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時間:2023-01-07 18:35:38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集合15篇)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

  教材在傳統的教學中,以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地理教師都要求學生熟悉教材,回歸教材,以教材為綱,也就是說的教教材。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于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在能力培養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新課程內容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系的“活”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理念,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方式。下面我以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和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為例來談自己在新教材下的教學和傳統教材下的教學的不同。

  一、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教學體現重能力輕知識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教學,傳統教學中是:依據教材列舉的三江平原的種植業要分析三江平原為什么是種植業,然后要根據三江平原的氣候、地形、土壤來分析種植業形成的原因;同樣依據教材列舉的青藏高原的畜牧業要分析青藏高原為什么是畜牧業,然后要根據青藏高原的氣候、地形、草場的分布來分析形成畜牧業的原因。從而引出區位的兩層含義:一方面是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區位概念的學習只要求學生看教材中泰國湄南河平原的種植業和澳大利亞的畜牧業兩案例來說明農業區位的概念。而泰國和澳大利亞的氣候、地形、土壤等知識也不在要求學生掌握,弱化了“繁、難、偏、舊”的知識內容,泰國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只是用來學習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案例而已。教材后面還要求學生列舉自己熟悉的農業區位的案例,這就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相聯系的“活”的知識。人教版20xx版教材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理念,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方式。

  二、農業區位因素的教學體現了學生是主體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學資源,讓學生去體驗身邊的地理,并從體驗中去探索、領悟、學習。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區位的因素的教學,傳統教學是:注重區位因素知識的講解,引出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需求、交通、科學技術、政策等因素,并且做了詳細講解,教材詳細闡述了這些因素對農業的影響。對學生的要求是對這些知識的識記,理解。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則是通過進行農業生產的案例要學生自己得出需要考慮哪些因素,直接由學生自己的感性認識就可得出結論,然后由學生總結怎樣進行農業區位選擇以及影響因素。教材后又有思考“除圖中列出的因素外,還有哪些因素要影響農民的決策?”這一切都是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在教材的最后又安排了活動,介紹了水稻種植、立體農業以及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更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教材通過這樣的設計,更進一步體現了學生的在新課程教學下的主體地位。

  三、農業地域的形成注重學生思維的鍛煉

  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而新課程改革要學生自主學習,做學習的主體。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而自主學習就必須要注重學生思維的鍛煉。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地域的'形成的教學:教材直接呈現農業地域類型,對學生的要求是識記和了解,中間沒有推理闡述,很多學生對什么是農業地域根本不了解。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地域的形成的學習教材用了很多文字來闡述農業地域的形成。“農業生產需要土壤、水、熱量、光照等自然條件,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強,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改造自然環境的能力得到加強,人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農業土地逐漸將自然環境改變成了不同類型的農業地域。”通過以上的解釋,學生對農業地域的形成就有了很好的理解,從而對農業地域的含義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在地理教學中也要注重思維的鍛煉也要注重興趣的培養。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象和創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于創新的品格。在20xx版教材還列舉了許多生活實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培養了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2

  當前,課程改革在新課程的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較大的創新和突破。新課程要求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教師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學行為的完善在深層次地呼喚著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內省、教學體驗、教學監控等方式,辯證地否定主體的教學觀念、教學經驗、教學行為的一種積極的認知加工過程,其目的在于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質量。

  一、對教學步驟的反思

  教學設計時每位老師都會根據教材對整節課的步驟進行精心“預設”,但在課堂實施時常會出現多種結果:第一,事先的預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第二,由于引導不得法等,出現“預設未實現”的尷尬局面;第三,雖然教學出現了“意外”,但教師通過巧妙引導,獲得了“非預設的生成”。如果教師課后能對這些結果和過程及時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就能對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獲得規律性認識,從而提高教學的自我監控能力。長此以往,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會不斷提高,后續教學行為會越來越合理,學生的“主動生成”會不斷取代“被動接受”,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會不斷提到提升。

  例如,在對“城市區位因素”這一內容教學實際時,我原先就按照書本的順序:把理論知識先“填”給學生,再枯燥的一個個城市的講解,學生學得被動,前后的知識點也不會靈活銜接起來,出現“預設未實現”的尷尬局面。

  通過反思,我把書中的教學順序作了改動,先打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有關一系列圖片打出,并設計一系列相應的思考題,從圖中讀出什么有關的信息?)→引導學生得出形成城市所需要的條件→有關長江三角洲的練習題→世界著名城市和中國大城市的教學→整體的練習。這樣的實踐覺得預設是比較順利地“生成”了,但教學步驟凌亂。于是我再次重新設計步驟:長江三角洲城市→中國其它三個城市→世界其它城市→引導學生講出城市形成的條件→長江三角洲和世界其它城市區位的練習。這樣的教學設計步驟條理清楚,城市條件學生很自然的自己推出,學得主動而且影響深刻,在練習時效果很好。

  所以,教學設計的步驟要做到條理清晰,對于知識點應該設計好怎樣讓學生主動獲得,而不是“被動接受”。

  二、對教學問題設計是否合理的反思

  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是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是能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在對“季風”這一教學內容設計時,我這樣設計問題引出季風的概念:我們這里冬天和夏天分別吹什么風?我認為這是簡單的問題學生都知道,其實學生對怎么判斷風都不知道,無法正確標出西北風和東南風。這樣的教學問題設計上顯得突兀,學生一開始學習就興趣全無。

  通過反思,我改進了設計:“季風”這節內容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學生往往忽視它的存在,這節內容的知識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關判斷風向、其他洲的景觀等,怎樣把要學的知識點與學生的興趣有機結合并很好的調動起來?我設計跟我們本土有關的問題導入,先示西亞、非洲和上海的景觀圖,再問:和上海同緯度的西亞、非洲是沙漠景觀,可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業發達,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對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這樣與眾不同之處,學生一下子興趣大增,議論紛紛,想馬上知道個究竟。我公布答案:這是歸功于受季風(夏季風)的影響,接下來的教學學生帶著找謎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動學習的成效顯而易見。

