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時間:2024-06-25 18:19:54 登綺 方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通用18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效開展,往往需要預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都部署具體、周密,并有很強可操作性的計劃。方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通用18篇)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1

  一、指導思想

  以《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指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的要求設置新課程,為學生的持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培養目標

  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三、課程結構與課程安排

  本著有利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全面落實義務教育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并為每個學生具有個性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一、二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3節,語文8節,數學4節,體育5節(包括體育活動),音樂2節,美術2節,地方與學校課程2節。每周26課時。

  三、四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2節,語文7節,數學4節,英語2節,體育3節,音樂2節,美術2節,科學2節,綜合實踐活動3節(信息技術1節;綜合實踐與創新活動1節;勞動與技術1節,利用周末、假日開展活動),地方與學校課程3節(含心理健康1節、周會1節和學校開展的具體活動)。每周30課時。

  五、六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3節,語文6節,數學4節,英語2節,體育3節,音樂1.5節,美術1.5節,科學3節,綜合實踐活動3節(信息技術1節;綜合實踐與創新活動1節;勞動與技術1節,利用周末、假日開展活動),地方與學校課程3節(含心理健康1節、周會1節和學校開展的具體活動)。每周30課時。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2

  一、指導思想: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指導,遵循教育發展規律,積極發掘本土人力、物力、文化等教育資源,深化素質教育;確立“健康第一”的發展理念,注重學校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努力發掘具有“鄉土”與“航運”特征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和諧共榮的校本課程體系,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努力踐行“讓每一位孩子快樂生活、健康成長,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辦學理念,為學生的持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設置原則

 。ㄒ唬┤嫘栽瓌t:面向全體學生,優化整合校園素質教育因素,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主體性原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推動學生積極、自主、持久的學習內驅力。

 。ㄈ┳灾餍栽瓌t:根據國家提供的課程科目和課時的'比例,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統籌安排課程計劃,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

  三、課程目標:

 。ㄒ唬┡囵B目標: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會學習、會合作、會健身”能力的,能夠關心社會、關心他人、珍愛生命、并具有較強思維力的和發展潛能的合格畢業生。內涵解讀:會學習,養成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能運用網絡等手段進行自主學習。拓展學習領域,在培養良好的讀寫表達能力的

  基礎上,促進學生學有特長。會合作從小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依存關系;在尊重與維護自己的同時尊重他人;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追求群體共同發展。會健身依托廣播操、鄉土游戲、校園足球以及“體育與健身”課程等資源,每位學生每學期學習不少于2項的健身技能,每天參與鍛煉得的時間不少于1小時;懂得勞逸結合、健康第一等道理,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

  (二)課程目標:以現代課程理論為依據,貫徹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對新課程目標、任務的認識,遵循教育客觀規律,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以科研為手段,實踐新課程理念,探索新課程實施的有效途徑。

  四、實施保障

 。ㄒ唬┩晟平M織機構,明確管理職責:建立有效的組織管理網絡,明確職責,保障學校課程管理的順利進行。

  組 長:

  副組長:

  組 員:

  校長負責有關學校課程的決策問題。中層組織主要負責執行問題;鶎咏M織主要負責具體實施。

  校長室明確各部門在課程執行力上的監管分工。對各部門在課程管理流程進行監管。各部門不定期地向校長室進行課程執行情況匯報,以便校長室能及時了解課程執行過程中的問題不足和亮點經驗。

  教導處(德育處)主(兼)管三類課程的日常管理。根據學生學習和生活規律安排好學校課程計劃,嚴格控制周活動總量和學科教學課時。按照學校課程計劃,編制班級課表,根據師資情況合理安排教師任職任課安排?茖W合理地安排學校作息時間。

 。ǘ┩晟乒芾碇贫,規范常規管理

  1、以教學質量承諾制為契機,加強教學常規的管理,以聚焦課堂為主線,關注教學五環節,落實各環節的達標標準,爭創優質標準。

  2、以校本研修為突破口,開展合作共榮團隊的創建,通過課題引領,主題研究,同伴互助,落實三類課程的實施和開發。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3

  我校嚴格執行國家和省頒布的課程計劃,結合萊西市教體局下發的課程計劃,根據本校實際,按以下方案實施:

  一、課程設置

  學校認真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齊開足開好各門課程,制訂了課程管理的相關制度。每學期初由學校教導處、政教處根據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文件精神擬定課程計劃執行方案、制定總課程表、班級課表和教師課程表,為學期開學工作做好充分準備。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課程體系,認真執行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嚴格按教學大綱教學。規范了品德與生活、綜合實踐活動、科學、地方與學校課程、音體美等學科教學,優化教學過程,著力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指導思想。積極開展教改教研活動,積極組織觀摩課、示范課、研究課。努力上好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為學生素質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有效的內容和空間。

  本學期,我校開設了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地方與學校課程(1)、地方與學校課程(2)、綜合實踐活動(1)、綜合實踐活動(2)音樂、體育、美術。其中地方與學校課程(1)是地方課程,包括安全教育(一、二、三年級開設,教材是《國防教育》)環境教育(四、五年級開設,教材是《藍色家園》),地方與學校課程(2)是學校課程,有國學經典(一到五年級)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包括一年級是《生命與自我》,二年級是《生命與他人》,三年級是《生命與自然》,四五年級是《生命與社會》,綜合實踐活動(2)是微機。所有課程、課時,嚴格按照義務教育課程要求設置,無隨意增減課程和課時現象。重視開展好信息技術、藝術、體育、興趣活動四個領域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課時分配(周)

  一年級:語文(8課時)、數學(5課時)、品德與生活(3課時)、體育(4課時)、音樂(2課時)、美術(2課時)、地方課程(2課時)。

  二年級:語文(8課時)、數學(5課時)、品德與生活(3課時)、體育(4課時)、音樂(2課時)、美術(2課時)、地方課程(2課時)。

  三年級:語文(6課時)、數學(5課時)、品德與社會(2課時)、外語(3課時)、體育(3課時)、音樂(2課時)、美術(2課時)、科學(2課時)、綜合實踐(2課時、信息技術1課時)、地方與學校課程(2課時)。

