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數學課堂導入設計方案
為有力保證事情或工作開展的水平質量,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計劃。那要怎么制定科學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課堂導入設計方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課堂導入設計方案1
教學內容:
教材第67頁例6、“做一做”及教材第69頁練習十六第1~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
2.能運用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結論,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數。
3.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及分析推理能力。
重點難點:
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教學準備:
三角形卡片、量角器、直尺。
導學過程
一、復習
1、什么是平角平角是多少度
2、計算角的度數。
3、回憶三角形的相關知識。(出示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二、新知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質疑驗證結論這樣的思維過程,真正整體感知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真正驗證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這樣的教學,將三角形內角和置于平面圖形內角和的大背景中,拓展了三角形內角和的數學知識背景,滲透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識的“橫空出現”。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1、讀學卡的學習目標、任務目標,做到心里有數。
2、揭題:課件演示什么是三角形的內角和。
3、猜想: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4、驗證:
(1)初證:用一副三角板說明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2)質疑:三角板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代表所有三角形。
(3)再證:請按學卡提示,拿出學具,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師巡視)
(4)匯報結論(清楚明白的給小組加優秀10分)
5、結論:修改板書,把“”去掉,寫“是”。
6、追問:把兩塊三角板拼在一起,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說明三角形無論大小它的內角和都是180°(課件演示)
7、看微課感知“偉大的發現”(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自己所做的和帕斯卡發現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過程是一樣的,從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創造力。)
三、知識運用(課件出示練習題,生解答)
1、填空
(1)一個三角形,它的兩個內角度數之和是110 ,第三個內角是( ).
(2)一個直角三角形的一個銳角是50,則另一個銳角是( )。
(3)等邊三角形的3個內角都是( )。
(4)一個等腰三角形,它的一個底角是50,那么它的頂角是( )。
(5)一個等腰三角形的頂角是60,這個三角形也是( )三角形。
2、判斷
(1)一個三角形中最多有兩個直角。 ( )
(2)銳角三角形任意兩個內角的和大于90。 ( )
(3)有一個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邊三角形。 ( )
(4)三角形任意兩個內角的和都大于第三個內角。 ( )
(5)直角三角形中的`兩個銳角的和等于90。 ( )
四、拓展探究
根據所學的知識,你能想辦法求出四邊形、五邊形的內角和嗎
1、小組討論。
2、匯報結果。
3、課件提示幫助理解。
五、自我評價根據學卡要求給自己評出“優”“良好”“合格”。
六、談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獲。
教學反思
今天我講了《三角形內角和》這部分內容,學生其實通過不同途徑已經知道三角形內角和是180°,是不是說這節課的重難點就已經突破了,只要學生能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就算是達到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了呢我想應該好好思考教材背后要傳遞的東西。
任何規律的發現都要經過一個猜測、驗證的過程,不經歷這個探究的過程,學生對于這一內容的認識就不深刻,聰明的孩子還會懷疑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嗎。因此這個結論必須由實踐操作得出結論。所以最終我把本課定為一個實踐探究課。
如何開篇點題,是我這次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讓學生由已知順利轉向對未知的探求,怎樣直接轉向研究三個角的“和”的問題呢因此我只設計了三個簡單的問題然學生快速進入主題。
如何驗證內角和是180°,是我一直比較糾結的環節。由于小學生的知識背景有限,無法利用證明給予嚴格的驗證。只能通過動手操作、空間想象來讓孩子體會,這些都有“實驗”的特點,那么就都會有誤差,其實都無法嚴格的證明。但是這節課我們除了要尊重知識的嚴謹還應該尊重孩子的認知。如果通過剪拼、折疊、想象后,還有的孩子認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值得懷疑的話,這無非也是件好事,說明孩子體會到了這些方法的不嚴謹,同時對知識有一種尊重,對自己的操作結果充滿自信,否則拼個差不多也可以簡單的認同了內角和是180°。
本節課的練習的設置也是努力做到有梯度、有趣味、有拓展。從開始的搶答內角和體會三角形內角和跟大小無關、跟形狀無關,到已知兩個角的度數求第三個角,這些都是鞏固。之后的,求拼接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后,得到的圖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求被剪開的三角形,形成的新圖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這些都是對三角形內角和的一次拓展。讓學生的認知發生沖突,提出挑戰。
