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設計方案(精選5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開展,就需要我們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文書。那么方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設計方案(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設計方案1
一、概述
小學數學一年級
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84、85頁一課時 · 認識時針、分針、整時、大約幾時 · 認識鐘表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2、過程與方法: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基礎上,聯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鐘表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表的經驗,但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也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間觀念差,對鐘表的知識感到陌生。這就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識鐘表的方法,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設計理念:設計本課時力求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整堂課都以學生自主探究和活動為主,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親自體驗,認識鐘表。擬在本課教學中體現以下幾點:
(一)知識呈現生活化:“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新知從生活中自然導出,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二)學生學習自主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認識鐘表面、認識整時刻、判斷大約幾時等,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自主獲得。
(三)學習過程活動化:新課程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方式,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激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與欲望,使學生總能處于一種新奇、興奮、快樂的活動氛圍中,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準備:課件,鐘面模型等。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
什么時候睡)。師:猜猜它是誰?
教師通過猜謎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營造了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氣氛。 2、課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鐘,教師提問:你們喜歡它們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揭示課題:是啊,鐘表不僅外型漂亮,還可以告訴我們時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鐘表的知識。
(二)動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識 1、認識鐘表
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給學生提供觀察與思考,發現與表達的空間,注重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組交流,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教師板書:時針 分針 12個數
2、教學整時
這一環節在教學形式上應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因此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于自己的思維拓展空間。
出示3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表示的是是什么時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時、4時、6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是什么時刻,然后再提問:1時、4時、6時的鐘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針都指著什么數?你能用一句話說說看整時的方法嗎?
小組討論看整時的方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連一連:學生口頭回答鐘面時間,鞏固看整時的方法
說一說:將整時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里,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將鐘表知識與實際生活自然地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大約幾時
出示7時、7時不到和剛過7時三個鐘面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三個鐘面的時間
小結:一個是7時不到,一個是剛過7時,我們把它們都叫做大約7時 師追問:這兩個都是大約7時,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個是7時未到,一個是剛過7時 說一說:讓學生說出鐘面上大約是幾時 (三)鞏固練習
1、畫一畫: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判斷出缺少的是時針還是分針,再借助直尺畫出鐘面上缺少的針,這里還要提醒學生注意畫時針和分針的區別。
2、掌握用上午、下午這些詞語表示時間
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發現、思考、討論有挑戰性的問題,了解時針每天要在鐘面上走兩圈,所以一天要走兩個10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出示兩幅表示10時的圖,讓學生觀察,看能提出什么問題?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兩個都是10時,但不一樣,一個是上午10時,一個是晚上10時。
提問:一天有幾個8時,幾個9時?
3、撥一撥:學生在鐘面上撥出自己起床和睡覺的時間,然后同桌的同學說一說,要求說完整。教學這一環節時,教師順勢教育學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養成按時起床按時睡覺的好習慣。
4、說一說:讓學生說說自己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根據兒童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如幾時起床,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 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對時間的觀念,聯系了學生生活實際,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七、全課小結。
教學內容與
教師的活動
媒體的運用
學生的活動
教師進行邏輯選擇
八、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有效突出了重點,分解了難點;多媒體介入了學生感興趣的鐘面,激起了學生說的欲望。課堂效果顯示學生能較靈活地運用自己小結出的方法進行練習。課后反饋反映出學生通過語言項目的學習,對認識鐘表已經基本理解,包括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大多數學生掌握良好,由練習反饋也可知。
九、幫助和總結
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引導學生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新知,盡可能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優化;同時教師還需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如借助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比較、總結,從而更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小學數學設計方案2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通過對新教材學習,已經初步的適應了新課程的教材特點,并能有一定個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兩個班總的來說,基礎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過,后進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幾個。兩個班的學習習慣都較好,本這個學期的教學重點還是要放在良好聽課習慣的養成上和數學思維能力訓練。另外,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積極教育與引導學生,讓學生逐步愛上數學。
