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0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么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桂花雨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桂花雨教學反思 1
剛上完這一課,學生反響很好。學生基本上都認真傾聽,認真思考,能隨時跟著我的思路走。這堂課對“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和“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這兩個句子的引讀做得很充分。先從學生們的整體感知中引出了母親的這句話“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讓學生了解了杭州滿隴覺山上的桂花香時,再去仔細品讀母親這句話的含義。讓學生去文中找出描寫家鄉桂花香的語句,交流,出示,自由讀,齊讀,指名讀。就這樣引到“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這句話。而在學習這句話時,抓住了一個“浸”字,一個時間“全年”,一個范圍“整個村子”,讓學生領悟“浸”的妙處,并且給全年換一個詞,很多學生想到了“永遠”、“永久”、“一輩子”等等。在學生的反饋中,進行及時引讀。而對“整個村子”讓學生們展開聯想浸在桂花香里的都有村子里的什么。學生們想到了花草樹木到房屋家具,以及村里的`人們。
而在教搖桂花的樂時,讓學生自主體會第五段作者感受到的快樂,并且聯想“搖呀搖都搖下了什么”。
就是從桂花香和搖桂花的樂中體會母親的話語“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學生也有所悟,有所感。
這節課的不足是板書設計的不是很合理,如果能再加入小練筆,就更好了。
桂花雨教學反思 2
小學語文第九冊中的《桂花雨》是一篇自瀆課文。文中彌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美好的回憶,是一篇優美的散文。
新課程提倡,教師應遵循學生發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就要求教師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并思考相應的對策。
所以在設計《桂花雨》的教案時我盡量以學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并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并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一說自己不能忘記的人和事,在閱讀學習中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后從學生從讀懂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然后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于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
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樂的大事?學生發言熱烈,覺得很開心,這時學生融入課堂中間,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接著讓后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后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設計了一個辯論題:到底是作者家鄉的桂花香,還是杭州的桂花香?學生一小組為單位展開熱烈的討論,在各種觀點的交流過程當中自然的體會到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深情。
教學反思: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學生“學”的引導。相信學生,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扎實牢固。給學生的理解與表達留有足夠的空間,學生自然就會碰出智慧的火花。
桂花雨教學反思 3
很榮幸在學校和教研組的關注下,十二月初我參加了三校聯誼研討課的執教。雖然課文上完了,但留給我的卻不僅僅只是一堂課后的感覺。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想,為什么這課與預設的會出入那么大?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為什么我會接受不了這樣的教學?難道真的是我的教學理念不對嗎?等等疑問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直到最近才覺得有了些許明朗。
一、學生永遠是主角
首先我想我的課與預設的出入這么大關鍵就是我沒有備好學生的課。雖然試教時分別上了四年級與五年級,感覺也不錯,但我沒估計到正式上課時學生的狀態是不一樣的。他們很緊張,而我恰恰沒有很好地舒緩他們這種情緒。在課始的閑聊中,學生談家鄉給他們留下的記憶時我就沒有很好地引導他們說具體說生動而是匆匆走了一個過場,以至于自己就開始對整堂課沒有底了。如果那時我能放松地引導學生好好聊聊,輕松聊聊,相信學生不但會徹底放松還會更容易進入整堂課的情景中。就如王紅校長點評時所說的“學生是活的,不可能與你預的那樣一成不變的。”是的,學生是鮮活的,怎么可以用我試教時得來的經驗套呢?我真的忽略了這堂課的主角了,所以把學生永遠把在第一位,讓你的學生永遠是主角這對于上好一堂課至關重要。
二、散文的形散教學
其次《桂花雨》是一篇散文,從沒嘗試過散文教學的我現在想來那堂課其實可以用更開放的形式教學的`。不管課前怎么備課其實上的時候完全可以放開上,特別是本課,既然是散文,何不學學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呢?讓學生質疑,在解惑的時候抓住干線──桂花雨為什么能牽動我和母親的情思,這到底是是什么?或許學生在質疑解惑的過程中自然就會理出那條線──我的搖花樂和母親的思鄉情。但很遺憾我只是在開頭讓學生質疑,然后又是走過場一樣趕緊引到我預設的步驟中來,我怕學生的開放會漫無邊際,會讓我點不了題結不了尾。說白了我不敢放手教學,依然是循規蹈矩地按教學設計上,所以才會上得連自己都感覺很生硬很牽強,感覺我在拉著學生走完整堂課。現在想來真的是慚愧啊!其實無論學生怎么理解我只要抓住主線不就是讓自己的課也與文本結合起來了嗎?那才是真正的散文教學啊!
