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科學教案

時間:2023-12-13 10:00:24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學教案6篇[推薦]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6篇[推薦]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幼兒在學習了溶解和密度的知識后,由于密度這一概念比較抽象,幼兒不易理解,如何讓簡單的科學原理生動有趣,幼兒樂于探索呢?酸甜可口、顏色多彩的飲料一直深受幼兒喜愛,很多飲料它們的密度都不是一樣的,能不能根據每種飲料密度的不同調出兩層顏色的飲料,甚至更多層顏色的飲料,經過多次的調試,我成功了.調出的飲料不僅非常好看,而且一個杯子能品嘗到幾種味道的飲料。我想,如果以飲料為載體,引導幼兒探索液體密度的奧妙,一定能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讓幼兒體驗到探索和成功帶來的喜悅。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操作感知兩種液體用同樣的方法相配時:密度相同的'液體相混合,密度大的液體下沉,密度小的液體上浮。

  2、嘗試調兩層顏色的飲料,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

  活動準備:

  1、知識積累:幼兒已掌握密度的相關知識。

  2、每組幼兒一張記錄表、一盒彩筆、密度相同的藍莓汁和西瓜汁各三杯,一小碗白糖,教師調好的兩層顏色的飲料若干。

  3、場景:布置一個小小飲料吧。

  4、音樂:回家。

  活動過程:

  (一)觀察調好的兩層顏色的飲料,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

  師:咦!這里面藏著什么?(教師掀開藏著的飲料)哇,好漂亮,小朋友們看,這是什么?

  師:它和我們平時喝的飲料有什么不一樣?

  師:它是怎么調出來的?我們一起來做個有趣的實驗。

  (二)實驗操作感知:液體沉浮與液體密度的關系。

  1、教師介紹實驗操作的內容和要求。

  第一次,把密度同樣大的藍莓汁沿著杯子邊輕輕倒入到西瓜汁中,觀察果汁的變化,并記錄在記錄表里。

  第二次,在藍莓汁里加糖,使藍莓汁達到飽和狀態,再把藍莓汁以同樣方法倒入到西瓜汁,觀察果汁的變化,并記錄在記錄表里。

  第三次,在西瓜汁里加糖,藍莓汁里不加糖,觀察果汁的變化,并記錄在記錄表里。

  2、指導幼兒操作實驗。

  3、引導幼兒總結實驗結果:

  師:第一次實驗你是怎么做的,你發了現什么?

  第二次實驗你是怎么做的,你發現了什么?為什么藍莓汁會下沉?

  第三次實驗你又是怎么做的,你又發現了什么?這一次為什么西瓜汁下沉?

  教師總結:通過三次實驗結果對比得知:密度相同的飲料倒在一起混合了,密度不一樣的飲料,密度大的重一些沉下去,密度小的輕一些浮上來。這樣一個杯子里就會出現兩層顏色的飲料。

  4、檢查幼兒實驗情況,分析實驗不成功的原因。

  (三)進一步理解密度大的飲料沉下去,密度小的飲料浮上來的科學原理。

  師:老師也想試一試,看,我手上有一杯農夫果園和一杯椰果,能不能調出兩層顏色的飲料(教師操作),哇,我調出來了,真漂亮。

  師:為什么農夫果園會沉到下面。

  師:如果老師想讓浮上來的椰果沉下去,你有什么辦法?

  教師總結:原來有很多飲料它們的密度都不是一樣的,一個密度大、一個密度小,就能調出兩層顏色的飲料。

  (四)幼兒游戲:《小小飲料吧》幼兒嘗試調兩層顏色的飲料,體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游戲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2、通過游戲,復習已學過的'顏色:紅、黃、綠,嘗試認識紫、金黃色。

  活動準備

  1、實物:蘋果、香蕉、香梨、葡萄、桔子各一小袋,裝于大口袋。

  2、紅、黃、綠、紫、金黃色寶寶頭飾與幼兒人數相等。

  活動過程

  一、歡迎圣誕老公公

  1、教師:小朋友看誰來啦?

