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鈉的性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鈉的性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鈉的性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1
一、教材分析
新課程標準要求“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鈉、鋁、鐵、銅等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苯饘賳钨|的性質是金屬元素性質的反映,是了解金屬化合物性質的基礎。鈉及其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點之一,通過鈉的性質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學習,可以為學習其他幾種重要金屬單質及其化合物知識奠定理論基礎和方法基礎,故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基本了解了金屬的物理性質,同時介紹了金屬活動性順序,使學生初步了解了金屬與酸或鹽溶液反應的規律。進入高中化學學習后,通過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和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化學實驗基礎及化學基本理論。本章是學生第一次綜合運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學習金屬元素化合物,這種學習模式將為第四章非金屬元素化合物的教學做鋪墊。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一(4)學生,學生人數52人,絕大多數基礎較好,學習積極性高,思維活躍,善于思考,具備較好的紀律性和一定的實驗技能。
三、設計思路
基于教學目標和對教材以及學生的分析,本節課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采用實驗探究和分組討論的學習模式。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充分利用探究實驗的功效,采用合作探究和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對鈉的性質的學習。通過實驗、觀察、思考與交流等方式,增強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活潑金屬的反應原來如此精彩,激發學生繼續探究更多金屬知識學習的欲望,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掌握好本課時的內容。
四、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讓學生掌握鈉的性質
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思維方式和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組織學生實驗探究和小組討論的方法,掌握掌握鈉的性質,了解鈉的用途與存在。
。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知識,讓學生體驗科學知識獲得和形成的過程與方法,體會成功的獲得知識的樂趣。
五、教學重點及教學難點
重點:鈉的化學性質
難點:鈉與水反應的實質及其拓展
六、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七、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實驗儀器及藥品
實驗儀器:試管、燒杯、鑷子、玻璃片、濾紙、小刀、酒精燈、火柴
實驗藥品:酚酞溶液、CuSO4溶液、 FeCl3溶液、金屬鈉、蒸餾水
3、學生準備:本節課安排在多媒體教室上,分組提供實驗儀器和藥品盤。
八、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
新課導入
多媒體播放視頻,高速公路上因濃霧導致的交通事故。介紹高壓鈉燈的優點:體積小、亮度高、紫外線輻射量少、透霧性好、壽命長等優點,很適合交通照明,如主要交通道路、機場跑道等需要高亮度、高效率場所的照明
觀看視頻,思考導致交通事故頻發的原因:濃霧大,可見度低,司機視野不夠清晰等。
創設真實的生活場景,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化學,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欲望從而導入新課教學。
《鈉的性質》
實驗探究1
常溫下鈉在空氣中的變化
組織學生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探究實驗,指導學生做好切割鈉的實驗,指導學生注意觀察鈉表面的變化。
1、熟記鈉的保存方法
2、完成鈉的夾取、吸油、切割,感受鈉的質軟。
3、觀察鈉的真實面目
4、仔細觀察記錄鈉表面的變化。
通過實際操作完成鈉物理性質的學習。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學生操作、觀察能力。
歸納整理
師生共同分析討論得出實驗結果:鈉,銀白色有金屬光澤,質軟。非;顫,易被空氣中氧氣氧化生成氧化鈉
提問:
1.鈉的真實面目是什么?
2.新切開鈉在空氣中有什么變化并描述實驗觀察結果。
3.從結構決定性質入手,引導學生從鈉原子結構出發分析產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1.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2.描述鈉在空氣中的變化現象
3.從分析鈉原子結構找出變化的原因
通過親自造作,使學生在做中學,獲取最直接的知識。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實驗探究的興趣,使學生學會歸納整理,感知鈉的物理性質及快速被氧化的過程。掌握物質性質學習的一般規律: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
實驗探究2
在加熱條件下鈉在空氣中的變化
指導學生做好鈉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及時撤走酒精燈提醒;學生觀察實驗細節。
觀察鈉在空氣中燃燒,記錄實驗現象:鈉先融化成銀白色小球,然后突然劇烈燃燒,火焰為黃色,生成物為淡黃色固體。過氧化鈉。
體會溫度對化學反應的影響,逐漸樹立量變引起質變的哲學思想。
歸納小結
鈉是非;顫娊饘伲哂袕姷倪原性,易被氧氣氧化。
常溫:4Na+O2==2Na2O
點燃:2Na+O2==Na2O2
實驗探究3
鈉與水的'反應。
提問:
1、描述鈉與水反應的實驗現象
2、思考分析鈉與水反應,生成物是什么?
3、在實驗室里為什么要把鈉保存在石蠟油或煤油中?
