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角》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8篇)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認識角》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角》教學反思 1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辨角、數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學生自學畫角是進一步感知角;辨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最后通過玩活動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其實我也在準備這一節課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雖然教學想法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第一次試講我用大的三角板和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大小,為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但學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來在正式講時作了調整,放手讓學生來玩變角游戲,在游戲中就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接著,我把黑板上畫的一個角的一條邊沿長,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沒有變,再把另一條邊延長,體會角的大小還是沒有變。
然后學生思考:如果把兩條邊縮短呢,這個角的大小會不會變?通過演示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系,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還有學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邊的長度有關,那剪刀的兩條邊就一會兒變長,一會兒變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數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并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認識角》教學反思 2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有以下幾個比較成功的地方: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探索的動機。
課的開始,教師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尋找角開始,接著,通過摸一摸、說一說,尋找三角板的角,逐步抽象出角的形狀。密切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可以使學生有親切感,自然地就會產生了一種樂于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二、巧設數學活動,激勵積極參與。
這節課中,我為學生的探索設計了一系列活動。首先,尋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認識角的特征;其次,畫角,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然后從形式多樣的圖形中標出角,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最后,通過玩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形狀,激發學生尋找角的秘密互相交流。整個過程,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興趣濃厚,學生一直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這樣獲得的概念,理解是深刻的,有助于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體現了課改中數學“活動化”的要求。
三、巧用多媒體,變抽象為直觀。
在初步認識角時,我運用多媒體,先在實物上描出角,再去除實物中非本質的屬性,抽取出角的本質屬性,引出角的圖形,幫助學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教學是一種遺憾的藝術,總是教然后才知不足,經過思考,總結如下:
1、畫角和比角前應給出操作的要求
在本節課對畫角的處理中,只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出的角的特點來自己畫角,如果在畫之前有要求,比如,比誰畫得快,畫得多,在畫的過程中挑選畫的`好的和畫的不對的,這樣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就會更積極,對角的認識就會更深刻。比角大小時應該給學生多加點思考性,比如,比誰做的角最大,比誰做的角最小,這樣既為后面學習比較角的大小做了鋪墊,還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了思維。
2、應該強調課堂教學的效率
本節課總體的課堂教學效率比較高,但是在一些細節上有欠考慮的地方,比如,在學生找角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先集體找,再單獨匯報,這樣學生就全員參與了,課堂教學效率就會更高。
《認識角》教學反思 3
記得這樣一句話:“聽過了,就會忘記,看過了,就會記住,做過了,就會理解”,所以在這節課,我們力爭讓學生去做數學,玩數學,注重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
(一)聯系生活,抽象出角的圖形
首先給學生提供各種實物教具和學具,讓學生觀察、感知,摸一摸、看一看它們上面的角。這個活動旨在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激起參與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接著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從剪刀、吸管和扇面上抽象出角的過程,使學生逐步擺脫實物,抓住角的本質屬性,初步感知角的特點。通過上面的一系列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這時我及時組織學生觀察、對比、討論:“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然后設計一組“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本環節的最后,引導學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說一說”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尋找周圍物體上的角,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及時對某些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與彌補,同時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并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當然這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努力,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獲!
