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通用21篇)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深度學習》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1
深度學習指向的是學生的真實性學習,是學生學過之后還能記住,并運用于現實生活的能力或者素養;它指向的也是現在我們所提倡的“核心素養”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從引言可以看出,作者認為課堂教學是由“同客體相遇與對話”“同他者相遇與對話”“同自已相遇與對話”組成的,這也是他整本書的重點之一——“對話性”。從第二章的《“深度學習”的三個視點》又補充到“主體性學習”“協同性學習”兩點。
結合文章,我覺得深度學習的關鍵詞就是“聯系”——學生與教師、同伴、知識、自己緊密聯系在一起;“情境”——處在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中才能連接已有經驗和新的知識;“反思”——學生對于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和確認,培養元認知;“主動”——學生以自己的需求為主導進行的學習活動才是有意義的;“對話”——與人交流中學會分享與尊重;“體驗”——學生對學習過程中的切身體會才會有深刻印象,才能儲存在長期記憶當中。
關于教師。作者認為深度學習中的教師應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成為有多種角色的教師。例如書中所說的“學的.專家”“反思性實踐家”等等。“反思性實踐家”的教師不是以“教授”為中心,而是以“學習”的設計與反思為中心。
關于“教學研討”。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觀點:教學研討的關鍵在于如何“在反思中加深反思”。通常我們在觀摩了一節課程之后,討論的焦點在于“教師的教學方法”,而作者認為應該聚焦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對于研討會的氛圍也作出了一定的總結:觀摩者不能一味地批判執教者,也不要壟斷發言機會。觀摩者應該把立足點置于通過教學觀摩來創造明日的教學,生成能夠體現出“學習共同體”創造的“學習場”。
這個觀點我覺得很有意義。意味著即使是老師的觀摩會,其重點也應該是學生,而我們現在往往誤解了教學研討會的意義,將重點放在教師的技藝上面。但這里不是說不重視教師的教學技術,因為教師與學生是教學相長的,學生的進步也一定會促進教師的技藝。現在有些學校已經逐漸落實了研討會的重點在于“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非常好的趨勢。
在深度學習中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廣博的知識底蘊還要有不斷獲取信息的各種手段等等。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教師要自己先學會深度學習才能更好地教會給學生。就像笛卡爾說的:“凡是我沒有明確地認識到的東西,我絕不把它當成真的。”總之,只有教師真正認識理解了的東西才有可能完完整整的傳遞給學生。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2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陳靜靜博士的《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一書,受益匪淺。這本書是陳博士十多年來,觀摩了3000多節課,觀察了5000多位學生的完整學習過程,并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深入的分析,且與很多老師共同進行教學改進探索而形成的一本教學理論書籍,它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學,使我對學習的認識更進一步。
首先,讓學生擁有平等的學習權。
陳博士真實地分析了目前課堂教學的困境——虛假學習與淺表學習。這種學習狀況確實大量存在。怎樣才能讓學習真實地發生?那就要給所有學生平等的學習權。“真實學習從學生安全地說出‘我不懂’開始。”每個學生都有不同個性,不同知識積累,不同認知,雖然面對相同文本,也會有不同的思考與問題。學習就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困惑,我們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消除學生的恐懼、自卑等消極情緒,讓課堂上的每個人都有勇氣說出自己疑惑,而每個人對于別人的困惑不諷刺、不嘲笑,尊重每一個學習的人。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真誠交流,有了平等的學習權,進步的就是每一個人,從而會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其次,構建傾聽與互學的關系。
接納和傾聽每一個孩子,把“遇到困難可以隨時求助同伴,會求助的學生最會學習。”“要認真傾聽同伴的話語,傾聽就是學習。”作為常用的引導語,提醒學生,課堂上的老師與同學,同學與同學都組成了學習共同體的關系,大家要彼此尊重,認真傾聽,互相學習。教師也是“傾聽者”和“學習者”。
為了促進學生、師生真正的交流,構建良好的傾聽與互學的關系,需要營造潤澤友好的學習環境,組建學習共同體。這個學習共同體不同于我現在常用的小組合作。我在教學中常用的合作小組,同學們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經常是優等生幫助差生,發言權常常落到成績較好的學生身上。而在這個學習共同體內,同學們的地位是平等的,每個同學都得到尊重,都有發言權,每個人都在與自己對話,與他人對話,與世界對話,在這種傾聽與互學的關系中,才可以進行高品質的學習,每個人都能成長。
再次,善于把教學設計轉化為學習設計。
我們教學前都會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以教學設計為主展開,而陳博士提出把教學設計轉化為高品質的學習設計,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從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認知能力和經驗世界出發,設計學習任務框架,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這種高品質的學習設計,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中心,以深度學習為目標,學習設計指向深度理解和問題解決,有助于學生的自主探索與有效溝通,保障了每位學生的學習權,且能通過同伴之間的相互學習,共同探索,形成共生共存、共學共贏的學習共同體。
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也要進行探索、改革,學習這種設計理念,嘗試從教學執行者向學習設計師的方向努力。通過巧妙細致的.設計,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盡可能吸收學生的意見和想法。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根據學情確定教學重難點,搜集學生的困惑,在教學中根據學情靈活變通,學會設計層層深入的學習任務,任務要少而精,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漸漸提升。
