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案(精選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粽》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粽》教案 1
教材分析
《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節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節的由來。課文條理清晰,圍繞端午粽,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語言生動優美,文章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濃濃的思親、思鄉的情懷。
學情分析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形態以形象思維為主,在教學中應運用多種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感受文中濃濃的親情。
教學目標
1.會認"端、粽、節"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會寫"午、節"7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
教學重點
會認"端、粽、節"等13個生字,會寫7個字。
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課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
1.同學們,你們聽過端午節嗎?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你知道端午節有什么習俗嗎?【課件出示相關圖片: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葉、吃粽子等】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節的時候吃過粽子嗎?能說說它的味道嗎?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播放情境課文《端午粽》。
二、初讀識字
1.范讀《端午粽》,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聽準生字詞的讀音。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第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2)第二遍:給自然段標上序號,并畫出不理解的詞。
(3)第三遍:邊讀邊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3.檢查自讀效果。
(1)在朗讀中你發現了哪些難讀的生字詞?找出來提醒大家。教師相機指導。
(2)課件出示生字詞,檢查讀音。
端午節 粽子 總是 糯米 中間 分開
紅豆 鮮肉 帶去 知道 據說 紀念
①指名讀--分組讀--齊讀。
正音:"間"是多音字(jiān中間,jiàn間隔);"總"是翹舌音。
②去拼音讀。
③交流加點字的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換偏旁、編字謎、做動作)
形近字:端-瑞、粽-宗、綜。
④摘蘋果識字游戲。
三、指導書寫
課件出示:
午 節 葉 米 真 分 豆
1.識記生字。
2.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書空。
3.教師范寫,重點指導"午、節、真"。
午:4畫,獨體字,注意兩橫的長短、間距,最后一筆豎要又直又正。
節:5畫,上下結構,上窄下寬,上扁下長,橫平豎直。
真:10畫,上下結構,上窄下寬。
4.學生描紅、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注意糾正學生的'坐姿及握筆姿勢。
5.識字練習。(教師出示生字釣魚游戲)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讀課文。
①指生逐段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教師重點指導難讀的句子。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B.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C.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端午節外婆包粽子、送粽子及端午節的由來)
五、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回家問問爸爸媽媽或查查端午節的資料,了解端午節。
《端午粽》教案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3.通過圖文結合,理解“箬竹葉、糯米、裹著”等詞語,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紅紅的棗”等詞語。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了解端午節習俗和來歷。
德育目標了解傳統節日和習俗。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教學難點課后生字的書寫。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 討論法 總結法
教學準備教學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
生:端午節。
師:端午節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賽龍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粽》這篇新。(板書課題:端午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講了什么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2)教師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書空。
書寫要領:“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豎不要寫出頭。
(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總結
在這節課里,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端午粽》教案 3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
3、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教學難點:
1、讀好長句子。
2、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猜謎導入
1、猜謎: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則謎語,想猜嗎?聽好了:三角四樓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粽子)
2、揭題: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粽子有關的文章:《端午粽》。(板書課題:10、端午粽)
這個題目里藏了這節課我們要認識的兩個生字,分別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訴老師你是怎么記住這兩個字的嗎?你用了什么識字方法?(熟字換偏旁認識“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換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認識“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糧食有關,比如“糧”、“粽”、“糟糠”“籽”等。)
3、讀了這個題目,你的小腦瓜里都產生了哪些問號?過渡:那我們就帶著這些小問號一起走進課文。
二、探秘方法,科學識字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的時候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標出來。
2、同學們讀得都非常認真,文中的詞語寶寶忍不住要和你們見面了,你們認識他們么?(指名讀一遍)
(1)象形字識字。“米”字和“豆”字這兩個字是從古代的實物演變而來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的演變過程。首先來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從中間被上下分開,逐漸的中間兩粒米相連,慢慢又演變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米”字。再來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顆豆子細分了,種皮、胚根等都有,后來又慢慢簡化為現在我們所熟悉的“豆”字,這兩個字你記住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心字底識字。還有兩個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別是“總”和“念”。這兩個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倒八字頭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總”。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憶,口中有所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3)加一加識字。還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比如“節”、“間”、“分”、“知”、“據”、“帶”。首先來看“節”字,草字頭加上兩筆(橫折鉤和豎)就可以了,可以組詞節日。門字框里面加上一個“日”就成了“間”,可以組詞時間。“八”字加上一個“刀”就成了“分”,可以組詞十分。“矢”字加上一個“口”就成了知,可以組詞知道。提手旁加上一個“居”就成了“據”,可以組詞據說。“卅”字加上禿寶蓋再加一個巾字就成了“帶”字,可以組詞皮帶。這幾個字你認識了嗎?我們一起來帶上拼音讀一讀。
(4)巧用字謎識字。猜謎:一人在內,打一字。謎底就是肉字。“內”字里面再加一個“人”就成了“肉”。齊讀。
帶拼音齊讀生字——去掉拼音齊讀、指讀、開火車讀——接下來,我們把生字請到詞語中來讀一讀。
三、細讀課文,體會感情
1、生字詞掌握了之后,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內容?(整體感知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樣以及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來。
接下來,請拿起你的書,靜靜的聽老師讀,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粽》這篇課文。
2、朗讀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學習第一段。
1、過渡:聽完后,誰能告訴老師,作者一到端午節總是去誰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節,外婆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望著“我們”回家吃,說明外婆非常希望“我們”回家,一家人團聚,開心地過節。
3、指名讀,讀出外婆的期盼。
4、齊讀。你們讀得可真棒啊,老師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學習第二段。
1、過渡:每年端午節“我們”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誰來告訴大家?(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2、(1)我們來看“青青的箬竹葉”這個詞組,“箬竹葉”就是我們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顏色是青色。那我們還可以說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來看“白白的糯米”這個詞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會吃起來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說“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們還能說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來看“紅紅的棗”,你還能說出紅紅的()?
(4)同學們,你們“青青的箬竹葉”和“青的箬竹葉”哪個更順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紅紅的棗”和“紅的棗”呢?
這類詞語都是用顏色來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顏色的字是重復的,這樣更符合我們的表達習慣。這類的詞語搭配你們掌握住了嗎?
3、粽子是用箬竹葉、糯米、紅棗包成的,那作者喜歡吃粽子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指名讀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話)
(1)我們一起來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話,句子比較長,先聽老師讀一遍,看看老師是怎么把長句子縮短讀的。(范讀時停頓時讀的明顯一些)誰能來試一試?這位同學已經抓住老師范讀的精髓了,比老師讀的都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停頓,把長句子讀短。
(2)接著我們一起來看“又黏又甜”這個詞語,粽子吃起來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還能說出類似的詞語嗎?(如又大又圓、又細又長、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歡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誰能把你對粽子的喜愛給讀出來?(指名讀、男生女生賽讀、齊讀)
(三)學習第三段
1、過渡: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紅棗粽,還有什么粽?(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還……”說一句話嗎?(我除了會唱歌,還會畫畫)
3、從這一段中,你能體會到“我”對端午粽有什么樣的感情?(喜愛)你從哪體會出來的?(指名讀第三段第三句)這一句話也比較長,你會像剛才那樣斷句嗎?誰來試一試?“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我們一起來試試吧!看看誰最喜歡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學習第四段
1、過渡: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嗎?(指名讀第四段)
3、這一句話也是一個長句子,那應該怎么讀好呢?誰來給大家提個醒?“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男生女生賽讀)
4、端午節是幾月幾日?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節的風俗?
