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八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3-01-08 18:41:16 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級數學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數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數學教案通用15篇

八年級數學教案1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1.內容

  三角形中相關元素的概念、按邊分類及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2.內容解析

  三角形是一種最基本的幾何圖形,是認識其他圖形的基礎,在本章中,學好了三角形的有關概念和性質,為進一步學習多邊形的相關內容打好基礎,本節主要介紹與三角形的的概念、按邊分類和三角形三邊關系,使學生對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三角形中的相關概念和三角形三邊關系.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教學目標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關概念,學會用符號語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對應元素.

  (2)理解并且靈活應用三角形三邊關系.

  2.教學目標解析

  (1)結合具體圖形,識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會用符號、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關元素,并會按邊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3)理解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性質,并會運用這一性質來解決問題.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在探索三角形三邊關系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學習的精神.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問題回憶生活中的三角形實例,結合你以前對三角形的了解,請你給三角形下一個定義.

  師生活動: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各小組派代表發言,針對學生下的定義,給出各種圖形反例,如下圖,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學生對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設計意圖】三角形概念的獲得,要讓學生經歷其描述的過程,借此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加深學生對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動態演示“首尾順次相接”這個的動畫,歸納出三角形的`定義.

  師生活動:

  三角形的定義:由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條線段首尾順次相接所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補充說明:要求學生學會三角形、三角形的頂點、邊、角的概念以及幾何表達方法.

  師生活動:結合具體圖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讓學生學會由文字語言向幾何語言的過渡.

  【設計意圖】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三角形中相關元素的認知,并進一步熟悉幾何語言在學習中的應用.

  3.概念辨析,應用鞏固

  如圖,不重復,且不遺漏地識別所有三角形,并用符號語言表示出來.

  1.以AB為一邊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為一個內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為一個頂點的三角形有哪些?

  4.說出ΔBCD的三個角.

  師生活動:引導學生從概念出發進行思考,加深學生對三角形中相關元素概念的理解.

  4.拓廣延伸,探究分類

  我們知道,按照三個內角的大小,可以將三角形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如果要按照邊的大小關系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又應該如何分呢?小組之間同學進行交流并說說你們的想法.

  師生活動:通過討論,學生類比按角的分類方法按邊對三角形進行分類,接著引出等腰三角形及等邊三角形的概念,引導學生了解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的聯系,強化學生對三角形按邊分類的理解.

八年級數學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了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學生能夠求出分式有意義的條件;

  3.通過類比分數研究分式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類比轉化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類比方法的教學,培養學生對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又是變化發展的辨證觀點的再認識.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明確分式的.分母不為零.

  2.疑點及解決辦法 通過類比分數的意義,加強對分式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問題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個因式的積的問題,但若有如下問題:某同學分鐘做了60個仰臥起坐,每分鐘做多少個?可表示為,問,這是不是整式?請一位同學給它試命名,并說一說怎樣想到的?(學生有過分數的經驗,可猜想到分式)

  【新課】

  1.分式的定義

  (1)由學生分組討論分式的定義,對于“兩個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錯誤,由學生舉反例一一加以糾正,得到結論:

  用、表示兩個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

  (2)由學生舉幾個分式的例子.

  (3)學生小結分式的概念中應注意的問題.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②如同分數一樣,分式的分母不能為零.

  (4)問:何時分式的值為零?[以(2)中學生舉出的分式為例進行討論]

  2.有理式的分類

  請學生類比有理數的分類為有理式分類:

  例1 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有意義?

  (1);

  解:由分母得.

  ∴當時,原分式有意義.

  (2);

  解:由分母得.

  ∴當時,原分式有意義.

  (3);

  解:∵恒成立,

  ∴取一切實數時,原分式都有意義.

  (4).

  解:由分母得.

  ∴當且時,原分式有意義.

  思考:若把題目要求改為:“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無意義?”該怎樣做?

  例2 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的值為零?

  (1);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

  ∴當時,原分式值為零.

  小結:若使分式的值為零,需滿足兩個條件:①分子值等于零;②分母值不等于零.

  (2);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分式無意義.

  當時,分母.

  ∴當時,原分式值為零.

  (3);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

  當時,分母.

  ∴當或時,原分式值都為零.

  (4).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式無意義.

  ∴沒有使原分式的值為零的的值,即原分式值不可能為零.

  (四)總結、擴展

  1.分式與分數的區別.

  2.分式何時有意義?

  3.分式何時值為零?

  (五)隨堂練習

  1.填空題:

  (1)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2)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3)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2.教材P55中1、2、3.

  八、布置作業

  教材P56中A組3、4;B組(1)、(2)、(3).

  九、板書設計

  課題 例1

  1.定義例2

  2.有理式分類

八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圖案最常見的構圖方式:軸對稱、平移、旋轉……,理解簡單圖案設計的意圖。認識和欣賞平移,旋轉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能夠靈活運用軸對稱、平移、旋轉的組合,設計出簡單的圖案。

  2、能力目標:經歷收集、欣賞、分析、操作和設計的過程,培養學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3、情感體驗點:經歷對典型圖案設計意圖的分析,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增強審美意識,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重點與難點:

  重點:靈活運用軸對稱、平移、旋轉……等方法及它們的組合進行的圖案設計。

  難點:分析典型圖案的設計意圖。

  疑點:在設計的圖案中清晰地表現自己的設計意圖

  教具學具準備:

  提前一周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的圖案、圖標的剪貼、臨摹以及。多種常見的圖案及其形成過程的動畫演示。

  教學過程設計:

  1、情境導入:在優美的音樂中,逐個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典型圖案,并讓學生試著說一說每種圖案標志的對象。(展示課本圖3—23)

  明確在欣賞了圖案后,簡單地復習平移、旋轉的概念,為下面圖案的設計作好理論準備。對教材給出的六個圖案通過觀察、分析進行議論交流,讓學生初步了解圖案的設計中常常運用圖形變換的思想方法,為學生自己設計圖案指明方向。其中圖(1)、(2)、(3)、(4)、(5)、(6)都可以通過旋轉適合角度形成(可以讓學生自己說說每個旋轉的角度和旋轉的次數及旋轉中心的位置),另外圖(2)、(3)、(5)也可以通過軸對稱變換形成(可以讓學生指出對軸對稱及對稱軸的條數),而圖(2)可以通過平移形成。

