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比例尺》教學反思

時間:2022-12-26 10:49:49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比例尺》教學反思(精選20篇)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么優秀的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比例尺》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比例尺》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

  《比例尺》這一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習比例的意義及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難點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這一課我在教學時,首先立足于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課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腦筋急轉彎題:“今天早上老師從家到學校上班用了15分鐘,可是有一只螞蟻卻只用5分鐘就從梅山爬到泉州,這是為什么?”,這里創設了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著,引導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進行自學:1、什么叫比例尺?2、怎樣求比例尺?3、求比例尺時應注意哪些問題?這樣,培養學生嘗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學生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本課的重難點也就解決了。最后提問:學習了比例尺,對我們有什么用處?使學生對今天所學知識有更深入地了解。

  這一節課,通過這一系列的設計,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探究,對本課的知識掌握較好,對比例尺也進行了多角度的認識,對其應用價值也進一步得到體驗,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可以說,課堂的精彩在于學生的精彩,課堂的收獲應該是學生有收獲,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一堂課讓學生學會幾個知識點很容易做到,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感情,培養頑強的數學精神實在是任重道遠。因為教學內容是比較新的東西,我采取換位備課和換位教學的策略,鼓勵學生以積極的心態來研究學習來大膽展示自我,努力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思維和創造還給學生。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2

  《比例尺》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習比例的意義及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難點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這一課我在教學時,首先立足于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課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腦筋急轉彎題:“今天早上老師從家到學校上班用了15分鐘,可是有一只螞蟻卻只用5分鐘就從莆田爬到福州,這是為什么?”,這里創設了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著,引導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進自學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樣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這樣,培養學生嘗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學生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本課的重難點也就解決了。最后提問:學習了比例尺,對我們有什么用處?使學生對今天所學知識有更深入地了解。

  這一節課,通過這一系列的設計,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探究,對本課的知識掌握較好,對比例尺也進行了多角度的認識,對其應用價值也進一步得到體驗,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是在特崗教師培訓時在上前城小學做的一節課。比例尺的教學在本校試講了效果不錯,但是異校上課差異性就較強,學生的學習習慣、方法都不熟悉,這節課讓我感覺力不從心,學生是啟而不發,所以感受也頗深,現就反思如下:

  1、這堂課總體學生積極性沒調動起來,我感覺這跟異校教師教學有很大的關系,學生反應也很慢顯得課堂很沉悶,特別是讓學生小組討論時學生參與的很少,大部分學生都只是呆坐著。

  2、本節課的導入我選用了生活中的例子以腦筋急轉彎的形式導入,目的在于導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這樣的設計既放松了心情又為本新課的教學做了鋪墊。這一環節我感覺不足的是應該從這個就引導學生探索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關系,這樣上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3、在畫線段圖揭示比例尺的意義時,浪費了很多時間,這樣就會感覺前部分的教學不緊湊,學生的表現也比較懶散。在這部分教學中出現了一個不足,比例尺的書寫形式沒強調,放在課的最后強調好像效果不是很好。在本節課中,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學生寫出1:10也有學生用分數表示,當時強調了分數形式的讀法,但是學生在后面又出現讀十分之一時我沒及時強調,所以這塊我引導的不是很好,還需要在下節課中繼續強調讀法。

  4、在認識線段比例尺時,我選用了自學的方式,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本節課時間沒把握好,導致課時量有些少,本課還設計了兩個練習還沒來得及出示,總體感覺本節課我的教學不是很成功。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4

