趣很高,求知欲也正強,我們大膽將《化學 必修2》中的《開發利用金屬礦物和海水資源》中的"金屬冶煉方法"和"鋁熱反應"等知識融入到該章、

  五、研究學生個性,針對特點和基礎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對教科書進行能動的實踐創造的主體、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個性的養成,潛能的開發,智能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在整個學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時時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和表現,對膽大但粗心的同學我們側重培養他們對實驗方案的設計,而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我們則加強對膽小或動手能力不強的同學的鼓勵和指導、在分組討論時,我們的目光較多地停留在不善于交際的同學身上、對一些生活習慣不太好的同學,我們在《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則讓他們分別扮演工人,環保官員等角色進行現場辯論、我們現在發現這些針對性的措施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增進師生交流

  在師生共同營造的和諧氛圍中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增進教師自身的教學經驗在新的理念下,師生間已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知識的"授""受"關系,而是能動的,平等的合作者、我們不僅注重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更注意課下和學生加強交流、 每一次階段測試后我們都要求學生寫一封《致化學老師的.一封信》,這就給師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在信中,他們暢所欲言,提出自己在化學學習中的不解和困惑,咨詢有效的化學學習方法,甚至有的學生把自己焦慮,失望的心情也寫下來,這就大大增強了師生間的信任、從來信上,我們也看到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肯定和建議,這大大增強了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的自信和激情、也有的學生對教師提出的批評和意見則有利于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

  七、改變評價標準,倡導多元的評價發展觀

  傳統的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了評價的改進,激勵,發展功能,忽視對學生的動態評價,使評價失去了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作用,而新課程則提出了全新的課程評價的理念,更加注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我們也在積極探索更加多元的評價、我們在每一次階段測試后,都要求學生自己寫試卷分析,促使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反思、一般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1)改正錯題,通過錯題的糾正,讓學生發現自己知識的薄弱環節。

  (2)統計得失分率,讓學生總結自己在知識模塊中的優劣。

  (3)對本次測試情況作總體分析,便于學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4)提出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以提高學習化學的熱情和興趣。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能夠真正的了解學生在本階段學習上的收獲和學習的狀態,也能更清醒地認識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講評試卷,力爭及時補差補缺,提高教學效率

  八、提高備課效率,加強備課組教師的合作與交流

  在充滿競爭又需要合作的社會,教育內部教師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應當是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我們高一備課組的教師都是年輕教師,應該說我們之間的競爭很激烈、但我們能很好地秉承屯溪一中優良的校風"善以他人之長補己所短,不以己長非人所短"、我們每個工作日都在同一個辦公室,幾乎每一堂課前我們都展開激烈的討論,討論不同的教學方法可能的效果,甚至討論教材的編排是否合理,每次考試我們都流水閱卷,我們之間也互相聽課評課,甚至會分析彼此學生的試卷,互提意見,共同進步。

  對新課程的幾點困惑

  教材中某一知識點的多點分布是否都合理

  課時不足與教學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決

  手頭的資料不完善,配套練習很難跟上

  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收獲不同

  新課程不能滿足家長和學生對應試的要求

化學新課程教學反思3

  論文摘要:新課程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然而研究有效教學不能只是從一個方面出發,這樣視角不免狹窄,我想如果從其反面先來研究無效教學,會對有效教學的研究更有幫助。本文主要是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從教學目標設置和教學方法的使用兩方面,反思高中化學無效性教學,從而摒棄無效的環節,“凈化”我們的課堂,讓課堂變得實在而有效。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中化學,無效性教學

  有效教學是當前課程改革的熱點話題和迫切要求。它要求教師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追求“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發展已成為當前課改的熱點話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不少的無效教學行為。所謂無效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脫鉤,從而導致效率極低甚至是零的教學。因此,冷靜反思化學課堂教學現狀,追問造成課堂教學無效性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總結這些無效教學行為,并有針對性的進行解決,進而做到從無效到有效。以下本人將從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兩方面作探討。

  一、教學目標設置不合理,造成化學教學的無效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有效的教學必須首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準確把握知識深廣度,避免隨意擴展內容,即“到位但不越位”,避免造成無效教學。

  (1)對現行教材解讀不準,將教學目標定位過高,造成化學教學的無效

  在新課程改革中,化學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有明確的課程意識,要站在整個中學化學課程系統的高度去審視必修課程模塊。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課程標準,特別是對于現行教材解讀不準,容易將教學目標定位過高,造成化學教學的無效。特別是在必修模塊的教學目標設計中出現定位過高的現象屢見不鮮。在必修化學課程中的概念及理論知識同以往相比,較大的變化在于知識的深、廣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學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構成,大部分課程內容必然設計為螺旋式上升的兩個階段。同樣,必修課程中物質性質知識的要求水平與傳統的課程相比都有了較大的變化,化學教師在設計教學目的時,要準確把握知識深、廣度,避免隨意擴展內容,刻意拔高教學目標,造成“淡化雙基教學”的無效現象。同時切忌套用舊觀念、舊習慣、舊模式進行“一步到位”式教學。否則教學過程中將會不經意間給學生施加了太多的緊張和壓力,同時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也沒能得到有效的深化。

  (2)脫離《教學要求》及《考試說明》,盲目設置教學目標,造成化學教學的無效

  有人以為,從教參上抄下的教學目標就是自己的教學目標了,那只能算是通用目標。最重要的目標是你針對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研究以及對學生原有水平的了解定下的目標。20xx年陜西省將開始實行新課程下的首屆高考,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參考《20xx年全國理科綜合考試說明》,尤其是課改地區的“理科綜合考試說明”,以《陜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要求》作為教學目標設置的重要依據。研究《教學要求》,特別是研究《考試說明》成為時下高中化學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對《考試說明》的分析與研究,可以準確把握新課的教學目標和高三化學教學的復習目標,并以此提高新課教學和高三化學復習教學的有效性。反之,脫離《教學要求》及《考試說明》,盲目設置教學目標,將降低化學教學的有效性。在對比《考試說明》和教材內容時,我們發現教材中有不少是《考試說明》中不要求的,如果我們老師仍然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案來教學的話,這不僅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造成了“零教學”。因此,高三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要求》及《考試說明》中不要求的內容,應大膽的舍棄,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使我們的教學更有效。

  二、教學方法使用不當,造成教學的無效

  高中新課程已經在全國各地啟動好多年了。在這期間廣大化學教師積極更新教育觀念,同時參與到各種觀摩課、研討課、公開課等帶有示范性的課堂中。在具體的化學教學中,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內容也有不同的教學手段,方法和手段太多,各有各的有效性。但也發現很大一部分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的完整性和所謂的“完美”,濫用教學方法,致使化學課堂教學事倍功半,產生了化學課堂教學低效化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盲目的“探究”行為,降低了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通過實驗探究,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取知識、鍛煉能力。“實驗探究”成了在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學中最流行的教學方法之一。但形式的“新穎”真能帶給學生新的收益?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認知水平以及實踐能力是千差萬別,因此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和已經掌握的實驗操作技能,因材施教,才能設計出適合學生的探究活動。但是在化學實驗探究中,如果只是盲目的進行“實驗探究”,而忽視學生的學習基礎、實驗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實驗探究”容易造成“模仿式”的實驗操作。雖然整個課堂熱熱鬧鬧的,但學生根本都沒弄清楚自己做的實驗目的,以及實驗探究所依據的化學反應原理。這樣整個課堂下來,學生的“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不僅沒有得以實現,同時打擊了學生的探究信心與學習興趣。另外,教師在使用“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時,還應該考慮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可行性。

