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新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課程《線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一、關注經驗、有效互動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識。”新課標也指出: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有利于學生主動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線的認識》一課是第二單元的起始課,學生沒有一定的知識經驗,我在思考,直接進入線的認識,曾聽過,一位教師的課,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學生沒有興趣,感覺到很生疏,于是,我就從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捕捉學生頭腦中對線的印象。新課伊始,出示線團,激起學生對線的認識,由此,學生想到了光線、直線、曲線、射線、線段。學生對線的認識不是一張白紙,是有一定生活經驗的,抓住這一點,一個有效的提問:“生活中有哪些線呢”,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生成出線的分類。可以說:教學設計要從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始,有利于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生長點,更有利于師生間的有效互動
二、適機追問、有效互動
新課程把教學定位為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逐步形成了“對話”意識,教師與學生之間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實現著生命的涌動,與學生平等交流不失時機的追問,溝通、合作、有效互動。“對話”是一種師生互動方式,抓住生成的教學資源適機追問,牽一發而動全身,是一種教學的藝術,和學生間構建平等和諧的對話,是轉變教師角色的表現。在認識線段時,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從實物中抽象出線段,抓住這條線有多長,引發學生思考,一位學生說出正好是11厘米,教師抓住,這一生成的教學資源適時追問:“你是怎么量出是11厘米的?”學生正確表述。從而引出線段是有固定長度的直線是有兩個端點的。追問要用在關鍵處不能提出瑣碎的小問題,只有精當的追問,才有利于學生思考、有利于師生有效互動。
三、經歷過程、有效互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場。”這兩種教學方法,我更贊同于后一者,本節課我就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積極思考,合作交流的漁場,讓學生經歷從實物中抽象出線,動手畫線,發現交流線的特點,生生間進行交流、合作。最終發現線的特征,有人可能會說,這三種線,直接告訴學生概念及特征,干嗎還要費力去發現呢?其實讓學生不但知道三種線的概念,還要知道三種線的來歷,知道線與生活中的線的聯系,了解三種線的特征,知識是線的概念和特征,而獲得線的認識過程與方法就會積淀小數學的思考,數學的解決問題的大思路。新、舊課程都有線,處理思路大不同,加上發現與探究,就加大了線的含金量。那就是在經歷新知形成的過程中,師生間,生生間有效互動,學生的數學思考力、表達、傾聽、合作、質疑能力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在師生間,生生間有效互動中,出現精彩的生成,找準“課眼”,有利于師生共同發展,實現教學相長。
四、改變方式、生生互動
新課標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本節課,在教學線段的特征時,讓學生觀察它有什么特點?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匯報,生生間交流、補充、傾聽,一生說有兩個端點,不能無限延長,一生補充說:“必須是一條直直的線”,一生又說:“線段是有頭有尾的。”教師抓住時機板書重點詞語,共同總結出線段的特征,在認識三種線是,通過學生從實物中抽象出線,在本子上畫出來的過程,就面向全體學生,全員參與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在認識三種線的區別和聯系時,設計了一個表格,讓學生小組交流后匯報。
所以說,改變教師的角色,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師生間、生生間的有效互動,更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學生能成為學習的主人,發展學生的多種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力,追求有效的師生互動方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綜觀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比如說前松后緊,學習前兩種線時間占得多,學習直線時間有些緊。有時教師給學生一些暗示,不利于學生思考,比如:把什么是直線及直線的特點直接告訴學生。
在今后的教學研究中要克服這些不足,追問的問題設計在精當一些;學生能表述清楚的,教師不能給過多的暗示;課堂節奏要快些,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落實好三維目標。
【最新四年級數學課程《線的認識》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線的認識》教學反思04-15
最新《噸的認識》教學反思04-27
認識線教學設計(一)04-25
相交線教學反思04-30
《比的認識》教學反思04-16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10-19
高二數學課程教學反思04-27
《數學課程標準》教學反思04-27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09-20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