  《比例尺》是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三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也比較抽象,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直觀的理解,所以在教學設計時為學生創設情境,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注重新舊知識間內在聯系,引發學生思考,并通過自主學習,組內交流,去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課開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了一項腦筋急轉彎游戲,一只蝸牛從舟山爬到北京只用了一分鐘,這是怎么回事?學生說出是在地圖上爬。我就直接告訴學生這是圖上距離。接著課件出示一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讓學生觀看并思考:為什么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卻能畫在這張小小的地圖之上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很快得出:是按一定的比例畫在圖上的,于是我趁熱打鐵再次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國地圖,讓學生積極思考,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為什么卻大小不一,它們到底是按照什么樣的標準畫出來的呢?從而引入新課。這一情景的創設,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愿望。因為,大部分學生養成了預習的習慣,所以出示導學提綱,讓學生結合前一天的預習,在組內交流,然后師生互動,層層揭示理解,比例尺的意義,知道與所學過知識的聯系,在讀中發現比例尺的前項為1,認識數值和線段比例尺,在求比例尺中又感知放大比例尺,發現后項為1。整節課采用了自學為主的方法,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認識,理解,建構知識。

  回顧整節課也有一些處理不夠恰當的地方:活動沒有得到充分地開展,如果學生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那么學生們的求知欲會更濃,課堂時間的分配還可以更優化。二是學生在探究知識中所暴露的一些數學資源我沒有很好的利用。這就是駕馭課堂的能力和應變能力的欠缺。以后要多學習骨干教師的上課經驗,不斷磨練,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5

  在教學《比例尺》這一內容時,我從教室黑板這一熟悉事物入手,讓學生畫一畫教室黑板的平面圖。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討論的氛圍中逐步發現、認識、了解“比例尺”的意義和方法,學生的學習效果比較好。

  (一)讓數學在生活情境中建構。

  現代學習心理學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他人“傳授”給學生,應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把數學還原于生活,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的親切,體會到數學知識能切切實實地解決生活問題,這樣才能提升數學的內在魅力。這堂課中,我從教室黑板這一熟悉事物入手,讓學生根據教室黑板的長和寬,試著畫一畫教室黑板的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在匯報交流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作品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切實體會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獲得了新知識的豐富意義,同時也完善了原有的認知結構。

  (二)讓數學在學科整合中滋養。

  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當我們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問題進行提煉與加工,上升為數學問題去研究的時候,這時我們所關注的僅僅是其數學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擾。當我們認識清楚這個數學問題以后,又使其回歸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學過的各方面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進一步發展、深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實現認識上的第二次飛躍。在教學中,通過對“用比例尺1:1000畫出來的.地圖和1:100畫出來的圖誰大?為什么?”,再進一步研究“用1:10呢? 1:1、 2:1的比例尺畫的平面圖和實際大小有何關系呢?我們會用這樣的比例尺畫地圖嗎?”這一系列問題層層遞進,使學生明白放大比例尺的意義。再通過認識機械圖紙、零件圖紙......拓寬學生的視野,深化對比例尺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審美能力。一節課下來,同學們不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鍛煉,還深深體會到數學知識在實際應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總是與其他學科的知識結合在一起成為解決某一問題的手段。

  本節課我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思維方式積極地去探索并解決問題,達到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6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習比例尺的相關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以及比例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例尺這一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離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這節課的教學要求是: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產生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義。2、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進行兩種比例尺的轉化,并會根據給出的具體數據求比例尺。在設計本節課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同時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1、在上課伊始,呈現了學生乘坐火車和小螞蟻在地圖上爬行的例子,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從而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和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2、 在探究新知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在自己探索中學到知識。在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后,引導他們進行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轉化,這一環節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自己思考的能力,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探索,自己與其他學生交流,在交流中學到新的知識。通過此環節的學習,學生已能運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問題,為后面例題的學習做出很好的鋪墊。

  3、孩子的想法是獲得知識的源泉。通過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始終處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狀態,熟練掌握了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轉化,及會根據給出的具體數據求比例尺,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樣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能力,通過本節課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如果學生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會更好。作為一個數學老師,我會不斷地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一節課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為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7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會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并會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并要在學生深刻理解比例尺意義的基礎上進行變通,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義,這樣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在通讀教材的基礎上,認真鉆研教材的'編寫意圖,從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1、課前設計:這部分知識因為小學生在生活中少接觸,學生普遍都感覺比較枯燥,也比較抽象,所以針對以上情況我設計了如下一個教學結構圖,在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中還取得 了一定的效果。創設情境——學生質疑——認識比例尺—--研究比例尺——鞏固與應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回顧與總結——布置研究性作業。