  三、學校課程管理措施

  (一)加強學習,提高認識。

  課程是指為了實現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而規定的教育內容及其結構、程度和進程,是把教育目標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的橋梁,是培養目標的載體和實現培養目標的手段,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依據。因此,課程設置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新課程設置方案的制訂與實施,對于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認真研究課程設置方案,進一步提高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認識,并以課程改革為契機,深化素質教育的實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二)加強管理,科學設置各類課程。

  嚴格執行新課程設置方案,對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指令性內容按要求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在課程管理上轉變管理思想,研究管理辦法,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充分發揮學校在課程改革實驗中的主體作用,保證足夠的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和開發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時間和空間。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課程改革小組,成員包括教研組長和部分骨干教師。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4

  我校于20xx年秋季與全區中小學一樣全面使用上海市二期課改教材。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兩綱”教育精神和市區上級行政部門和業務部門的要求,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有效推進我校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以不斷提高我校的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一、學校課程實施的指導思想

  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新課程理論為指導,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效率。強調教師的教學行為需要服從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學設計上,側重要學什么?怎樣學?學的效果如何?是否嚴格發揮教學五環節的作用?化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展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以“教會學生學習”為根本,樹立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是認識主體和發展主體的思想,致力于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主體的回歸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和幸福指數,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因,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強調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二、學校課程實施的總體目標

  我校課堂教學改革的.總體目標是:以課標和教材為依據,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廣泛開展以“享受教育”為主題的教學活動,突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構建愉快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既面向全體,又分層實施,注重對學困生的有效幫助。以博愛的精神熏陶人,以博學的追求激勵人,以博樂的心情諧和人,主張立德樹人,樂學創新。

  三、學校課程實施的具體行動

 。ㄒ唬淞⒒镜恼n程理念

  1、圍繞義務教育課程目標,以學生為本,以“享受教育”為主題,培育具有博愛之思想、博學之追求、博樂之心態,營造快樂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學習經歷并獲得學習經驗,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追求教育民主與公平,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長和能力。保障基礎性課程的實施,強調多元性、選擇性的拓展探究課程實施,體現德、智、體、美、勞諸育的統整性與滲透性、以滿足學生主動發展的多樣與和諧的需求。

 。ǘ┲朴喺n程改革的基本目標

  1、遵循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原則,逐步完善學校課程的內容。使課程內容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有機聯系起來,把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2、立足于“自主、合作、體驗、發展”的課堂教學策略和模式的研究,逐步構建并完善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學校課程結構,為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學習提供較為理想的課程環境。

  3、實行多元評價方式,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重激勵促進元素,豐富和完善“享受教育”主題。

  (三)學校課程的基本結構

 。ㄋ模⿲W校課程建設的主要舉措

  1、成立由校長負責之下的課程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

  2、規范和指導教師執行和開發學校課程的程序與管理,加大對教師課程開展能力的培養。

  3、有計劃、有重點研發拓展型課程、基礎型體驗性學習課程和拓展興趣型團隊合作學習課程,為學生提供選擇學習的平臺。

  4、建立學校課程評價制度,強化課程管理,確保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高質量。

  四、學校教學改革的主要舉措

  1、組織學習課程標準,認真組織學校全體教師開展校本教研,用校本教研促進學校教學改革,以教學質量標準為基準,規范日常教學行為。

  2、明確教研組、備課組、骨干教師、一般教師的教學任務。

  3、發揮教師潛能,倡導校本化與個人化相結合的實踐與創新。

  4、加大貫徹教學管理制度的力度,重視學校教育教學評價制度的建設。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5

  一、落實國家三級課程管理的規定

  提高學校課程的整體質量,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地發展,提升教師課程管理意識,開創學校辦學特色。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山東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實施綱要》的精神,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特制訂本方案。

  二、課程設置的原則

  堅持按照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學校實際科學安排課程;堅持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新課程體系的教育功能;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宗旨,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促進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

  根據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將其教育內容全部納入,有利于學生和諧、全面發展;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及認知規律,把課內外、學校與社會聯系起來,把間接的書本知識學習和直接經驗體驗結合起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條件。

  學校課程以靈活性、適應地方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落實國家課程方針并開設校本課程,適應學校辦學方向,開設的活動課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習成為富有個性的過程。新課程不僅為學生共同發展奠定基礎,也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三、課程實施

 。ㄒ唬﹪艺n程

  1、除綜合實踐活動課外,品德與生活(社會)、科學、語文、數學、英語、體育、音樂、美術開全課程,開足課時。學年課時總數和周課時數控制在國家所規定的范圍內。每學年上課時間35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安排傳統活動、運動會等。復習考試時間2周,寒暑假、國家法定節假日共13周。

  2、晨會、班隊活動等每周至少安排一課時,主要進行常規教育,開展少先隊中隊活動,并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由班主任教師自行安排。

  3、因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各門課程已經普遍增加了實踐活動,所以綜合實踐活動同地方和學校課程統籌安排。

  4、一至六年級的體育課,均應貫徹“健康第一”的原則,并在六年級進行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

  5、學校開設英語課,起始年級為三年級。

  6、各門課程均應相應結合本學科特點,有機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環境、健康、國防、安全等教育也應滲透在相應課程中進行。

 。ǘ┑胤秸n程與學校課程

  1、根據國家與省規定,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課時與國家規定的.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型學習、信息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和勞動技術教育)課時統籌安排與綜合使用原則。

  2、地方課程從《山東省地方課程選用指南》中選取《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傳統文化》作為地方課程,從一至六年級全部開設。

  3、因學校現狀不能開設信息技術課,根據傳統教育方針,在三、五年級開設珠算課。珠算課的開設不但能成為數學課的第二課堂,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心智得到良好的開發。

  4、結合教委印制的鄉土教材《我愛冬棗,我愛下洼》,在四年級開展民間傳統文化的學習,包括戲曲、手工等。

  5、國學大師郭沫若曾就寫字要求提出: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要求都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這樣對養成習慣有好處,能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行專斷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但要養成書法家,那是另有一套專門的練習步驟的,不能作為對于中小學生的普遍要求,因此在各年級開設寫字課的基礎上,三、五年級加設毛筆書法課。