  2、課本

  1 欣賞課本75頁圖3—24的圖案,并分析這個圖案形成過程。

  評注:圖案是密鋪圖案的代表,旨在通過對典型圖案的分析欣賞,使學生逐步能夠進行圖案設計,同時了解軸對稱、平移、旋轉變換是圖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題解答的關鍵是確定“基本圖案”,然后再運用平移、旋轉關系加以說明,注意旋轉中心可以為圖形上某一特征的'點。

  評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個為基本圖案,然后通過變換得到。而且變化方式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圖案通過軸對稱變換得到左上圖和右下圖。

  (二)課內練習

  (1) 以小組為單位,由每組指定一個同學展示該組搜集得到的圖案,并在全班交流。

  (2) 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圖形,用平移、旋轉、軸對稱、中心對稱等方法進行圖案設計,并簡要說明自己的設計意圖。

  (三)議一議

  生活中還有那些圖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轉?分析其中的一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

  (四)課時小結

  本課時的重點是了解平移、旋轉和軸對稱變換是圖案設計的基本方法,并能運用這些變換設計出一些簡單的圖案。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圖案的設計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認識?(可以利用平移、旋轉、軸對稱等多種方法來設計,而且設計的圖案要能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再就是圖案的設計一定要新穎,獨特,這樣才能使人過目不忘,達到標志的效果。)

  八年級數學上冊教案(五)延伸拓展

  進一步搜集身邊的各種標志性圖案,嘗試著重新設計它,并結合實際背景分析它的設計意圖。

八年級數學教案4

  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的知識內容主要是以前一單元中的求根公式為基礎的。教材通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2= 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以及以數x1、x2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是通過4個例題介紹了利用根與系數的關系簡化一些計算的知識。例如,求方程中的特定系數,求含有方程根的.一些代數式的值等問題,由方程的根確定方程的系數的方法等等。

  根與系數的關系也稱為韋達定理(韋達是法國數學家)。韋達定理是初中代數中的一個重要定理。這是因為通過韋達定理的學習,把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推向了高級階段,運用韋達定理可以進一步研究數學中的許多問題,如二次三項式的因式分解,解二元二次方程組;韋達定理對后面函數的學習研究也是作用非凡。

  通過近些年的中考數學試卷的分析可以得出:韋達定理及其應用是各地市中考數學命題的熱點之一。出現的題型有選擇題、填空題和解答題,有的將其與三角函數、幾何、二次函數等內容綜合起來,形成難度系數較大的壓軸題。

  通過韋達定理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綜合分析數學問題的能力,也為學生今后學習方程理論打下基礎。

  (二)重點、難點

  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是重點,讓學生從具體方程的根發現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之間的關系,并用語言表述,以及由一個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與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種關系,比較抽象,學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難度,是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式,能運用根與系數的關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個根求出另一個根與未知數,會求一元二次方程兩個根的倒數和與平方數,兩根之差。

八年級數學教案5

  知識結構:

  重點與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的重點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證明兩條線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關系轉化為邊的相等關系的重要依據,此定理為證明線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種方法,這是本節的重點.推論1、2提供證明等邊三角形的方法,推論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重要性質,在直角三角形中找邊和角的等量關系經常用到此推論.

  本節內容的難點是性質與判定的區別。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題設與結論正好相反.學生在應用它們的時候,經常混淆,幫助學生認識判定與性質的區別,這是本節的難點.另外本節的文字敘述題也是難點之一,和上節結合讓學生逐步掌握解題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識點的增加,題目的復雜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學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論,才能在解題時從條件得到用哪個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議:

  本節課教學方法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討論探索法”。在數學教學中要避免過多告訴學生現成結論。提倡教師鼓勵學生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他們探索數學的內在規律。具體說明如下:

  (1)參與探索發現,領略知識形成過程

  學生學習過互逆命題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問題: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的逆命題的什么?找一名學生口述完了,接下來問:此命題是否為真命?等同學們證明完了,找一名學生代表發言.最后找一名學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內容。這樣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這樣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積極參與發現,滿打滿算了學生的認識沖突,使學生克服思維和探求的惰性,獲得鍛煉機會,對定理的產生過程,真正做到心領神會。

  (2)采用“類比”的學習方法,獲取知識。

  由性質定理的學習,我們得到了幾個推論,自然想到:根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們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結論或者說哪些推論呢?這里先讓學生發表意見,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討論,把一些有價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論板書出來。如果學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師可以做適當的點撥引導。

  (3)總結,形成知識結構

  為了使學生對本節課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便于今后的應用,教師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1)怎樣判定一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據?(2)怎樣判定一個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論;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運用;

  3.通過例題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自主學習的發展體驗獲取數學知識的感受;

  5.通過知識的縱橫遷移感受數學的辯證特征.

  二.教學重點: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教學難點:性質與判定的區別

  四.教學用具:直尺,微機

  五.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的討論探索法

  六.教學過程:

  1、新課背景知識復習

  (1)請同學們說出互逆命題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計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這里重點復習怎樣分清題設和結論。

  (2)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的內容是什么?并檢驗它的逆命題是否為真命題?

  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上述結論,教師稍加整理后給出規范敘述: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個三角形有兩個角相等,那么這兩個角所對的邊也相等.

  (簡稱“等角對等邊”).

  由學生說出已知、求證,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文字轉化為數學語言的方法.

  已知:如圖,△ABC中,∠B=∠C.

  求證:AB=AC.

  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

  聯想證有關線段相等的知識知道,先需構成以AB、AC為對應邊的全等三角形.因為已知∠B=∠C,沒有對應相等邊,所以需添輔助線為兩個三角形的公共邊,因此輔助線應從A點引起.再讓學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輔助線,學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線AD或作BC邊上的高AD等證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從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條件和結論,不要與性質定理混淆.

  (2)不能說“一個三角形兩底角相等,那么兩腰邊相等”,因為還未判定它是一個等腰三角形.

  (3)判定定理得到的結論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邊邊和角角關系.