  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本著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通過把知識進行本土化處理,拉近理論與實際知識的距離。

  三、對教學過程中師生是否進行充分“溝通”和“合作”的反思

  在對“城市功能分區”教學內容設計時,我原來是這樣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功能分區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讀,劃劃看看就過去了。結果在進行相關的課堂練習時,學生雖大致能合理布局各個分區,但對于具體的理由,怎樣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點,很顯然對這個知識點,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而不是主動的探究。新課標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于是我對這部分內容設計時,讓學生探究學習,適當拓展。我首先要求學生扮演城市規劃設計師,合理布局商業區、居住區、工業區、文教區、風景區等,并講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們生活所在地的城鎮平面圖給學生看,一起圈出各個功能分區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學生回答:老師,我們認為工業區布局得不好,它下風向的居民區,會受到污染。我問:那你認為怎么布局合理?學生回答:工業區的位置移到北邊點。我說:很好,那么工業區污染厲害的企業有多少?學生答:不清楚。我說:回去我們再探究。那堂課結束了但其實沒結束,師生意猶未盡。

  四、對學生知識掌握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

  教學設計時要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化處理,制定出目標、重點與難點等。但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會碰到設計的目標與學生的掌握有較的差距。在進行“地球的運動”章節的教學設計時,原先我是這樣的:課時定6課時,按照教學設計的步子走,循規蹈矩,知識點全部講好后再上一節練習課。結果,做到關于正午太陽高度和白晝長短的知識點時,絕大部分的學生無法解題,把課堂上學的都“忘記”了,其實是當時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根據的實際,我首先把基礎打好,一步步扎扎實實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把知識點傳授。

  在后的實際教學中我用經緯儀演示把學生初中學過的地球、地圖知識點重新熱一下,這樣的實物演示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大有幫助而且充滿好奇。知識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由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季節變化和晝夜長短的季節、緯度變化→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邊畫邊講結合經緯儀實物演示,并且講練組合,每一個難懂的知識點講好就練習。講練組合一來可以檢驗學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講解。二是就某些練習中學生普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反思。三是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通過我適當點拔能順利的攻克難題,自信大增,不知不覺中學生很好的掌握比較難懂的知識。

  所以,對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強的知識,教師應該根據每屆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而不是一個教學設計使用終身。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3

  十月末高一進行了期中考試,主要是對高一新生入校以來的兩個月的學習進行評估檢測。根據本學科的教學安排,這次地理考試內容主要為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單元《行星地球》,多通過景觀圖、表格、等值線圖以及各種統計圖等形式考查。共分為選擇題和綜合題兩大部分,其中選擇題30道(60分),綜合題4大道(40分)。學生成績如下,總人數253,最高分77分,平均分42.76,整體成績不理想。 作為一名地理學科的教師,很多教學環節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不斷反思中學習、進步。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結合洋思中學的.成功經驗,我對期中考試進行了如下反思。

  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教育理念

  洋思中學最獨到的做法是不選擇學生。因為他有一個讓每一位家長都滿意的辦學理念——“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一理念引領著洋思人不斷探索前進,走出了一條獨特新穎的辦學之路。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從起始年級抓起,從起始學科抓起,敢收沒人要、沒人管、沒法管的孩子,并把他們當作重點關注的對象。學校在表彰獎勵后進生時對幫助他們的尖子生也同等獎勵,這樣既鼓勵了后進生,又鼓勵了尖子生,還培養了學生平等互助、團結協作的精神,實現了教育教學的雙贏。

  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的教學模式,實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切實轉變了教師角色。整個課堂在老師的引導下,放手讓學生自覺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真正把課堂變成了學堂、把教室變成了學室,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先學”不是預習,它比預習更有效。“先學”之前教師明確地提出學習目標,并出示自學指導,使學生明確自學的方法、目標、要求,讓學生很快地通過引橋,走上自學的快車道。在“先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行間巡視、個別詢問、板演、提問、討論等形式進行調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并認真分析,為“后教”作好準備。

  “后教”教的內容是學生自學后還不能掌握的地方,對學生通過自學已掌握的,一律不教。老師始終起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得出結論。后教實質上還是學生講、學生互相教。老師主要對規律、方法、注意點等進行點評。

  “當堂訓練”不僅僅是考試。當堂訓練可以是測試,也可以是動手、動口的訓練。對于當堂訓練,是讓學生獨立地、快節奏地完成,教師不做輔導,學生不得抄襲。這樣高強度的綜合訓練,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減輕了學生課外過重負擔。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4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于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要求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

  今年我執教高三年級,反思以往教學上的不足,改進教學方法,思考今后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尤顯得緊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后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再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教學觀念和方法的反思

  傳統的教學在目標的確立和教學方法的處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師的主體能力,沒有很好地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慮進去。高三年級學時的緊迫使得我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采用教師教知識,一堂課下來,覺得很滿,彈性時間不長,學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這樣教學目標就很難在課堂中體現出來,重難點的不明確使學生學習被動,知識框架混亂。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并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系,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藍本內容逐漸地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我沒有很好的處理藍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系,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對策: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景的創設要貼近學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三、 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由于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后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更多的原因在于我沒有很好的教于分析方法而一味的就題論題,同樣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對策:布置作業時,要求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了解題目要求。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后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5

  【摘要】主題式教學是基于情景教學的一種新嘗試。本文在多次實踐嘗試的基礎上,選取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實例,通過反思、驗證、總結,研究主題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方法和技巧。