(二)動手做角,感悟角有大小。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小棒,用自己的方法來做一個角,同桌互相說一說,擺的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什么地方,他利用兩根小棒擺出了四個角,說明這個孩子的空間思維能力是比較好的,我在課堂中是抓住了這個生成的,讓他將自己擺的角介紹給了全班同學聽,我覺得在這一點上還是做的比較好的。其后在教師示范后,讓生用紙片動手折出一個角,并標出角,指出頂點和邊,展示學生作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通過直觀的具體實物,使學生在操作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對角的了解更加深刻。
《認識角》教學反思 4
在本節課上,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努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知識。因此整個課時我將觀察、操作、演示、驗證、交流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系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難點時,通過操作事先準備好的多媒體動畫來開展探究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兩條邊拉開和合攏,角的'大小就發生了變化,從而讓學生體驗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關。針對如何來比較角的大小,使學生通過實踐意識到比較角的大小要把兩個活動角的頂點疊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條邊對齊,再看另一條邊,誰的張口兒大誰的角就大,從而有效地強化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效果不錯。但是教學中因為時間有限,我只能讓學生通過展示匯報來理解感悟,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在處理想想做做第四題時,我設計了折一折活動,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角,指指折出的角的頂點和兩條邊,最后頂點不變多折幾個比大小,操作起來困難最大。學生不理解更不會折。這還需要我再鉆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意圖。
數學活動可以說在每個課堂都有,但活動后到底有沒有取得效果呢?一堂課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通過這次活動我深深的體會到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作一名好的引導者、組織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能夠靈活調控,緊緊抓住數學本質性的東西進行交流;其次,在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好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學生有思考、有觀察、有交流是一種有效的活動),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參與面要廣,讓全班學生都能夠真真正正的動起來,教師也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最后,要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一些創造性活動,探索性活動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
教然后才知不足,如果教學觀念能更開放,增加豐富對角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的數學活動,讓學生人人參與,能面向全體,提高學習的有效性,這節課我想會更好。
《認識角》教學反思 5
這周講了《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的前兩課時認識角和認識直角,在認識角這一課堂活動中由于需要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和語言表述,時間安排非常緊湊,盡管如此,一節課還是沒有講完。對于“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讓學生找情境圖中的角這一活動,讓學生積極探索發言。
緊接著總結這些角的特征,(一個頂點,兩條邊)再然后畫角,讓學生用三角尺或者直尺畫角,并讓學生上黑版展示,進而總結畫角的步驟方法,最后比較同桌之間的角誰大誰小,進而提出如何比較,角的大小和誰有關等關鍵問題,通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在動手與合作思考中建立了角的表象,在相互交流中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充分讓學生參與進來。
在認識直角這一課堂活動中,我從實際生活出發,首先找身邊的直角,從而總結直角的特征,再折直角,讓學生動手操作,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折直角的.方法,進而點出最簡單的方法,最后用三角尺進行畫直角,找學生上黑板畫,再總結畫法,繼而用三角尺檢驗所畫角是否是直角,做后總結檢驗方法。通過學生自己學習、討論,加深了學生對直角的認識。通過尋找生活中的直角、畫直角等練習,讓學生體會到直角就在我們的身邊。
《認識角》教學反思 6
認識角這一課,聽說是很經典的老課例,作為二上,其實有著不小的壓力,現在就這一節課的反思做一個梳理。
1、經過了仔細研讀教參,教材以及從賈老師的一上中學到的亮點。
特別是課研討。最終經過整理確定了上課思路和流程。較滿意的地方是思路還算清晰明了,有層次感。但是本節課學生操作活動較多,如何能讓學生的操作變得更有意義和有層次?充分發揮操作的.意義,尤其是折角的部分,我就一直讓學生折,沒有實際意義。這部分的處理不夠好。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我對這部分沒有真正分析透徹,他想傳達給學生的思想和知識我沒有理解。
2、教材的重點部分如何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學生掌握的還算扎實,揭示角的特征也是引導學生看,摸,總結,在學生說到角都有兩條線時我畫了兩條彎曲的線,由此學生意識到這不是角了,從而探究出角的兩條線是直的。這兩部分教學都還算滿意。但是在難點部分,節奏沒有掌握好,難點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開程度有關這個知識點教學還有待加強。由這點處理的失敗我想到一,我預設的不到位。我沒有很好的了解二年級學生的知識經驗,過好的卻不現實的預設了他們的學習和語言表達能力,以致于在備課時這部分我沒有花費很多的時間,沒有預設到如果學生說不出來: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開程度有關我該怎么引導或者怎么揭示。果然課堂上學生只是意會卻表達不出來,我手足無措。所以預設和了解學生很重要。同時教師的課堂靈敏性也是至關重要。
《認識角》教學反思 7
教材是數學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認識對象,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本節課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緊緊圍繞教學的重、難點,打破教材的局限,重組教學材料,使教材變得生動活潑,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
1、結合生活情境,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開課伊始,我使用游戲“摸圓形”教學手段引入新課。利用這一情境,引出新課內容—角的學習,體現了“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這一精神,然后與生活經驗緊密結合,找生活中的角,自然過渡到新課教學。尤其是由生活中的角引出數學中的角這一環節的處理上,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適應于幾何圖形從立體到平面的知識體系。
2、利用卡通情境,讓學生在趣中悟、樂中學。