  2.推論1: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推論2:有一個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要讓學生自己推證這兩條推論.

  小結:證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義;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證明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的方法:①等邊三角形定義;②推論1;③推論2.

  3.應用舉例

  例1.求證:如果三角形一個外角的平分線平行于三角形的一邊,那么這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讓學生畫圖,寫出已知求證,啟發學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時,常常考慮應用外角的兩個特性①它與相鄰的內角互補;②它等于與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的和.要證AB=AC,可先證明∠B=∠C,因為已知∠1=∠2,所以可以設法找出∠B、∠C與∠1、∠2的關系.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

  求證:AB=AC.

  證明:(略)由學生板演即可.

  補充例題:(投影展示)

  1.已知:如圖,AB=AD,∠B=∠D.

  求證:CB=CD.

  分析:解具體問題時要突出邊角轉換環節,要證CB=CD,需構造一個以 CB、CD為腰的等腰三角形,連結BD,需證∠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證∠ABD=∠ADB,從而證得∠CDB=∠CBD,推出CB=CD.

  證明:連結BD,在 中, (已知)

  (等邊對等角)

  (已知)

  即

  (等教對等邊)

  小結:求線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適當的輔助線構造三角形,找出邊角關系.

  2.已知,在 中, 的平分線與 的外角平分線交于D,過D作DE//BC交AC與F,交AB于E,求證:EF=BE-CF.

  分析:對于三個線段間關系,盡量轉化為等量關系,由于本題有兩個角平分線和平行線,可以通過角找邊的關系,BE=DE,DF=CF即可證明結論.

  證明: DE//BC(已知)

  ,

  BE=DE,同理DF=CF.

  EF=DE-DF

  EF=BE-CF

  小結:

  (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論.

  (2)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證法.

  七.練習

  教材 P.75中1、2、3.

  八.作業

  教材 P.83 中 1.1)、2)、3);2、3、4、5.

  九.板書設計

八年級數學教案6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標系

  11。1平面上點的坐標

  第1課時平面上點的坐標(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有序實數對的概念,認識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相關知識,如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構成:橫軸、縱軸、原點等。

  2。理解坐標平面內的點與有序實數對的一一對應關系,能寫出給定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某一點的坐標。已知點的坐標,能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描出點。

  3。能在方格紙中建立適當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來描述點的位置。

  【過程與方法】

  1。結合現實生活中表示物體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實數對和平面直角坐標系的作用。

  2。學會用有序實數對和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點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入有序實數對、平面直角坐標系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的解決與數學的發展之間有聯系,感受到數學的價值。

  重點難點

  【重點】

  認識平面直角坐標系,寫出坐標平面內點的坐標,已知坐標能在坐標平面內描出點。

  【難點】

  理解坐標系中的坐標與坐標軸上的數字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師:如果讓你描述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你會怎么說?

  生甲:我在第3排第5個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師:很好!我們買的電影票上寫著幾排幾號,是對應某一個座位,也就是這個座位可以用排號和列號兩個數字確定下來。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師:在以上幾個問題中,我們根據一個物體在兩個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數量來表示這個物體

  的位置,這兩個數量我們可以用一個實數對來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號的話,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號。

  師:對,它們對應的不是同一個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體位置的這個實數對是有序的。誰來說說我們應該怎樣表示一個物體的位置呢?

  生:用一個有序的實數對來表示。

  師:對。我們學過實數與數軸上的點是一一對應的,有序實數對是不是也可以和一個點對應起來呢?

  生:可以。

  教師在黑板上作圖:

  我們可以在平面內畫兩條互相垂直、原點重合的數軸。水平的數軸叫做x軸或橫軸,取向右為

  正方向;豎直的數軸叫做y軸或縱軸,取向上為正方向;兩軸交點為原點。這樣就構成了平面直角坐標系,這個平面叫做坐標平面。

  師:有了平面直角坐標系,平面內的點就可以用一個有序實數對來表示了。現在請大家自己動手畫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教師指正學生易犯的錯誤。

  教師邊操作邊講解:

  如圖,由點P分別向x軸和y軸作垂線,垂足M在x軸上的坐標是3,垂足N在y軸上的坐標是5,我們就說P點的橫坐標是3,縱坐標是5,我們把橫坐標寫在前,縱坐標寫在后,(3,5)就是點P的坐標。在x軸上的點,過這點向y軸作垂線,對應的坐標是0,所以它的縱坐標就是0;在y軸上的點,過這點向x軸作垂線,對應的坐標是0,所以它的橫坐標就是0;原點的橫坐標和縱坐標都是0,即原點的坐標是(0,0)。

  教師多媒體出示:

  師:如圖,請同學們寫出A、B、C、D這四點的坐標。

  生甲:A點的坐標是(—5,4)。

  生乙:B點的坐標是(—3,—2)。

  生丙:C點的坐標是(4,0)。

  生丁:D點的坐標是(0,—6)。

  師:很好!我們已經知道了怎樣寫出點的坐標,如果已知一點的坐標為(3,—2),怎樣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找到這個點呢?

  教師邊操作邊講解:

  在x軸上找出橫坐標是3的點,過這一點向x軸作垂線,橫坐標是3的點都在這條直線上;在y軸上找出縱坐標是—2的點,過這一點向y軸作垂線,縱坐標是—2的點都在這條直線上;這兩條直線交于一點,這一點既滿足橫坐標為3,又滿足縱坐標為—2,所以這就是坐標為(3,—2)的點。下面請同學們在方格紙中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并描出A(2,—4),B(0,5),C(—2,—3),D(—5,6)這幾個點。

  學生動手作圖,教師巡視指導。

  三、深入探究,層層推進

  師:兩個坐標軸把坐標平面劃分為四個區域,從x軸正半軸開始,按逆時針方向,把這四個區域分別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注意:坐標軸不屬于任何一個象限。在同一象限內的點,它們的橫坐標的符號一樣嗎?縱坐標的符號一樣嗎?

  生:都一樣。

  師:對,由作垂線求坐標的過程,我們知道第一象限內的點的橫坐標的符號為+,縱坐標的符號也為+。你能說出其他象限內點的坐標的符號嗎?

