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數學廣角》教案

時間:2024-05-19 13:54:3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數學廣角》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廣角》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廣角》教案

《數學廣角》教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生活中的事例,經歷探究兩端要栽植樹的數學規律的過程,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方法。

  2、初步培養學生從實際植樹問題中探索規律以及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在探究活動中發現規律,并能夠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讓學生理解“兩端都種”情況下棵樹和間隔數之間的規律,并利用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口算)

  2.5×0.4 = 1.25×8 =

  0.9×0.9 = 15+1.5 =

  8 – 1.2 = 4.5÷5 =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情境引入。

  (1)、圖文演示:3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呢? (2個間隔);4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呢? (3個間隔);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呢? (4個間隔);手指的個數與間隔數有什么關系?

  (2)、圖文演示:人民大會堂前的柱子根數與間隔數有什么關系?

  (3)、引出課題《植樹問題》(兩端都栽)

  2、重溫相關名稱(圖文演示):什么叫棵樹?什么叫間隔數?什么叫間隔長?

  三、新知探討

  1、出示例題:同學們在全長20米的小路一旁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思考與探索:

  (1)、你認為題目中哪些字詞比較關鍵,你是怎樣理解的?

  (2)、小組內研究,可以通過畫圖,也可以通過列算式……解決問題.

  (3) 、讓學生扮演線段圖和列式計算。

  (4)、小結:總路長÷間隔長=間隔數,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棵樹- 1

  2、把上題的“20米”改成“100米”,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樹嗎?

  3、再把把上題的“一旁”改成“兩旁”,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樹嗎?

  4、把三道例題對比,找出聯系與區別。

  2、植樹問題的題材延伸。

  我們還可以運用植樹問題的知識解決下面的問題呢

  擺花籃、裝路燈、電線桿、隊列、樓層、公交站點......

  四、練習。

  1、填空題

  (1)、沿著小路的一旁栽樹,兩端都栽。

  ( )比( )多1,棵樹=( )○( )。

  ( )比( )少1,間隔數=( ) ○ ( )

  (2)、馬路的'一邊栽了25棵梧桐樹,如果每兩棵梧桐樹中間栽一棵銀杏樹,一共要栽多少棵銀杏樹?

  想:要求銀杏樹的棵數,也就是求25棵梧桐樹的( )。算式是( )。

  (3)、 在一條18米的走廊上擺花盆(兩端都放),每隔3米擺一盆花,一共擺了多少盆花?

  想:這道題要先算( ),再算( )

  2、選擇題

  1、迎接來賓的小學生站在60米的校道排成一列縱隊(兩端都站),每兩名小學生之間相距4米,這列隊伍共有( )名學生。

  A、14 B、15 C、16

  2、在一條全長200米的街道 兩旁安裝節能路燈(兩端都裝),每隔20米安裝一座。一共需要安裝( )座節能路燈?

  A、10 B、22 C、11

  五、全課小結:大家今節課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我這節課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整節課設計基于我班學生實際情況,課前創設情境激發生學習的興趣,緊接著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通過例題的畫圖感知:總路長÷間隔長=間隔數,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棵樹- 1,以例題為載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并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探討對象,了解植樹問題實質,多角應用拓展植樹問題的認識。整節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淺顯易懂,始終圍繞重點內容進行難點的突破。但是,這節課我還是放不開,讓學生動手操作少,讓學生討論探究少,讓學生說得少等。

《數學廣角》教案2

  內容:教材第104、105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使學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圖的產生過程。

  2.能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集合的思想,進而形成策略。

  3.滲透多種方法解決重疊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教學難點】

  1.讓學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對重疊部分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數學廣角》。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

  (一)活動:報名參加學校組織的體育運動:跳繩和踢毽。

  1.師:“學校準備從每個班中選幾名熱愛運動的學生參加體育訓練,為下學期的校運動會作準備,我們班有感興趣的同學嗎?”

  由學生自愿舉手報名,每人至少報一項,如果兩項都想參加的,可以兩項都報。

  2.課件展示。

  下面要三(1)班參加跳繩、踢毽比賽的學生名單

  數一數,參加跳繩的有幾位同學?(9人)

  參加踢毽的有幾位同學?(8人)

  (二)游戲:為了能使同學們更方便地看清楚,我們來做一項活動:請報名參加跳繩的同學站到講臺的左邊,報名參加踢毽的.同學站到講臺的右邊。(參與報名的學生活動,站到相應的位置)

  (學生不知道站哪邊)

  師:“哦?為什么?”

  生:“因為我們兩項運動都參加了,站左邊不行,站右邊也不行”。

  師:“請同學們來說說,他們應該怎么站比較好?”

  教室里炸開了鍋:“站中間、站中間”

  三位同學都站到了講臺的中間。

  問:那左邊、右邊、中間分別表示什么?

  “左邊表示參加跳繩的同學,右邊表示參加踢毽的同學,中間是兩種訓練都參加的同學”

  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問題集合。老師用圖表示讓同學們更加直接地感受集合。

  (三)畫一畫。

  1.誰能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示一下剛才看到的情形?

  學生組內討論,畫出自己設計的圖來。

  師一邊觀察并及時指導創作。

  2.分組展示自己設計的圖畫,并介紹自己的創意或想法。

  3.學生評價,進行整理和改進。

  4.向學生介紹韋恩圖:像這樣的圖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發明了,他就是英國的數學家韋恩,所以就以“韋恩”來命名,叫韋恩圖。也可以叫集合圖。

  “同學們,想想如果我們比韋恩更早出生的話,我們也能發明這樣的圖,那這圖就該怎么命名了呀?”

  5.明確“韋恩圖”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看圖,說說每一部分分別表示什么?

  注意語言的表述:

  左邊:只參加跳繩的

  右邊:只參加踢毽的

  中間:既參加跳繩的,又參加踢毽的

  6.你能列式計算這兩個小組的總人數嗎?

  ①6+5+3=14(人)

  ②9+8-3=14(人)

  三、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今天表現都很突出,誰愿意來說說自己今天有什么收獲?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小結:今天我學會了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重疊問題。

  四、課后作業

  課本練習二十三1~6題。

《數學廣角》教案3

  一、教學內容

  找次品

  “數學廣角”主要是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優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單元主要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2.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發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編排特點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重視小組合作與交流。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教科書在素材的選取上非常注重現實性,如鈣片、礦泉水、松果、餅干、糖果、白糖等物品,都是學生身邊常見的,既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便利。

  教科書的兩個例題在編排上都呈現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景,要求學生通過小組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活動過程中逐步養成合作、交流的習慣。

  2.注意體現思維過程和分析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科書在編排結構上注重體現數學知識的邏輯順序,強調數學思維的一般過程,著力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如例1安排了從5個物品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說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進行規律總結,從而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例2則安排了9個待測物品,并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

  此外,教科書在分析方法的編排上還很重視“數學化”,即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分析模式。先讓學生探討待測物品數量為5個、9個時怎樣找次品,并羅列出各種解決方案;然后從這些方案中尋找規律,總結、提煉出一般方法和優化策略;最后,再利用歸納出的方法去解決待測物品數更多時的問題,同時也從可驗證歸納出的方法是否正確。這里之所以需要驗證,是因為本單元提供的歸納方法在本質上是一種不完全歸納法,對數量更大時的情形是否適用,還需要通過試驗來檢驗。

  四、具體編排

  例1

  編排思想:

  創設找5瓶鈣片中的1瓶次品的合作學習的情境。

  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體現解決問題方法的開放性、多樣性。

  教學建議:

  運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體現探索性和開放性,不必急于歸納最優方法,重在鼓勵。

  如果沒有天平,可利用卡片操作、畫圖表的形式進行分析。

  教師注意進行指導。

  例2

  編排思想:

  創設找若干零件中的1個次品的合作學習的情境。

  進一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

  體現解決問題方法的開放性、多樣性、有效性。

  教學建議:

  運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探索性最優化方法。

  如果沒有天平,可利用卡片操作、畫圖表的形式進行分析,如畫樹圖的方法。

  教師初步歸納最優方法。

  讓學生繼續探索10、11個零件找次品的方法。

  教師最后全面歸納最優方法。

  練習二十六

  第1題,因總數為9筐,故可平均分成3份,只稱2次就保證能把吃過的那筐松果找出來。如果天平兩端各放4筐,如果這時天平恰好平衡,則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過的,這樣只稱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過的那筐松果;但這種方法是不能保證一次就稱出來的,也不能保證2次就能稱出來,只能保證稱3次就一定能稱出來,故該方法不是最優的。

  第2題,把15盒平均分成3份,至多3次就可以保證找出較輕的那盒餅干。

  第4題是一個趣味題,問題的關鍵在于認識到爸爸與小明的年齡差是不會隨時間變化而改變的,即現在和3年后兩者的年齡差一樣,所以設小明今年歲,則爸爸今年就是(+24)歲,從而+(+24)=34,可算出小明今年是5歲,爸爸今年是29歲。

  第5題的編寫意圖在于讓學生脫離具體的操作活動,學會用圖示來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本題答案是至少需要稱3次。

  第6題與例題不同,是另一種類型的“找次品”,因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還是輕,所以問題就復雜多了。對本題而言,還是分成3份,至多稱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平兩邊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則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稱一次就能判斷次品是輕還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則這兩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輕(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則輕(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則重(輕)的是次品。

  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此題為起點,探索數量為4,5......時如何找出次品。

  第7題是一道關于集合運算的題目。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學過用集合圈來分析解決問題,所以本題可引導學生利用集合知識畫出下面的圖示:

  再分析題意:兩個組都沒有參加的有6人,所以參加課外小組的一共有25-6=19人。這樣,結合以前學的知識,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參加音樂組又參加美術組的有12+10-19=3人。

  關于“你知道嗎”的說明

  本專欄簡要介紹了在已知次品比正品重或輕的情況下,保證能找出次品所需測的次數。由該表可發現,只要待測物品數量介于+1~之間,則最多只需要測次就保證能找出次品。由此,要保證6次能測出次品,待測物品可能是244~729個。

  五、教學建議

  1.加強學生的試驗、操作活動。

  本單元內容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大都可以采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教學。實際教學時,可先多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操作、試驗、討論、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在活動中出現的一些共性的問題,教師可集中解決,如有的學生在稱的次數少于至少能保證找出次品的次數時,就找出了次品,這時教師應提醒學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慮進去。活動完成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分組匯報結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讓學生感受到同一問題卻有多種解決方案,同時也為后面尋求最優的解決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礎。

  2.重視培養學生的猜測、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組織學生進行試驗操作活動,僅僅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基礎或前奏,教學的重點在于活動后的猜測、歸納、推理過程,由此促進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動時,學生往往會得出多種解題策略,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這些紛繁復雜的方法中,從簡化解題過程的角度,找出最優的解決策略。實際教學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觀察各種解決策略,引導學生發現把待測物品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礎上,就可讓學生進行猜測:這種方法在待測物品的數量更大時是否也成立呢?從而可引發學生進一步進行歸納、推理等數學思考活動。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逐步脫離具體是實物操作,轉而采用列表、畫圖等方式進行較為抽象的分析,實現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

《數學廣角》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簡單的實例,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3、使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體會優化的思想。

  教學難點: 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案2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15頁的例題3。

  教具準備: 圖片。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過合理安排來提高效率?

  2、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數學廣角。

  板書課題:數學廣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3

  1、出示情境圖片:碼頭上現在同時有3艘貨船需要卸貨,但是只能一條一條地卸貨,并且每艘船卸貨所需的時間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樣的順序卸貨能使3艘貨船等候的總時間最少呢?

  2、觀察圖,說說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問:要使三艘貨船的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應該按怎樣的順序卸貨?(學生討論)

  3、可以有哪些卸貨的順序?每種方案總的等候時間是多少?

  列出表格,問:從表中你有什么發現嗎?(引導學生思考匯報)

  4、找出最優方案。

  三、鞏固新知:

  1、書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葉同時來到學校醫務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應該怎樣安排他們的就診順序?

  2、有210人選舉大隊長,有三位候選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選之中1人,不能棄權。前190張票中甲得75張,乙得65張,丙得50張,規定誰的票最多誰當選。若甲要當選,最少還需要多少張票?

  四、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補充練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3、使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體會優化的思想。

  教學難點: 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廣角》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找出最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4、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

  5、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6、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準備:

  數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幣。實物、練習本;動物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上一節數學活動課,你們喜歡嗎?

  出示課題:數學活動

  2、我們先來做一個拼圖游戲: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張圖,請你任選兩張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說一說。

  3、交流反饋。用不同的'圖可以拼出不一樣的效果,如果老師給你數字卡片,你能拼出什么數呢?

  [設計意圖]:激趣導入,讓學生在游戲中產生興趣,在活動中找到啟示。

  二、動手操作,探索規律

  1、用1和2兩張卡片擺數。

  (1)自己動手擺一擺,看一看誰最愛動腦筋,誰的小手最巧。

  (2)獨立動手擺,然后在班內說一說自己用這兩張卡片擺了那些數。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張卡片擺數。

  教師激勵學生動腦擺一擺:從數字卡片中任選兩張卡片,你能組成什么數?可以與小組同學討論,并把結果記錄下來。

  學生拿出卡片,自己動手擺一擺。

  引導學動腦,找規律去擺,我們比一比誰擺的數朵而不重復。

  3、學生擺完后,小組交流,組長把成員擺的數記下來,并總結擺數的方法。

  4、小組匯報。師生總結,指明學生說一說。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在操作活動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學習中應用。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玩的有趣嗎?說說你學會了什么?

  第二課時

  一、小組合作,鞏固發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戲。每兩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幾次。

  (2)小組匯報,三人到臺上有規律的握手,得出結論。(3次)

  2、師:我這由三本練習本賣5角錢可以怎樣付錢。請同學們拿出你的人民幣,動手試一試。誰想來賣?

  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到臺上來賣。

  板書學生的方法。

  3、衣服搭配

  出示兩件不同的上衣和兩條不同的褲子圖:請看這里有幾種搭配方式?試一試。交流反饋。

  [設計意圖]:用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應用意識,同時使學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不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而且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二、游戲一:

  故事導入:森林王國要舉行運動會,入場時要組織一個花束隊,雞大嬸讓藍貓和非非準備一束花,雞大嬸說:“他們拿的分別是紅花和藍花。”藍貓說:“我拿的不是紅花。”雞大嬸說:“請同學們猜一猜,藍貓和非非分別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許多這樣的問題等著同學們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誰最愛動腦筋。

  [設計意圖]:故事導入新課等于抓住了兒童的天性,激起了他們玩的樂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玩的有趣嗎?說說你學會了什么?

  第三課時

  一、游戲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組圖讓學生注意觀察。

  讓學生猜一猜他們拿的是什么書?

  請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2)、小組活動

  4人一組,兩名同學分別拿語文數和數學書,其中一名同學說:“我拿的不是什么書。”另外兩名同學比賽看誰猜得快。交換進行。

  (3)、同桌活動。

  拿出準備好的動物卡,又一名同學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學生猜,交換進行。

  二、游戲三:

  1、找三名同學配合,創設真實情景,根據例題做一做,讓學生猜一猜,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2、小組活動

  A 、師:把猜一猜的游戲規則說一說。4人一組輪流進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 、進行活動。教師不做任何規定,讓學生撇開思維,自己去猜。

  C 、小組交流,向全班匯報活動過程。

  3、觀察比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三、鞏固練習:師生一起做游戲。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游戲活動,既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活動,一起在活動中探索新知。放手讓學生隨意玩,鼓勵他們玩出新意,教師捕捉創新的火花,培養他們的求異思維。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上得真愉快,你們在游戲中都學會了什么?

