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觀后感15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音樂之聲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音樂之聲觀后感1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么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么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xiàn)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后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并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后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后,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fā)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后為了捍衛(wèi)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zhí)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zhí)著,對感情的執(zhí)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音樂之聲觀后感2
這個星期我們所看的一部電影是一部叫做《音樂之聲》的電影,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部老片子,是一部外國電影。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愛唱歌的修女的家庭教師經歷,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這位修女的名字叫做瑪利亞,瑪利亞在很多修女的眼中可以說是一個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做什么事都遲到。修女院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就把瑪利亞調出去做家庭教師,瑪利亞當然不情愿,所以一路上都好害怕,但是她不停的鼓勵自己,可是當她到達她所教的地點后,她的自信蕩然無存,因為,她要教的人是一位上校的孩子,她小心翼翼地走進去,她誤打誤撞來到了一間沒人的屋子里,她四處張望著,突然,一個管家出現(xiàn)在她面前,管家將她請了出來。上校出現(xiàn)了,他認真仔細地打量著瑪利亞,接著,上校一拿出一個哨子,他吹響了哨子,緊接著,有七個孩子依次從樓上跑下來,并且按順序站好。
瑪利亞看著他們,感到有些高興,因為她開始喜歡上這些孩子們了。漸漸的,瑪利亞開始適應這里的生活環(huán)境,并且開始教學,因為瑪利亞愛好音樂,所以她教的就是音樂,她帶領孩子們學起了音樂。首先,她將這七個孩子分成了不同的七個音階,從小到大排列,分完了以后,她就教他們唱歌。我說過,瑪利亞是一個超脫世俗的人,她不會像別人教音樂一樣,把孩子關在家里,她整天帶著孩子們出去體驗生活,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習。但是,這讓那位上校很不高興,因為這讓他丟盡了臉面,上校的孩子,盡然和一個教師整天在外面瘋玩,這能不讓他丟臉嗎。
終于,上校這次爆發(fā)了,瑪利亞這次帶著孩子們在湖里劃船,看見上校來了,興奮的向他招手,結果船翻了,他們掉進了水里,當他們從水里游上來時,上校已經忍耐到極點了,上校一氣之下,說要將瑪利亞解雇,瑪利亞尤為震驚,她感到失望極了。就在這時,上校聽到了從家里傳來的歌聲,上校停止了對瑪利亞的訓斥,開始追尋歌聲的來源,他疾步走回家,看見他的孩子們正在唱歌,他感到非常的'欣慰,就問是誰教他們的,上校的妻子將頭一撇,朝著瑪利亞的方向望去,上校立刻明白了,連忙跑過去向她道歉,并且要求她留下來,瑪利亞很高興她能留下來,但是,這時的上校夫人可吃醋了,因為,她不能忍受他的丈夫和另一個女的那么親近。
在這以后,瑪利亞還讓上校的孩子進行了木偶劇表演,等等一系列活動。我們的電影就放到這里,老師告訴我們,最后瑪利亞和上校結了婚,而且還進行了一次逃亡之旅。看完這部電影,我知道了,沒有你做不到的事,只有你想不到的!