  生:能。第二象限內的點的坐標的符號為(—,+),第三象限內的點的坐標的符號為(—,—),第四象限內的點的坐標的.符號為(+,—)。

  師:很好!我們知道了一點所在的象限,就能知道它的坐標的符號。同樣的,我們由點的坐標也能知道它所在的象限。一點的坐標的符號為(—,+),你能判斷這點是在哪個象限嗎?

  生:能,在第二象限。

  四、練習新知

  師:現在我給出幾個點,你們判斷一下它們分別在哪個象限。

  教師寫出四個點的坐標:A(—5,—4),B(3,—1),C(0,4),D(5,0)。

  生甲:A點在第三象限。

  生乙:B點在第四象限。

  生丙:C點不屬于任何一個象限,它在y軸上。

  生丁:D點不屬于任何一個象限,它在x軸上。

  師:很好!現在請大家在方格紙上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在上面描出這些點。

  學生作圖,教師巡視,并予以指導。

  五、課堂小結

  師: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

  生:認識了平面直角坐標系,會寫出坐標平面內點的坐標,已知坐標能描點,知道了四個象限以及四個象限內點的符號特征。

  教師補充完善。

  教學反思

  物體位置的說法和表述物體的位置等問題,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但可能沒有想到這些問題與數學的聯系。教師在這節課上引導學生去想到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來表示物體的位置,讓學生參與到探索獲取新知的活動中,主動學習思考,感受數學的魅力。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由生活中的實例與坐標的聯系感受坐標的實用性,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2課時平面上點的坐標(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進一步學習和應用平面直角坐標系,認識坐標系中的圖形。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索平面上的點連接成的圖形,形成二維平面圖形的概念,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體驗通過二維坐標來描述圖形頂點,從而描述圖形的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平面上的點連接成的圖形,計算圍成的圖形的面積。

  【難點】

  不規則圖形面積的求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概念,也學習了已知點的坐標,怎樣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把這個點表示出來。下面請大家在方格紙上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并在上面標出A(5,1),B(2,1),C(2,—3)這三個點。

  學生作圖。

  教師邊操作邊講解: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師:現在我們把這三個點用線段連接起來,看一下得到的是什么圖形?

  生甲:三角形。

  生乙:直角三角形。

  師:你能計算出它的面積嗎?

  生:能。

  教師挑一名學生:你是怎樣算的呢?

  生:AB的長是5—2=3,BC的長是1—(—3)=4,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積是×3×4=6。

  師:很好!

  教師邊操作邊講解:

  大家再描出四個點:A(—1,2),B(—2,—1),C(2,—1),D(3,2),并將它們依次連接起來看看形成的是什么

  圖形?

  學生完成操作后回答:平行四邊形。

  師:你能計算它的面積嗎?

  生:能。

  教師挑一名學生:你是怎么計算的呢?

  生:以BC為底,A到BC的垂線段AE為高,BC的長為4,AE的長為3,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4×3=12。師:很好!剛才是已知點,我們將它們順次連接形成圖形,下面我們來看這樣一個連接成的圖形:

  教師多媒體出示下圖:

八年級數學教案7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和函數值的意義.

  2.使學生會用描點法畫出簡單函數的圖象.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理解與認識函數圖象的意義.

  2.培養學生的看圖、識圖能力.

  難點:在畫圖的三個步驟的列表中,如何恰當地選取自變量與函數的對應值問題.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函數有哪三種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圖象法.)

  2.結合函數y=x的圖象,說明什么是函數的圖象?

  3.說出下列各點所在象限或坐標軸:

  新課

  1.畫函數圖象的方法是描點法.其步驟:

  (1)列表.要注意適當選取自變量與函數的.對應值.什么叫“適當”?——這就要求能選取表現函數圖象特征的幾個關鍵點.比如畫函數y=3x的圖象,其關鍵點是原點(0,0),只要再選取另一個點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們把自變量與函數的對應值分別作為點的橫坐標和縱坐標,這就要把自變量與函數的對應值列出表來.

  (2)描點.我們把表中給出的有序實數對,看作點的坐標,在直角坐標系中描出相應的點.

  (3)用光滑曲線連線.根據函數解析式比如y=3x,我們把所描的兩個點(0,0),(3,9)連成直線.

  一般地,根據函數解析式,我們列表、描點是有限的幾個,只需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把這有限的幾個點連成表示函數的曲線(或直線).

  2.講解畫函數圖象的三個步驟和例.畫出函數y=x+0.5的圖象.

  小結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根據函數解析式畫函數圖象的三個步驟,自己動手畫圖.

  練習

  ①選用課本練習(前一節已作:列表、描點,本節要求連線)

  ②補充題:畫出函數y=5x-2的圖象.

  作業

  選用課本習題.

  四、教學注意問題

  1.注意滲透數形結合思想.通過研究函數的圖象,對圖象所表示的一個變量隨另一個變量的變化而變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觀的認識.把函數的解析式、列表、圖象三者結合起來,更有利于認識函數的本質特征.

  2.注意充分調動學生自己動手畫圖的積極性.

  3.認識到由于計算器和計算機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繪圖功能.故在教學中要傾向培養學生看圖、識圖的能力.

八年級數學教案8

  一、學習目標

  1.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運算法則及其應用。

  2.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運算算理。

  二、重點難點

  重點: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運算法則及其應用。

  難點:探索多項式與單項式相除的運算法則的過程。

  三、合作學習

  (一)回顧單項式除以單項式法則

  (二)學生動手,探究新課

  1.計算下列各式:

  (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

  2.提問:

  ①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②還有什么發現嗎?