五、認真觀察、指導書寫
1、呈現“午、葉、真、豆、節、米、分”7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觀察這7個字的筆順、筆畫特點。
2、教師整體范寫,仔細觀察生字的筆畫位置。“午”的第二筆橫寫在上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并且比第一橫長。“葉”是左右結構,寫的時候要左窄右寬第四筆橫短一些,寫在橫中線上方一點點,第五筆豎寫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橫。“節”字第四筆橫折鉤從橫中線開始起筆,第五筆豎寫在豎中線上。“米”字第一筆點和第二筆撇分別寫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第四筆豎寫在豎中線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個八,一撇和一捺要分開。學生跟筆書空。
3、學生在書上先描紅再獨立書寫,同桌互評,互相借鑒,教師巡視指導。
4、班級展示。
《端午粽》教案 4
活動目的
通過本次班會,讓同學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學習端午節文化,激發同學的愛國熱忱和民族驕傲感。
活動過程
導入:
1、全體起立:唱中學校生守則之歌2、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3、那么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日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二、端午節別稱
1、端午節有哪些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全部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2、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許多,誰能告知大家?
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A、紀念屈原,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立刻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合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予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漸漸進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C、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訓練》。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進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三、端午節習俗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很多故事傳奇,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
1、賽龍舟
2、吃粽子(始終到今日,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
3、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是為了壓邪。
四、端午賽詩會
《五月五日》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經沉在江底死去,楚國百姓哀嘆再也不能見到他的容顏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哪里能制止讒言,只不過試圖驅逐蛟龍罷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沒有消退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尋他死后的遺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碧綠的沅湖水,倒映著山峰的影子
六、總結
《端午粽》教案 5
設計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教學目標:
1、認識“端午節、粽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說、紀念”等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
2、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課前準備
1.制作多媒體。(教師)
2.預習生字,做字卡。(學生)
課時安排
2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多媒體播放視頻,展示端午節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
(1)師生共同欣賞視頻,感受端午節的節日氣氛。
(2)導問:說一說在端午節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里,人們都會做什么。
預設1:我們家人會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預設2:我們家人會起早去山上采艾蒿葉、掛香囊。
預設3:還有一些地方舉辦端午節賽龍舟活動……
(3)教師追問: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有包粽子的`習俗。孩子們,你們喜歡吃粽子嗎?和大家說一說,你都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預設:水果粽、豆沙粽、紅棗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課題。
同學們說了這么多種粽子,想必同學們一定都很喜歡吃粽子,這節課我們就走進《端午粽》,來共同品味一下課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設計意圖:端午粽對孩子們來說并不陌生,上課伊始,創設濃厚的節日氣氛,引導學生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出發,談一談自己對端午粽的了解,貼近生活實際的導入法,更能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詞
1.自由朗讀課文。
(1)教師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
(2)學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讀,教師巡視學情,及時糾正字音。
2.學生認讀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圈畫出本課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復拼讀圈畫的生字;認識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檢查,當小老師糾正對方讀得不準確的字音,并說說自己是怎么記憶這些生字的。
3. 教師指導學生認讀生詞。
(1)游戲環節:我是讀詞王。
(2)多媒體出示生詞:端午節、粽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說、紀念。
(3)以小組為單位,搶讀生詞,讀正確的小組得到詞卡,并且領讀,得到詞卡最多的小組獲勝。
(4)齊讀課文,注意生詞在課文中的讀音。
設計意圖: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就是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本環節通過初讀課文,感受課文大意,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通順每一句話,增強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設計游戲環節,巧妙地將學生帶到主動學習的氛圍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三、再讀課文,練習書寫
1.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2.指名學生逐段匯報朗讀,把句子讀通順。
3.教師指導學生多種方法朗讀。
(1)出示朗讀要求。
①說一說課文共由幾個自然段組成。
②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并讀給同桌聽。
(2)學生按照要求朗讀課文。
(3)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把長的句子畫出停頓。
4.教師指導學生書寫生字——葉。
(1)出示:箬竹葉的圖片。
(2)學生觀察圖片,從顏色、形狀上來描述箬竹葉的樣子。
(3)多媒體出示生字——葉,看圖學習生字。
(4)師生共同書寫生字,比一比誰寫得工整、漂亮。
5.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真。
(1)觀察生字結構,總結書寫規律,學習書寫。
(2)巧記生字:筆畫中橫最多,中間三橫才封口。
6.研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師提出問題:外婆包的粽子花樣很多,結合課文說一說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種類。
(2)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端午粽》教案 6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新偏旁,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正確書寫“午”“豆”“節”。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讀好長句子。
3、感受傳統節日端午節的氛圍和濃濃的親情。
教學重難點
1、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能按筆順正確書寫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傳統佳節導入新課
1、做個小游戲:小吃貨猜節日。
游戲:小湯圓、圓又圓——元宵節!吃月餅、賞明月——中秋節!再過些日子就是端午節了!反過來考考你們,端午節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課文。
2、讀題:端午粽。
(1)課題里有兩個新偏旁,誰認識?
(2)粽子吃過了吧,想一想:粽為什么是米字旁?
3、伸出小手指和老師一起寫課題。
設計意圖:
揭題小游戲,創設“節日與美食”的情境,不僅為課文的學習做了鋪墊,而且在語境中學習了生字“午”,認識本課兩個新偏旁。
二、學習生字感知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長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字音。
(1)指名讀生字,相機正音。
出示: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
(2)去掉拼音,你還認識嗎?
(3)開火車讀。
(4)賽跑齊讀: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們叫出來!
3、學寫生字“豆”。
(1)你還知道哪些豆?老師也帶來幾種豆,認識嗎?
蠶豆紅豆毛豆豇豆
(2)小豆子大變身,變成了什么?
(3)讀兒歌,記住“豆”。
毛豆短,蠶豆扁,紅豆圓圓像兩點,豇豆長長托上面。
(4)師邊說兒歌邊范寫“豆”,學生書空。
設計意圖:
生字“豆”的教學從學生生活中來,通過各種豆的巧妙組合,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識記字形。
4、咱們快去聽這個故事,一起走進端午節。
5、指名分段讀,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6、我們讀著讀著,腦海里一定還留下了溫暖的畫面:(出示三幅圖)
師: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會
生:煮好一鍋粽子
師:我迫不及待剝開粽葉
生:咬一口粽子
師:臨走時還
生:裝一小籃粽子
設計意圖:
統編教材對一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提出:能找出課文中的信息。針對這條建議設計此環節,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整體感知。
三、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端午節到了,外婆包粽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
出示:箬竹葉糯米棗
(1)箬竹葉你見過了嗎?老師帶來了,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什么樣的箬竹葉?
(2)加上顏色讀: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
(3)老師和你們一起讀。
生:青青的箬竹葉
師:箬竹葉青青的
生:白白的糯米
師:糯米白白的
生:紅紅的棗
師:棗紅紅的
設計意圖:
本課疊詞很有特點,富有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韻味十足。正著讀、反著讀,回環復沓,既積累了疊詞,也為讀好長句子做了鋪墊。
(4)一張箬竹葉、一小把米、一大顆棗,在外婆的手里就變成一個好看的粽子啰!讀句子。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設計意圖:
讀好長句子是本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重難點,設計了由詞到短語,再送到句子里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自讀慢慢學會長句子的停頓,掌握讀好長句的方法。
2、想看一看包粽子嗎?
3、粽子包好了,也煮熟了,流口水了嗎?
(1)引讀:
師:外婆一掀開鍋蓋,
生: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生: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2)指導學生朗讀。
4、讀著讀著,老師想起自己小時候過端午節,我的奶奶也忙著包粽子,奶奶包著我看著、奶奶煮著我等著,你想到了什么呢?
小結:青青粽葉香,濃濃端午情,外婆還給我講端午節的故事,告訴我永遠要紀念的人,想知道的小朋友們也可以把端午節的故事找來讀一讀。
設計意圖:
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老師講述兒時端午節的記憶,喚起學生的記憶,想起自己過端午的情景,親情、傳統佳節的傳承在回憶中漸漸清晰。
四、學寫生字
1、出示:午豆節,相同的筆畫:長橫。
2、觀察長橫的位置。
節字長橫蓋下方,午字長橫擺穩當,豆字長橫托上方。
3、書寫生字,反饋評價。
設計意圖:
讀好書、寫好字是第一學段的主要任務,本課三個生字“午”“豆”“節”有一個共同的筆畫“長橫”,尋找漢字書寫的規律,學會一類字的寫法,從而習得寫好字的要領,貫徹落實課標的寫字要求。
《端午粽》教案 7
[教學目標]
1、認識“端、粽、節”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偏旁;會寫“午、節、葉”等7個生字。
2、聯系實際,結合圖文,了解與粽子相關的詞語。
3、朗讀課文,學會讀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難點:讀好長句,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一種食物有關,大家來猜一猜是什么吧!
