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大班科學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幼兒探究摩擦力的興趣。
2、發展幼兒思維,能嘗試用多種辦法改變摩擦力的大小。
3、引導幼兒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對摩擦力產生的影響。
活動準備
1、課件:圖片—陀螺
2、玻璃球、干棗、斜面、輪胎、麻繩、帶拉鏈的衣服、蠟燭、飲料瓶、毛巾。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感知摩擦力的存在,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請部分幼兒演示拔河比賽
2、請小朋友說一說,手抓住繩子后有什么感覺。
教師:會感覺到一種阻礙我們的手和繩子摩擦的力,這叫做摩擦力。
二、展開
1、教師:摩擦力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它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而且它還有一個古怪的脾氣,就是有時候大,有時候小。
你們想不想和老師一起研究一下這個古怪的摩擦力呀?
2、實驗:摩擦力
通過實驗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對摩擦力產生的影響。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1)讓陀螺在光滑的木板和鋪有絨布的木板上轉動,比較那個陀螺會最先停下來。
提問:哪個陀螺會最先停下來,為什么?
。轰佊薪q布的木板上的陀螺會最先停下來,因為絨布很粗糙,摩擦力大;
光滑的木板因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所以陀螺轉動的時間長。
(2)夾玻璃球和夾棗比賽。
引導幼兒分組進行實驗:將裝在瓶子里的玻璃球和裝在瓶子里的棗夾出放在盤子里,
看看哪一組最先夾完。
提問:這次你有什么發現,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
。耗Σ亮Φ拇笮『徒佑|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系,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
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3、動腦筋想辦法,如何減小和增大摩擦力。
摩擦力有時大,有時小,有時候會幫助我們,有時候又會給我們制造麻煩,
現在請小朋友開動腦筋,讓摩擦力幫助我們做好事。
(1)衣服上的拉鏈拉不開怎么辦?
(讓幼兒嘗試用蠟燭減少摩擦力解決問題。)
(2)飲料瓶的瓶蓋打不開真么辦?
(讓幼兒嘗試用毛巾包住瓶蓋增大摩擦力解決問題。)
4、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增大:鞋子和輪胎的花紋、跑道、釘子鞋等。
減小:潤滑油、磁懸浮列車等。
:原來,摩擦力是可以增大或減小的,我們小朋友要動腦筋讓它們幫助我們。
三、結束
幼兒自由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摩擦力。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植物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路邊有茂密的大樹,院子里有綠油油的草坪,公園里有五顏六色的花,這些植物為什么生長的如此茂盛,在進行主題活動“奇妙的植物”時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問,于是,我用“莖輸送水”這節活動來為幼兒解開這個謎團,此活動材料來源于生活,正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于幼兒生活,又能服務于幼兒的生活。
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征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活動通過有趣的實驗,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的莖輸送水和養料的奧秘,針對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的莖吸收水分和養料的奧秘,滿足其好奇心
2、幫助幼兒簡單了解植物的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
這兩個目標蘊含了激發幼兒的人生興趣和探究欲望,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的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是“激發幼兒探究植物的莖吸收水分和養料的奧秘,滿足其好奇心”,難點是:“了解植物的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
我通過幾組有趣的實驗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動探究,從而形象直觀的了解植物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活動內容:綜合活動《植物的莖》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的'莖的奧秘,滿足其好奇心。
2、了解莖的功能。
活動準備:
1、植物圖片。
2、幻燈。
3、蒜槌芹菜。
4、白色花朵提前做實驗。
活動過程:
一、通過幻燈,豐富幼兒對植物的莖的認識。
1、莖的形態。
2、莖的種類。
二、通過操作圖片豐富幼兒對莖的認識。
圈出植物的莖。
三、發散思考:植物為什么要有莖,莖有什么作用。
幼兒自由回答。
四、莖輸送水的試驗。
五、莖儲存水的試驗。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嘗試實驗,獲得有關容量守恒的經驗。
2、觀察了解水在不同容量里呈現不同形狀的特征。
活動準備:
1、每組6個形狀不同、標有刻度的透明瓶子;2、各種形狀的瓶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出活動
1、引導語:今天,我們來做個和水有關的游戲。
2、提問:在做水的游戲中,發現桌子上有幾個瓶子?他們都一樣嗎?哪里不一樣?