  2、與圣誕老公公互相問好

  二、復習紅、黃、綠,學習紫、金黃色

  1、圣誕老公公派發禮物

  引導幼兒復習已學習的顏色;紅、黃、綠。

  2、圣誕老公公再次送禮物,引導幼兒認識紫色、金黃色。

  三、游戲:顏色寶寶找朋友

  1、介紹游戲玩法:

  (1)帶上頭飾。

  (2)找找與自己顏色一樣的朋友

  (3)一起說:我們是ⅩⅩ色寶寶,我們是好朋友。

  2、幼兒游戲,師重點指導紫色、金黃色寶寶的對話。

  四、結束

  1、送顏色寶寶回家。

  2、與圣誕老公公道別。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綠色開花植物生長一般都要經歷一定的生命周期。

  2、植物根、莖、葉的作用。

  3、綠色開花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過程與方法:

  1、根據給出的謎語猜出謎底和說出有關的知識。

  2、通過展示發現植物的生長規律。

  3、小組活動復習這一單元的重要知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進一步體會生命的神奇,激發研究生命現象的興趣。

  2、體會小組合作的重要,提高小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植物的生長過程及植物的生命器官。

  【教學難點】知識的綜合應用。

  【教學準備】多媒體、試卷。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師:我知道我們三(1)班的小朋友特別喜歡猜謎語,今天老師帶來一個謎語想考考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謎語?

  生:異口同聲想。

  師:請看大屏幕這個謎語是:尖尖葉子,火紅小花,姑娘用它,染紅指甲。(打一植物)猜猜看這是什么?

  生:鳳仙花。

  師:對是鳳仙花,想一想鳳仙花還有哪些名字呢?

  生1指甲花。

  生2芨芨草。

  生3急性子、別碰我。

  師:關于鳳仙花你還知道哪些知識?

  小組討論匯報。

  師:剛才有同學說知道了鳳仙花的`生長過程,;鳳仙花的生長過程是什么?出示媒體。

  鳳仙花植株的各個組成部分是什么?投影出示。

  學生跟著畫面說出相應的內容。

  二、多種形式,回顧舊知

  師:剛才同學們回答的很好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復習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想一想這一單元我們主要學習了哪些知識?想不起來可以看書。(小組活動)

  小組匯報。播種的方法,怎樣才能看到種子的變化過程,植物根、莖、葉的作用等等。

  師:同學們學的怎么樣呢?咱們來個知識比賽好不好?

  生:好!

  師:第一項比賽是判斷題。

  請看比賽要求:投影出示:溫馨提示:

  1、試卷每人一份

  2、老師說開始時才能答題

  3、最先完成的交給老師

  4、其他同學交給小組長

  5、最先完成全對加上20分其他同學全對每人加上10分,分數最高的那組獲勝。

  師:比賽要求看明白了嗎?請各組小組長來領試卷。

  判斷:

  1、植物的根向下生長。( )

  2、植物都是用種子繁衍后代的。( )

  3、綠色開花植物的生命是以種子開始的。( )

  4、所有植物的種子的形狀都是一樣的。( )

  5、植物的根只是把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

  6、植物的葉在莖上的分布有利接受更多陽光。( )

  7、鳳仙花是一種常見的木本植物,( )

  8、任何植物的莖上都有“節”,它是莖最本質的特征。( )

  9、植物的莖能從上向下將根吸收的水分和礦物質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 )

  10、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發現綠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

  師:好,開始!

  學生獨立完成試卷。

  師:我們來一起看看誰是第一回合的冠軍呢?展示第一個同學做的題。集體訂正。

  指名說出錯題,學生幫忙解決。

  師:剛才某某小組第一名大家不要灰心我們繼續比賽。第二項比賽是簡答題。

  媒體顯示題目:

  1、播種方法

  2、植物的根的作用

  3、植物葉的作用

  4、植物莖的作用。

  溫馨提示:

  1、給你一會時間朗讀下面問題

  2每組1號先背1號背完叫其他組的組員背

  3、會背的給小組加上10分不會的請小組成員幫忙會背加上5分,小組成員不會其他組可以站起幫忙,會背的給她那組加上10分。最后分數最高的小組獲勝。

  學生比賽。評出名次。

  三、總結拓展,再激興趣

  這節課我們復習了植物的生長變化這單元的有關知識,對學過的內容又加深了認識,這節課同學們表現的都很棒,老師為你們自豪。老師遇到了難題想請大家幫忙,大家愿意嗎?

  出示:

  1、植物體內的水為什么會向上輸送?

  2、植物的種植方法有哪些?