課件出示謎面:一個白胖子,裹著綠毯子,腰上扎根細繩子。(同學舉手猜謎)
2、同學們真聰明,沒錯,這種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課件:粽子圖片。
3、學寫生字“午”。
(1)觀察占格。
(2)教師范寫,學生口述筆順。(區分“牛”)
(3)學生書空、描紅。
二、結合語境,識記生字
1、自由讀課文,在課文中圈出生字,讀讀,想想,有什么好的記字方法。
2、同桌或小組交流:有哪些記住生字的好辦法?
3、展示識字情況。
(1)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
(2)用多種方法識記。
4、把生字放回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將課文讀通讀順。學生自由朗讀,標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悟
1、學習第1自然段。
2、師:課文里外婆一到端午節就會做什么?
(會煮好一鍋粽子,盼著我們回去)
3、師:外婆的心情會是怎么樣的?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盼著,表現外婆期待、高興的心情)
4、誰來讀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5、全班齊讀第1自然段。
四、指導書寫
1、出示要寫的生字,讓學生認讀“節、葉、米”。
2、觀察分析: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誰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認真,最仔細。
3、師范寫“節、葉、米”等字。重點指導:“豎”畫的寫法。(午、節、葉、米)
“豎”畫的寫法:“午、節、葉”為懸針豎;“米”為垂露豎,“米”要左右對稱。
4、指導學生練習,在田字格中描紅、臨寫。
5、讓學生練習口頭組詞、擴詞。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了解傳統節日
(板書課題)有沒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時候吃的?端午節是在什么時候?你們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呢?(學生自由舉手發言)同學們知道得真多,那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我,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還會做什么啊?(學生回答)沒錯,人們會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課件出示有關端午節習俗的圖片)
二、學習第2、3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2、3自然段,指名說一說,讀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師讓學生畫出描寫粽子的句子,齊讀畫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寫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樣子、顏色、味道。
師: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種,葉子寬大,是一種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師:粽子顏色十分豐富,糯米是白白的,棗子是紅紅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師: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讀句子。分小組比賽讀畫線的句子。
5、學生想象粽子的樣子,并拿彩筆在自己的圖畫本上畫一畫,比比誰畫得更好看。
6、師:齊讀第3自然段,說一說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樣。(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7、出示: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師:你從中讀出了什么?外婆是一個怎樣的人?(善良、樂于分享的人)
三、學習第4自然段,了解歷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圖片,提問:有沒有誰了解這個人物?
2、老師講解愛國詩人屈原及他沉汨羅江的歷史故事。
3、指名讀第4自然段。師: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啊?(屈原)
4、全班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6、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
四、學習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觀察占格。
2、學習筆順,教師范寫。(“真”里面是三橫)
3、學生書空練習,教師指導。
五、回顧拓展
1、全班齊讀課文,指名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2、教師回顧總結:這篇課文講了外婆給“我們”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更加了解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及其來源,課后同學們去了解一下中國的其他傳統節日吧。
[教學板書]
10、端午粽
熱愛
思念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
花樣多(紅豆粽、紅棗粽、鮮肉粽)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我從學生實際出發。學生們都吃過粽子,知道人們在端午節都會干什么。因此,我用謎語導入時,學生很快就猜出了謎底。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學習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并適當地向學生普及端午節的傳統文化知識。
《端午粽》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選自作家屠再華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燈》。課文以兒童的視角,從樣子、味道、花樣、由來四個方面介紹端午粽。
二、教學目標
1、認識“端、粽”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偏旁;會寫“午、節”等7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PPT播放《我們的節日》)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了一首兒歌,兒歌里唱到的都是一些我們的傳統節日,你都聽到了哪些節日?
師:不同的節日里,我們會吃不同的美食,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過得更有滋味。下面老師考考大家,眼睛仔細看,耳朵仔細聽,知道答案舉手來回答。春節我們會吃?元宵節會吃?中秋節會吃?那端午節我們會吃什么呢?
(預設:學生回答——粽子)
師:沒錯,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題目,叫“端午粽”。現在請你伸出小手跟著老師一起寫題目,(師邊寫邊說)‘立’做偏旁,橫變提,告訴我們站立要端端正正。‘午’是要書寫的漢字,讓我們一起來書筆順,長橫寫在橫中線,托上又蓋下。‘米’做偏旁,捺變點。(齊讀課題2遍)
(二)初讀課文
1、師: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長句子多讀幾遍。讀完之后請你標出自然段。
2、師:讀完請坐正。
(1)同學們剛才讀得特別認真,那生字你都會認了嗎?(PPT出示生詞,小老師帶讀)
(2)誰來當小老師帶著同學讀詞語?(PPT出示加拼音的生字)
(3)生詞難不倒我們,生字能過關嗎?伸出小手我們一起拼讀兩遍。
(4)去掉拼音你還認識嗎?讓我們把小火車開起來!
(5)瞧,生字寶寶坐到粽子里了,讓我們一起來搶讀,把它們請出來!
(三)學習讀好長句子
1、師:生字寶寶調皮的很,他們又跑到句子里去了,你能讀好這些句子嗎?(PPT出示關子可是越煮越香啊!誰再來讀?(生讀)嗯,好香啊!那接下來——誰來讀?聽到你讀,老師都忍不住要流口水了。(生讀)那黏黏的是?(生答:糯米)甜甜的是?(生答:棗),真是?(生答:又黏又甜)說得真好!
師:這個句子也很長,我們還要找順序,提示你,你能找出句子中表示動作的字詞嗎?(生個別回答)
師:齊心協力力量大。通過努力,我們找出了“掀開、飄出、剝開、咬”這四個動詞,那我們就加上動作,想象著你手中捧著一個剛出鍋的粽子,一起來讀一遍這個句子。(生邊做動作邊讀文)
師:香噴噴的粽子好誘人啊!讓我們咽下口水,回想著粽子的香甜再來整齊的讀一遍。(生齊讀)
3、師:讀著讀著,老師也想到了小時候,端午節到了,我的外婆也忙活著包粽子,外婆包著我幫著,外婆煮著我等著,一家人開開心心的過端午。(配樂讀)老師想請同學們和老師帶著外婆對我們濃濃的情,深深的愛一起把第二自然段讀一讀,好不好?(師生合作讀)同學們讀得情真意切,讓我們把掌聲送給棒棒的自己!
(四)品讀其他段落
師:大家都說,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而且“花樣也多”,都有哪些花樣呢?誰能用課文中的話回答?(相機出示句子)
師:真了不起,找得很準確。讓我們一起來喊一喊這些粽子的名字!(生齊讀)
師:外婆包的粽子有那么多花樣,難怪我們吃得笑嘻嘻、甜蜜蜜的,用文章中的一個詞,就是—(課件出示“美滋滋”,生齊讀)
師:同學們,外婆包的粽子除了給我們吃,還給誰吃呢?誰來讀一下?(PPT出示相關句子)
師:這句話有些長,讀得卻很棒,看來沒少下功夫!(師邊讀變標紅部分字)你看,我們先吃、再帶、最后分,原來這句子里也藏著順序呢!讓我們抓住順序,整齊的讀一遍。
師:外婆不僅為我們準備了粽子,還為我們的鄰居準備了粽子,想一想,外婆是位怎樣的人呢?(引導學生體會外婆將幸福、美好、祝愿分享給他人的'品質)
(五)回顧全文,同時鞏固“一”的讀音
師:課文讀完了,相信在你們的腦海里還留下了一些溫馨的畫面,一起來看。
師: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會(你們讀)
生:煮好一鍋粽子
師:盼著我們回去。粽子是用
生:青青的箬竹葉
師:包的,里面裹著
生:白白的糯米
師:中間有一顆
生:紅紅的棗
師:粽子煮熟了,外婆
生:一掀開鍋蓋
師:煮熟的粽子就飄出
生:一股清香
師:剝開粽葉,生:咬一口粽子
師:真是又黏又甜。在外婆家吃完之后,外婆會
生:裝一小籃粽子
師:要我們帶回去。
師: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佩香囊!端午節還有哪些風俗習慣和傳說呢?請同學們課后通過閱讀《端午粽米香》等幾本書,來尋找答案!
