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著的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活著的讀后感 篇1
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
福貴正是這樣一個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實是幾萬萬人的縮影,中國近百年來經歷的所有苦難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來,他有著傳奇般的人生,但你絕對不會希望擁有那樣的傳奇。
合上這本沉重的藍皮書,淚已濕眼眶,讓我感慨萬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經歷的種種悲慘,更因為他經歷了這么多,卻依然卑微地活下來,他所承擔的已遠遠超出普通人能夠想象的范圍。
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但是,正因為如此,生者才要更堅定地生活,那是因為他們背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明天。
我欣賞活著,活著如此美好,活著如此快樂。我看過余華作家寫的《活著》,講了主人公徐福貴的一生經歷了中國歷史的變遷、社會的動蕩,三年自然災害、文革等等。以及福貴晚年對生命平靜和自然的態度。告訴我們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活著的讀后感 篇2
童年,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是美好的,可是在作家余華的著名小說《活著》中的三個孩子都過著苦難的童年,在那個年代的孩子和現在的孩子不能比,經濟不好,條件不好,甚至連肚子也填不飽。
書中的三個孩子,分別是鳳霞,有慶,苦根。鳳霞是一個女孩子,為了讓自己的弟弟有慶能上學,被迫到別的有錢人家去干活。有一次,在三年大饑荒的時候,為了不被別人搶走一個地瓜,差點出人命。有慶是鳳霞的弟弟,冬天時為了不磨壞一雙布鞋,天天都赤腳跑到學校,又赤腳跑回家。有時空了就會幫父親干點活。最不幸的是苦根,因為家里窮,以前沒有零食吃,有一天苦根生病了,外公給他炒了一大盆豆子當零食,他吃多了,最終被撐死了。上面三位孩子的苦難生活和現在美好的生活根本沒法比。
在現在,就拿吃飯來說,書中的孩子為了一個地瓜會跟人拼命,聽到有粥喝會高興得跳起來等,都表現了那時食物的珍貴。再看看現在,吃飯不僅僅是吃飽了,有些孩子只喜歡吃昂貴的`肉或一些山珍海味,只有個別不挑食的孩子。就是這樣,有些孩子經常吵著鬧著去大酒店,大飯館吃飯,對一些自以為不好吃的菜指指點點。要是在過去,這些“不好吃的菜”一定是美味佳肴。
這么美好的童年,這么愉快歡樂的童年,有些孩子還會連連叫苦,他們有真正體會到這些過去孩子的苦難嗎?沒有!我們從現在一直到將來,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美好,不能再浪費糧食和資源了,否則將來我們會變得痛苦。
活著的讀后感 篇3
而對于我自己,讀完島這部小說看到了疾病中依然強大的愛,看到了生活的目的,我們并不只依賴什么才能活著,我們也需要創造生活,創造自己的人生。生死不離的愛情與親情,對每個人都不是束縛,而是活著的力量、動力。
如果我們沒有了這些感情,那么我們只是行尸走肉,只是孤獨的存在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是活著,有活力有希望有后盾的活著。而人生,也要做一棵有思想的蘆葦,只依賴于生活而不努力成長努力幸福,就不會收獲飽滿的果實。
無論處在什么環境中的我們都應該努力生活,努力成長,創造自己的人生,如果循著既定的軌跡不咸不淡的生活下去,就很有可能失去自我失去生活的`力量,失去對生活的觸覺、嗅覺、味覺...不能品嘗美食的人生是缺憾的,不能品味生活的認識則是失敗的。
誰都不想活在一個失敗的人生,不想自己的生活中沒有味道,所以,我們要認真的對待生活、努力的探索人生,不斷的創造自我,為每一個不同的自己而感恩努力地生活。
如今也許早沒有這樣的島,然而每個人心中依舊有一座孤島——上面擺放著每個人難以回味的穢然記憶,但是也許多少年后再次品味,才能嗅到真正褪盡鉛華的芬芳——早在那些并不華麗的外表之下,深深掩埋。只有萬物之源的時間,能篩選出最美的剎那,在賞盡風景的蒼老眼球里,展示它淡然卻永恒的美好。
“沒有麻風病,只有愛。”
活著的讀后感 篇4
余華真是個殘忍的作家,把那么善良的人一個一個“寫死了”。
一個時代,一群人—一個時代的兵荒馬亂總是會導致蕓蕓眾生的生靈涂炭。《活著》以一段最為艱苦動亂的時代為寫作背景,在那個時代生命的脆弱輕賤看起來那么的理所當然。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時代里,時代塑造了我們,時代也約束著我們。我們在時代中萌生,在時代中成長,也漸漸地在時代里走向滅亡
讀者同情孤獨的富貴,為友慶的死而難過,悲憤戲劇的劇情,也感謝了自己的幸運。
看見了人生悲苦,看見了底層人物的樂觀與堅強,看見了生命的堅韌,看見了歲月里那不動聲色的力量。
小說里有一段這樣的話;“他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地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在經歷了生生死死這樣的事之后,福貴或許也已經明白,人能到這世上走的.這一遭就足夠了。莊子在妻子病死的那一天,盤腿坐地,鼓盆而歌。誠然生死本為一體,我們既不必為新生而歡樂,也無須因死亡而痛苦。身邊的人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即便抓的再緊也總是免不了會從指縫里溜走。