《數學廣角》教案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找出最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教學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教學準備:數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幣。

  實物—練習本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同學們,誰知道今天是什么節日啊?學生回答出,可能有的學生回答不出。師說:你們收到禮物了嗎?看看老師的禮物吧。大家都看過西游記吧?當師徒四人過了火焰山后,感觸很多,相約要照相留念,師傅排在第一位,無須質疑,但徒弟三人誰在前面合適呢,于是就有了不同的方法。這就是老師給大家帶來的圣誕節禮物——西游記中三位徒弟的排隊。

  ①孫悟空②豬八戒③沙僧

  ①豬八戒②沙僧③孫悟空 … …師說:同學們想想這是按什么順序派隊呢?你們還有別的方法嗎?引導出6種方式二、動手操作,探索規律1、 用1和2兩張卡片擺數。(1)自己動手擺一擺,看一看誰最愛動腦筋,誰的小手最巧。

  (2)獨立動手擺,然后在班內說一說自己用這兩張卡片擺了那些數》。展示大家看。2、用、1、2、3三張卡片擺數。教師激勵學生動腦擺一擺:從數字卡片中任選兩張卡片,你能組成什么數?可以與小組同學討論,并把結果記錄下來。學生拿出卡片,自己動手擺一擺。引導學生動腦,找規律去擺,我們比一比誰擺的數多而不重復。

  3、學生擺完后,小組交流,組長把成員擺的數記下來,并總結擺數的方法。

  4、小組匯報。師生總結,指明學生說一說。怎么才能既快又準確的寫出數字(教師強調要用固定法)

  三、小組合作,鞏固發展

  1、一群小朋友要去動物園看獅子,首先從家到動物園有兩條路,接著從動物園門口到獅子棲息地又有三條路,同學們想一想,他們有幾種路途方式?

  2、三人做握手的游戲。每兩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幾次。小組匯報,三人到臺上有規律的`握手,得出結論。(3次)

  3、師:我這每本練習本賣5角錢可以怎樣付錢。請同學們拿出你的人民幣,動手試一試。誰想來賣?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到臺上來賣。板書學生的方法。拓展:把本的價錢變成一元,還可以怎么付呢?

  4、衣服搭配出示兩件不同的上衣和兩條不同的褲子,請看這里有幾種搭配方式?試一試。交流反饋。得出結論(四種)四、課堂小結這節課玩的有趣嗎?說說你學會了什么?

《數學廣角》教案7

  一、教材內容和目標:

  “猜一猜”既“簡單的邏輯推理”,這一教學內容編排在二年級上冊最后一個單元,既“數學廣角”。“猜一猜”這教學內容又包括“含有兩個條件的推理”和“含有三個條件的推理”。邏輯推理思維性比較強,學生對純“文字”的推理存在難度。我確定經歷簡單推理的過程是重點,而推理過程的敘述是難點。并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讓學生了解簡單的推理知識,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能進行含有兩個條件和三個條件的簡單推理;培養學生初步觀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條理思考問題的意識。

  過程方法——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體驗邏輯推理的思想與方法,體會邏輯推理條件與結論之間的聯系。

  情感態度——感受邏輯推理的趣味性、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

  二、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今天,錢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兩位新朋友,一對雙胞胎兄弟,(出示課件)你能猜出誰是哥哥誰是弟弟么?為什么?(學生可能回答不能,因為他們長的一模一樣。也可能出現兩種可能,但不確定。)。那現在錢老師給大家一條線索,你能確定了嗎?

  師:(課件演示)現在其中的一個說:"我不是哥哥。"現在你能指出誰是哥哥,誰是弟弟嗎?說明理由:能用上“因為、、、所以、、、”連著說一說就更好了。

  小結

  師:(小結同學們推理的過程)剛才同學們根據雙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話,判斷出了誰是哥哥,誰是弟弟。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能根據老師給你的.一條線索從剛開始亂猜到一步步推出正確的結論。這就是簡單的推理,(出示課題并生齊讀)。說到推理可不得不提到一位高手,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名偵探柯南)柯南可了不得了,六歲就開始破案,還和他的小伙伴成立了“小小偵探團”,根據線索步步推理,告破案件。

  師:小朋友們,想不想和柯南一樣聰明機智呢?那就趕緊進入“柯南偵探營”吧!

  1、探究“含有兩個條件的推理”

  師:首先進入柯南的基礎訓練。

  出示:錢老師的兩只手心里分別寫著數字——8、9。我左手寫的不是8。

  師:從這條線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左手寫著9;

  生2:右手寫著8。

  師:能用上“因為…所以…”來陳述你的觀點嗎?

  生1:因為左手寫的不是8,所以左手寫的是9。

  師:有不一樣的表述嗎?

  生2:因為左手寫的不是8,所以右手寫的是8。

  師:說的真棒。那誰能用上“因為…所以…那么…”來完整地陳述自己你判斷?(教師邊根據學生的表述邊寫相應的關聯詞)。

  生1:因為左手寫的不是8,所以左手寫的是9,那么右手寫的是8。

  生2:因為左手寫的不是8,所以右手寫的是8,那么左手寫的是9。師:你真了不起。老師獎你個智慧果。還有誰再來試一試?說給同桌的小伙伴聽一聽。

  小結:

  師:小朋友們可真棒,能根據一條線索,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從而得到了正確的結論,看來,我們離柯南越來越近了。

  2、探究“含有三個條件的推理”

  師:通過了柯南的基礎訓練,老師要提高難度了,進入柯南的提高訓練營吧!

  出示:媽媽說她們三個小朋友分別喜歡玩具小熊、小兔、小貓。小小說:我不喜歡小貓,南南說:我喜歡小兔。你能判斷他們分別喜歡什么動物嗎?

  師:認真讀題,仔細分析,你能從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師:你先確定誰喜歡什么?為什么?

  生:因為南南說:我喜歡小兔,所以南南肯定喜歡小兔。

  師:然后呢?

  生1:因為小小說:我不喜歡小貓,所以小小就是喜歡小熊,那么柯柯喜歡小貓。

  生2:因為小小說:我不喜歡小貓,所以就是柯柯喜歡小貓,那么小小就是喜歡小熊。

  師:真棒!誰能連起來把他們剛才的推理完整地說一說呢?

  生1:因為南南說:我喜歡小兔,所以南南喜歡小兔。又因為小小說:我不喜歡小貓,所以小小喜歡小熊,那么柯柯喜歡小貓。

  師:你真了不起,能用上“因為、、、所以、、、又因為、、、所以、、、那么”說話,太聰明了!

  生2:因為南南說:我喜歡小兔,所以南南喜歡小兔。又因為小小說:我不喜歡小貓,所以柯柯喜歡小貓,那么小小喜歡小熊。

  師:小朋友們可真了不起。你現在能再說給你前后的小伙伴聽聽嗎?

  3、總結推理過程

  師:當我們碰到一些比較復雜的推理時,我們可以根據一些線索排除一些情況,從而使我們的問題更加簡單。

  師:看到大家學得都不錯,柯南還送給咱們一首兒歌呢!一起讀一讀:“我是一名小偵探,根據線索猜得準,能確定的先確定,能排除的再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

  (三)練習鞏固

  師:根據柯南送咱們的“能確定的先確定,能排除的再排除”,我們一起來接受柯南給我們設的難關吧!有信心嗎?

