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多有趣的現象》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多有趣的現象》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多有趣的現象》教學反思 篇1
《品德與生活》這一學科以它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深受孩子們的喜歡。而《多有趣的現象》這種課型為低年級兒童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環境中,學會學習,學會探索,學會求知,從而成為學生成長之路的奠基石。在本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求知欲和深化兒童活動的人。
我所講的這節課根據這三個特點而設計的教學活動:
1.情景感知,問題導入
播放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學生欣賞課件后,提出問題:“無窮的大自然中藏著許多秘密,想不想去認識一下這個神奇的世界呀?”學生興致調動起來。接著我繼續問:“那你們知道樹葉是什么顏色嗎?”學生大都回答是綠色。然而學生通過課前的觀察、搜集發現,花不僅有綠色,還有黃色、紅色等等。然后再由“誰知道樹葉有什么形狀呢?”
這時我告訴學生“這就是發現!”讓在“感知樹葉”這一活動過程中初步了解“什么是發現”,而且知道大千世界里藏著許多的奧妙,等著我們去發現、研究。學生積極性很高,迫切的想要去探索這個神奇的世界。
2.創設課堂和諧情境,親身體驗并發現
課件中我準備了一些知了、蟈蟈、蛐蛐、紡織娘等發音的視頻,學生觀察知了是怎么發出聲音的,這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通過對昆蟲發音的觀察,有的學生們會說知了是用嘴巴唱歌,有的會說那是翅膀發出的聲音,最后有的學生查找課本發現:“原來知了是用腹部的`發聲器發出聲音的”。不同的昆蟲發音部位也是不同的。讓學生在思考、觀察、找資料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自己想辦法解決了問題,學生無比高興,覺得自己特別了不起。
這時候我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來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并可以用觀察和小實驗等方法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
《多有趣的現象》主題是“動手動腦有創意的生活”,“看云識天氣”,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有趣的自然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自然現象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有深厚的探索欲望,并自己去發現更多的有興趣的自然規律;從而讓學生課后積極去查找資料,去發現更多大自然的奧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為學生打下自學、探究的基礎。
本課教學,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尤其在把握課堂方面,課堂隨機性強,時間掌握不好。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的學習、積累,進一步提升教學能力,讓課堂更能得心應手。
《多有趣的現象》教學反思 篇2
第一,我沒有對課文中描寫動物共棲時有趣的句子進行逐句分析、品讀,而是把學生匯報的所有句子一次性呈現給學生,學生既可以選擇其中一句進行品讀、批注,也可以集中對比學習。這種處理方式是完全有別于精讀課文的。
第二,我非常重視學生的讀讀、批批、注注。集中出示有關描寫動物共棲時的有趣情景的'句子,學生在批注過程中能揣摩到運用對比方法學習的好處。
另外,這部分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對文章語言表達形式的關注,運用擬人化手法和重視動作描寫是本篇科普文的顯著特點。教學時,通過引導、品讀,學生悟到了其中的規律,這對學生的啟發幫助是巨大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質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從以學懂一篇課文為目標轉變為進行某項語文能力訓練為目標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
葉圣陶在《關于語言文學分科的問題》一文中說:語文教育的一個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認識語言現象,掌握語言規律,學會正確地熟練地運用語言這個工具,張志公先生說:語文教學肩負的任務不是單一的,但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語言學習,是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
《多有趣的現象》教學反思 篇3
《有趣的動物共棲現象》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材中的一篇選讀課文。這類課文內容基本與單元對應,教學時,教師提出要求,通過交流促進閱讀,引導學生更多,更廣泛地課外閱讀。《有趣的動物共棲現象》所對應的是第三單元,這個單元的教學主題是:抓住文章主要內容,了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而這篇課文可以說這組課文的延伸。
《有趣的動物共棲現象》是一篇科普說明文,為了使學生在學習時能更清楚、明了,課前找了許多課文之外的關于動物共棲現象的資料,準備很多、用心良苦。教學時,從學生質疑課題入手,由學生根據課題提出了幾個問題:什么叫共棲?
哪些動物共棲?怎樣共棲?教學時,我在掃清了學生的字詞障礙之后,緊緊圍繞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讓學生了解文中講述的三種生物共棲現象,弄清共棲的原因。
之后補充拓展,讓學生從《蛇與莊稼》的課文中明白一些道理,又從《自然界的.最佳拍檔》中讓學生了解了“鬃狼---狼果樹—切葉蟻”這一有趣的現象。
課上完了,總覺得有許多是沒有完成的。就像評課的老師說的一樣,沒有對有趣進行多學習。其實,在上課開始之初,我也曾想過要把重點放在有趣上,讓學生多說一說有趣在哪兒,可是又考慮到這是一篇選學的課文,如果我上的太詳細了就又變成了和精讀課文一樣了嗎?所以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動物的有趣的現象,我把文章的內容上得稍微簡略些,補充了更多的內容。給我自己的感覺就像走過場。這樣的文章究竟該怎樣上呢?哎,難難難!