  比如,在我校高一化學公開課中,兩位老師各開了一堂平行課——高中化學教材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中“SO的化學性質”。其中一位老師先引導學生根據已有化合價、酸性氧化物知識,預測出SO可能有氧化性和還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學性質,然后給學生提供制取SO氣體的實驗裝置圖及適當的儀器和藥品,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推測是否正確。該老師的設計意圖是非常好的——通過實驗探究,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取知識、鍛煉能力。而且該教師也意識到該班學生的基礎薄弱,在探究前能給學生一定的引導,降低了探究活動的梯度。可是在整個探究過程卻發現,由于SO的制取及其性質的探究比較繁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手忙腳亂,而且由于SO氣體有毒,不一會兒整個班級充滿了難聞的刺激性氣味,不少學生被嚇到了,實驗探究無法進行下去。而另外一名老師則采用多媒體及實驗演示法,實驗現象明顯,并且在實驗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反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對SO的性質的掌握反而更佳。

  總之,如果學生基礎薄弱,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那么探究設計的問題要簡單,內容要少,開放程度要小,要降低探究活動的'梯度,并在實施過程中給予細致指導。甚至對一些實驗應該改“探究”為“演示”,這樣反而能使一些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使我們的教學更有效。

  (2)多媒體化的課堂教學手段,喧賓奪主。

  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現速度快,圖文聲并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可以給予學生更多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由于其確實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益,被越來越多的化學教師所采用。但是,是不是多媒體網絡就可以完全替代常規教學成為課堂中心?教學手段現代化了就等于教學效果現代化嗎?不少化學教師對多媒體這一課程資源的利用存在著誤區。比如在高三復習課上,不少的老師把舊的教學方式——知識點要點、解題過程等毫無變化地設計在課件上,而且沒有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就將幻燈片一晃而過。這種直接將知識“灌”給學生的做法,既沒有發揮多媒體的作用,也沒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如果課堂上長時間、大容量、過多過濫地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甚至是課件的展示蓋過對學生解題思維的引導,而教師沒有時間搜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學生也來不及對知識內容做出深入細致的思考的話,那么,如此喧賓奪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難于實現。因此,形式新穎的課件設計雖能為課堂教學錦上添花,但教師還應盡量避免舍簡求繁,課前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準備課件,課堂上過分強調形式和過分依賴課件,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和教學根本目標的達成,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的無效性。

  (3)淡化“教授——注入”教學方法,制約著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但并不意味著化學課堂教學中“教授——注入”教學模式就再不符合時代潮流,再不適應時代要求了。而今在各種公開課中卻可以看到“教授—注入”教學模式正在被化學教師們所淡化。其實新課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講授——注入”,而是對講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師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學目標、重難點知識、教學生成過程等相關學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識的內涵和外延,選擇關鍵性問題、重點問題,切中要害、一針見血地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講授注入。

  實踐教學活動表明,“教授—注入”教學模式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會是課堂教學模式中其他教學模式不能替代的,傳統的往往是最優秀的。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也是課堂教學的“最大主角”。特別是使用了新版本的新課程教材后,高中化學實際教學已呈現出新教材的知識點在連貫性、系統性方面很薄弱。尤其是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建構知識結構、理清知識脈絡、弄明重點和難點,使知識結構化和系統化,“教授—注入”教學是不可替代的。

  總之,要實現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把握好課程的教學要求,根據教材內容,合理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學情清楚,目標明確,過程簡約,方法適宜,順學而導,是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課堂教學有無效益,也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或教的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主動并及時去分析教學中的無效行為,并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真正做到從無效教學到有效教學。

化學新課程教學反思4

  新教材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新教材強調了學生主體性學習的重要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新教材讓學生主動地體驗實驗的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取科學實驗的方法。即初中化學新教材已注重從書本走向生活;從以教師為主走向以學生為主;從注重知識走向注重活動。

  一、從書本走向生活

  教育的本意是面向生活的,所謂學習,就是學會生活,學會做人,離開了生活,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長期以來,傳統教育觀念是:學習就是讀書,提高能力就是會解難題,對教師來說,“教學”就是把書本上的內容講給學生聽;對學生來說,讀書就是讀課本,能力的提高就是學會解難題。可以看出,傳統的教育把學生固定在“書本世界”里,把教育與人的“生活世界”分離開來,使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義失落中艱難前進,不能為學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義和生活價值。

  初中化學新教材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對科學過程的感受,不過分強調書本知識的邏輯關系。新教材改變了學科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注重了科學與生活的有機整合,加強了課程內容和學生生活以及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

  新教材注重從生活實際中引入課題,生活是課題資源,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新教材編入了與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實際聯系密切的內容。如空氣和水、燃燒和滅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屬材料和金屬資源保護,化學與生活等。在具體內容中編入了如何防止空氣和水體污染、如何滅火、如何防護鋼鐵銹蝕等解決實際問題的課題,使學生通過化學學習,能夠初步解決一些與現代社會有關的實際問題,能從切身感受中體驗化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從而建立起正確的化學學習價值觀。

  新教材注重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任何有效的教學都始于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知識來源于生活,又用于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新教材編入了怎樣正確使用煤氣爐具,用鐵鍋燒菜更好等生活中經常碰到卻并不太注意的問題,讓學生真真切切在感受到化學的實用性,化學就在我們身邊;要學好化學,就一定要關注生活。

  當然,書本知識的學習和在生活實踐中學習并不是完全對立的,相反,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新教材要求教師“依據書本”,但不“依賴書本”。要從生產、生活實際中尋求教學素材,形成由單一的書本學習延伸到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教學要讓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

  二、從以教師為主走向以學生為主

  傳統的教學活動,認為只要教師教得好,學生自然會學得好。因而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有教師“教”的自由,而沒有學生“學”的自由,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從教師主觀愿望出發,“我講你聽、我寫你記、我問你答”,“我要你怎么學,你就得怎么學”,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著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漸漸喪失。這顯然不利于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

  初中化學新教材改變了以教師為主的教學傾向,按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建立起了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和創新的教材模式,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讓“教本”變成“學本”,變簡單傳播為互動的教學,如化學反應中的能量探究、物質的制取和性質探究、元素質量計算的探究等等。改變了以往以教師講解為主的傳統,使從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轉變到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從教師帶著問題提問學生轉變到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有人說,教師的教學好比“修橋”,目的是為了“過河”,離開了“過河”這一目的,“修橋”也就失去了意義,至于如何“過河”,應該放手讓學生去摸索,去探究,而教師不必把學生都一一背過河去。常言說得好:授人以魚,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受用無窮。