師:現在,請你捧起書,讓我們整齊地讀課文,再來回味一下那些和端午粽有關的事……
五、教學反思
1、上課伊始課件播放“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活動”的情境導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課題后讓學生初讀課文,認讀生字詞。通過創設濃厚的節日氣氛,采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導入法,更能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2、在教學過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學重點,注重了讀長句子的訓練了和完整話的訓練,讓孩子運用文中的句式說說西瓜。同時,在反復誦讀中訓練長句子的能力。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讀能力是比較薄弱,感覺給孩子們朗讀課文的時間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閱讀,孩子們對于文本內容不熟悉,加之教師范讀示范效果不好,所以影響朗讀效果。
《端午粽》教案 9
教學目標:
1、學習“端”、“粽”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掌握7個生字。
2、 結合圖片和實際經驗,理解“糯米”、“掀開”等詞匯。
教學重點:
學會13個生字和7個字。
教學難點:
有情感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流程:
一、引入興趣
1、提問:同學們知道端午節嗎?它有哪些傳統習俗呢?(展示相關圖片)
2、 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是《端午粽》,大家在端午節時吃過粽子嗎?來說說它們的味道吧!
3、 板書課題并齊讀。
4、 播放《端午粽》的情境課文。
二、初步閱讀與識字
1、范讀《端午粽》,學生感知課文大意,注意生字詞的發音。
2、 學生自我閱讀課文三次,每次完成特定任務。
3、 檢查閱讀效果。
三、指導書寫
1、展示需要書寫的生字。
2、 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進行書空。
3、 教師示范書寫,并對個別字進行指導。
4、 學生進行描紅和書寫,教師巡查指導。
5、 進行識字練習。
四、理解感知
1、學生逐段朗讀課文,教師矯正發音。
2、 思考討論:這篇課文講述了什么內容?
五、布置作業
1、復習朗讀課文。
2、 查閱資料或詢問父母,了解端午節的相關知識。
《端午粽》教學策略
《端午粽》教學策略
教學目標
1、正確流暢地誦讀文本,學會讀長句,通過想象力描繪場景并朗誦好文本。
2、能夠簡潔地描述粽子的樣子、口味等特點,初步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傳統來源。
教學重點
積累"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粘又甜、美味可口"等詞匯。
教學難點
能夠用自己的話表達粽子的特點。
課程安排
兩節課。
教學過程
第二節課
1、復習引入
1、聽寫詞語。
午餐 分離 葉子 大米 節日
2、指定學生閱讀課文。
2、品味文本
1、閱讀第一段。
(1)指定學生閱讀。
(2)閱讀此段落,您學到了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祖母總是會煮好的,期待我們回家)
(3)從“一個”,“總”和“期望”中,您可以感受到什么?(祖母深深的愛)
(4)指導朗讀,表達祖母對端午節的期待。
2、品味第二段。
(1)同桌互讀,讀長句。
(2)祖母包的端午粽子看起來如何?找人讀相關的句子。(指定閱讀)
演示文稿:“粽子是用綠色的鼠尾草葉包裹的,里面有白色的糯米,中間有一個紅色的大棗。”
①你能圈出表示顏色的.詞嗎?你有什么感覺?(美)
②讓我們欣賞一下。[演示粽子圖片]
③美麗地閱讀這句話。
(3)這個粽子看起來很好看,但是聞起來很香,可以在哪里看到它?
演示文稿:“祖母打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會散發出一種清新的香氣。”
你覺得這種清新是什么味道?(鼠尾草葉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棗子的味道)
你能用“一個…......”造一個句子嗎?(我一回到家就開始做作業)
(4)現在讓我們看看粽子的味道如何?(粘稠而甜美!)
演示文稿:“打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甜又甜。”
同學們,您吃的粽子是否也是如此呢?
演示文稿:
看起來 — 美麗
氣味 — 香味
味道 — 甜蜜
(5)指導朗讀。讀出粽子的甜美。
3、品味第三段。
(1)自由閱讀第三段。
演示文稿:“祖母制作的粽子非常好吃,種類繁多。”
(2)閱讀這句話,您覺得在哪里寫了粽子的美味,在哪里寫下了種類繁多?
(第二段介紹了粽子的美味,第三段的第二個句子描述了種類繁多)。這種句子被稱為過渡句,其功能是承上啟下。
(3)祖母包裝的粽子有哪些品種?這些你都吃過嗎?
【顯示紅棗粽子,紅豆粽子,鮮肉粽子圖片】
演示文稿:“我們在祖母家美美地吃后,祖母還會裝一小籃粽子給我們帶走,分發給鄰居們吃。”
(4)仔細閱讀這句話,您感受到了什么?(祖母不僅勤奮,而且還很大方)
(5)指導朗讀。讀出粽子的多樣性,表現出祖母的勤奮和慷慨。
4、品味第四段。
(1)自學這一段。思考一下您學到了什么?
演示文稿:“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同學們,你知道屈原是誰嗎?
【顯示有關屈原的相關圖像材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民,創造了新的詩歌風格“楚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于陰歷五月五日在長江上自殺。
(3)據稱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將五月五日定為端午節,并在當天贈送粽子作為禮物。現在你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了嗎?
(4)原來,這個小粽子不僅包含了祖母的愛,而且寄托了我們中國人民如此豐富的情感,讓我們一起讀第四段。
【設計意圖】逐段分析文章,可以從多個角度把握內容,包括文章的結構,文章的內容以及課外知識,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
三、總結與拓展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節,“品嘗”了祖母的端午粽子,感受了濃烈的家庭情感。我們也了解到端午節吃粽子的原因,并認識了偉大的詩人屈原,真是大豐收。讓我們再次讀一遍課文。
2、您還知道我們國家有哪些傳統節日嗎?能否說明這些傳統節日有什么習俗?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習慣:熬夜迎接新年。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習慣:觀看燈籠,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寒食節:清明節前一日;習慣:做飯,吃冷食。
清明節:農歷三月初八(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歷4月5日左右);習慣:掃墓,郊游。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習慣:吃粽子,劃龍舟。
情人節:農歷七月初七;習慣:刺繡尋求智慧。
重陽節:九月初九;習慣:攀登,插入山茱萸。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習慣:賞月。
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習慣:喝臘八粥。
【設計意圖】總結端午節的起源,同時也拓展我國的傳統節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文章內容和傳統節日,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四、課堂練習
插入動畫“端午粽節日與美食”。
五、分配任務
1、朗讀文本。
2、與父母討論我們的傳統節日。
《端午粽》教案 10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兩個偏旁;正確美觀地書寫7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教學難點
了解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并對傳統文化感興趣。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學生查找屈原的資料和端午節的習俗。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1.教師:同學們,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端午節)
2.學生自由說端午節的習俗。
3.教師:端午節,你都做過什么?(吃粽子、賽龍舟……)
4.教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粽》。(板書課題:端午粽)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橫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2.出示詞語:
端午節總會粽子中間十分紅豆鮮肉帶回知道據說紀念
你認識它們嗎?學生自讀。
3.誰能當小老師來領讀?學生跟讀。
4.出示生字,小組交流識字方法。
(1)按結構劃分,鞏固讀。如,左右結構:“端、粽、知、據”。
(2)同偏旁識記:“總、念”都是心字底。
(3)圖片、猜謎識記。如,“分”:分蛋糕的圖片,理解記憶。大米、粽子、肉等圖片。
(4)字形演變識記。如:“帶”的甲骨文“ ”,最初的時候,上面表示束在腰間的一根帶子和用帶的兩端打成的結。下面像垂下的須子,有裝飾作用。本義:大帶,束衣的腰帶。也指用皮、布或線等做成的長條物。隨著時代的發展,扁平狀的物體、條形的區域也常用“帶”表示,如,帶魚、熱帶、溫帶。后來,“帶”還可以表示隨著,拿著,如,攜帶、帶回去。
5.過渡:同學們,一個漢字可以演變出這么多的意思,我們祖國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啊!