最后,課堂評價轉為平等的對話與自我反思。
我們現在的聽評課主要是以“觀摩——評價”為取向,在評課時,各位老師地位不平等,普通教師話語權較少,評價標準也不夠客觀。陳博士提出的評課應該指向“觀察——自我反思”這個方向,才能真正理解學生到底是如何學習的。這種課堂觀察與課后評價真可謂抓住本質,切中要害。每一位教師通過細致深入的課堂觀察,以學生學習過程與結果為主,發現學生學習需求與規律,從而進行自我反思,自覺改進教學,這樣的聽課與評課更有意義。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執教教師與課堂觀察者地位完全平等,目標一致,更有利于教師團隊的切磋交流,共同走向教師專業自覺之路。
陳博士的《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這本理論書籍,緊密結合當前教學困境,分析學習現狀,歷經無數坎坷,進行十幾年的實踐探索,已經取得顯著成效。我有幸閱讀此書,收獲良多,以上是我的部分感受。本書內容深刻,涉及面廣,要全部理解消化,我還需反復細致閱讀,并結合教學實踐來深入體會。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3
歷史發展到了二十一世紀,各行各業都在飛速變化,只有教育固執的堅持著原有的狀態,盡管與生產生活格格不入,然而卻固守著幾百年前的樣子,不管政策上怎么寫,講話中怎么說,專家學者怎么論述,就我開始上小學到今天的教育來看,是沒有明顯變化的。可能有人會說今天的教育有了很大變化,原來是土臺子、木桌子,現在用的是塑料桌子;原來用的是粉筆和黑板,現在用的是電子白板和PPT;原來是爐渣操場,現在是塑膠跑道。誠然,教育的硬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新瓶裝老酒,內容卻沒有變化,方式沒有變化,孩子的不適應也沒有發生變化,甚至更糟糕。
當下,如果采訪一下,大家對于教育是否滿意,大部分人是不滿意的,不管孩子的成績好壞,不管最后考取了什么樣的大學。但是,如果深入問一下,愿意從我做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一些改變,以引領教育的變革,極少有人會愿意。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對每個人來說,變革所代表的風險比“內卷”要大多了。內卷很殘酷,但是相對來說比較保險。當升學評價機制沒有改變的情況下,不卷可能會付出一定代價。但是從長遠來看,卷所付出的'代價更大。因為卷這個行為把方法目標化了,把人工具化了,是一種畸形的教育狀態。畸形的教育,再怎么表面繁榮,最終不可能結出好瓜,近年來自殺率,抑郁率,師生暴力沖突事件頻發,就是很好的證明。如果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沒有完善的人格,即使分數再高,名次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
帶著這樣的對教育的探索方向,我一直在實踐中和閱讀中進行探索,《深度學習》這本書正是這樣的探索途中偶遇的一本書。本書作者選取了8所典型的教改高中學校進行了深度調研,并對各校的改革進行了深度分析,揭示教育規律,引領教改方向。雖然講的是美國教育,對中國的借鑒意義也非常重大。雖然講的是高中教育,對學前教育也有很強的警示意義。8所學校的改革理念對于教師專業發展也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剛開始沒打算深度閱讀這本書,當我翻閱兩章后感覺非常適合與幼兒園老師共讀。一是本書的教育理念先進,符合現代社會對人的培養需求;二是這本書通過對8所學校的改革案例進行調查分析,夾敘夾議,高度很高,難度不大,讀起來沒有艱深晦澀的感覺,舒適性很強。同時因為“每周一千字成長小組”中“每周一本書”都是各自閱讀的,不利于形成共同的精神空間。我就嘗試著發起了這本書的共讀。經過兩次小組研討和兩次大組研討,初步看出這本書已經引起很多老師的共鳴,也相信會進而改變老師的教育行為。
今年的閱讀雖沒有刻意規劃,但卻一脈相承,都是在創新、思維這一范圍,如《精彩觀念的誕生》《終身幼兒園》《我們如何思維》《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和問題》以及教育改革主題的紀錄片《極有可能成功》,在理念上都是一致的。
真心希望能夠通過閱讀和反思,讓自己的教育視野更開闊,教育思考更深刻,教育改革更堅定。也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閱讀分享能夠尋到更多在教育理念上“尺碼相同”的人,一起攜手前行,不用“孤單走暗巷”。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4
最近在給自己訂計劃,列了一頁書單,準備集中閉關一個月讀完。但仔細想想總覺得還缺少什么,動力似乎總沒有期望中那么大。今天又翻出了采銅的《深度學習的藝術》一書,捧著一杯咖啡讀下來,忽然仿佛聽見清明的鐘聲,頭腦也清醒了,那些我應該認真對待的想法,馬上記下來,以免錯過和忘記。
長久以來,我學習的模式都可以說是初始被動的。追究起來,我其實是個特別特別懶的人,而且伴有三分鐘熱度的毛病。大部分的學習,只有在能激發起我的自信心或好奇心的時候,也就是讓我嘗到甜頭或成就感的時候,才會主動去探索,而且這種探索往往也是很機械的,說直白就是奔著甜頭去的,給我糖,我才學(唉,解剖自己好難過)。
這樣的學習的結果是什么呢?就是一堆僵化的知識堆積在角落,慢慢被遺忘,他們不會和我有任何關系,不會刺激到我也不會幫助我,只會在漫漫時間長河中逐步消失,它們就是死知識。我一度認為,學習就是這樣,除了偶爾發瘋時,大部分學習都是機械而死板的。
而在讀過《深度》之后,看到采銅老師講的`一種學習的藝術,我才發現,我錯了。
采銅說,學習應該由對問題的探索欲望指引和做動力。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線性的"傳遞——接受".應該問自己,為什么學?為什么記?要將新的知識與自己固有的觀念碰撞、激發、糾纏在一起經過復雜的交互建構過程重新被塑造在你腦海里。就是將自己活埋在知識里,然后再敲打出一個新的自己。
這個觀點對我很有啟發。我開始發現自己原來并沒掌握學習的藝術。只有時在一些零星的點上曾經有一點點觸發,而過后就又因循往日了。"知識是我們主動去偵查、尋覓、狩獵的獵物,而不是我們戰戰兢兢供奉著的或者亦步亦趨跟隨著的對象。"在這個主動性背后,我們必須有顆求學愛學的心,有個端正的意念。要有個過濾裝置,濾掉急躁、功利、虛榮的毒,剩下一個純凈的心地,只想如何認識世界、增進認知、投入實踐。
想起我的一位朋友,她十分喜歡讀書,在閑的時候會寫一些讀書感悟。而她不僅僅寫自己的感想,還補充了許多圍繞這本書的周邊知識,作者年表啦,背后八卦啦,同時代其他人的觀點啦等等,寫得熱鬧又有趣。我想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你在目標周圍篩選出了自己想要的觀點、知識并將之組織進自己的邏輯、自己的生活觀念體系,最后再進行輸出,這些知識就不再是冷冰冰的死板教條,而變成為你所用的活的知識,或武器。
學習采銅的文章時,我也在學習他的思維方式。據說感受是天生的,而思維是后天教育的成果,所以我想通過訓練也許自己的邏輯和思辨能力也會有一定提高。他文中說,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經常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1、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已具備了哪些相關知識?
2、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又學到了那些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原有的知識構成了何種補充或挑戰?
