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學設計應如何撰寫
在常規的教學管理中,教育部門會定期檢查或抽查教師的備課簿。筆者多年來參與這項工作時,總會發現教師臨時突擊備課,應付檢查的現象屢禁不止。每當批評這種現象時,也總會有一兩個不以為然的教師發出這樣的聲音:"備教案增加教師負擔。"原以為是這師德、師風的下降,但調查后發現,下這種結論不免過于武斷,不得方法要領的備課確實讓教師們苦不堪言。要想給教師的備課"減負",需要引導教師正確認識教學設計,把握教學設計的撰寫方法。一、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是前提
新課程改革實驗中,教學設計逐漸代替了教案,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理念的變化。傳統的課堂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的"教"為主,所以教師課前準備的是"教案"。新課程改革后,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當的是引導者、組織者、學習協同者的角色,包含"教"與"學"的教學設計就應運而生了。"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系統方法,將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分析、教學策略與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活動的組織以及教學評價的實施的過程。如果一位教師沒有更新教育理念,還以教師為課堂主體,學生被動地接收知識,無論他怎樣設計,還是教案,而不是教學設計。
二、正確進行教學前需分析是基礎
教學前需分析主要指深入教學工作實際,通過細致的調查研究來確定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生特征,并以此作為教學設計的依據。但往往這些最易流于形式,教師們要么不懂得怎樣分析,要么把握不準,從而造成誤解:八股文般的分析,增加負擔!
1.教材分析
新課改以后,教材與過去相比變化很大,但很多教師教材寫什么就教什么,不去了解教材變在哪里,為何而變。教師只有認真分析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分析某節課具體的教學內容、建立起知識點的內在聯系,才能準確理解、吃透教材。教師還要分析編者的用意。只有多對比同一知識,新舊教材或不同出版社教材的變化,從教材中教學活動的安排去揣摩編者的良苦用心,教師才能知道從什么角度去落實新課程理念。
2.學生分析
許多教師往往認為學生都是這個班的學生,沒什么好分析的。其實,學生分析不是指分析學生的所有特征,而是指分析所備的這節課的知識內容,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學習興趣、學習風格等。畢竟每節課都是同一批學生,要有針對性確實不易,我們可采用"逆推思維",也就是想好這節課自己準備怎樣教,從學生特征上找到的依據是什么。比如,在教學中有一個環節準備讓學生上來介紹自己的作品,我認為這樣做學生會踴躍參與的,依據就是我班的學生好表現、喜歡交流。這樣,學生分析就成了教學方法和策略采用的依據。
3.教學目標分析
對教學目標的分類,最著名的就是布盧姆所提出的分類方法。他把整體目標分為認知、動作技能、情感三大領域,其中,認知領域又分為知道、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在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中,教學目標多側重于認知領域的知識目標。新課程提出了"三維目標"。現在又有一些專家學者多加一項"行為與創新",把"三維目標"發展到"四維目標"。還有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教學目標不能人為地割裂,應還原為整體的目標。面對這些分類,教師們有些迷茫,教學目標應如何分析?筆者認為,盡管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有不同看法,但相對普通教師而言,直接采用新課程提倡的"三維目標"分類法,比較容易全面、客觀、規范地分析教學目標。
(1)"三維目標"為何必要
如何理解"三維目標"?在此,我們不妨做個假設:有一種學生學習成績非常好,每次考試都得滿分,也就是我們傳統評價中的優生,他們達到了第一維"知識與技能"目標;有一種學生反應總是遲鈍點兒,知識掌握得慢,每次考試都不及格,這應該是我們傳統評價中的差生,但他學習方法和過程是正確的,我們就不能把他當成差生,因為這樣的學生達到了第二維"過程與方法"的要求;還有一種學生,知識掌握得不好,學習方法也不對,但他是認真的、要求上進的、遵紀守法的,我們也不能把他當成差生,應該評價這樣的學生達到了第三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當然,一個真實的學生不會是這三個極端,而是在這個三維空間中的某個位置。既然教學目標是評價教學有沒有達到預定效果的依據,那么,我們就應用這三把尺子衡量學生的學習有沒有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要求。
(2)"三維目標"如何描述
對教學目標的闡述一般采用ABCD描述法。A闡明教學對象,即學生;B說明通過學習后,學生能做什么;C說明行為變化是在什么條件下產生的;D為達到所要求行為的程度。
在"三維目標"的描述中,教師們最容易出問題的是"過程與方法",往往忘記了它是教學目標,寫成了對教學過程與方法的描述,如"讓學生進行討論,談談對電腦的認識"。這不是目標,只是教學的一個環節,這個過程背后隱藏的教學意圖才是教學目標。還有一個問題是教學目標空洞,把目標分析成不可能達到的、沒法落實的任務,使教學目標成為擺設。如"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小學信息技術《伙伴任我加--畫圖中的復制和移動》一課的教學目標值得參考。