給學生一個平臺,她會給你一片精彩。通過動手操作來驗證內角和是否是180°,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就是把3個角剪下來拼一拼,個別人可能會想到折的方法。而這節課上有個小姑娘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她的折法很巧妙,將兩個銳角折過來,剛好拼成一個直角,這個直角和原來三角形已有的直角就重疊在了一起,兩個直角就180°。雖然我知道這樣的方法,但是通過試講,孩子們沒有這樣的表現,我就沒有奢求什么。但是今天的課堂太豐富多元了。這樣的方法都出現了讓我覺得特別值得肯定。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想還是因為我給了他們足夠的時間去思考。當有了空間,孩子才會施展他們的才華。這是我的一大收獲。
前邊驗證時間過多,到練習時間就有些少,特別是求四邊形和六邊形內角和時,給的時間過短,學生沒有充分思維。
總而言之,這次的公開課,給了我一次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在教案設計時,該怎么樣把每一個環節落實到位,怎么樣說好每一句話,預設好每一個環節,在教研中聽取各位教師的點評,讓我有了茅塞頓開的感覺。在此,我衷心感謝數學團隊教師對我中肯的評價,感謝他們對我的直言不諱,無私奉獻自己的想法,讓我在教學中,能夠在一個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與學生共同去探討,去發現,去學習。
數學課堂導入設計方案2
教材分析
《分數乘整數》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這節的內容是在已學整數乘法的意義和分數加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只是這里變成了分數。對今后求幾個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用乘法來解決。注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過整數乘法的意義,約分和分數加法計算。學生可以利用分數加法來推導出分數乘整數時只需把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做分子,分母不變。
學生在剛學習分數乘法時,可能會有時想不到先約分,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加以強調。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
2、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和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3、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
難點: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教學過程
1、讓學生動手做綢花,加深了學生對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用乘法來算。
2、讓學生操作涂彩紙表示綢帶,加強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推算。
3、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認識分數乘法算式,加深理解兩個因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
4、小結。
數學課堂導入設計方案3
數學內容比較抽象,而小學生年紀小,好奇心強,他們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不能以純抽象的方式進行思維。如果教法單一,呆板,就會導致學生處于“老師講,我就聽”的被動活動中,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數學喪失興趣,產生厭煩情緒,如果在教學中能充分注意學生的好奇心,努力創設情境,用老師的情感去感染學生,鼓勵學生,并利用直觀、新穎的教具,組織一些學生喜聞樂見,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課,就能把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思維活動調節到積極狀態,使學生主動地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對知識進行全面鞏固提高,既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又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激發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化靜為動,用鮮明、生動的形象幫助學生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小學生思維特點是從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教學時,要讓學生在鮮明,活動的直觀形象中,視、聽、說、想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建立表象,逐步領悟新知識。利用兒童好奇心強,無意注意占重要地位的特點,通過色彩鮮艷的圖例,生動形象的道具來吸引他們,引導他們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逐步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
例:教學應用題時,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如何使學生理解加法和減法的意義呢?如果單純用靜止的圖,學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改用活動教具就好理解,如以講停車場上原有6輛汽車,又開來4輛或開走4輛為例。先出現汽車場停著6輛汽車,接著邊敘述邊演示,把開來的4輛汽車慢慢向前拉,和原來的6輛合并在一起,老師問:“可以求什么?”“一共有幾輛汽車?”學生很快可算出6+4=10(輛),然后,把開來的4輛車翻轉過來,變成開走的樣子,慢慢向遠處移動,小朋友高興地說:“開走了4輛汽車,還剩6輛汽車。”我追問:“怎樣解答”,學生說:“因為從10里面去掉開走的4輛,所以10-4=6(輛)。”這個活動教具演示,便于提示數量的增減,學生又繞有興趣,從感性上知道了加、減法的'關系。