  四、制度保障

 。ㄒ唬┠繕斯芾砑叭握n情況安排原則

  1、為促進國家課程方案的實施,落實課程管理,音體美設專職教師同時要求音樂教師每兩周教會學生一首歌,并能做到站隊唱歌放學,每學年至少舉行四次大型文藝活動。體育每周須有班級比賽活動,每學期不少于四次由全體師生參加的體育比賽活動。美術每周舉辦一次學生書畫展覽。音樂、體育教師可根據情況上合堂。

  2、任課教師考試科目備課每周不超過10課時,上課不超過15課時。所上科目備課共計不超過16課時。

  3、為保證地方與學校課程及國家課程非考試科目的實施,盡量跨年級交叉安排教師任課。

  4、為加強低年級數學教學及學生管理使學生盡早養成良好習慣,由四、二年級專任數學教師同時分任一年級兩班班主任,并分任數學課。

  5、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薄弱課程實施領導小組并由校長兼任三、五年級的珠算課、書法課。

  6、每天下午上課前20分鐘為各年級寫字時間。

 。ǘ⑿1窘萄

  為加強各學科課程目標的實施,安排任課教師語文每周一、三,數學每周二、四,其他學科周五開展學習教研、聽評課活動,并由教研組長寫出活動記錄。

 。ㄈ、目標管理

  1、所有科目均須備課并體現書面教案再上課,可參考其他教師已有的教案,但必須體現其使用性。

  2、備課時數以一學期應有課時計算,各種作業布置合計不少于上課時數。但語文、數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其他非考試科目不留書面作業,品德與社會、科學、英語、不留課下書面作業。

  3、以上措施通過教師評估考核實施。

  五、課程計劃實施

  1、學?傉n時數共計270課時,任課教師人均15課時。

  2、附:鳳凰小學教師任課情況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6

  一、指導思想

  以課改為載體,在學校課程開發中,做到以師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特色以及豐富的資源優勢,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讓師生與課改同成長。

  二、學校課程實施的目標

  1、學生發展目標:

  在知識、品質、能力、個性等方面得到和諧、全面、可持續的發展,使學生的發展有更廣闊的空間。

  2、教師發展目標

  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學會創新,成為實踐的研究者,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三、學校課程實施的原則

  1、人本性原則

  人本課程觀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個性為根本出發點,把促進學生各項基本素質全面發展作為課程設計的中心,以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觀為核心內容,在課程選擇使用上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尤其重視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尊重和滿足。

  2、整體性原則

  學校課程的開發要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目標與結構,學校課程的開發,學科課程應得到充分重視,活動課程應成為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潛在的課程資源,重視隱藏在課內外和校園文化中潛在的課程因素及對學生發展的作用,使學生有較廣泛的興趣愛好及特長。

  3、發展性原則

  學校課程開發的發展性原則是針對學校課程的價值而出臺的,課程最大價值在于促進學生成材、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社會發展。學校利用自身資源,構筑有本校特色的適合學生發展的特色課程。

  4、科學性原則

  深入系統地學習與課程改革相關的理論,借鑒外來的有益經驗,結合本校實際,實事求是,以科學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檢查調查研究,科學決策,邊實驗邊總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四、學校課程實施的方法措施

  1、充分調動教師參加課程開發的積極性,體現參與性。

  2、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堅持校本化。

  3、仔細研究《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指導綱要》,保證學校課程開發的方向性與探究性。

  4、制定學校課程開設計劃,將學校課程納入學校課程計劃,教師每學期應根據學校制定的計劃,撰寫教案。

  5、課程的組織形式必須以學生為本,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采用學生喜愛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如表演、競賽、參觀、講故事、游戲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學校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寬松的活動環境,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方式表述,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過程體驗,不能只重活動的結果。

  五、學校課程實施的評價

  1、成立學校課程評價領導小組,具體負責課題的'檢查評價。

  2、對學校課程的評價,應重視過程性評價,旨在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3、各任課教師每學期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評價,評價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興趣需求、學習效果等。

  4、對于參加學校課程開發的教師學校將給予適當的獎勵。

  六、師資培訓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深化,學校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將越來越豐富多樣。在職教師能否適應與承擔新課程的教學任務,已成為提高學校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根據學校在職教師的現狀,特制訂目前師資培訓的計劃與方法。

  1、走出去參加市內外有關單位組織的培訓。

  2、請進來聘請校外有關師資。

  3、自學通過提供書籍、資料、器材,經過一段時間學習,掌握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教學能力。

  七、資源包的開發

  滿足學生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課程的資源包必不可少,因此,要求任課教師進行大量創造性的勞動,以豐富的實踐為基礎,參考有關資料,自己動手開發資源包,學校進行資助,保證學校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八、配套措施

  1、教導處、教研組要積極幫助教師制訂好教學計劃,負責協調安排和組織指導教學計劃的執行。

  2、學校聘請社會有關人員擔任部分課程的教學,邀請教科所領導來校指導工作。

  3、校本課程計入教師工作量,按工作實績進行獎勵。

  4、學校保證課程開展必需的經費、器材等物質條件。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7

  一、評價的背景:

  XX小學校本課程的一個特色以“竹”為主體,開展以“竹文化”為核心的校本課程研究,是弘揚鄉土文化的最基礎的事業,是對“只有本土的,才是最優的”的生動實踐,將協調鄉土文化與學科知識的交融、互滲,整合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的各項資源。本課題的實踐具有開放性和自主性,重視行動和問題解決,以“竹文化”為系列,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為主題,逐步形成學生個性化的、未定的有主體經驗基礎的、長時期學習的,主體可自由判斷的和主體可建構的知識結構。它強調不同學科知識學習的相互配合,以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最終實現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學科課程的相互配合,達到學科交融的、教學優化、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評價的目的:

  XX小學校本課程評價是為了檢驗與考察學生的學及其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檢驗和改革教師的教,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促進教師教學反思,有效促進學生發展。評價中關注課程開發的合理性、科學性、人文性;關注教師課程的設計能力,執行能力;更關注學生“良好的的人文素養、寬厚的知識素養、濃厚的探究欲望、亮麗的愛好特長”等四有培養目標的達成,促進學生自我認識建立自信,發掘潛能,成為具有竹德品質的學生。

  三、評價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校本課程的提出和教學內容設計必須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要體現文化性、地方性,要提高評價的效度和信度。

  2、發展性原則。校本課程開設的根本目的是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更好促進學生潛能的發展,教學內容設計必須明確促進學生發展的課程目標。