  1、第一關:

  下面黃色紙片的后面分別藏著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第一個后面不是三角形,第二個后面是長方形。

  師:你先確定哪位?再確定哪位?有不同的想法嗎?完整地說一說。輕松闖過第一關。

  2、第二關:

  他們三人分別戴著黃色、藍色和紅色三種帽子。左邊的說:他們兩個戴的都不是黃帽子。女孩說:我戴的不是紅帽子。他們分別戴什么顏色的帽子?

  師:先確定誰?接著呢?誰能說完整整個推理過程?祝賀你!離柯南又近了一步。

  3、柯南指令:完成書本102頁的第三,第四題。

  4、智力大沖浪,考驗你的時候來了,加油!

  四個小朋友比高矮。

  小強:我不是最矮的。

  小剛:我不是最高的,但比小強高。

  小冬:我不比其他三人高。

  小勇

  請按從高到矮的順序,把這四個人排好隊。

  師:你找到了哪句關鍵的線索?在老師發你的紙上畫一畫,連一連。為什么?你有不同連法嗎?

  5、智力大沖浪:

  請根據甲、乙、丙三人說的話判斷他們年齡的大小。

  (1)甲:我比乙大3歲;

  (2)乙:我比丙小2歲;

  (3)丙:我比甲小1歲。

  判斷()>()>()順利闖過了所有關卡,現在,你已經是柯南訓練營的一員了,恭喜你!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老師希望每個小朋友在遇到學習或生活中的難題時,也能簡單推理下,找到關鍵的線索,排除一些情況,使我們的問題簡單化,這樣,你就是為未來的柯南了!

  1、南南,柯柯,小小分別喜歡玩具小熊、小兔、小貓,小小說:我不喜歡小貓,南南說:我喜歡小兔。你能判斷他們分別喜歡什么動物嗎?

  南南

  柯柯

  小小

  2、小強:我不是最矮的。

  小剛:我不是最高的,但比小強高。

  小冬:我不比其他三人高。

  小勇

  請按從高到矮的順序,把這四個人排好隊。

  3、請根據甲、乙、丙三人說的話判斷他們年齡的大小。

  (1)甲:我比乙大3歲;

  (2)乙:我比丙小2歲;

  (3)丙:我比甲小1歲。

  判斷()>()>()

《數學廣角》教案8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韋恩圖的產生過程,能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讓學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學生對重疊部分的理解。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姓名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書例1,只出示統計表,不出示問題。讓學生說一說從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問題,激發“沖突”

  讓學生自由提出想要解決的問題,重點關注“參加這兩項比賽的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讓學生解答。關注不同的答案,抓住“沖突”,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獨立思考表達方式,經歷知識形成過程。

  師:大家對這個問題產生了不同的意見。你能不能借助圖、表或其他方式,讓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結果呢?

  學生獨立思考,并嘗試解決。

  2.匯報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組交流,互相介紹自己的作品。

  (2)選擇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請每幅作品的創作者上臺介紹自己的思考過程,注意追問“如何表示出兩項比賽都參加的學生”,體會兩個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構成的交集。

  預設1:把參加兩項比賽的學生姓名分別列出,把相同的名字連起,就找到兩項比賽都參加的學生了,有3人。這樣參加跳繩比賽的9人,加上參加踢毽比賽的8人,再去掉3個重復的,應該是14人。

  預設2:先寫出所有參加跳繩比賽同學的姓名,再寫參加踢毽比賽的。如果與前面的相同就不重復寫了,連線就能表示了。一共寫出了14個不同的姓名,說明參加比賽的有14人。從姓名上如果引出兩條線,就說明他兩項比賽都參加了。

  預設3:把參加兩項比賽學生的姓名分別放到兩個長方形里,再把兩項比賽都參加的學生的名字移到一邊,兩個長方形里都有這三個名字,把這兩個長方形的這部分重疊起來,名字只出一次就可以了。可以看出只參加跳繩比賽的有6人,兩項比賽都參加的有3人,只參加踢毽比賽的有5人,一共有14人。

  3.對比分析,介紹韋恩圖。

  (1)對比、分析,提示課題。

  師: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真強,而且畫出了這么多不同的圖示表示。上面的三幅圖中,你更喜歡哪一幅?為什么?

  預設1:喜歡第三幅,去掉了重復的學生的姓名,更清楚,很容易看出參加這兩項比賽的學生情況。

  預設2:喜歡第三幅,用兩個長方形的重疊部分表示兩項比賽都參加的學生,很直觀。

  師:在數學上,我們把參加跳繩比賽的學生看作一個整體,叫做一個集合;把參加踢毽比賽的學生看作一個整體,也是一個集合。今天我們就研究集合。(板書課題:集合。)

  (2)介紹用韋恩圖表示集合。

  師:第三幅圖先把參加跳繩的和踢毽的學生的姓名分別放在了長方形里,很直觀。回憶一下,在認識百以內數的時候,按要求寫數時,就把提供的數和按要求寫出的數都用類似長方形的圈圈了起,每個圈都分別表示一個集合。

  師:在數學上我們常用這樣的方法,直觀地把集合中的具體事物表示出來。(多媒體課件出示左下圖,或在黑板上將姓名卡片圈起。)

  師:這個圖表示什么?

  預設:參加跳繩比賽的學生的集合。

  出示右上圖,隨學生回答將參加踢毽比賽的學生姓名填入圈中。

  在填入姓名時,引導學生發現,每個圈中的姓名不能重復、不能遺漏,體會集合元素的`互異性;每個圈中姓名的擺放次序可以多樣,體會集合元素的無序性。

  (3)介紹用韋恩圖表示集合的運算。

  提問:利用這兩個圖怎樣才能讓他人直觀地看出“參加這兩項比賽的人員情況”呢?

  通過多媒體課件,動態展示將左右兩個圖部分重疊的過程,或操作姓名卡片,去掉重復的姓名卡片,幫助學生理解姓名出現兩次的學生是這兩個集合的公共元素,可以用兩個圖的重疊部分表示它們的交集。

  提問:中間重疊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預設:兩項比賽都參加的學生;既參加跳繩比賽又參加踢毽比賽的學生。

  提問:整個圖表示的是什么?

  預設:參加這兩項比賽的學生;參加跳繩比賽或參加踢毽比賽的學生。

  4.列式解答,加深對集合運算的認識。

  (1)嘗試獨立解決。

  (2)匯報交流,體會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

  預設:9+8-3=14,9+(8-3)=14,8+(9-3)=14,6+3+5=14等。

  讓學生通過圖示與算式結合進行表達,感悟多種集合知識。可以讓學生在韋恩圖上指一指它們求出的是哪一部分,體會并集;指一指算式中每一步表達的是哪一部分,如“8-3”和“9-3”,體會差集。

  (3)比較辨析,體會基本方法。

  通過對各種計算方法的比較,發現雖然具體列式方法不同,但都解決了問題,即求出了兩個集合的并集的元素個數。重點讓學生說一說9+8-3=14這一算式表達的含義,“參加跳繩比賽的人數加上參加踢毽比賽的人數再減去兩項比賽都參加的人數”,體會“求兩個集合的并集的元素個數,就是用兩個集合的元素個數的和減去它們的交集的元素個數”這一基本方法。

  (三)聯系生活,鞏固練習

  1.完成“做一做”第1題。

  先獨立完成,再匯報交流。

  可先分別出示兩個集合圈,讓學生填入相應的序號,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動態展示將兩個集合并的過程。

  2.完成“做一做”第2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匯報交流。

  提問1: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第(1)題的?要注意什么?