  【關鍵詞】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xx)10-169-01

  主題式教學是在情景教學的基礎上,使教學主題更為鮮明,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間,讓學生緊緊圍繞一個主題來進行探究學習。主題式情景教學倡導融主題、教材、教學方法、場景為一體,通過語言、教具、音樂等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中的主題式教學設計是產生于一次課堂教學實際案例,讓學生以農民工的來去為主線,進行主題式探究學習。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主題式教學設計實例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工業化對城市化的影響,理解區域發展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珠三角地區從“民工潮”到“民工荒”現象的剖析,研究農民工對珠三角地區城市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影響,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提高從圖文資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以及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城市觀、發展觀和環境觀。

  2.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基于湘教版“必修Ⅲ”中的“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教材以珠江三角洲為例來闡釋區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因為《洶涌的“民工潮”》這一案例與現實中近幾年珠三角地區的“民工荒”問題不相符,故而引出學生對“農民工在珠三角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的影響”的探究。該探究主題中涉及的人口遷移、產業轉移和區域工業發展的條件是學生已經學習并掌握的舊知識,珠三角地區工業化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背景知識。從圖文中提取地理信息以及問題分析能力是高考要考察的重點,也是學生比較薄弱、有待強化提高的。

  3.重點難點

  重點:珠三角地區工業化發展的階段及面臨的問題。

  難點:工業發展過程中產業升級、產業轉移引起的問題與解決措施。

  4.教學過程

  附:1.探究二材料近年來,珠三角地區頻頻報出“招工難”“民工荒”。但據調查,廣東省勞動力市場仍是供大于求,就業難與個別企業招工難并存,緊缺的是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技工,從來不缺少普通民工。專家認為中國目前處于“斷裂”的社會,經濟狀況懸殊的各階層無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結果導致“知識斷裂”,新創造出的.工作位置不適合知識、技能低的人群,導致民工“回流”、“民工荒”。

  2.探究三材料讀黃河金三角地區圖。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求,把示范區建設成為中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與裝備制造業基地。

  二、主題式教學設計實例的分析與反思

  1.教學主題的確立

  教學設計的主題必須明確。主題是一節課的靈魂所在,貫穿學生自主探究的始終。主題的選擇要以某一知識內容為核心,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出發點。主題內容不能寬泛籠統,主題形式要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來確立,對知識進行整合和梳理,融合三維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的編輯

  主題式教學需要對課程的內容、特點進行歸納總結,不拘泥于教材知識結構,對知識進行重新梳理,圍繞某一主題,形成有明顯輕重區分的知識結構,層層遞進,深入探討。

  3.教學設計的實施

  教學設計必須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檢驗與完善,因此在實施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課堂的觀察,并及時進行調整,課后對教學設計進行反思與完善。要重視學生在主題式課堂中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活動得來的收獲和感悟,根據課堂反饋對教學設計進行及時改進。

  三、結論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主題式教學的探究,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與要求,能夠發散學生思維、拓展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技能與專業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從課本到生活、從抽象到具體、從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自主探索的能力與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曉敏.地理主題式情境教學漫談[J].地理教育,20xx,(1):46-47.

  [2]李三曉.淺談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xx(3):167-168.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6

  一、學生自主學習本事提高的障礙

  1.缺乏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有了興趣才能夠主動進行知識的探究。學生們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學生沒有地理學習的興趣有很大的關系。由于學生對地理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學習地理的興趣不高,導致學生沒有地理知識的探究欲望,影響了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

  2.教學方法的單調性。

  在傳統的地理課堂上,教師一般采用說教的方式進行授課,注重知識的灌輸,而不能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處于服從的地位之上,學習被動,自然不能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自主性。

  3.缺乏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由于高中生對地理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導致他們在地理學習上不懂得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在地理學習上,學生們對所學資料進行機械記憶,把記住教師所講授的資料作為學習的任務,從而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本事的提高。

  二、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自主性的方法

  1.運用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高中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充滿了好奇心,可是,他們的抽象思維本事較差,生活閱歷較淺,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根據他們的特點做好教學工作。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多運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營造直觀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產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和知識的探究欲望,主動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地理是一門和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多為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為了幫忙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識,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習的實際用處,教師必須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展開課堂教學,僅有貼合學生的生活,他們才會真正融入到情境當中,在豐富的情境中去探究知識。

  2.拓展學習的空間,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創造條件。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正是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拓展其學習空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本事,使其學會學習。把課前準備工作交給學生。在高一地理“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的教學中,我們完全能夠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搜索信息,要研究就要有興趣,有了興趣就有動力。我在上課前布置學生收集三部分資料:一是從古到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過程;二是人類開發宇宙的空間資源情景;三是在開發宇宙中如何來保護宇宙環境。學生表現出很強的求知欲,紛紛向我提出許多有關宇宙探索的問題。我將每個班學生都分成三個研究小組,每組選一個課題收集資料進行研究,規定小組長負責組內分工與合作,五天后匯報收集研究結果。接下來的時間里,各個小組收集、研究活動都開展得轟轟烈烈、熱火朝天,有的搞調查、有的剪報紙、有的上網下載,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教學,各班級同課題小組之間還能夠相互進行圖片文字等的交流。

  3.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要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本事,就必須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自主進行知識的探究。而要讓學生自主學習,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自主學習做準備,教師就要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課堂教學,避免單一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枯燥無味。教師要根據教學資料合理選擇教學手段,即使在同一堂課上,教師也要做到多種教學手段的結合運用,從而讓學生始終堅持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學生自主學習本事的培養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必須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注重學生自主學習本事的培養,讓學生主動進行地理學習,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進行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7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核心素養

  隨著新基礎課程教育的深化改革,幫助學生發展提升核心素養,強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任務。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需求,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究、質疑地理課堂知識,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有效實現知識技能、實踐能力與科學精神的全面發展。

  一、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地理核心素養的綜合思維意識培養,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地理事物與現象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從綜合思維角度,展現地理知識的網絡結構,讓學生辨證的分析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的影響關系,引導學生利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識發現問題,通過綜合思維觀察地理事物現象的規律,有效促進學生對地理原理的理解。