“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這是國標本實驗教科書的一個特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卡通動物帶領闖關為主線設計教學活動。在卡通動物的帶領下,一步步展開教學,課堂上學生始終樂此不疲、興趣盎然,整個數學活動充滿童趣,學生在趣中悟、在樂中學。
3、安排自主活動,讓學生在動中悟、做中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上我都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這節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性、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
《認識角》教學反思 8
本節課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角是一個抽象圖形,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動手做中發現數學的課堂。通過讓學生感知角、找角、畫角、做角演示角、欣賞角一系列活動來進行,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數學離不開現實生活
“角”這一內容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們生活中學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是角,在學生腦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實物上,沒有一個具體的幾何圖形的概念。因此我結合教材內容從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出發,讓學生來初步感知角,并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離不開數學。這一節課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二、數學離不開細心觀察
在從具體物體上抽象出角后我引導學生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邊是直直的)。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然后再來指導學生正確的指角的方法。然后及時完成“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
三、數學離不開有序活動
通過“找一找、指一指、說一說、畫一畫”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的書本上、三角尺上尋找角,并通過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的'活動過程,再次加深了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動手做一活動角”是本課一個重要的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做一個角,然后再來指一指這一個角,這里鞏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認識,然后再通過引導學生想辦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變小一些來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最后再通過觀察生活中的活動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與扇子(或剪刀)的打開與合攏有關。
本節課我始終堅持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不僅主動獲取新知,堅持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當然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較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當學生在個別問題的回答上語言表述還不完整不精確時,老師沒有及時指出和糾正,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表達不夠清晰,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二是教師要作一名好的引導者、組織者并不是那么容易,個別同學比較活動角時學生思考、交流組織不夠高效,因此在今后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能夠靈活調控,緊緊抓住數學本質性的東西進行交流,要引導好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讓學生有思考、有觀察、有交流,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參與面要廣。
三是教師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嚴謹,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斷積累和探索。
《認識角》教學反思 9
本節課的設計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知識水平在課前教師針對學生己有的認知水平,設計本節課的重點在于比較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大小和邊之間的關系。通與普通的教學相比,本次教學更強調學生參與角的概念的形成過程,同時注重了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的感悟。學生得到的知識是通過他們自己動手操作而得出的結論,并不是由老師包辦。
教學中以學生的主動探索學習為基本活動形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敢于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整個教學過程,無一不是學生的主動操作與探索,可以說,正是由于教師敢放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才有了學生的全員參與,才形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體驗。
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歷性,即讓學生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經歷教學的過程中,逐漸建立概念。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清晰的空間觀念。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就教育過程而言,重要的不是著眼于學生現在己經完成的發展過程,而是關注他那些正處于形成的狀態或正在發展的過程。從前期的調查中,可知絕大多數學生對于角并不是一無所知,他們對角己經有了很樸素的初步認識,故教學中可以深挖角的初步認識的內涵,這也對教師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認識角》這一課中,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圖形是角。課堂教學中針對性的出現練習,讓學生明白,兩條線相接的地方不是一個尖尖頂點,而是一段彎曲的線,所以不是角。兩條線沒有一個公共頂點,所以也不是角。
由于學生對怎樣的圖形是角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故本節課教學步驟有所調整。首先課前引入環節進行了設計,在發現角的這一環節,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師只是起到引導作用。雖然學生并沒有形成角的概念,但是能夠初步辨認出現實生活中的很多角。所以,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角的環節不需花費太多時間,重點在于如何畫角、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