《多有趣的現象》教學反思 篇4
語文教研組又一輪教研活動正在開展,教導處顏主任安排我上一堂語文試探課,想到這又是一次鍛煉的機會,于是我毫不猶豫接受了任務。并選擇了四年級第八冊中一篇略讀課文《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作為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向我們介紹了自然界的一種有趣現象——共棲。本課的編寫意圖是讓學生了解課文講述的三種共棲現象,弄清它們共棲的原因,同時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
《新課標》基本觀念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從這一理念出發,我打算在課堂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于是我通過深鉆教材,設計了如下五個教學步驟:
第一、激趣導入;
第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第三、合作交流,深入理解;
第四、探究問題,拓展延伸;
第五、談收獲,總結全文。
自認為每個環節都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在此,特別要提出來的是第三個環節“小組合作學習”因為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經常采用這種教學方式,發現孩子們在小組合作活動中,由于角色相同,地位平等,因而無拘無束,他們學習積極性高,自身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尤其是當他們自己或小組成功時會無比喜悅,通過小組學習活動,他們學會了互相糾正、補充、幫助,學會了要互相合作,樹立了小組的榮譽感,在知識、思想、個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與提高,總之,優點無可非議。因此更希望這一亮點能在本次公開課中更完美的體現。熟悉教案后,我滿懷信心,帶著一份激情走進了課堂。
教學活動按照我的預設順利的進行著。我在學生找出了”閱讀提示”的幾點要求后,就盡量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學習課文。課堂上書聲瑯瑯,前兩個環節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配合得非常默契。學生的學習熱情之高,課堂氣氛之活躍,讓我不禁暗自高興。十五分鐘后,按照我的設計進入第三個環節“小組合作學習,匯報交流”。以“抓鬮”的方式決定了每小組的學習內容:
A組學習“犀牛和犀牛鳥的共棲”;
B組學習“進化鼠和百舌鳥的共棲”;
C組學習“鱷魚和燕千鳥的共棲”。
我一聲令下,頓時教室里人頭攢動,孩子們在組長的組織下圍坐一團,或讀或寫或議或評,好一派熱鬧場面。幾分鐘后,我叫孩子們回到座位。接下來以比賽的形式互問互答,匯報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大家都來當回老師,并給你權利,可指定誰回答你的問題,先請檢查A組的情況!
語音剛落,哇!B組C組一只只小手舉得高高,一個男孩落落大方地站起來:“我想請XX回答。請問,犀牛和犀牛鳥是怎樣共棲的?”在座的各位老師和全體同學都不約而同把目光投向他,期待他精彩的回答,但并不如我所預料,他欲言又止,我鼓勵他不要緊張,他終于開口卻吞吞吐吐不知所云,課堂氣氛驟然變得有些沉悶。我馬上提醒,可以請求本組成員幫助。終于,在一個優生的幫助下回答完畢。
《多有趣的現象》教學反思 篇5
《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這一閱讀課文的教學,我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
1、利用網絡直觀的動物世界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2、在老師引導下進行文本學習,讓學生利用相關信息在網絡互動中合作學習,讀懂一組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了解了生物共棲的原因及有趣的現象。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利用網絡互動的優勢,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和同學探討,學生的參與度明顯提高,起到了互幫互補的效果。特別是將自己當作其中的一種動物,介紹自己和好朋友的.共棲,同學們爭相表演,既提高了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充分地體會、表達了共棲之“趣”。
3、在讀懂以上“范例”,的基礎上,我又利用網絡的豐富資源,讓他們在網絡中有目標地自主閱讀相關內容,并按要求進行匯報。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興致極高,他們又了解到了許多生物共棲現象及其他生物趣聞,并爭相將自己網絡閱讀所得告訴大家,體驗到了探索的成功與趣味。這樣就很好地利用文本、拓展文本,將文本與網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進行了語言訓練,又充分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探索興趣,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