3、提問:這六個瓶子里,你認為里面的水一樣多嗎?為什么?說說各自的理由。
小結:雖然瓶子不一樣,有的瓶子大,有的瓶子小,但里面的水是一樣多。
二、幼兒假設
1、幼兒討論、假設,教師匯總假設的情況并進行簡單的記錄。
2、提問:我們有什么辦法知道,到底哪個瓶子里的水多呢?請你任選兩個瓶,你有什么辦法證明這兩個瓶子里的水哪個多?哪個少?
3、提出實驗要求:那么我們一起來做個小實驗,做實驗的時候要注意,第一不要將實驗用的.兩瓶水混在一起。第二,倒水時小心,盡量不要把水灑出來。第三,將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三、動手實驗
1、任選兩瓶水,想個辦法證明這兩人瓶中的水是一樣多的。
2、幼兒動手實驗,教師觀察記錄。
四、交流驗證
1、幼兒各自講述實驗的結果,并對有爭議的問題和實驗展開討論。
2、交流:用什么方法證明兩瓶水一樣多?
小結:我知道了,瓶子的高矮、粗細是不影響水的多少的。
活動延伸:
在區域活動中繼續提供以上材料,讓幼兒反復實驗,獲得守恒經驗與概念。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動手操作,嘗試使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激發幼兒對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2、學習記錄實驗結果,探索哪些物體更容易使硬幣浮在水面上。
3、體驗交流、分享經驗與合作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一元硬幣、泡沫盤子、積木、薄紙板、塑料瓶蓋、大樹葉、記號筆(以上物品人手一份);裝有清水的大盆4個,干抹布8塊;記錄表(與幼兒人數相同)。
三、活動過程
1、談話,引起操作興趣
師:(出示一元硬幣)這是什么?
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這枚硬幣放進水盆里,它會沉下去還是會浮起來?(幼兒討論。)
師:剛才有的小朋友說會浮起來,有的說會沉下去。到底會怎樣呢?我們大家一起來試一試吧。
2、討論
我們大家都看到了,硬幣一放入水中就怎么樣了?(沉下去了。)那么現在請你們想一想,有什么辦法能讓硬幣浮在水面上呢?
幼兒自由討論,大膽回答。鼓勵幼兒想出與別人不同的方法。
3、動手操作,大膽嘗試
(1)剛才小朋友們想出了很多辦法。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幾種材料,讓我們來看看是些什么?(一一出示材料并讓幼兒了解其名稱。)
(2)猜一猜,在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會使硬幣浮在水面上?在你覺得會使硬幣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出示記錄表,講解記錄方法。)
(3)動手操作。下面就讓我們用這些材料來試試吧,看誰能使硬幣浮起來。
提醒幼兒注意幾點要求:a.每組一個大臉盆,玩的時候,不能擠,更不能搶,要互相謙讓,遵守紀律,因為我們馬上要成為小學生了。 b.注意別把水灑到桌上或地上。 c.每一種材料都要試一試,將用過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開擺放,同時看看成功了沒有?等所有的材料都試過后,在記錄表“結果”一欄后面記錄,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幼兒進行嘗試,動手操作。
4、交流,分享
請1—2名猜想與實際操作結果都一致的幼兒介紹自己的記錄表(同時展示記錄表),讓他們說說,是用什么材料,想了什么辦法讓硬幣浮在水面上的?