音樂之聲觀后感3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長,成人有成人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世界,有如瑪麗亞熱情奔放,對音樂和大自然的愛好與執(zhí)著,有如對自己國家的忠誠與信仰,亦然,孩子們也有著自己的思維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與理想,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掌聲和認可。
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著名的電影,歡快的音樂,平凡的生活,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zhí)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zhí)著,對感情的執(zhí)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愿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
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游、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于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后,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電影的結尾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雪絨花,雪絨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家庭對音樂的熱愛讓我感動。里面美麗動聽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它沒有國界,不分種族。其中我最喜歡的歌曲是雪絨花。它出現(xiàn)在整個影片的最后,在敵人嚴密的監(jiān)視下,劇場里的氣氛異常殘酷,一家人演唱的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潔凈的花朵,讓人看到希望和春天。
音樂之聲觀后感4
《音樂之聲》取材于一個真實的故事:納粹時斯奧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戶富家當家庭教師。由于他們看不慣納粹的所作所為,逃到美國并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團”,在各地巡回演出。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我們可在輕松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熏陶。最讓我喜歡的當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著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這一切無不給我最美好的視覺享受。
全劇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像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有趣的《哆來咪》,以及調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已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這部電影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后的人幾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里面的悅耳的歌曲。這部經典老電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特別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
我覺得原來那十二個家教最后沒有留下來的原因應該是他們沒有耐心、他們并不真心喜歡孩子們、他們并不真正了解孩子們,而瑪利亞正好相反,能理解這些孩子去用無私的愛去愛他們,并藉著那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從一開始就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所以最后孩子們從心里接受她,從心里喜歡她,并在她與上校結婚后親熱地喊她“媽媽”。
一個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學校,我看完這部電影后開始有點理解了。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能讓人一直保持著輕松愉快的心情,沒有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在這部影片中,觀眾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自由與愛,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也永遠只是那輕松愉快的節(jié)奏!
音樂之聲觀后感5
今天,我終于明白到為什么《音樂之聲》里的每一首歌曲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都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恒佳品。掛在墻上的白幕亮了,又暗了。曲終人散,但那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一首首動聽、快活的歌曲卻一直縈繞在我大腦中的每一根神經周圍,揮之不去。但在此我不想再就瑪利亞修女的善良、淳樸、率真添加更多的言辭,畢竟這些都是獨具慧眼的觀眾們所有目共睹的,我只是想稍稍地表達一下我看完這部電影后的少少感受。
《音樂之聲》是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有趣的愛情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動人的音樂、優(yōu)美的風光、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更引發(fā)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美好的瑕思。她來自生活,卻高于生活,她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她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充分地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托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歌曲《音樂之聲》是影片中的點題之曲,影片開始時由瑪利亞在山頂獨唱。上校赴維也納期間,瑪利亞把這首抒發(fā)自己對故鄉(xiāng)、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的歌教給了7個孩子,讓他們在男爵夫人到來時為她演唱。上校長久禁錮的心被這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他從原來那位不茍言笑的上校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擁抱在一起……
曾聽說“胸中有書,氣自華”,但在瑪利亞身上我真正看到了音符給靈魂帶來的另一種,連揮發(fā)著陣陣芳香的書籍都不可取而代之的力量。音樂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一場場音樂盛宴,而是一種靈魂的沖擊!她使我們的靈魂從此不再獨步,她使我們的心胸變得寬廣,她使我們的眼淚不再只為自己而流,她使我們的笑顏不再只為自己而綻放……她告訴我們,人本就該大無畏,做應該做的事,講該講的話!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評論:藝術家的靈魂是最健康的,因為他們都有機會把自己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在自己的作品上,而不是把壓抑在心理。的確,從來都沒人會因為某一件藝術品表現(xiàn)的某種情感而賦予它過多苛刻的言辭;但卻會某人在某個場合說了一些激進的話而議論紛紛。我想這大概就是藝術的素雅及崇高以至人們不敢隨隨便便地給予她過多出于主觀的評價吧。
呵,洋溢著藝術的靈魂是自由的。音樂之聲,靈魂之聲,最最善良、真實、大無畏之聲!
音樂之聲觀后感6
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是《音樂之聲》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長青的家庭電影,也是電影史上傳頌最廣的一部活潑、溫馨的音樂電影。相信看過它的人一定不會輕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經被這部電影感動了。它的音樂,它的主題,它經過精雕細琢的臺詞,充滿藝術的美感,音樂的`內涵,更重要的是愛的主題,真正打動每個人內心的純真的愛。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愿;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xiāng)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xiāng))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杰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開始,天真爛漫的瑪莉婭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頭外嬉戲、歌唱,我們很輕易的感覺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聲之美,還有瑪莉婭那種積極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尷尬。每個人都有自己快樂的位子,只有能夠讓自己內心自由的釋放才是真的快樂,在這影片開始,已經埋下向觀眾表達知真的伏筆。
瑪莉婭也會在迷茫時問自己"我的未來將會怎樣?",更會唱著好聽的歌告訴自己"我會讓別人看之儼然,觸之溫暖,我會讓別人改變對我的看法,我對自己有信心.";她用快樂的善良的心感染別人,改變別人,甚至七個個性怪異從小失去母親的孩子和他們那個嚴肅的上校爸爸...這樣的人你會不喜歡?這樣的人你會不為之感動?以簡單的心態(tài),積極向上的面對生活又何嘗不是藝術!