  3、適用性原則。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必須與學生身心特點相適應,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一致,要盡量選擇一些學生關心的鄉土文化和地方熱點問題。

  4、操作性原則。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必須注重學生的參與情況,評價方法要簡單可行,可操作性強。

  5、拓展性原則。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的拓展與延伸,要與基礎學科的教學密切相關但又有所超越,決不能成為學科課堂基礎知識教學的變相增加。

  四、評價的內容:

  XX小學校本課程評價體系由三個部分的評價組成:教研組課程方案評價、教師課堂評價、學生學習情況評價。三個評價部分分別在課程質量的三個控制點進行,通過評價對課程實施全程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

  五、評價的方法:

  1、聯系日常生活,進行表現性評價。

  認識個體是在主動地解釋客觀世界,而未知個體是處在不斷發展和改變的過程中的,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新變化,將評價貫穿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而不是孤立于學習活動之外。同時,由于校本課程以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價值取向,因此,教師要多采用表現性評價,提供給學生真實的任務,以全面、真實、深入地再現評價對象發展的特點,使其主動參與評價,而不是消極適應,最終促進每位學生都能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獲得積極的學習經歷和豐富的情感體驗。

  2、記錄過程變化,進行成長性評價。

  給每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能讓學生看到不同時期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成長變化。通過成長記錄袋的建立,展示學生校本課程學習成果,反思自身的變化與成長,記錄學生所付出的努力,顯示令人滿意或不滿意的學習經驗,表明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個性發展。對學生成長記錄袋的評定實行多元主體評價的方式,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對成長記錄袋的評定結果,采用等級評定或使用描述性語言的形式呈現。

  3、結合傳統節日,進行展示性評價。

  學生就如多棱的寶石,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都能發出璀燦的光芒。教師要善于發現并挖掘其優勢,給學生創設自我展示的舞臺,使其獲得自信與成功的體驗,激勵其不斷進步。由于校本課程的豐富多彩,因而可以與傳統的節日慶典相集合,進行展示性評價。使每位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和進行展示的舞臺,使活動充滿生命力。

  4、考查學習水平,進行終結性評價。

  一門課程學習結束后,要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一個全面的考查,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進行終結性的評價。評價的結果采取等級或等第的方式,每門課程的評價結果都將進入學籍檔案并將評價結果向教師、學生、家長及相關人員或社會公布,接受社會對校本課程實施的監督。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8

  校本課程的評價更多地依靠學校進行自覺自律的自我評價,不斷反思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自我批評、自我激勵、自我改進,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順利進行。建立較為規范的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是一所學校成功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一、評價原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建立促進教師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和“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它明確了學生、教師和課程自身是課程評價的價值主體。正如有的學者所說“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有三: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特色形成。”

  二、課程評價標準

  校本課程開設過程中,注意三種評價標準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評價與鼓勵評價相結合。

  (一)學習過程評價:

  在課程開設過程中,以鼓勵性評價、學習習慣形成性評價等定性評價為主,評價標準注重反映學生的個體差異。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意識,評價學生參與信息收集、匯總與交流的能力,評價學生應答問題的能力等等。

  (二)學習結果評價:

  1、能力考核

  學生自主設計小論文。要求學生從自己生活和社會生產中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確定一個研究專題。老師對小論文做出評價,對優秀論文的科學性、地理性、前瞻性、創新性觀點要充分肯定。

  2、知識考核

  學期終結,可以本學期校本課程專題為背景資料,對學生學習做出定量評價。

  三、課程評價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評價包括三個方面:

  1、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重過程,建立發展性的教師評價體系。根據教師積累的各種過程性資料以及成果展示,每學期分別評出優、良等級。

  2、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采用形成性激勵評價方式,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實踐的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尊重和體現學生個體發展。以促進實現自身評價為最終目標。在實踐中,我們主要采用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根據學生的參與程度及活動進程中的表現給予相應的等級。分別是優、良、合格。

  3、對課程評價體系的評價

 。1)對校本課程教材內容的評價要符合學校辦學思想和育人目標為準繩,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體現學生發展的多元化、生動化。

 。2)校本課程評價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3)校本課程評價要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以自評為主,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研究校本課程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不斷提高校本課程的開發水平。

 。4)校本課程的評價要注重周期性對學校課程執行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校本課程不斷革新、不斷適應學校學生學習需求的機制。

  四、校本課程評價的對象:

  評價內容分為“對校本課程開發的情境與目標定位的評價分析、對校本課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評價、對校本課程實施過程(教學過程)的.評價、對校本課程實施效果的評估。

  1、背景評價。背景評價是最基本的評價,包括界定學校的背景,確認課程的服務對象并評估需要,確認滿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診斷需求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判斷目標是否能響應已知的需求。背景評價旨在提供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

  2、輸入評價。這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條件所進行的評價,是對課程實施可行性評估。它涉及的問題主要包括: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各種方案的潛在成本;課程的優勢與劣勢;課程倫理問題;課程資源的可獲得性等問題。

  3、過程評價。這一階段的評價,主要描述課程實施過程,從而確定或者預測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比如:有關活動是否按預定計劃得到實施;是否在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等,從而為課程開發者提供修正課程的有效信息。

  4、成果評價。這一階段的評價主要是測量、解釋和判斷課程的成效。具體的做法是一些與結果有關的各種描述與判斷,把它們與前三個方面的評價聯系起來,對課程的價值與優點作出判斷與解釋。成果評價是質量控制的一種手段,而不只是最終的鑒定。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9

  根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立科學的、有利于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的評價體系,結合中心小學學生綜合性評價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目的

  發展性的教育和評價使實施素質教育中的組成部分。改革現行評價與考試制度,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多元化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使每一個學生通過評價能看到自己在發展中的長處,增強繼續學習的信心,促進學生已有水平上的發展。

  二、評價原則

  1、要突出評價的原則性和綜合性的原則。

  2、要體現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3、要突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4、要體現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評價方案。

  5、評價標準要體現出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特長發展。

  三、評價內容

  評價的內容應全面化,包括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前者包括道德品德、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后者體現在各科課程標準中,各學科的評價要依據學科的《標準》,要考察學生在情感態度、學習方法與技能、學習的行為習慣和思維的創新等方面的變化和進步。