B、合作探索
(1)只使用一種材料(泡沫盤子)。把你們這一組的硬幣一個一個依次疊起來放在盤子中間,看這次硬幣會怎樣?學習記錄:幾枚硬幣放上去會使盤子跟硬幣都沉下去,就在記錄表上泡沫盤子下面的空格里寫上數字幾。大家商量好,誰來操作,誰來記錄。
(2)幼兒探索。
(3)交流、分享各組的新發現。
6、教學延伸
硬幣放進水中會沉下去,但我們借助一些會浮的材料來幫助它,就讓它又浮起來了。在我們的生活中,類似的現象還有很多,例如不會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你們還知道哪些呢?(如鐵塊放入水中會沉下去,但造成了船以后,船會浮在水面上……)(用繪畫形式表現。)
觀察記錄表:
記錄 材料
紙板
積木
樹葉
泡沫
塑料
猜一猜
結果
四、活動結束: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進行種植活動的同時,感受到科學探索活動帶來的快樂。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以培養他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經常喝果汁、飲料,見過不同大小的瓶子。有的瓶子又粗又矮,有的又細又高,到底哪個裝的飲料多那,孩子們一時想不出答案來。針對以上的情況,設計了此次活動。其間,把實驗和認識容量巧妙的融合,通過猜想、實驗、驗證的方法了解液體的測量,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獲得相關的知識經驗,完成教學目標。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容量。
2、提高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大小不同的瓶子若干
2、水盆及不同的測量工具
3、果汁及學習單,油畫棒
活動過程
一、出示實物,比比說說兩個瓶子的不同。
師:這兩個瓶子一樣嗎?哪不一樣?(幼兒自由討論)
師小結:噢!這兩個瓶子有高、有矮、有粗、有細。
二、探索操作,尋找比較瓶子大小的方法。
1、幼兒猜想,猜猜哪個瓶子大。
師:那這兩個瓶子一樣大嗎?
師:你們猜猜哪個瓶子裝得多,哪個瓶子裝的少呢?
2、動手操作,比較兩個瓶子的大小。
師: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哪個瓶子裝得多,哪個瓶子裝得少?
師:我們先看看桌子上的材料,有瓶子、有水、有小杯子。
師:一會請你們自由結組試一試,試之前我要提醒你們,要先想辦法再去操作。
師:好,我們行動吧。ㄓ變鹤杂刹僮鳎
3、教師小結,知道比較容量的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們組想到了什么辦法?
師小結:要想知道那個瓶子大,有很多辦法:
第一種是用一個瓶子裝滿水,然后倒入另一個瓶子中,看看剩下水了嗎?
第二種是把兩個瓶子都裝滿水,然后把水分別倒入相同的小杯子中,看看哪個倒出來的數量多。
第三種是用相同的小杯子把水倒進兩個瓶子,看哪個裝得多,那個裝的少。
三、引導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相關。
1、動手測量,測出容量有多少。
師:我們知道了這個藍色的'瓶子大,他盛的多,它到底能盛多少呢?
師:請你們三人一組,自己選擇測量工具,量量看這個瓶子能盛多少?(幼兒操作)
2、集體比較,發現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結果不同。
師:那組用的是這種測量工具?請每組派個代表到前面來,我們一起來看看你們測得的結果。
師:請你們仔細看看,發現了什么?
(幼:結果不一樣!)
師小結:測同樣一瓶水,測得的結果不一樣。
師:那為什么呢?
師小結:原來測同樣的東西,我們所用的工具不同,所測的結果也不同。
四、大膽嘗試,幫助動物測量果汁的多少。
1、大膽嘗試,幫助動物測出誰的果汁多。
師:小動物們吵起來了,為什么呢?原來他們三個剛剛到超市去買果汁,獅子買了瓶橙汁,狐貍買了瓶草莓汁,大象買了瓶蘋果汁,它們都說自己的果汁多,所以才吵了起來。它們想請我們來幫助,幫它們測出誰的果汁多。請你們想一想,再試一試,記住要填好學習單!好,我們快行動吧!(幼兒動手操作)
師:請每組派一名小朋友來說說你們的結果。
師:看看我們的結果一樣嗎?誰的果汁多?
師:你們可真能干,要記住要想比多少一定要用一樣的測量工具呀。
師:小動物們你們知道了嗎?
小動物:知道了、知道了,要想比多少一定要用一樣測量工具。孩子,謝謝你們,我們決定請你們喝果汁!
