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重讀出師表

時間:2023-05-07 10:20:19 作文指導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重讀出師表

閑來無事,練字抄寫出師表,感慨頗多,記錄一下。首先說說該死的web服務器,以前聽馬士兵感慨java編譯速度,這次是當真領教了。當年編譯C程序,寫程序一小時,編譯幾秒鐘;現在,編寫java兩分鐘,編譯20分鐘——無聊啊!web三層架構真是犧牲自己幸福別人啊,所有的系統集成的痛苦都是程序員,還有架構師承擔了。很多時候問題都是很愚蠢的jar包,配置等問題,生產率奇低……

  扯回來,說出師表。出師表中學就學過背過了,但是這次抄才發現,當年根本沒理解。印象很深的是,記得以前讀了一個說諸葛亮(相權)和劉禪(皇權)斗爭的分析文章專門講到了出師表,說出師表里面頻繁提到“先帝”,以此來說,諸葛亮以先帝壓劉禪,有點扯虎皮當大旗。俺當時還頗為信服,現在再讀,才發現這個觀點也對也不對。出師表結構精巧,深入淺出,思想深邃,太厲害了。把俺現在讀后感記錄一下:

重讀出師表

  一、文章結構

  出師表是以蜀國的治理和戰略為核心展開的,結構清晰嚴謹。首先,出師表講述了當前形勢,從文武兩個方面說明了蜀國的戰略以及安排。然后一個段落總結了諸葛亮心中的蜀國最關鍵的問題。第二大部分(當年是背誦部分),諸葛亮具體就北伐進行了論述,講了個人的簡歷,最后鄰表涕零,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二、蜀漢的戰略和對劉禪的期望

  諸葛亮對蜀國治理的戰略,以及對劉禪的期望體現在頭兩段以及過渡段落中: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確是經常提到先帝。不過呢,我認為諸葛亮提先帝的主要意思是:“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和“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轉換一下,也就是說,蜀漢立國根本就是大漢正統,是祖宗(更具體說就是劉備)的識人之明——后面反復提到這一點。

  蜀漢的戰略是什么?

  首先一切以先帝為核心,因為先帝既是漢統的延續,也是一個有識人之明的英雄。在主少國疑的今天(“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必須高舉先帝的大旗才能安定人心,確保蜀漢平穩過渡(因為大家都是“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維持先帝的戰略,保持先帝的用人戰略和全部班子,復興漢室(因為“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皇帝最重要的工作是用人的選擇——這也是先帝最強的地方,蜀漢的存在就是證明。皇帝的工作就是知人善任,選擇賢臣充任要職(“侍中、尚書、長史、參軍”),讓他們依照先帝的制度放手工作(因為“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二、蜀漢戰略的實施

  如何達到蜀漢的戰略目的(繼承先帝遺志,復興漢室)呢?具體的方案和重點有:

  蜀漢首重人才戰略,要確保“親君子,遠小人”。更具體點說,就是關鍵位置的人選要適宜,包括侍中侍郎,都督;還有俺諸葛亮,以及營中的長史參軍。可以看出,蜀漢什么職位重要,誰被認為是人才,諸葛亮都有論及。益州地狹民窮,割據勢力當不得(長期必然完蛋),必須要北伐光復漢室。只有占有大義的名分,蜀漢政權才能生存,只有奪取中原,蜀漢才能延續(那就是又一個漢朝),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相權和皇權的劃分:皇帝要開張圣聽,不能妄自菲薄,起到居中調度人才,激勵士氣的作用;而諸葛亮則負責掌兵,專心北伐(“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三、諸葛亮北伐的許諾

  具體到出師這件事(戰略實施的關鍵環節),諸葛亮也是有承諾的。除了“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更重要的,還有諸葛亮對皇帝的尊重和愛護。俺感覺,諸葛亮的確沒有像曹操司馬懿一樣權傾朝野,恰恰相反,他激勵皇帝不要妄自菲薄——別什么都“我資歷淺,你們看著辦”,而是要根據先帝遺志勇敢的自作主張(“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當然啦,這里要說明,究竟什么是先帝遺志,這就是扯不清楚的事了。那咋辦呢?根據先帝的知人之明,郭攸之、費祎、董允還有諸葛亮輔政——解釋權歸他們所有,直到皇帝真的懂事了

  

  

  四、蜀漢人才選拔

  看得出,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劉備,都是把人才的使用放在第一位的。可是,另一方面,蜀漢最后人才凋敝也是事實。內政方面不用說了,軍事上都是廖化為先鋒的局面。這一點俺想不明白怎么造成的。但從出師表看,可能的解釋有:蜀漢人才選拔有問題(漢察舉是有問題);本地人才和劉備帶來的外地人才的過渡(本質也是人才選拔問題,東吳處理的很好);既然一定要北伐,蜀漢的經濟和軍事長期消耗,沒法培養人才(辦學校要老師,要錢,要時間)。

  為啥涅?因為出師表針對北伐問題,進行了人員安排的論證——為什么諸葛亮能做北伐軍最高長官。請看諸葛亮同志簡歷

  

  

  諸葛亮是先帝選出來的(“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和“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諸葛亮有實踐經驗(“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和“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征南打贏了)。

  所以,看來蜀漢也是察舉制,先帝信任誰,然后這個人推薦誰(比如馬謖),然后被推薦人又推薦誰……這樣的話,本地人才參與政事的可能性就小。本來吧,看重實際效果是好事,可是蜀漢法律精嚴,人才就沒什么鍛煉的機會,比如馬謖同學,實踐檢驗失敗一次就丟了腦袋,呵呵。在長期戰爭的情況下,人才損失速度大于選拔速度——而離開這兩條(前面的人都死了,剩下的都沒經驗,選誰?)蜀漢可能就開始胡選了

  

  。

  從這點看,蜀漢人才凋敝也可以得到解釋。不過是真是假要繼續找文獻確認了

  五、總結

  總結起來,這一次重讀出師表才發現出師表的優美,當年背誦純屬是胡扯。。。出師表真心是一篇好文章。

  另一方面順帶就韓寒同學文章中隨手引用二十四史等書發表一下看法。從俺這次經歷來看,讀過(哪怕像出師表這種背誦文章)是很難精準的理解的。能夠熟練應用一般都是不知道讀過多少遍的書。熟練引用二十四史,從時間上看,韓寒同學當年的確做不到。

  

  

【重讀出師表】相關文章:

重讀父親作文03-19

重讀上帝04-27

重讀奧康04-27

重讀否定命題05-01

重讀戊戌變法05-01

重讀冰心,感受母愛05-01

重讀于丹《論語》心得04-25

經典重讀作文450字04-30

重讀《嚴父》的作文650字05-01

重讀蘇格拉底之死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