  四、評價方式和工具

  (一)、評價方式應多樣化。

  1、書面檢測、考試。

  2、教師觀察記錄。

 。1)隨機評價(課堂表揚批評、鼓勵+階段性評價+終結評價)

 。2)定性評價+定量評價

  3、學生學習過程的活動與實踐情況記錄(成長卡、爭章手冊)

  4、課堂評價

 。1)隨機評價

 。2)隨機度測試(口試、筆試、作業)

  教師要重視學生在課堂寂的表現,特別是在課堂寂的'收獲,綜合成一次平時成績,記入總分。教師也要注重研究自己的口頭語言、肌體語言、書面語言的評價。

 。ǘ┰u價工具

  1、單元形成性測試卷。

  2、期中、期末形成性測試卷。

  3、家校作業交清單。

  4、學生成長卡。

  5、《雛鷹爭章手冊》

  五、收集數據資料,分析個案。

 。ㄒ唬┦占姆椒

  考試、測試、觀察記錄、家訪記錄、學困生跟蹤評價、填寫成長卡。

 。ǘ┦占臄祿唾Y料

  1、測試、考試成績、實踐成果等。

  2、學生變化純屬發展的有關描述性評價及量表。

  3、學生的書畫作品、優秀習作、評價記錄。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10

  體育課程的評價更多地依靠學校進行自覺自律的自我評價,不斷反思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自我批評、自我激勵、自我改進,保證體育課程開發的健康順利運行。建立較為規范的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是一所學校成功地進行體育課程開發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一、評價原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和“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它明確了學生、教師和課程自身是課程評價的價值主體。正如有的學者所說“體育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有三: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特色形成。”

  二、體育課程評價的內容

  體育課程的評價包括三個方面:

  1、對課程的評價。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評價:一是學生選擇的人數,二是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三是領導與教師聽課后的評價,四是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五是教師采取的授課方式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情況。學校體育課程開發委員會應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研究各應占多大的權重,最后把幾個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考慮,形成對課程開發者的最終評價。

  2、對學生的評價。體育課程中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采取學分制。學分的給定應考慮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不同的學時給不同的分數;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由任課教師綜合考核后給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學習的客觀效果,教師可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考核。三個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學生參與學習的學時量的考核為主,過程與結果為輔,但最終的學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考慮。

  3、對課程評價體系的評價

  1)學校體育課程評價任務由課程實驗研究小組具體承擔。校長擔任課程改革組長,全面負責制定體育課程評價體系。

  2)學校體育課程的評價標準要分學科制訂,科學、合理、細致,具有教育和發展功能。精心設計符合李家小學實際的評價標準,注重教師的年齡結構、學歷水平。

  3)對體育課程教材內容的評價要以符合學校辦學思想和育人目標為準繩,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體現學生發展的多元化、生動化。

  4)體育課程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5)體育課程評價要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以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研究體育課程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不斷提高體育課程的開發水平。

  6)體育課程的評價要注重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體育課程不斷革新、不斷適應學校學生學習需求的機制。

  三、體育課程評價的對象:

  對體育課程開發的情境與目標定位的評價、對體育課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評價、對體育課程實施過程(教學過程)的評價、對體育課程實施效果的評估。

  評價內容分為“對體育課程開發的情境與目標定位的評價分析、對體育課程方案可行性的評價、對體育課程實施過程(教學過程)的'評價、對體育課程實施的效果進行分析評估!蔽覀兯鶓玫脑u價是否科學、合理、全面、有效、可信等。

  1.背景評價。背景評價是最基本的評價,包括界定學校的背景,確認課程的服務對象并評估其需求,確認滿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診斷需求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判斷目標是否能響應已知的需求。背景評價旨在提供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

  2.輸入評價。這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條件所進行的評價,是對課程實施可行性的評估。它涉及的問題主要包括: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各種方案的潛在成本;課程的優勢與劣勢;課程倫理問題;課程資源的可獲得性等問題。

  3.過程評價。這一階段的評價,主要是描述課程實施過程,從而確定或者預測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比如:有關活動是否按預定計劃得到實施;是否在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等,從而為課程開發者提供修正課程的有效信息。

  4.成果評價。這一階段的評價主要是測量、解釋和判斷課程的成效。具體的做法是收集一些與結果有關的各種描述與判斷,把它們與前三個方面的評價聯系起來,對課程的價值與優點作出判斷與解釋。在斯塔弗比爾姆看來,成果評價仍然是質量控制的一種手段,而不只是最終的鑒定。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11

  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評價的目的功能、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響著課程目標的實現,影響著課程功能的落實。我校結合學校實際制定了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評價方案。

  一、對課程的本質和標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1、課程評價標準對于課程評價有很強的指向性,確定課程評價標準,需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具體需要考慮的問題有:

  2、學生與社會都是價值主體,作為評價主體的課程評價者如何綜合考慮學生與社會的需要。

  3、課程評價標準如何既體現學生主體的共同需要又體現學生的個性要求。

  4、學生參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學習程度的大小,是否有一定的興趣。

  5、當評價主體與價值主體不一致時,價值主體的需要只有通過評價主體的意識和理解才能起作用,因此,評價者對價值主體需要的認識、理解,是評價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即使當評價主體與價值主體趨于一致時,主體的真實需要與主體的愿望之間仍會有差距,因而應盡量使愿望與需要保持一致,從而形成主觀價值標準與客觀價值標準的一致性。

  二、評價原則

  1、科學性原則。

  對課程的評價要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提高評價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則。

  評價方法要簡單可行,可操作性強。

  3、素質培養的原則。

  對課程的.評價要注重考察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參與性原則。

  對學生的評價注重學校課程的參與情況,作為學生學分考核的依據。

  5、全面性原則。

  三、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內容。

  地方課程:探索活動(一五年級)

  校本課程:結合我校實際,我們共開發了以下課程作為我們各年級的校本課程。

  一、二年級:小學生道德修養、安全教育、傳統文化。

  三年級:小學生道德修養、環境教育、國學啟蒙、安全教育。

  四年級:小學生道德修養、環境教育、安全教育、傳統文化。

  五、六年級:小學生道德修養、環境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

  四、評價標準與方法:

 。ㄒ唬┑胤秸n程評價內容、標準及方法:

  內容與標準:學習興趣與參與態度、學生認知與技能、學習方法與思維習慣的養成、學習成果等方面(具體參看附表)。

  方法:

  1、學生自評互評,即學生自己的評價和小組成員對伙伴的評價。

  2、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依據學生出勤情況、學習材料準備情況、課堂表現、作業情況等方面的內容給予學生評價。

 。ǘ┬1菊n程評價內容、標準及方法:

  內容與標準:

  校本課程的評價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教師課程方案評價、學生情況的評價。對教師評價內容包括教學計劃、教材、教案等,主要看這些內容是否符合新的課程理念,是否符合“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教學要求。學生情況主要指學生學習興趣與參與態度、學生認知與技能、學習方法與思維習慣的養成、學習成果等方面(具體參看附表)。

  方法:

  1、學生自評互評,即學生自己的評價和小組成員對伙伴的評價。

  2、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依據學生出勤情況、學習材料準備情況、課堂表現、作業情況等方面的內容給予學生評價。

  3、對教師的評價隨學校對教師計劃、備課等檢查進行。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12

  一、評價目的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生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通過形式多樣的全面評價獲得的多源反饋信息而深刻的積極的改進教學,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對學生科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的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探究過程中的文化發展;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評價原則

  激勵性原則:讓學生體驗進步與成功,從而產生進步的動力,要使學生喜歡科學喜歡評價

  發展性原則: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成長。要承認學生有兩種或多種差異,允許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成功和失誤。

  參與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評價的主體,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與反思。

  過程性評價為主的原則:對學生平時參與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態度、情感、合作與交流能力進行評價。

  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原則:評價時間,階段評終評相結合;評價方法,自評組評師評相結合;評價準則,定性描述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三、評價措施

  1、建立學生課堂表現觀察制度

  課堂表現記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科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角度的發展目標進行觀察記錄和評定。通過課堂表現記錄,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關注的就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而且更關注了學生整個科學探究中對知識技能、掌握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采用教師定期量評價的方式,劃分好、較好、一般三個等級,并記錄下學生的課堂精彩表現,最后綜合起來給予總評,給出鼓勵性的評語或者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促進學生發展。

  2、建立小組合作評價制度

  合作評價是指學生的合作學習小組中組評。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都有不同的表現。例如有誰的解決問題思路廣泛,誰的方法最精妙,誰在本次合作中的進步最大,誰的貢獻最多等等。

  3、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是在學期結束時對學生進行的全面評價,包括學業成績、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探究與實踐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主要目標是給學生的學業和其他發展評定成績,提供及時的建設性的成績反饋。

  4、具體幾個方面評價:

  1)、平時表現(由教師評)30%

  A、課堂表現 (10%)

  B、書面作業 (10%)

  C、其它學習態度10%)

  2)、期末考查50%

  A、書面考試(30%或略高)

  B、實踐考試(20%或稍低)

  3)、自評、互評20%

  A、自評(10%)B、互評(10%)

  4)、具體評價要求:

  ①、平時表現(由教師評)30%

  A、課堂表現(10%)

  操作辦法:教師每班準備一份名單類似點名冊。在每次上課時把學生的表現記錄下來,主要看學生回答問題,實驗分析,實驗操作中的表現等,有好的表現就打五角星。不認真行為,就記三角形。期末根據所得五角星和三角形,確定在課堂表現方面的分數。

  B、書面作業(10%)

  操作辦法:根據平時作業的批閱情況記載確定該學生獲得的分數。作業一般是打等級制的,可分派任務給課代表或小組長列表記載。

  C、其它學習態度(10%)

  操作辦法:主要包括教師布置的實驗材料的準備情況,科學課上的.積極性,作業的訂正情況等。根據記載情況給予一定的分數。

 、凇⑵谀┛疾50%

  A、書面考試(30%或略高):具體操作方法應該和以往的考查一樣,主要應提高命題質量。

  B、實踐考試(20%或稍低):由教師出題由學生單獨以實踐操作完成一定的實驗答題,也可采用抽題方式學生分組進行設計和實驗,實驗中的現象分析等情況可以讓學生記錄在紙上,實際是一種實踐和書面相結合的考查方法。

 、、自評、互評20%

  A、自評(10%):

  可以編制問卷讓學生自評,看結果確定學生的分值。主要是列舉本學期學生應做到的一些具體事例,讓學生對照自己做到了哪幾條,再加上最后幾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答。

  B、互評(10%):

  通過小組討論對小組中的成員進行評價是有其合理性的。

  具體操作辦法:自評中的問卷由小組中的成員共同討論,給本小組中的成員進行評定。

 、堋⒆罱K結果的呈現

  把學生三個方面所得的百分數按以下標準轉換成等級。如:90-100為“優”,80-89為“良”,60-79為“及格”,59及以下為“不及格”。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13

  一、指導思想:

  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學校教導處教學工作計劃”為指導,改革考評辦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健康的發展。

  二、考評方法:

  根據本課程要求,結合我校實際,從考查學生的能力入手,采取平時考查與期末考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綜合考評。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基礎知識20%、方法和能力20%、態度習慣、成果展示40%和期末考查20%,根據學生的最終成績評定學生等級,分別用優、良、一般三個等級進行綜合評定。

  三、考評細則:

 。ㄒ唬┗A知識(20%)

  課堂上所教學的內容中,用于解決問題的基礎知識。

 。ǘ┓椒ê湍芰Γ20%)

  主要根據學生平時學習過程中“課堂參與、與人合作”的表現,由教師用“好、較好、有進步”的等級進行評價。

 。ㄈ⿷B度習慣成果展示(40%)

  主要對學生平時的“課前準備、學習的態度、學習的習慣”課堂表現等進行評價。

  (四)期末考查(20%)

  教師根據平時的教學內容選取一部分難易適度的題目,采取筆試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查。以寫字樣本和語文課本為準。

  (五)評獎

  教師根據以上考查結果評選一、二、三等獎,并給予適當獎勵。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14

  一、校本課程的評價原則

  1、科學性原則。

  對課程的評價要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提高評價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則。

  評價方法要簡單可行,可操作性強。

  3、素質培養的原則。

  對課程的評價要注重考察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參與性原則。

  對學生的評價注重校本課程的.參與情況,作為學生學分考核的依據。

  5、全面性原則。

  對教師的評價既要考慮到教師課程目標的實施情況,學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慮到教材的編寫質量。