3、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這些東西我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地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成為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
我想,這篇文章就是對我曾經的學習方式的挑戰與顛覆,他提出了思考性、主動性的觀點,這些不僅僅可以用于學習知識中,還可以泛化用于學習、認知一切事物的一種方法。無論學帶領團隊還是學換燈泡,都可以做這些思考,來不斷深化自己的體認。我的這篇文章,也是對這四個問題的回答。
對于求學,我還有個問題,就是有時懶惰、無聊的情緒占領大腦時,就提不起精神,也沒有深入探索的動力,這如何破解?這將是我下一步需要通過努力去解決的一個問題。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5
有幸閱讀了《深度學習的7種有力策略》一書,對其中一些觀點頗有感受。此書主要介紹了深度學習路線(DELC)7個步驟,其中步驟2預評估與步驟3營造積極的學習文化相符并共存。
預評估在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為了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的深層水平,預評估學生以了解關于標準和目標他們知道什么。倘如教師不了解學生已經懂得了什么,那么他們怎么會知道該從哪里開始教?”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道學生的學習程度,才能更好的教學。“教師探查單元預評估、個人目標預評估以及將學生稱為學習者的預評估(好惡、校內外的興趣、潛力、發展機會)。”這都是能讓教師更好了解學生背景知識的預評估的類型。以幫助教師決定從哪里開始激活先期知識和加工策略。
當對學生進行預評估時,正在告知學生這是在關心他們,更好地了解學生將營造積極的學習文化。“有活力、輕松但靈敏的`求知欲才是理想的學習狀態。雖然其他情緒狀態也會起作用,但是對課堂授課起作用的只有非常有限范圍的情緒狀態。”本書中,針對“安全、歸屬、忙碌的環境的特點;積極關系——學生與學生;積極關系一學生與教師”這三種關系進行了關注與研究。“學生需要無威脅、無壓力,同時積極和樂意去學習。”“推動學生使之處于積極的激發的情緒狀態,這樣他們就會在乎學習,從而能幫助他們深切投身到自己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微妙的情緒平衡來順利進行學習,教師做好預評估,與學生一起營造一個積極地學習文化,彼此之間的信任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6
如何從英語教學走向核心素養,這學期里在組長的帶領下,我認真學習了《深度思考--走向核心素養》這本書,接下來從以下幾點談談我的感悟。
一、要面向全體學生
要面向全體學生,就要精心設計“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過程,為學生創設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讓每個學生都有通過積極主動參與獲取知識并形成能力的機會。
二、要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
以往的課堂教學表現為只重知識掌握,輕視能力的培養,這種現象必須改變。尤其是中、慢生,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創設成功的機會,減輕心理壓力,引發他們積極參與的意識。
三、要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
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走向核心素養的必備之路。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并對學習產生興趣。因此,教學應切實加強學法指導,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放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尤其要指導學生學會“以舊推新,知識遷移”,學會用舊知識去探索新問題,培養其自學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帶著問題,通過動手嘗試、看書對比例題、綜合思考等主動獲取過程,實現遷移,最后掌握方法,明白算理。
四、要重視培養創新能力
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創新活動的內容,把握機遇,利用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創新”的實踐活動。如“一題多解”、“猜想”、“聯想”、“發散思維”、“推理”、“操作”、“觀察”、“討論”等數學活動,都是進行創新培養的過程。教師可通過“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嗎?”、“你還能想到什么?”、“你有獨特的見解嗎?”、“你能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嗎?”等啟發和誘導,鼓勵學生大膽發表不同見解、質疑,甚至是出錯,引導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展開思維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愿望,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7
本書是“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研究與實驗成果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它有五個特點:1.以核心素養為指導、2.力求通俗易懂、3.緊扣時代前沿、4.基于我國課改實踐經驗、5.面向問題解決。我主要是對第二講由北京師范大學郭華教授撰寫的“什么是深度學習”,比較感興趣,也深受啟發。
深度學習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是個新詞但不是新東西。是為了克服和避免當前教學中的死記硬背、機械記憶、題海戰術等問題而出現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書中也承認機械學習(背乘法口訣、練習寫字等)帶來了一些好處,它能為更高級的教學帶來便利,但僅僅只有機械學習是有害的,因為它讓學生放棄了思考。同時,書中講深度學習不等于自學,它是“真教學”,就是教學該有的樣子。
書中關于深度學習的定義,我以一個美術教師的角度進行解讀與發散:深度學習中的美術教師既是教師也是活動的組織者,圍繞美術核心素養,根據學生的水平展開有挑戰性的主題活動。學生不是獨立學習,而是在有組織的活動中成為教學主體,既能獨立思考也能協同作業,能夠在與他人交流時,表達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觀點、欣賞他人的作品。學生在整個美術課堂中體驗過程與成功,所有學生都能有所發展。其中“活動與體驗”在所有內容的美術教學中都是核心。
書中例舉謝冕談及的詩歌欣賞者的“活動與體驗”來理解教學中的“活動與體驗”。謝冕所說的“再創造”“再經歷”“再體驗”就是把“詩人由繁復的生活現象加以高度精煉的東西,還原到它原先的狀態中去。”通過“還原”“泡”,使學生還能夠再次經歷、再次體驗。這樣的經驗與體驗是與學生已有經驗相關的,提升和發展的`也一定是自己的經驗和體驗。
所以我覺得在深度學習中,一個美術老師不僅只是一位教師,而且是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是學生的陪伴者、傾聽者等等。深度學習中教師、學生、知識、情感等都是密切相關且動態發展的。“教書”與“育人”不再是分離的,而是有機融合在一起的。教學活動則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活動。在深度學習中雖然學生是主體,但老師的作用更大,所以在未來的學習中,如何成為一個“會深度學習”且會“教深度學習”的老師,將會是我長期的課題。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8
《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這是一本理論性極強的書,文中出現了許多概念性的詞語,首先,需要理解的一個關鍵性詞語,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秀的學習者,成為未來社會歷史實踐的主人。
看到這個解釋,我想起了大學的課程,大學四年,匆匆而過,四年當中上了無數的課,而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節課程,老師提前分配任務,自己去搜索信息與材料,課堂上老師交給我們去展示。仔細回想,為什么不是那種老師教授很多知識的課程印象深刻呢?這和深度教學的理念不謀而合,不僅僅是大學,而是學生成長的每一個階段,老師不僅僅要停留在知識點的傳遞上,而是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過去后,你腦海里還留下點什么?也就是是說,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如何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呢?文中教給我們教師要做的幾件事:1。確定學生自覺發展的“最近發展區”;2。確定通過什么樣的內容來提升、發展學生,即轉化教學內容,提供恰當的“教學材料”;3。幫助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現與建構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具體如何操作呢?我想起了幾年前關于綜合性學習的探索,每到綜合性實踐活動課程,我都分好小隊,先從隊長那里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給隊長先做個簡單的講解與方法指導,剩下的課堂內外時間全部交給小隊成員共同探討,遇到問題,共同商量查找資料,實在不會,可以找我幫忙。提前會給一個星期的時間,過程中每個孩子參與進來,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我相信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孩子們收獲到很多。但這僅僅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指導,牽涉到其他課程具體如何操作,需要下一步繼續探討。
文中在怎樣實現深度學習中,還提到了單元學習活動。這和部編教材的編寫理念非常接近,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是不能僅僅就一篇文章進行,而是要考慮教材的前勾后連,同時要進行教材的整合,要深刻考慮教材的規劃性與整體性,實踐性與多樣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爭取在每堂課都涉及單元整組的內容。
總之,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是個不斷努力的方向。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9
今年的寒假,我認真拜讀了《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這本書。讀完這本書我理解了聶校長推薦這本書的原因,的確是給一線的老師進行了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
《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是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副主任劉月霞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郭華所著。該書是深度學習教學改進叢書的一本,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讀了這本書,我對核心素養和深度學習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