  當然,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也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師是教學計劃的設計者、實施者和組織者,另一方面,教師又是教學實踐的參與者、合作者和引導者,不能認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多了,探究活動多了,教師就可以省力了。不能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而放棄了教師的責任性和指導性。恰恰相反,從學生發展出發的教學設計與組織的難度更大了,啟發式和探究式教學的組織更費力了。學生的主體性增強了,需要教師更多的培養、誘導和訓練。教師的主導性發揮得越好,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得越快,二者是互動的關系,也是因果的關系。

化學新課程教學反思5

  xx年2月1日和2月2日兩天我參加了xxxx教研室組織的新課程培訓,通過學習對新課程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感覺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尤其對以下幾位老師的論述印象深刻,感覺受益匪淺。

  xxxx教研室的周詳老師從使教育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新課程帶來的變化和基本評估、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對化學(2)教學的`幾點建議、練習和作業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講解。提出在下學期的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把握好深廣度,不要任意加深和拓展,要瞻前顧后,了解初中《科學》和選修模塊,忌一步到位。2、注意學生的學習方式。3、關于實驗教學,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應進行分組實驗,邊講邊實驗效果更加理想。

  這就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研究好本冊書,還要深入研究初中和選修模塊的教材,同時化學(2)包含29個實驗,要想做好分組實驗,實驗室及實驗器材的不足成為最大的問題。

  桐鄉市高級中學的張錦松老師對化學(2)第二專題進行了分析解讀。用實例詳細地講解了各個單元中應該掌握的知識以及不宜拓展的內容。不宜拓展a、比較用不同物質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b、化學平衡狀態特征和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c、燃燒熱、中和熱;d、蓋斯定律;e、陰陽離子的放電順序。這么精細到位的講解就能使我們教師在第二專題的授課中少走很多彎路。

  xxxx四中的夏賓老師演示了幾個多媒體課件及有機教學中比較實用的3D軟件,他提倡教師在以下情況多使用多媒體:1。給學生提供一些我們無法去的現場的場景,比如煉鋼、溶洞的形成;2。已做過的實驗的再次演示,比如鈉、鋁、鎂已做過演示實驗,化學(2)中再次出現時使用多媒體演示既清晰省時又可以反復演示。培訓資料69頁提供了軟件下載地址,各位化學教師不妨一試。

  新課程、新思路、新方法,新課程培訓給了我們方向。

化學新課程教學反思6

  近幾年來,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我們濰坊市的教學改革已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從我們安丘初中化學教學改革的實際出發,應該說取得了一定的效益。我們從04年使用新教材,先后試用了人教版、魯教版和滬教版三種版本的新教材,雖然連年換教材,給我們老師的備課、把握教材,精選習題等帶來了許多困難,但卻也為我們熟悉各種版本,進一步了解新課標的要求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特別適合于我們的中考備考,因為這幾年的中考命題都存在一個兼顧各種版本的問題,即三種版本都有的知識點重點考查,個別版本沒有的知識點簡略考查。雖然各種版本都是按課程標準編寫的,但編寫的材料、結構、知識的排布卻存在著許多差別,這是新課程所允許的,象關于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考查,因為這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實驗,歷次考試都是考查的重點。在課程標準中是這樣說的:“初步學會在實驗室制取氧氣”,并沒有說明用什么物質和裝置。老人教是高錳酸鉀和氯酸鉀;人教新版是雙氧水和高錳酸鉀;魯教版主要研究了雙氧水,對高錳酸鉀和氯酸鉀只是提了提;上教版是用高錳酸鉀和雙氧水制取;由于三種新教材都有雙氧水,所以制取氧氣就主要考查用過氧化氫的原理、注意事項、步驟及裝置等,但由于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裝置在高中經常用到,作為固體和固體用試管加熱的常用裝置,在初中也應該重點考查,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正確理解和把握教材。

  從我們縣初中化學教師對新課改的認識情況來看,我們的教師對新課改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大部分教師適應了課改的要求,對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部分教師已基本適應課改的要求,但還在探索階段;還有少數教師仍然沿用傳統教學模式,甚至個別教師對課改還持排斥和否定態度。

  存在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許多教師對新課改認識不到位,對教材的把握感到無從下手,仍然用教老教材的思路去上新教材,使新教材的作用很難發揮,加大了教和學的難度;二是有些教師對新教材和課標的使用上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區,象對科學探究的神化和泛化問題,對過程與方法的弱化;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標簽化;師生互動的成式化;對合作學習的形式化等許多問題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加強研究。

  因此我今天發言的出發點是大處著眼,小處下手。就是我不想再去談一些空洞的課改理念,主要從如何理解、使用和創新教材三個方面簡略地談一下自己膚淺的認識和體會。

  一、如何理解新教材

  1、深入欄目研究明確施教要求(投影題目)

  各種新教材欄目的設置,大大突破了以往教科書的編排,教材設置了:“你知道了什么”,“觀察與思考”,“聯想與啟示”,“交流與討論”、“練習與實踐”、“拓展視野”、“活動與探究”、“整理與歸納”等欄目,現在就來談談這些欄目的教學價值與教學要求。

  ㈠“你知道了什么”(一般設在新課學習之前,引導學生回顧已有知識,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尋找新學內容的“先行組織者”。也可以理解為教師備課中學生起點分析或學生預習的內容)

  ㈡“聯想與啟示”(利用情景的新舊聯系,觸發學生思考,具有承上啟下的功能。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學習新的知識。)

  ㈢“觀察與思考”(提示學生觀察教師的演示實驗,或圖表模型及各種多媒體視頻,展示有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由于新教材淡化了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一般可理解為教師的演示實驗或者是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己解決的問題)

  ㈣“交流與討論”(設置一系列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組織學生討論。也就是我們提倡在快樂、高效課堂中需要學生分組合作學習來解決的問題,也是學生展示、教師精講的主要內容,課本本身已經為小組合作學習搭建了平臺,這些問題具備一定的思維容量,又是本節內容的重點或難點。但從聽課來看,恰恰許多老師忽略了這個欄目的教學,甚至在課堂上連提都不提(我覺得這些問題可能是不好組織答案,還有的雖然利用了這個欄目,但存在著真的問題假討論與假的問題真討論的現象,也就是說存在著辯論的困惑與交流的造作等現象)。今后一定要充分利用,特別在集體備課中重點研究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討論時可能有幾種不同的結果?教師還需要提供哪一些材料或信息?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如何做一個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及評價者等。如果這些問題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使每個學生都明白清楚了,那么這節的主要知識特別是能力培養目標也就落實了)

  ㈤“練習與實踐”(在每一節后呈現的基礎性的問題,有聯系實際、重視探究、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導向作用。這個欄目和原來的課后練習差不多,里面的題目大多為近幾年的全國各地中考題的改編,還有就是開放性的社會實踐題目。對基礎性的如填空、選擇可作為隨堂練習或鞏固練習或達標測試當堂處理(不必要再做到作業本上),對計算、簡答可布置作業,對開放性的題目可作為選做題,讓興趣小組或參加競賽的學生完成等。)