  預設:圈出重復的姓名,再數出。要認真仔細找,不要漏掉。

  提問2:第(2)題是求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預設:第(2)題求的是獲得“語文之星”或“數學之星”的一共有多少人,只要獲得了任何一個獎都要計算進去。先數出獲得“語文之星”的集合的人數,再數出獲得“數學之星”的集合的人數,相加后,再去掉既獲得“語文之星”又獲得“數學之星”的人數。如果學生理解題意有困難,可以借助韋恩圖幫助學生理解。

  (四)全課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集合的知識,還會運用集合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說一說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數學廣角》教案9

  一、 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適度讓學生親歷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過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識的意義。

  2.讓學生借助直觀圖理解集合圖中每一部分的含義,通過語言的描述和計算的方法,能解決簡單的重復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操作、實驗、交流、猜測等活動,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感知集合圖形成過程,體會集合圖的優點,能直觀看出重復部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個體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過程,養成勤動腦,樂思考、巧運用的學習習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

  二、 診斷

  “集合問題”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的第一課時,是小學階段集合思想教學。集合思想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題型中有過接觸,只是無意識形成一些簡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本節課所要學的是含有重復部分的集合圖,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教材中的例1通過統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踢毽子比賽和跳繩比賽的學生名單,而總人數并不是這兩項參賽的人數之和,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圖(韋恩圖)把這兩項比賽人數的關系直觀地表示出來,從而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教材要求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為后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對于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適度讓學生親歷集合圖的形成過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導學生理解集合圖各部分的意義,培養學生應用集合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與作用。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集合圖的產生過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有重復部分的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集合圖的`意義,會解決簡單重復問題。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白板、練習題卡

  五、教學過程

  (一)巧用對比,初悟“重復”

  1.觀察與比較(課件出示圖片)

  第一組;父與子

  (1)提出問題:有2個爸爸2個兒子,一共有幾個人?怎樣列式計算?

  第一種:無重復情況。

  黃明,他的爸爸黃偉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華。

  預設:列式一:2+2=4(人)

  第二種:有重復情況。

  汪聰,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華東。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師追問:為什么減1?

  第二組:小棒拼三角形

  (1)3根小棒拼成的一個三角形。

  (2)提出問題:擺2個這樣的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

  預設:可能會說6根,表示3+3=6(根)

  還可能會說5根,表示3+3-1=5(根)

  圖片出示有重復情況的2個三角形。

  教師追問:根據圖中擺的方法,哪種列式是正確的?為啥要減1?

  2.思考與發現

  (課件出示)把2組有重復情況的圖片放在一起。

  (1)提問: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想法。

  教師要引導學生突出:(1)“重疊”或“重復”一詞;(2)列式中“減1”的意義;(3)能用表達邏輯關系的語言“既…又…”和“或”說出這兩個關于重復現象的問題;(4)師生小結,得出:圖片1中有個人既是爸爸又是兒子,他的身份重復了;三角形中有1根小棒是公共邊,重復使用了,既是左邊三角形的一條邊,又是右邊三角形的一條邊。

  教師揭示課題,今天我們研究有重復現象的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設計2組簡單實例,既有生活中的問題又有數學中的重疊問題,不同角度的對比,共同的理解方法,都從簡單數據入手,讓學生在計算總數時都不能用直接相加的方法求出總數,引發學生認知沖突,喚醒探究熱情,也讓學生初識重復問題的基本含義。

  (二)善用例題,引入新課

  1.情境引入(課件出示“通知”)

  (1)了解信息,提出問題

  你認為三(1)班要選拔多少名同學參加這兩項比賽?

  讓學生嘗試回答參加比賽的總人數。

  (2)出示名單,引發認知沖突

  課件出示三(1)班參賽學生的名單的統計表,讓學生觀察。

  2.觀察名單,驗證人數,初悟“重復”

  問題:仔細觀察過這份報名表,你有什么發現?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分析,發現有參加兩個項目的同學,從而得出“重復”或相近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體驗過程

  1.策略分析

  談話:你能從這份報名表中一眼就看出有幾位同學參加兩項比賽?

  讓學生意識到如果能直觀看出重復的同學就不會計算錯誤的問題,激發學生想重新整理名單的欲望。

  借助學具,小組合作,同學間相互交流。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要解決重疊問題,就要清楚看出重復部分的數量,從而引發學生操作意識,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究,整理,在小組合作中完成。

  2.探究方法

  (1)選出幾種不同作品展示,理解分析不同整理方法。

  預設:方法一

  方法二:

  跳繩

  楊明

  劉紅

  李芳

  陳東

  王愛華

  馬超

  丁旭

  趙軍

  徐強

  踢毽子

  于麗

  周曉

  朱曉東

  陶偉

  盧強

  方法三: 跳繩 即參加跳繩又參加踢毽子 踢毽子

  陳東 丁旭 楊明 于麗 陶偉

  王愛華 趙軍 劉紅 周曉 盧強

  馬超 徐強 李芳 朱曉東

  (2)交流不同思想,比較各自的優缺點。

  (3)引入韋恩圖(集合圖),了解集合圖中的各標題含義,進行填寫。

  課件出示:

  (4)介紹韋恩,拓寬視野

  課件出示:在數學中,經常用平面上封閉曲線的內部代表集合,以及用以表示集合之間關系。這種圖稱為維恩圖(也叫文氏圖),是由英國數學家叫維恩發明創造的, 維恩圖常用來研究表示數學中的“集合問題”,也叫集合圖。

  【設計意圖】讓學生親歷整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合作、思考、交流、比較等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體現重復部分怎樣做到既直觀又美觀,還能表示每部分的內容。結合各小組展示的優點,引出韋恩圖,讓學生了解韋恩圖的同時,又體會到數學文化的底蘊。

  3.辯論感悟

  談話:現在用維恩圖來表示各項參賽的人數,與之前的表格比較,它有哪些優點?

  讓學生感悟集合圖能直觀看出參加各項運動的人數,尤其是重復參加兩項比賽人數的部分很清楚。

  4.據圖列式,運用集合圖

  談話:你了解圖中各部分的意義嗎?

  (1)課件演示各部分,讓學生比較正確表述各部分的意義。

  (2)利用數據,列式計算出該班參加比賽的人數。

  指名學生計算,反饋交流,理解各算式的意義。

  可能會出現:8+9-3=14(人);6+3+5=14(人);8-3+9=14(人)9+5=14(人)

  【設計意圖】讓學生借助直觀圖,理解集合圖的意義,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和學習能力。

  5.變式練習,內化集合思想

  課件出示:三(2)參加運動會學生名單(學號表示),根據信息填寫集合圖中。

  跳繩

  9

  13

  17

  18

  25

  29

  33

  38

  42

  踢毽子

  17

  25

  28

  30

  31

  39

  40

  44

  教師在引導中要讓學生意識到先填寫哪部分,再填寫哪部分會更好些。

  請學生板演,匯報填寫的策略,看圖理解各部分的意義,計算三(2)班參加比賽的總人數。

  師生小結。

  【設計意圖】變式練習是讓學生從集合圖中會看信息,到會填寫集合圖的一個數學思想的延伸,也是解決重復問題的關鍵,是為學生以后解決此類問題打好基礎。

  (四)鞏固應用,建構模型

  1.基礎性練習

  (1)完成教材上105頁“做一做”第1題.

  指導學生把動物的序號填進合適的圖中,并請學生說說集合圖中各部分的意義

  2.趣味性練習

  3.拓展性練習

  估計三(3)班可能有多少同學參加比賽。

  討論:根據學校要求,每班要選拔9人參加跳繩,8人參加踢毽子比賽,你覺得三(3)班可能會選拔多少人?