6.聯系生活鞏固,你在哪里見過這些字?
三、指導書寫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2.觀察結構,說說哪些筆畫需要提醒。
3.教師范寫,學生書空。
提示:“真”字中間有三橫,長橫平、長、穩,橫畫之間的間距大體相等。“豆”字寫時要注意上窄下寬,下面的長橫要舒展,托住上部。
4.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5.評價修改。
四、課堂總結
在這節課上,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教師:同學們,知道了端午節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們提前準備什么材料啊?(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下面讓我們一起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二、精讀感悟
1.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4個自然段)
2.想一想,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請用圓圈圈出來。
粽子是用、和做成的。(提示: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把話說完整。)
3.出示箬竹葉實物:同學們見過箬竹葉嗎?出示圖片或實物。這就是箬竹葉。你們看,尖尖的箬竹葉多像是一把劍啊!用箬竹葉包成的粽子,就再也不怕汨羅江里的魚蝦和蛟龍了。
4.引導:一個粽子還有這樣的故事,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還真豐富呢!
5.出示對比句子:
①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②粽子是用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糯米,中間有一顆棗。
你發現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①有“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等詞語。②沒有。)
6.這樣的短語,我們在第二單元中曾經學過,你會讀嗎?注意讀出節奏感。指名讀。
7.作者為什么要加上“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呢?(顏色鮮艷,板書:顏色)
8.粽子的顏色多么鮮艷,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齊讀。
9.練習讀長句子:標出停頓符號進行練讀。
10.賽讀長句子:聽的同學要認真,聽后評價。
小結:剛剛我們通過讀好一個詞,然后讀好一個短語,最后借助停頓和標點符號,讀好了長句子,這真是一個朗讀的好方法。
11.作者為什么要加上“里面、中間”這樣的詞語呢?出示課文的圖片,請同學們對照圖片,然后分別再讀這句話,這句話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呢?你是從哪幾個詞語中知道的呢?
仿說訓練:出示元宵圖片。
元宵是用的糯米粉包的,有芝麻餡。
小結:同學們,你們可真了不起,可以把課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老師可真的要給你們點個大大的贊呢!看著圖片一齊讀。
12.粽子包好了,就等著吃了。請你用剛剛我們學過的讀長句子的方法讀讀下面的話。注意“一”的讀音。
出示句子:“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1)讀好帶“一”的短語。出示“一掀開、一股清香、一口粽子”。再加上前后文的“一鍋粽子”“一小籃粽子”讀準確。
(2)讀好關鍵詞:又黏又甜。
(3)讀好句中的停頓: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4)糯米的香氣伴著箬竹葉的清香,在掀開鍋蓋的那一瞬間,真是香氣撲鼻。我已經忍不住要讀一讀了。教師范讀。請同學們邊想象畫面邊做動作讀。
13.姥姥包的粽子真是色香味俱全,讓我們齊讀第2自然段,感受這好吃的端午粽吧!
14.讀好長句:“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1)讀好關鍵詞:美滋滋。
(2)讀好停頓: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3)外婆為什么要我們分給鄰居吃?
小結:如今,會包粽子的人越來越少了,外婆在端午節這一天把她親手包的粽子分享給周圍的人,也是在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啊!讓我們也學著外婆一起來包端午粽吧!
15.用以上學到的'方法讀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請幾位同學讀,大家認真聽,說說誰讀得最好,好在哪里。
16.關于端午節的由來。
(1)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教師:誰能給大家講講屈原的故事?(學生可以試講,教師補充。)
(3)補充《屈原的故事》或是視頻。
(4)交流聽故事的收獲。
教師:同學們,聽了故事以后,你能說說屈原是個怎樣的人嗎?
學生:屈原是個憂國憂民的人,愛國的詩人,和祖國共存亡的人。
教師: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學生: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三、課外拓展
1.把屈原的故事或者端午節吃粽子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查找其他的傳統節日的資料。如:清明節、中秋節、春節。
四、總結全文
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如:飲雄黃酒、游百病、懸鐘馗像。中國傳統的端午節,向我們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我們要熱愛我國的傳統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端午粽》教案 11
教學目標
1、認識“端、粽”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偏旁;會寫“午、節”等7個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教學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教學策略
認寫字詞
“粽、總”是平舌音,“端、間、分、念”是前鼻音,“肉”是翹舌音。結合偏旁識記,如“端、粽”;熟字、部件方法識記,如“端、粽、節、總、據、念”;聯系生活識記,如“米、豆、肉、帶”;熟字組詞識記,如“端午、節日、總是、空間、分開、知識、據說、思念”。筆畫“長橫”出現在本課要求學習書寫的4個生字“午、真、豆、節”中,要引導學生寫平、寫舒展。
閱讀理解
讀好長句子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長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現,在教學這兩個自然段時要加強對長句子朗讀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讀好長句子的方法。教學時,可以采用“內容分解法”,引導學生對長句子的內容進行分解,明白句子所表達的內容,再運用各種方式練讀、鞏固,并在其他長句子朗讀中加以運用。
積累運用
文章用詞豐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這些鮮活的詞都是第一次出現,“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些詞也能使描述的事物更形象。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歸類和運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制作多媒體課件。
2、制作字卡、詞卡。查閱與屈原有關的資料。
學生準備:
1、制作字卡,結合生活實際了解粽子的樣子、味道。
2、了解端午節吃粽子習俗的由來。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端、粽”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偏旁;會寫“葉、真、豆”3個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過程
板塊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多媒體課件播放視頻,展示端午節豐富多彩的習俗。
(1)師生共同欣賞視頻,感受端午節的節日氣氛。
(2)說一說在端午節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里,人們都會做什么。
(3)猜謎語。
課件出示外面綠綠的,里面白白的,咬上一口黏黏的。
猜一食品:粽子。
(4)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有吃粽子的習俗。孩子們,你們喜歡吃粽子嗎?你們都吃過哪種味道的粽子?和大家說一說。
2、揭題:多么美味又與眾不同的粽子啊,這節課讓我們走進《端午粽》,來共同品味一下課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操作指導上課伊始,教師要創設濃厚的節日氣氛,引導學生從實際的生活體驗出發,談一談自己對端午粽的了解,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教師要給出更準確、全面的介紹。
板塊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活動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自由朗讀課文。讀朗讀要求。
課件出示(1)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做到詞語連讀。
(2)學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讀,教師巡視學情,及時糾正字音。
2、學生認讀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圈畫本課的生字: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
(2)借助拼音,反復拼讀圈畫的生字,認識新偏旁“立”“米”,觀察“立”“米”作偏旁時有什么變化。
活動2匯報交流,識記生字
1、同桌相互檢查,糾正對方讀得不準確的字音,并說說自己是怎么記憶這些生字的。
預設:
(1)“粽”是左右結構的生字,左邊是“米”,右邊是“宗”。我是運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它的。
(2)我是用形近字的方法識記“豆、總、念”的。
(3)我是用聯系生活實際的方法識記“米、豆、肉、帶”4個字的。
2、教師隨機出示大米、小米、玉米,綠豆、青豆,牛肉、羊肉等的圖片來幫助學生熟記生字。
3、字源識字。
課件出示豆:甲骨文像高腳器皿,內部加一橫表示器皿中的食物,上面的一橫表示蓋子。金文省去中間的一橫。篆文承續金文字形。造字本義:盛食物的高腳器皿。
活動3游戲鞏固,認讀生詞
1、游戲環節:我是讀詞王。
多媒體課件出示生詞:端午節、粽子、總會、糯米、中間、十分、紅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說、紀念。
2、以小組為單位,搶讀生詞,讀正確的小組得到詞卡,并且領讀,得到詞卡最多的小組獲勝。
3、齊讀課文,注意生詞在課文中的讀音。
