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習俗調查報告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習俗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習俗調查報告1
調查地點:
甘肅省武威市
調查對象:
家中的人及附近男女老少
調查人:
xxx
調查方式:
通過自己家過年、上街走訪、詢問、觀察,向老人們了解,實地考察進行查詢,觀看家鄉春節節目。
調查目的:
時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卻紛紛過上了洋節,漸漸淡忘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春節臨至,身為華夏子女,更應了解這豐富多彩,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節日——春節,現在我就帶大家領略一下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文化內涵吧!
“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宵,這年才算過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縣的春節習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過親身體驗,上街走訪,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接下來我將從臘月一直到正月十五來一一介紹:
說起家鄉民勤春節習俗應該從臘八說起,農歷十二初八,民俗稱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后“年味”日漸濃郁起來。臘八主要是吃臘八粥素食,民勤傳統的臘八粥用米、豆、麥、青稞等五谷(或糧食、大豆、黃米、玉米、扁豆)和寬面條熬煮熟后,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歡歡喜喜,團團員員享用五谷雜糧的臘八飯。“臘八飯”用的水,須是凌晨的井水。因此,農村有搶“金馬駒”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謂得到“金馬駒”,就要發財。所以這天婦女爭先恐后的早起搶“金馬駒”。飯也是天未亮吃罷為好。俗語說“臘八飯,黑洞洞,田苗長得黑沉沉。”預示莊稼茂盛、豐收。此俗現仍流行。
農歷臘月二十三“送灶爺”,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說從此揭開春節序幕。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位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戶戶也不約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饃,大概有點點那么大小,獻到灶臺即可,讓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臘月二十三日祭灶與過年有著蜜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天上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燈火通明,迎來諸神一起過年。至今有這樣的講究:婆媳做飯是要笑笑,就是讓灶神爺知道一家過的和睦幸福。長幼有序,對老人不能惡言,不能不敬。對上門的人不論貴賤要笑臉相迎,做到謙恭謹慎。因為灶神爺時時觀察你的一舉一動,否則會得報應。
臘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掃房”這兩天家里人都會忙著打掃房間,庭院,廁所,豬圈雞舍等,過個干干凈凈的年,萬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這兩天都上陣,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
臘月二十五到二十九“辦年貨”、蒸饅頭、炸“饃饃”。家里的年輕人會去街上買年貨,不過現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數人都去自己的鄉里或鎮里,有的還去民勤縣城里面買。好菜,好肉不管貴不貴,想要得都買下。說到肉我們民勤縣人大多是自家養豬的,所以豬肉一般不會買了。買些魚肉等等。還有寫對聯的紅紙或者直接買寫好、印刷好的,門神,香。
饅頭一般常見的,不過有大小兩種。“饃饃”有很多種,面是前幾天就準備,已經發酵好的,要看家里婦女的廚藝怎么樣了,手巧的女人會做各種各樣,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膩。女人們會使出十八般武藝,將“饃饃”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來的客人、親戚的贊。接下來當然要說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臘月的最后一天,春節的前夜臘月三十。現在多稱為“年三十”、“除夕”,舊時,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當然“除夕之義就是舊歲至此夕而除,新歲自明晨開始,有除舊布新之吉兆。
這天也是我們吃、喝、玩、樂的日子,人們在中午便開始在大門、街門、房門上貼大紅對聯,門楣上掛門頭子(彩色紙刻花紋的裝飾品)和黃錢(黃紙上刻的花紋)。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鍋里煮上餃子,用碗端上,拿上紙錢去莊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燒紙錢,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讓祖先們來家中過年。太陽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畫像等)點燭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婦女在過年期間,不能進堂屋)都衣帽齊整,上香焚表鳴磬。祖先牌位前要獻上食品供物。接下來是裝倉。所謂裝倉,是把豬肉(豬頭最好)羊肉(過去的闊氣人家還有雞鴨魚肉)煮熟了,每人撈上一碗,吃得盡飽,孩子們往往吃得很高興。