4、由鈉與水反應實驗總結鈉的物理性質有哪些?
學生共同協作完成實驗探究3,認真觀察、記錄實驗現象;針對實驗現象展開討論,思考交流得出結論。
再一次感受化學實驗的精彩,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驗實驗是學習化學、體驗化學和探究化學過程的重要途徑。
探究釋疑
教師引導:
1、實驗現象
2、反應生成物
3、生成的氣體是什么?如何從理論上推理和通過實驗驗證?
4、老師演示氫氣的檢驗。
5、總結哪的物理性質。
小組代表回答。
1、鈉浮在水面,很快融成小球在液面上迅速游動,并伴有斯斯得得響聲。有些小組還伴有小火花,或爆鳴聲;鈉球逐漸變小至消失,加入酚酞,溶液變紅。
2、生成NaOH和一種氣體。
3、從氧化還原反應的電子守恒推出應該是氫氣而不是氧氣。可以用點燃法檢驗氫氣。
5、密度比水小,熔點低,質軟。
培養學生的細微觀察能力,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規范化學用語,訓練思維的全面性和邏輯性。引導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現提出合理的假設,在實驗驗證,分析實驗現象得出正確結論。
歸納小結
2Na + 2H2O==2NaOH+ H2↑
創新探究
教師引導講解:
鈉與水反應的實質是鈉將水電離的少量氫離子置換出生成氫氣。那么鈉與稀鹽酸的反應呢?
展開思考與交流,得出答案。
反應會更劇烈,生成氯化鈉和氫氣
2Na + 2HCl==2Na Cl + H2↑
學會知識遷移,從已有知識經驗入手,引導學生善于抓住事物的共同本質,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從而獲取新知。
教學評價
今天我們每個小組都能夠分工協作,很好完成實驗探究,也能夠積極展開討論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很好的完成我們的學習任務。
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肯定自己,樹立自信。
作業布置
1、訓練2的題組二
2、探究作業:如何改進鈉與水的反應裝置,既安全又合理?
教學反思:
1、本節課的實驗比較簡單,且相對安全,完全可以分組實驗探究來完成,讓學生充分親自體驗實驗的樂趣,真實感受和獲取新知。這遠比老師演示,學生觀察獲得知識更為鮮活與更有說服力。但氫氣的檢驗和鈉與酸的反應還是由老師演示更安全些。
2、由于學生實驗基本操作還不是很熟練,導致課堂時間有些緊,對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探究及現象分析及創新探究有些緊張。下次教學時應注意適當調控學生的實驗節奏。
《鈉的性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2
教學目標:
1. 了解鈉的性質及其在化學反應中的應用。
2. 掌握鈉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3. 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5分鐘):
通過展示一塊鈉金屬,在簡單觀察后引導學生思考:“你們知道這是什么物質嗎?它有什么特殊的性質?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關于鈉的性質!
呈現(10分鐘):
1. 介紹鈉的物理性質,如:金屬光澤、柔軟而能切割、能在空氣中燃燒等。通過圖片和實物展示,引發學生的興趣。
講解(15分鐘):
教師向學生詳細介紹鈉的化學性質,如:與水反應,產生氫氣,產生堿性溶液等。并解釋背后的化學原理。
實驗(15分鐘):
進行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演示,觀察反應產生的現象和產物。同時,教師解釋反應過程中發生的化學變化。
總結(5分鐘):
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學生進行知識回顧。
第二課時:
導入(5分鐘):
通過一個簡單的提問來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內容:“你們還記得鈉的物理性質嗎?還可以用它做什么?”
呈現(10分鐘):
介紹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用于鑄造、制備鈉鋁合金等。通過圖片和實物展示,增強學生對應用的理解。
講解(15分鐘):
教師向學生介紹鈉在其他化學反應中的應用,如:與氯化銀反應生成氯化鈉,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氣等。
小組討論(10分鐘):
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討論鈉的性質和應用。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具體的應用場景,展示給全班。
教學反思:
在這次教學中,我采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如展示、實驗演示、小組討論等,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提高他們的參與度。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大部分學生對鈉的性質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
不過,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首先,實驗演示中,學生在操作和觀察過程中的安全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我應該更加注重實驗操作的安全要求,并向學生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其次,對于部分學生來說,一些化學概念可能較為抽象,在講解過程中,我應該注重以生活中的實例來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
總體來說,這次教學設計使學生在參與互動中獲得了知識,并且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通過教學反思,我會對教學內容和手段進行優化,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鈉的性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比的性質教學反思04-08
《鈉的化合物》教學反思10-11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11-04
《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04-03
商不變的性質教學設計04-25
《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03-13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04-08
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04-28
《不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