操作指導本環節教師要遵循先學后教的規律,明確學習任務和要求后讓學生充分自學。注意強調“粽、總”是平舌音,“端、間、分、念”是前鼻音,“肉”是翹舌音,注意聲母r的發音。交流檢查時可以設計游戲環節,巧妙地將學生帶到主動學習的氛圍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板塊三再讀課文,練習書寫
活動1配樂朗讀,讀好長句
1、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2、指名逐段匯報朗讀,把句子讀通順。
3、教師指導學生用多種方式朗讀,指導讀好長句子。
(1)學生自主讀句子。
課件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2)這句話由外及里介紹了關于粽子樣子的3個方面內容,我們可以讓學生分步讀好。
活動2教師指導,學生練寫
1、教師指導學生書寫生字——葉。
(1)課件出示箬竹葉的圖片。
(2)學生觀察圖片,從顏色、形狀上來描述箬竹葉的樣子。
(3)多媒體課件出示生字——葉,看圖學習生字。
(4)師生共同書寫生字,比一比誰寫得工整、漂亮。
課件出示葉:左窄右寬,左邊的“口”要寫在橫中線上,右邊的橫對準“口”的中間,不要太長。
2、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真、豆。
課件出示真:10畫,上下結構,筆畫中橫最多,下部框內三橫不與橫折的折段相接,不要丟了下邊的撇、點。
豆:7畫,獨體字。上窄下寬,中間的“口”應該寫在橫中線的上面,最后一筆長橫要寫平、寫舒展。
3、學生練寫,教師相機指導。
4、展示學生的寫字作品,及時評價。
操作指導本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閱讀課文:通過自由朗讀、創設問題情境朗讀、合作朗讀等方式帶領學生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可對長句的內容進行分解,明白句意,便于朗讀。筆畫“長橫”出現在了本課要求學習書寫的4個生字“午、真、豆、節”中,要引導學生寫平、寫舒展。
板塊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1、指導回顧:這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
2、作業布置: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操作指導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作業,要做到有布置就有檢查。朗讀作業可以利用視頻形式展示檢查。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午、節、米、分”4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2、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過程
板塊一復習引入,再現情境
1、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端午粽》的字詞,這節課我們先來做一個小游戲:找動物。以小組為單位讀詞語,看看哪個小組讀得最準確。
(1)多媒體出示小動物的圖片:熊貓、山羊、兔子……
(2)小組派代表選擇喜歡的小動物,每個動物后面隱藏一個本課的詞語,小組同學認讀詞語,獲勝的小組得到相應的小動物圖片。
2、指生分段朗讀課文,重點讀好長句子的停頓。
操作指導以游戲的形式復習詞語,不要夸大游戲本身,避免分散學生注意力。分段朗讀課文可以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抓中間帶兩頭”是課堂教學的好方法。
板塊二誦讀課文,品味內容
活動1了解粽子的特點
1、品讀課文第2自然段。小組完成活動內容一。
(1)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從哪三個方面介紹粽子的特點的。
(2)畫一畫介紹粽子特點的句子。
(3)組內交流,在組長的帶領下完善活動卡內容。
課件出示
活動內容一
思考:課文是從哪三個方面介紹粽子的特點的?找出相關的句子畫一畫,寫一寫,讀一讀。
特點
重點詞句
介紹粽子的順序是:從______到______。
2、結合活動卡說一說: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特點?
(1)交流一——樣子美: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①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課件出示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________糯米,中間有一顆________棗。
②朗讀兩個句子,比較有什么不同。
課件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
③小結:像“青青、白白、紅紅”這樣的疊詞更能體現出粽子的特點——各種顏色相間,色香味美。朗讀時,讓人仿佛品嘗到了香甜的味道。
④指導學生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點。
⑤引導學生抓住“里面、中間”這兩個方位詞把停頓讀正確。
(2)交流二——氣味香: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①學生朗讀并匯報。
②教師追問:哪些詞讓你感覺到了粽子香?
③指導學生抓住“一……就……”這組關聯詞語朗讀,品味粽子之香。
(3)交流三——味道甜: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①學生朗讀并匯報。
②融情想象,指導朗讀。要指導學生美美地讀,邊讀邊想象粽子的甜美味道。
活動2了解粽子的種類
1、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獨立填寫活動卡。
課件出示
活動內容二
外婆包的端午粽的種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師生交流匯報。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花樣很多,結合課文說一說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種類。
預設:外婆包的粽子有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活動3了解吃粽子的習俗
1、品讀課文第4自然段。和你的組員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課件出示
活動內容三
說一說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活動內容四
講一講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故事。
2、學生匯報交流: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3、講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
操作指導在精讀課文環節教師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活動卡,結合學生的學情帶領學生展開學習。每次布置的學習任務要適量,學一程,展一程,教師點撥與學生交流展示融為一體。以讀代講,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內容。
板塊三指導觀察,正確書寫
活動1學習寫“節、午”
1、創設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師今天帶來了幾個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學們想不想吃?
(2)課件出示寫有生字的粽子圖片。
(3)你們認識它們嗎?我們來學一學這幾個生字。
2、教師指導學習生字——節、午。
(1)觀察生字結構,教師在黑板上范寫,學生練寫。
課件出示節:5畫,上下結構。上扁下長,草字頭的長橫要寫平,橫折鉤在橫中線上起筆,折鉤稍左斜,長度適中,豎要寫直。
午:4畫,獨體字。注意兩橫的長短、間距。最后一筆豎要又直又正。
(2)引導學生說一說還了解哪些中國傳統節日。
(3)通過對節日的闡述,給“節”字進行擴詞訓練。
活動2指導書寫“米、分”
1、過渡:我們“品嘗”了香甜的糯米粽,再來書寫“米”和“分”。
課件出示米:左右對稱,先寫點、撇,再寫“木”,橫、豎分別在橫、豎中線上,撇、捺要舒展。
分:上面的“八”稍微寬一些,撇、捺要舒展,撇伸到左下格,捺不能超過橫中線,“刀”放中間,先寫橫折鉤,再寫撇。
2、學生書寫,教師相機指導。
3、師生講評,展示學生作品,互相評價,激勵進步。
操作指導低年級指導書寫過程中寫正確是前提,教師還要滲透間架結構的布局規律,指導學生把字寫得大方規范。
板塊四總結全文,情感升華
1、引導學生說一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獲。
2、總結:每年端午節我們都會吃粽子,今天通過學習《端午粽》,我們不僅“品嘗”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還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每當我們吃著美味香甜的粽子時,不要忘記緬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操作指導本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總結學習收獲,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進行全面回顧,同時引導學生對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對端午節這個節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反思
1、“吃粽子”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上課伊始,帶學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節品粽子的節日氣氛。通過“品嘗”端午粽,學生對端午粽的外形、種類及端午粽的由來有了進一步的認知。
2、“品”粽從“讀”粽開始,通過多種形式、方法的朗讀,增強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提高了學生閱讀的能力,以讀代講,在讀中進行識字教學,使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3、合理利用學生活動卡,把自主學習落到實處,尊重學生的自學,在學生充分展示交流后,教師進行點撥,讓學習真正發生在學生身上。
《端午粽》教案 12
教學目標:
1.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好長句子。
3.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
4.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教學重點
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教學難點
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教學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圖片導入
1.同學們,你們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幅圖,是什么?(生:粽子)你們喜歡吃粽子嗎?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嗎?今天咱們就跟著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書課題學生書空,提出問題。
(1)端午是什么時候?