上校的性格,表現(xiàn)的很自然。作為一個監(jiān)長國恨當然不能忘,獨自帶著七個孩子,以他的身份,對孩子的愛表達的不細膩也很正常。最后是音樂讓他變成一個慈祥的父親。看來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的,這也符合了音樂之聲的主題。當然也向觀眾暗示正確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種藝術。
在舞會中兩人的感情得到了升華,在最后的音樂會中歌聲使上校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那飽含真情的歌聲里,瑪利亞發(fā)現(xiàn)了一個男人豐富、博大、敏銳的內心世界。這種內在的美通過歌聲表達了出來。還有孩子的歌聲,藍藍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你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據!
音樂之聲觀后感7
《音樂之聲》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國的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恒佳品。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么,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節(jié)、人物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后、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托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里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jié),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后仰,樂不可支。《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
《音樂之聲》是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無論從哪個標準來評,它都是美國音樂片的經典之作。有趣的愛情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動人的音樂、優(yōu)美的風光、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引發(fā)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樂之聲》是影片中的'點題之曲,影片開始時由瑪利亞在山頂獨唱。上校赴維也納期間,瑪利亞把這首抒發(fā)自己對故鄉(xiāng)、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的歌教給了7個孩子,讓他們在男爵夫人到來時為她演唱。上校長久禁錮的心被這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他從原來那位不茍言笑的上校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擁抱在一起……
音樂之聲觀后感8
這部電影,我很早以前看過一遍,只記得電影中的音樂很好聽。如今重溫,有了不一樣的感觸。
電影開場有將近兩分半鐘的時間,僅有風吹過雪地、高山、河谷、河流、平原等地的聲音,沒有人,沒有字幕。我疑惑是開錯電影了嗎?好像是什么風景欣賞的廣告!我很煩躁,很想把這一段跳過去看一看是怎樣回事。但一點點的好奇心讓我忍住了,繼續(xù)往下看。當主人公一出場,唱出:“群山生機盎然,處處音樂之聲,這是它們吟唱了千年的歌。山谷的樂音,充盈我心間。我想唱出,我心靈聽到的一切……”我突然覺得我是多么不純凈、多么焦躁、多么世俗!
第二處讓我感悟很深的是:瑪麗婭從修道院走出來,走在去上校家做家庭教師的路上,最終到他家門口的這一部分。一開始她很迷茫:“今日會怎樣,未來又會如何”“我到底是怎樣回事”“為何我如此害怕”!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她這些語言的表述,雖迷茫,但沒有抱怨,只是在一向反問自我,并且這一狀態(tài)僅有短短的三四句話,緊之后她就給自我打氣“一位上校和七個孩子”,她停頓了一會兒,立馬說“有何可怕!”我真是佩服!我佩服她不沉淪,立刻給自我打氣;之后更讓我訝異的是她對自我的進取鼓勵,最終變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這個過程她沒有空想,而是腳步不停,不斷地向目標前進。她從沒有抱怨別人,而是看清自我!她那進取、樂觀、熱情、自信,讓我想到電影開頭~僅有如此的人,才能聽到來自大自然的`美妙樂聲~對,還有她的純真、真誠。
上校帶來的男爵夫人為什么不如瑪麗婭受孩子歡迎?這真的是感覺比語言快十倍。男爵夫人沒有用心愛孩子們,她只想得到有財富的上校,她的心機、應付、不發(fā)自內心愛孩子,最終讓她失去原本立刻屬于她的一切。而瑪麗婭用心愛孩子們,不趨炎附勢,不拍上校馬屁,她從真正對孩子好的角度出發(fā),內心純凈而充滿愛,陽光自信而和善,讓七個孩子和一個上校都愛上了她,并且讓這個家重新?lián)碛辛藲g笑和音樂!這,真讓人感動!