遺憾也是一種收獲,雖然這種收獲有些苦澀,但這樣的收獲會更長久,一堂研討課讓我看到了自己關于語文教學的薄弱點,也讓我明白了我的語文教學發展的前進方向,相信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研究會讓我在語文這條道路上成長得更快!
桂花雨教學反思 4
《桂花雨》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寫的,語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這篇文章,我只是被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打動,如同沐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當我再深入地去讀,去了解琦君時,我卻在那迷人的香氣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鄉之情。但是這種鄉情難忘、童年難忘的情懷,卻不是簡簡單單、大大略略地就能夠感受到的,需要仔細地從字里行間細品方見。那么在我的課堂中,我如何讓學生也能有這樣的體會呢?反復參考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結合著本班學生實際,我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
“搖桂花”這一段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情緒。我給了充足的時光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圈畫出你認為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并在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旁邊做一些適當的批注。之后在學生交流課文中表現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
(1)“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著母親問:“媽,怎樣還不搖桂花嘛!”這一句我主要讓學生自我交流體會,在交流中啟發學生感受到這一年一度的搖桂花對琦君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樂事。為了幫忙學生進一步感受琦君對搖桂花的期盼和迫切情緒,我創設情境進行了“三讀”琦君的話。
(2)“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讓學生嘗試把靜止的'文字想象成一個個動態的畫面,描述畫面中出現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小女孩。學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天真可愛活潑,忙得不亦樂乎的小姑娘形象。
(3)“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運用了創設情境——撒桂花,讓學生感受桂花雨的飄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搖桂花的快樂。而提示語的填寫則更加讓學生領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語言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母親說的這句話是全文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質疑,到介紹故事背景讓學生深入體會母親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濃淡,比的是感情,與其說母親談的是桂花,不如說母親在表達自我的思鄉之情。
而學生創作小詩,則把學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鄉情》的音樂聲中學生更進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著她淡淡的鄉愁。所以詩句的誕生自然而然。這天課堂上馬昊天創作出的“風景還是故鄉的美”則出人意料地給這首古詩添加了一個總結句一樣。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少數學生的活躍以及精彩的發言給課堂增添了很多亮麗的風景,但是我明白這種熱鬧的背后還有很多默默地靜坐著一言不發,甚至連腦筋都沒有動一下的學生,他們從這節課中究竟學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也許正是我長期以往在課堂中一貫的教學風格,導致了這個班級的兩極分化。我務必深入思考,怎樣樣做到抓中間,促兩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我前進的步伐。
桂花雨教學反思 5
《桂花雨》是部編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整節課設計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后緊緊抓住“桂花香、搖花樂、思故鄉”幾個板塊,通過朗讀、想象、感悟,因勢利導,引領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最后拓展閱讀,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課堂教學目的就是通過語言文字的比較與訓練,使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結合。
一、走進桂花雨
教學伊始,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課文,接著揭示課題《桂花雨》,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了解本篇課文中寫了什么景?又寫了什么事?學生馬上就能明白,課文寫景寫的是桂花;寫事寫的是搖桂花。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本篇課文既是寫景,又是寫事,并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正是通過這樣的情景制造,讓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形成良好互動,也把各個教學環節發揮得淋漓盡致。總之,運用舊知引入新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能形成較好的學教氛圍。
二、品味桂花香
品花“香”,得寫“法”,感悟用詞的精妙。教學的關鍵環節是讓學生體驗課文中“桂花香”,抓住全文中出現的八個“香”字。但是課文中的八個“香”每個都有不同的表達方法。讓學生自己找出這些帶“香”字的句子后,指導學生朗讀每個句子,引導學生通過做批注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討論、交流這幾句帶有“香”字的句子獨特的手法。如:“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這句話是運用了夸張的寫法,另外還有比喻、對比等寫作手法。盡管學生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會出現一些錯誤,但是,要鼓勵學生不要怕出錯,大膽展示自我,孩子們會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很好地品味出了這些句子的獨特之處。接下來是要讓學生劃出寫“香”很妙的詞,并品讀作者用詞的巧妙,特別是對“浸”字的品讀引導到位,使得學生理解透徹,進而對桂花香也感悟到深處。這不僅使桂花的“香味”悄然飄入學生心里,而且在“潤物無聲”中學生體會到了獨特的寫作手法和用詞的精妙。教學環節中采用自主、探究法,老師適當地點撥,通過自讀自悟的形式品讀句子,品味詞語,做到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相融合。
