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5小課題研究:《認識角》教學反思
《認識角》教學反思
慶安小學 王波
《認識角》這節(jié)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內容。角是 “空間與圖形”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知識,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學生的空間觀念將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由于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主要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學生的空間觀念還不強,所以教學時我注重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shù)學、動手做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通過一系列活動來進行,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整節(jié)課下來,學生不僅積極參與主動獲取新知、同時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鍛煉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提升。反思這節(jié)課,我覺得有以下體會:
一、基于學習基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首先情境的設置很真實、有趣。教學伊始,從“猜一猜”的游戲引入,把猜圖形作為導入,由于角是從以前學過的三角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圖形中抽象出來的平面圖形,使學生感受到從圖形外面露出的“角”猜出答案,運用了數(shù)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孩子,這樣的效果會遠遠比教師營造的童話氛圍更具真實性。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給吸引了,也在自己動腦猜的過程中享受著的數(shù)學的趣味。三角形、五角星、長方形、圓是孩子非常熟悉的,以此開始本課,既讓孩子不會覺得很難,又讓他們初步體會了生活中角很常見。
二、合理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
教學中我注意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通過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讓多種感官合作來初步認識角,建立“角”的表象。在初步認識“角”之后,讓學生通過“活動角”進一步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過親自操作,學生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shù)學的體驗,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學生發(fā)現(xiàn):比較角的大小,其實是比較角中間叉開的大小,而不是比較邊的長短。比較完了之后再讓學生玩一玩活動角,讓其感受到,兩條邊張開的越大,角就越大。兩條邊張開的越小,角就越小。這樣設置以后,學生比較的時候不再看邊的長短了,而是知道要看哪個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這樣避免的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同時讓我體會很深的還有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shù)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數(shù)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并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shù)學。
三、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輔助優(yōu)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烏申斯基說過:如果教師的教學充滿形象、聲音、色彩,就能為兒童多種感官所接受,我們就能使講授的知識為兒童所接受。我運用微課視頻《角的認識》,從學生熟悉的剪刀,鐘面,紅領巾引入,將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上,從生活中引入,逐步確立“角”的表象,從而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知識來源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演示去除實物中角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取角的本質屬性,引出角的圖形,幫助建立角的表象,向學生動態(tài)的演示“形物”的分離,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在進行角的大小比較時,在實施的過程中,學生對于比較角的大小方法掌握不夠,認為老師的活動角兩條邊更粗更長角就更大,無形中,在學生心里就把比較角的大小與平時比較物體的大小統(tǒng)一起來了,只要是長的,粗的,就比我的角大。形成了這種錯誤的認識之后,我就思考,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這是一個生成的問題,怎樣靈活的運用這一生成性的問題,讓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形成正確的比較方法呢?于是我就選擇了分兩步走,先比較大小差別明顯的兩個角,再比較兩個一樣大,但邊不一樣長的兩個角,利用課件平移展示,大小不明顯的角,通過使兩個角直觀地移動與重合,讓學生清楚地看出兩個角的關系。同時發(fā)揮錄屏軟件的作用,制作了視頻《紅角藍角比大小》充分顯示了多媒體的優(yōu)勢,達到了最佳的效果,從而使得學生掌握比較方法。
當然,在這節(jié)課中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之處,比如教師的語速過快,評價語言不及時等。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改正不足,逐步完善自己。
【小課題研究:《認識角》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04-08
《認識角》教學反思10-27
認識角教學反思04-16
《認識角》教學反思04-29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5-02
《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05-03
數(shù)學認識角教學反思05-04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4-02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3-28
教學設計及反思(課題研究教案)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