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即具有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秀的學習者,成為未來社會歷史實踐的主人。深度學習是師生共同經歷的一場智慧之旅,是發展素養的學習,是理解性學習,是符合科學的基本原理的科學。
核心素養: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綜合實踐。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基礎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綜合表現。核心素養可通過教育來發展,未來基礎教育的頂層理念就是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具體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
從以上核心要點中可以看出,深度學習強調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建構,強調學生的教育性發展。
讀了這一章,我知道了深度學習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轉變,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立德樹人。如果我們的教學僅停留在知識的傳遞上,那么學生往往就成了知識搬運工,而缺少了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甚至是正確的價值觀。
比如,對于我們熟悉的古詩詞的教學,很多老師在常態教學中就是給學生逐字、逐句講解詩意,然后讓學生把詩句、注釋、詩意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背下來,保證考試不失分即可。卻忽略了詩詞所傳遞的文化之美。這樣的教學就是在單純的教授知識,缺失了學生素養的培養。同樣是古詩詞教學,《漁歌子》一課,如果關注到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和傳承文化之美。教學時,將《漁歌子》這一課的語言訓練點定為:抓住景物特點想象詞中所描繪的畫面,感受田園之美;情感升華點是借助背景資料走進詩人內心,感受田園詩的情懷之美。
基于以上目標定位,整個教學分四個板塊:
1、關注長音與節奏,讀出韻律美;
2、圈畫景物想其特點,感受畫面美;
3、借助資料,走進人物內心,感受情懷美;
4、對比閱讀《鄉村四月》,發現田園詩特點,感悟文化美。
老師通過詩人背景資料的補充,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那種置身自然之中,淡泊名利、釋放身心的自由、從容、恬淡之情。理解了田園更豐厚的文化內涵,原來這田園不僅僅是景美,更是釋放心靈的精神家園。實現了從詩詞田園到心靈田園的提升,也很自然地將語文的課內學習引向課外,讓學生在后續的閱讀中繼續品味中國所特有的含蓄、深沉的田園詩情,從而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樣的設計,就不再是我們傳統的簡單的朗讀、理解和體悟古詩詞,而是給了學生一把鑰匙,一把理解、欣賞田園詩的鑰匙,讓他們自己去發現觸摸田園詩的文化美。這樣的課堂是有溫度、深度和廣度的,學生也在對田園詩詞的細讀品味中,傳承和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提升了文化修養,涵養了審美情趣。這樣的教學才是基于素養的教學,也是學生喜歡的教學。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10
最近這段時間,我發現我帶的班級里有個別學生有厭學的情緒,經過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發現他們覺得讀書沒有意思,甚至于覺得來學校學習得寫作業是件很辛苦的事。針對于這種情況,我特意召開了一次班會課,希望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但是效果不佳。所以我想找本書來看看,看看能不能找到一種一種方法和策略幫我走出這困境。自從我讀了《深度學習的7種有力策略》后,我意識到自己用錯了方法,想要他們對學習感興趣就得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由衷熱愛,而這本書里的幾種策略正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我的課堂如同枯木逢春充滿活力。
我們常常煩惱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實孩子們本身就有著學習熱情,只是我們沒有辨認出來并且忽視了他們的存在,從而阻礙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我們想要讓學生熱愛學習,就需要幫助孩子們體驗越多的勝利感,孩子們才會更多地自我促動,這樣熱愛學習的初期才能形成了。當你感到學生在體驗對學習的這種熱情時,你就得給予鼓勵和關注,這樣才可以讓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強。讀這本書對我來說收益頗豐,它讓我頓悟了困擾我很久的問題,同時也為我走出這困境指出了方向。我們班里一個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她除了自己的名字外,其他的字都不怎么認識,但是她的學習熱情卻很高,自己不會做的就問同學和老師怎么做,直到會為止,一次我當著全班的面夸她的學習態度好,從此她的學習熱情就更高了,她的字也越練越好。只要有這樣的學習熱情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我相信她沒有什么是學不會的。雖然現在她還是趕不上班里的其他同學,但是長此以往我相信她總有一天會趕上甚至是超越其他的同學。
書中說:當您閱讀時請使用文本記錄符號。常言道:“不動筆墨不讀書。”雖然我也常讓我的學生在讀書的時候,用自己的喜歡的符號來記錄自己思考的火花,但是在反饋時,我發現他們不能很快地找出我所要的。其實在你用標記符號做筆記的時候,是你在思考的一個加工過程,你運用的符號越多你所思考的也就越多,你獲得的`也就更多。書中讓我收益最多的是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文本記錄符號,這些記錄符號比起我們以前用的符號要多樣化,而且分得也更加細,在你進行第二次閱讀時,你就能夠迅速、輕松地抓住重點,提取重要的信息。不用再把以前做的記錄符號全都看一遍,只需要去尋找你所需要信息的那種符號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不僅僅節省了時間,更多的是提高你在閱讀時的質量。這些符號的運用,不僅很受學生的歡迎,更為重要的是在進行閱讀反饋時,他們很快就能找到要找的東西。
我是我所任班級的班主任,所以相對于其他的老師來說我的課堂紀律抓得比較嚴,但是上課的時候出現了問題,上課沒有多少人舉手發言,我的課堂好像變成了我一個人的演講會,一節課幾乎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在分飾學生和教師的角色來上課,鮮少有學生舉手發言,即使鼓勵他們發言,也都只是那么幾個。不僅僅自己很累,也不能夠促進學生的生成。在教學《我為你驕傲》這一課時,我用小故事《狼來了》導入課文,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學生在學了《我為你驕傲》后,還說如果那個愛說謊的孩子在第一次說謊的時候,能夠像文中那個送報的男孩一樣向為他趕來的農夫道歉,也許當他真正遇到狼的時候,人們就會來幫助他。有人還為《狼來了》這個個故事續寫了一下不同的結尾。這節課是在輕輕松松之中結束的,也是在意猶未盡之中結束的,在下課鈴聲響起時,他們都還不想下課。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我認識到教學可以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這樣不僅僅來進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而且還促進了生的生成,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閱讀興趣高漲,為他們的課外閱讀提供了動力。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許多的事情我們都可以用書中的一些或者是一個策略來進行解決,但是需要記住的是我們要主動對策略進行更改,因為沒有一種策略每次對所有人都有效,我們要找到對你的課堂和學生都有效的策略。這是我讀了這本書后的感悟和收獲,為了我課堂行之有效,也為了我的學生能夠快樂地學到更多的知識,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讀更多的書,尋找適合我和我的學生的策略,為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努力。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11
不得不說,一開始,這本書的題目,以及內容中不少生澀的術語令我望而生畏。逐漸深入后,發現內容條理很是明晰。作者實際上就是在講:學生學習時要知道學習目標,要知道學到了哪里,知道自己學的程度如何,還要能學著給自己“診斷”,能及時而有效地調整學習方向。作者的目的,就是想教老師,如何培養一般學生這些學習能力,這也讓我認識到,相比于教師教學策略,我們更應看中的是培養學生學習的策略。只有讓每個學生學會如何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學習效果才會產生質變,并遷移運用到各類學科中去。正如書的簡介中所說:“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是教會學生數學、閱讀、科學或其他任何科目,而是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書中有些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方法,其實我憑借平時的教學經驗略知一二。如,認知學習技能中的“創建和使用筆記和圖表”,元認知學習技能的“計劃任務”等。只是,我尚且還沒有能力細細地將它們羅列、歸納過,以至于有時候,就這么錯過了一些培養的機會。而這本書里,結合真實案例,對那些可見學習策略進行分類,并提出了明確的培養的方法。如果能將它們有計劃地應用到教學中去,相信可以避免一些教學中的錯誤,同時也幫助很多孩子。舉個例子,關于“評估能力”,無論是什么水平層次的學生,都需要培養他們正確的評估能力。對于平時學習中出錯較多或反應較慢的孩子,有時候我雖然不是故意而為之,但會不由地把ta的表現視為能力缺陷。或許,ta僅僅是稍微卡殼了一下,我卻把這當成是愚蠢的表現,導致學生的評估能力產生了偏差,讓ta認為自己只要第一次嘗試沒有成功,這件事就是失敗了。其實,如果一件事第一次就做成了,那僅僅表示這件事給自己帶來的挑戰性還遠遠不夠。對于優秀的'孩子來說,這同樣需要重視,只關注對成績的評估,那么ta的成就僅停留在“穩定”層面,只有具有正確評估能力的孩子才會更有韌性,更有面對挫折的勇氣,更能迎接高難度的挑戰,走得更遠。
孩子學習差,多數家長以為是孩子不聰明,學得不認真。了解過本書的內容之后,就會明白,學習要好,最重要的是學生有自己的目標,了解自己的水平,能找出與他人的差距,并選擇合適的工具來縮小這個差距,在這個過程中,還要知道如何和別人交流,如何反饋,如何調整工具和方法……我認為,家長也可以讀這本書,雖然書上的方法主要講給老師,但換一個角度看,作為家長,了解到書中的觀點與方法之后,對于如何幫助自己的孩子提升,會有更加明確的方向。
實際上,有那么一部分人,從小學到高中甚至畢業,仍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么學習,學習者們著實迫切需要一些正確的學習策略,來幫助更好地完成各階段的學業任務。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12
《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是深度學習教學改進叢書的一本,20xx年3月第一次出版,是一本數學學科教學指南,通俗易懂,對一線教師實施深度學習提供有價值的指導和參照。
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數學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開展以從具體到抽象、運算與推理、幾何直觀、數據分析和問題解決等為重點的思維活動,獲得數學核心知識,把握數學的本質和思想方法,提高思維能力,發展核心素養,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逐漸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的學習者。
那么深度學習實施的策略有哪些策略呢?