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中,加入一定量的時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創造出角,這就是將學生大腦中己有的角的形象用具體的實物呈現出來。接下去,通過分組合作討論、全班展示交流,教師會盡可能的讓學生展示自己創造出來的作品,再給予適時的引導和評價,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創造工作,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培養。這既保護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又在交流中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角的認知。
而通過活動角的操作,學生在把角變大邊小的過程中,將進一步明白角的大小和兩邊張口的大小有關,和邊的長短無關。強化了認知,在他們的動手活動中,獲得了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他們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中感受,在感受中思考,從而把握概念的本質、建立清晰的空間觀念。
通過后續調查,筆者發現學生對于角的大小的'辨別方法,己經有了很直觀的認識,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直觀的材料,通過課堂上一系列有關角的大小的操作活動,學生己經在腦海里建立起角的大小的概念。明了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大小有關,與邊的長度無關這一角的特點,初步發展了空間觀念。
但是問題同樣存在,學生在教學后對角的概念己經有了本質的理解,他們在教學后,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夠舉一反三,他們己經能夠找到角,但是他們對兩個角拼起來也是一個角這點,還缺乏一定的認知。
而這一點則需要教師在課后加強引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舉一反三能力。可以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在練習紙上畫一畫角的符號,同時標上數字的方法。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更多的是形象思維,他們無法在大腦中直接形成很清晰的角的形象。通過畫圖的方法,能讓他們把頭腦中的表象具體到紙上。在畫的過程中,學生頭腦中會產生沖突。兩條邊能組成一個角,在中間再添上一條邊,則又形成了兩個角。那么,原來的那個角算不算角呢?沖突產生學生自然而然會理解,原來的那個角也要計算在角的總數之內。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空間觀念也獲得了建立,同時思維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
《認識角》教學反思 10
這是一節關于角概念建立的課,本節課是讓學生認識角,但是對于角具體的特征,學生了解不清楚。本節課的難點內容是讓學生掌握比較角大小的方法,角是非常抽象的,必須通過學生全身心的參與,用多種感官來感受角的大小,逐步建立角大小的判斷方法。本節課我感受深的有以下幾點:
從生活物體中抽象出角。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本節課先讓學生辨析生活中的角和數學上角的區別,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的是數學上的角。再通過物體“剪刀”、“鐘表”、“三角尺”的出示,讓學生仔細觀察,從這些實物種抽象出角,初步建立角的幾何圖形的表象。
在學生初步感知了角后,再讓學生指出剪刀張開與合攏時角的所在,讓學生初步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再結合鐘表的出示,不同時間時針和分針形成角的`大小也不同,讓學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而且角還是有大有小。這樣從實物到圖形,再從圖形到實物的反復轉化,使學生經歷了“數學化”和“再認識”的過程,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形成原因,使學生的空間觀念不斷的生發并逐步的形成。
在活動中加深對角的認識。空間觀念的形成,必須要有動手操作的過程,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更需要通過動手操作來完整的形成知識的模型。因此,學生初步感知角后,應讓學生動手做角。學生用準備好的工具,如小棒、折紙、鉛筆、繩子等,用自己的方法來做一個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成了各種各樣的角。其實這種做角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把頭腦中角的表象再現出來的過程。這個動手實踐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想象、嘗試、驗證、反思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才能逐步加深對角的本質的認識。
做完角選擇一部分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豐富學生角的表象,加深對角的認識。同時,比較兩個學生所做角的大小,讓學生實實在在的感受到角確實存在的大小,讓學生發現比較角的大小時,把兩個角的頂點重合,一條邊對齊,另一條邊在外面的角就要大。這能讓學生比較直觀的發現,角的邊叉開的大,這個角就要大一點,叉開的小,角就要小一點。同時也為下節課認識銳角和鈍角做好方法上的鋪墊。
《認識角》教學反思 11
相麗老師的《認識角》一課是在學生對角的認識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的教學中,相麗老師較好地利用了這一點,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本節課在設計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相麗老師抓住了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里特征,上課一開始就運用富有生活趣味的'談話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然后恰當運用光盤,集圖、形色于一體,讓學生仔細觀察,形象直觀地感知角,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重視小組學習、促進合作交流。
實踐證明,小組討論有利于全體學生主動性的發揮,有利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在教學中,相麗老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重視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拉一拉,擺一擺等動手實踐活動,使學生輕松地認識了角,并學會了比較角的大小。同時學生也養成了邊觀察邊思考的良好習慣。
3、注重培養低年級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但他們接受信息比較快,愿意想象,思維活躍。課堂教學中,相麗老師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采取不同的方式表達想法,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如學生自我介紹角這個環節,學生大膽想象,相麗老師站在培養學生創新意思的高度,從低年級開始就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熱情,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比較,去思考。
《認識角》教學反思 12
1、本節課能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習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學數學,將數學教學變成活動的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親自感知、親身體驗,在感知和體驗中進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大家操作、討論、發言,都躍躍欲試。
2、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直觀的認識角,體驗角的`特征,學生用圓形紙折角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角,如:因教學時間關系,這里我沒有多用些時間。反思起來,如果當時我能抓住時機,及時展示學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做出評價,到學生體驗角的特征后,再讓學生思考并判斷自己折的是否是角。這樣,在凸現學生個性思維、個體差異的同時,能夠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角的直觀認識。