二、運用學具,組織學生充分參與實際操作活動。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千方百計地創設條件,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器官協調活動,這樣有助于形成穩定的表象,發展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教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時,讓學生按老師要求擺小棒,先擺34根小棒,再在它的下面擺出28根小棒,要求整捆和整捆對齊,單根和單根對齊,教師用活動燈片演示,并啟發:“這些小棒共有多少根。整捆整捆地加有多少單根單根加有多少單根小棒加起來超過10怎么辦”引導學生操作并回答,把新捆的一捆小棒加放在整捆的下面,老師再問:“還剩幾根小棒?就是個位上還剩幾?結合擺的結果在豎式橫線下面個位寫上2。同時強調在加十位上的數時,千萬不要忘了加上個位滿10進上來的“1”,并在豎式的十位上寫上6,這樣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很快地掌握了新知。再如,在數的組成練習中和學生對口令,拍拍手,做各種數字游戲,如練習10的組成,我出卡片8,學生出卡片6,學生出卡片4……這樣,采用多種活潑多樣的活動,學生興趣盎然,而且練習密度大,效率高。
三、設計課堂游戲,讓學生在直接參與的“角色”中學習,低年級兒童很喜歡到臺上來表演,表現自己的能力,根據這一特點,可讓學生進行表演,做游戲,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保持旺盛的精力。
兒童邏輯思維能力較差,要正確理解應用題數量關系有一定的困難如練習題(1)同學們排隊做操,小紅的左邊有5人,右邊有6人,一共多少人?部分學生對于這種數量關系不理解,我聯系實際,以生活問題引入,根據題意分角色表演,讓學生通過語言,動作展示它們的數量關系,而后學生一起討論,找出解決辦法,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更深刻,更靈活獲取知識,有利于發展學生的邏輯思想,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要真心誠意愛護學生,努力提高教學藝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
數學課堂導入設計方案4
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題。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要認識的是分針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及1時與60分的關系,是在學生初步認識整時、半時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掌握本課知識既為下一課學習用1分1分數的方法讀出某一時間做好準備,又為以后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知道1時=60分。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意識。
情感目標: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愉悅,并自覺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4、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理解時、分的進率。
難點:認識每個大格刻度各代表幾分。
教法、學法選擇
1、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把故事、游戲貫穿于各教學環節中,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發揮課件的輔助教學功能,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形象性,賦予抽象的時間概念以鮮活的感性支撐,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合作探究對知識進行遷移、重組,達到認識、理解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的目的。
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設疑導入
1、談話引入:這個學期,數學王國里的兩位小精靈聰聰和明明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上課、做游戲。今天為了準時的和我們見面,他倆特地起個大早,讓我們瞧一瞧,他倆是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出發去學校(課件出示掛鐘,學生讀時間)喲,聰聰和明明可真準時,剛到學校上課鈴就響了。(課件出示P81的主題圖)
2、質疑:面對主題圖,學生發現鐘面上的時間既不是整時,也不是半時,便產生了一種認知上的沖突,他們會根據鐘面猜測、爭辯,急于弄清楚學校是什么時候開始上課的,老師就此點明課題并板書。
這一環節巧妙地從聰聰和明明的作息安排進行認整時、半時的復習,選擇了學生最熟悉的上課情景來導入新課,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進行猜測,在出現不同意見時進行質疑,激起學生想弄懂知識的欲望,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我要學”的沖動。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鐘面刻度
(1)學生觀察學具鐘,小組交流,老師巡視。
(2)匯報、補充,課件演示學生反饋的結果。
(3)討論:時針走多少是1時分針走多少是1分時針走到刻度1上表示什么分針走到刻度1上又表示什么
(4)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每個大格刻度上各經過幾小格每個大格刻度分別表示多少分分針走一圈,一共經過了多少分
(5)課件演示:分針走到刻度1經過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經過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
(6)學生把結果填在P81的鐘面刻度圖上,嘗試用最快的速度記住每個大格刻度各表示幾分。
(7)交流記憶方法。
認識每個大格刻度表示幾分是本節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們還沒有學過乘法口訣,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數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這環節中采用逐層疏理的方式進行教學,先讓學生從靜態的鐘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個小格的新認識、新發現,然后再通過議一議、數一數、算一算,從動態的鐘面上理解分針指在每個大格刻度所表示的意義,為正確讀取時間做好鋪墊。