  判斷:參賽的同學最多有17人。( )參賽的同學最少有 8人。( )

  小組討論,全班分析,得出:參賽同學最多是17人,沒有人重復;最少有9人,其中8人重復。

  【設計意圖】設計一組由梯度的練習,從簡單應用到開放,從正向思維到逆向思維,既鏈接所學知識資源,又實現對學生思維的拓展。這樣的練習設計不僅能讓學生結合集合思想進行分析,還能結合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問題。

  (五)全課總結,呼應課題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用集合圖來解決有重復現象的數學問題。這是一種數學思想,叫集合思想。(板書:集合)今天我們利用集合數學思想方法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希望同學們以后在學習上能多觀察、勤思考,探尋更多的數學奧秘。

《數學廣角》教案10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P108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數學活動讓學生體會重復現象在生活中的運用,以及解決重復問題的解決策略,理解集合圈的集合思想。

  2、使學生學會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圖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體驗數學的圖形美、簡潔美,增強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理解集合圈的集合思想,會用集合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成數學問題,先請兩生兩把椅子玩搶椅子的游戲,發現椅子數和人數一樣游戲無法玩?

  再通過加四人選一人的猜拳游戲留下一個人的游戲。學生猜拳,搶椅子。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質疑

  3位同學搶椅子,4位同學參加了猜拳游戲,請這7位同學站起來。怎么是6個人呢?少了一個人,那位同學哪去啦?

  學生解釋,師故作糊涂狀,引導多人解釋,辯析。

  1、站圈

  師出示呼拉圈。請參加搶椅子的同學站到這里來,參加猜拳游戲的站到另一個圈中。發現一個圈中少了一個人,怎么辦呢?

  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

  等兩個呼拉圈交叉后,再請學生解釋,明確認識。

  2、畫圖

  讓學生將呼拉圈抬起來,給大家看。這兩個圈怎么樣了?左邊這個圈表示的是什么?右邊呢?中間這部分表示什么?

  將它畫在黑板上。

  生活中的.呼拉圈變成了數學圈。認識各部分表示的意義。

  3、貼名,理解圖

  請剛才參加搶椅子的同學將他們的名字貼到相應的位置,參加猜拳游戲的同學也貼。預計會出現兩種情況:

  A貼對了。指名解釋。

  B貼了兩張。怎么樣表示才對呢?引導學生理解“重疊”。

  4、理算法

  參加這兩項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用算式表示呢?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列式,并理解其含義。

  由此引出課題。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出示教師課前調查的兩幅圖,引導學生理解圖的含義,區別重疊與不重疊兩種情況。(喜歡吃肉與喜歡吃菜的同學名單,分別放在兩個集合圈中)

  2、解決動動物園里的數學問題:你選擇哪幅圖?為什么?進一步理解重疊現象。

  3、文具店里的數學問題。(看書做)

  4、運動會上的數學問題:我們班參加跳繩比賽的有8人,參加跑步比賽的有6人,參加這兩項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

  師展示動態集合圖,滲透動與不動的觀點,拓展學生的思維。

  四、評價小結。

  評價學生表現情況,簡單小結。

《數學廣角》教案11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過合理安排來提高效率?

  2、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數學廣角

  板書課題:數學廣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3

  1)出示情境圖片:

  碼頭上現在同時有3艘貨船需要卸貨,但是只能一條一條地卸貨,并且每艘船卸貨所需的時間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樣的順序卸貨能使3艘貨船等候的總時間最少呢?

  2)觀察圖,說說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問:要使三艘貨船的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應該按怎樣的順序卸貨?

  學生討論

  3)可以有哪些卸貨的順序?每種方案總的等候時間是多少?

  列出表格,問:從表中你有什么發現嗎?

  引導學生思考匯報

  4)找出最優方案

  三、鞏固新知:

  1、書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葉同時來到學校醫務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應該怎樣安排他們的就診順序?

  學生自由匯報

  觀察情境圖,找出題中的信息

  學生分小組討論

  學生匯報方案,算出每種方案等候的時間

  如果先卸船1的貨,那么3艘船都要等候8小時;而如果先卸船3的貨,那么每艘船只等候1小時。依次從等候時間較少的船開始卸貨,就能使總的.等候時間最少。

  學生完成設計,小組交流,在班上交流。

  使學生體會優化思想在生活中應用,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2、有210人選舉大隊長,有三位候選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選之中1人,不能棄權。前190張票中甲得75張,乙得65張,丙得50張,規定誰的票最多誰當選。若甲要當選,最少還需要多少張票?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

  補充練習

  獨立完成后,小組交流結果

  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數學廣角》教案1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代數問題的過程,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2、能與他人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并學會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3、進一步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4、使學生能理解抽取問題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決有關簡單的問題。

  5、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分配問題。抽取問題。

  教學難點:正確說明分配的結果。理解抽取問題的`基本原理。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內容:分配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代數問題的過程,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能與他人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并學會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一步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教學重點:分配問題。

  教學難點:正確說明分配的結果。

  教學過程:

  一、學例1

  1、活動。

  把4枝鉛筆放進3個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幾種情況?

  學生思考各種放法。

  與同學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匯報交流情況。

  學生口答說明,教師利用實物木棒:

  第一種放法: 第二種放法:

  第三種放法: 第四種放法:

  2、問題。

  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文具盒里至少放進2枝鉛筆。為什么?

  經過簡單交流,學生不難描述其中的原理:如果每個文具盒只放1枝鉛筆,最多放3枝,剩下1枝還要放進其中的一個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鉛筆放進同一個文具盒。

  3、做一做

  7只鴿子飛回5個鴿舍,至少有2只鴿子要飛進同一個鴿舍里。為什么?

  說出想法。

  如果每個鴿舍只飛進1只鴿子,最多飛回5只鴿子,剩下2只鴿子還要飛進其中的一個鴿舍或分別飛進其中的兩個鴿舍。所以至少有2只鴿子飛進同一個鴿舍。

  嘗試分析有幾種情況。

  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

  學生體會到,如果把各種情況都擺出來很復雜,也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找到數學方法來解決就方便了。

  二、學例2

  1、本書放進2個抽屜中,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幾體書?

  擺一擺,有幾種放法。

  不難得出,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3本。

  2、說你的思維過程。

  果每個抽屜放2本,放了4本書。剩下的1本還要放進其中一個抽屜,所以至少有1個抽屜放進3本書。

  3一共有7本書會怎樣呢?9本呢?

  學生獨立思考,尋找結果。

  與同學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匯報結果,全班交流。

  4、能用算式表示以上過程嗎?你有什么發現?

  5÷2=2……1 (至少放3本)

  7÷2=3……1 (至少放4本)

  9÷2=4……1 (至少放5本)

  說明: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數進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個抽屜至少放進的本數。

  5、做一做

  8只鴿子飛回3個鴿舍,至少有3只鴿子要飛進同一個鴿舍里。為什么?

  想:每個鴿舍飛進2只鴿子,共飛進6只鴿子。剩下2只鴿子還要飛進其中的1個或2個鴿舍,所以,至少有3只鴿子要飛進同一個鴿舍里。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十二第2、4題。

  四、布置作業

  完成《家庭作業》第20練習。

  第2課時

  教學內容:抽取游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能理解抽取問題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決有關簡單的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抽取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抽取問題的基本原理。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3

  盒子里有同樣大小的紅球和藍球各4個。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個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幾個球?

  1、猜一猜。

  讓學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幾個球。

  2、實驗活動。

  一次摸出2個球,有幾種情況?

  結果:有可能摸出2個同色的球。

  一次摸3個球,有幾種情況?

  結果:一定能摸出2個同色的球。

  3、發現規律。

  啟發:摸出球的個數與顏色種數有什么關系?

  學生不難發現:只要摸出的球比它們的顏色種數多1,就能保證有兩個球同色。

  二、做一做

  1、第1題。

  獨立思考,判斷正誤。

  同學交流,說明理由。

  2、第2題。

  說一說至少取幾個,你怎么知道呢?