(2)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
(3)帶著疑問讀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自讀課文。
師:請同學們借助注拼音自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并把不認識的字圈出來,選擇自己的方式記住它。
學生自讀,圈出生字,教師巡視,對平時識字能力差的孩子要特別關注。
2小組檢查生字,誰對了就是“生字大王”。
組長利用生字卡片檢查繩子的實際情況,對全讀對的同學獎勵小紅花。
師:下面老師要檢查一下同學們的識字情況,請大家準備好!
課件出示要檢查的字,學生開火車讀生字、齊讀生字。
3檢查讀文情況。
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匯報讀文情況。(可小組讀,也可個別學生代表)其它同學聽后評議
三、指導書寫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教師指名認讀田字格里的生字
2.師:下面請同學們觀察這些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并說說你的發現。
學生仔細觀察,自由討論。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給與指導性的評價。
3.指導書寫:午、米、真。
師:這三個字書寫時,你認為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預設)生:“午”字的第三筆橫,書寫時要長一些;“米”字在書寫時一定要注意筆順,不要倒插筆順;“真”字里面的是三橫。
教師示范寫,學生先進行書空練習,再在田字格本上練寫。教師巡視。
4.教師出示帶有田字格的生字節“葉、分、豆”。
學生仿寫。教師選出寫的較好的字進行展示,并授予這些學生“小書法家”的稱號。
板書設計
10端午粽
午米真
節葉分豆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出示圖片,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教師課件出示,要求學生開火車讀。
2.師: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端午粽這篇課文,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二、走進課文
1.課件出示“粽子”的'圖片。
師: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是煮好一鍋粽子,盼著我們回去,通過“盼”字你體會到了什么?
預設生:外婆特別想念我們,希望我們早點回家
師:是啊,過節了外婆多么希望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誰能帶自己的感情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一定要讀出“外婆盼望團聚”的心情。教師指名讀并給與鼓勵評價。
2.師:你的端午節是怎么過的?哪些事情給你留下深刻印象?誰能說一說?預設生;吃粽子、打電話問候、父母帶著自己去見外公外婆..........
3.教師總結:老是聽出來了端午節的時候大多數同學都是和自己父母去看外公外婆或者爺爺奶奶,然后,親人們聚在一起吃粽子。
4.課件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
(1)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小作者的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子的?并用橫線畫出相關的句子。學生邊讀邊畫。教師指名回答。
預設生:粽子很誘人特別想吃一口。師:是啊,多么“可愛的’粽子,讓人看了就想咬一口,請同學們帶上自己的感情讀一讀這個句子。學生自由讀教師巡視,然后指名讀,并及時給與評價。
(2)師:這么“可愛的”粽子,聞起來是怎樣的?預設生:清香。師:你是從哪句話知道的?請為大家讀一讀。預設生: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教師指導朗讀,讀出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來可愛,聞起來香,那吃起來味道如何呢?請用文中的詞語來回答。預設生:又粘又甜。
(4)師:多么美味誘人的粽子啊!請同學帶著自己的感情自有朗讀這一段。學生有感情朗讀,教師指名讀并給與鼓勵評價。
5、課件出示課文第三自然段。
師:外婆包的粽子除了紅棗粽,還有紅豆粽和鮮肉粽,這說明了什么?用溫中的詞語來回答。預設生:花樣多。師: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而且花樣多,外婆還會讓我們帶回去一些分給鄰居吃我想外婆包的不僅僅是粽子,還是一份“節日的祝福。”
6、師:為什么端午節的時候要吃粽子呢?如果有個別同學知道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教師簡單介紹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三、朗讀課文
師;這節課我們感受到了端午節的節日氛圍和那份濃濃的親情,也初步了解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下面請大家帶著自己的感情來朗讀這篇課文。
四、課文小結。
這節課有哪些收獲?
《端午粽》教案 13
一、教學目標
1、借助漢語拼音,注意讀好長句子,能正確朗讀課文。
2、圖文結合和結合生活實際,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課文內容,感悟端午節家庭吃粽子的快樂,知道這個中華傳統習俗的目的。
3、認識偏旁立字旁、米字旁,能正確認讀“端”等13個生字新詞。
4、能正確讀寫“午”等7個生字,注意部件和筆畫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書寫要求和正確的執筆姿勢和寫字姿勢做。
5、能與同學說說自己是否喜歡吃粽子,說說吃過的粽子味道。
二、教學重點
1、能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2、能正確認讀“端”等13個生字新詞,正確讀寫“午”等7個生字。
三、教學難點
圖文結合和結合生活實際,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課文內容,感悟端午節家庭吃粽子的快樂,知道這個中華傳統習俗的目的。
四、課前準備
教師:“端”等13個會認讀字字卡,“午”等7個會寫字的田字格字卡;課文圖畫;PPT。
學生:多渠道了解端午節及其習俗。
五、教學過程
《端午粽》第一課時
(一)游戲導入
《端午粽》第二課時
2、談粽子:什么時候吃粽子。(端午節)所以也叫“端午粽”。
1、初步交流課前資料。
教師補充:四大傳統節日(春節、端午、中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節遺產的節日。
2、復習生字(一會):節、念、米、葉、真。
復習詞語(二會):端午節、十分、鮮肉、紀念、據說
3、聽讀課文
二、初識端午粽
1。聽讀思考:為什么端午節吃粽子。
(1)提取第五小節的信息回答。重點指導朗讀長句子“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
(2)認識屈原。
(3)聽兒歌、唱兒歌,認識端午習俗,重點補充吃粽子的習俗。
你從中知道了什么。
(插艾、跳鐘馗舞、喝雄黃酒、)
三、品味端午粽
1、自讀思考: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樣過端午節的呢。
2、提取第一小節的信息回答。指名讀。
3、師生交流:體會關鍵詞“一年一度”、“盼著”的意思。
四、了解端午粽
1、小組合作交流:粽子怎么包的.。味道怎樣。要求:劃出描寫粽子是怎樣包的語句,按照從外到里的順序來講。
2、集體交流——包粽子:
(1)我們來看“青青的箬竹葉”這個詞組,“箬竹葉”就是我們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顏色是青色。那我們還可以說青青的()。
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來看“白白的糯米”這個詞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會吃起來黏黏的。
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說“白白的糯米”。
那小朋友們還能說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來看“紅紅的棗”,你還能說出紅紅的()。
(4)同學們,你們“青青的箬竹葉”和“青的箬竹葉”哪個更順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紅紅的棗”和“紅的棗”呢。
(5)這類詞語都是用顏色來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顏色的字是重復的,這樣更符合我們的表達習慣。
這類的詞語搭配你們掌握住了嗎。
(6)抓動詞“裹”和“包”(近義詞)。
(7)抓住關鍵詞語,指導朗讀。
3、集體交流——吃粽子
(1)提取第二句話,練習朗讀,師范讀:怎么把長句子縮短讀的。
(范讀時停頓時讀的明顯一些)生讀: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停頓,就能把長句子讀短。
總結學法:之前學過的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四個太陽》都出現了長句子,怎樣讀好長句子呢。(注意停頓、注意感嘆號)
(2)重點理解“又黏又甜”這個詞語,粽子吃起來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還能說出類似的詞語嗎。
(如又大又圓、又細又長、又快又好)。
(3)注意停頓,練習朗讀。
4、集體交流——帶粽子
(1)過渡: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紅棗粽,還有什么粽。(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還……”說一句話嗎。
(我除了會唱歌,還會畫畫)
(3)從這一段中,你能體會到“我”對端午粽有什么樣的感情。(喜愛)你從哪體會出來的。(指名讀第三段第三句)這一句話也比較長,你會像剛才那樣斷句嗎。誰來試一試。
“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我們一起來試試吧。看看誰最喜歡吃外婆包的粽子。
(4)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練習朗讀。
(5)同學們,課文《靜夜思》,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感情呢?(預設:詩歌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思念家人的感情。)課文《夜色》,又告訴我們什么內容呢?(預設:課文告訴我們“我”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不怕夜色,膽子大了。)
是啊,我們都是在家人的幫助下慢慢成長的。那么,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又會讓我們了解關于家庭、家人什么呢?(預設:團圓、幸福、家國情懷)
四、說說端午粽
1、拓展閱讀《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班級共讀書目)中有關“端午節的故事”。
2、按照一定順序向家人介紹包粽子的過程,嘗試包粽子。
《端午粽》教案 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認“端、粽、節”等生字,會寫“午、節、葉”等生字。認識部首“、”。
2.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學會讀長句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及其風俗習慣,并知道這些節日的歷史來源。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難點:了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及歷史人物屈原。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達標檢測
一、猜謎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一種食物有關,大家來猜一猜是什么吧!
