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漁業報:四川 重慶漁業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
中國漁業報:四川 重慶漁業調研報告
一、兩地漁業基本情況
四川省和重慶市都是我國西部地區的漁業大省(市),2005年水產品總產量分別居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的第二位、第三位。
四川省境內水域面積廣闊,水庫、湖泊眾多,水域總面積896萬畝,宜漁水面達358.5萬畝,宜魚稻田面積近1000萬畝。全省魚類資源豐富,是長江主要的魚類棲息地,主要經濟魚類有50余種,特有魚類30余種,有中華鱘、胭脂魚、大鯢等55種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2005年,四川全省水產養殖面積達301.35萬畝,水產品產量98.25萬噸,水產業實現農民年人均增收29.69元,分別比“九五”末增長32.36%、91.48%、197%。在常規養殖品種穩定發展的同時,名優水產品養殖得到快速發展,產量比重已上升到35%。水產品加工、休閑漁業、水產流通和漁藥漁飼料工業等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重慶市境內有河流223萬畝,池塘49.24萬畝,建成后的三峽水庫水面達140萬畝,其他水庫35.25萬畝,宜漁稻田400多萬畝。轄區內地下冷、熱水資源極為豐富,水生野生動植物及魚類資源豐富。2005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達104.72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25.06萬噸,分別比“九五”末增長23.6%、25%。漁業經濟總產值36.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7%。
今年1月~9月,四川省水產品總產量76.17萬噸,同比增長9.14%;漁業經濟總產值116.25億元,同比增長12.05%。預計全年水產品總產量將突破百萬噸,比上年增長7%左右;漁業經濟總產值可望達155億元,比上年增長12%;實現農民人均增收25元以上。重慶市由于遭受特大旱災損失較大,1月~9月水產品總產量為17.3萬噸,同比增長1.4%,增速減緩。預計全年水產品總產量約為22.5萬噸,同比下降10%左右。
二、主要措施與特點
四川省和重慶市漁業主管部門按照省市黨委、政府確定的發展思路,分別提出了“努力構建西部漁業強省”和“漁業發展新階段”的目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進漁業“轉變、拓展、提升”戰略和增長方式轉變行動,促進漁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特點:
一是爭取和落實惠漁政策有新突破。四川省在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中明確要求,優化種養結構,加快發展畜牧業和水產業。省水利廳及時召開全省水產工作會議,落實目標任務和工作措施。省財政安排專門經費,用于水產良種補貼和技術培訓,并建立水產科研創新機制,開展水產育種攻關,有力地帶動了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重慶市農業局和財政局聯合制定了《漁業規模化養殖補助(試行)辦法》,集中運用農發資金,對規模化養殖給予補助,引導和推動規模化養殖發展,受到漁民群眾的廣泛歡迎。
二是開辟漁業投入渠道有新進展。重慶市利用本地資源特色優勢,吸引資金開發名優特色水產品養殖,黃顙魚、翹嘴紅等逐步形成規模化經營,觀賞魚養殖已發展成為打造郊區特色農業的重要產業。四川省利用中西部結合帶的地緣優勢,積極引進資金建設大型水產品批發市場,發展水產品加工和流通業,預計全省今年的投入將超過10億元。許多養殖戶也加大投入擴大生產,推動了水產養殖業的持續發展。一些丘陵地區結合冬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施稻魚輪作,成為新的漁業經濟增長點。
三是建設生態漁業有新思路。保護生態環境是發展西部漁業的基本要求。兩省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積極發展漁業生產的同時,切實加強生態保護工作。重慶市抓住三峽工程建設水面大量增加的機遇,積極探索并科學規劃三峽水庫漁業的發展思路與措施,努力實現發展漁業生產促進庫區移民增收和保護水庫生態環境的協調并舉。同時,為減輕工程建設對長江漁業資源造成的不利影響,建立了水產原良種場,儲藏、研究和保護長江特有魚類資源,并積極開展漁業資源和環境監測,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切實保護三峽生態環境,實行開發與保護并重。四川省結合地方實際和轉變增長方式行動,從今年開始逐步取締施肥養魚,并積極推行環境友好的健康養殖方式,建設生態漁業,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域資源。
【中國漁業報:四川 重慶漁業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調研報告05-22
解放思想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08-01
飲品調研報告08-23
裝潢調研報告10-29
有機調研報告06-16
調研報告(熱門)06-17
回鄉調研報告06-19
銀行調研報告06-21
行業調研報告06-24
物流調研報告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