  (三)總結法則

  1.多項式除以單項式:先把這個多項式的每一項除以XXXXXXXXXXX,再把所得的商XXXXXX

  2.本質:把多項式除以單項式轉化成XXXXXXXXXXXXXX

  四、精講精練

  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

  (4)(—6a3b3+8a2b4+10a2b3+2ab2)÷(—2ab2)。

  隨堂練習:教科書練習。

  五、小結

  1、單項式的除法法則

  2、應用單項式除法法則應注意:

  A、系數先相除,把所得的結果作為商的系數,運算過程中注意單項式的系數飽含它前面的符號;

  B、把同底數冪相除,所得結果作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況,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數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數;

  C、被除式單獨有的字母及其指數,作為商的一個因式,不要遺漏;

  D、要注意運算順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號先算括號里的,同級運算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

  E、多項式除以單項式法則。

八年級數學教案9

  知識目標:理解函數的概念,能準確識別出函數關系中的自變量和函數

  能力目標:會用變化的量描述事物

  情感目標:回用運動的觀點觀察事物,分析事物

  重點:函數的概念

  難點:函數的概念

  教學媒體:多媒體電腦,計算器

  教學說明:注意區分函數與非函數的關系,學會確定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教學設計:

  引入:

  信息1:小明在14歲生日時,看到他爸爸為他記錄的以前各年周歲時體重數值表,你能看出小明各周歲時體重是如何變化的嗎?

  新課:

  問題:(1)如圖是某日的氣溫變化圖。

  ① 這張圖告訴我們哪些信息?

  ② 這張圖是怎樣來展示這天各時刻的溫度和刻畫這鐵的氣溫變化規律的?

  (2)收音機上的刻度盤的波長和頻率分別是用米(m)和赫茲(KHz)為單位標刻的,下表中是一些對應的數:

  ① 這表告訴我們哪些信息?

  ② 這張表是怎樣刻畫波長和頻率之間的變化規律的`,你能用一個表達式表示出來嗎?

  一般的,在一個變化過程中,如果有兩個變量x和y,并且對于x的每一個確定的值,y都有惟一確定的值與其對應,那么我們就說x是自變量,y是x的函數。如果當x=a時,y=b,那么b叫做當自變量的值為a時的函數值。

  范例:例1 判斷下列變量之間是不是函數關系:

  (5) 長方形的寬一定時,其長與面積;

  (6) 等腰三角形的底邊長與面積;

  (7) 某人的年齡與身高;

  活動1:閱讀教材7頁觀察1. 后完成教材8頁探究,利用計算器發現變量和函數的關系

  思考:自變量是否可以任意取值

  例2 一輛汽車的油箱中現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單位:L)隨行駛里程x(單位:km)的增加而減少,平均耗油量為0.1L/km。

  (1) 寫出表示y與x的函數關系式.

  (2) 指出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3) 汽車行駛200km時,油箱中還有多少汽油?

  解:(1)y=50-0.1x

  (2)0500

  (3)x=200,y=30

  活動2:練習教材9頁練習

  小結:(1)函數概念

  (2)自變量,函數值

  (3)自變量的取值范圍確定

  作業:18頁:2,3,4題

八年級數學教案10

  一、課堂導入

  回顧平行四邊的性質定理及定義

  1.什么叫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有什么性質?

  2.將以上的性質定理,分別用命題形式敘述出來。(如果……那么……)

  根據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我們研究了平行四邊形的其它性質,那么如何來判定一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呢?除了定義還有什么方法?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的逆命題是否成立?

  二、新課講解

  平行四邊形的判定:

  (定義法):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的平邊形。

  幾何語言表達定義法:

  ∵AB∥CD,AD∥BC,∴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

  解析:一個四邊形只要其兩組對邊分別互相平行,則可判定這個四邊形是一個平行四邊形。

  活動:用做好的紙條拼成一個四邊形,其中強調兩組對邊分別相等。

  (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

  (一)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設問:這個命題的前提和結論是什么?

  已知:四邊形ABCD中,AB=CD,BC=DA。

  求證:四邊ABCD是平行四邊形。

  分析:判定平行四邊形的依據目前只有定義,也就是須證明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當然是借助第三條直線證明角等。連結BD。易證三角形全等。

  板書證明過程。

  小結:用幾何語言表達用定義法和剛才證明為正確的方法證明一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方法為:

  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1:二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AB=CD,AD=BC,∴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

  (二)設問:若一個四邊形有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能否判定這個四邊形也是平行四邊形呢?

  活動:課本探究內容,并用事準備好的紙條(紙條的長度相等),先將紙條放置不平行位置,讓學生設想若二紙條的端點為四邊形的頂點,則組成的四邊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若將紙條擺放為平行的位置,則同樣用二紙條的端點為頂點組成的四邊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

  設問:我們能否用推理的方法證明這個命題是正確的呢?(讓學生找出題設、結論,然后寫出已知、求證及證明過程。)

八年級數學教案11

  一、回顧交流,合作學習

  【活動方略】

  活動設計:教師先將學生分成四人小組,交流各自的小結,并結合課本P87的小結進行反思,教師巡視,并且不斷引導學生進入復習軌道.然后進行小組匯報,匯報時可借助投影儀,要求學生上臺匯報,最后教師歸納.

  【問題探究1】(投影顯示)

  飛機在空中水平飛行,某一時刻剛好飛到小明頭頂正上方4000米處,過了20秒,飛機距離小明頭頂5000米,問:飛機飛行了多少千米?

  思路點撥:根據題意,可以先畫出符合題意的圖形,如右圖,圖中△ABC中的∠C=90°,AC=4000米,AB=5000米,要求出飛機這時飛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飛機在20秒時間里飛行的路程,也就是圖中的BC長,在這個問題中,斜邊和一直角邊是已知的,這樣,我們可以根據勾股定理來計算出BC的長.(3000千米)

  【活動方略】

  教師活動:操作投影儀,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請兩位學生上臺演示,然后講評.

  學生活動:獨立完成“問題探究1”,然后踴躍舉手,上臺演示或與同伴交流.

  【問題探究2】(投影顯示)

  一個零件的形狀如右圖,按規定這個零件中∠A與∠BDC都應為直角,工人師傅量得零件各邊尺寸:AD=4,AB=3,DB=5,DC=12,BC=13,請你判斷這個零件符合要求嗎?為什么?

  思路點撥:要檢驗這個零件是否符合要求,只要判斷△ADB和△DBA是否為直角三角形,這樣可以通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予以解決:

  AB2+AD2=32+42=9+16=25=BD2,得∠A=90°,同理可得∠CDB=90°,因此,這個零件符合要求.