  (六)“活動與探究”(指明活動的課題和方式,如實驗探究、調查訪談、查閱資料、制作模型等,其中實驗探究的比重最大。與“觀察與思考”欄目的比較,我認為該欄目主要應作為學生分組實驗處理。但由于這個欄目設計的太多,要想全部讓學生做分組實驗,肯定是不現實的,也是行不通的,這要受教學進度、學校財政、教師的時間和精力等多方面的制約。因此要正確認識探究,即前面所說的不要將探究神化和泛化。首先我們要搞清科學探究并不等于實驗探究,它包括理論和實驗探究。因為過分強調探究,范圍太大。建議每學期搞幾個科學探究就可以,不要每節都探究。如氧氣、二氧化碳的制取;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探其所以然;金屬活動順序;鋼鐵的銹蝕、酸堿鹽的性質等。課改之初強調探究,是根據矯枉必先過正的原理,現在強調適當進行科學探究是從是否適合學生的實際等出發)

  新教材通過設置活動與探究欄目,是對新課改理念最好的體現,國家化學課程標準中關于義務教育階段科學探究的說明為:既是化學學習的內容,又是化學學習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過親歷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既學到科學知識,同時增加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做科學”中學習科學知識,探究性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理解和發現世界的過程,教師的角色應該是這種過程的促進者和引導者。但我們也要認識到新課程所提倡的探究性學習承載著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的培養等多重任務。正是這樣的任務決定了“探究性教學實際上是一種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

  關注科學探究的過程,重視科學方法,倡導以實驗為主的“做中學”活動,同時融入觀察、思考、假設、推理、概括等環節。從近幾年的中考導向來看,探究性題目逐年增加,這些題目能更好地考查學生的能力,是選拔性考試的提高區分度的題目。希望老師們在今后的'教學中關注推斷、鑒別這類題目,而要讓學生順利解決這樣的題目,就要必須注重探究特別是實驗探究的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創造條件在課堂內開展能體現學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動,并通過引導學生對科學探究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認識到實驗、觀察、推理、判斷以及合作、交流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并體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但反思我們目前的課堂教學,對科學探究還存在著許多誤區,象真探究與偽探究問題(真探究:注重問題的產生與方案的設計,偽探究:貼標簽式—虛假式—無意義式,要防止過火的、異化的探究,不提倡大探究:完整的設計與設計的完整,擯棄空探究:熱鬧的過場與過場的熱鬧)。一些教師在處理“活動與探究”這一內容時還不能很好地把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還不能完全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往往只根據教材內容和已有的教學經驗,按自己的意愿設計教學環節。如鋼鐵生銹的專題探究活動中,通常是老師提出一個問題:鋼鐵生銹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根據限定的答案討論,再由老師總結問題的答案——與氧氣和水同時接觸。解決一個問題后,老師又提出一個新的問題:怎樣來防銹呢?如此反復直至學完本節課的知識。教師提出的問題沒有直接來源于學生的已有經驗,因此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探究實驗缺乏探究性。還拿在一個學校聽過學生做鋼鐵生銹的探究實驗舉例,幾乎全部是在老師的安排下“照方抓藥“式地根據書上的實驗步驟進行操作,學生僅僅是訓練了實驗基本技能,沒有認識到探究的本性,更不要說培養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了。整堂課中,學生看起來是忙忙碌碌,但缺乏思維的投入和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成為化學學習的被動接受者。

  對初三學生而言,由于化學是起始學科,化學學科的知識結構不完善,因此往往看到一種現象時產生的疑問和對疑問的思考角度是多角度的、發散的,盡管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也是一種收獲和成功,但課堂學習也應有階段性與適時性,還要保證化學內容必要的順序性和系統性。當某一問題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討論時,教師可適當根據主要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對思維的角度作出更有價值的選擇,如:教師可以在實驗前提出逐層遞進的、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以達到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的目的。

  另外,我們也建議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宜多采用開放度很大且課堂中難以調控的探究,而宜多采用有指導的科學探究,并且教師應該考慮到學生可能偏離的方向,做好相應的應急預案。

  綜上所述,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遇到困難或出現困惑都是正常的教學現象,關鍵是教師要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和各種情境來鼓勵和幫助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觀察和探討實驗的現象和本質。使學生學會運用對比、分析歸納的方法來提高實驗探究的效率,實現問題的解決和知識的應用,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

化學新課程教學反思7

  初中化學由于學科特點,要用上按課程標準編制的教材,而新的形勢要求初中化學教師在現行初中化學教材教學中必須滲透新課程理念。為此,我們這些初中化學教師不得不思考:現行初中化學教材在教學中,如何滲透新課程倡導的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能夠在新課程理念下,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自如地進行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具有深廣的意義和價值。

  下面就現行初中化學教材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談一些體會和反思。

  一、“初中化學探究學習”教學模式

  “初中化學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分為5個階段:關注、參與;實驗、探究;解釋、推論;整合、精致;反思、評價。現以初中化學(全一冊)第五章第四節《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為例,說明“初中化學探究學習”教學模式:

  1、提出問題。首先向同學們提出:如何在實驗室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氣體?提示同學們可找出課本中所有能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參考課本第五章第四節內容,探究課本中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方法是否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同學們寫出實驗方案、實驗過程、現象、結論及體會,每位同學都要參與其中,分工合作,用家中的小實驗室制取出二氧化碳氣體,下星期三各“科學小組”進行展示(班中共40位學生,根據住址自愿組成8個“科學小組”。

  2、實驗探究。周末的兩天里,各科學小組都行動起來,我用電話摸底,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對較弱的小組,到現場輔導和鼓勵。

  3、成果展示與交流,上課前要求各“科學小組”先把設計的實驗方案先交上來。

  上課開始后,各小組開始展示其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裝置,并進行實驗,一邊實驗一邊陳述探究的過程。八個小組實驗方案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小組有多種方案,實驗的用品更是五花八門,酒精燈有小藥瓶做的,有玻璃膠水瓶做的;反應容器卻用醫用吊瓶、各式各樣的玻璃食品罐;導氣管用水筆芯、圓珠筆芯、自行車氣門芯、細軟管代替;而橡皮塞只有這些具有原創力的、可愛的學生想得出:用橡皮擦、捏成小動物的橡皮泥、小木塊加橡皮筋代替。實驗過程中針筒、衣服架、風鉤、回形針、瓶蓋等,都成了同學們手中的實驗儀器,家里的醋、食用堿、裝修用剩的大理石、蠟燭、泡沫、雪餅中的干燥劑等成了同學們實驗用的藥品,他們的實驗櫥更是哪個國家實驗室也找不到的,用各種粘粘紙、彩筆畫裝扮得漂漂亮亮。

  曾有一位科學院的院士說:能用最簡陋的實驗設備做出實驗來是最了不起的。我們的學生不正是用最簡陋的實驗設備做出實驗來的了不起的人嗎?而且有的實驗跟教材中的實驗原理完全不同,當然不一定更好,但都是他們通過查資料想出的,這不僅使他們理解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裝置和原理,而且回顧了實驗室制取氧氣、氫氣的裝置,還掌握了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