  如果取4個,能保證取到兩個顏色相同的球嗎?為什么?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十二第1、3題。

  四、布置作業

  完成《家庭作業》第21練習。

《數學廣角》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自主研究發現圖形中隱藏著的書的規侓,并會應用所發現的規侓。

  2、使學生會利用圖型來解決一些有關的問題。

  3、使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掌握數形結合`、歸納推理、極限等基本的數學思想。

  (二)內容安排及其特點

  1、教學內容和作用。

  數形結合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把數與行結合起來解決問題可使復雜的問題變得更簡單,使抽象的問題變得更直觀。

  數與形相結合的例子在小學教材中比比皆是。有的時候,是圖形中隱含著數的規侓,可利用數的規侓來解決圖形的問題。有時候,是利用圖形來直觀地解釋一些比較抽象的數學原理與事實,讓人一目了然。尤其是小學生思維的抽象程度還不夠高.經常需要借助直觀模型來幫助理解。例如:利用長方形模型來教學乘法的算理,利用線段圖來幫助學生理解分數除法的算理,利用面積模型來解釋兩位乘兩位數的算理、乘法分配侓、完全平方公式等(如下圖)。

  還有時候,數與形密不可分,可用“數”來解決“形”的問題,也可以用“形”來解決“數”的問題。例如:幾何及微積分中曲線與方程、方程組及函數與圖像互為工具互為解釋,有機融合。小學中的正比例關系和反比比例關系圖象也很好的反映了這樣的思想。

  本單元中,教材以“1+3+5+7+……+(2n-1)=n2”“1/2 + 1/4 + 1/8 + 1/16 + 1/32 + 1/64 +……=1”為例,引導學生認識和利用數學與形的結合,可以解決一些有趣的數學問題。

  具體編排結構如下:

  等差數列1,3,5,…之和與正方形數的關系 例1

  數與形

  求等比數列1/2,1/4,1/8,…之和例2

  從上表可以看出,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分為兩個層次。

  一是使學生通過數與形的對照,利用圖形直觀形象的特點表示出數的規律。例如,例1中,從圖形的角度直觀的理解“正方形數”和“平方數”的特點。

  二是借助圖形解決一些比較抽象的、復雜的、不好解釋的問題。例如,例2中,解決1/2 + 1/4 + 1/8 + 1/16 + 1/32 + 1/64 +……的求和問題,教材利用分數意義的直觀模型,使學生直觀的理解“無限”的抽象概念;再如,練習二十二第6題,通過畫示意圖的方式可以比較便捷的解決比較抽象的問題。2、教材編排特點。

  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

  ⑴ 突出探索規律、應用規律的編排意圖。不管是數還是形,都突出對其規律的探索。例如,通過觀察和計算1、1+3、1+3+5、1+3+5+7+…既能發現加數的規律(從1開始的連續奇數的相加),又能發現和的規律(都是連續的正方形數);通過觀察和計算1/2+1/4、1/2+1/4+1/8、1/2+1/4+1/8+1/16,…同樣,既能發現加數的規律,又能發現和的規律。在發現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再引導學生把規律應用于一般的情形,解決問題。

  ⑵ 在利用數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基本的活動經驗,培養基本的數學思想。例如,在例2中,讓學生通過計算,發現和越來越趨向于1,感受什么叫“無限接近”。雖然無法一一窮舉所得的結果,但可以利用觀察到的規律進行“無窮無盡的'”類推。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會推理和極限的思想。

  (三)教學建議

  1、引導學生數形結合,相互印證。

  形的問題中包含數的規律,數的問題也可以用形來幫助解決,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體會到數與形的這種完美結合。既可以從數的角度出發,讓學生看看可以怎樣用圖形來表示數的規律,也可以讓學生尋找圖形中所包含的數的規律。通過數與形的對應關系,互相印證結果、感受數學的魅力。例如,在例1中可以先讓學生計算1+3+5+…的得數,使學生發現得到的和都是“平方數”,再通過圖形的規律理解“平方數”和“正方形數”的含義。也就是說,如果用1個小正方形、3個小正方形、5個小正方形……可以共同拼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大正方形圖。也可以有規律的呈現由小正方形拼成的大小不一的大正方形圖,讓學生看看前后兩個大正方形圖相差多少個小正方形,例如,邊長是2的大正方形和邊長是1大正方形,相差的是3個小正方形;邊長是3的大正方形和邊長是2大正方形,相差的是5個小正方形……相差的小正方形數正好是“?”形中的小正方形數。因此,每個大正方形圖中都隱藏著一個算式,即1+3+5+…+(2n-1)=n2。

  2、使學生感受到用形來解決數的有關問題的直觀性與簡捷性。

  圖形的直觀、形象的特點,決定了化數為形往往能夠達到以簡馭繁的目的。例如,例2中,用舉例的方法求出等比數列的有限和,都不能證明無限多項相加的結果為1。但是如果用圓和線段的圖形加以說明,學生則比較容易理解當一個數無限趨近于1時,其結果就是1.一個極其抽象的極限問題,由于用圖形來解決,就變得十分直觀和便捷了。

  3、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探索數與形的通用模式。

  小學階段,雖然不要求寫出一個數列的通式,但可以通過數形結合的方法,利用圖形的規律,從不同的角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數列的通用模式。例如,第109頁第1題,根據例1的結論,很容易得到第n個圖形中最外圍的小正方形數為:(2n+1)2-(2n-1)2,也可以從結果看到第一個圖最外圈有8個小正方形,第二個圖最外圈有8×2個小正方形,第三個圖最外圈有8*3個小正方形……通過推理,可知第n個圖最外圈就有8×n個小正方形,每一次都是在前一個圖的基礎上增加8個小正方形。還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每次多的這8個小正方形都是怎么來的?使學生觀察到是由于每邊增加2個小正方形所產生的。

《數學廣角》教案14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第七單元數學廣角植樹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使他們發現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關系;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在理解間隔數與棵數之間規律的基礎上解決簡單的植樹問題。

  過程目標:

  1、使學生經歷感知、理解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發現規律,并應用規律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2、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借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良好的交流習慣。

  情感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激發熱愛數學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理解“植樹問題(兩端要種)”的特征,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間距數+1=棵數,棵數-1=間距數

  教學過程:

  一、設計情景、引入課題

  1、教學“間隔”的含義

  師:每位同學都有一雙靈巧的手,他不但會寫字、畫畫、干活,在他里面還藏著有趣的數學知識,你想了解他嗎?請舉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攏、張開)

  (課件出示)師:張開的'五指中有幾個空隙?(4個)數學中我們把這個“空隙”叫“間隔”。(板書)我們發現5根手指中有4個間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舉例生活中的“間隔”

  師:生活中的“間隔”到處可見,你能舉幾個例子嗎?(兩棵樹之間、兩個同學之間、鐘聲…)

  3、理解間隔數,引入課題。

  在一條路上植樹,每兩棵樹之間相等的段數叫間隔數(課件演示),每個間隔的長叫間距,研究間隔數和棵數之間關系的問題,我們統稱為植樹問題,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植樹問題。(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探究規律

  1、出示招聘啟事

  在操場邊,有一條20米長的小路。學校計劃在小路一邊種樹,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特聘請校園設計師數名,要求設計植樹方案一份,擇優錄取。

  2、出示例題,理解題意:

  師:(課件出示例題。)

  師:誰能讀一讀?這道題告訴我們什么數學信息?求什么問題?你認為這道題中什么詞語最關鍵?