活動反思
此次活動的教育實施,重點體現了《綱要》中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1、猜想活動:剛開始,教師為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嘗試比較活動:幼兒想出不同的方法比較兩個瓶子的大小,通過實踐驗證比較出那個瓶子的容量大。
3、操作活動: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引導幼兒分小組進行嘗試,完成學習單共同總結比較,得出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結果也不同。
4、體驗活動:通過幫助小動物測得誰的果汁多,來嘗試測量,這個環節中重點突出測量工具的一直性,以及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從而鞏固了測量的注意事項及重點。
幼兒對這次活動自始至終有著濃厚的興趣,都能大膽嘗試,但有些細節還需要今后在活動中處理好,比如:活動前材料的投放,不應直接放在幼兒的桌子上,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幼兒在嘗試活動中,教師怎樣有效指導才能讓幼兒做到有效嘗試,避免活動時間過長收效甚微,等等。這些問題都有待在今后的活動中進一步完善。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思想
“不倒翁”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種玩具,但它里面蘊含著力的平衡方面的科學道理,怎樣讓孩子自己發現這些科學現象,并理解加以應用呢?在這次活動中,我們為孩子準備了許多材料讓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體驗、發現、探索其中的秘密,并制作各種各樣的不倒玩具。
活動名稱內容
1、探索體驗物體平衡現象
2、重心越低,越穩定,越平衡;越固定,越穩定
3、幼兒通過親自動手制作不倒玩具,探索力的平衡。
活動目標
1、 通過幼兒自身的活動,感知“不倒翁”的秘密,激發幼兒的探索的興趣。
2、 通過幼兒的動手操作,讓幼兒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3、 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幼兒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及發現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布置場景“玩具城”:用乒乓球、蛋殼、廢舊皮球制作各種玩具擺放在活動室的四周(其中部分會倒,部分不會倒)
幼兒操作材料:紙片、玻璃球、豆粒、沙子、塑料球、橡皮泥
重難點分析
重點:引導幼兒發現底部是半秋形的上輕下重的物體不易倒。只有在底部裝進重的東西,還要把它固定在中間,才能讓玩具不倒
難點:在幼兒操作探索的過程中總結出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活動過程
導入:以到“神秘的玩具城”去玩的形式引題,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一教師扮“藍貓”說:“小朋友,你們好,我是藍貓,歡迎你們到神秘的玩具城來,這里的玩具藏著許多科學秘密,等著你們去邊玩邊發現,看誰發現得最多。”
一、自由探索
1、 師交代任務:你們玩時可要仔細的`看一看,比一比,搖一搖,看看發現了什么?(發現倒和不倒)
2、 幼兒自由玩。
3、 提問:“你們是怎么玩的,發現了什么?這些玩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導幼兒摸一摸底部,發現底部都是半球體,有的玩具會倒有的不會倒。
小結:小朋友在“玩具城”里玩的很認真,還能邊動腦筋,發現了“玩具城”里的玩具都是半球體的,再比一比中,小朋友們發現了玩具有的會倒,有的不會倒。
二、 嘗試操作制作不倒玩具
幼兒
交流體驗“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上輕下重,固定底部物體。
1、 教師放歌曲《不倒翁》,進一步引發幼兒去發現“不倒翁”的秘密:不倒翁里裝有東西。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知道水的用途和重要性,愛護水資源,節約用水。
2、通過實踐活動,創新感知污水通過多層毛巾過濾可以變干凈。培養幼兒觀察、分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3、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想象力和創造力。
重點難點:
幼兒能結合自己的甚或經驗在操作、講述活動中創造性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幼兒大膽思維創新的意識。
活動準備:
錄象、裝滿臟水的容器、干凈的空杯、筆、紙、毛巾、紗窗網、紗布、海綿、大個果凍盒。
活動過程:
1、謎語導入。
刀砍沒有縫,槍打沒有洞,斧子劈不開,沒有牙齒也能咬。(謎底是水)。
2、幼兒討論水有什么用:啟發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發現大膽地講述問題水給我們帶來的用處。(水能洗衣服、澆花、養魚、洗澡、洗臉、水能做湯、煮稀飯……)
3、擴展幼兒知識面:放錄象,有關廢水的排放和再利用。
4、幼兒想象思維,創新新的節水方法: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怎樣節約用水?(如:洗衣服的水沖廁所、洗菜、水果的水來澆花、關好水龍頭、安裝新型的節水器等。)
5、認識水的重要性:人類、動植物都離不開水,所以我們大家要愛護水資源,節約用水。
6、創新操作活動探索:探究實驗水如何會變干凈,出示一盆很臟的水,請小朋友想一想,怎樣使水變干凈?