  4、反思與評價。當一個“科學小組”展示完畢后,先由小組成員自我評價,后其他小組對展示小組進行評價,最后由教師對整個活動進行總結、反思,包括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態度情感的總體評價。

  經過前期的準備,學生已完全具備進行科學探究學習的思維能力,并對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態度情感的自我反思和評價能力。

  二、體會

  (一)學生探究的內容要視教學內容的價值性。本次課程改革以科學探究為突破口,但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所有的內容都設計成探究性的。哪些教學內容讓學生自己探究,哪些內容要教師給出相關信息或啟發講授,我的體會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識的價值,選擇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礎地位的、規律性的內容讓學生探究。因為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真正理解了這樣的知識,就等于掌握了化學知識的主干,形成了擴充和擴展自己知識結構的能力。

  (二)幫助學生建立進行探究的條件。在學生剛開始學習化學時,盡量利用傳統的`講授、提問、討論、實驗等方法引導學生探究,并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探究學習的方法,如把探究學習的5個基本階段印成小冊發給學生,讓學生具備進行科學探究學習的思維能力,幫助指導學生用家里的廢棄物、兒時玩的玩具和少量化學藥品建立小實驗室,以便為開展完全的科學探究學習做好準備。

  (三)教師應當做探究“向導”。在學生探究階段,教師要融入學生的探究活動中,要巡視各小組的表現情況,及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和輔導,如有的小組只是在盲目地做實驗,沒有一定的計劃性和目的性,融入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更為后面的整合、精致及今后的教學安排提供具體的學生情況。

  三、有待反思的問題

  雖然,“初中化學探究學習”在現行初中化學教材這棵“老樹”中“開出了新花”,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在實施過程中,同時發現了一些其它問題有待解決:①如何讓學生在開始學習化學時,盡快具備進行科學探究學習的思維能力。②學生學習化學的日益深入,想探究的實驗越來越多,非課堂內做探究實驗,在沒有教師在場的情況下,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何控制。③學生對探究學習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興趣,由于時間概念淡,易影響其它學科學習。引起家長的反對這一矛盾如何解決。相信,經過更全面系統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初中化學探究學習”會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化學新課程教學反思8

  高中新課程在我省實施近一年,其間給高中教師帶來了新的理念,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特別對于已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師來說,如何轉變教學觀念,提升教學能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順應新課程理念下,經過新課程的實踐,我有如下體會:

  1.教育價值的界定

  1.1 價值的含義。作為哲學術語的價值,在時空領域里,它表示物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供求關系,或人賦予物有用性的社會存在。人類生活在今天的社會里不僅是為了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加美好,生活得更加富有價值。教育是達到人生最高目標,實現人生最高價值的一個基礎工程。所以教育問題受哲學價值論的支配與價值問題密切相關。

  1.2 化學教育價值。(1)化學教育中的內蘊價值,它討論社會對化學教育的需要或藍圖規劃問題,化學教育應該在學生身上實現哪些價值,即化學教育的目標是什么,"教什么"。(2)化學教育的功能價值,它討論怎樣的教學活動才具有教育上的價值,即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才能使學生有效地獲得化學教育中的內蘊價值。從化學教育的整體過程看,化學教育實踐有活動目標和活動手段需要研究,所以必然包括化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和價值目標實現的基本策略這兩個價值子系統。

  2.高中化學新教材特點

  2.1 許多學習小"模塊"。如:學與問、資料卡片、思考與交流、科學史話、科學視野、實踐活動、科學探究等。這些學習小"模塊"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學習理念,內容新穎活潑。有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與探討、科技前沿、社會熱點、生活生產實際、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史、科學實驗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富有"自主性"、"探究性"、"實踐性"、"趣味性"的學習模式,知識面廣,信息量大,創設了新穎的問題情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突出了基礎性和探究性學習,有利于提升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拓展創新思維;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過程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十分有利。如: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中有一個"角色扮演"的實踐活動,問題是"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假如你是以下人員之一,對這一問題有什么看法?請查閱資料并做準備,然后選擇角色,進行活動。可能扮演的角色:

  (1)開采鋁礦的工人;

  (2)生產鋁質飲料罐的工人;

  (3)飲料公司的老板;

  (4)售貨員;

  (5)消費者;

  (6)環保局的官員;

  (7)回收公司的人員。學生對這樣的實踐活動積極性很高,它不但關注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而且還關注了學生終身發展的愿望和需要,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規劃人生的意識及能力,重視與人交流與合作,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非常有意義。

  2.2 大量的彩色插圖。這些插圖印刷精美、形象、直觀,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并使學習變得更有趣味性和美的享受。如課本中的甲烷、乙烷、苯、溴乙烷、乙醇等分子比例模型圖。能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掌握這些有機物的空間架構;一些實驗現象插圖,能有效地解決課堂演示實驗中現象不明顯的問題,同時也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記憶實驗現象;通過飛機、自行車、硅太陽能電池、計算機芯片等許多實物圖片,學生就能很容易地了解合金、晶體硅等物質的廣泛應用情況。

  2.3 從實驗中學習化學。必修教材1的第一章第一節就是化學實驗基本方法,選修6是實驗化學,不論必修還是選修課中還有許多演示實驗和家庭小實驗。通過實驗學化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一些新的化學知識,為正確認識物質及其變化規律提供實驗事實,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和實踐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科學素質。只有親自動手實驗,才能掌握實驗的方法和技能,真實地體驗實驗探究的艱辛,真正感受發現的樂趣和科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4 時代性 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內容更具備"淺、寬、新"的特點。

  2.4.1 跟蹤新科技、新發展。 新教材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增加一些大自然奧秘、尖端科技成果等科技發展。舊教材中也曾經介紹了一些科學家的某些發明和發現,大部分是經典原理知識,有些是同學們早已聽說或已有所了解的。新教材除此外增加了較多最近的新科技、新成果等現代內容。通過對新科技、新發展的學習和了解,同學們不僅學到了有關化學知識,而且學習了科學家們從身邊小事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索精神和科學研究的思維習慣,培養了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品質。

  2.4.2 關注環保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將不斷產生一些新的影響環境的有害物質。我們可以通過化學知識找到破壞環境的因素,從而研究出減少破壞環境的方案,甚至杜絕污染源或變廢為寶的策略。保護環境已成為人類共同的呼聲。

  2.5 體現學科融合性。

  2.5.1 與理科間的融合 。 隨著考試制度的改革,新教材更加注意與生物和物理之間的交交匯和滲透。在講述氧化-還原反應時補充了食物在人體中被消化及釀酒的實例;在NaHCO3的性質后,補充了NaHCO3是焙制糕點所用的發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有講元素周期表時插有"元素在人體組織、體液中富集情況示意圖",還有碘的化合物對人體的作用,有毒物質的中毒原理等體現了與生物學的緊密聯系。在講鈉的用途時講鉀鈉合金用于原子反應堆的導熱劑,在講述摩爾時提到千米、克、秒等物理單位,及氣體摩爾體積中相聯系的氣體狀態方程,原子結構中的原子、電子、α、β、γ三種射線等的發現,硅在電子工業中的發展起到的作用,光導纖維等,以及研究某物質性質時討論的狀態、熔沸點、導電性等方面,無不體現了化學與物理學的緊密聯系。