我反思自我,在權貴面前能否堅持自我,在別人的孩子面前能否真正地去愛。瑪麗婭,讓我想到“不獨子其子”這句話。她雖然是去當家庭教師,但她并不是應付完自我的差事就好,不是討好上校用哨子管好那些孩子就好,而是把那些孩子當自我的孩子去愛,才真正地影響了別人,進而改變了別人。
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
音樂之聲觀后感9
電影《音樂之聲》取材于瑪利亞·奧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根據美國百老匯的同名音樂劇改編而成,是美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新風格音樂片的又一力作。導演羅伯特·懷斯充分地抓住了本片成功的要素,比如說,動人的故事、暖人的情感、美麗的笑容,更有那優(yōu)美的歌聲貫穿整部電影。使得電影看上去完整,溫馨,舒服。導演成功地把娛樂,情感,還有藝術巧妙的融為一體,使本片曾獲最佳影片等五項奧期卡金像獎。這便是影片的成功之處。
導演把本片放在了德國吞并了奧地利這個大的歷史背景之下,更加鮮明的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本片講述的是年輕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瑪利亞用一顆愛心循循誘導,和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教會了孩子們許多的歌曲,孩子們對她象母親一樣,并且她也打動了那位不茍言笑的上校的心,上校也被那美妙的動人的歌聲所融化。最終,上校拒絕為納粹服役,并且在一次民歌大賽中帶領全家越過阿爾卑斯山,逃脫納粹的魔掌。
喜歡片子中的許多東西,看完《音樂之聲》總是讓人流連忘返。喜歡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喜歡天真的孩子們的美麗笑容,喜歡瑪利亞的善良與熱情。更喜歡那令人向往的溫馨情感,喜歡那優(yōu)美的歌聲。也體會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這就是片子給我們展示的美麗,這就是片子的中心。
首先,歌曲《音樂之聲》,它也是本部影片的主題曲,這首歌開篇就由瑪利亞演唱出來。隨著鏡頭的推移,翠綠的草地,清澈的溪水,還有遠處綿延的青山,高遠的天空,把我們帶到了仙境一般。隨著優(yōu)美的景色,我們的心情也一下子開朗起來。好奇心也油然而生。導演巧妙地把各個鏡頭組接好,在我們面前出現(xiàn)的不是孤零零的一幅幅美圖羅列,令我們感覺到的是置身其中的舒服與享受。活潑開朗的瑪利亞那動聽的歌聲,回蕩在山間,使觀眾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然后,還有歡樂大方的《哆來咪》,這是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第一首歌。這首歌輕松快活,當孩子們演唱時,他們的快樂溢于言表,他們內心的快樂,對音樂的執(zhí)著,對生活的熱愛全部的釋放開來,再也不是那種古板的毫無生機的生活。也影響著我們,對生活的熱愛也充滿了大家的心。
孩子們演唱的那首《晚安,再見》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夾雜的是淡淡的憂傷。正是通過這首歌,他們全家向自己的祖國告別,總是能讓觀眾們隨著劇情的變化而情感波動。讓觀眾們也隨之憂傷,感動。人物的性格也更加鮮明的展現(xiàn)出來,他們擁有的是愛心,他們擁有的是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
音樂之聲觀后感10
《音樂之聲》是美國七十年代初奧斯卡電影。
以一個實習修女犸麗亞為主人公,去一個古板乏味的家庭當女家庭教師,她將音樂帶到了這個家庭,使整個家都活躍起來,變得自由,變得有趣而豐富多樣,連妻子去世后變得嚴肅而易怒的伯爵,也重新審視了自己,與孩子們親近起來,她不僅取得了七個孩子的喜愛,與伯爵結了婚,還幫助他們逃離了奧地利,過上全新的生活。
音樂似乎是犸麗亞不可缺少的,她從頭到尾幾乎都在歌唱,她的樂觀、向上、進取都來自于音樂,她使孩子們感受到音樂,接觸到音樂,最后喜愛音樂,在最后遇難時刻,仍表演出屬于最后一場音樂會,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伯爵一家擺脫了軍隊的毒牙,結尾是青青的綠山,蔚藍的天空,與開頭的山坡相互照應。
犸麗亞對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保持不變,當她發(fā)現(xiàn)音樂融入她青春活力的生命時,那顆有力跳動的心臟已經使她將音樂帶到每一個人的身邊,用音樂來解除煩惱,增加快樂,當音樂和大自然的生命力結合在一起之時,她尋找到了自由,一個屬于每一個人該有的自由和歡愉,于是,她把自己的一切美麗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因為,孩子富有一切童真和生命。
整部電影中有兩個對比——寇特和勞夫。如果寇特沒有犸麗亞的關心的照顧以及其所給予的樂觀和重視,就會成為勞夫——一個膽小懦弱,卻不肯承認的一個十七歲男孩子,犸麗亞沒有見過他一面,所以沒有教育他,導致他連自己的'女朋友——莉莎都背叛,差點殘害了他們一家。有一段伯爵與勞夫的對話,我在此處稍有摘錄:“把槍放下!聽我的!把槍放下!”伯爵顫抖而故作鎮(zhèn)定。此時的勞夫被汗虛透了,緊緊地攥著槍,似乎要把這把無辜的槍掐斷,他放下了槍。“你到底和他們不一樣。”伯爵說。此處激發(fā)了他最脆弱的心底,一個不肯承認懦弱的人最脆弱的心臟——我不是懦弱的!于是,他大喊,這聲大喊也將他與莉莎的情分斷了:“上尉!他們在這里!”……”從這一個小片段可見,是懦弱使他自卑,又是懦弱促使他“勇敢”。再說寇特,他希望成為他的父親——伯爵先生。可因為伯爵前期的冷漠和無情,使他自卑而膽小,外表卻裝作強大,讓父親不再冷言冷語。如果沒有犸麗亞使他的父親對他的人生進行改造,他也會成為勞夫,一個膽小懦弱,卻不肯承認的男孩子。可見犸麗亞對這一個家庭的重要性。