三、體會搖花樂
通過動作、語言描寫,體會搖花樂,獲得語言“味”。體會“搖花樂”環節的教學,是引領學生閱讀文本,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及動作反復品讀,并且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進行想象,從而充分體現搖花的“樂”。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同時,用動畫的形式再現“桂花飄落”的情景,特別是讓學生扮演兒時的我,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等這些詞語,充分體驗桂花雨落下時的心情。“搖花樂”情景的再現,使學生在朗讀賞析后加深了對“桂花雨”的理解。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在理解中閱讀。隨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給學生假設就在這棵桂花樹下,會用怎樣的動作、怎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快樂呢?學生結合對文本的理解,展開想象,練習說話。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完全置身于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四、感悟故鄉情
再現送花情景,感悟濃濃的故鄉“情”。上這節課的主旨是通過感悟課文的景及物進而來體會思鄉情。通過對前面“桂花香”及“搖花樂”兩個環節的感悟,學生已對桂花充滿了深深的喜愛之情。這一環節教師要抓住文中母親的話“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讓學生進行感悟交流。在感悟交流中,學生會深切感受到了小小桂花所蘊含的.濃濃的情。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采用讀、思、想、練、演的方法學習,讓學生扮演文中幼時的我和鄰居阿婆,再現當年的“我”為鄰居送桂花的情景。讓學生同桌合作練習表演,然后指名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學生再一次感受到桂花所蘊含的鄉親們那濃濃的鄰里情誼,深化了學生對文中重點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懷念家鄉的感受更加深刻。
五、走近搖花人
教學的最后環節是對作者及其寫作風格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并且摘取作者其他兩部作品中的《家鄉味》、《水是故鄉甜》中的句子進行深情的朗讀,在這樣的朗讀中巧妙地加深了整堂課的感情基調。
這節課,重視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想象、交流”等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以情感人,強化內心體驗。雖然文中所體現的生活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但童心是一樣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進行閱讀和探究,讓每一位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實現共同提高、共同體驗成功歡樂的目的。
桂花雨教學反思 6
本課是略讀課文,教學本課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了解課文大意,知道桂花給作者帶來了哪些快樂。然后讓學生再讀課文,抓住重點語句讀中想象當時的情景,如“我又想起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這下我可樂壞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感悟重點語句的含義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當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讓同學間進行交流,教師適當點撥。最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搖花帶給作者的快樂,以及無窮的回味。
新課程提倡,教師應遵循學生發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就要求教師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并思考相應的對策。
所以在設計《桂花雨》的教案時我盡量以學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并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并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一說自己不能忘記的人和事,在閱讀學習中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樂的大事?學生發言熱烈,覺得很開心,這時學生融入課堂中間,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接著讓后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后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設計了一個辯論題:到底是作者家鄉的桂花香,還是杭州的桂花香?學生一小組為單位展開熱烈的討論,在各種觀點的交流過程當中自然的體會到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深情。
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學生“學”的引導。相信學生,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扎實牢固。給學生的理解與表達留有足夠的空間,學生自然就會碰出智慧的火花。
桂花雨教學反思 7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后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
面對這樣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優美,很難取舍。在第一次對文本進行解讀后,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
一、談話營造閱讀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這個塊面的教學上,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二、享受搖花樂,體悟母親的思鄉情懷
借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有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