2、認讀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
(1)釋疑:學校到底什么時候開始上課呢(8時15分)愿意把你認識時間的方法介紹給同學們嗎在小組中互相說一說吧。
(2)指名學生介紹方法,教師進行小結。
(3)(把例1的.3個鐘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學生讀出時間。
(4)學生試用兩種表示方法把黑板上三個鐘面的時間寫在練習本上。
(5)指名學生上黑板寫,其它學生進行評價,找出寫時間時應注意的問題。
(6)游戲:擊鼓傳花。鼓響花傳時間跑,鼓停花停時間停,執花學生讀出課件上鐘面表示的時間。
在這一環節中,由學生自己組織語言介紹認讀時間的方法,既有利于學生間相互學習、優化各種不同的認讀方法,又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試寫時間時,學生參與評價,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學會用贊賞的目光去看待同伴,還由于評價過程留下的深刻印象,使全體學生注意到了準確、整潔、美觀等問題,特別記住了分鐘數不到10,就要在分鐘數的前面加0。而擊鼓傳花的游戲則寓練習于玩樂之中,避免了單純練習的枯燥乏味,更使課堂氣氛瞬間活躍起來。
5、認識時、分的關系
(1)童話故事:老師發現同學們真了不起,不僅有一雙會認時間的慧眼,還有一雙會寫時間的巧手,為此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作為獎勵。你們都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輸得非常不服氣,于是它又約了小烏龜到周圍種著12棵樹的圓形運動上來比賽,大家猜一猜,這一次誰贏了好,讓我們一起到比賽現場看一看。(課件演示在相同時間里,小白兔跑了一圈,小烏龜只跑到第二棵樹下。)其實,在我們今天認識的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也一直在進行著這樣的龜兔賽跑。(龜兔跑場景變成一個鐘面)
(2)小組合作:撥動鬧鐘的分針走一圈,認真觀察時針的變化,探究1時和60分的關系。
(3)課件動態演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的過程,驗證學生的結論。
這一環節用龜兔賽跑的故事再次燃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學生迫切希望能揭開鐘面上“龜兔賽跑”的秘密,通過動手撥一撥終于發現了1時=60分,而課件的生動演示,既驗證了學生的發現,又使學生興趣盎然。
三、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1、老師報時間,學生撥學具鐘。
2、同桌合作,一個同學撥出自己的作息時間,另一個同學讀時間。
通過動手撥一撥,動口說一說,充分調動了眼、手、腦等感官,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還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了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教育。
四、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完成課本P82“做一做”的第1題。
2、游戲:開火車。課件出現火車的畫面,伴著火車聲,全班學生排著隊開火車,火車聲一停,老師提問,學生根據畫面提示回答問題。如“嗚——火車開到哪里去”“火車開到廣州去。”“開到廣州是幾時”“開到廣州是11時20分。”
新課標要求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在這一環節中,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開火車的游戲,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師生共同參與的游戲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五、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1)實踐作業x年10月12日早上9時,一個令所有中國人驕傲與自豪的時刻,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勝利升空。現在讓我們一起回顧這激動人心的場面吧。(播放神州發射的資料影片)我們的神州在太空上遨游了幾天后,安全著陸的那一刻也牽動著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心,你們知道它是什么時候返回著陸嗎請上網查找它著陸的準確時間,設計一個漂亮的鐘面,把這個時間表示出來,下節數學課我們將用這些作品辦一個鐘表展覽,好嗎
課后實踐作業充滿挑戰性與創造性,由于神六返回著陸的時間是4時33分,又一次造成了學生的認知沖突,為了完成作業,學生必須自覺地運用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去探究新知,學生思維的翅膀才會愈張愈開、越飛越高。
整一節課,我盡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勵他們去猜想、概括,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出色的發現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樂的創造者。
數學課堂導入設計方案5
教學內容:新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教學《分物游戲》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義,會用畫圖(連一連、圈一圈)或語言表述平均分的過程與結果。
3.經歷與同學討論、交流平均分物的過程,體會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教學難點:經歷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
教具學具:小棒、圓片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邀請了很多好朋友還準備了豐盛的食物,讓大家和他一起過生日,你們瞧(出示動物圖片)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活動一:分桃子
(1)學生邊動手分一分,邊說一說分的過程。
(2)全班匯報交流。
2、活動二:分蘿卜
學生幫小兔子分蘿卜,討論說說怎么分。
讓學生動手擺一擺,老師提具體要求。
組織學生交流分法。
④小結。
3、活動三:分骨頭
(1)幫小狗分骨頭,討論分法。
(2)小組合作分一分。
(3)匯報:老師用磁鐵板演分的過程。
4、活動四:畫圖記錄分骨頭的過程
師:老師發現每次分都得用小棒很麻煩,想想有什么好的辦法嗎?