活著的讀后感 篇5
活著這本書,余華先生寫成可能有些年了,以前一直聽說,卻到今天才讀到它,沒有別的原因,實在只是由于這書的名字。最近最郁悶的心情就是在心里嘀咕,自己到底為了什么而活著,人又為什么而活著。
懷著一種探索人生意義的心情,囫圇吞棗的一口氣把它讀完,我沒有像以前讀其他作品一樣,懷著一種挑剔的眼光往找作者的毛病,而是帶著一種對生命敬畏的情緒,從開始讀到最后。
整本書里的人物都是悲劇,而最悲的是福貴一家子的命運,而這一家子中更為悲的則是福貴,一大家子人一個個的離開了他,到老了,但連個給他送終的人都沒有,可是他卻沒有放棄生命,他堅韌的活著。
“死了都要活著”,這是老全的一句話,道出了人生的`真正意義,不是一有苦難就想著往死,也不是一有悲傷就想著往逃避。人活著,就要活著,好好的活著,為活著而活著。
無論碰到什么樣的事,我們都應該勇敢的往面對,只要活著,總有希看,死了,不即是一了百了。
以后,假如心里有什么不好的動機,我會告訴自己,連富貴都好好的活著,你還有什么不能承受的?
活著的讀后感 篇6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讀這句話,似懂非懂。
這本書很好看,使我花了一晚上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就讀完了,讀的'時候,并未打算一個晚上就讀完,讀完后就讓我聯想到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所講的苦難。
男主人公福貴似乎一生都活在苦難中,只有在一開始享受了幾天富貴日子。從敗光家產,到氣死父親,妻兒被接走,明明是準備去城里請大夫為母親看病,卻被人捉去拉大炮,好不容易逃回來,發現母親死了,女兒聾了啞了,好不容易將女兒拉扯大了,兒子卻被抽血抽過多而死,難得為女兒找了個好婆家,不久卻難產而死,妻子不久也死了,女婿被水泥板壓死,小孫子被豆子撐死。最終和一頭老牛相守相依至今。
即使這樣,但他們沒有放棄,沒有放棄活下去,是他面對苦難的承受能力深深打動了我,是他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深深震憾了我。福貴是不幸的,但他并未用死亡結束他的不幸,而是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不幸,換來了晚年的安穩與從容。
我相信,即使現在再苦再累,只要堅持下去,終有一天,世界會給你回報的,就如史鐵生,在20歲雙腿癱瘓時,如果他選擇放棄生命,也許就沒有我現在所認識的史鐵生。
一切已然,必屬本然,必然與當然。
活著的讀后感 篇7
不論現實變成了什么樣貌,不論現實剝奪了我們什么權利,只要我們活著,也僅有我們活著,我們才有義務有權利去追求自我想要的,這才能叫做真正的活著。我們不應當讓現實決定我們怎樣活著,而是應當自我決定我們應當以怎樣的姿態活著。
活著,就要應對選擇,僅有堅持理智,才能做出客觀的確定,才不會讓自我后悔。所以我們沒有機會錯過機會,在能夠選擇能夠改變的時候,用心做一個完整自我,用自我的態度去看待“活著”。
先前對余華的作品也略有接觸,他筆下的杯具一向是這樣,大體上看似不卑不亢,糅合到一齊的時候又讓人受不了。當你讀完整個故事,回頭整理這個完整的故事的時候,才會不情愿、不忍應對的發現,原先把任何一個故事單獨拿出來分析的時候都能真實的感受到那種撕心裂肺的痛,難以承受的痛。他不屑于寫那些下里巴人,而是用一些看似荒誕的故事,講述著高度真實的生活。
文字里的安靜,冷漠,無形間渲染了一種壓抑沉悶的氣氛,不斷的痛苦從而不斷的期待,想發泄卻又束手無策,只能完整的`看完,被這種單純痛苦所擺布,甚至是被玩弄于股掌之中,令你無法自拔,也不想自拔。當你痛到麻木的時候,才能看清現實,在簡單單純的感情里看待理解生命,好好活著。余華深沉的講述著生命的杯具,
對于杯具這件事我也有一點自我的看法,人之所以喜歡看杯具,喜歡被這種杯具所打動,無非是想尋求自我安慰。
活著的讀后感 篇8
如果我們有更多選擇,就不會有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但是我們只能沿著這條狹窄的小道,麻木地走過去。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可悲。
《圣經》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軟弱的,人的體內人的成分使人易怒,沖動,不能自制。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人的軟弱,使人面對困境時往往無力支撐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惡卻無膽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曠野獨自唱著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無聲地攀爬,在無橋無船甚至無人的野渡泅過冰冷的河面,充分顯示自己的勇氣與智慧,那么在現實的世界里,人的日子會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時,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未經滄桑的人總是容易在現實的捆綁中藉著心靈的不滿足幻想著換個環境,一味認為物質的`困境使自己忙于無意義的奔波,無暇顧及精神享受。于是,在不如意的現實邊緣,痛苦地接受一襲又襲虛無的沖擊。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著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還會為曾經的生活盡不如意嗎?或許那時,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惱和追悔了吧。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讀了《活著》,我想,接受現實,努力成長,好好活著,活著,活著……