3、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根據需要進行動手操作是非常必要的,這樣可以把抽象的邏輯思維轉化為直觀的感知,因此,本節課設計的學生動手操作的部分,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理解透徹,加深了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掌握和應用,達到了滿意的效果。
《認識角》教學反思 13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判斷所給的圖形是不是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動手做角,最后通過操作讓學生認識到角是有大小之分的,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
在教學之前,我仔細品味教材安排每一個環節的.目的和作用,在教學安排中,為了與教學目標相一致,不刻意拔高教學要求,但也要求每個學生都能夠達到這節課的基本教學目標,能夠了解角的基本特征,能夠認識生活中的角,并舉例說明,體會角有大小之分,能夠直觀判斷角的大小。教學中,我通過課件將數學知識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通過安排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材料來動手創造一個角的過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每個學生都有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這一點符合現代課程標準的要求,讓所有學生都參與課堂,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總體來說,這節課在課前的精心準備下,已經基本達到課前制定的教學目標,所有學生都已經基本認識了角并了解了角的基本特征和角的組成。找角,就是學生自己在生活或周圍環境中找到角,并指出角的頂點和邊給同桌看。這一環節,學生積極尋找,在教室中找到了許多角,然后老師出示與生活遠些但非常著名的圖片讓學生從中找到角。這一環節中,血紅色呢個可能因為人多緊張等原因,雖然我要求了有需要的可以離開座位直接指給同桌看,但除了我請個別學生匯報時他們才離開座位指,其他學生只是在座位上籠統的說哪里有角,包括在老師給的圖片上找角都是我指,因為條件不行,沒有合適的東西讓學生在大屏幕上指,這就把指頂點和邊的過程沒有很好的凸現出來。雖然在后面的辨認角的過程中,學生都能夠正確判斷并說明理由。
教學中,“制作角和比較角的大小”這兩個環節是穿插在一起進行教學的。在創造角的過程中,因為有大圖釘等學具,在操作中,我特意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讓學生在操作中注意安全,這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自己可以親自動手操作,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習熱情高漲,而且不同的方法和學具創造出了很多不同的角,因為這一活動,學生心情激動,久久不能平靜,所以教室里一時之間出現難以控制的混亂場面。我想如果在操作完成和展示部分作品之后,讓學生在同桌或者小組中比一比自己做的角,看看誰創造的好?比比誰的角大?誰的角小?這樣安排不光可以讓學生比過之后恢復心情,而且將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更好的穿插其中,將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一活動環節如此處理將顯得更為合理和恰當。
這節課之后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融入到數學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活動,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數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并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是數學教學首先應該做到的。
《認識角》教學反思 14
《認識角》是我們低數組大組匯報課,對劉老師的這節課,我們有以下幾點學習的地方。
第一,貼近學生的生活,從生活的常見物品中引入新課,例如剪刀、五角星、扇子等等,進而把生活中的原型抽象成數學概念,在通過對教的認識尋找周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充分體現了數學知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讓學生經歷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過程,將數學知識植根于生活的沃土。
第二,從直觀形象的'事物入手,重視讓學生親自感知。教的概念比較抽象,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根本無從解釋、概括,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征,劉老師多處讓學生親自感受、體會。例如新授前先讓學生觀察實物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圖形后,讓學生在生活中找角,通過這樣不同層次的感知,初步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
第三,注重學習過程的動手操作,劉老師多次讓學生動手操作,做角、玩角、比角,這些活動不僅僅圍繞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玩中學,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再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第四,教學重點、難點突出,教學過程層次清晰。由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開始,接著用不同的材料做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并探索出多種角的大小和比較方法。這樣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把學生的學習狀態有被動變為主動,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在玩中學,在做中學。
《認識角》教學反思 15
《認識角》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主要讓學生經歷由實物上的角抽象為幾何圖形的角的過程,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學會畫角,會比較角的大小。因此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
找角是通過先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物體角初步感知角,再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認角是通過練習辯一辯怎樣才是一個角,幫助學生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并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系,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在處理的過程中感覺稍快了一點,應讓學生來比較任意兩個角的大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可讓同桌兩人用此方法相互比較一下兩人做出來的角的大小,效果可能更好一點。還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數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并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成功之處:
1、本節課,在認識角這個環節,我根據教學目標利用生活中常見的課本、紅領巾等,讓學生經歷從生活情境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設計了找圖片中的角、摸角、搭角、找生活中的角等活動將角抽象出來使學生更加直觀的認識角,學生學習效果不錯!