  例如,教學“城市環境問題”時,教師向學生列舉煤煙、粉塵、城市工業廢水、二氧化硫、電磁輻射等關于城市環境問題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的污染源和污染物,讓學生綜合分析各個污染要素對城市環境造成的危害。從意識層面為學生樹立綜合思維解決現實地理問題習慣和體驗,讓學生通過自主分析總結得出,污染對城市環境以及人類健康的危害,加深學生對大氣污染造成城市空氣污濁和酸雨,工業廢水污染會破壞地下水質等知識本質的理解,這時教師在引導學生綜合地理要素的內在聯系,來思考探究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進而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掌握,明白城市的生產生活對環境的影響。

  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啟發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綜合思維素養的有效性和實用行,通過問題情境羅列地理要素,引導學生掌握和理解事物的系統性和聯系性規律,有效培養學生利用綜合思維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二、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認知能力包含差異與聯系、空間、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的觀點,是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必備素養,可以讓學生全面科學合理的內化,對地理區域人地關系的理性的認識,并深度理解和認知地理事物和現象規律。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角度分析區域的發展聯系與綜合特征,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逐漸培養和形成地理區域認知素養。

  例如,教學“人口遷移”時,教師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從經濟因素與自然環境生態因素入手,思考人口遷移的因素,激發學生區域認知的內在需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深圳特區城市與西部大開發的背景資料,指導學生從時代背景和整體角度思考造成的人口遷移的因素影響?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究,在討論分析造成人口流動的原因過程中,提高學生地理區域認知素養。

  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全面區域認知的培養,讓學生懂得運用物理知識在區域背景下去分析,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地理事物現象形成深度認知,還能讓學生站在區域角度,自覺提高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圍繞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地理實踐能力

  核心素養理念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嚴謹性和創新精神發展,促使學生在分析、解釋、交流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加入實踐環節,通主觀體驗讓學生深入感受地理知識實踐過程的作用和意義。

  例如,教學“地球的運動”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轉、公轉的規律以及地理意義,教師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前準備好小地球儀,課堂中教師首先利用三球儀向學生演示地球的運動過程,并讓學生思考和觀察地球是如何運動的?通過觀察總結得出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和圍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形式,當學生初步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分組親自操作地球儀自西向東慢慢旋轉,通過小組合作觀察、分析、交流,深刻的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

  學習氛圍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必備條件,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素養,教師要重視課堂實踐氛圍的創設,為學生營造更多的實踐展示機會,在培養學生實踐活動能力的同時,有效激發學生對地理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科學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綜合思維從多角度探究思考知識問題,使學生在良好學習氛圍中逐步形成所具備的地理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8

  我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為鮮明旗幟,拉開了帷幕;通過一年來的教學實踐,我們感覺新一輪課程改革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一、對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認知

  湘教版的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并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采用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為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啟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新教材加強了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過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訓練,有意識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創造條件。強調開展多種地理活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成為探究問題的過程,獲取技能和方法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倡導師生互動,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動”中,專門設計了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內容。動手:引導學生演示晝夜更替,解釋晝夜交替是怎樣產生的;畫圖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計算兩地的時差等。動口:引導學生說明生命出現應具備的條件。動腦: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總結八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分析歸納太陽輻射隨緯度分布的規律;分析晝夜長短分布規律;用科學的術語解釋四季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這些都為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有利條件。

  教材還刪除了一些難以讀懂,不易理解的地圖;重視地理教學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展閱讀、觀察、實踐和探究活動。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給教師提供了較大的、創造性的發展空間,以利于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新教材內容結構包括正文、圖表、讀圖思考、閱讀活動、案例等。所有呈現方式都是教材的組成部分,彼此相互聯系,教學過程中就要做到靈活整合融會貫通。應特別重視圖像中的讀圖思考與活動內容的學習,它是“知識與能力”的載體,這也應是重點突破的地方。。圖像在當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圖”或“插圖”,而是與文字敘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學中,積極利用教材案例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設問情景,極易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例:在學習氣旋與反氣旋時,利用臺風與寒潮的案例設問,對學生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能起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動和讀圖思考,體現“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時通過設計這種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新內容的.過程中來。一些問題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開放性的特點,為教與學留下思維空間。

  二、課改以來教學工作上的困惑

  在新教材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獲,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統,這對于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做了適當的刪減,刪除了一些較難于理解的知識點,圖表,但課堂活動量明顯增加,如何有效的組織好這些活動,如何安排好教學進度,這些都為我們每一位高一的教師提出了挑戰。我們感覺到課時緊張,在活動的組織上時間難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于,那就只是走過場,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調動每位同學,那么時間又難于滿足,教學進度無法完成。

  2、由于初高中地理課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現嚴重脫節,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教材內容相對簡單,而高中地理在難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這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無疑一下難于適應,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許多學生連經線、緯線都不知道,這樣對于地球的運動、時差的計算、季節的形成等問題的理解更是一塌糊涂。如果教師再利用上課時間給學生進行講解,這就面臨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難于完成,組織學生回去自學,但部分基礎較差,綜合理解能力較弱的同學還是難于接受。也正是因為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讓許多學生感到難學,導致興趣漸無。如何更好的轉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困惑著許多教師。

  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他們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了解不夠,傳統的學習行為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是我們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3.現行的高一地理課標有四個版本(地圖版、湘教版、人教版、山東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識結構等多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作為教師不可能不考慮這些。現在不管哪一個版本,依據的是課程標準,高考出題的方向,具體題型仍是一知半解;這也意味著今后的高考復習還是霧里看花,不甚明朗。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這四套教材配套還是個迷,所以作為教師而言,對如何把握好教材與課標有許多的困惑。另外教材與教輔資料明顯不配套,新的教材還沒有相應的教輔,現有的教輔資料還都是以舊教材為藍本,許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應的修改和刪減,但在練習中出現,如新教材中的地轉偏向力的內容已作了刪除,但在教輔中都出現了這些問題,在后面的“單元大氣的運動”中又出現了這一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教師該不該講,應講到什么程度,很難把握。