  2.5.2 與文科間的融合。 新教材中增添了許多閱讀材料,為了幫助理解相關化學知識離不開語文知識的指導作用;化學用語部分離不開外語知識的幫助;閱讀材中的歷史知識使學生輕松了解化學的發展史;天氣預報和空氣質量日報及地質變遷、天體成分分析、彩頁中的"南極上空臭氧層的變化"也體現了化學與地理知識密不可分。

  在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些文科方面的閱讀材料,讓學生了解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科學文化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他們的興趣、愛好、個人情趣和精神生活。強調學生關心世界,關注社會,樹立責任感,真正實施科學知識的普及,推行素質教育。學生對這些教材的學習,不僅能夠獲得相對系統完整的化學科學知識,同時也為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和鞏固,提供了大量的科學事實和堅實的理論基礎。

化學新課程教學反思9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教材、教輔材料都是為了課堂教學服務的。“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已經不再拘泥于現有的課本。學生通過各種媒體、方式獲取了大量的信息,充實了頭腦,開闊了眼界,帶來的是無窮的樂趣和愉悅的體驗。

  1、教材中的各種閱讀性材料是教學內容的有效延伸,貼近生活,其設置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拓展視野”等欄目的閱讀材料大量介紹化學與生活、社會生產、現代科技發展、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聯系,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學知識的實際意義和價值。這些閱讀材料避免了教材內容的孤立與局限,具有較強的開放性。

  2、無論是探究性學習、小組學習,還是自主性學習,教師都需要進行有效的指導。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拓展視野”選編的內容富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閱讀與思考的興趣。學生通過閱讀學會獨立獲取、整合和反饋信息;通過閱讀將所學知識與原有的經驗相結合,將其同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并利用多種途徑解決問題,從而體會到自學的成就和樂趣。

  3、新版教材十分注重向學生進行科學精神和化學發展歷程方面的滲透。例如:抽象的原子結構的發現歷經了道爾頓、湯姆生、盧瑟福等科學家百余年的艱苦探索,伴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原子結構的探究還在不斷延續。我國科學家張青蓮精確測定了銦、銻、鈰、銪等相對原子質量;20世紀20年代,著名化學家侯德榜發現了”聯合制堿法”,打破了外國人對制堿的壟斷,造福于人類。這些閱讀材料,印證了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名言:“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占有更為可貴。”它們深深地觸動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深刻體會到人類揭示自然科學奧秘的道路是艱難而曲折的`,任何一個人類的發明、創造都是科學家實事求是、精益求精、不斷創新探索的結晶。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科學精神的熏陶、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通過閱讀“拓展視野”等材料,學生將進一步我國在生物科技領域的研究成果,懂得結合身邊的現象、聯系生活生產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通過閱讀,使學生了解化學知識原理在生產生活、科學技術等領域中的運用,以擴大知識面,激發學習的熱情。

  “拓展視野”欄目短小精悍,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素材。為了充分發揮閱讀材料的教學價值,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新教材中的閱讀部分通俗易懂,學生可通過自主閱讀獲得知識、結論和方法。教師需要結合材料的內在聯系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適當布置思考問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讓閱讀緊扣教學主旨。

  2、學以致用是閱讀的作用之一。教師根據材料的內容,讓學生以提問、對話等形式回答問題,交流心得,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指導學生分析材料中的重點、關鍵字詞,培養學生理解內涵、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

  3、閱讀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教師應挖掘材料的深層次含義,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像力。例如,在介紹“侯德榜與聯合制堿法”時,可以增加簡介聯合制堿法的基本步驟,讓學生練習書寫相關的反應方程式,并結合工業生產的效率問題,適時提出聯合制堿法的重大意義。教師要善于根據材料的特點,創設能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情境,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選擇適當的課題,拓展探究性學習的外延。

  (八)“整理與歸納”即在每章結束前,提示學生參照所給的問題或線索整理知識,改變過去直敘知識要點后小結,以問題的形式聯系本章重點知識、技能和方法,并兼顧對觀念性問題的思考,從而增加自我反思和評價的力度。)

  “整理與歸納”欄目安排教材各章末,該欄目和過去教材中的“本章小結”相似,但它一改過去章小結直接陳述或以框圖表示本章知識點的做法,而是針對每一章的主要內容理出一些問題(線索),作為幫助學生進行小結的支架。欄目由導語和正文兩部分組成,導語對學習采用的方式加以說明,而正文則指明了整理與歸納的內容。

  “整理與歸納”的教學要求:

  “整理與歸納”欄目的學習,是化學學習的重要一環,是章節學習的必要補充,是優化認知結構、提高學生能力、改進學習方式的有效途徑。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有效發揮該欄目的教學效益呢?

  1、更新教學觀念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教學觀念是教學活動的指南。為落實“整理與歸納”欄目的教學,改變過去由教師包辦替代的現狀,教師必須加強理論學習、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學生觀。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習過程不是被動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認知結構理解和建構新的認知建構的過程。

  (2)正確認識整理與歸納的作用。從認知的角度看,歸納與整理有利于促使學生認知結構的逐步完成,有利于學生認知水平以及元認知能力的提高,同時學生參與整理與歸納活動,還有利于教師獲得教學反饋信息。

  (3)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具有整理與歸納的欲望和能力、尊重學生在歸納與整理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與表現。只有信任學生,才能放手讓學生去歸納總結、整理知識;只有尊重學生,學生習·會在寬松條件下積極參與。

  2、調動學生思維

  由于整理與歸納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教學過程中,只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理與歸納活動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切切實實地發揮欄目應有的作用。為確保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三點:

  (1)提出明確要求,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整理與歸納活動中來,根據欄目提供問題進行思考、交流與討論,調動多種感官進行相應的學習活動。

  (2)給予充分的思考時間,在課堂或課外讓學生充分思考。沒有獨立思考的交流,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交流,只有充分思考的交流,才是高質量的交流。

  (3)給予充分的交流與表達的時間。教師作為整理與歸納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必須為學生提供交流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表達個人的見解。只有這樣,才能誘發學生間思維的碰撞:有了思維的碰撞,才能引發學生的反思,并進一步誘發學生新的思考,從而發揮思考、討論與交流的最大效益。

  3、給予方法指導

  前面指出,學生雖然具有自主整理與歸納知識的愿望和潛能,但是,作為教師,’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基于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要能很好地運用相關方法、完整有序地歸納、整理一章內容并科學、合理、簡約地表示出來是不可能的,甚至有些學生在要求自行整理與歸納知識時,可能會無從下手、不知所措,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方法指導,并將整理與歸納的指導工作貫穿與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