知識與技能:掌握通過菜單對圖塊進行復制、粘貼的操作;知道Ctrl+拖放的快捷復制方法;學會在不同文件之間進行圖塊復制;理解復制時各個操作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能嘗試運用所學的多種技術組合解決問題;能在遇到問題時主動向同學或老師求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小組合作中能樹立大膽表達自己觀點及團結合作的意識;能感受家庭的溫暖,認同愛家、尊敬父母的情感。
4.重點、難點分析
在重點和難點的描述上,應該描述的是教學內容本身,而不是教學過程。重、難點分析后,在后面的教學過程設計中就應體現如何突出重點、如何突破難點,否則就變成了為分析而分析。還需注意的是,重點不一定是難點,難點也不一定是重點。如果難點是本課的重點,那么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就應加重教學力度,突出重點。對于不是重點的教學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則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舉重若輕的方法輕易過渡,而不是花大量時間和精力糾纏不清。
三、準確把握教學過程設計是關鍵
1.從"備知識點"轉向"備教學活動"
細看教師們的備課簿,教師們所寫的教學過程往往是書本上知識的羅列,甚至全抄教材上的解題步驟。有些新教師的備課簿則是備好上課時講的每一句話。在一些教學報刊中發表的教學設計,有一定比例寫成了教學實錄,甚至"排演"了師生的對話臺詞。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備課方法,焉能不越"備"負擔越重?避免這些問題的一個辦法,就是要把"備知識"轉移到"備教師活動"和"備學生活動"上來(如以下案例)。
師:今天陽光燦爛,最適合郊游。下面,我們來跟小新一家到畫圖世界去郊游一番。(板書:畫圖)
課件介紹后,打開"公園"圖片。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師(引導觀察):怎么有株花開到路中間去了?它應該在花壇中才對啊。誰能想出辦法,將它移到花壇中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操作(板書:選定、透明、撤消)。
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動手操作。
設計意圖:復習跟本課學習有關的畫圖技術,為新課練習與探究作鋪墊。
2.從"知識講授者"轉向"探究學習的主持人"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在講臺上不厭其煩地講授知識,所以教案中難免要備下非常多的講授內容。新課程提倡以學生為主的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那么教師就應像一位活動主持人,用寥寥數語挑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指示探究的方向。所以在教學設計中備"活動主持人"也是一種"減負",以下教學過程就很好地體現了教師的這種"活動主持人"身份。
師:現在給大家5分鐘嘗試一下能不能摸索出畫圖中是怎樣復制的,將小花復制10株,放在花壇中。
學生自主探究嘗試。教師給出三個提示:回想文件的"復制"、"粘貼"操作、看畫圖軟件的"幫助"文件、小聲問一問旁邊的同學。
師:有同學已經學會復制的操作了。現在,我想看看你們找到的方法跟我的方法是否一樣。
請學生到教師機上演示。教師板書相應步驟。
3.從"側重單一目標"轉向"多維目標并進"
教學過程應明顯體現教學前需分析的結果,特別是在教學目標的落實上。在實踐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最容易被教師忽略。下述教學過程則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目標,值得參考。
師:有了這輛三人自行車,我們跟小新全家一起出發,游遍了公園,看到、學到了很多東西。現在,我們自己當一回設計師,把郊游的場景設計得更加豐富、美觀,完成后創作一個你跟爸爸、媽媽去郊游的小故事,講給同學聽,看誰設計的家庭最溫馨。
教師提供素材。學生利用素材設計、創作故事。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發揮想象,綜合運用所學技術進行自主創作。
師:完成的同學互相說說你的創作心得與故事。
推選優秀學生進行匯報。
設計意圖:在創作故事中感受家庭的溫暖,認同愛家、尊敬父母的情感。
四、撰寫教學后記是習慣
教學設計的最后是教學反思,它是教師記錄的、經教學實踐檢驗后的教學經驗和不足。經常性的反思有利于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筆者認為,不必課課反思,有感觸則記錄,無則免。教師建立自己的教學博客,養成記錄教學日記、教學故事、教學反思的習慣,是行之有效的提高自己教育教學水平的方法。
(作者單位:廣東電白縣教育局教研室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青年課題(ECA 090442)階段成果。
【教學設計應如何撰寫】相關文章:
如何撰寫博客12-18
如何撰寫課程綜述12-18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08-27
引用開題報告如何撰寫04-27
如何撰寫班級管理反思或案例04-28
如何做好教學設計10-24
應如何增進親子關系01-07
如何撰寫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04-27
如何發表和撰寫SCI論文 -文秘文書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