《多有趣的現象》教學反思 篇6
我校科學精品課程《磁鐵的力量》在學校相關教師的努力配合下已經順利進入了授課環節,今天完成了第一節錄像課——“有趣的磁現象”。作為授課教師,我應該積極做出課堂反思。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培養學生能夠用表格如實地記錄實驗,并嘗試分析得出結論。
2、知道磁鐵能吸起哪些物體。
3、知道磁鐵哪部分磁性最強。
4、明白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特性。
5、了解磁鐵隔著物體能否吸引鐵質物體。
6、體會小組合作的重要性。課的重點是:明白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特性。難點是:實驗過程的設計和實驗結果的處理分析。
本課設計主要是以小組實驗的方式來讓學生探索課的主要知識要點,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在小組實驗過程中養成善于發現,積極思考,動手實驗,團結協作的良好習慣。
在本節課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跟著教師的引導積極思考及探索每一個問題,將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所掌握的與磁鐵相關的知識提出來與大家相互交流學習。教師在解決本課的重點難點時,引導學生學習掌握的方法也顯得比較清晰突出,能夠比較圓滑地讓學生掌握好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內容。
經過課后反思,本課也還有相關的問題存在,分別是:
1、教師在講解內容的時候有時表情過于嚴肅,這樣可能不利于提高小學生的課堂氣氛。
2、教師在講解時的語言文字組織還需要提高。
3、在實驗過程中,經教師觀察發現,有些學生只是看著其他學生進行實驗,自己不參與,不動手。這樣會使學生養成越來越懶散的壞習慣,不利于提高學習質量。對此問題,教師應該在實驗之前就要求學生必須每個人都參與實驗,親手實驗、感受實驗,并加于監督。
4、在小組實驗匯報之后,雖然學生匯報地很好,內容語言都很流暢,但教師都應該給予相應的`點評,不能覺得回答地好就不必給予點評,這樣會使在下面聽實驗匯報的學生理解比較模糊,不知道對還是不對。因為老師沒有清楚的點評。
5、在進行磁鐵隔物吸鐵質物體的時候,有個學生發現磁鐵隔著眼鏡也就是隔著玻璃的時候,也能吸住曲別針。教師在向全體學生小結、點評的時候只是通過講解的方式來告訴大家這個現象,但現在覺得在教師小結、點評的時候,更應該讓這位學生將這個現象上來演示給大家看,這樣有更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也做到了眼見為實的效果!
以上是本節課的課后反思,希望自己在下來的課堂中能夠記住這些缺點,給以克服!讓自己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顯得得更加成熟,更加完美!
《多有趣的現象》教學反思 篇7
再進行教學本屆的時候,我首先學生讓學生進行進行猜想,自己帶來的物品,哪些會下沉,哪些會上浮。學生積極的進行了猜想。然后組織學生進行驗證。這一點非常的簡單,所以很快就完成了。學生能夠很好的得出自己的結論。
我這接著問:為什么有些東西會浮著。學生們猜想:輕的較為多。沒有浮力上面去發展。我于是教給同學們一個體驗的方法。用輕輕的按浮著的泡沫或者是木塊,認真、細心感覺一下。學生進行活動。然后學生進行較為容易感受到那個向上拖的力。這樣就引入了浮力的概念。這個過程學生進行感覺的和發現的過程。我現在想來還是有的時候,不需要多的問到底,對于學生的猜想。只需要學生經過自己的實驗動手去體驗,那么自己的想法,發現就會得到驗證。從這個活動中,學生知道浮著的物體,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我看著沉在水中的物體,問同學們?那么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呢?學生猜想。然后我給出一些材料,橡皮筋,勾碼,一盆水,直尺。問同學們,如果用這些材料,怎樣驗證我們的`想法。幾個反應較快的同學首先想到了方法。我現在沒有用小組合作的方法。因為發現,在小組的討論的過程中,總是有很多的小組在沒有進行思考我的交給的任務。什么原因的呢?我一直在思考,一直想法設法解決這個問題。
然后就是實驗驗證。我采用的是演示實驗。現在看來如果我的能夠將課堂安排的在緊湊一些,這個實驗,學生們可以動手進行操作。效果會更好的。有待改進。
《多有趣的現象》教學反思 篇8
本課是一節典型的科學探究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上充分體現了以探究為核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滿興趣的課堂,如磁石般激發孩子們的探究欲,讓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本課的激趣導入“乒乓球——沉浮”,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引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通過觀察感受到物體在水中的浮沉,從而很自然地引入到對物體浮沉現象的探究活動中來,繼而鼓勵他們大膽猜測,親手驗證,把孩子們的研究興致推向高潮。