課件出示謎面:一個白胖子,裹著綠毯子,腰里扎根細繩子。(打一食物)(同學舉手猜謎)
2.同學們真聰明,沒錯,這種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課件:粽子圖片。
3.同學們,你們喜歡吃粽子嗎?都吃過什么樣的粽子?你們覺得好吃嗎?
4.有位小朋友也和你們一樣覺得粽子好吃,下面我們來看看他是怎么說的吧。1.猜謎語。
一個白胖子,裹著綠毯子,腰里扎根細繩子。
謎底:
二、結合語境,識記生字
1.學生在課文中圈出生字,讀讀,想想,有什么好的記字方法。
2.同桌或小組交流:有哪些記住生字的好辦法?
3.展示識字情況。
(1)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
(2)用多種方法識記。
4.把生字放回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將課文讀通讀順。
2.讀一讀,連一連。
粽zǒng
總duān
端zòng
間ròu
肉niàn
念jiān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每個字的字音,標出自然段。
2.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3.再讀課文,自由讀或同桌互讀互幫。教師指導長句子的朗讀停頓。
4.指名在全班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評議。
5.齊讀課文。
3.這篇課文一共有個自然段。四、指導書寫,練習
1.出示要寫的生字,讓學生認讀。
2.觀察分析: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誰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認真,最仔細。
3.示范寫“米、真、豆”等字。重點指導:“豎”畫的寫法(午、節、葉、米),“真”字的寫法。
(1)“豎”畫的寫法:“午、節、葉”為懸針豎;“米”為垂露豎。
(2)“真”字中間有三橫。
4.指導學生練習在田字格中描紅、臨寫。
5.讓學生練習口頭組詞、擴詞。4.比一比,寫一寫。
午節
5.一字組多詞。
真()()
分()()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達標檢測一、解題導入,了解傳統節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本課的生字,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課文內容。(板書課題)有沒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時候吃的?端午節是在什么時候?你們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呢?(學生自由舉手發言)同學們知道得非常多,那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我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都會做什么啊?(學生回答)沒錯,人們會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課件出示有關端午習俗的圖片)
6.下列哪些是端午節的習俗?()
A.貼對聯 B.吃粽子
C.吃餃子D.賽龍舟二、學習第1自然段
1.指名學生讀第1自然段。
2.第1自然段講了什么?哪位同學來說一說?
3.你們家有沒有人會包粽子?課文中包粽子的人是誰?(外婆)三、學習第2、3自然段
1.指名學生讀第2自然段,數出該自然段有幾句話。
(1)外婆是怎樣包粽子的?讓學生找出描寫包粽子的句子。(板書:箬竹葉糯米棗)
(2)外婆包的粽子的味道如何?(板書:清香,又黏又甜)
(3)說一說這一自然段講了什么。全班齊讀第2自然段。
(外婆是怎么包粽子的,及粽子的味道。)
2.學習第3自然段。
(1)學生自讀,說說這一段又講了什么。(外婆包的粽子花樣多)
(2)外婆包的粽子都有哪些花樣?學生用筆在書上畫出來。(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3)讀第三句話,外婆讓“我們”把粽子帶回去分給鄰居吃,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外婆的善良)
7.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外婆包的粽子,是用()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的棗。
8.外婆包的粽子有()。
A.紅豆粽B.香菇粽
C.牛肉粽D.鮮肉粽
E.紅棗粽F.紅糖粽四、學習第4自然段,了解歷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圖片,提問有沒有人認識這個人物。
2.老師講解愛國詩人屈原及沉汨羅江的歷史故事。
3.指名學生讀第4自然段。
師: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啊?(屈原)
4.全班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9.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五、回顧拓展
1.全班齊讀課文,指名學生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2.教師回顧總結:這篇課文講了外婆給“我們”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更加了解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及其來源,課后同學去收集了解一下中國的其他傳統節日吧。
10.將下面傳統節日與對應的'時間連起來。
重陽節五月初五
端午節八月十五
中秋節正月十五
元宵節九月初九
[教學板書]
端午粽包:箬竹葉糯米紅棗
端午粽花樣: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教學反思]
開課伊始,我用猜謎語的方式引入課文,激發學生的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因此學生們上課的積極性也提高不少。第一課時我主要教學生字詞,讓學生讀通讀順課文,為下節課的課文理解作好鋪墊。在指導學生學寫生字時,我讓學生學習找到生字之間的共同點及不同的書寫方式,從而讓學生掌握寫字要領。第二課時的主要教學任務是了解外婆包的端午粽及其中包含的感情,以及端午節的來歷及習俗。因為這一節日同學們都有過體驗,所以讓同學們自由討論非常重要。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帶入課文,他們理解課文就更加容易了。
《端午粽》教案 15
教學目標:
1、讀好文中的長句子,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粽子的構造,并初步感受祖國的傳統節日文化。
3、積累課文中表示顏色的疊詞,提高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與運用能力。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突破方法:
出示相應的圖片和視頻給予學生直觀的認識,補充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好文中的長句子,讓學生初步感受祖國的傳統節日文化。
教學難點:
積累表示顏色的疊詞短語,提高對詞語的理解與運用能力。
突破方法: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粽子顏色的疊詞,結合圖片和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如何用準確的詞語來描寫粽子,提高學生應用詞語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趣,激趣導入
1、出示生字詞卡片,指名學生認讀。
2、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
3、師創設情境導入。
二、理解課文內容,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1、學習第1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1自然段,讀完以后想想:外婆是什么時候盼我們回去?你從這一自然段中的“總會”和“盼著”兩個詞體會到了什么?
(2)指名學生交流,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師適當講解。
(3)指導朗讀。
(4)全班齊讀第1自然段,注意讀出感情。
2、學習第2自然段。
(1)指名學生讀第2自然段,讀完后想一想: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
(2)指名學生交流,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師板書。
(3)在這段話中用了幾個表示顏色的'疊詞來描寫粽子,請同學們在課文中畫出來后讀一讀。
(4)學生小組交流后,師指名回答。
(5)拓展練習。
(6)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分別從幾個方面來描寫粽子的?粽子的味道是什么樣的?
(7)指名學生交流,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師適當講解并擴展。
(8)指導朗讀。
(9)全班齊讀第2自然段。
3、學習第3自然段。
(1)師過渡,學生自由讀第3自然段,找一找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種類?
(2)指名回答。
(3)出示本段最后一句話,大家齊讀,問:從這句話中說明外婆是個怎樣的人?
(4)指導學生讀好這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個長句子,師范讀,指名讀。
4、學習第4自然段。
(1)師過渡,提問:端午節我們為什么要吃粽子?
(2)學生自由讀第4自然段找答案。
(3)指名回答。
(4)師過渡,引出視頻動畫《端午節的由來》
三、課外拓展
1、同學們,在端午節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除了吃粽子,還干什么?
2、同學們,說一說你們家鄉端午節的習俗。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
【《端午粽》教案】相關文章: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選14篇)01-01
端午粽作文02-20
端午粽作文02-20
小學語文端午粽教案(精選11篇)06-08
端午粽香作文02-21
端午粽飄香的作文12-07
端午粽飄香作文02-19
端午粽香作文02-18
端午粽教學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