  【活動方略】

  教師活動:操作投影儀,關注學生的思維,請兩位學生上講臺演示之后再評講.

  學生活動:思考后,完成“問題探究2”,小結方法.

  解:在△ABC中,AB2+AD2=32+42=9+16=25=BD2,

  ∴△ABD為直角三角形,∠A=90°.

  在△BDC中,BD2+DC2=52+122=25+144=169=132=BC2.

  ∴△BDC是直角三角形,∠CDB=90°

  因此這個零件符合要求.

  【問題探究3】

  甲、乙兩位探險者在沙漠進行探險,某日早晨8:00甲先出發,他以6千米/時的速度向東行走,1小時后乙出發,他以5千米/時的速度向北行進,上午10:00,甲、乙兩人相距多遠?

  思路點撥:要求甲、乙兩人的距離,就要確定甲、乙兩人在平面的'位置關系,由于甲往東、乙往北,所以甲所走的路線與乙所走的路線互相垂直,然后求出甲、乙走的路程,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甲、乙兩人的距離.(13千米)

  【活動方略】

  教師活動:操作投影儀,巡視、關注學生訓練,并請兩位學生上講臺“板演”.

  學生活動:課堂練習,與同伴交流或舉手爭取上臺演示

八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已知三邊畫三角形的方法;

  (2)掌握邊邊邊公理,能用邊邊邊公理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

  (3)會添加較明顯的輔助線.

  2、能力目標:

  (1)通過尺規作圖使學生得到技能的訓練;

  (2)通過公理的初步應用,初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1)在公理的形成過程中滲透:實驗、觀察、歸納;

  (2)通過變式訓練,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SSS公理、靈活地應用學過的各種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學難點:如何根據題目條件和求證的結論,靈活地選擇四種判定方法中最適當的方法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

  教學用具:直尺,微機

  教學方法:自學輔導

  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投影顯示

  問題:有一塊三角形玻璃窗戶破碎了,要去配一塊新的,你最少要對窗框測量哪幾個數據?如果你手頭沒有測量角度的儀器,只有尺子,你能保證新配的玻璃恰好不大不小嗎?

  這個問題讓學生議論后回答,他們的答案或許只是一種感覺。于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三角形的三個元素――三條邊。

  2、公理的獲得

  問:通過上面問題的分析,滿足什么條件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讓學生粗略地概括出邊邊邊的.公理。然后和學生一起畫圖做實驗,根據三角形全等定義對公理進行驗證。(這里用尺規畫圖法)

  公理:有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應用格式: (略)

  強調說明: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兩個三角形中證全等;再按公理順序列出三個條件,并用括號把它們括在一起;寫出結論。

  (2)、在應用時,怎樣尋找已知條件:已知條件包含兩部分,一是已知中給出的,二時圖形中隱含的(如公共邊)

  (3)、此公理與前面學過的公理區別與聯系

  (4)、三角形的穩定性:演示三角形的穩定性與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在演示中,其實可以去掉組成三角形的一根小木條,以顯示三角形條件不可減少,這也為下面總結“三角形全等需要有3全獨立的條件”做好了準備,進行了溝通。

  (5)說明AAA與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3、公理的應用

  (1) 講解例1。學生分析完成,教師注重完成后的點評。

  例1 如圖△ABC是一個鋼架,AB=ACAD是連接點A與BC中點D的支架

  求證:AD⊥BC

  分析:(設問程序)

  (1)要證AD⊥BC只要證什么?

  (2)要證∠1= 只要證什么?

  (3)要證∠1=∠2只要證什么?

  (4)△ABD和△ACD全等的條件具備嗎?依據是什么?

  證明:(略)

  (2)講解例2(投影例2 )

  例2已知:如圖AB=DC,AD=BC

  求證:∠A=∠C

  (1)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教師巡視,適當參與討論。

  (2)找學生代表口述證明思路。

  思路1:連接BD(如圖)

  證△ABD≌△CDB(SSS)先得∠A=∠C

  思路2:連接AC證△ABC≌CDA(SSS)先得∠1=∠2,∠3=∠4再由∠1+∠4=∠2+∠3得∠BAD=∠BCD

  (3)教師共同討論后,說明思路1較優,讓學生用思路1在練習本上寫出證明,一名學生板書,教師強調解題格式:在“證明”二字的后面,先將所作的輔助線寫出,再證明。

  例3如圖,已知AB=AC,DB=DC

  (1)若E、F、G、H分別是各邊的中點,求證:EH=FG

  (2)若AD、BC連接交于點P,問AD、BC有何關系?證明你的結論。

  學生思考、分析,適當點撥,找學生代表口述證明思路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證明,然后選擇投影顯示。

  證明:(略)

  說明:證直線垂直可證兩直線夾角等于 ,而由兩鄰補角相等證兩直線的夾角等于 ,又是很重要的一種方法。

  例4 如圖,已知:△ABC中,BC=2AB,AD、AE分別是△ABC、△ABD的中線,

  求證:AC=2AE.

  證明:(略)

  學生口述證明思路,教師強調說明:“中線”條件下的常規作輔助線法。

  5、課堂小結: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3個公理1個推論(SAS、ASA、AAS、SSS)

  在這些方法中,每一個都需要3個條件,3個條件中都至少包含條邊。

  (2)三種方法的綜合運用

  讓學生自由表述,其它學生補充,自己將知識系統化,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建構。

  6、布置作業:

  a、書面作業P70#11、12

  b、上交作業P70#14 P71B組3

八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領會運用完全平方公式進行因式分解的方法,發展推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進行因式分解的過程,感受逆向思維的意義,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良好的推理能力,體會“化歸”與“換元”的思想方法,形成靈活的應用能力.

  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學會應用.

  2.難點:靈活地應用公式法進行因式分解.

  3.關鍵:應用“化歸”、“換元”的思想方法,把問題進行形式上的轉化,達到能應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

  教學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教學方法,在教師適當指導下完成本節課內容.

  教學過程

  一、回顧交流,導入新知

  【問題牽引】

  1.分解因式:

  (1)-9x2+4y2;(2)(x+3y)2-(x-3y)2;

  (3)x2-0.01y2.