  4.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們仍然受傳統教學的經驗的影響,對學生總是不放心,總是想講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計的給學生灌輸,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于學習,真正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新教材在知識體系雖不如舊教材系統,它注重的是教師如何給學生挖好溝,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師連坑一起挖好,特別是有時我們不僅幫學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這都使我們走進了高中新課改的誤區。另外教師在對待案例的教學,教案和教師用書都沒有任何的解釋和說明,而且對于學生來講也是難度很大,對于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才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

  三、在教學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針對以上現象,我們也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盡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為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朋友、指導者。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還根據不同班級學情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

  4、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力圖展現地理信息的多樣性。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為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移動圖》制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沖,大陸邊緣褶皺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5.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信息收集,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通過這樣的做法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于探索階段,我們將繼續努力學習,力爭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通過我們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9

  最近在參加省骨干教師跟崗培訓過程中,聽到了兩節同課異構觀摩課,內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在新課程實施多年的廣東,對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進行深刻研讀和準確領會,在平時課堂教學中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新課改的精神,應該是各位高中地理教師必需的基本功,但在聽了這兩節課后,我覺得有必要繼續強調高中地理新課程必修三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

  高中地理新課程包括三個必修模塊,“地理1”、“地理2”兩個模塊分別從環境對人類活動和人類活動對環境兩個方面闡述了人地關系,“地理三”則是在前兩個模塊基礎之上,使學生結合區域可持續發展,學習將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應用于實踐。這一模塊以區域為研究對象。由于區域存在差異性,各區域可持續發展也各有其特性。課程標準和教材選擇了“地理環境區域發展”、“與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區域經濟發展”、“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等五個典型論題進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來呈現這五個專題內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塊是典型的案例教學,甚至是“范例教學”。

  課程標準對必修三核心內容的描述是“以……為例,分析……”,課標解讀中講到“必修三是范例教學,然而再典型的實例也很難涵蓋研究這類問題的所有內容和方法,我們要讓學生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因而我們要借助教材中精選的示范性材料,不但使學生掌握這個或者這一組案例的基本內容,更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分析相同或相似類型問題的基本方法,體會學習的過程。通過例子來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本領,這就是必修三教學的核心所在。

  從現在全國使用的四個版本的教材來看,各類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較大的差異。每一個專題內容往往是既有一個主導案例,同時也可能有若干個小案例。必修三的核心內容是高考的主旋律,每年高考必考。但現在仍然有許多老師沒有意識到原理教學是必修三教學的主要側重點,而最容易走入一個誤區:教學過多的徘徊在教材知識的總結、歸納上,而缺乏知識到能力的升華過程。由于必修三涉及的案例繁多,而高考的選材又不來源于課本,所以必修三的`教學是平時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案例因教材、因教師、因學生而異,教師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多角度、多層面地靈活選用、組織案例。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結果迥然而異。因此“如何在必修三教學中用好案例”應該是我們每一位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學,我們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和心思來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時間,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從而達到教學最有效的目的。

  這就要求我們要跳出案例教案例,如果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僅僅停留在對課本中一些具體區域事實的教學上,而沒有對解決同類問題的一般規律與方法進行分析、歸納,沒有對學生進行地理信息獲取、整理、分析、運用能力的培養,那就不可能達成課標目標,最多只能算是初中層次的區域地理教學了。如果上述兩位老師能深刻認識到這些問題,那么這兩節課就能成為典型優秀示范課了。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0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設問技巧

  一、在高中地理課堂進行技巧性提問和設問的必要性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在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了解相關知識,由于地理科目的特性,要求學生必須要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思考,進而將知識點吃透,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好對知識的了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也是這樣,學生基于老師的講解對知識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但這部分認識并不能完全保證其正確性,因此,教師要通過課堂設問等方式及時糾正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誤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授地理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總結問題,進一步深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設問和提問技巧。并且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實時地掌握好同學們的理解程度,及時地糾正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錯誤理解,在確保同學們對已學知識正確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開始進一步的教學工作,而在課堂上進行必要的提問和設問,從同學們的課堂反應來及時掌握學生們的學習情況是一種比較迅速且高效的方法策略,這樣做對老師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有目標的進行教學有非常巨大的積極意義,對高中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少走冤路也很有幫助。

  二、關于做好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設問工作的相關意見和建議

  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和設問一般帶有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的目的性,因此,為了能夠更高效的及時的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提問和設問技巧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設問內容盡量與教學難點和考點相關

  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和設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能夠激發同學們進行思考的欲望,能過夠讓同學們投入到結合所學的相關知識進行思考并踴躍發表自己意見的氛圍中去,因此,提問的內容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太難而打擊了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和思考的欲望,因此,教師的設問和提問必須帶有一定的啟發意義,與教學難點相結合,這樣不但能讓老師及時地了解到學生們對于教學難點的掌握程度,還能同時讓同學們反思和鞏固自己所學的知識;與常考點相結合的提問和設問能夠讓同學們深化對考試考點的認識,也能提前適應和進入考場般的思考模式,對其將來在考試過程中正常和超常發揮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比如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為例,要求同學們對千里之外的美國的河流特點等在短時間做到很好地掌握具有一定的難度,老師們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就可以將其與我國長江流域的治理開發進行比較,引導同學們進行思考,通過發現其異同,從我們熟悉的知識出發,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識點,既及時掌握了新的內容又加深了對已學內容的'印象,鞏固了知識點。