1、選擇核心內容進行整體分析。
小學數學核心內容包括數的認識、符號的認識、數的運算、數量關系、圖形的認識、圖形的度量、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表達等。每一個核心內容群,還可以分解為若干個小的核心內容。核心內容的教學設計是解決一類問題,而不是一個問題,所以在進行教學前,需要進行單元整體分析。第一是對學科內容本質的分析,包括該內容的知識與技能,知識之間的聯系,相關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等。第二是對該內容的學情分析:即這一階段學生學習該內容的基礎與準備,可能的困惑與問題。對這個單元的分析,以少量主題的深度覆蓋代替多數簡單的題。形成單元整體目標:知識,技能,方法,核心素養。
2、設計問題情境引起認知沖突
有效的問題情境應該是貫穿始終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的類型---
現實的情境:
1、平時用的最多的是數學化的情境,把現實的數學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揚子三小到新街口的時間這樣的叫數學化的問題;還有一種叫裸情境,情境接近原始的故事,比如甲乙丙丁吃飯的故事,故事里蘊涵著一些數量、信息、數學的情境(奇數偶數、正方體展開圖)。有效問題情境的特征:圍繞核心內容、基于數學本質的分析,如:小數除法本質就是余下的不夠分還要化到更小的單位繼續分,四袋牛奶12元,每袋多少錢?如果買4贈1,每袋多少錢?高一級單位不夠除,把1個1變成10個0.1,把這些弄透了,學生遇到其他的小數除法就會了。前概念就是學生現有的水平,就是學生跳起來摘桃子的位置,就是學生去同化或順應的基礎。前概念與這個知識直接相關的,而又與這個知識不完全一樣或者和這個知識有沖突的情境。
2、一節課需要幾個引發探究與思考的`大問題,大問題就是讓學生深度思考,大問題在解決的過程中會派生出若干個小問題,有的是課堂隨機生成的,歸根揭底就是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這里的大問題即學歷案設計中要求思考的教學目標。
3、圍繞核心目標開展深度探究
圍繞學習內容的數學本質經歷學習過程與方法(發現、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回到數概念,從特殊到一般)
合作學習不是教學本質,形式不能作為判斷一節課好壞的標準,關鍵看合作干什么?解決什么問題?某種情況下獨立思考更重要,關鍵問題是不是學生在思考,是不是在深度思考?
4、針對學習目標開展持續性評價。
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教學目標達成度狀況的了解;二是對學習過程的檢測與調控。深度學習過程中評價可能隨時發生,更多的是形成性評價,評價的形式也是多樣的。
評價引起學生的元認知,幫助學生記得學習的目標,監控學習目標是否達成,反思和調控學習的進程,使得學習不斷深入,問題得到最終的解決。評價可以用提問的方式,“我們的問題解決了嗎?”“還有問題嗎?”也可以用紙筆測驗的方式設計不同層次的題目檢驗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與掌握。
回顧我的教學經歷,仔細回味“深度學習”的含義,才愕然發現在我們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曾經“善意”或者“無意”地剝奪了學生很多權利。學生的深度學習與教師的教學形式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深挖小學生數學深度學習的缺失原因,就要從我們日常的教學過程和內涵中入手。當然,參差不齊的家庭教育和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也嚴重地影響著小學數學深度學習課堂的構建,但最主要的是我們要從數學課堂上進行根本的改變。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13
一、在教學中設計引發學生深度學習的問題情境。
書中提出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教學目標的要求、學生思維的發展狀況,適時創設能夠促進深度學習的問題情境。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可以以單元內容的整體分析和學生學習特征的分析為主體,著力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的設計圍繞著教學的核心內容和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愿意學,樂意學,參與到具體的情境之中。
二、在教學中激活數學思維,形成數學技能
書中指出,核心素養中“數學思維品質”是最重要的。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過程,把握學科核心思想與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秀學習者。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的準備、新知和練習階段分別進行激活、開放和深度加工,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形成數學技能,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三、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發展,培養深度學習能力
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的`發展,注重調動學生的內在潛力,培養深度學習的能力。學生的發展是一個動向的過程,基于對學情的分析,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立不同的學習目標,設計不同的問題情境。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使之個體的數學思維得到不同的發展。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讓學生真正做到盡力學,可以學,學的好。
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應不斷積累有效組合的經驗,形成一定的課堂教學模式,并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在所有的課堂教學資源中,教師與學生是最為關鍵的,在課堂教學中正確處理“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為主體”的關系,是使這兩種資源發揮最大效益的中心環節,也是獲得課堂教學高效率、更深層次的突破口。構建“學的課堂”,看起來主要是學生自學,但教師的引導也很重要,教師要給學生及時的引導、指正。一本書的字數是有限的,但是給予我們的思考確是無限的,如何做一名好老師,我還需要走的路還很長。教學相長,我相信,只要秉持初心,一定會方得始終。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14
閱讀了一些關于深度學習的文章,讓我對深度學習有所了解,所謂深度學習,是一種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發展為目的的學習,它不僅強調學習者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知識整合和意義聯接的學習內容、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還強調學生高階思維和復雜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深度學習不僅關注學習結果,也重視學習狀態和學習過程。鑒于以上認識,本研究認為,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是指學習者以高階思維的發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
那么結合自己的英語教學,如何實現深度教學呢?深度的.教學氛圍是開展有效教學的重要基礎。教師應基于學生的興趣與智力潛質,立足學生發展,創設教學環境。首先,教師應重視文化教學,打造文化氛圍。要讓學生愛上英語,就要”讓學生知道英語這門語言是美的,英語是可以欣賞的”,“知道英語的起源,了解世界的知識”。通過文化課堂,感受文化魅力,驅動學生學習英語。其次,開放課堂,營造開闊的教學時空。英語教學應充分利用校園環境,因時、因地制宜,創設語言環境,營造校園英語氛圍,這既彌補了課時,也延展了課堂。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其最大的作用在于生活運用;作為一種文化,其作用在于讓學生通過文化學習尋求到個人意義或現實意義。深度的教學內容應致力于生活的回歸,挖掘教材與生活的聯系,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的資源,拓展生活化的教學空間。
英語教學既要激發學生的學科學習興趣,又不能停留在課堂表面的“活”、“樂”、“玩”中。教學過程應該具有其組織邏輯及教學意義,否則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都只是淺層次的教學。首先,英語教學要超越教學形式的簡單組合,教師應給學生建立起英語知識的結構框架,“把學生帶進一定的教學邏輯中”。通過了解教學邏輯,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掌握,建立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其次,從長遠看,游戲僅是英語學習的“催化劑”,而非“防腐劑”。我們應挖掘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以內在動力來保障教學過程活力。
課堂評價的作用在于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及時反饋,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感。但泛濫的評價弱化了評價的功能,其效果也適得其反。深度的教學評價應以學生個體的發展水平作為評價標準。在知識評價上,要考慮學生個體的英語學力水平,以學生取得的進步為基準。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要考慮學生個性差異,同時注意學生情感態度的真實性、層級性。課堂評價才能發揮其價值功能,提升學生學習效能,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與個性的發展。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15
鐘啟泉教授在《深度學習》這本書中提到“深度學習”的精髓在于培養學生成為“探究者”與“思考者”,而非“記憶者”。讓我難免不引發思考什么是“深度學習”?