倉裝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說,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紙牌,興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種說法“除夕”是熬壽的時間,誰休息得最遲,誰的壽命也就越長,年輕人可是沖這一點也要玩個天大亮。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守歲,即是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留戀之情也是對即將來臨的新春懷著希冀,如果徹夜不眠,毫無倦意,就是預兆來年的精力充沛。俗稱“熬壽”。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點左右,男女老少更換新衣,繼則端上盤供,長輩們就準備燎天蓬的東西,當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農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臥的方向,牛頭朝哪邊,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著花炮、燒紙、香、祭祀物品,出戶迎接喜神,按“歷書”所指喜神方向獻盤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從火上跳來跳去,嘴里喊著“東去東贏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滿圈了,騾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來年吉祥如意,五谷豐登。此即所謂“燎天蓬”。歸來,開始吃餃子、拜年,先由小輩依次“磕頭”遞拜家長,進茶奉酒。然后,出拜親族、鄰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擺著油馃、馓兒和酒菜招待。晚輩給長輩磕拜后,長輩為了表示誠意和關懷,要給小輩壓歲錢。這一天,人人見面都要問“過年好!”,平輩相遇,拱手致賀。拜年完了,他們有的彈唱,有的玩牌打麻將,整天都沉浸在歡快的情緒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為民勤一種鄉俗,無論是新婚夫婦,還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賀春節快樂。沒娶過媳婦的必須到舅父母家去,沒有特殊原因不能錯過這一天。
初三是過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禮拜,并把門楣上、倉子上、箱柜上掛的黃錢一律扯下來焚化,叫做“化錢”。意謂先祖來家過年,現在歡送他們回去。緊接著就是“打醋炭”,是在每個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爐中燒上一塊石頭,備好一碗帶油花的陳醋,打醋臺者手端一個大木勺,勺里放著燒紅的石頭,同時在石頭上澆醋,醋遇上石頭,就有濃煙般的熱氣冒起來,彌散整個房間,發出一種酸噴噴的異香。打醋臺的人走向各個房間,各個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頭倒在大門外,據說這些東西驅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災禍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臺的人前腳走,后面的人就跟著把房間、院落打掃一遍,三天的過年就算基本上結束了。
接下來從正月初四各鄉鎮排練的秧歌隊、社火隊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樓院、政府機關之間,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調在文化廣場傾情演出,開著三輪車、小汽車的農村居民進城看戲、看社火成了新時尚,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來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濃濃的元宵節氣氛。龍年元宵佳節準備得非常充分,氛圍營造得格外熱鬧。由縣城東小十字從南向北穿過文化廣場步行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寫著“龍年大吉”的拱形彩門,彩門內一幅巨型的象征中華、祈禱人們萬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龍壁富麗堂皇地矗立著。其次,依次擺放的是“瓜果飄香”長廊、“蟠龍柱”、“龍王治水”、“勁牛”、“花團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兩側對稱布臵“金錢樹”、“蘋果樹”等各種花樹。整體猶如傳統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廂房式對稱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揮下的兩條巨龍正歡快地玩耍“二龍戲珠”游戲。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節,古稱“上元節”也是我國一個普遍的傳統節日,在民勤縣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頭攢動,吃元宵、鬧社火、放煙花、觀燈、猜燈謎、蕩千米等,展現出民勤人民團結奮進、平安和諧、率先發展的時代風采,演奏出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生態良好、經濟發展、上下一心的和諧音符與篇章中結束一年一歲的春節。
調查心得:
通過這次寒假,我想,春節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視,是因為它代表了人們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滿,希望工作順利,前途無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惱和憤懣都將在大家彼此的祝福聲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積聚力量,春節,給了每一個人暢舒胸臆的機會。春節還意味著團圓,在當今親情日漸淡薄的形勢下,春節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體驗家的溫暖。春節也意味著春意融融,春天來了,萬象更新,憂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當春風輕拂楊柳、小河潺潺歌唱時,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光陰流轉之速而增添寬容和大度。春節實在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節日。春節是四季之首,我們的足跡將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開始了一次始發,所以多一點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點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文化習俗調查報告2
(一) 研究目的
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的方法,了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愛國主義精神。 2. 將成果廣而告之,以此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 調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網調查、個別采訪。
(三)調查報告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得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淳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擔負起一種文化的功能:
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
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責任;
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渲泄感情之波,體味生活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蘊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傳統文化的積淀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圓。
年廿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及身體健康,之后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說,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霉氣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凈,據說這樣做便可以消災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意義。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得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過年夜飯之后,長輩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正,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來臨。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著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后,晚輩向長輩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初一不可掃地或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盡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說例如「碎碎(歲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年初二婦女返娘家拜年: 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時候,相傳年初一回娘家,會令娘家變窮,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財神: 話說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神由天界重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并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重臨人間。 年初五開市日: 年初五可將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開鋪,發紅包,以求大家工作順利,而一些過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過回平時的`日子。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發」到尾。
§貼窗花: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掛年畫:寄托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這時“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的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寶貴的傳統文化,并將它傳承下去。
文化習俗調查報告3
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說起春節,有這么一個流傳在民間的故事:傳說,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每當寒冬將至,出來食人,使人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斗中,這種兇惡的猛獸怕火光和響聲,于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在"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燃起熊熊大火,"年"聽到爆竹的響聲,便逃走了。以后,人們開始以"掛紅燈、放爆竹、吃年飯"來慶祝新年。