  【知識遷移】

  2.計算下列各式:

  (1)(m-4n)2;(2)(m+4n)2;

  (3)(a+b)2;(4)(a-b)2.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完成下面兩道題,并運用數學“互逆”的思想,尋找因式分解的規律.

  3.分解因式:

  (1)m2-8mn+16n2(2)m2+8mn+16n2;

  (3)a2+2ab+b2;(4)a2-2ab+b2.

  【學生活動】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解:

  (1)m2-8mn+16n2=(m-4n)2;

  (2)m2+8mn+16n2=(m+4n)2;

  (3)a2+2ab+b2=(a+b)2;

  (4)a2-2ab+b2=(a-b)2.

  【歸納公式】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二、范例學習,應用所學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a2b+12ab2-9b3;

  (2)8a-4a2-4;

  (3)(x+y)2-14(x+y)+49;(4)+n4.

  【例2】如果x2+axy+16y2是完全平方,求a的值.

  【思路點撥】根據完全平方式的定義,解此題時應分兩種情況,即兩數和的'平方或者兩數差的平方,由此相應求出a的值,即可求出a3.

  三、隨堂練習,鞏固深化

  課本P170練習第1、2題.

  【探研時空】

  1.已知x+y=7,xy=10,求下列各式的值.

  (1)x2+y2;(2)(x-y)2

  2.已知x+=-3,求x4+的值.

  四、課堂總結,發展潛能

  由于多項式的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正好相反,因此把整式乘法公式反過來寫,就得到多項式因式分解的公式,主要的有以下三個:

  a2-b2=(a+b)(a-b);

  a2±ab+b2=(a±b)2.

  在運用公式因式分解時,要注意:

  (1)每個公式的形式與特點,通過對多項式的項數、次數等的總體分析來確定,是否可以用公式分解以及用哪個公式分解,通常是,當多項式是二項式時,考慮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當多項式是三項時,應考慮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2)在有些情況下,多項式不一定能直接用公式,需要進行適當的組合、變形、代換后,再使用公式法分解;(3)當多項式各項有公因式時,應該首先考慮提公因式,然后再運用公式分解.

  五、布置作業,專題突破

八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掌握相似 三角形的定義、表示法,并能根據定義判斷兩個三角形是否相似.

  2.能根據相似比進行計 算.

  (二)能力訓練要求

  1.能根據定義判斷兩個三角形是否相似,訓練 學生的判斷能力.

  2.能根據相似比求長度和角度,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通過與相似多邊形有關概念的類比,滲透類比的教學思想,并領會特殊與一般的關系.

  ●教學重點 相似三角形的定義及運用.

  ●教學難點 根據定義求線段長或角的度數.

  ●教學過程

  Ⅰ.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今天, 我們就來研究相似三角形.

  Ⅱ.新課講解

  1.相似三角形的定義及記法

  三角對應相等,三邊 對應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叫做相 似三角形。如△ABC與△DEF相似,記作△ABC∽△DEF

  其中對應頂點要寫在對應位置,如A與D,B與E,C與F相對應.AB∶DE等于相似比.

  2.想一想

  如果△ABC∽△DEF,那么哪些角是對應角?哪些邊是對應邊?對應 角 有什么關系?對應邊呢?

  所以 D、E、F. .

  3.議一議,學生討論

  (1)兩個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嗎?為什么?

  (2)兩個直角三角 形一 定相似嗎?兩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呢?為 什么?

  (3)兩個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嗎?兩個等邊三角形呢?為什么?

  結論:兩 個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

  兩個 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兩個等邊三角形一定相似.兩個直角三角形和兩個等腰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4.例題

  例1、有一塊呈三角形形狀 的草坪,其中一邊的長是20 m,在這個草坪的圖紙上,這條邊長5 cm,其他兩邊的 長都是3.5 cm,求該草坪其他兩邊的'實際長度.

  例2.已 知△ABC∽△ADE,AE=50 cm,EC=30 cm,BC =70 cm,BAC=45,

  ACB=40,求(1)AED和ADE的度數。(2)DE的長.

  5.想一想

  在例2的條件下,圖中有哪些線段成比例?

  Ⅲ.課堂練習 P129

  Ⅳ.課時小結

  相似三角形的 判定方法定義法.

  Ⅴ.課后作業

八年級數學教案15

  《正方形》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⑴學習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正方形,它的特殊的性質和判定。

  ⑵前面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類比他們的性質與判斷,有利于對正方形的研究。

  ⑶對本節的學習,繼續培養學生分類研究的思想,并且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類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梳理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學生分析

  ⑴學生在小學初步認識了正方形,并且本節課之前,學生又學習了幾種平行四邊形,已經具備了觀察研究平行四邊形的經驗與知識基礎。

  ⑵學生在上幾節已有了推理的經歷,但是對于證明,學生的思維能力還不成熟,有待于提高。

  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掌握它的性質和判定,會利用性質與判定進行簡單的說理。

  ⑵過程與方法:通過類比前邊的四邊形的研究,探索并歸納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通過運用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中體會正方形的完美性,通過活動獲得成功的喜悅與自信。

  重點:掌握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并進行簡單的推理。

  難點:探索正方形的判定,發展學生的推理能

  教學方法:類比與探究

  教具準備:可以活動的四邊形模型。

  一、教學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教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九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本課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知識的前后聯系

  《中心對稱圖形》是新人教版九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十三章第二單元第二節課的內容。本節教材屬于圖形變換的內容,是在學習了“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旋轉和中心對稱”后的一種對稱圖形,因此涉及歸納、類比等思想方法,對激發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3.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重點分析體現新課程理念的特點

  本節課主要介紹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中心對稱圖形的識別、中心對稱圖形與軸對稱圖形與中心對稱的比較、中心對稱圖形的性質。為使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我將通過:(1)例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旋轉對稱圖形引出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2)引導學生觀察、猜想、實驗、歸納、類比等方法探究中心對稱圖形的性質,(3)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中心對稱圖形的性質有直觀的表象。我認為這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循序漸進的活動過程,符合新課程標準理念和學生建構知識的規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

  (二)教學對象分析

  1.學生所在地區、學校及班級的特色

  我授課的班級是西安市閻良區振興中學九年級一班,作為九年級的學生,在圖形的對稱方面已經積累一些經驗,已經具有一定的觀察、猜想、實驗、歸納、類比等研究圖形對稱變換的能力;班級學生具有個性活潑,思維活躍,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學習情緒易于調動,學習積極性高的特點,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個體差異較大,并且班級中已出現分化現象。

  2.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班級學生的年齡大多在15歲到17歲間。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表現欲望較為強烈,喜好發表個人見解并且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討的意識與經驗,因此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中,適當地創設一些具有一定思維深度的問題,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緊密結合,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更多地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學習思考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建立聯系

  【教師活動

  問題設置:①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各有哪些性質?