(1)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分的過程。
(2)學生匯報畫的`方法。
小結:小熊很感謝大家為它解決的難題,表揚大家都很聰明。
三、鞏固練習,再次感知
四、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平均分”,請你們回去之后,找找看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平均分”,下節課我們再來說一說。
教學反思:本節課是第七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一課時,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并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結果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我設計了以小熊過生日進行分物串聯整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體驗感知平均分。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建構,師生、生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實現了由不知到知,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課堂上,能夠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但本節課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例如,只顧慮教學環節的展開,忽略了課堂上對學生適時的評價,過渡性語言還不夠提煉,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總之,今后還需要不斷的學習,努力鉆研教材,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
數學課堂導入設計方案6
活動準備:
1、教具:大象5只、香蕉5根、小狗4只,骨頭4根,小貓3只,小魚3條,青蛙5只,荷花5朵,標記圖一張。
2、學具:幼兒用書33、34頁。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1)、依樣接放,交替排序。
出示標記圖和4只交替排序的大象和小狗,引導幼兒觀察大象和小狗的排列規律,說說:圖上有什么?它們是怎樣排隊的?
出示2只大象和2只小狗,引導幼兒幫它們排隊,請個別幼兒來操作,邊排邊說:一只大象排在小狗的后面,一只小狗排在大象的后面……最后,從前往后說一說:它們是怎樣排隊的?
(2)對應匹配食物。
出示香蕉和骨頭圖片,讓幼兒看圖說說:這里有什么?誰來把它們送給大象和小狗,邊送邊說:××,我送你一根什么,…
請個別幼兒在黑板上操作,學習正確運用量詞。
2、操作活動。
(1)、第一、二、三組。
排序匹配活動。
觀察標記圖上的動物,學習依樣接著擺放動物,再對應匹配食物,鼓勵幼兒邊操作邊說。
(2)、第四、五、六組。
依樣排序。
觀察標記圖上的圖片,請你依樣排列。
觀察實物數量,畫出相應數量的短線或小圈,記錄實物數量。
3、活動評價。
4、展示幼兒活動材料,請幼兒說說他市怎樣排卡片的,體驗有規律的序列。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小瓢蟲(3以內的數)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手口一致的數3以內的數
2、學習按數量分類
3、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1個斑點、2個斑點、3個斑點的紙制瓢蟲若干
2、樹葉3片,兒歌《小瓢蟲》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師幼共同玩手指游戲“小瓢蟲”
師:小朋友,你們看我這里是什么?(瓢蟲)今天我是瓢蟲媽媽,你們就是瓢蟲寶寶,瓢蟲最喜歡吃害蟲啦!我們一起去抓害蟲吧!
小瓢蟲,小瓢蟲(上下彎曲手指)
爬來爬去的小瓢蟲(五指作爬行狀)
緊緊追上大害蟲(加快爬行速度)
一口把它吃干凈(停下做吃狀)
二、利用圖片練習手口一致的數3以內的數
1、觀察瓢蟲的外型特征,確立對斑點的認識
師“寶寶們,累了吧!好,我們坐在小椅子上休息一下”
(出示瓢蟲紙)師:咦?一些瓢蟲寶寶真頑皮,跑到這里來了,看看這些瓢蟲寶寶它們一樣嗎?什么地方不一樣?(斑點不一樣)
2、通過數瓢蟲身上的斑點,學習數數1、2、3
(1)老師指著1只瓢蟲,提問:瓢蟲寶寶的'背上有幾個斑點?(1個)
請個別幼兒上前來手口一致的點數1,并齊聲說1。
(2)指有2個斑點的瓢蟲讓幼兒來手口一致數2,并齊聲數1、2,那共有幾個斑點?(2個);
(3)指有3個斑點的瓢蟲讓幼兒來數一數,也齊聲數1、2、3,那共有幾個斑點?(3個)
三、利用游戲,培養幼兒按數量分類的能力
1、數斑點
(1)現在媽媽請寶寶們看看自己身上有幾個斑點?拿下來,伸出手指數一數,數的時候,請你一邊數一邊說。
(2)幼兒數一數,教師巡回指導
(3)請個別幼兒拿著瓢蟲上來數一數,說一說,學說一句話“我身上有幾個斑點?”