因為對深度學習概念的模糊,所以我選擇從第二章節開始了解何為深度學習。
文中通過將“淺層學習”和“深度學習”進行了對比論證。簡單來說“淺層學習”是為了了解事實而深度學習則是有意義的學習。同時也通過對比兩種學習的特征分析出“深度學習”即將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鏈接和思考具有整體性,并不是單一的,碎片化的。與之相反淺層學習則較為死板和被動且無目的'無意義。那么怎樣達到深度學習呢?我總結了兩個關鍵詞“鏈接”和“反思”。關于“鏈接”我們所學的知識并不是獨立存在的,這就需要我們自主進行學習,將現有知識與以往知識有效鏈接形成有意義的學習。這也是知識結構重建的過程。再一個是“反思”,學習過程并不是一層不變的,所以要獲得進步學習者的反思在學習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了解了“深度學習”的概念后,第一章節《核心素養與深度學習》和第十章節《深度學習與教師成長》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總的來說,教學過程中僅僅讓學生了解學科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那這就需要回到“核心素養”是什么的問題上?即一個人終身直面的,問題解決所必備“勝任力”。所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核心素養”是如此重要。
再一個是教師是如何獲得成長的?我在文中找到了答案即“反思”。傳統教師教學主要以知識傳遞為主對學生進行輸出,教師僅停留于傳輸知識這一步。若教師想要得到成長“反思”在這一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師需要從實踐中不斷反思自我行為,并獲得經驗和知識進一步的調整并完善自我行為從而促進教師成長。
總的來說,文中對“深度學習”進行了深度剖析,使我更系統的了解了美術教學的知識和對“鏈接知識”的一個認識,希望大家也能在此書中收獲滿滿。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16
一本書圍繞深度學習展開探討,共分為十章,從核心素養到深度學習概念本體,再至實踐案例,較為系統全面。
深度學習著眼于學生“怎樣進行學習”,強調學習的焦點在于如何使得學生學會學習、思考與創造,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面對的問題,旨在培育學生成為“探究者”與“思考者”,而非“記憶者”,關注學生素養的培養。核心素養的提出引起了傳統教育的質變,對傳統課堂教學產生了巨大沖擊和影響,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當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核心素養與深度學習息息相關、相輔相成。
那么,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其一,設計研究性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科學習思維;其二,組織合作活動,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其三,巧用多媒體手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其四,啟動鑒賞程序,滲透美育思想;其五,延伸生活實踐,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我們倡導“有效教學”,深度學習便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構建深度學習的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17
今天我想分享的書籍是鐘啟泉教授所著的《深度學習》,希望在了解到如何深度學習之后,能更好地進行深度思考。在閱讀本書部分章節后,我了解到深度學習要達到的教育目的不僅是跨學科邊界的跨界學習,而是成為探究者、思考者而非記憶者。
學校教育將向著“可持續發展”新的教育原理過渡,將學校教育的原理由“知識論”轉向“素養論”。這無疑是任重道遠的,對社會環境和教師的教育觀念和能力有了新的.考驗。
書中第一章講到新的學習觀——知識以原有的經驗為框架,通過在不同情境的反復運用,來體悟知識和情境。以及在學習本質的方面有三種共識:第一種是既有的知識,只有通過運用既有的知識展開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第二種是具體境脈情境學習和真實性學習,解決現實問題時,需要各科知識與技能的組合達到真實性學習。第三種是從能力歸因轉變為努力歸因,轉變兒童學習的心態。
在第一章的結尾還談到深度學習需要社會性且有包容性的學習環境,我認為這種學習環境,是我們每一個人有義務去維護的。這種學習環境的養成需要多個方面,首先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應當積極的促進組織化的系統學習,同樣教師應當重視學習者的動機與情感,關注到每一個學習者的差異,讓他們合理地在共享的教育與文化框架下協同學習,教學內容要整合跨學科的知識,在評價方面,做到“形成性評價”。
深度學習旨在讓學習者能動的參與教學,培育包括了認知性、倫理性、社會性能力以及教養、知識、體驗在內的通用能力,它并不是教授固有知識,而是從揭示問題開始的,它超越了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在閱讀了這本書之后讓我對深度學習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爭取以“深度學習”的方式要求自我。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18
讀了《深度學習的7種有力策略》這本書后讓我知道了,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用這些方法和策略來教育學生更好地合理安排學習,從中學到知識。我從事的是農村小學教育工作,在學校大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沒有時間放在教育孩子的身上,對于孩子
的教育完全撈在了老師的身上,所以我們農村教師只有更好的學習學習的方法和策略,然后把所學的方法應用到學生身上,讓他們也知道該如何學習,以減少父母不在時缺乏的教育。作為教師要讓自己懂得什么是讀書,也要讓學生明白讀書是為了什么,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套教科書,那你就要讀著作。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里的一點小水珠。讀了這本書,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河,怎樣使這些河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認真考慮清楚的,所以讀了這本書,我想給自己,也給我的同行說一句:讀書吧,朋友們!從中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當然我們在自我學習的同時,為了更好的教育學生,除了策略外,還要用心去關愛學生,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來進行教育,用心感受他們的世界,傾聽他們的聲音,去發現他們需要什么,缺少什么。還有我個人教師的語言交流是教師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技能。教師的教學工作,無論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技巧,還是啟迪,陶冶學生的情操,都離不開口語表達。對于數學教師來說,語言交流是使用最廣泛、最基本的數學技能。數學教學過程就是數學知識和思維方式的'傳遞過程,老師語言的表達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能
力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工作的成敗。所以我們說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部分,一節好的數學課,必定也是課堂語言藝術的精彩展示。
教師的教學語言是需要幽默感,來增加數學課堂的吸引力。前蘇聯教育家斯維特洛夫就說:“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教學風格,它是教師聰明才智的表現。在數學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幽默的教學語言,能使教師的講課變得風趣,可引起學生的注意,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消除學生的疲勞和緊張,振奮學習精神,活躍課堂氣氛,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樂觀開朗的個性生成。正因為這樣,許多優秀教師的教學語言都帶有這種幽默的風格,在現在的上課中我也時常加入一些幽默的言語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知道學數學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數學中也有許多的樂趣,通過幽默的言語表達讓學生主動的去學習數學,去探索數學的奧秘。