  ②()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的四邊形是矩形。()的四邊形是菱形。

  【學生活動

  學生回憶,并舉手回答,對于填空題,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說出更多的答案。

  【教師活動

  評析學生的結果,給予表揚。

  總結性質從邊角對角線考慮,在填空時也考慮這幾方面之外,還應該考慮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演示平行四邊形變為矩形菱形的過程。

  二:動手操作,探索發現

  活動一:拿出一張矩形紙片,拉起一角,使其寬AB落在長AD邊上,如下圖所示,沿著B′E剪下,能得到什么圖形?

  【學生活動

  學生拿出自備矩形紙片,動手操作,不難發現它是正方形。

  設置問題:①什么是正方形?

  觀察發現,從活動中體會。

  【教師活動】:演示矩形變為正方形的過程,菱形變為正方形的過程。

  【學生活動】認真觀察變化過程,思考之間的聯系,舉手回答設置問題。

  設置問題②正方形是矩形嗎,是菱形嗎?是平行四邊形嗎?為什么?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分組回答。

  【教師活動】

  總結板書:㈠(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設置問題③正方形有那些性質?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舉手搶答。

  【教師活動

  表揚學生發言,板書學生發現,㈡正方形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活動二:拿出活動一得到的正方形折一折,正方形是軸對稱圖形嗎?有幾條對稱軸?

  學生活動

  折紙發現,說出自己的發現。得到正方形的又一性質。正方形是軸對稱圖形。

  教師活動

  演示從平行四邊形變為正方形的過程,擦去板書㈠中的括號內容,出示一下問題:你還可以怎樣填空?

  ()的菱形是正方形,()的矩形是正方形,()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的四邊形是正方形。

  學生活動

  小組充分交流,表達不同的意見。

  教師活動

  評析活動,總結發現:

  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的矩形是正方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對角線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有一組鄰邊相等且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

  四邊相等且有一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正方形,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四邊形是正方形。

  以上是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正方形是一個多么完美的平行四邊形呀?大家互相說一說,它的完美體現在哪里?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正方形的例子?

  學生交流,感受正方形

  三,應用體驗,推理證明。

  出示例一:正方形ABCD的兩條對角線AC,BD交與O,AB長4cm,求AC,AO長,及的度數。

  方法一解:∵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ABC=90°(正方形的四個角是直角)

  BC=AB=4cm(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

  ∴=45°(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角是45°)

  ∴利用勾股定理可知,AC===4cm

  ∵AO=AC(正方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AO=×4=2cm

  方法二:證明△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證。

  學生活動

  獨立思考,寫出推理過程,再進行小組討論,并且各小組指派代表寫在黑板上,共同交流。

  教師活動

  總結解題方法,從正方形的性質全面考慮,準確利用條件,減少麻煩。評析解題步驟,表揚突出學生。

  出示例二:在正方形ABCD中,E、F、G、H分別在它的四條邊上,且AE=BF=CG=DH,四邊形EFGH是什么特殊的四邊形,你是如何判斷的?

  學生活動

  小組交流,分析題意,整理思路,指名口答。

  教師活動

  說明思路,從已知出發或者從已有的判定加以選擇。

  四,歸納新知,梳理知識。

  這一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舉手談論自己的收獲。

  請把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分別填寫在下圖的ABCDC處,說明它們的關系。

  發表評論

  教學目標:

  情意目標: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體驗探究成功的樂趣。

  能力目標: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質解簡單的幾何計算、證明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

  認知目標: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類;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質。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等腰梯形性質的探索;

  難點:梯形中輔助線的添加。

  教學課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學方法:啟發法、

  學習方法:討論法、合作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圖片,說出每輛汽車車窗形狀(投影)

  2、板書課題:5梯形

  3、練習:下列圖形中哪些圖形是梯形?(投影)

  結梯形概念:只有4、總結梯形概念:一組對邊平行另以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

  5、指出圖形中各部位的名稱:上底、下底、腰、高、對角線。(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類:(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質的探究

  【探究性質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將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樣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內角有什么樣的性質?(學生操作、討論、作答)

  如圖,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證:∠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與∠D是否相等?為什么?

  等腰梯形性質:等腰梯形的同一條底邊上的兩個內角相等。

  【操練】

  (1)如圖,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則腰AB=cm。(投影)

  (2)如圖,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長線于點E,CA平分∠BCD,求證:∠B=2∠E.(投影)

  【探究性質二】

  如果連接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圖中有哪幾對全等三角形?哪些線段相等?(學生操作、討論、作答)

  如上圖,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證: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質: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探究性質三】

  問題一:延長等腰梯形的兩腰,哪些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為什么?對稱軸呢?(學生操作、作答)

  問題二:等腰梯是否軸對稱圖形?為什么?對稱軸是什么?(重點討論)

  等腰梯形性質:同以底上的兩個內角相等,對角線相等

  (三)質疑反思、小結

  讓學生回顧本課教學內容,并提出尚存問題;

  學生小結,教師視具體情況給予提示:性質(從邊、角、對角線、對稱性等角度總結)、解題方法(化梯形問題為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問題)、梯形中輔助線的添加方法。

【八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有關八年級數學教案八年級數學教案全套10-03

八年級數學教案12-04

八年級數學教案【熱門】01-18

【熱】八年級數學教案01-18

八年級數學教案【熱】01-20

八年級數學教案【推薦】01-20

【精】八年級數學教案01-21

【薦】八年級數學教案01-17

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3

【推薦】八年級數學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