  2、挖掘學生身邊的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引入新課階段,我先讓學生試著畫幾條線段:5厘米、1分米、10米,畫到10米時,發現不能把它的原長畫在紙上,學生在畫線段時提出疑惑,出示地圖以此引入新課,這樣完全激起他們探尋真知的強烈欲望。

  3、在引導學生理解比例尺階段,出示我國的地圖,讓學生說說這個比例尺的意義,這時,由于學生剛才已經對比例尺的意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很快地從不同的角度說出這幅地圖的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義。這樣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義,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加強對比,引導學生發現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區別和聯系。

  4、在引導學生發現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區別和聯系階段,我先讓學生認識這兩種比例尺,讓學生說說它們有什么不同,然后提問:你能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嗎?試試看。通過對比,學生發現數值比例尺是用數字比的形式表示出來,沒有單位名稱;而線段比例尺是用線段表示的,并帶有單位名稱。這樣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不同和它們的聯系,加深了學生對比例尺知識的認識,從而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

  5、教學時間把握得不好。因為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是教學重點,所以課堂上讓學生說比例尺的意義占用的時間多了,導致相應的習題沒有完成,來不及反饋,學生的練習時間偏少。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一節課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為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作為一位數學老師,要不斷地探索出適合學生的有效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駕馭課堂能力和應變能力,同時,還要自我加壓,不斷磨練,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8

  個人認為比例尺教學是第十二冊教材中與實際生活比較貼近的一部分知識了。非常的有趣,且有意義。求比例尺的部分,算是比較簡單的。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線段比例尺的。直接用一厘米來表示實際距離多少米或是千米,生活中用這樣的表示方法是比較多的。直接用比來表示,數字比較大,實際用時還是需要單位名稱的轉化。不怎么方便。

  今天教學已知比例尺、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教材上都要求學生列方程然后用解比列的方法來做,這樣的方法雖然比較好思考。但是,我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時候,他們很少有人用這樣的方法。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學生不愿意列方程,因為列方程要解設,麻煩。第二、用算術方法更簡單、更好思考。比如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孩子們很多人都根據比例尺,來分析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系,然后列乘法算式來做,所得結果再進行單位的換算。還有學生利用三者之間的`乘除法關系來求,用圖上距離除以比 例尺。這種方法教材上沒有,可是到為后面的正反比列量打下了基礎。

  另外說一句,我始終沒弄懂,為什么有的應用題非要用正反比例的關系來解呢!思考起來一點都不簡單!望高人給我指點指點呀。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9

  《比例尺》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先從“腦筋急轉彎:一只蝸牛從上海爬到北京只用了二分鐘,這是為什么呢?”這一有趣的猜謎入手,激發學生興趣,然后讓學生動手實踐請在紙上畫一條5厘米、10厘米、10米長的線段,引起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質疑引導學生運用以前學習過的知識——圖形的縮放畫出來,從而導入笑笑家的平面圖,進入新課的教學。

  在體驗新知,系統理解新知部分,通過房屋平面圖這一富有生活情境的建構,引導學生在合作討論的氛圍中逐步發現、認識、了解“比例尺”的意義和方法。這樣的教學預設引導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把數學還原于生活,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的親切,體會到數學知識能切切實實地解決生活問題,這樣才能提升數學的內在魅力。然后我通過:①求笑笑臥室實際的長是多少米?寬是多少米?面積是多少平方米?⑵笑笑家的總面積是多少平方米?③在父母臥室南墻正中有一扇寬為2米的窗戶,在平面圖上標出來,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切實體會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獲得了新知識的豐富意義,同時也完善了原有的認知結構。