2、送瓢蟲寶寶回家
(1)讓幼兒把不同斑點的瓢蟲寶寶放到相應圓點的樹葉上
師“寶寶們,天黑了,該回家了,那你們的家在哪里呢?(出示樹葉)。噢!原來在這里,這些樹葉是瓢蟲寶寶的家。它們一樣嗎?哪里不一樣?(圓點不一樣),那1個斑點的瓢蟲哪個是它的家呢?(一個點的樹葉),老師示范(也可以有意擺錯了,讓幼兒來糾正)。2個斑點的家呢?(幼兒上前擺放)3個斑點的家呢?(幼兒上前擺放)好,現在哪些瓢蟲可以到1個圓點的樹葉家里?(請幼兒上來送)2個斑點的呢?3個斑點的呢?
(2)集體驗證。
四、幼兒操作
師:瓢蟲寶寶都送回了家,你們高興不高興?噢,你們真棒!好,現在啊,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那兒也有一些小動物們想回家,它們希望我們小五的小朋友們送它們回家,你們樂意嗎?請你和爸爸媽媽一起送它們回家吧。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圖形分類(數學)
一、活動目標能把大小(顏色)相同的圖形歸在一起,并能表達分類標準。
二、重點與難點能大膽表達分類標準。即分類后能說出是按顏色或大小分類的。
三、材料及環境創設積木、雪花片、木珠,幾何圖形等。
四、設計思路分類活動屬于數前教育的內容,主要是為幼兒以后理解數概念作心理準備。如幼兒理解數的實際意義,需要對某數所表示的物體的數目進行抽象,而抽象的基礎是能夠排除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的干擾。這種能力是在分類活動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小班進行分類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通過對各種材料的操作擺弄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讓幼兒表達分類標準是小班幼兒開展分類活動的重點難點。這是一因為幼兒的概括能力比較差,同時語文表達能力也比較弱。因此,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指導語給幼兒適當的提示,還可以采用放標記的方法讓幼兒先把想法表示出來,然后再學習用語言說明分類標準。
五、活動流程操作經驗――討論歸納――復習鞏固操作體驗在活動區中提供操作材料,讓幼兒通過操作擺弄,積累有關物體的顏色,大小等特征的感性經驗。
(1)分雪花片。材料:大小、顏色不同的雪花片,每種顏色的雪花片4-5片。指導語:請你把顏色相同的雪花片放在一起。
(2)分積木材料: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圓柱體積木各不相同4-5塊,每種形體的積木放在一起。指導語:請你把形狀相同的積木放在一起。
(3)分木珠材料:四種形狀不同的木珠,每種4―5個,顏色不同。指導語:請你把形狀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或:請你把顏色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
(4)分玩具材料:積木、木珠、雪花片。指導語:請你把顏色相同的玩具放在一起。
2、討論歸納經過分組討論幫助幼兒提出和轉換分類標準。
(1)給每個幼兒一些不同顏色的,幾何圖形,每種都有大和小兩種。指導語:請你們把這些圖形放在兩個盒子里,每個盒子里要放入一樣的圖形。請幼兒介紹自己的分類結果。并證明為什么把這些圖形放在一起。或者可以請其他幼兒猜猜他是按什么標準分類的。
(2)給幼兒再次分類指導語:剛才你們是按圖形的顏色(大小)分的,現在你們再用別的方法分一次。
(3)給幼兒兩盒雪花片,每盒里都有大小,顏色不同的雪花片,四個空盒子。請幼兒給兩盒雪花片分別進行分類,兩次要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分完后用標記(大)、(小)表示。然后再讓幼兒證明分類標準。說明標記應在課前先讓幼兒認識。
4、復習鞏固在活動中投資其他材料,并增加每種材料的數量,繼續讓幼兒操作,學習分類。
【數學課堂導入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數學跨學科設計方案(精選12篇)06-11
小學數學課堂德育滲透總結09-13
數學翻轉課堂心得體會10-16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調研報告05-21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方案5篇05-25
初中數學課課堂總結(通用14篇)10-28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通用8篇)06-27
中學數學新課堂教學心得體會09-07
設計方案[經典]05-11
(經典)設計方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