除夕夜,顧名思義。“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而除夕夜,則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
在這個除舊部新、一年的最后一個夜晚中,人們的講究特別多:首先,貼春聯、門神、福字。春聯的來源:古代稱"桃符"。據說,東漢王充《論衡定鬼篇》中神荼、郁壘二神住在大桃樹上,處理鬼魂。他們把為非作歹的惡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們認為鬼害怕神荼、郁壘,也害怕桃樹。于是每到過年的時候人們總在門口懸掛桃符或桃木人來趨鬼避邪保佑平安。門神畫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說源于神荼、郁壘的神話傳說,古人把二神像掛在門口驅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瓊、尉遲恭看門驅鬼,并把二將畫在宮門上。一源于唐玄宗夢見鐘馗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畫工把鐘馗畫在門上。而福字倒著貼意思是"福到了"。然后,大家歡聚一堂,一起吃餃子或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它諧音"年年高",包含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較強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黃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過,好吃不過餃子。北方人更喜歡的春節食品是餃子。餃子: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經發現過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餃子保存下來。北方人過年,一定要吃餃子。而且春節這一天吃的餃子必須在除夕12點以前包好。餃子好吃,關鍵在于餃子餡,純肉的,純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樣無窮,口味可異。可以根據自己口味任意變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歡吃餃子。在春節所吃的餃子中,有一個包著豆腐餡的。誰吃到豆腐餡的餃子,誰在新的一年里就會發財,人們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餃子里。古人說的好:“爆竹聲中一歲除”,詩中的爆竹,指的就是鞭炮。新年鐘聲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齊鳴,迎接新年到來。那么爆竹怎樣來的呢?這就是一本書中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當時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爆裂發出巨大的聲響,就能嚇跑怪獸與惡鬼,保護全家平安。大約到了唐朝,人們把竹筒里裝上火藥,點燃火藥,發生爆響。后來,人們又用紙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樣的鞭炮了。鞭炮有各種花樣。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進,又發明了煙花。煙花:又稱"禮花","焰火"。它在爆炸時能發出極為絢麗的光芒。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用煙花裝點自己的節日夜空。
在這個晚上,人們徹夜不眠,守候著新一年的到來。全家人團聚一堂,一邊包餃子,一邊等待,耐心的等待。
相信這特殊、而別有意義的傳統文化經過漫長的歲月還會流傳下去。
文化習俗調查報告4
家鄉安徽鳳陽婚嫁習俗變遷的調查報告;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首先,我先詳細敘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結婚時的婚嫁習俗;相親那時婚嫁基本還是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看門頭如若相親時男女雙方看對方都很滿意,媒人便和;定親通過媒人交換“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擇日選擇結婚日期,也稱“看日子”、“看喜期”;下聘又稱“過禮”、“下禮”,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我國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也各不相同,而且即使是同一地區的不同地方風俗雖然大致相同,但也會有細微的差別。在此我以我的家鄉安徽鳳陽婚嫁習俗的變遷為題采訪了我的老姨和姨夫,他們于1997年結婚,是以傳統方式結的婚,對過去婚嫁習俗有很好的了解,在他們生活的這么多年里,又數次幫別人做媒,對當下的`婚嫁習俗以及變遷也有很好的了解。通過采訪可以了解到我的家鄉鳳陽婚嫁習俗的變遷。
首先,我先詳細敘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結婚時的婚嫁習俗。
相親
那時婚嫁基本還是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門當戶對,程序繁瑣。鳳陽縣內各地婚嫁風俗大同小異。一般都是男女雙方先央請媒人各二,稱“四大紅媒”。由媒人介紹,男女雙方見面,稱為相親
看門頭
如若相親時男女雙方看對方都很滿意,媒人便和男方家商量一個好的日子,由媒人帶著女方以及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婆”到男方家吃一頓飯,商量訂婚的日子,俗稱看門頭。飯后,男方要帶著女方上街,給女方買兩套新衣服,男方家也可給女方幾百元見面禮,以圖喜慶。然后由媒人定一個好日子定親,即訂婚。
定親