  2、設問要帶有一定的針對性

  教師在地理課堂上進行提問和設問的時候要帶有一定的針對性,這種針對性不僅體現在對知識點的針對性上,也體現在對學生的針對性上;對于知識點,比如在講到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類型的時候,可以帶有針對性的對該氣候類型的特點和分布區域進行提問和設問,也可以提問其他重點河流區域的氣候類型及其特征;而針對學生,老師一般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大致的掌握,有的學生自然地理較好,人文地理欠佳,有的反之,教師在課堂提問和設問的過程中就可以帶有一定的針對性,在講到自然地理的時候對這部分內容欠佳的學生進行“特別關照”,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3、盡量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高中地理知識的部分內容偏于抽象,如果能夠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比如在講到地震帶、地震成因、地震預防等問題時,可以以日本為例,為什么日本地震頻發?為什么同樣震級的地震在日本要比發生在我國所帶來的損失要小等?讓同學們有更深刻的印象;在講述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糖分積累的時候可以以新疆為例:為什么新疆地區的瓜果更甜?為什么西北地區的人們會有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俗語等,盡量將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更能在設問的過程中吸引同學們去思考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掌握恰當的課堂設問技巧能夠使得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效果事半功倍,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課堂上同學們的具體表現和反應選擇合適的設問技巧,從而幫助同學們加深課堂印象,達到牢固掌握知識的目的。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1

  一、培養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只有熱衷于某項事業,才會主動地去追求做到最好,所以我們講應該努力培養對學科的興趣。至于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我想可以從這些事情上著手:搜集與課本知識相關的趣聞趣事,播放相關優秀紀錄片,組織野外實地學習等等,總之,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的方式都能吸引到他們。

  二、掌握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后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

  三、勤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了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它具有感官刺激強、信息容納量大、表述簡明扼要等優點。借助地圖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理解地理概念、原理運用示意圖,及有關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原理。在復習中要記的概念、原理、規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還較相似,這就給記憶帶來了麻煩。若能借助于示意圖,很多時候十分簡單的一幅示意圖就會把有關概念、原理的本質反映的淋漓盡致、印象深刻、難以忘記。

  四、地理復習的一般過程

  先掌握基本地理概念,然后了解地理事物的發生和發展,最后進行合理的分析、判斷和歸納,實現本學科之間的知識有機聯系以及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可以將這一過程概括為五個字:憶,記,翻,做,究。

  (1)憶:就是對已學過的課本內容 過電影,也就是重新回憶一遍,憶的內容主要是教材知識網絡,可以對已掌握的內容了然于胸。

  (2)記:是對一些主干知識、重點和難點的知識進行背誦和記憶,首先要對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實進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這些地理事實是構建一個完整知識網絡的節點,是基礎,很重要的準備。有了這些地理事實還不夠,還必須了解地理事實的發生和發展規律,以及地理事實之間的聯系。

  (3)翻:就是翻看平時做過的習題、考試題。平時做過的題目要保存好、整理成冊,以供復習階段使用。在復習課本同時,可以翻一下以前做好的題目,回憶一下當時做題時的情景,溫習一下題目訓練和考查的`教材基礎知識。

  (4)做:是選擇少部分以前做過的題目。盡可能少做、精做題目。可以選擇以前做過的有代表性的題目或者以前做錯的題目,主要目的是溫習做題的思路和方法彌補以前做題中存在的不足。

  (5)究:是細究錯題。主要是找一下錯在何處,是知識記憶還是知識理解有欠缺,是審題不準還是思路有偏差?通過細究以前的錯題,可以明了自己以前在做題中的薄弱之處,以使備考訓練更有針對性。當然地理復習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就是對時事和社會現象的關注,。注意閱讀一些報刊,關注一些相關新聞事件,有意識地收集一些與地理有關的資料,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2

  時間很快,在京翰教育工作已經有兩個月了,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了,作為一個新教師剛開始教學,經驗方面存在著很大的缺陷,這就需要花很大的時間來彌補。對于自己這段時間的教學總結,既是對過去經驗教訓的整理,也是對未來的提醒。

  本學期我擔任了高一(7)—(12)班6個普通班級的地理教學工作,任務不算太重也不輕松,雖然本學期節假日多事情多,課時不多,各班進度稍有不同,但最后能在期中考試前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各項教學活動開展井井有條,不負學校期望。現將兩個月的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一、積極認真參與教育教研活動

  我每周都會積極認真參與一周一次的教研和備課活動,與優秀教師共同探討教學策略,研究教學效果,反思學生情況,交流各自的教學進度,我更多的是向他們學習,每經一次活動就成長一次。另外,協助師父黃金其老師開展高一級地理興趣小組班培訓活動,保證活動有序進行。

  二、積極參加新教師培訓

  根據統一安排,我與其他學校的老師在北京市第一中學參加了《高中地理學科教材培訓及課堂教學培訓》新教師培訓,雖然只有6學時,但在老師的精辟解讀新人教版教材改革,如何追求有效的課堂,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等,科學的培訓使我們對國家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背景、理論、目標、策略、步驟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認識,理論學習的加強是走進新課程的第一重要關口。

  三、熱愛地理教育教學事業

  備課認真,刻苦鉆研教材、課標,盡量發揮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學中我較多的使用多媒體課件,在備課過程中,我虛心請師父,并在上每節新課前先做一回學生,認真地聽師父的課,聽曹老師的課,學習他們優秀的教學方式,另外積極尋找各種素材,包括各種圖片和動畫,視頻,力求做到形象生動,

  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結果反映不錯,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課內的知識外,適時地插入相關課外知識,既聯系了生活實際,又引發了學生地理探究的興趣,并適時適地進行德育教育。批改作業認真。改作業時會有選擇地給學生寫小字條,指出他們作業上的優缺點,既嚴格要求又熱情地鼓勵他們。

  四、認真做好教學反思

  作為新教師,對教學情況的掌握還不夠熟悉,這就需要不斷的做好教學反思。不僅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情況進行反思,還要請聽課的師父評課,積極深入學生群體,了解教學效果,接受學生反映情況,做得好的堅持,做不好的改進。教學是一種雙向的過程,是雙方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從而使整個教學效果得到不斷加強,反之,則不斷減弱,最后可能導致學生對該學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學反思必不可少。