  二、校本課程的評價內容

  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評價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教師課程方案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

  三、評價方法

  1、對教師開發的課程方案的評價

  教師的課程方案內容包括:校本課程大綱、教學計劃、教材、教案。

  2、對學生的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

  (1)學生上課出勤率評價,計為學時學分(C)。出勤率低于60%無學分,超過90%,計滿分。該項目占學業總成績20%。

  (2)課業完成情況評價,計為課業學分(P)。占學業總成績的40%。包括平時上課聽講、學習態度、作業的完成情況。

  (3)課程結業成績。計為成績學分(K)。占學業總成績的40%。

  學生校本課程學業總成績=C+P+K

 。4)最后按A、B、C、D分四個等級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15

  一、評價原則

  1、科學性原則。對課程的評價要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提高評價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則。評價方法要簡單可行,可操作性強。

  3、發展性原則。對課程的評價要注重考查有利學生可持續發展。

  4、參與性原則。對學生的評價注重校本課程的參與情況。

  5、全面性原則。對教師的評價既要考慮到教師課程目標的實施情況,學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慮到教材的'編寫質量。

  二、評價標準

  選修課程開發本身的復雜性,為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了保證選修課程開發健康順利地進行,除了要對課程開發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外,還要關注課程開發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為加強學校課程管理,規范開發流程與課程實施,定期對選修課程進行評價。包括課程方案評價、課程實施評價、學生學業成績評價三方面。評價的重點主要放在開發流程與課程實施的規范性、有效性上,前者主要通過健全課程評審委員會組織,嚴格工作規范來實現。后者則主要依靠學校對教學常規的監管來達成。

  具體做到以下三點:

  1、定期評價學期《選修課程開發方案》,提出改進建議。

  2、嘗試建立一種全面評定教師課程開發質量的體系。在參照教學規范評價的同時,注重學生對課程質量的評價。

  3、建立多樣化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倡導在學習活動的情景中評價學生,倡導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背景進行個性化評價,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評價借鑒課程評價的cIPP模式(即背景、輸入、過程、成果模式),突出了評價的“改進功能”。制定《選修課程評價標準細則》對選修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同時為后續課程開設與調整以及科學的決策提供相關依據。

  關注以下“四性”對課程進行評價:

  人文性。具有濃郁的家鄉色彩、自我學校特色,融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于一爐,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綜合性。有機地整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以多種學習方式有效地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

  生成性。促使孩子在一系列親身經歷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同時又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下,生成我們的校本課程。

  開放性。以開放的體系、開放的內容、開放的學習形式,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不同程度上有不同的發展。

  實踐性。采用學生活動的方式組織內容,以探究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16

  一、指導思想

  以《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指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的要求設置新課程,為學生的持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培養目標

  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三、課程結構與課程安排

  本著有利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全面落實義務教育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并為每個學生具有個性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一、二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3節,語文8節,數學4節,體育5節(包括體育活動),音樂2節,美術2節,地方與學校課程2節。每周26課時。

  三、四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2節,語文7節,數學4節,英語2節,體育3節,音樂2節,美術2節,科學2節,綜合實踐活動3節(信息技術1節;綜合實踐與創新活動1節;勞動與技術1節,利用周末、假日開展活動),地方與學校課程3節(含心理健康1節、周會1節和學校開展的具體活動)。每周30課時。

  五、六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3節,語文6節,數學4節,英語2節,體育3節,音樂1.5節,美術1.5節,科學3節,綜合實踐活動3節(信息技術1節;綜合實踐與創新活動1節;勞動與技術1節,利用周末、假日開展活動),地方與學校課程3節(含心理健康1節、周會1節和學校開展的具體活動)。每周30課時。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17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地方對基礎教育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的各項要求,促進我校對基礎教育課程的管理與開發,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目標要求

  1、全面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和教學質量,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地方特色,推動課程研究、管理和開發隊伍的建設,提高地方管理與開發課程的能力。

  2、以國家課程管理政策、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為依據,同時要充分反映我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

  3、加強課程改革和建設的整體規劃與部署,嚴格管理和規范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充分利用多種社會力量參與課程的管理與開發。

  三、地方課程開發要體現的基本特征

  1、要體現地域性特征

  地方課程是不同地方根據特定地域或社區社會發展及其對學生發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課程資源設計的課程,因而,在適用范圍上具有鮮明的地方性或區域性。地方課程設計要充分研究地方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挖掘地方資源,體現地域特色。

  2、要體現針對性特征

  從課程目標上看,地方課程是針對地方實際設計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滿足地方或社區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強學生與社會現實和社區發展的聯系,使學生了解社區,接觸社會,關注社會,學會對社會負責,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地方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于克服課程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要充分反映地方或社區發展的現實和要求。

  3、要體現時代性和現實性特征

  從課程內容上看,地方課程不同于國家課程中的學科課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和深刻性及其對學生智力發展的.認知功能,但特別強調內容的時代性和現實性。

  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向學生傳授參與社會生活和社區發展應具有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關于地方或社區的基本知識(如地方或社區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社區結構等等),及參與社區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參與社區研究、社區發展規劃、社區服務等各種公益勞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傊,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體現鮮活的現實性。

  4、要體現探究性和實踐性特征

  地方課程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適應地方或社區發展需要的基本素質。因而,在地方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不應是接受式,而應是探究式、實踐式的。

  四、開發內容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課程要直接反映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有效增強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形成課程的地方特色,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內容要以地方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等的研究為主,形成地方課程或地方課程系列,并具有較強的超前性。

  根據實際,我校地方課程現階段開發的主要內容是邯鄲地區概況,具體有以下內容:

  1、地理位置;2、行政區劃;3、自然資源;4、季節特征;5、風土人情;6、交通運輸;

  7、政治、經濟;8、工業;9、文化、教育;10、商業、科技;11、畜牧、養殖;12、旅游、環保;13、歷史;14、名勝、古跡;15、主要成就

  五、課時安排

  地方課程課時,3-6年級每周1節;根據需要,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打通使用。

  以上課時是根據教育部課程設置要求和我省實際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每學期的總課時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標準。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成立地方課程開發領導組,完善地方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機制,確定地方課程研究專題,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規劃、研究和開發。