通過媒人交換“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合口八”。媒人將書寫的男方生辰八字送與女方以合屬相,男方紅帖面書“敬請金諾”四字,如無相克,女方即回“恭允玉音”綠帖,表示正式婚約已成。庚貼由男家保存,至此,男女兩家的婚姻關系正式確立,這就是俗稱的“結發夫妻”。當時訂婚,男方需要準備四樣吃的禮物,有幾十斤豬肉,兩箱酒,兩條魚,六包糕點贈送女方,還有縫紉機,腳踏車,手表,錄音機,照相機作為訂婚禮,俗稱“三轉一響一嘎嘰”。正式婚姻關系確立后,人情之事,相互往來,家長第一次見到未來的婿、媳,都贈送見面禮,皆以錢為主。訂婚后,每逢節日,男方都要帶幾件禮物,如研究雞鴨魚肉等到女方家,同時男方也要把女方接待自己家過節,過節時男方要給女方買幾套新衣服,也要給女方紅包。
擇日
選擇結婚日期,也稱“看日子”、“看喜期”。到結婚的年齡,男方初步擇好迎娶的日期,因禁忌較多,托媒人征求女家意見,經協商后,大約在初步定的日期前一個月,請媒人定下結婚日子。日期一般都選擇二、四、六“雙頭日子”,不用“八”,意在“結結巴巴”不吉利;三十也不用,說是一個月的“盡頭日子”。
下聘
又稱“過禮”、“下禮”,有大禮和小禮之分。首先下的是小禮,又稱同心禮。結婚前一個月,男方準備四折禮,肉,魚,糕點,酒到女方家,通知結婚日期,叫做同心禮。結婚前三天前,男家要備大禮送給女家,大禮多為衣料、衣服、聘金等,衣服數目取雙忌單。大禮一般是是豬半個,要含豬頭和豬尾巴、白酒24瓶、糕點24包、香煙兩條、鯉魚2條、雞2只、大饅頭24個、衣物若干等。女方置嫁妝,婚期送往男家,稱為“陪送”、“陪嫁”。陪嫁品有箱柜、桌椅、衣料、桶、盆、燈、化妝品、日用品等。
迎娶
舊時迎娶多用花轎,男為“帶親”,女稱“出嫁”,伴有民族樂隊和儀仗。貧苦人家的閨女騎毛驢或坐二人抬小轎,或自己走到男家。當時條件已經有很大改善,結婚當日由媒人帶著迎親車隊前往女方家中接新娘,新郎在家等候,車隊基本都是面包車,新娘所乘車為轎車,由兄弟或叔伯背上車前往男家,上車前,車門下放兩條步步糕,新娘踩著糕上車。車隊出發后新娘不能回頭看,否則有窮娘家的說法。新娘母親也要端一碰水潑出門外,意思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同時車隊也將女方陪嫁的被子,桌椅,沙發等隨車拉走。車隊臨近男家門時,繞過一段,俗說“新人不走舊路”。車隊到門前放下,放鞭炮。開車門門后,車門下再放兩條糕,新娘踩著,由新郎背或抱入家中。男家選“全命人”(公婆、丈夫、兒女俱全的人)攙親、布置新房,將紅棗、花生(染紅色)、栗子、錢等撒在新人床上,以求早生、多子、富貴,俗稱“撒床”。送親者宴席后到新房中看望。房中備有茶點。新郎、公婆迎接,送親者托以關照、原諒之辭,名為“瞧房”。送親者離去之后,鄰里親友進入洞房,祝賀取鬧,稱為“鬧房”。鬧房不分輩份老小,俗稱“三天不分大小”。次日,新娘絞去臉上汗毛,以示與未婚女子的區別,稱為“開臉”。上墳祭祖,到宗堂前叩拜,稱為認親。
從相親到結婚,媒人在此間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好處也是很多,單單是在男方家就要吃上八頓飯,俗稱媒八嘴。分別是
1.介紹
2.看門頭
3.訂婚禮
4.定日期
5.下小禮
6.結婚前三天,男方請四大紅媒到男方家吃飯,準備第二天下大禮
7.下大禮當日晚上回男方家吃飯
8.結婚當日。
回門
婚后第三日,新娘回娘家省親,稱為“回門”。與丈夫同往,稱為“雙回門”,娘家以酒宴招待,同時女方家要找和新郎同輩的人同桌吃飯,因為當日新郎新娘要坐在上位,長輩不能坐在下位,所以只能找同輩人陪同吃飯,回門是新娘要提兩包糕點,此糕點在回門期間不能食用,要來回提一個月才能食用。飯后新郎新娘要在日落之前趕回男方家,不能在娘家過夜。回家時女方家要烙兩個油餅,一個咸的,一個甜的給新郎新娘大會給婆婆吃,意思是少說新娘娘家的話。
婚后第六日,娘家要派送親的中男的去男方家接新娘回娘家吃午飯,當晚再送回男方家吃晚飯,不得在娘家過夜,兩包糕點還是要提去再提回來。婚后十二天,女方父親到男方家接女兒回家住兩天,再送回。兩包糕點還是要提去再提回來。
一個月后,娘家來人接回,住滿一個整月,期間新娘給男方家媒人做一雙鞋,稱為“住對月”,俗語有“三天回門六天接,一個月回去住對月”。至此,就算結婚正式完畢。
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普遍好轉,普通百姓逐步走向富裕,時至今日婚娶的習俗大部分保留了原先的婚嫁風俗,但是也有相當多的部分隨之而改變,婚嫁的規格有所提高。下面我將敘述當今家鄉的婚嫁變化。
當今基本沒有媒人介紹,大多都是自由戀愛,男女雙方戀愛后一般都是互見雙方家長后就是直接訂婚。訂婚當日就是男女雙方家長及親戚,比如說男女雙方的叔叔舅舅,姑姑姨姨等大家一起吃一頓飯。雖然現在自由戀愛,沒有媒人,但訂婚當日男女雙方還要象征性的找四個媒人,即四大紅媒到場,以示有保留傳統之意。訂婚當日男方給女方買一枚訂婚戒指,兩套新衣服,男方在給女方一萬零一塊錢,寓意萬里挑一。訂婚沒有以前那么繁瑣了。訂婚之后就是選擇一個吉日結婚,在初步選的結婚日期的前一個月,男方邀請四個象征性的媒人吃一頓飯,以定下結婚日期。之后就是下小禮,基本和以前沒有什么變化,禮物包括半個豬,兩條魚,兩箱酒,六包糕點等,基本和以前一樣,甚至比以前有所簡化。在結婚前三天,男方要給女方家下大禮,男方要給女方家八萬八或者六萬六,男方要給
女方買金銀首飾,新衣服,還要給女方父母買立娘衣等,另外還包括豬,魚,糕點等,以示保留風俗之意,現在大多數人也不太在意這些豬魚等彩禮,下禮時只保留少數,意思一下便可。結婚時和以前差別較大,主要是因為現在經濟條件都較好,婚禮排場比以前好豪華很多。現在結婚時都是新郎親自帶著車隊到女方家接新娘,車隊一般都是奔馳寶馬等豪華轎車,更有保時捷,法拉利等豪車婚車隊,現在婚嫁酒席基本都是在大飯店定的,酒席排場比以前豪華很多。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時要帶半袋米,新娘要坐在米上,新郎跪在搓板上給新娘洗腳,穿襪子,穿鞋,以示婚后要聽女方的話。女方穿上鞋后腳不能著地,由新娘兄弟背上車后,車隊出發去新郎家。
現在婚后三天回門,不必像以前回門那么多規矩。當今的婚禮除了上述不同外,其他基本與以前相差不多,但都有所簡化,不像以前如此繁瑣,規矩繁多。再有就是現在結婚成本比以前高很多。比如女方要看男方有沒有房子啊,車啊,現在家鄉還有一句俗話叫做“一動不動”,一動代表動的,即車,不動代表不能動的,即房子。
總結現在和過去婚嫁習俗的變化,就是婚禮比以前豪華,程序有所簡化,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狀況的改善,生活節奏的加快。
【文化習俗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文化習俗調查報告5篇03-01
家鄉文化習俗調查報告(精選6篇)10-12
習俗調查報告02-04
對中西習俗差異的文化思考12-08
論古人佩玉習俗的文化內涵12-13
文化調查報告04-21
文化調查報告04-21
端午文化習俗的內涵和傳承作文11-16
中國穆斯林民族的割禮習俗與文化認同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