幼兒討論:
。1) 我用紗布把臟東西撈出來。
。2) 我用海綿把水吸上來就干凈了。
。3) 我用毛巾把水弄干凈了……試一試,怎樣把水變干凈。
。4) 我把紗網放在空瓶口上,用果凍殼把臟水舀起來倒在上面,我發現水一下子就漏到瓶子里,但水還是很臟。
(5) 我把紗布放在空瓶口上,把臟水倒進去,瓶子里的水還是很臟,紗布上也有點臟。
。6) 我把海綿放在空瓶口上,把臟水倒在海綿上,流到瓶子里的水有點變干凈了。
。7) 我把一條干凈的毛巾放在空瓶口上,把臟水倒進去,水變干凈一點但毛巾變臟了。
說一說,為什么實驗結果不一樣。
。1) 紗窗和紗布的"眼"太大,臟水一下子都漏過去了。
。2) 海綿"眼"小,能把水變干凈一點。
大班科學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這個活動選自幼兒園大班上學期的第一個主題活動《我長大了》,從前面的活動中孩子們基本上已經感受到了自己升入大班以后身體上、行為習慣上的發展。為了讓孩子們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成長變化,我將此次活動的目標定位在探索不同材料進行測量的科學探索活動。其主要目標是學習用繩子、毛線等測量工具進行正確測量,學會簡單的比較和記錄方式,從而感受測量的樂趣。
二、幼兒經驗方面:
在開展此活動之前,幼兒對測量的基本方法已經有了了解,并不是教授測量的方法,而是將重點放在提供多種材料、多種方式引導幼兒進行探索方面。
三、活動思路:
活動的開始從激發幼兒“長大了”的自豪感出發,從滿足幼兒的情感需求直接導入課題。活動中,我注重通過創設自由的探索空間、努力通過幼兒的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同伴交流等方式,引導幼兒在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幼兒的發散思維和經驗水平,從而滿足幼兒的探索需求。每個活動環節后的教師小結是幫助幼兒總結經驗、提升思維的重要內容。
四、活動準備:
1、同等長度的軟材料:尼龍繩、毛線、絲帶、彩帶等。
2、輕音樂、書、毛線、記錄身高測量高度的大板紙
3、各種記錄表、彩筆、鉛筆、各種尺子(卷尺、布尺、皮尺、直尺等)
五、活動過程:
。ㄒ唬┙處煄ьI幼兒走直線,引導幼兒安靜的進入活動。
“來小朋友們,讓我們的腳跟對腳尖,慢慢地走,走到自己位子的小朋友可以輕輕的坐下……”
。ㄒ鈭D:這節活動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測量,其中測量的一個要求就是首尾相接,所以活動的開始采用腳跟對腳尖走直線的方式,讓幼兒安靜的進入活動。)
。ǘ┙涣鞒砷L變化,拋出問題,導入活動。
“現在小朋友升入大班,成了幼兒園里的大哥哥、大姐姐,那你覺得現在的你和中班、小班的你在身體方面有了什么變化?”
“剛才有小朋友說他長高了,那你知道今天參加活動的小朋友誰最高嗎?”(幼兒意見不統一,請三位大家認為“最高”的小朋友到前面,大家通過簡單的比較指出“最高”)
“現在,我們找到了最高的小朋友,那你知道最高的小朋友到底有多高嗎?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他到底有多高?”
“有小朋友說用尺子量一量,這是個好方法,但是現在我們沒有尺子怎么辦?能不能用我們身邊的東西來當工具進行測量呢?”
。ㄈ⿲W習用不同的材料進行正確測量。
1、方法一:用書做測量工具。(用直的、硬的材料進行測量)
教師示范一:將書放到幼兒身體上進行測量,設問:這樣測量方便準確嗎?那我們可以怎樣做?