2、在體驗角的特征時,我安排了一個環節,讓學生在三角尺上找出一個角,摸一摸它的頂點和它的邊,讓學生說感覺,通過摸角(觸覺的參與)這一活動加深了學生對角的特征的理解。
3、通過本節課我認識到在以后的教學中對教材的解讀要更加充分,每節課要充分理解教材的意圖,每節課都要充分看教學用書。要充分領會“大卡通”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不足之處:
本課設計雖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但在教學實踐中,我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地進行調控,我應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問題加以引導。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整節課為達到認識角、感知角有大小,我安排了一系列活動,由于活動次數過多,導致時間不夠充足,沒能讓孩子真正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去,活動效果不明顯,課件的演示和老師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真實體驗。這就需要教師安排活動不能流于表象,要給學生充足的活動時間。教師要樹立培養學生能力的意識,在教學中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使教學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我也有困惑:首先,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確實有傳統教學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它又不是一種十全十美的教學手段,同時也存在著局限性,怎樣把多媒體的輔助教學與其它傳統手段有機結合并使之更好的為課堂教學服務,其次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流于過場的傾向,怎樣實現這一學習方式的優化及發揮其最大功用,這些問題仍值得不斷探究和實踐!
《認識角》教學反思 16
在本節課上,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努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知識。因此整個課時我將觀察、操作、演示、驗證、交流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系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難點時,通過操作事先準備好的多媒體動畫來開展探究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兩條邊拉開和合攏,角的大小就發生了變化,從而讓學生體驗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關。針對如何來比較角的大小,使學生通過實踐意識到比較角的大小要把兩個活動角的頂點疊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條邊對齊,再看另一條邊,誰的張口兒大誰的角就大,從而有效地強化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效果不錯。但是教學中因為時間有限,我只能讓學生通過展示匯報來理解感悟,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在處理想想做做第四題時,我設計了折一折活動,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角,指指折出的角的頂點和兩條邊,最后頂點不變多折幾個比大小,操作起來困難最大。學生不理解更不會折。這還需要我再鉆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意圖。
數學活動可以說在每個課堂都有,但活動后到底有沒有取得效果呢?一堂課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通過這次活動我深深的體會到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作一名好的引導者、組織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能夠靈活調控,緊緊抓住數學本質性的東西進行交流;其次,在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好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學生有思考、有觀察、有交流是一種有效的活動),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參與面要廣,讓全班學生都能夠真真正正的動起來,教師也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最后,要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一些創造性活動,探索性活動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
教然后才知不足,如果教學觀念能更開放,增加豐富對角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的數學活動,讓學生人人參與,能面向全體,提高學習的有效性,這節課我想會更好。
《認識角》教學反思 17
1、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
“認識角”的直觀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教師設計了認一認、比一比等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
2、給學生創設自由度較大的學習空間與時間。
教師敢于放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展過程,尤其是比較角的大小環節,為學生提供判斷思維的空間,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認識,在相互交流中發現角是有大小的,進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一層緊扣一層,層層都體現出學生的自主參與性。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由易到難,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加深了學生對直角的認識。通過用重疊法、比一比等練習,認識了直角、銳角和鈍角之間的大小關系,讓學生體會到這些角就在我們的身邊。
《認識角》教學反思 18
《認識角》這節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知識,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的空間觀念將得到進一步發展,由于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主要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學生的空間觀念還不強,學生對角的認識往往只是借助于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把重點定位于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所以教學時我采用的是先讓學生感知角,豐富學生的感知;二是在生活中找角,鞏固對角的認識;三是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四是畫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五是演示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六是總結介紹角,提升學生能力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活動,我有以下一點體會:
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動手做中發現數學。通過讓學生感知角——找角——做角——畫角——演示角——介紹角一系列活動來進行,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整節課下來,學生不僅積極參與主動獲取新知、同時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鍛煉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提升。在過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想一想、玩一玩、比一比、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系這一特征。
總之,整節課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不僅主動獲取新知,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教學是一種遺憾的藝術,總是教然后才知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是教師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嚴謹,以后多學習加強鍛煉;
二是個別同學玩活動角時沒有思考問題,老師放任自流,沒能及時調控好,以后需加強。
三是角的大小比較中我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認識角》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04-08
《認識角》教學反思10-27
《認識角》教學反思04-29
認識角教學反思04-16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4-02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3-28
課文《角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04-27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通用10篇)04-30
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范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