  在評課時,我校所有聽課的數學老師及青陽另外3所小學的六年級數學老師給我提出很的建議與意見,特別是在求比例尺時,學生出現了多種求法,教師應循著學生的思路展開教學,在認真傾聽學生講解的同時,應對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與評價。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進一步明白了數學教學要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要尊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教師教學中要信任學生,大膽地引導學生探究。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0

  《比例尺》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比例”第三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比例尺,包括數字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會這兩者之間的互化,會利用有關條件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圖上距離或者實際距離。這一部分知識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課堂容量較大,如何在四十分鐘輕松完成這些任務呢?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結合教材特點,分析設計意圖,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盡量聯系生活實際,與學生身邊的事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有了參與,才有學習。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的感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由身邊問題引入比例尺。

  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雖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圖等知識中,會有所體現,但是以目前六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講,卻不會接觸。所以,我將導入情境設置為一個腦筋急轉彎,通過提出問題:“一只螞蟻8秒鐘就能從北京到上海,這是為什么?”這樣比較趣味的導入,學生很感興趣。

  2、在具體情景中探究新知。

  結合教材特點,引用淘氣和笑笑繪制的學校周邊平面圖的比較,讓學生體會同一幅圖不同的距離必須按一定的比來畫,否則不合理,這個比就是比例尺。這一情景的出現,強調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學生有了更為強烈的求知欲望。比例尺是什么?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讓學生理解討論,知道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就是比例尺,這個比不是尺子,而是一個比,要求當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單位統一時才可比。

  3、在小組合作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充分利用課本,引導學生計算笑笑繪制的平面圖的.比例尺,然后告訴距學校實際距離的某活動中心的位置,讓學生畫出這一地點。那么學生就必須算出圖上距離來。這時學生算法較多,可以是:40000÷10000=4(厘米)也可以40000×1÷10000=4(厘米),也可以用比例來解答。解答過程讓學生在小組中展示比較,講清道理。

  當然,這節課有很多遺憾之處,我覺得安排上有點凌亂,條理性不夠好。雖然學生做了總結梳理,但對整堂課教學來說還是有遺憾,如果安排更有條理,我相信,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

  總之,要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就要尊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在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學會學習。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1

  “比例尺”是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因此教者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簡單有效的教學過程。聽了這節課后,有以下反思,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1、在生活中引入新課。

  現代學習心理學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在引入階段,教者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畫線段,教者讓學生去畫1厘米、3厘米、9米的線段,這是學生感興趣的事。讓學生在畫圖中認識到比例尺的重要性,也能體會到比例尺在生活中廣泛應用。

  2、重視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數學應用意識。

  課堂上呈現的情景是現實的,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的,提出的問題也具有挑戰性,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努力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現實問題,抽象概括數學知識和尋求解決問題策略的過程,設計意圖是突出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數學應用意識。歸納出縮小的比例尺和放大的比例尺后,并概括出求比例尺時注意點。

  3、在自學中學到知識。

  在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樣求比例尺這一部分知識較簡單。因此教者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思考,自己與其他學生交流,在交流中學到新的知識。

  在學生認識了比例尺,會求一幅地圖的比例尺后,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抓住1:1000、1:10、1:1、2:1……。進一步認識比例尺有放大功能,也有縮小功能,讓學生打開思路,不拘一格的從多角度來思考比例尺的意義。結合實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教學數學知識時要從生活生產實際中挖掘教學素材,不能生搬硬套教材。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只有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老師在整個過程中只是組織者和引導者,用飽滿的熱情參與到課堂中來,用激情帶動感染學生的學習熱情。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2

  《比例尺》這一節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比例的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對于比例尺的認識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本節課主要通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結合學生的認知實踐,讓學生逐步突破重、難點知識,即掌握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類型,會求比例尺并進行不同比例尺之間的轉化,同時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的廣泛應用。