科學教案 篇4

  《洞洞里的動物》本著激發孩子探索、觀察的興趣,旨在借助多種幼兒感興趣的形式來幫助他們了解、認識住在樹洞、地洞、山洞里的動物,引領幼兒一起走進神秘的“洞洞”世界。再通過創設游戲情境,來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從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和學習帶來的愉悅。

  活動目標:

  1、知道一些住在洞洞里的動物;

  2、初步了解洞中動物的生活習性及特征;

  3、培養幼兒觀察力和想象力。

  活動準備: 1、自制生活在洞里的動物PPT課件;

  2、地洞、樹洞、山洞等背景,相關動物貼絨;

  3、音樂:舞曲一段;

  活動過程: 一、兒歌《神秘洞》導入,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師:我們念的兒歌里說到了一只什么動物?它喜歡住在什么樣的洞里?除了毛毛蟲,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也喜歡住在洞里的?(請幼兒與同伴相互交流)

  (評析: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引導幼兒與老師、與同伴相互交流,有助于激發孩子探索、觀察的興趣)

  二、創設游戲情境,引導幼兒積極參與。 1、教師簡要小結后以森林里舉行“洞洞舞會”,邀請住在洞洞里的動物前來參加,到底誰會得到邀請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啊?

  (評析:“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此環節教師注重創設游戲情境,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積極性較高)

  (1)以猜謎語的形式引出生活在地洞里的螞蟻:“排隊地上跑,身體細又小,做事最勤勞,紀律第一好”。

  (評析:采用幼兒最感興趣的謎語形式,在輕松和諧的`互動氛圍中獲得愉悅感與成就感,效果較好)

  猜出后引導幼兒觀看課件,看一看,想一想。可引導幼兒交流:你們在哪里也發現過螞蟻?它長得什么樣子?生活在什么地方?平時喜歡吃什么?

  (評析:課件的展示讓幼兒在視聽覺相互協調的欣賞過程中感受到了“洞洞”的神奇與多姿多彩,以此幫助幼兒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可模仿螞蟻爬的動作。

  同法引導幼兒觀察住在地洞里的田鼠。

  發散性思維:還有哪些住在地洞里的動物?(交流)

  (評析:讓幼兒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觀察、探究,并模仿動物的動作,進一步萌發了幼兒參與活動、自主探索的愿望,幼兒參與性強)

  (2)依次類推出示住在樹洞里的小鳥、松鼠等;發散性提問后幼兒交流,教師小結。

  (3)同法引出住在山洞里的蝙蝠、熊等動物,發散性提問后幼兒交流,教師小結。

  (評析: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方法,幫助幼兒回憶已有的知識經驗,大膽自信地向同伴講述自己的觀察結果,以此創設互動的學習氛圍,體驗分享與交流的樂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創設舞會情境。

  師:原來啊,是這些住在地洞、樹洞、山洞里的動物得到了邀請。瞧,小動物們都來參加洞洞舞會了(點擊出示最后一張課件)我們和它們一起來跳個舞吧!(放舞曲音樂)

  全體幼兒隨音樂舞動。

  (評析:通過創設舞會情境,引導幼兒玩一玩,跳一跳,讓他們從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和學習帶來的愉悅。)

  3、游戲:送動物回家。

  出示地洞、樹洞、山洞背景圖及相關動物貼絨,“舞會結束了,小動物們也累了,我們來送它們回家吧!”

  請個別幼兒來把動物送回相應的“洞”中。

  (評析:大部分幼兒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充分體驗到了親身操作帶來的樂趣,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悅。)

  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教師借助多種有趣的活動,引導幼兒猜一猜、看一看、說一說、貼一貼,來幫助幼兒了解、認識住在樹洞、地洞、山洞里的動物,引領幼兒一起走進神秘的“洞洞”世界。活動中注重創設游戲情境,來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從中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和學習帶來的愉悅。孩子們探索、觀察的興趣較為濃厚。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猜測——驗證——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知識與能力:

  了解物體的沉浮與物體的大小和輕重的關系:大小相同時,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重量相同時,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組織學生經歷科學的探究方法,研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根據實驗、分析研究結果,“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大小、輕重有關”。

  教學準備:

  教師:水槽、木塊、石頭、玻璃片、天平、同重量不同體積的物體、小刀等。

  學生:第一組材料:木塊、土豆、泡沫塑料、蠟燭、橡皮泥、曲別針、石頭、抹布等。

  第二組材料:同體積不同重量的物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感知沉浮

  1.觀察現象;將木塊,石頭,玻璃片放入水中,會是什么現象?