電影從頭到尾都沒有關于文科、理科等古板教育,犸麗亞這個家庭教師,可以說她沒有教育孩子們,她讓大自然滋養(yǎng)了這群孩子,使孩子將“軍隊里的秩序”褪去,讓一個完全的健康生命顯現(xiàn)出來。
電影意義深刻,教育獨特,值得細觀。
音樂之聲觀后感11
無窮的正能量——重溫《音樂之聲》
剛剛落下帷幕的第87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晚會上,一向搞怪的LadyGaga以罕見地清新裝扮,深情演繹了《音樂之聲》中的插曲,不但讓人驚艷于她扎實的演唱功底,更勾起眾人對這部經典影片的無限懷念,正如隨后出場的朱莉·安德魯斯說的那樣,很難相信,一眨眼就過去了這么多年!《音樂之聲》已經上映50周年了,但其感染力依舊強烈如昔,好似金色童年般,雖已從手中滑過,但仍忍不住頻頻回首沉浸。
看完頒獎晚會的當晚,我便乘熱重溫了這部經典影片,坦白說,許多情節(jié)如今看來略顯陳舊,比如瑪利亞非傳統(tǒng)淑女的漢子格調,特拉普典型白馬王子的高富帥模式,像極了近年東亞地區(qū)流行的偶像劇套路,而瑪利亞作為家庭教師,遭遇特拉普家那群難以馴服、古靈精怪的孩子們,也可見到近年校園劇的影子,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它的魅力,重溫過程中,發(fā)自內心的快樂油然而生,我始終帶著愉悅的笑容,就同當年第一次觀看它一樣。為什么?因為影片散發(fā)的無窮正能量。
女主角瑪利亞是名年輕的見習修女,宗教的熏陶和簡單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樂觀、單純的性格,前一刻還在擔心無法勝任家庭教師一職,下一刻就YY一切都會好起來,并越想越開心,奔赴特拉普家的路上,甚至手舞足蹈跳起來,其夸張的樂天派性格,在很多人看來有點神經兮兮,為此修道院的修女們擔心她的未來何去何從,初見時的特拉普上校更是覺得她是個惹麻煩的家伙,而正是她這種有些夸張的樂天派性格,讓生活時時充滿了正能量。
瑪利亞選取用自己開朗的人生觀去影響孩子,而非用死板的說教去管束孩子,如當孩子們情緒低落時,瑪利亞引導他們多想想開心的事物,并用歌唱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用最簡單的.心理疏導方式,教育孩子們學會自我管理情緒,很快孩子們就在她的帶領下,得到了童年應有的快樂、簡單,他們去郊游、去劃船、去爬樹,并一路高聲吟唱,徹底擺脫了母親過世后,特拉普上校軍事化教育造成的沉悶家庭生活,孩子們的變化和瑪利亞的生活熱情,漸漸也感染了特拉普上校,讓他最終走出了喪妻陰影,重新?lián)肀Ц星椤肀睢_@完全是一個傳遞正能量的故事,因而感情、搞笑的部分即便略顯過時也無大礙,這本就不是影片的主旨。
影片在最后時分主題升華,應對德國法西斯的強權威脅,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協(xié),堅決拒絕為納粹服務,最終在眾人的幫忙下,翻山越嶺奔向自由,一種追求和平、完美的正能量閃耀劇終。
不論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還是高境界的世界正能量,在人類社會都永不會過時,和平時,我們應樂觀應對生活中的挫折,戰(zhàn)爭時,我們要堅定和平的立場,無窮的正能量是支持人類禮貌進程的動力,也是《音樂之聲》經久不衰的秘訣。
音樂之聲觀后感12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長,成人有成人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世界,有如瑪麗亞熱情奔放,對音樂和大自然的愛好與執(zhí)著,有如上校對自己國家的忠誠與信仰,亦然,孩子們也有著自己的思維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與理想,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掌聲和認可。
音樂之聲是一部十分著名的電影,歡快的音樂,平凡的生活,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zhí)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zhí)著,對感情的'執(zhí)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就應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愿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
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忙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游、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于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后,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電影的結尾上校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雪絨花,雪絨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上校家庭對音樂的熱愛讓我感動。里面美麗動聽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它沒有國界,不分種族。其中我最喜歡的歌曲是雪絨花。它出此刻整個影片的最后,在敵人嚴密的監(jiān)視下,劇場里的氣氛異常殘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潔凈的花朵,讓人看到期望和春天。