  本節課通過1M的長度在紙上畫不下這個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然后通過小組討論解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關系引出比例尺,讓學生經歷了比例尺的產生過程,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本節課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比例尺的意義,會求比例尺。

  當然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兩種形式,這一點兩者的關系講解的不透徹。

  2.在計算比例尺的時候,帶單位化簡比這里學生不夠熟練,影響教學進程,這里可以安排復習一下舊知,可能教學效果比較好。

  3.上課的語言語調要有起伏,還有肢體語言要更加的豐富。這樣能更加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4.板書書寫太急促,字不夠端正,整體還可以更美觀。

  在今后的教學中,希望能一步步改進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3

  在比例尺應用這一課中,我先和學生一起回顧了比例尺的概念、意義及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的計算方法,為后面解決問題做好鋪墊。

  接下來,我創設一系列的情境,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特別是讓學生設計家鄉方位圖這一教學環節是新課標中“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真切體現,也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這些問題的設計是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和發展規律。

  自己在這節課中的不足:

  1、對課堂教學的'時間結構把握的不到位,學生易掌握的知識講解的過多,導致后來的難點沒有足夠的時間很好的突破。在這一點上自己今后要特別注意。

  2、在小組合作時,首先沒有對小組成員明確分工,導致了時倍功半的結果。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在小組合作時應首先分工明確,每個小組成員都有事可做,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在課堂中沒有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可能與自己的性格有關。這一點今后要向其他優秀的教師學習,有助于很好的提高自身素質。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4

  在引入階段,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國地圖和國旗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什么變了,什么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

  在推導概念之前,我力求將“猜想與估算”的教學引入課堂,首先讓學生猜測購買“兩幅住房平面圖”中的哪一套面積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有考查學生考慮問題是否全面,當學生對購買決策有爭議時,我又及時的給他們一個帶有比例尺的平面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引起學生們對比例尺的注意,及時發現往往針對平面圖的大小不能準確的判斷實際圖形的大小,平面圖形的大小與比例尺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引起學生對學習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激發學生學習的強烈欲望,進一步有側重點的確定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在認識、研究、推導、歸納“比例尺”概念時,讓學生試著畫一畫教室地面的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并且提供給學生一個學習資料,讓學生自己親自感受到畫圖的標準,在匯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認識縮小比例尺,針對學生們得到的很多結論,我將他們的作品一一展示給同學們看,

  (1)9厘米:9米=9:9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2)6厘米:9米=6:900=1:150

  4厘米:6米=4:600=1:150

  (3)3厘米:9米=3:900=1:300

  2厘米:6米=2:600=1:300

  (4)18厘米:9米=18:900=1:50

  12厘米:6米=12:600=1:50

  讓學生抓住1:100、1:300、1:50…….進一步認識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討論1:6000000時,讓學生們進一步認識比例尺的意義,但這一環節我認為課堂上還應該展開討論,讓學生打開思路,不拘一格的從多角度來思考比例尺的意義。(另外個別學生出現了,同一幅圖中用了兩個比例尺,針對這種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就可以分辨出這樣做的錯誤,從而引導學生分類的方法:即每次分類的標準應該統一。)

  另外,在教學“放大比例尺”時,這一教學環節我認為教學時比較有層次,由比較“用比例尺1:300畫出來的圖和1:50畫出來的圖誰大?為什么?”進一步研究用1:10呢? 1:1呢? 2:1呢?用 2:1的.比例尺畫的平面圖和原來的教室地面相比,結果怎么樣?我們會用這樣的比例尺畫操場的平面圖嗎?學生當時都在認真地思考琢磨,一臉困惑的樣子,我問:“你們誰能畫出來?”這時,學生大膽地說“畫不出來。”“為什么?”學生在討論探究中認識到這種比例尺應用在機械圖紙、微生物圖紙......了解了放大比例尺的作用及用法。教學“縮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之后指出它們都是“數字比例尺”。