但是,在把這種對教材的解讀實施在課堂教學后,我們卻發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對文本進行細讀后,過于拘泥于文本,覺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葉葉都值得學生去體悟,都想跟學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師自已對文本的解讀來觸動學生。學生在下面聽著老師很激情得投入著,他們的情感體驗遠沒有老師那么強烈,甚至說是很少的。我們認真地檢討,發現我們老師的教學思路其實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學生的學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們很吃力地跟著老師在文本中跳來跳去,而面對文本、潛心閱讀、自我感悟的`東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個這樣的問題擺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師的解讀與學生的認識走在一起?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強加于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引導學生發現,于是我們對教學的順序進行了如下調整:
1、從課題入手,營造閱讀期待: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麗,體會那份搖花的快樂。
2、品讀“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對比母親的話,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過家鄉的桂花:
這里,出示杭州滿覺隴的桂花,的確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為什么母親還是認為家鄉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讀,再次品味那搖花樂,那桂花香。于是這份快樂更樂,這份花香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鄉的層面。
這樣的處理,不僅老師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師也以一個學習伙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
其實,這樣的生成過程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當我們在仔細解讀文本后,滿心歡喜地想把這種閱讀體驗帶給學生時,卻由于學生的一下子難以達到這種體驗,使教學效果備案阻滯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實踐。不過,與其說是痛苦,不如說是一種教學的磨勵。
桂花雨教學反思 8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十分優美。初捧這篇文章,我便愛不釋手地讀起來,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著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可是,雖然文章充滿著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一樣得從字里行間細品方見。所以必須要將自我全身心放入文章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頭就是我今日在課堂上的小小的體會: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資料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歡樂心境。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并概括文章主要資料,然后從課文插圖入手,讓學生說說圖畫上的資料,再從文中找出描述圖畫資料的相關段落,讓學生朗讀后劃出重點語句,然后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于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境和“搖桂花”的歡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主角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歡樂之情。對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導學生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然后又讓學生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境,然后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終,引導學生回憶自我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本事的遷移。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于像我這樣普普通通的一線教師來說,更是遺憾多多。前半堂課課堂很沉悶,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景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當學生劃出了描述香氣的句子談感受時,脫離了文本具體的語言環境,孤零零地那么幾個句子,確實很難入情入境。讓學生自讀4、8小節,在語境中感受體會,或許情景就不一樣了。我感覺教師牽得痕跡太濃,略讀的味道沒上出來。但具體如何放,我不明白,這方面僅有以后多關注,在教學實踐中爭取摸索出一點教學略讀課文的方法來。
經過這次上課,我發現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或許,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過來的,但學習無止境。
桂花雨教學反思 9
這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寫了在家鄉搖落桂花時的情景,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 花樂”表現了兒時生活的樂趣,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搖花樂中體會到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的懷念是教學的重點,教學難點是體會母親說的“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所表達的感情。