教師示范二:將幼兒的身高在墻面上做好標記,讓幼兒明白:從地面起點到標記處代表最高小朋友的身高。
教師示范三:邊提問邊示范“應該從哪開始測量呢?”明確:用書的長邊和起點要對齊,側面要對齊,要沿直線向上測量!皽y量了一次以后怎么做?”明確:在第一次測量結束的地方做好標記!暗诙卧購哪睦镩_始量呢?”明確:第二次測量要從上一次結束的地方開始。
幼兒示范四:請兩位幼兒一組接著向上測量。教師帶領全體小朋友給予他們語言上的指導。比如:從上一次結束的地方開始沿直線向上測量。
示范記錄五:引導幼兒將測量后的結果記錄到《記錄表》中,明確每一欄中都應該記錄什么內容。
幼兒示范六:使用書的短邊進行測量。“剛才我發現小朋友是用書的長邊進行的測量,那可不可以用書的短邊進行測量呢?誰想來試一試?”請兩位幼兒上前示范測量。(教師提醒幼兒更換另一種顏色的標記筆,讓幼兒明白更換的用處:為了與上一次的進行區分。
幼兒記錄七:教師引導幼兒在記錄表中記錄測量的結果。引導幼兒觀察記錄表中的結果!澳惆l現了什么?為什么測量的是同一個小朋友的.身高,為什么得出的結果不同呢?”明確:測量同一個物體,選擇的測量工具不同,測量結果也不相同。
2、方法二:用毛線、尼龍繩做測量工具。(用軟的材料進行測量)
“剛才我們一起用了像書一樣直直、硬硬的材料進行了測量,今天我還給大家帶來了一種更特別的測量工具,你們看這是什么?(出示尼龍繩)
“那你用過這樣的繩子進行測量了嗎?那用這樣的繩子進行測量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呢?下面小朋友分組可以去試一試”
。ㄋ模┓纸M合作,嘗試用繩子進行測量。
1、分組合作,嘗試測量:“好的,每組老師夠給大家準備了同等長度的繩子,那你想測量什么?”“那我們就來測量一下我們的小桌子的長邊有多長,好嗎?”“在測量之前,大家要商量好你們小組的分工,誰來測量?誰來記錄?誰來做標記?等等”幼兒合作測量并做好記錄。對照記錄表介紹相關的記錄方法(播放音樂)
2、總結記錄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觀察記錄表有沒有什么問題?為什么用同等長度的繩子給同等長度的桌子邊測量,為什么大家量的數不一樣呢?”請出現不同結果的幼兒上前演示自己的測量方法,從而發現測量的問題。
3、教師小結利用繩子等軟材料進行測量的正確方法:使用軟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時一定要將工具拉直,每次測量都要在結束的地方做好標記,接下來每一次都要從上一次結束的地方開始,否則結果就會不準確。
4、再次小組合作使用繩子測量桌子的長邊,教師巡回指導。(播放音樂)
5、總結幼兒的記錄表,鼓勵幼兒的做法。
(五)自選軟材料進行測量并記錄。(同等長度)
“剛才我們只測量了小桌子的長邊,小桌子腿有點不高興了,他也想讓小朋友幫忙測量一下,小朋友愿意嗎?老師給大家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軟的測量工具,大家看都有什么?小朋友可以選擇你喜歡的材料來測量一下小桌子的腿,測量以后大家要在記錄表中記錄一下你測量的結果,需要鉛筆做標記的小朋友可以從小筐子中取”(播放音樂)
總結幼兒的記錄表明確:使用相同長度的工具測量同一物體,最后的結果相同。
。┗顒友由欤禾剿饔贸咦舆M行測量。
“其實,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很多材料都可以進行測量,比如我們的小手、小腳都可以用來測量。但是,使用最準確地還是尺子。那你見過什么樣的尺子?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卷尺、直尺,可能你家里還有更多不同的尺子,那小朋友可以回家用你家里的尺子測量一下你家的桌子、椅子,你的爸爸媽媽都是多高?然后帶到幼兒園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嗎?”“今天我們操作的材料,老師也會放到區角活動中,小朋友可以繼續去探索測量的樂趣!