  在研究線段比例尺時,我讓學生通過查找地圖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比例尺,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和能力。(認識線段比例尺)

  在鞏固中讓學生幫助老師算一算買哪一套住房的面積比較大,進一步將數學與生活聯系,并且給學生留一個研究性作業:試畫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圖;幫助老師試算一下每個房間的面積。

  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如果學生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那么,學生們的求知欲會更濃。在進行線段比例尺教學這一環節時,由于時間倉促,沒有及時抓住機會將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加以比較,錯過了一個較好的教學時機。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5

  《比例尺》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及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通過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新課伊始,我設計了一個與本節課知識有關的腦筋急轉彎游戲,學生興趣高漲,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處于興奮狀態,就象一個澆了油的火把,等待教師去點燃。接著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國地圖),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什么變了,什么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復習了圖形的放大、

  縮小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在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引入新知識,學生才感到親切,學得主動。

  現代心理學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接著,我引導學生自主理解什么叫比例尺?怎樣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時應注意哪些問題?這樣,培養學生嘗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解決了這三個問題,本課的重難點也就解決了。在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發現數值比例尺的特點,又讓學生在觀察地圖的過程中自己發現比例尺還有另一種表現形式,即線段比例尺。并通過比較,讓學生發現數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的聯系與區別,從而學會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轉化。在接下來的計算比例尺,以及求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時,我大多讓學生獨立解答,只在訂正時作適當指導。比如計算比例尺時,要讓學生知道只有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單位統一才能寫出比,并化簡成最簡整數比。另外,我十分注重算法的多樣化,通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去解答,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最后是學以致用。

  這節課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啟發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整堂課,我努力構造師生間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努力營造和諧、平等、民主、輕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處于開放的活動狀態中,學習是投入的,態度是積極的。我對學生的新發現及時給予肯定,正是由于時時處處的細心呵護,使學生天性中最靈動的東西發揮出來,切實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活動的平臺。使學生經歷猜想、探索、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探究,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知識掌握較好,對比例尺也有了多角度的認識,對其應用價值也得到體驗。

  新課程提出:數學教學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本課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與學生的心理特征,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關系。課前,讓學生收集地圖和圖紙,激活學生對看地圖或圖紙的興趣,初步感知比例尺在地圖和圖紙中的重要作用;課中,創設操作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把已有認知與經驗結合起來,通過課堂練習,同桌互相說出多種比例尺的含義,運用比例尺如何將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互相轉化,進而加深學生對比例尺的直觀認識,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課后,進行實踐操作,測量教室的長寬,用合適的比例尺畫出圖形,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6

  《比例尺》一課是比例的應用第一課時,以比、比例為知識基礎。本課時我預設的教學目標是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會應用比例的知識求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及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在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三大板塊:一:設疑: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是一定的,但是在大小不同的兩張中國地圖上(出示兩張中國地圖),這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什么呢?有什么奧密嗎?二、學習探索中國地圖。請學生量出每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并求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交流得出所求的比是1:41880000,為什么這幾個比是一樣的`?再得出在同一幅圖上,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是一定的,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比例尺。三、求比例尺和利用比例尺計算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拓展題:上海到北京的距離是1050千米,在一幅地圖上的距離是4厘米,廣州到北京的距離是5880千米,在這幅地圖上的距離是多少千米?這題可以依據比例尺一定寫出比例計算。

  一節課下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很高,特別是在處理一個生成環節的時候,學生討論得尤為激勵:在第三環節計算圖上距離時,如果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圖上繪制兩個城市的距離,與剛才這幅1:41880000的地圖上比較,有什么不同?有學生說:圖上距離會短一些,有學生說圖上距離會長一些,這時教師適當地點撥:數據比較大,你能否舉一個例子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于是,學生講出了1:10和1:100兩個比例尺,一個是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10厘米,一個是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100厘米,1厘米代表的實際距離越長在圖上畫的就越小。