  2.提出問題;看到這些現象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3.揭示課題今天我門就從觀察身邊的物體開始,研究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板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二、收集事實推測探究

  1.(出示更多的物體)師:大家先猜測一下,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再把它放入水中觀察.把推測正確的放成一堆,把推測錯誤的放成一堆.

  2.學生分組活動,填寫實驗報告單.

  3匯報小組是怎么操作的,有沒有猜測錯誤的?你們是根據什么猜測的?

  4.師:還有什么疑問嗎?(或者是討論物體的沉浮與什么有關呢?

  三、觀察事實,實驗證明

  1.師:物體的沉浮到底與什么有關呢?大家的意見各不相同。利用上一組材料來進行再次研究,你們小組認為物體的沉浮與大小有關系,就請將物體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看看沉浮有沒有規律,能得到什么結論;如果你們小組認為物體的沉浮與輕重有關系,就請將物體按從重到輕的順序排列,觀察沉浮有沒有規律,又能得到什么結論。

  2.學生分組活動。

  3.匯報(引導學生根據事實說話):你們小組研究的是哪一個問題?觀察到的是什么樣的現象?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4.師:剛才我們用大小不同、輕重也不同的物體看不出物體的沉浮與什么有關系。假如我們用輕重相同的物體進行比較,看看它的大小對物體的沉浮有沒有影響時,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5.教師演示輕重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體的沉浮情況。

  ①教師演示稱物體的輕重,然后將物體從大到小排列,最后點名讓學生猜測物體的沉浮情況。

  ②師操作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③討論:物體的沉浮和大小有關嗎?(改:什么情況下有關系?)

  ④:輕重相同時,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板書)

  6.師:物體的沉浮和輕重有沒有關系呢?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材料,怎樣進行研究呢?

  7.教師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材料,學生以組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8.匯報:大小相同的物體,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板書)

  9.投影片出示4個問題

  討論:

  ①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有關系嗎?

  ②物體的沉浮和它的體積大小有關系嗎?

  ③我們用輕重不同的物體進行比較.看不出物體大小對沉浮的影響,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④我們用大小不同的物體進行比較,看不出物體的輕重對沉浮的影響,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四、全課,拓展延伸

  1.你感覺這節課自己和同伴的表現如何?有什么收獲?

  2.關于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你還有什么問題?還想研究些什么呢?

  (學生可能談到: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能不能改變?怎樣改變物體的沉浮呢?)

  3.以小組實驗材料。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簡析】

  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第6課。在上節課《觀察一瓶水》的基礎上,學生將通過把水與其他物質混合,來進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課的學習主要分為三個活動:1.聚焦問題;2.探索活動;3.研討交流。通過觀察食鹽、紅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變化,學生將進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則不能。考慮到“溶解”一詞一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本課并不為他們建立溶解概念,不給出具體的解釋,而只在詞匯表中給出“溶解”這一科學詞匯,學生只需要通過實驗現象來初步認識“溶解”即可。

  【學生分析】

  經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運用感官進行觀察再描述的基礎,對水和固態物體的許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根據生活經驗知道,把食鹽或糖放入水中會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則不會“化”。本節課學生將運用一種不同于前面幾課的實驗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質放入水中,觀察混合后發生的變化。混合實驗將豐富學生對前面研究的物體屬性的認識,學生將從實驗中觀察并認識到,有一些物質較難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質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他們在行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課堂中仍不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學習中自我意識較強,團體合作意識、自我控制力較弱;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傾聽習慣等都需要培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質很難溶解。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2.能用放大鏡觀察較小的物體。

  3.能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體充分混合。

  科學態度目標

  1.認識到可以用對比的方法觀察現象。

  2.認可從多角度進行觀察是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些物體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體很難溶解。

  難點: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體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器材準備】

  為學生準備:3個裝水的透明杯子、3個小玻璃盒、放大鏡、攪拌棒、小勺、食鹽、紅糖(塊狀)、小石子、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班級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聚焦問題

  1.問題導入。

  (1)上節課我們大家一起認識了水,誰還記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設計意圖:通過回憶上節課所學內容,為后續學習物質放入水中是否會發生變化做好了鋪墊。

  (2)生活中我們離不開水,誰能說一說水有什么用處?