六、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基礎是幼兒已經進行了用硬物體進行的測量的經驗,因此活動開始部分用書的長邊和短邊測量身高只是對自然測量方法的鞏固,但考慮到活動當天孩子的情況,所以當時講的比較細,從后期幼兒的分組測量和幼兒的獨立測量情況來看,可能正是因為有了前期細致的講解,所以后期孩子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測量的正確方法。面對像數學這么嚴謹的活動內容,我的課堂語言還應該更加嚴謹,每個活動環節后的小結也應該及時而準確,要能讓幼兒通過老師的小結得到經驗上的提升。
對于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我也進行了重新的設計,比如在活動的第二環節,調整了用書的長邊和短邊進行兩次的測量過程,目的是讓幼兒明白:測量同一物體,使用不同長度的測量工具,測量的結果不相同。
另外,我也有疑問:像本次活動的目標中就涉及了讓幼兒學會簡單的比較和記錄的方式,然后我們都設計了記錄表的形式,那么記錄表只為了讓幼兒學習記錄的方式,對于記錄的結果用不用引導孩子去驗證,也就是測量的最后用不用驗證每個人的測量結果。如果需要驗證,那么老師提供了不同長度的測量工具,那要怎么驗證?
其實,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從來沒有開展過數學活動,所以此次組織數學觀摩活動對我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嘗試和挑戰。從備課到上課再到評課的過程中,我也收獲了很多以前不曾涉及到的教學經驗,相信這些經驗對我以后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也能起到引航燈的作用,帶領我取得更大的進步!
大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發現、尋找身邊一些植物的種子,簡單了解種子發芽成長的必要條件。
2、有參與種植活動的興趣。
環境創設:
蠶豆、玉米、花生、蘋果、辣椒等,每人一個小花盆、標簽、水壺、小叉子,背景圖和蘋果生長圖。
觀察與指導:
一、激發幼兒探索種子的興趣
1、今天老師帶來一樣東西,你們看這瓶子里裝著什么呀?(幼兒觀察)
2、從瓶內到出來(到入單色盆內),讓幼兒仔細觀察,走向幼兒,讓每一個幼兒都看一看、摸一摸。
3、真奇怪,這小小的、硬硬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呢?
4、出示蘋果生長圖,進一步引起幼兒探索種子的興趣。
5、現在明白了,原來這小小的、硬硬的東西是蘋果的種子。
二、尋找種子
1、我這里正好有一個蘋果,你們告訴我,哪里有它的種子?(在里面)
。1) 在里面嗎?你們肯定嗎?
(2) 好,那我來把它切開來,先切一小快。(怎么沒有種子)
(3) 再切一塊。(還是沒有嗎?)(中間切開)
。4) 哦,要中間切開,切開后,請一個幼兒上來找。
。5) 原來蘋果的種子躲在它的殼里。
(6) 我們身邊還有許多植物,他們也都有種子。
2、看、韋老師今天帶來了什么?出示蠶豆、玉米(一根)、花生、辣椒。你們認識它們嗎?
(1)這是什么?(蠶豆)蠶豆的種子在哪里?哦、我們一會找找看。
(2)這是什么?(玉米)玉米的種子在哪里?哦、我們一會找找看。
(3)這是什么?(花生)花生的種子在哪里?哦、我們一會找找看。
(4)這又是什么?(辣椒)辣椒的種子在哪里?
3、現在請你們把它們的種子找出來。
(1)把你們找到的種子放入小盒內。
。2)把垃圾放入筐內。
。3)小椅子不動,找到種子后再座回小椅子。
4、把你們找到的種子拿過來,
。1)蠶豆的種子是什么顏色?
(2)玉米的種子穿什么顏色的'衣服?
(3)花生的種子摸上去怎樣?
(4)辣椒的種子又是怎樣的?
小結:原來種子的顏色、大小和形狀都是不一樣,它們躲藏的地方也不一樣。有的種子它是在外面的,就像玉米的種子:有的種子是躲藏在里面的,就像蠶豆、花生、辣椒的種子;有的種子硬硬的,就像蘋果、花生的種子;有的種子軟軟的,就像玉米、辣椒的種子。
三、種子發芽所需的條件
1、那么種子有什么用,它會變成什么?(種子會發芽——長大——結果)
2、種子發芽需要什么條件?(泥土、陽光、水)
小結:小種子埋地下,
喝足水發了芽,
發了芽鉆泥巴,
鉆出兩片小芽芽,
再長變成嫩枝丫,
小朋友們愛護它。
四、種植
1、我們也來試試種植這些種子,好嗎?
