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高中版)
第四章 牛頓運動定律 第一節 牛頓第一定律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系的不同認識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理過程和結論 3.知道什么是慣性,會正確理解有關現象 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的慣性現象,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2.通過實驗加探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系的不同認識,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學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 二、教學內容剖析 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慣性定律的內容及導出過程,強調它在科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意在引導學生了解科學的發現和發展。科學的發現都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科學背景,同時,科學家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和敢于置疑、堅持真理的獻身精神又成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好素材。 本節課教學重點: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的概念。 本節課教學難點: 1.消除“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錯誤觀點。 2.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3、慣性概念的理解及應用。 三、教學準備 電化教室、“3.1 牛頓第一定律.”ppt”文件 [教學過程設計]一.引入 播放視頻剪輯《汽車事故實驗》,在視頻剪輯中,我們看到撞車后假人和車子的運動情況.我們要討論的是, 人和車子為什么會做這種或那種運動.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知道運動和力的關系.在力學中,只研究物體怎樣運動而不涉及運動和力的關系的分科叫做運動學,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分科叫做動力學. 動力學的奠基人是英國科學家牛頓.牛頓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部著作中,牛頓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這三條定律總稱為牛頓運動定律,是整個動力學的基礎.這一章我們要學習的就是牛頓運動定律. 二.正課 1、歷史的回顧. 遠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已經提出了運動和力的關系問題.可是直到伽利略和牛頓時代,才對這個問題給出了正確的答案 演示實驗:用力推車,車子才前進,停止用力,車子就要停下來. 1.1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在17世紀前人們普遍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用力推車,車子才前進,停止用力,車子就要停下來.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根據這類經驗事實得出結論說: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下來.(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在亞里士多德以后的兩千年內,動力學一直沒有多大進展.直到17世紀,意大利著名物理學家伽利略才根據實驗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摩擦阻力的緣故. 教師對亞里士多德做簡單的介紹,以培養學生對科學家們的熱愛。 1.2 伽利略(Galileo) 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摩擦阻力的緣故. 若阻力非常小,物體將做什么運動呢? 課件演示實驗:物體沿氣墊導軌的運動很接近勻速直線運動. 介紹:上海磁懸浮列車示范運營線、設計最高時速430公里/ 小時. 若阻力減少到零,情況又會怎樣呢? 計算機模擬實驗: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結論:設想沒有摩擦,一旦物體具有某一速度,物體將保持這個速度繼續運動下去. 而水平桌面上推物體物體動起來,不推物體就不動,正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使物體改變了運動狀態,所以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從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規律. 對伽利略進行簡單的介紹。 1.3 笛卡兒(Descartes) 如果沒有其他原因,運動的物體將繼續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講解:牛頓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礎上,并根據他自己的研究,系統地總結了力學的知識,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 2 牛頓第一定律 2.1 內容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牛頓:“站在巨人的肩上”. 學生討論: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 2.2 含義 2.2.1我們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中,物體不受力的情況是沒有的.物體受平衡力時,或者說合力為零時的情況跟不受力的情況是相同的. 2.2.2 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需要外力. 力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2.2.3 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特性. 3 、慣性 3.1 定義 物體的這種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情景介紹并回映本課開頭的視頻: 當汽車突然開動的時候,汽車里的乘客會向后面傾斜.當汽車突然停止的時候,汽車里的乘客會向前面傾斜. 提問:在視頻《汽車事故實驗》實驗的剪輯中,當車撞到墻時,假人為什么會從車子中往 前飛出。并適當的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3.2 性質 3.2.1 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物體的運動并不需要力來維持. 3.2.2 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不論物體處于什么狀態,都具有慣性. 講解:天上的飛機、地上的汽車、羽毛都具有慣性. 3.2.3慣性與物體的質量有關,物體質量越大慣性越大 如:課件演示慣性炮實驗,從而讓學生知道質量小的物體慣性也小,用很小的力就能把靜止的空氣變成運動的空氣。 三.小結 1.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方法. 伽利略對科學的貢獻就在于毀滅直覺的觀點而用新的觀點來代替它. 2.歷史上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看法和研究. 教會對伽利略的迫害. 3.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含義. 4.慣性及應用慣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五.作業 1.教科書:P75.問題與聯系1、2、3 2.教科書:P74.科學漫步 [板書設計] 1、 歷史的回顧 1.1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下來. 1.2 伽利略(Galileo) 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摩擦阻力的緣故. 伽利略的斜面實驗. 1.3 笛卡兒(Descartes) 如果沒有其他原因,運動的物體將繼續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2 牛頓第一定律 2.1 內容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2 含義 2.2.1 物體不受外力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 2.2.2 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需要外力. 力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2.2.3 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特性. 3 慣性 3.1 定義 物體的這種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3.2 性質 3.2.1 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物體的運動并不需要力來維持. 3.2.2 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不論物體處于什么狀態,都具有慣性. 3.2.3慣性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 教學資源: 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嘗試研究物理學并給出“物理學”這一 名稱的人。他生活在古希臘文明發展的鼎盛期。從17歲開始,跟 隨大哲學家柏拉圖一直學習了20年。 亞里士多德力圖以世界的本來面目來說明各種自然現象,這 是他的進步之處。但由于當時研究物理學只是依靠直覺和思維來 進行,所以他的很多關于物理方面的論述,顯然今天看來是錯誤 的,然而在當時,能夠擺脫神的意志,特別是形成一套自圓其說的體系,這是很不簡單的。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我沒有現成的根據,沒有可照抄的模 式。我是一位開拓者,所以我是渺小的。我希望讀者諸君能夠承認我已成就的,原諒我所未能成就的。” 亞里士多德幾乎在每一個科學領域(如:植物、動物、天文 、氣象、數學和物理等)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其學說對后世的西方思想和科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一點沒有其他任何一位古希臘思想家可以相比。 公元前323年,馬其頓王朝被希臘人推翻。亞里士多德也遭到不幸,失去了他苦心搜集的各種標本和資料,失去了他的全部書稿。第二年,在極度失望的情況下,這位科學的始祖飲毒而死。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一句名言:“我敬愛柏拉圖,但我更愛真理。”由此可見亞里士多德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 當今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美國哈佛大學的校訓就是: “讓柏拉圖與你為友, 讓亞里士多德與你為友, 更重要的是,讓真理與你為友。” 伽利略,著名意大利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是首先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之上融會貫通了數學、天文學、物理學三門科學的科學巨人。伽利略是科學革命的先驅。伽利略科學上的成就與他首創的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分不開。他對物理規律的論證十分嚴格,這個論證過程可概括為: 觀察-假說-數學分析、推論-實驗驗證…… 他不但親自設計和演示過許多實驗,而且親自研制出不少技術精湛的實驗儀器,例如浮力天平、溫度計、望遠鏡、顯微鏡等。他倡導實驗與理論計算相結合的方法,把實驗事實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用實驗檢驗理論推導,開創了以實驗為基礎具有嚴密邏輯理論體系的近代科學,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 愛因斯坦為之評論說:“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使用的科學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牛頓第一定律教案(高中版)】相關文章: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03-25
【熱門】牛頓第一定律教案08-14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案11-09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04-25
《牛頓第一定律》物理教學反思04-14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10-27
‘教案’教案04-28
‘教案’白鵝教案04-28
‘教案’遠方教案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