  (3)水還有一個本領,可以加很多東西進去,比如媽媽做湯時會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湯更加鮮美。類似的情況你們還見過哪些?在哪里見過?(在這里,學生可能會根據一些生活經驗,提到“溶解”這個詞)

  (4)所有的東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嗎?

  (課件展示一些生動的溶解現象)

  (設計意圖:從生活實際引入,使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都有科學存在。)

  2.聚焦問題。

  如果我們把食鹽、紅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會發生變化嗎?會發生什么變化?食鹽、紅糖或小石子會發生變化嗎

  設計意圖:教師對學生已有生活經驗進行探查,同時,也可以根據他們的回答引出本節課的探究主題,即“它們去哪里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

  二、學習新課,探究發現

  1.描述并記錄現象。

  (1)師:老師為每一組都準備了這三樣物品,請你們認真仔細地觀察它們分別是什么樣子的?教師指導放大鏡的使用方法。(課件出示三種被觀察的物質)

  (2)小組成員分頭觀察,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先觀察物體原始特征,為稍后對放入水中前后的對比觀察做好準備。在觀察的過程中繼續培養學生認真、仔細地科學態度。同時,在交流過程中,繼續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和傾聽習慣

  (3)師:要想看到它們放入水中是什么樣子的,你們打算怎么做?

  (4)學生分組研討,拿出實驗方案,教師加以指導。

  指導要點:①使學生明確要用小勺來取物質,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靜靜地觀察這些物質進入水中的情況,并與物質之前的狀況進行對比;②提醒學生不能晃動水杯;③在物質進入水中一段時間后,用攪拌棒充分攪拌,讓物質與水充分混合;④攪拌停止后,再次觀察、對比物質的變化情況、混合液的情況以及杯底的情況。

  同時,教師還要提示學生將觀察結果及時記錄在活動手冊中。可以用文字表達,也可以通過圖畫來表示。要特別強調沒有變化與有變化同樣重要,所有觀察結果都要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分組商量實驗方法。但學生畢竟年齡小,需要在教師指導下完善實驗方案,明確實驗步驟,為下一步準確地進行操作打下基礎。同時在交流過程中,教師需繼續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和傾聽習慣。

  (5)學生小組實驗觀察并做好記錄。

  (6)教師巡視和指導。

  設計意圖:使學生會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質充分混合。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教師要關注學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進行實驗,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個環節是否做到仔細觀察,是否在學生活動手冊上及時記錄等

  2.研討交流,達成共識。

  (1)把鹽、紅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引導學生分別描述3種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詢問學生哪些發生了變化、哪些沒有發生變化,并對比3種物質變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加以說明,食鹽和紅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沒有溶解。(播放課件)

  (2)鹽、紅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嗎?

  引導學生在說出自己判斷結果的同時,說出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結合生活中的經驗和實驗現象來說明)。鹽放入水中后,鹽水是咸的,說明鹽還在水中,只是看不見,紅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顏色的、甜的,說明糖還在水中,只是看不見(課堂上不允許學生品嘗,學生歸納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經驗)。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將鹽、紅糖在水中的共同現象與小石子在水中的現象進行對比,明確“鹽和紅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沒有溶解”,從而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溶解現象。同時,鼓勵學生對現象進行解釋,指向更深層次的思考,激發他們研究的欲望,發展他們的為自己觀點尋找證據的能力。在學生交流環節,繼續強調落實說和聽的習慣養成。不同的學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觀點,教師要鼓勵他們說出觀點和理由,不必急于糾正他們的想法。可以鼓勵他們繼續學習、研究,尋找能夠被人信服的證據。

  三、課堂小結、擴展延伸

  1.通過我們的研究你有哪些收獲?誰愿意來談一談?

  2.課堂伊始,大家說倆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質,現在再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會溶解在水里?哪些不會溶解?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學到的方法試一試,下一堂課跟大家分享。

  (播放課件)

  設計意圖:教學首尾呼應,擴展延伸,鞏固所學。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02-22

【經典】科學教案10-09

【精選】科學教案09-28

(經典)科學教案10-01

科學教案[經典]08-02

[經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精選)科學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