《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朗讀。在如此淡雅的文章教學中,我采用以讀代講法:用“讀”來理解課文,來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我把指導朗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積累。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課堂上“讀”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指導學生讀出喜愛:課文的第一小節主要寫了作者最喜歡桂花。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時,我就是抓住了“最”字進行做文章,問學生作者最喜歡桂花的什么?學生開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但如果僅僅是香氣迷人可能并不一定引起作者深深的喜愛,對桂花的品格也是作者深愛的原因之一作者還喜歡桂花的“謙虛”,“不愛張揚”。開始學生理解不到位,我就讓學生靜心默讀課文,一遍下來,學生舉手了,找到了課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艷”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指導學生讀出快樂:課文的第三小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著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的鄉情。在教學中設計了感悟---理解—朗讀—體會的教學過程指導學生讀出我在搖桂花時的樂趣。
指導學生讀出真情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在學習這段時將作者琦君的生平和《桂花雨》的原文錄音出示通過拓展寫作背景幫助理解難點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中理解文章的中心,,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用“自讀、自悟、合作討論、想象、交流”的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自己讀懂的那部分內容進行重點閱讀和探究,注重以讀為本,做到師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實現共同提高、共同體驗成功歡樂的目的。
桂花雨教學反思 10
《桂花雨》主要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這篇文章非常優美,使人讀后真的象浸潤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
文章表達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不讀就無法理解其中豐富的意蘊,不讀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濃濃的情感。因此,我在這堂課上以讀代講,以讀促情的做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抓文本用心讀
課文的理解靠讀,字詞的掌握靠讀,語感的領會靠讀,主題的把握靠讀,學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讀。好的朗讀勝過繁瑣的講解。因此,在整堂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先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接觸范文,仔細揣摩,反復體味,內心融入。
第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做到每讀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讀;
第二,選好讀的重點去讀,一篇課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須選擇有助于進行詞句訓練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題的、有利于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內容作為重點來讀。我采用范讀、朗讀、默讀、自由讀、引讀、配樂讀、師生互讀等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若能長期堅持這項訓練,讓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中美讀
在課堂上,要想吸收和積累生動的語言,就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重點句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味來。
1、為什么說母親說:“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呢?我讓學生瀏覽課文,從中找出寫桂花香的句子,哪個句子最能體現桂花香呢?學生找出:桂花開的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和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這兩句。引導學生扣住關鍵詞體會的這兩句不同,這些詩句對桂花的形態、特點進行了恰當的描繪和解讀。學生通過與文中的語句進行進一步的對照,就更深刻地去理解母親所說的話了。
2、課文第三節的第一句:“搖桂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一個“纏”字既寫出了作者盼望搖桂花時的迫切心情,同時又把兒童對大人的糾纏耍賴的特點表現出來。學生讀文后,我問“老是纏著”是什么樣的.心情?學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接著,我讓學生試著練習讀,把這種期待與迫切的心情讀出來。為了理解“纏”這個詞,我用情境導讀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起來就比較到位了。
三、在感悟中讀美
1、課文的第三小節,我先讓學生讀課文,找出可以體現出作者搖花時快樂心情的詞句:“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理解“使勁地搖”搖出了什么?。自己盼望已久的事情發生了,應當是怎樣的心情呢?讓學生帶著歡樂的心情讀文,學生歡樂的心情體現得不夠充分,我又讓學生把歡樂的詞語帶到句中讀。這樣學生就自然理解了。
②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讓學生看著畫面想象“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的歡樂情景。通過同桌共同享受著歡樂時刻,師生合作說話,來進一步享受“搖花樂”這一快樂時光。
2、理解:母親常常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時,我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難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樣嗎?為什么?家鄉院子里的這棵桂花樹,凝聚著母親的母親的歡樂,母親的辛勞,也有母親對家鄉深深的思念,通過師生合作說話引導學生體會到這是作者對故鄉的贊美、對故鄉的思念)此時此刻,學生再去讀母親的話,自然會產生深深地情感。
【桂花雨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桂花雨教學反思04-04
《桂花雨》教學反思(通用11篇)09-11
《桂花雨》教學實錄03-13
桂花教學反思10-12
五年級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04-22
秋天的雨教學反思【精選】04-25
《秋天的雨》教學反思11-19
《雨來了》教學反思11-30
秋天的雨教學反思08-19
《桂花雨》教學實錄優選【5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