  同時,我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包括:一是,剛畢業,沒有教學經驗,對教材分析不透。書上有些東西寫的很簡單,但是事實上很多東西都要自己補充進去,讓內容充實完善起來,什么樣的方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再講一個知識點前應該先做好哪些鋪墊……,這些就需要事前的備課功夫要做細,做到位,多聽聽師父和其他老師的課,然后及時做好調整。

  二是,教學重難點把握不到位,經常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復雜問題簡單化,沒有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總是怕遺漏什么東西沒有講,上新課的時候就把方方面面都講到了,導致的結果是學生會感到一節課東西很多,容量很大,但是又分不清重點是哪。而對比有些老教師上課,新授課時把這節課必須要講的講到,讓學生理解,東西不是很多很全,但學生學起來容易,而且會用,那么他們學習的信心就會增大,有些東西可以放到題目碰到時再進行講解。

  三是,對課堂的.調控能力弱,課堂氣氛較沉悶。問題比較大的還是怎么樣可以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讓學生有興趣來聽來學,做到真正的師生互動。我師父對課堂把握很到位,他語言幽默風趣,常運用生活實例講知識點如講大氣的受熱過程,他則用炒菜來講,簡單易懂,學生又感興趣。這些我都需要向師父學習的。

  四是,教學語言不連貫,會出現“短路”和“開路”現象。另外包括新課的引入,知識的前后銜接,內容的合理過渡等等,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五是,容易出現緊張,當有老師或領導來聽課就會緊張,不能把課上好。

  六是,對課堂、課后練習較少,沒有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情況,以便達到知識的鞏固與運用.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3

  從xxxx年大學畢業至今,我已完成一屆班主任和地理教學的任務。盡管想象中的課堂在頭腦中已盤旋了許久,但是真的面對學生時,卻依然感覺束手無策。三年來,我在實踐中深深體會到理論是對的,想法是好的,可要推廣,的確困難重重,也讓我產生了很多的困惑!

  困惑一:為了努力近可能實現或是靠近新課標的要求,為了在課堂教學中不扼殺學生的個性,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設計當中,添加了活動環節和問題討論環節,這么一來學生們感覺課上得很開心,主動性發揮了。但是好像一節課下來,具體知識點很少落實,好像總在詩情畫意,也沒什么時間來落實,一旦考察下來,學生的掌握情況很不理想,當前高考大棒的指揮下,教師怎么對付考試這一關?特別是剛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高一學生及家長,不像初中學習時那樣聽話和那樣踏實,長期這樣的情況,大家能接受嗎?

  另外,想讓學生先自主預習、討論自己能夠掌握的學習內容,然后再帶問題聽課。高一剛開學幾個星期還可以,越到后來越行不通。原因在于,學生沒有時間給你預習,更談不上討論,再加上高一學生的作業量過多,每個學生的程度有差異,做作業的完成時間不一樣,成績好的學生也許有一點空余時間,但科目太多也不知道先預習哪一科好。你想通過學生課前預習,節約一點時間來落實新課程理念,最后只能是一句空話,放棄這種做法。

  困惑二:也許你在利用新的課堂教學,與你教平行班的其他老師可能用傳統的地理教學,考試成績并沒有比你差,反而比你好,這樣一來,學校的考試分析一出來,你都會感覺巨大的壓力,不要說挨到高考成績出來再去定論誰的做法對與錯,就是單元或月考成績一出來,你也許就要收斂自己的做法了。我想這恐怕是每個老師最頭疼的原因了,升學的壓力擺在那里,誰也繞不過去啊!

  困惑三:學校生源不同會有分不同類型的班級,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班級,我們有不同的教學安排和教學設計,鑒于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樣,就算在同一種類型的班級里,有的學生很愿意參與到活動和問題討論中來,有的學生就很不適應,特別是一些從鄉鎮升學上來的學生,學習態度很好但卻總是一副手足無措的樣子。有這樣的情況,恐怕也得從大多數的學生情況考慮,多用傳統的方法!

  困惑四:在我們高中地理的課程安排中,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的內容,自然地理這一部分大多數學生學起來有些難度,特別是關于地球的運動,大氣運動這一部分,這些課程又安排在高一上學期的課程,學生剛剛接觸高中地理就碰上了難題,不少學生的積極性被打擊了!基礎也不牢固,又嚴重影響了以后的學習。加上此時尚未進行文理分科,學生學習的針對性不強,教學上也存在一定的難度。

  以下是我這三年來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解決以上困惑的一些做法或想法:

  一、教師要不時地進行自我提高,提高自身素質

  要在新課程改革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是關鍵。教師的敬業精神、淵博的知識、以及個人的魅力無不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提高自我素質,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除了在網上進行自我學習之外,積極主動聽比別的老師的課也是很好的方法,可以開拓思路。另外,每周的備課組會議也是大家交流的好機會,大家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能經常對教學進行反思,對教學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教學反思,并且進行記錄和總結,這對于教學的幫助很大。

  二、多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思考

  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可以把身邊的于我們地理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把我們學生熟悉的事物設計到我們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許這種方法不能過早實施,應在學生學習地理到一定的階段之后才能加以實施,同時也要選擇一些比較適合學生們參與教學過程的內容。比如在我們學習影響工業和農業的區位因素這一部分時,學工業的區位因素,我們可以讓同學們把我們周邊的工業園區的區位聯系起來,分析它的區位因素,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在分析農業的區位因素時,也能體現學生的.優勢,很多來自農村的學生,有著比較豐富的農作經驗,將平常的生活經歷與課堂結合起來,相信能有不錯的效果。這樣以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為突破口,使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學好地理能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能激發其學習地理的熱情,體驗學習過程和成功的樂趣。

  三、盡量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良營寬松的課堂環境

  寬松的課堂環境,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沃土。課堂上要保證學生放言無忌,一定要清除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教師與學生要像朋友一樣,創造一種人人都能積極參與的學習氛圍,我相信良好的學習氛圍也能讓我們老師有個好心情,能夠開心的上完一節課,對于學生來說,能在愉悅的課堂中學習,也有利于成績的提高。