  2、要將國家課程的實施與地方課程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盤考慮,統一規劃。

  3、要遵循課程建設的內在規律,防止開發中的盲目性、隨意性、簡單化傾向。

  4、要根據課程的不同類別,建立以書籍、實物、影像、軟件、網絡等為載體的地方課程資源體系。

  5、為了確保地方課程實施的質量,本著“邊培訓、邊實驗、邊研究、邊開發”的原則,縣教育局要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和教學水平。

  6、在地方課程的實施中,要更多地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要始終滲透安全教育。

  7、要充分發揮社區、校教研組的作用,鼓勵有關人員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深入生產生活實際,研究問題,總結經驗,創造性地為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服務。

  8、要處理好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學校課程的關系、課程內容與地方資源的關系、課程學習活動方式中接受與探究的關系以及學生與社會生活的關系等,優化課程結構,切實發揮地方課程的育人功能。

  9、地方課程的實施要強調學生對地方或社區現實問題的研究與思考,將課程內容以主題的形式加以設計,組織學生通過調查研究探討問題,并積極參與社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活動能力。

  10、地方課程的開發要注重了解歷史、關注現實、著眼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縣將逐步擴大地方課程開發的范圍,提高地方課程開發的質量,逐步形成具有我縣特色的地方課程。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 18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與必修課程一起構成學校課程體系。校本課程對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校將依據國家基礎教育方針、國家課程實施計劃、根據學!耙磺袨榱藢W生發展、為了一切學生發展、為了發展一切學生”的育人目標,充分利用學校及教師的資源,認真做好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與實驗。

  一、課程目標

  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使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科學、體驗生活、走向社會,促進學生愛科學、愛自然、愛生活、愛家鄉,進而愛社會、愛祖國等方面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通過實施校本課程,發展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核心的思維能力,轉變學習方式,促進教師教育觀、課程觀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課程結構,結合本地資源,完善和豐富校本課程。

  1、學生層面

  初步學會如何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知道怎樣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并組織實施;會對自然、生活、社會及自我問題進行深度探究;嘗試進行生產勞動,體驗勞動和技術實踐過程;會自主地與活動相關的社會部門與個人聯系,進行表達與交流,并學會自我管理,初步轉變學習方式,體現“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發展”的學生形象和

  “培養人、發展人、完善人”辦學理念,促進學生的多元(差異)發展。

  2、教師層面

  通過對活動的參與、組織、指導和管理,轉變教育觀、課程觀和教學方式,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改善教師知識結構,培養一支“一專多能”型的教師隊伍,促進教師的自身專業化成長。

  3、學校層面

  探索一條符合初中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校本課程開發的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較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課程的設置模式,提升學校的辦學理念、特色品位以及完善課程文化和學校文化。

  二、教學原則

  1.綜合性原則。在活動中,既要對以往所學的各學科知識加以綜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綜合;也要關注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以提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實踐性原則。強調在體驗中獲取知識,在調查、考察、實驗、探究、設計、操作、制作、服務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自主性原則。強調學生自主選擇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方式及指導教師,自己制定活動方案、開展實踐和表達結果。教師的指導應有利于學生自主活動的開展和深化。

  4.開放性原則。強調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在時間安排、主題確定、方法運用、活動操作和成果表達等方面有相當大的靈活性,為學生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廣闊的空間。

  5.過程性原則。關注學生在過程中獲得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表現,關注不斷生成的新的目標和主題,關注實踐活動的方法、態度、體驗、誠信等。

  三、主要措施

  1、組織全體教師學習,動員全體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

  2、制定校本課程開發和管理制度,以規范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管理工作,使校本課程開發納入教師業務考核中。

  3、以教研組為單位確定本科組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

  4、評估學生對校本課程的需求,確定課程開發的重點。

  5、動員全體教師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開設校本課程。

  6、充分發揮校本研訓的'作用,整合各科組教師的特長和優勢共同開發校本課程。

  四、課程結構

  按課程開設的培養目標分為人文素養類、科學素養類、生活技能類、身心素養類、藝術修養類、信息技術類、學科競賽類七大類。

  人文素養類:通過人文文化的學習,提升學生人文文化品質,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培養學生與人合作和進行交流的能力。

  科學素養類:通過各種科技自然活動,培養學生科學思考的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生活技能類:通過生活知識的學習,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提高學生生活的質量。

  身心素質類:通過體育項目和心理健康輔導,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

  藝術修養類:通過藝術活動,陶冶學生情操,增強藝術修養,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審美能力。

  信息技術類:通過學習電腦操作知識,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學習、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學科競賽類:以學科競賽來培養學生進取創新精神,科學探索精神。

  五、選課方法

  學生選課分以下幾步走:

  1、向學生宣傳實施校本課程的意義,激發學生參與校本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2、學校向學生公布校本課程開設科目、指導教師及課程說明等,讓學生自由、自主選擇課程。

  3、先按正常教學班統計學生選課情況,再根據學生第一、第二志愿,學校調整各校本課程科目學習人數,原則上組班不超過50人,低于20人不開班。

  4、視學生選課情況及場地限制,按校本課程課時計劃表,有目的有計劃的實施校本課程。

  六、教學評價

  對校本課程的評價,學校遵循重過程、重應用、重親身體驗、重全員參與原則。

  一要體現評價的過程性。將評價貫穿于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全過程,重點評價教師參與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積極性,評價學生的參與與體會。

  二要注意評價內容的豐富性。根據學生在校本課程中參與程度、學習態度、實踐體驗、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進行全面評價。

  三要注重評價的激勵性。結合學生的活動過程及研究結果進行評價,鼓勵學生發揮特長,施展才能,創設有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組織與學習環境。

  四要強調評價手段的多樣性。評價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書面材料評價與學生口頭評價、活動展示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等方法。

【小學課程實施評價方案】相關文章:

小學課程實施方案08-24

小學課程實施方案09-06

小學合唱課程實施方案09-04

小學課程改革實施方案12-15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_實施方案_03-07

小學課程綱要實施方案(精選11篇)11-07

小學課程實施方案范文(精選20篇)09-27

小學課程實施方案(通用5篇)08-24

小學課程實施方案范文(通用15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