課堂教學還要求老師言語的精辟。數學是一門語言精辟、邏輯嚴謹的學科。當然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傳授知識,要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是正確的,教師的語言也必須是科學的。那么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又怎樣讓課堂語言幽默起來呢、這需要我們教師用心的去學習和研究深度學習的七種策略這本書,只有好好的研究這本書,我么才能更好地將之用到課堂教學。
當然我們教師還要用愛來教育學生,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比較難!在教育的整體認識上,作為一個完整教育過程
的學校教育,首先考慮的是現實社會中各種矛盾的存在和社會本身的發展,是一代代的學生將成長為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教育不僅是自由的,也是強制的。集體教學的形式一但奠定,所以我們還要對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因材施教,對于每個學生對于獲取知識能力的強弱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策略,要真正了解每個學生知識面的掌握情況,做到百分百了解,這也是教師對于學習教育文學著作所學為所用的策略。
最后我想說的是多讀書吧,朋友,在書的海洋里有我們學不完的知識,和我們想要的東西,只有在書的海洋里飄洋,你才會發現你是那么的需要知識,需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你的人生價值觀。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19
時代變化使得教育也要隨之改革,深度學習成為現代教育變革的必然選擇。《深度學習 ——走向核心素養》一書中有很多的案例,典型且符合教學的實際,也順應了當下雙減政策的新要求。這些案例與較為宏觀的話語比較起來,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納,也能夠更好地作為例子去指導教學實踐。
1、什么是深度學習?
閱讀完本書后,我有了一個大致準確的理解,即教師引導學生去學習、研究、理解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在全身心參與與探索的過程中,進行有意義學習,形成積極態度和正確價值觀等。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同時這一過程也是困難的、有挑戰的,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探索和實踐,去不斷地接近這樣一種理想的育人狀態。
2、如何引導深度學習?
作為教師,我更加關注教師應該如何引導深度學習。在讀本書之前,我就知道教學是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去學會思考、學會知識的建構、學會運用所學去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機械的記憶、背誦。但從我們小時候就開始的一種類似應試教育的模式會讓思維局限住,從而“眼高手低”,空懷符合教育改革的理論和想法,卻不知道如何實踐與探索。讀完這本書,我能夠更加具體地了解深度學習的運用和引導,需要建立師生間的新型學習伙伴關系,構建深度學習任務、良好運用數字化資源和工具,精心設計教學材料等,幫助學生探索自身優勢,通過深度學習去獲得自己的精彩人生。
3、如何理解并運用深度學習?
聯系數學教學,我較為深刻地理解了書中所講的深度學習的特征,同時在實際教學中去運用。首先是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地去挖掘教學內容的實際運用和實際意義,聯系實際去進行課堂教學,引起知識和生活經驗的相互聯系和轉化,例如認識數學的線無粗細、圖形的運用和比較等,從而去建立新的`概念、結構,易于學生的理解。
其次是活動與體驗,我更多地想到的是引導學生去探索問題的解決方式。根據自身經驗,在積累了一部分知識后,對于即將接受的新問題的思路方法,需要自己去真正思考、學會操作,才能夠真正的掌握,空看教師的講解、操作是遠遠不夠的,這容易導致學生在講解時聽得明白,自己碰到時無措的情況。
之后是本質與變式,數學上例如一些簡單的知識點需要學生理解透,這些往往蘊含著一類數學問題的本質,就像一位數學老師曾經命題講題時的“1”的本質,以一個結果為中心知識點,我們可以衍生出很多相關的結論和解題方法。理解、分辨本質與非本質的過程就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深加工過程,理解后再接觸變式,求解方法也是萬般不離其宗,這同時是對學生思維和價值觀的一種磨練。
有關深度學習的概念、實現、推進的要求等,都需要不斷地研究,特別是一些教學案例,通過優秀教師的探索與實踐,我會繼續去領會如何在教學中去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20
《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這是一本理論性極強的書,文中出現了許多概念性的詞語,首先,需要理解的一個關鍵性詞語,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秀的學習者,成為未來社會歷史實踐的主人。
看到這個解釋,我想起了大學的課程,大學四年,匆匆而過,四年當中上了無數的課,而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節課程,老師提前分配任務,自己去搜索信息與材料,課堂上老師交給我們去展示。仔細回想,為什么不是那種老師教授很多知識的課程印象深刻呢?這和深度教學的.理念不謀而合,不僅僅是大學,而是學生成長的每一個階段,老師不僅僅要停留在知識點的傳遞上,而是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過去后,你腦海里還留下點什么?也就是是說,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如何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呢?文中教給我們教師要做的幾件事:
1.確定學生自覺發展的“最近發展區”;
2.確定通過什么樣的內容來提升、發展學生,即轉化教學內容,提供恰當的“教學材料”;
3.幫助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現與建構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具體如何操作呢?我想起了幾年前關于綜合性學習的探索,每到綜合性實踐活動課程,我都分好小隊,先從隊長那里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給隊長先做個簡單的講解與方法指導,剩下的課堂內外時間全部交給小隊成員共同探討,遇到問題,共同商量查找資料,實在不會,可以找我幫忙。提前會給一個星期的時間,過程中每個孩子參與進來,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我相信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孩子們收獲到很多。但這僅僅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指導,牽涉到其他課程具體如何操作,需要下一步繼續探討。
文中在怎樣實現深度學習中,還提到了單元學習活動。這和部編教材的編寫理念非常接近,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是不能僅僅就一篇文章進行,而是要考慮教材的前勾后連,同時要進行教材的整合,要深刻考慮教材的規劃性與整體性,實踐性與多樣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爭取在每堂課都涉及單元整組的內容。
總之,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是個不斷努力的方向。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 21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如此困惑:感覺自己被裹挾在知識的巨流中無所適從,什么也沒有獲得,自己又感覺很疲累。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平時的學習過于隨意,擷取知識的過程太率性,又沒有對知識進行恰當的整合、加工和踐行。為了改善這種事倍功半的低迷學習狀態,我們可以借鑒《深度學習的藝術》中提供的方法:提問、解碼、操練、融合,通過這四種手段的結合運用,深度改善我們的學習質量。
【提問】
深度學習是從正確的發問開始的。沒有疑問,就沒有引力讓我們在浩瀚的學海中探索和追尋。而這就是大多數人只能走馬觀花、涉獵皮毛的弊病所在。
正確的問題是通往知識的橋梁,但是我們該怎樣搭建自己的這座橋呢?在該書中,采銅老師為我們建議了在知識面前應反問自己的如下四個問題。
1.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已具備了哪些相關的知識?