音樂之聲觀后感13
《音樂之聲》是一部極易看懂的電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電影,不管是第一次看還是看過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電影里,瑪利亞是一個不合格的見習修女,在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眼里,她愛惹麻煩,她爬樹,吹口哨,頭巾下的頭發(fā)里還帶發(fā)夾,大逆不道。她讓人疼讓人惱,是一個謎一樣的女孩,她有勇氣承擔自己的錯誤,悔過出于真心,她能讓修道院里嚴肅的修女發(fā)笑,她是天使,是搗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別的修女們更加熱愛自由,熱愛音樂,熱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看到了瑪利亞的那顆心,她明白那顆心要與大自然同在,要擁有屬于她自己的更廣闊的天空,而不能呆在與世隔絕的修道院里。于是,院長介紹瑪利亞到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電影最能激勵我之處,是瑪利亞在去特拉普上校家之前作的思想準備。瑪利亞是特拉普上校家的第十二個家教,但她對自己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數(shù)字里,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給信心,她對信心更有信心。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時候困難、挫折考驗著我們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過于脆弱,樹立一定自信心是我們克服困難的前提,看過很多關于增強自信心的文章卻收效不佳。但是在《音樂之聲》的這個場景中,聽著從瑪利亞嘴里泊泊流動的歌詞,看著她大闊步往前走的姿態(tài),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闊朗起來,坐在屏幕前微笑著似乎也看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就那么跨步之間被制服了。
電影里最快樂的情節(jié)要數(shù)瑪利亞與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一起相處的時光了。開始雖然孩子們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里放癩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松果,讓她難堪。但她理解孩子們成長中的各種苦惱,她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引導他們,很快贏得了他們的信任,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那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游玩,使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回到家里,發(fā)現(xiàn)被他當“水兵”訓練的孩子們已變成了一個很好的合唱團了,而以前家里冰冷的氣氛也變的活潑有生氣了,孩子們的歌唱聲深深吸引了上校,在瑪利亞和孩子們的期待下,這位因喪妻而變得抑郁寡歡的冷漠上校終于拿起吉他,彈起了他最喜歡的那首奧地利民歌《雪絨花》。
與父親擁抱在一起,孩子們終于又找回了慈祥的父親,特拉普上校也終于感覺到了找回了自己的家,一種久違的幸福感覺涌上心頭……
音樂之聲觀后感14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鐘向往,是對快樂與幸福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為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yǎng)性,才是真正熱愛主的表現(xiàn),所以,她熱衷于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么認為,感覺她并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教師。在這里,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學生要教,他們調皮、開朗而又喜歡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上校,最終他們成為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zhàn)爭,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幸福的生活與甜蜜。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瑪麗雅熱愛自由,喜歡奔跑于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跳躍于靜靜流淌的小溪旁,喜歡象小鳥一樣歡快地歌唱。