  本節課欠缺之處:

  1、教師扶得比較多,學生的活動沒有充分展開。

  2、課時劃分應該更細化,本節課應更側重于認識比例尺,對比例尺意義的理解上,課堂時間的分配應該更優化。

  3、學習探究環節應該考慮得更為細致,同一道探究題可以給同桌兩人大小不一的中國地圖,造成矛盾沖突,更為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4、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拓展題,教師逐一將這幾種方法進行評價,而沒有很好地將這幾種方法聯系起來,應該在評價反饋的過程中找到這幾種方法之間的相通之處,不僅讓學生進一步地理解本課時的內容,在基礎之上加強拓展提升.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7

  課始,課件出示一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讓學生觀看并思考:為什么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卻能畫在這張小小的地圖之上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很快得出:是按一定的比例畫在圖上的。然后引入:對,是按一定的比例畫在圖上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比例尺。

  這一個環節,簡約,將學生直接引入了學習狀態。

  接著出示例題,通過讓學生寫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點明這個比就是今天要學的比例尺,這樣的教學引導讓學生用已有的數學知識“縮小幾倍,比的意義”為紐帶,進行正遷移。

  在教學中,求比例尺時,學生出現了不同求法,如圖上距離5厘米,實際距離50米,有學生將5厘米化成0.05米(常規的做法是將50米化成5000厘米),我就循著學生的思路展開教學,我和學生在認真傾聽學生講解的同時,對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與評價,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說明,學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樣的解法,但要注意書里的規范與完整。

  對于比例尺的意義,著力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中說一說、辨一辯。

  感悟:只要遵循學生學習認知規律,正視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掌握知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就會顯著提高。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8

  《比例尺》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反思整個學習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有以下幾點:

  1、預習前置。前一天晚上,我給了學生充足的預習時間,學生的預習為展示環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預習是展示之本,展示是學習之魂。

  2、導入簡潔。為學生學習新課內容騰出了一定的時間。

  3、展示充分。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堂上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思考,自己與其他學生交流,在交流中獲得新的知識,學生在自主預習和合作探究以后,把比例尺的內容展示的淋漓盡致,有些小組的展示內容甚至出乎我的意料,著實讓我有點兒始料不及。

  3、效果明顯。學生的學習效果從達標測試可知,95%的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良好,目標達成情況很好,可以說,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收到了明顯的.學習效果。

  誠然,這節課中也存在許多瑕疵,主要表現在:

  1、參與展示的人數相對較少,沒有達到人人參與的目標。

  2、展示的孩子追求盡善盡美,時間分配不夠合理,影響了練習的總量,直接造成了不能按時下課的不良后果。

  3、學習內容有點兒多,學生的學習顯得緊緊張張,忙忙碌碌,似乎學習過程不是特別輕松愉快。

  課改正在全力推進,我一定努力做得更好!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9

  在設計本節課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于是:我主動、大膽地重組教材,在引入階段,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國地圖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3幅平面圖“為什么同一個中國卻可以用大小不同的.平面圖反映?”,初步滲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順利引入課題。

  在認識、研究、推導、歸納“比例尺”概念時,我讓學生先測量了教室的長和寬,再試著畫一畫教室地面的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并且提供給學生一個學習資料,讓學生自己親自感受到畫圖的標準,在匯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認識縮小比例尺,針對學生們得到的很多結論,我將他們的作品一一展示給同學們看,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1) 8厘米: 8米=8:800=1:100

  6厘米: 6米=6:600=1:100

  (2) 4厘米: 8米=4:800=1:200

  3厘米: 6米=3:600=1:200

  (3) 2厘米: 8米=2:800=1:400

  1.5厘米:6米=15:6000=1:400

  讓學生抓住1:100、1:200、1:400…….進一步歸納出比例尺的含義和特性。創設一種可以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索與交流的時空的教學結構,讓學生在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更為充足的時間內從事實實在在的測量、作圖、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扎實有效,而且很容易被學生認可與接受,學生十分愿意在自己喜歡的課堂中展示自己、發展自己。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在訓練學生多說的同時還應注意多讓學生多動動筆計算比例尺、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20