2.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又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原有知識構成了何種補充或者挑戰?
3.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且這些東西我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地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成為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
大家可以明顯感受到,如果能夠按部就班回答這四個問題的話,那么我們能夠獲取的知識的數量和體系性都會大幅改善,完全是自己以往憑感覺隨意學習的效果不能企及的。同時,在這四個問題中,我們要尤為重視第四種問題,因為這樣的長程認知挑戰,能夠支撐起我們的好奇心和毅力,讓我們有序地組建自己的知識模塊,從而提高我們知識吸收的效率,為學習的其他步驟提供最佳支持。
【解碼】
即使我們采取了正確獲取知識的方法,如果我們只是淺嘗輒止的話,深度學習也仍舊會變成空談。我們在平時的寫作和交談中肯定會感受過自己思考的無力,比如談到某個話題時,明明自己讀到過相應的案例,結果具體情節忘了一部分;再或者想引用某些書中的論證,卻說不出作者的名字。這些結果都是我們以前浮光掠影的學習方式造成的,我們以為只要了解就好了,所以根本提不上理解。而解碼就是解決這一尷尬,讓我們最大化參研知識的極佳手段。
所謂的解碼,就要像破案一樣,深入洞察本質。我們不僅要看到案發現場的結果,而且要思考案件的本質(比如作案動機,背后糾紛),更要能夠還原兇手的作案過程,了解兇手是怎樣想怎樣做的。而這也就映射了解碼的三個層次:感受結果、了解本質、還原過程。
拿平時的輸入為例,我們之所以看了那么多美劇還說不好英語,看了那么多電影都當不成演員,看了那么多書也成不了作家,無非是因為我們只完成了感受結果這一個步驟而已。更何況,隨著我們健忘的記憶力,這些結果輕易就損失殆盡了。真正的深層解碼,意味著我們不僅能夠當時理解了意思,而且花時間深入思考了其內涵和外延,也就是真正理解了內容的本質。在這種情況下,隨著付出的加深,時間的投入,我們的記憶也自然更深刻。然后再進一步,我們要揣摩劇情到底是如何構思的,文字到底是怎樣安排的,語法到底是怎樣應用的。當我們能夠保證自己下次也能夠產生同意的輸出時,我們才敢真正驕傲地說自己完全理解了內容。
解碼的過程就好比消化吸收的過程,把食物變成身體能夠利用的營養單元,以備身體用于各項生命活動。知識在解碼的過程中被分解成原料,得到更好的'儲存,以備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操練】
經過上文對解碼的分析,大家就已經能夠感受到,知識不是拿過來就是自己的,是需要消化的。而消化之后的知識單元需要經過重新整理加工,才能構建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也就是說,直接傳遞到我們感官的知識并不是真正屬于我們的,而只有經過建構、表達出來的,才是我們擁有的知識。而這個建構和表達的過程,就是操練。
不同的知識學習模式不同,在競技和表演領域,學習的過程就是操練的過程;而在理論學習領域,操練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沒有得到深入挖掘。而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會感覺,看了好久的書結果還什么都不會;平時聽了很多課,感覺還是沒有學到什么。針對理論學習領域的這種缺憾,采銅認為要用操練的意識來提醒自己,即把知識當做技能來學習。而這也就和我們熟悉的,把理論運用于實踐,不謀而合。而具體的實踐方法,書中提供了三種:寫作式操練、游戲式操練、設計式操練、三種操練均是以某種目的為指引的表達,而在表達的過程中,就要求受試者能夠精準把握相應領域的知識單元,并且在過程中突破自己的盲區,習得新的概念方法,最終以特定的形式滿足某種目的。這些共性就決定了這三種操練的高難度,而這種高難度也就提供了學習者獲得飛躍式進步的渠道。
操練是深入學習的必經之路,也是迅速提升水平的快車道。沒有操練的學習就是無根之木,勢必成果衰微慘淡。
【融合】
能夠運用前三個階段的方法,我們肯定就會在自己的領域斬獲不小的戰績了。但是面對現實生活中復雜的問題、各種生疏偏門的領域,我們還可能會束手無策,因為知識的狹窄會遮蔽我們的眼界,束縛我們的能力。而這個時候,融合的必要性以及優勢就顯露出來了。
我們的教育模式讓我們習慣了對知識進行分解和細化,導致我們在專精的過程中忘記了知識間的融會貫通,忽視了整體視角。如果說前三個學習階段可以類比為挑選食物、消化食物、加工食物的話,這個階段就是對食物進行深加工,讓從"解碼"和"操練"過程中得到的知識單元彼此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噴薄新知。而具體的加工手段,就是融合的三種方式:遷移、印證、和互補。
所謂的遷移,就是從A領域的某個知識點得到啟發,轉用到B領域中,得到意外的收獲。這樣的例子已經有很多了,僅僅采銅老師本人就列舉過好幾項:從物理學遷移到醫學、從染料知識遷移到醫學、從折紙藝術遷移到數學等等。而印證的意思是,A領域的a內容和B領域的b內容,彼此相似,孕育出某條原理。比如我之前讀完的《學習之道》,作者便做到了將國際象棋和太極拳的學習方法相印證,總結自己獨特的學習藝術。而互補就更容易理解,即同一議題下,各個領域的觀點相互補充。這就像是進行主題閱讀或者文獻綜述一樣,通過收集互補的知識讓我們收獲對一個領域完整、細膩的領悟。
融合的手法往往是學習高手游刃有余的,他們廣泛涉獵,將知識進行遠距聯接,讓新的想法不斷迸發,從而引領創新,解決技術前沿問題。因此想要在學習的藝術上得到大成,就一定要掌握這項技巧。
【總結】
在我看來,采銅老師總結的四個步驟已經足夠細致了,如果能夠運用有加,相信不僅能夠改善自己的學習效果,還能在過程中體會出超越這四個步驟的深意,從而擴展自己的學習心法,讓自己的學習更得心應手。另外,閱讀原書的時候,的確會因文中的概念密度,以及旁征博引感到敬佩,非常值得學習,所以在此也推薦大家去閱讀這本書。最后,還是希望大家選擇性吸收、迅速有效實踐,從而獲得長足進步。
【《深度學習》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學習學校文化呼喚深度構建心得體會04-28
PPT深度學習網絡培訓心得體會05-02
教師的態度決定學生的學習深度教學心得體會05-03
深度工作讀后感02-24
深度思考讀后感07-23
《父愛的深度》讀后感04-25
讀《深度工作》有感750字05-01
有深度的說說03-27
有深度的故事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