二、教材分析
本期課程內容涉及數學教學內容的各個領域,而且結合教學內容安排了許多體現數學文化的閱讀材料,有助于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具體表現:
“數與代數”領域有3個單元,主要內容包括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學習有余數除法、結合實例和調查,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使學生體驗到“一千”“一萬”有多大結合具體情境,探索計算萬以內加減法及連加、連減及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通過對時、分、秒的學習,初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圖形與幾何”領域有3個單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注重學生動手實踐和積極思考。“方向與位置”借助現實的數學活動,認識并能辨認八個方向,能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認識簡單的路線圖。“測量”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和實際活動,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以及單位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認識圖形”通過生活實景,認識角,能辨認直角、銳角、鈍角;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觀認識平行四邊形。統計與概率方面,學生將初步體驗數據的調查、收集、整理的過程,根據圖表中的一些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統計意識。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確定現象,體驗有些事件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除此之外,還有綜合與實踐活動“數學好玩”。
本期課程內容知識點散、多,難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已具有一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只要在平時的學習中,注重對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養成踏實、細致的學習態度,應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并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三、學習目標
(一)數與代數
1、結合分物活動,探索并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通過具體情境,探索萬以內加減法及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養成對計算結果的大致范圍進行估計的習慣,能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能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結合實例和調查,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使學生體驗到“一千”“一萬”有多大,并能結合實際,對萬以內的數進行估計,了解
其數位順序,會用萬以內的數進行表達和交流,會用詞語或符號來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培養學生的數感。
3、學生通過時、分、秒的學習,初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在實際情景中,認識時、分、秒,初步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進率,能夠準確的讀出鐘面上的時間,并能說出經過的時間。
(二)圖形與幾何
1、借助現實的數學活動,認識八個方向。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能辨認其余七個方向,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認識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說出出發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徑的地方。
2、通過動手操作和實際活動,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以及單位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3、通過生活實景,認識角。能辨認直角、銳角、鈍角。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觀認識平行四邊形。
(三)統計與概率
學生將初步體驗數據的'調查、收集、整理的過程,根據圖表中的一些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統計意識。
四、教學措施:
1、要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不光憑經驗,過去怎樣提,現在也怎樣提;也不能搬課本,凡是課本上的有的內容,都作統一的教學要求,而應該根據教學指導綱要,結合教學進行適當的調整。要防止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2、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數學,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如游戲、講故事、直觀表演、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同時充分利用學具,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多照顧學困生以及思維偏慢等的學生,給其進行查漏補缺,釋疑解難,在平時的生活中多用多練,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的道理,激發學習興趣。
4、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在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學中,結合課后練習的一些帶思考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啟動思維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掌握科學、靈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
5、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系,與家長進行適時溝通,讓家長用正確、適當的方法指導孩子學習。
6、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挖掘各種網上教學資源,用好各種教學媒體,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首先從學習的內容和形式上吸引學生。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敢于提問、善于傾聽、樂于表達的內在品質。
7、繼續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系,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和優生的提拔工作。
小學數學設計方案3
【教學內容】:
版本、章、節
【教材分析】:
1、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
2、本節核心內容的功能和價值(為什么學本節內容),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師生訪談、學生作業或試題分析反饋、問卷調查等是比較有效的學習者分析的測量手段。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主要分析學生現在的認知基礎(包括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要形成本節內容應該要走的認知發展線。
3、學生認知障礙點:學生形成本節課知識時最主要的障礙點。
【設計思路】:
現本節課的教法學法及體現的理念支撐。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進行分析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設計評價方案,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另外,也可以創建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內容、教學理論、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2、反思教學設計的落實情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等,避免空談出現的問題而不思考出現的原因,也不思考解決方案。
3、對教學設計中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尤其是對以前教學方式進行的改進,通過設計教學反饋,實際的改進效果如何。
4、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你會怎樣上?有什么新想法嗎?或當時聽課的老師或者專家對你這節課有什么評價?對你有什么啟發?