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修道院的嬤嬤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瑪麗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對她,把她當成了惡魔。這其實應該代表了父母對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時存在的兩種心理。做為父母,我們有時候,會看孩子們像天使一樣可愛,有時候又像惡魔一樣讓人頭疼,甚至惹人討厭。而院長嬤嬤所代表的,正是那種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認孩子身上的缺點,卻也看到了她的優(yōu)點和長處,或者說她更喜歡瑪麗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純潔。“如何讓月光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云釘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灘上?”她用自己的歌聲唱出了對孩子個體的尊重,唱出了一首流淌與心胸的偉大母親的愛,唱出了對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對瑪麗雅的真情贊美和認同。
像小鳥一樣快樂單純的瑪麗雅來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恐懼,這正是一個人走向一個新的世界的恐慌與迷茫。最后,她終于帶著院長嬤嬤告訴她的一句祝福,更是一種提示“天主關上了門,又在別處開了窗”勇敢地走進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她堅信:力量不存在數(shù)字中,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是自己內心的一種自信。她是一個快樂而堅強的孩子,她會讓陽光適時地照進自己的心胸,給自己勇往直前的力量與祝福。上校嚴肅的家規(guī)沒有嚇住她,孩子們惡作劇的捉弄沒有難倒她,她以她的智慧與熱情融入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也打開了上校久已經封鎖的心靈。
音樂之聲觀后感15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長,成人有成人們自我的思維方式和世界,有如瑪麗亞熱情奔放,對音樂和大自然的愛好與執(zhí)著,有如上校對自我國家的忠誠與信仰,亦然,孩子們也有著自我的思維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與夢想,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掌聲和認可。
音樂之聲是一部十分著名的電影,歡快的音樂,平凡的生活,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zhí)著,瑪麗亞對自我生活的執(zhí)著,對感情的執(zhí)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當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我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我不一樣的性格,愛好和夢想。他們不愿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我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
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忙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游、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于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我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后,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電影的`結尾上校決不背叛自我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雪絨花,雪絨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上校家庭對音樂的熱愛讓我感動。里面美麗動聽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它沒有國界,不分種族。其中我最喜歡的歌曲是雪絨花。它出此刻整個影片的最終,在敵人嚴密的監(jiān)視下,劇場里的氣氛異常殘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潔凈的花朵,讓人看到期望和春天。
【音樂之聲觀后感】相關文章:
《音樂之聲》教案03-26
音樂之聲教案01-04
音樂之聲的教案05-28
《音樂之聲》教學反思04-11
音樂之聲教學反思04-11
音樂之聲的教案(薦)05-28
《音樂之聲》教案15篇03-26
音樂之聲的教案[通用15篇]05-28
從《音樂之聲》看美國的移民文化04-27
瘋狂之聲音樂會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