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自己設計實驗探討更為復雜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積極動腦后的成就感。隨后聯系實際,以一組精美的圖片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在學生興致盎然之時,再以小魔術“浮起來的雞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激起了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帶著疑問走出了教室,使課堂探究活動得以拓展和延續,同時為第二課時研究改變物體的浮沉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足夠的探究空間,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學探究之中,自主地完成對水的浮力的認識。
科學探究活動是一個連續的有思維深度的過程,特別忌諱支離破碎和淺嘗輒止。本節教學中我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探究活動,進行猜想驗證,獲得結論,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感受科學探究的嚴謹性和復雜性。例如在認識水的浮力的探究活動中,在學生的猜想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證明在水中上浮的物體和下沉的物體都受到水向上的浮力。
三、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性,讓學生成為科學學習與探究的主人。
在本節教學中,我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自創性與創造性,提供寬松的時間與空間,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他們去提問,猜想,實驗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科學學習與探究的主人。例如本節課的所有問題都是學生提出來的,所有的實驗方法都是學生自己設計出來的,所有的現象和結論都是學生發現的,在整個探究過程中順著學生的思路,抓住學生的矛盾,水到渠成地將探究活動引向深入,陪伴學生完成整個探究活動。
四、開放的`問題、開放的材料,開放的探究空間,為學生構建起一個開放的大課堂。
“學生的潛能像空氣,可以壓縮于斗室,也可以充斥于廣廈,你給他多大的空間,他就有多大的發展。”本節教學,我從材料準備,問題的提出、探究活動的展開,實驗現象和結論到課外延伸和拓展,處處體現開放性。在為學生準備材料的同時,學生還自備了實驗材料,每一個實驗現象和結論都可以生成許多新的問題,每一個探究活動都可以選擇不同的材料,設計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結論,而“怎樣讓沉到水底的物體浮上來?怎樣讓浮在水面的物體沉下去?”這一開放的問題又把學生的探究活動從課內引向課外,使整個科學課教學從自然中來到生活中去,將科學學習與探索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
《多有趣的現象》教學反思 篇9
在上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經歷了許多物質變化的過程,看到了許多物質反應的現象。已經積累了一些實驗操作方面的經驗。
在教學開始,我引導學生通過圖片回顧前面的實驗,提出物質變化的兩種形式,在學生回憶做過的實驗中產生的現象時,通過歸納產生的現象,尋找證據來證實物質變化過程中是否產生了新的物質。
第一部分活動是整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說它是重點,是因為整節課安排了這兩個實驗:
1、把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中;
2、硫酸銅溶液與小蘇打混合。說它是難點,是考慮到學生是否能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尋找足夠證據來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課前我認真地準備材料,用瓶子配置好硫酸銅溶液,準備好鐵釘,并且用砂皮打過,使鐵透出本來的銀白色(也有說灰白色的,純鐵本身的'顏色應該是銀白的)。教學時,我讓學生觀察了硫酸銅溶液和鐵釘的特征。當我提出把兩種物質接觸,鐵釘和溶液會有什么變化呢?教學后發現學生除了有一些比較科學的猜想如:鐵的顏色可能會發生改變,溶液可能會變淺等等(這些猜想一方面直接來自與書本,一方面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科學素養,能夠給予合理的猜測,還有一些猜想的誤區:如認為鐵釘顏色發生改變是生成了鐵銹。
我讓學生將鐵釘放置在溶液中2分鐘,再取出鐵釘,觀察鐵釘和溶液的變化。多數學生看到了鐵釘的顏色變成了暗紅色,并且這種暗紅色會隨著時間逐漸變的更暗,幾乎看不出紅色。接著,學生觀察溶液的變化,而只有一兩個小組認為溶液上有一些沉淀物或表面有一些漂浮物,并且有一個小組觀察到溶液顏色變淡了。我肯定了這些發現,表揚了這些學生細致的觀察,并且向全班提出了問題:硫酸銅和鐵釘的反應屬于化學變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證據證明?