小學數學設計方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學重難點
借助豐富的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
四、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著“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么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表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表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表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里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2、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系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么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3、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么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里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四)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表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后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五)作業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小學數學設計方案5
一、教學內容分析
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積單位、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學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不僅是今后學習其它圖形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空間觀念。
二、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在屬小學中年級學段,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本課學習內容安排與呈現都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學生在發展上也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善于形象思維,有的善于邏輯推理,有的善于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所以本課以實驗探究的形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符合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之間的密切關系,理解面積公式的由來,掌握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公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分組實驗這一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認識。并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并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并掌握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教學難點:在操作中探究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五、課前準備:長6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實驗記錄表,實物投影。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面積的知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師:學習面積單位有什么用?
生:測量面積
出示長方形紙板
師:要測量它的面積,你認為用哪個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如何測量它的面積呢?
學生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長方形的面積。
師:用面積單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如測量操場的面積,教室的面積;草地的面積;等等,也用面積單位一個一個去量,那可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要尋找一種更好、更簡便的方法來計算面積。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設計意圖:復習舊知的目的,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把握好教學的起點,抓住生活中的幾個場景,引起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師:請同學們大膽的猜測,長方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系?
(學情預設:根據學生對長方形的認識和理解,可能會出現這幾種情況:和長有關、和寬有關,和長、寬都有關,和周長有關)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知識的欲望,也培養了學生大膽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實踐探究,合作交流
師: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現在就請同學們帶上老師溫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導學提示:
1、 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搭建3個長方形,完成實驗記錄表。
2、 仔細觀察記錄表,你發現了什么?
3、 嘗試用比較規范的數學語言表達實驗過程及實驗結論。
(學情預設:學生在組長的組織下,合理分工,有序地開展實驗)
(設計意圖:創設條件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動中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借助導學提示經過啟發,獨立思考,討論,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叢冢提高認知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組派代表到臺前展示實驗記錄,并發言
(學情預設:各小組介紹搭建的3個長方形的長、寬、面積各是多少,通過三次實驗,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對表達流暢,思路清晰的小組給予表揚)
如:我們組共搭建了3個長方形,第一個長方形的長是3厘米,寬為2厘米,面積是6平方厘米;第二個長方形的長是4厘米,寬是3厘米,面積是12平方厘米;第三個……通過三次實驗,我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
(五)解決問題
1、實踐活動
在我們這間教室里,有很多物體的表面是長方形的,請大家任選一個,先估計它的面積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長和寬,計算出它的面積,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計的和算出的面積是不是較接近。(學生操作活動,并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正確計算出它們的面積)
2、前幾天,老師新換了一個辦公桌,它的長是14分米,寬是8分米,我想給這張辦公桌配一塊玻璃,需要買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題:
這是一塊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來的面積是多少嗎?說說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新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以及數學的價值,既豐富了敘述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另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的表面并不是長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積怎樣求呢?它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的呢?再如三角形,我們怎樣可以知道它的面積呢?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在課后研究)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培養探究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
七、教學反思
1、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在數學新教學價值觀中要求:"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教師改變了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模式,嘗試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貫穿“實驗—發現—驗證”思路,整節課教學過程注重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這也就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充分體現。“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今后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2、學會與人分工合作
本節課通過小組合作,運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開放了獲取新知的整個教學過程。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根據學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將學生異質分組,以學生學習小組為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開展合作學習,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并達成團體目標。由于小組成員各有其職,且職責分明,因此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也可以彌補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小組合作學習又是以個體學習為基礎的,讓不同個性、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
通過自主探究,獲得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后,教者設計了一些應用性練習,如計算學校操場的面積等,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個實際生活問題得以解決,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并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小學數學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活動設計方案06-11
數學課堂導入設計方案10-09
數學跨學科設計方案(精選12篇)06-11
小學主題班會設計方案05-06
小學美術設計方案09-14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方案5篇05-25
小學主題班會設計方案大全10-16
小學畢業晚會設計方案(精選7篇)08-25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方案(通用10篇)04-13
小學班級讀書活動設計方案(精選15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