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說“木葉”》公開課教案
這篇教學設計2009年5月在《語文報》與《中學課程輔導》雜志社舉辦的 “課改·實踐·探索”主題論文大賽中,我的論文《<說“木葉”> 教學設計》榮獲二等獎。并在合肥市2008年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評比中,榮獲二等獎,并入選合肥市教育局崗位大練兵《優秀教學設計選》。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同類詩歌語言藝術現象。 3.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淀,喚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 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教學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實質則是談中國詩 歌語言藝術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點。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設想:課前學生要充分自主預習,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生一起欣賞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屏幕顯示):廣闊的蒼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絕世的舞蹈。然后,一個“雁字”,接著一個“雁字”。我呆在那里,無法動彈,直到夜幕徐降,蘆葦蕩的盡頭響起了母親的呼喚聲。 年少的我,并不知這里邊有一種民族文化哀愁。后來,我在古代名篇中,讀到了“雁陣驚寒”,頓時感到了一種徹骨的詩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尋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們越來越少,“雁陣驚寒”般的名篇也很少問世…… 是誰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誰,荒蕪了文化的天空,扼殺了我的詩意?…… (2007年高考江蘇卷《懷想天空》) 一種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著一種生活情景的消逝,這位敏感的作者對此充滿了嘆惋和悵惘。請大家找一找古詩文中包含大雁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李清照《聲聲慢》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次北固山下》 寒塘坐見秋曉發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 ――唐.趙嘏《寒塘》 漁舟唱晚,響絕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王勃《滕王閣序》 這些詩句寄托著對故鄉的思念,對親人信息的期盼。但大雁何以能表現這種情感?今天我們在學習《說“木葉”》的過程中就會得到更深刻的啟示。 二、整體感知 1、全文談了怎樣一個文學現象? ——文學語言或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 2、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第五段。 3、請大家說說作者是怎樣闡釋暗示性的? 樹 —— 繁茂枝葉——密密層層——濃密 木——樹干——落葉 4、回到開頭,大家回答剛才的問題——大雁何以能表現對故鄉的思念,對親人信息期盼的情感? ①曉發梳臨水,寒塘坐見秋。 鄉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 ——濃濃的思鄉之情 提示:大雁是候鳥,定期南飛北返,春秋遷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奮力飛回故巢,這就容易使那些滯留外鄉,不能按期定時回家的游子,對比自己,每每牽動起思鄉之情,生發出無盡的鄉思、鄉情。 ② 雁過也,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思念遠方親人,期盼親人的信息 提示:我國古代有”鴻足傳書”的傳說,因為古人與外出的親人之間難通音訊,所以又讓大雁承擔了“信使”的使命。 對以上兩句詩的理解,暗示性起了重要作用。 三、梳理探究 1、作者通過什么發現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 ——“木葉” 2、作者在文中說“木葉”就是什么意思? ——“樹葉” 3、那么詩歌中是怎樣使用這些意象的?(依課文順序,學生尋找詩句;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樹:為何不說樹葉?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葉:難道為了簡練?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木葉:樹葉為何無人過問? 九月寒砧催木葉,…… 無邊落木蕭蕭下, …… 落木:為何對“木”如此不肯放棄? 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4、第一個藝術特征 木:落葉、空闊、疏朗; 樹:繁茂、層密、濃陰 ——“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外形上的) 5、第二個藝術特征 木:木頭——門栓、棍子、桅桿——透著黃色、干燥、疏朗的清秋氣息 樹:樹干——葉子——褐綠色——濕潤——飽滿、纏綿 ——“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色澤上的) 四、鞏固延伸 在我國詩歌中,“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聯想。試舉例說明。 示例(一):梅 ①王安石《梅花》: 墻角數枝梅,臨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梅花生長環境苦寒,象征著人生的逆境。詩人借梅花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 ②陸游《詠梅》: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梅花開放時正是大地白雪皚皚,銀裝素裹之時,梅花冰清玉潔。詩人有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也有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的。 示例(二):柳 A、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B、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C、客舍青青柳色新 ——常用來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柳”、“留”二字諧音,經常暗喻離別。“柳枝依依”,含情脈脈,“條條有情”。 示例(三):草 ①小草秋枯,春生,夏榮,年年如此,生生不息的活力。詩人常用來贊頌頑強的生命力。如: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②小草連綿不斷、延展天涯。詩人們就常用它來抒寫離愁別緒。如: 送 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五、作業:古代詩歌中,類似具有暗示意義的意象不勝枚舉,如竹、松等。請同學們搜集、梳理這些意象,摘錄在筆記本里。 板書設計 說“木葉” 林庚 文藝論文 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木:落葉、空闊、疏朗 ——“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外形上的) 木:透著黃色、干燥 ——“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色澤上的) 設計說明: 意象是詩歌思想內涵的載體,是詩歌藝術的精靈。要閱讀、欣賞古代詩歌必須了解有關意象的知識,領悟語匯產生固定的暗示意義的原理。林庚先生的這篇《說“木葉”》為我們理解古代詩歌意象,并且能夠舉一反三,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因此這篇教學設計緊緊圍繞圍繞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展開,引導學生先后討論了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現象、產生暗示性的美學原理、語言的暗示性在古典詩歌的廣泛運用等,一線貫穿,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 在教學進程的安排上,立足文本,讓學生先熟讀課本中的相關“木葉”“樹葉”意象。由整體到細節,由現象到原理,再到類似現象的聯想,最后到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既眉目清析,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學過程的安排注重師生互動、自主探討,問題設置有梯度,難點突破自有匠心。【《說“木葉”》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說木葉》教案03-17
說木葉教案02-11
《說“木葉”》教案03-30
‘教案’說木葉教案04-28
《說“木葉”》學習要點12-18
說木葉引用詩句解析04-20
糖果好吃別多吃公開課教案 好吃的糖果說課03-28
公開課 教案04-25
公開課教案04-25
公開課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