  (1)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學習策略,讓學生掌握聯想、比較、圖示、聚類、概括、歸納等方法,并結合具體知識,指導學生設計知識結構或網絡圖。例如,指導學生按因果關系(如:組成—性質一用途、制法和保存)、按事物發展關系(如:金屬一金屬氧化物一堿一鹽)、按物質問反應或相互轉化關系等組織知識,畫出物質關系圖。

  (2)針對不同類型的題目,給予不同的指導。例如,對于知識應用型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知識、擴大知識應用范圍,打破學生在心理上對知識的封閉狀態,增加知識的彈性:對于探究實踐型的問題,強調探究與實踐活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調查、實驗、訪問、查閱資料等的方法,以及撰寫小論文是的注意事項以及交流的形式、內容等。

  4。及時反饋與評價

  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欄目問題(或線索)的綜合程度,經過學生自身努力和小組共同探討所得到的知識關系圖(表)等可能是正確的,但不一定是最優化的;也可能只涉及部分內容,但不夠完整、全面:甚至可能是錯誤的、或者表達欠科學性和條理性等。這就要求對學生整理與歸納的結果及時予以反饋與評價。

  要有效地進行反饋與評價,首要的工作是對整理與歸納成果進行展示與交流。如何展示呢?通常可以采用如下兒稈方法:(1)在板報或專題欄中展示,組織同學們相互評議并提出改進意見;(2)教師在課堂上展示、引用,并組織同學在課堂上交流、討論;(3)召開交流會、討論會,讓同學講述、介紹并相互探討。教師在交流活動中要及時觀察、認真聽取、深入剖析,同時作出評價:對活動過程中觀察到的好的現象、所聽到獨到見解、好的整理結果等,應給予充分肯定、表揚與鼓勵;而對活動中不好的表現、錯誤的答案要及時予以糾正;對不完善的內容要及時予以補充等。從而做到肯定正確、、糾正錯誤、完善網絡、激發情感等。

  綜上所述,新教材增加的這些欄目不僅使得教科書充滿活力——語言生動、簡明扼要、形式多樣,而且拓展了教材功能——對話功能,充分體現教與學、人(師、生)與書之間的互動性,同時也為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和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當然,不同欄目有不同的教學功能;而欄目功能的實現,又依賴于科學施教。因此,教材中,必須深入挖掘欄目教學價值,并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施教。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提高教學效果。

化學新課程教學反思10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學1》教材在欄目設置上較以往教材有很大的突破:該教材“節”層次下設置了“思考與交流”、“科學探究”、“科學視野”、“科學史話”、“實踐活動”、“實驗”、“學與問”、“資料卡片”和“提示”等大量欄目、在“章”層次下設置了“整理與歸納”等欄目。這些欄目一方面體現了教材與學生“對話”功能,有利于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另一方面體現教材內容開放性、靈活性的特點,不僅豐富和拓展學生知識面,而且為學生進一步收集資料、解決問題提供一定的引導。

  “思考與交流”是新教材突出的欄目之一,以《化學1》第一、二章為例,兩章共5節,在10處設置了“思考與交流”欄目,提出16個問題(以“簡答”、“填表”和“列舉”等形式呈現問題)。這些內容的設置不僅大大豐富了教材的內容和視野、為教學提供方便,同時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積極實踐的機會,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有效的條件。下面談談對該欄目的認識。

  一、欄目設置意圖

  認真分析第一、二章“思考與交流”欄目內容,可以發現:從教材編寫的角度分析,設置欄目的意圖主要有以下五種:

  1.引出將要學習的新課題。

  思考與交流(P5) 你知道沙里淘金嗎?淘金者是利用什么方法和性質將金子從沙里分離出來的?如果有鐵屑和沙的混合物,你能用哪些方法將鐵屑分離出來?

  該欄目安排在“混合物的分離與提純”知識學習之前。欄目的設置,引出(揭示)將要學習的內容。通過對本欄目問題的思考、討論與交流,學生不僅明確新學習任務,而且明確混合物分離提純的意義,同時通過對“鐵屑分離”方法的歸納,為混合物分離提純的學習奠定基礎。

  2.歸納總結所學的內容。

  思考與交流(P5) 根據你做化學實驗和探究的經驗,想一想在進行化學實驗和探究時應該注意哪些安全問題。將注意事項寫在不同的卡片上,與小組同學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在班上交流。你能舉出經歷過或所了解的發生安全問題的例子嗎?

  該欄目安排在第一章“化學實驗安全”內容學習之后。很明顯,安排這一欄目的目的在于學生明確實驗安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實驗和探究的經驗,歸納總結目前所學的和以前實驗與探究中遇到的“實驗與探究中的安全注意事項”,并通過對相關問題的交流與討論,共享集體思維成果,使得對安全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更加系統與完善。

  3.深化拓展所學的知識。

  思考與交流(P7) (1)如果要除去粗鹽中含有可溶性雜質CaCl2、MgCl2以及一些硫酸鹽,應加入什么試劑?可參考資料卡片中相應物質的溶解。(表格略);(2)在實際操作中,還要考慮所加試劑的先后順序、試劑用量,以及試劑過量后如何處理等。你設計的除去離子方法中有沒有引入其他離子?想一想可用什么方法把它們除去?

  基于初中學習的實際,學生對除雜過程的綜合優化處理的掌握是不夠深入的。教材設置這個問題,主旨就在于對離子除雜知識作深化拓展。該問題強調在離子除雜時,不僅要考慮采用什么試劑,而且還有考慮“所加試劑的先后順序、試劑用量,以及試劑過量后如何處理等”。通過本問題的思考與討論,相信學生對除雜應該遵循的.原則(要求)能夠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使學生對除雜問題的認識更加完善,超越初中化學關于除雜的實驗要求。

  4.遷移應用所學的知識。

  思考與交流(P27) 請參考酸的定義,嘗試從電離的角度概括出堿和鹽的本質。

  該欄目安排在“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專題學習之后。由于初中化學課程標準已經刪去了該部分內容(目前仍在使用的初中化學教學大綱對“電離”也降低了要求──改為“常識性介紹”)。因此,從電離的角度概括酸、堿和鹽的本質(或概念)知識對初中畢業生來說也是陌生的。在“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知識學習中,課本從電離的角度分析了酸的本質。而本欄目的問題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電離”知識概括出堿和鹽的性質,因此它的作用在于對電離知識的遷移應用。

  5.明確知識的價值與意義。

  思考與交流(P20) 請從其他方面收集一些應用分類法的例子,討論對它們進行分類的目的和意義。

  明確知識的價值與意義,能夠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從而有利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該問題安排在“簡單分類方法及其應用”專題中,要求學生“請從其他方面(課本介紹了‘物質分類和化學反應的分類’等內容)收集一些應用分類法的例子”,討論進行分類的目的和意義,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對分類方法的理解與掌握,并切身體驗科學分類方法知識的價值與意義。

  二、欄目教育功能

  不同的欄目往往承載著不同的教學任務,同時不同的欄目也將體現不同的教育功能。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和《化學I》“思考與交流”欄目,可以發現該欄目具有如下的教育功能:

  1.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現代學習論指出,學習需要感知,但感知并不是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在于問題。因為只有問題,才能誘發和激起求知欲望,促使學生深入探究和思考。“思考與交流”欄目正是根據這一理論,在各個學習環節中,設置若干個問題,通過問題設置來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而且欄目中的問題,指出了學習的目標和方向,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進行意義學習的心向,對新知識的學習起到定向和引導作用。

  2.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從學習歷程來看,“思考與交流”所經歷的過程不是簡單的從“問題思考 交流 結論和體驗”的單向、線性的過程,而是如圖所示的多向、循環、立體的過程。

  從流程圖可知:“思考與交流”學習的第一階段是感知并思考欄目提出的問題,這一階段強調學生自主思考。如果不能順利解決問題,則需要重復該過程,直至問題解決;然后進入第二階段:與小組同學交流。這一階段要求學生將自己得到的結論和形成的觀點與其他同學交流、討論。通過交流后,如果達成共視,則順利完成“獲取結論和體驗”的最終階段;如果不能達成共視,將產生新的問題,進入新一輪的“思考與交流”,直至達成新的共視。因此,“思考與交流”欄目設置強調學生自行思考,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積極實踐的機會,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有效條件。而且欄目強調通過讓學生將自己所思、所想與同伴進行交流與討論,不僅為學生提供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激勵學生不斷進取,同時又促使學生對自己的所思所想作出反思和評價:不論在“交流”還是獲得“結論與體驗”階段,學生都將根據自己的思考和與同伴交流的情況進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確、是否全面、有哪些不足之處、不足在哪里、如何改進等,并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學習行為作出調整、改進和完善。因此,“思考與交流”欄目很好地“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進行自我反思評價”。

  3.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思考與交流”欄目的設置總是為解決某學習問題,而且要求學生先思考后進行討論與交流(在16個問題中,有7個直接提出“與同學交流”或“在班上交流”的要求)。因此,這些問題不僅很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并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和訓練思維,同時給學生提供體驗與實踐、合作與交流等機會。所以“思考與交流”欄目總是能夠有側重或全面地落實《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關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充分發揮育人功能,促學生在上述三個方面得到和諧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未來發展所需的科學素養。

  思考與交流(P29) 離子反應在混合物的分離、物質提純、化合物組成的分析和鑒定,以及消除水中污染物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請你舉出幾個具體的實例,并與同學交流。

  上述例子很好地體現新課程強調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的整合。具體表現為:

  目標分類

  具體發展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

  2.了解離子反應在混合物分離、物質提純、化合物組成的分析和鑒定,以及消除水中污染物等方面的用途。

  過程與方法

  1.獲取信息的能力;

  2.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與同伴合作與溝通的能力;

  2.了解化學知識(離子反應)在化學研究中的作用,感受化學知識的價值與魅力;

  3.了解水污染等知識,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

  三、欄目實施建議

  “思考和交流”欄目不僅呈現了學習內容(以問題形式呈現),而且指明了學習方式(采用思考與交流的方式),并希望學生通過指定的學習方式解決提出的問題,從而掌握知識、體驗學習過程的方法和情感。由于思考與交流活動(包括感知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交流討論、反饋評價以及獲得體驗等環節)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教學過程中,只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思考與交流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切切實實地發揮欄目應有的作用。相反,如果老師直接把答案呈現給學生,這無疑浪費學生寶貴的思維素材,失去欄目設置應有的功能。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的作用做好“鋪路搭橋、收放結合、及時反饋”工作,從而有效組織指導學生開展思考與交流活動。

  1.鋪路搭橋

  受學生本身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高一學生的主體性還夠成熟。因此,教師要做好“鋪路搭橋”工作。“鋪路搭橋”,不僅要在知識與方法上做好鋪墊,而且在情感上也要做好鋪墊。知識與方法的鋪墊主要體現在:首先,要不斷地教給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概括與歸納的方法、比較與聯想的方法等,讓學生掌握有效思考與交流的原則與方法,促使學生有效地思考與交流;其次,對一些綜合性強、難度或者跨度較大的問題,必須做好層層分解,使問題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能夠入手思考討論;第三,幫助學生揭示所思考與討論的問題和已學知識與經驗之間的內在聯系,加深對討論內容的認識、理解和掌握,提高思考、討論與交流的質量。而情感上的鋪墊,主要是創設良好的“思考與交流”的情景。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與學生同樣的好奇、同樣的興趣、同樣的激情,融入學生中間參與“思考與交流”,讓學生以開放的心態將思維發動起來,動腦、動手并動口,大膽地發表見解、與人交流、探討。在課堂氣氛的調節上,做到“寬松但不放任自流、嚴肅但不過于緊張”。

  2.收放結合

  首先要 “放”。即教學過程中,要給足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進行思考(根據欄目提出的問題去思考)、主動交流(在思考的基礎上表達與交流)和深入反思(在思考與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反思)。因為不論是思考、還是交流、直至最后階段的反思,其行為主體都是學生,誰也無法替代學生去完成。因此,只有充分放手,給予時空保證,才能充分發揮欄目的教學功能。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決杜絕因為學生得出的結論不一定正確、全面,思考和交流的效率不高就采用包辦代替。其次也要“收”。教學過程中絕對不能因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放手不管,而應有針對地“收”。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高中學生特別是高一學生,由于其主體性不夠成熟,思考往往成為胡思亂想、交流討論也變成信口開河、人云亦云,無法實現對“思考與交流”欄目指定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討論、得到自己初步的結論、形成自己的觀點,并用自己的觀點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由此形成新的觀點、更為全面的結論和方法的功能,因此要有針對地“收”。所謂“收”,不是包辦替代,而是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緊扣“思考與交流”欄目的要求、緊緊圍繞所提出的問題指導學生開展思考與交流。如何有效地“收”呢?就是要求老師針對學生思考與交流的情況,采用正面引導、反面強化、正反對比的方式,對所思考與討論的內容作必要的強調和補充,使學生的思考與交流活動能突出“思考與交流”欄目的主題內容,有的放矢,提高思考與交流的效率。

  3.及時反饋

  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問題的綜合程度,經過學生自身努力和小組共同探討所得到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但不一定是最優化的;也可能涉及部分內容,但不夠完整、全面;甚至答案可能是錯誤的、或者表達欠科學性和條理性。這就要求對“思考與交流”的結果及時予以反饋。教學時,教師要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思考與交流”活動中,及時認真觀察學生活動的表現并聽取學生交流的內容。對活動過程中觀察到的好的現象、所聽到獨到見解等,給予充分肯定、表揚與鼓勵;而對活動中不好的表現、錯誤的答案要及時予以糾正;對不完善的內容要及時予以補充等。從而做到肯定正確、糾正錯誤、完善答案、激發情感等。上述工作可由任課教師完成,也可以由學生代表、小組代表在教師的指導與協助下共同進行。

【化學新課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新課程改革教學反思08-24

化學教學反思02-21

化學教學反思09-22

新課程英語教學反思09-09

英語新課程改革教學的反思09-09

《新課程標準》教學反思09-10

對新課程教學目標的反思10-02

英語新課程改革教學反思04-20

新課程下的教學反思論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