2、看,這是韋老師幫你們準備的一些材料。(泥土、花盆、小勺子、灑水壺、各類種子的牌子)
3、你們回種植嗎?
4、種子種植好以后別忘記插上小牌子。
5、最后,別忘了天天去看看、關心它們。
大班科學教案 篇10
目的要求:
1、 通過“捉泥鰍”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認識到“物體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學知識。
2、 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到我們可以“學習”泥鰍的本領來減小摩擦力。還可以用類似于捉泥鰍的辦法來增大摩擦力。
3、 使學生知道泥鰍身體表面的“粘液”具有減小摩擦力的作用!怯行У乇Wo自己,二是便于在泥土中行走;同時還具有吸取氧氣的作用。
4、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
教學準備:
1、 泥鰍若干條。
2、 玻璃缸兩只、小網兜。
3、 南瓜葉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葉子、青菜葉、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滌淪布、干泥沙、食油、銹軸承、牛油、衛生紙、玻璃球、筷子、膠布、工具盒等。
4、 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同學們我們今天做—個有趣的活動——捉泥鰍,有同學捉過泥鰍嗎?捉起來容易嗎?
2、 請人家看實驗記錄紙思考:什么原因使泥鰍不容易被徒手捉起?用什么方法才能夠更容易捉起泥鰍?
在記錄紙上寫上你的想法。
3、 通過討論得出應該用東西包起來捉。請每組同學合作,試一試能用多少種方法捉起泥鰍,哪一種方法更好,為什么?在實驗中你發現了什么?把你們組的探究結果寫在記錄紙上。
二、全班同學分組實驗,教師行間巡視指導。
三、分組匯報實驗情況。(教師用實物展臺演示各組的實驗報告)
四、師生共同分析總結:
實驗過程中哪一種方法捉起來最容易,為什么?通過討論最后得出結論:
泥鰍身體表面分泌出一種粘液,使得泥鰍身體表面非常光滑,我們就很難捉住它。事實上這種沾液減少了泥鰍身體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從我們的手中逃脫。在分析過程中,教者應故意將“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葉、青菜葉”,“棉布、滌綸布”對應起來比較,讓學生認識到用“光滑”的物體“難捉”,用“粗糙”的.物體“易捉”,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規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發現當厚、千的物體吸收掉泥鰍身體表面的沾液后捉起來更容易。
教師板書:光滑難捉粗糙易捉
請大家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捉泥鰍比較好呢?
應該考慮在什么情況下而定,實驗室里、農田里、在家里各應該采用什么方法。(讓學生學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五、將剛才的探究成果用于生活實踐。
l、請大家一起討論一個問題:物體表面是光滑一些好呢?舉—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
2、做兩個小實驗,鞏固所學知識。
。1) 請人家拿出材料盒中的橡皮塞的玻璃管,將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間的洞里去。每組試一下,好穿嗎?你們能不能想一個好的辦法使得穿起來比較容易一些?操作說明:每組二個打好洞的橡皮塞子和一根事先準備好的玻璃管,要使玻璃管較容易
地穿進去在玻璃管上涂點油就行了。
(2) 比一比哪一個組夾起的球最多。操作說明:每組一瓶小玻璃球,要求從瓶里用老師指定的筷子把小球夾到碗里,比一比在一分鐘內哪一個組夾得多。每個小組先討論一下用什么方法夾?然后老師宣布開始并進行計時。(可以用老師發給的實驗材料對工具略加改進,但不能幅度過大)
總結全課。
同學們我們今天研究了“捉泥鰍”,通過研究我們知道了泥鰍身體表面粘液的作用,我們人類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體來捉泥鰍。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得到啟發.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辦法來使物體表面變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達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學習過程中注意觀察、發現,靈活運用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所碰到的問題。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浮起的雞蛋_大班科學教案06-29
大班科學教案:談感覺_大班科學教案07-07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蛋_大班科學教案07-11
大班科學教案:學吹泡泡_大班科學教案06-29
大班科學教案:大力紙橋_大班科學教案07-13
大班科學教案:牽;╛大班科學教案07-06
大班科學教案:物體間的空隙_大班科學教案07-07
大班下科學教案01-30
大班神奇的科學教案01-22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