要弄清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暗紅色的物質是什么的問題,首先我引導學生排除了是鐵的可能性,而后我把生銹的鐵放置在水中后給學生觀察,也排除了這些是鐵銹。那么到底是什么呢?學生這個時候已經被我吊起來了,他們有些急切想知道,當然這個時候有些學生已經隱約猜測出這是銅,這部分學生其實已經相當厲害了。我拿出一根粗的導線,把絕緣皮撥開,讓學生把看到的東西和導線的顏色做比較,學生終于明白了這是銅。這部分銅從何而來,學生通過思考可以迅速地知道銅是從硫酸銅中跑出來的,補充說明叫做解析。這樣一來,學生知道了覆蓋在表面上的是銅,自然對于殘留在溶液底部的物質也能很快得出。至于溶液顏色為什么會變淡,我從硫酸銅原來的顏色比較,如果溶質中銅的成分少,自然溶液的顏色也就淡了。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增強探究的有效性,才能讓探究真正成為小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才能達到科學探究的目的。教師一定要真正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既不要高估學生的潛能,更不能低估學生的潛能。要讓學生在傾聽過程中,發現與自己想法不同的地方,敢于質疑,使學生思維相互撞擊,加深理解。
《多有趣的現象》教學反思 篇10
本學期的初二期末復習時間也是比較短,結合本屆初二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能力,我們進行了章節復習的方法,本次講課講的是初二第二章的復習《光現象》。本節我運用了王平老師的"整、分、合、補、測"五環節復習模式,穿插了"小反饋多循環"的檢測模式,以及結合回顧實驗等教學方法進行的。經領導和專家點評,使我認識到值得去發揚的地方以及需要加強改進的地方:
一、值得肯定和發揚的:
1.復習課的系統性尤其加強了基礎知識的鞏固,在進行單元復習課設計時要運用的"整-分-合-補-測"的五環節教學復習模式,而對我在教學環節中重視基本概念的環節提出了表揚,并且上升到理論層面,把"分"的`這一環節再一步細化,分為基本概念復習和專題復習。使我們在以后章節復習課中,設計有依可循,考點知識把握到位,課堂效率肯定會提高。還學習了另外一種"整、分"模式,"整"環節先給出一章總的復習要求,"分"環節再次展示每一節的中考復習要求及內容,隨堂檢測基本概念,針對考點再進行題目訓練。基礎知識基本考點的把握更加細致到位。使我對復習課設計多了一種感悟。
2.上課很投入,有激情。
3.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還需要加強改進的:
1."放手學生,讓學生講"還要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
2.復習課的預習作業還是要布置,以便節約課堂時間。
3."小循環-多反饋"中的反饋環節,抓得不到位,反饋的內容如何落實應當再強化。對于抓反饋的方式,建立一個記分冊,及時課后抓學生,不斷督促學生學習,同時要加強學生在課堂和課后筆頭書寫記憶。
4.加強專題復習題的解法指導,有針對性的學法指導。學案填空的細節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給學生把要填的內容提示顯示給他們(針對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特點)。
5.課堂要注意要有"留白"即要給學生回顧品味的時間,不可一味的求快,內容充實固然重要,但要留出學生的思考時間。
總之通過本次市區教研員和專家老師到我校的指導工作,我們物理組受益匪淺,尤其是我通過領導和專家老師對這一節的精彩點評,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優點,也更加清楚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教學工作中我會依更高要求嚴格要求自己,爭取在教學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多有趣的現象》教學反思 篇11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比較簡單,重點是讓學生在教學課堂中培養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總結歸納能力。教學時如果只是將整個實驗過程或物理概念簡單而機械的告訴學生,學生就僅僅知道了這個結論,所以我們應該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科學,減少學生對科學的枯燥感。
同時,學生聯系生活在前,教師從旁適當的指導,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時間,使學生學會學習。在設計這節課時想讓學生從圖片和實驗現象中得出結論,因為 《光的傳播》的`實驗現象不是很明顯,如果進行演示實驗的話,很多學生都觀察不到現象,所以在這整個實驗過程中,要對學生的觀察進行及時指導,明確的指出觀察什么,觀察何處。同時實驗前期的準備不要耽誤太長的時間,以免使學生的注意力分散。而且對于光在水中的傳播,除了水要染色外,還可以在水中加些粉筆灰,這樣可以大大加強光現象的體現。
而在光的傳播教學中,對于光的傳播途徑定義,課本只是簡單的定義在光沿直線傳播上,而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明確光的傳播路徑是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可以列舉例子說明重新定義的原因。
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應該運用引導討論和有效的提問,將學生帶入物理情景,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探索,同時再輔以相關課件如:日食、月食的形成。再指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有關物理現象進行分類和歸納,總結出相關聯的物理知識,得出物理概念的規律,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認識過程。
【《多有趣的現象》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有趣的磁現象》的教學反思09-21
《有趣的浮沉現象》教學反思10-09
《有趣的浮沉現象》教學反思范文09-08
《有趣的浮沉現象》科學教學反思10-10
《有趣的動物共棲現象》教學設計及反思09-02
《聲現象》教學反思10-08
聲現象教學反思10-04
生物的變異現象教學反思04-10
聲現象教學反思范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