  《比例尺》是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以及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教學比例尺的意義及其應用。這部分內容有較強的實際應用價值,它可為學生架起一道數學學習和現實生活之間的橋梁,使他們充分感受到數學的現實意義,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并為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調動經驗激趣導入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地圖,在社會、思品等學科中也都初步認識過地圖,對地圖是“按一定倍數縮小后的畫出來的”有足夠的感性經驗。立足于這樣一個基點,在課始我通過一個很有趣味性的“腦筋急轉彎”切入,為學生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并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到本課的研究載體之一――地圖上來。既而讓學生通過對不同地圖上的“莆田”進行比較,引導學生生疑激思:“為什么同樣一個莆田,畫在地圖上的大小卻不一樣呢?”由此使學生產生進行探究的欲望。

  這時我趁勢揭示課題,并問:“關于比例尺,你們想了解些什么?”引導學生進一步認定教學目標,明確探究的方向。

  二、任務驅動自主探究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同時,學生感興趣的任務又可以激發學生無窮的學習動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將學生學習比例尺的過程分為兩大版塊:一是帶著問題自學比例尺的意義,二是帶著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圖》的任務學習比例尺的應用。

  (一)學習比例尺的意義。這里,首先抓住學生急于認識比例尺的心理,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讓他們拿出自備的地圖,找一找地圖上的比例尺,再猜一猜它的'意思,然后再帶著問題進行自學。在自學過程中,通過精心三個問題引領學生展開積極思考。再通過匯報交流,使學生對比例尺的意義、主要形式和求法等獲得初步的理解。特別是針對本課教學的難點——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義,通過猜一猜,再舉例說一說(多角度表述),然后利用自帶的地圖互相說這三個層次,有效地進行突破。隨后教師提問:“想一想,學了比例尺,對我們有什么用呢?”再次將學生的視角投向生活,并進一步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二)學習比例尺的實際應用。數學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數學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而且還應是一種文化熏陶。皮亞杰說過:“兒童是具有主動性的,所教的東西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們發展,興趣是學生認知活動的契機和直接誘因。”因此,我沒有單純地“教教材”,而是著眼于“用教材教”,充分利用了莆田的鄉土文化資源,創設了一個以莆田旅游文化為主題的情境,并提出了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圖》的任務,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通過實際應用來加深對比例尺的理解,同時滲透熱愛家鄉的思想教育。

  三、實踐創造鞏固深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該為生活服務。”這是《課程標準》所強調指出的。在鞏固練習中,我繼續貫徹這一思想,充分利用前面創設的“旅游”情境,讓學生開展創造性的實踐活動。

  四、總結引新拓展延伸

  課末,讓學生以“說句心里話”的方式對本課的學習進行總結,并提出新的問題。一方面使學生通過總結,對本課學習內容進行濃縮和存儲,進一步促使其內化;另一方面,課雖盡,而意猶未絕,可使學生以更濃厚的興趣投入后續學習中去。最后,問學生“你課后還想研究什么?”激勵學生自主地選擇和完成課外作業。我繼續以“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為學生提供學習的資源,為學生拓寬學習的平臺,讓他們更深、更廣地回歸到生活中去應用數學,使他們的數學學習真真正正地在生活上拓展、延伸……

【《比例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六年級數學《比例尺》教學反思(精選6篇)05-28

比例尺的應用教案02-19

小學《比例尺》數學教案01-23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0-01

守株待兔反思教學反思10-01

反思守株待兔教學反思11-19

教學反思04-19

精選教學反思04-21

小學《比例尺》數學教案6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