  (課件解釋關鍵詞語,加深學生理解)

  師:你認為要求一共植樹多少棵,關鍵是知道什么?(間隔數)那么間隔數和棵數之間是什么關系?下面我們就來研究。

  3、出示合作要求。

  (1)教師講解小組合作要求。

  (2)學生4人小組開始合作學習,利用學具設計出植樹方案。(可

  以用不同的形式表達)

  (3)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小組合作。

  (4)小組作品展示,及小組評價。教師及時點評學生的設計方案,并及時鼓勵學生。

  (5)引導學生總結出在實際生活中的植樹情況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兩端都栽,第二種:只栽一端,第三種:兩端都不栽。

  4、以小組為單位探究棵數與間隔數間的關系:

  (1)數一數:數出棵數和間隔數。

  (2)比一比:比較出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規律。

  兩端都要栽時,植樹的棵數比間隔數多1(棵數=間隔數+1)。

  只栽一端時,植樹的棵數與間隔數相同(棵數=間隔數)。

  兩端都不栽時,植樹的棵數比間隔數少1(棵數=間隔數-1)。

  三、課堂小結、反饋練習

  1、公共汽車行駛路線全長12千米,相鄰兩站的距離是1千米。一共有幾個車站?

  2、廣場上的大鐘5時敲響5下,8秒敲完。 12時敲12下,需要多長時間敲完?

《數學廣角》教案15

  教學內容:

  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第113頁、第116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此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發展符號感。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重、難點:

  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律的過程,能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

  難點:引導學生發現和應用規律,注意有一定的順序,保證不重復也不遺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生成問題

  (課件出示情景)一天,小猴、小狗、小松鼠到企鵝博士家做客,卻發現大門緊閉,門上還掛著一把鎖。咦!鎖上還有一張紙條!看看紙條上寫著什么呢?(歡迎你們的到來,為了考考你們的智慧,請你們先想辦法把這把密碼鎖打開,鎖的密碼提示是:請用數字7、3、9擺出所有的三位數,密碼就是這些數從小到大排列中的第四個。)他們三個好朋友都犯傻了,怎么辦呢?同學們能幫幫他們嗎?生:能。

  (設計意圖:通過故事情景設疑,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師:這三個數能組成多少個三位數呢?密碼到底是什么呢?現在就請同學們先試著寫一寫,如果你覺得直接寫有困難的話可以借

  助手中的數字卡片擺一擺,可以一個人思考,也可以和同桌合作。

  學生開始動手操作,邊擺數字邊記數,有的一個人思考,有的則跟同桌合作,一個操作另一個記數,教師巡視。

  師:同學們剛才都在很認真的思考,你們一共寫出了多少個三位數,現在誰愿意說說你的探索結果?

  匯報交流。

  生匯報所寫個數,教師根據巡視的情況重點展示幾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有的重復寫了,有的漏寫了。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踐體驗,讓學生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學生出現了不同的答案,這一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欲望。)

  2、小組合作交流

  (1)師:每個同學寫出的個數不同,那么開鎖的密碼也就不能確定,小猴、小鴨、小雞可急壞了!怎樣才能很快寫出所有的用數字7、3、9組成的三位數,并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呢?

  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一下,小組長記錄下你們組討論的結果,一會到上面來展示。

  (2)小組內交流(師巡視,隨機參與討論)

  (3)展示交流

  師:你們一共擺了幾個三位數?你是怎樣擺的?用什么方法記錄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師:哪個小組愿意先來展示一下你們的探究成果?

  生1:我們一共擺了6個三位數,我們的方法是首先確定左邊的數字7,然后將后面兩個交換位置,在確定中間的數字3,然后交換兩邊的數字,最后確定右邊的數字9,將前面的兩個數字交換位置,分別記錄下來。(展示小組的記錄)

  師:說的很好,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2:我們也擺出了6個數,我們的方法是從高位到低位,數字由大到小。當百位上是9時,可以寫出973、937;當百位上是7時,可以寫出793、739;當百位上是3時,可以寫出379、397。我們畫了一張表格,把數字分別記錄在里面,這樣更加清楚。(展示小組的記錄)

  師:說的很棒!哪個小組還有其他的方法?

  生3:我們也擺出了6位數,我們的方法是從高位到低位,數字由小到大。當百位上是3時,可以寫出379、379;當百位上是7時,可以寫出739、793;當百位上是9時,可以寫出937、973。我們也制作了一張表格,把數字分別記錄在里面。(展示小組記錄)。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行有序思考,是本節課的重要學習目標。讓學生自己討論解覺這個關鍵性問題,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通過匯報不同的方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此類問題解決的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突出排列的有序性,培養了學生推理的能力,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師:(出示課件)這是其中部分同學的擺數過程,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我發現他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擺的的,保證了結果的不重復,不遺漏。(師隨機板書:有順序不重復不遺漏)

  現在我們繼續幫助小動物們找開鎖密碼吧!(出示課件),這是同學們找出的六個數,現在你們知道開鎖密碼是什么了嗎?

  生:從小到大排列的第四個數,是739。

  師:你們真棒!小動物們可高興了!他們終于見到了企鵝博士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探究規律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數學廣角的知識。(板書:數學廣角)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他們三位好朋友在企鵝博士家做完客后,小猴提議說,在附近有個影視城,我們到那兒去游玩吧。在影視城他們不僅玩的非常愉快,而且還拍下了一些有趣的場景,同學們想看嗎?(想)

  2、課件出示場景1:

  ⑴請學生說說,圖畫里看到了什么?

  (教師隨即提出問題:"是啊,他們拍完了《西游記》打算拍照留念,像這樣三個徒弟交換位置,共有幾種交換方法呢?")

  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思考,可以用符號代替人物在紙上比劃。

  ⑶匯報交流。

  生1:先確定最左邊的人,然后右邊兩個人交換;

  生2:先確定最右邊的人,然后左邊的.兩個人交換;

  生3:我認為也可以先確定最中間的人,然后左右兩個人交換。

  交流的過程中,把學生剛才用符號代替畫下來的展示在黑板上,互相學習,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3、課件出示場景2

  ⑴教師介紹:這幾位小朋友正在影視城玩游戲,嘗試當小演員的滋味呢!可是他們好像鬧矛盾了,要交換角色了,看看明明說什么?(該讓我演大灰狼了吧!)

  ⑵三人小組把自己當成小演員,也來做做這個游戲,要保證把所有情況都羅列出來。

  ①三人小組,開始討論。

  ②上臺演示,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拍照片和角色轉換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排列問題。在解決場景1的問題時可以讓學生用符號來代替,一方面是為了驗證的方便,發展學生的符號感。另一方面也拓寬了知識面。提示學生:不但數字有排列問題,人物有排列問題,其實在變化萬千的圖形世界里也有排列問題。在解決場景2的問題時,采用三人小組身臨其境排列法,不但鞏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而且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檢驗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應用效果。)

  (三)運用排列,制作獎品

  1、今天同學們的表現都非常不錯,老師要獎勵每個學生幾朵特別的花兒。這些花兒都已經在你們手中。可是都沒涂顏色,需要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出示:

  (提示:每朵花都要不一樣,涂出所有情況,看誰涂的方法好)

  2、學生開始動手涂,教師巡回檢查,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鼓勵有進步的學生。

  3、個別學生匯報展示,下面學生評價,教師獎勵。

  (設計意圖:學生往往對老師發的獎品很感興趣,教師課堂上讓他們來涂發給自己的獎品,能更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題目還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看上去好像有8朵花要涂,其實所有方法羅列后,只有6朵花被上色了,以此進行思維拓展,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暢談收獲)

  請同學們在課下嘗試用辣、不、怕三個字可以組成多少句有意思的話,下節課我們一起交流。

  (設計意圖:使學生繼續保持探究欲望,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板書設計:

  數學廣角

  有順序不重復不遺漏

【《數學廣角》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廣角》教案02-10

數學廣角推理教案02-24

《數學廣角─集合》教案04-01

數學廣角推理教案03-28

小學數學教案《數學廣角》04-15

《數學廣角》教案15篇03-01

數學廣角推理教案范文08-25

《數學廣角》教案(15篇)03-29

數學廣角推理教案7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