  總之,這是我三年來的做法和想法,認真上好每一節課,盡最大的努力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個人魄力贏得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雖然還有很多的困惑和難題沒有解決,但是還是一直在探索著!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4

  經過半個學期的教學,有得有失,感觸頗多,但始終不斷地在反思著,以期待自己的工作能有所進步。高三學生的學習生活是以“學習為中心,思想為先導,身心為基礎”的過程。因此,作為高三教師都應該緊緊圍繞如何教學,如何端正學生思想,如何抓學生的身心健康三個方面進行教育教學。地理教學也不例外,本人就高三地理教學中如何教學和如何端正學生的思想兩方面作幾點思考。

  一、分析學情與考情,把握教學起點,教會學生學習

  教師的教學應該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主學習,加強獲取知識、拓寬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適應高考。

  1.認真分析學情

  在教學中,我們都要認真分析研究所教學生的基本情況,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教學。從生源看,我們的學生并不是最優秀的,學生大多數基礎差、學習態度不夠端正。面對這樣的生源,我們的教學就只有降低難度,放慢速度,穩扎穩打,打牢基礎。

  2.認真研究考情

  所謂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題命題的思路和走向。老師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習,教學、訓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時才能“命中目標”。

  (1)體驗高考實戰題,把握復習方向

  每年高三復習的第一節課,我都把當年的高考題發給學生,并引領學生一起分析試題的類型,以及各題是從課本上哪章演變來、考哪些知識點。這樣做了以后,學生才會有比較充分的心理準備面對高考。

  (2)吃透《考試說明》

  首先要讀懂《考試說明》。《考試說明》的內容包括:考試性質、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題型示例、考試的知識范圍。作為教師一定要認真閱讀《考試說明》的每個部分,從整體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據《考試說明》明確當年高考的知識范圍。《考試說明》對當年要考察的知識范圍有明確的規定,而每年的知識范圍較前一年都有所修訂,所以,作為老師要留心《考試說明》對知識范圍的修訂,尤其是修訂過的知識范圍往往是當年考試率較高是部分,教師對此要心中有數。明確了高考的知識范圍才能夠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復習,在復習中也才不會產生遺漏現象。

  再次要正確認識題型示例。這幾年高考題型有三大類,即“單項選擇題、雙項選擇題和綜合題”。高考題中三種題型,變化不是很大的。因此,需要教師根據《考試說明》的題型示例和歷年的題型來引導學生掌握題型。掌握題型后學生可以通過題型來了解題目的形式,有助于備考和應考。我們只要能夠合理地將題型與所學知識和能力要求相結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對考試要求的認識。

  3.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使教學真正回歸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學習的具體體現,是高三地理課教學的要求。如果高三還不會自己學習,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敗的。如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呢?

  首先是引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高考復習的內容多,時間緊,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有時間觀念,根據自身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引導學生制定計劃時,老師應該先把自己的總體計劃先告訴學生,讓學生的計劃和老師的計劃協調起來。

  在整個復習計劃中,必修部分是重點,因為高考許多題都是以初中知識為載體,用高中的知識點來回答,必修課本是把初中知識加寬、加深。

  其次是引導學生認真按照備考的基本環節進行。“預習、聽講、復習、作業、考試、總結”是學習和備考的六個基本環節。盡管這六個環節是老掉牙的東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學生還不多,而且,無論哪種方法,它肯定要回到這些老掉牙的東西上。但是,在高三講這六個基本環節的時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來講,這樣才能夠被學生所接受。

  二、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調整好學生的心態

  老師的教學要能夠被學生接受,還要注意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調整好學生的心態。魏書生說:“在我的生活中,教書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而自強才是第一位的。”可見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是何等重要。

  要激發學生的上進心,首先還要先激發教師自己的.上進心。學生的許多思想是從教師這里接受的,是老師的思想傳給了學生

  最后,我想談談要用研究的心態去來對待高三教學。教書是辛苦的,高三教學更是辛苦的。但是不能因為辛苦就不用心去研究。有付出才會有收獲。只有找到了其中的竅門,工作起來才會相對輕松,學生的成績也才會不斷提高。

  為了使工作變得更加輕松,為了提高學生成績,我除了堅持不斷地學習和總結外,平時只要一有什么新的想法我都要立即用筆記下,作為資料。等有時間和有精力時,再把他們進行分類整理,然后再根據需要進行復制、粘貼,再加些連接詞語,這樣某方面的心得就出來了。

  當然同時本人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本人在教學中應用大量的案例,但有些案例并不典型,應盡量選擇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例子,要貼近生活,地理教學更是如此。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處處可見,學習地理知識,運用地理知識,用此來解決生產和社會生活中地理問題,才是學習的關鍵所在。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興趣,體現地理教學的價值。

  2、教材中一些簡單易學的知識,可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完成,教師可以加以引導。因此,我認為要相信學生,相信自己,該放手時就放手。

  3、課后學習沒有跟上,當然這也是與地理學科的現狀有關,只能在課堂上做好文章。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只要一直堅持以這種研究者的心態去對待自己的教育教學,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探索,相信在新課程改革思想指導下,自己的教育教學肯定會不斷提高。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5

  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資料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構成,滿足學生不一樣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研究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具體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僅有這樣教師才能構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資料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我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理解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我主角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一樣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

  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我才智的機會;

  ②組織討論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備課時還根據班級實際情景的差異,分別采取不一樣的教學策略,如在教學資料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布置、教學資料、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使用差異性標準,從而滿足不一樣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

  4、進行團體備課,發揮團體的力量。加強信息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于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經過自我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2-30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范文10-15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5篇12-30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5篇)12-30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精選10篇)03-24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通用10篇)08-31

高中地理教師教學反思01-15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集錦15篇)01-07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集錦15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