活著的讀后感 篇9
生活是一種本能,與環境無關。即使世界讓你絕望,讓你沮喪,你仍然必須頑強地生活。這是生活的本能,也是對生活最真實的信念。
在讀《活著》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曾經認為主人公真的太了。這樣生活有什么意義?但讀完后,我意識到生活可能只是為了生活。這是一種生存本能和對生命的尊重。當你失去一切時,你會發現你仍然擁有你的生命,你的生命仍在繼續,你的生命不能被別人奪走。
在閱讀的同時,我為福貴的`悲慘生活哭泣。同時,我也認為對我們來說,生活比福貴簡單得多。我們無法親身體驗福貴的痛苦。生活很簡單。如果你想追求如何生活,生活可能會變得奢侈。
生活是有尊嚴的,我們應該尊重生活,即使面對更多的痛苦,我們也應該努力繼續生活。這就是生活真正打動我的地方。
人們活著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生活外的任何東西而活。正如余華所說:生活充滿了我們中國語言的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吶喊,而是來自忍耐,來忍受生活給我們的責任,來忍受現實給我們的快樂和痛苦,無聊和平庸,所以忍受痛苦創造了生活。
《活著》描述了人們承受苦難的能力,以及他們對世界災難的樂觀態度。他讓我真正知道——生活本身是困難的,而繼續生活則更困難。
活著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東西。
活著的讀后感 篇10
時間,經歷的不同,都會讓你在看同一本書的時候有不一樣的看法。第一次讀這本書時,覺得好夸張啊,怎么會有人的一生是這樣的,那該怎么活下去,還能像富貴這樣活嗎,當時覺得這一定是作家的書寫手法,集各種典型于一身,就像祥林嫂一樣,所有的悲慘事物好像她都遭遇了。后來啊,年齡長了幾歲了,我哥給我過去的人就是這樣的,遇到個大病小災、饑饉年荒,書里描寫的這些事件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情,死個人也是很平凡的事。現在我現在相信了書里的故事,也更加為書里的人物悲慘遭遇而心痛……
看這本書的時候有點心得,寫在下面了。
一本書,慢慢看,一天看一點,就會意猶未盡,要是迫不及待的一下子看完,倒失去了它本來的意味,也少了思考。就如同與人相處一樣,剛認識的人,你一下子把ta了解完,就失去了探索的`樂趣。大概所有事情都要講究適度。太慢,則發現不了其中的深度,和可咀嚼的地方。太快,容易將一切看透,又激發不起人想要繼續探索的心思。古人老講中庸,這大概也是中庸的一種吧
活著的讀后感 篇11
周日晚上,我花了3個多小時,一口氣讀了一本爸爸的小說——《活著》。
合上書以后,我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想哭卻哭不出,說他們可憐但好像又不可憐。
余華是在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稱敘述其看似悲慘的一生。地主家兒子福貴好嫖、賭,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錢,在還債路上又被抓去當兵,誤當成了國民黨。幾年戰爭后,死里逃生,逃出來回到家,發現父親已經死了。接下來女兒因發燒耽誤醫治也變成啞巴了,原本好好的一個家變得支離破碎。隨著時間的推移,女兒風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還有外孫苦根也相繼遭遇不幸,這一大家子最后就剩福貴一個人了,最終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數人的想法看來,他最后的.命運一定不是瘋就是自殺。可福貴依然樂觀地活著,因為他想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也是全書的亮點所在——活著就有希望。
這本書的作者是余華,本應是余華在講述福貴的故事,應該使用第三人稱,可作者采用第一人稱,讓人覺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書中的我,在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之后的坦然。
家人一個接一個相繼去世,富貴被一次次的打擊,這里面,不僅有活著的真正道理,還有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他沒有抱怨、仇恨,而是認認真真地過好每一天。抱著樂觀的態度活著,這才是“活著”的真理。
活著本身就很艱難,延讀生命就得艱難地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了,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了。
活著,就夠了。
活著的讀后感 篇12
看完這本書,真的是一本不需要書簽的書。對于想養成閱讀習慣的人來說,強烈推薦這本書,閱讀流暢。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本書有五個序言。在日本的序言中,余華談到時間創造了一切,創造了生與死,創造了起起落落,并引用了賀的一首詩:
小離家老大回來,地音沒有改變鬢毛衰老。孩子們不認識對方,笑著問客人從哪里來。
對于某些事情的理解,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理解。就像讀完上面這首詩的感覺一樣,初中和現在有著深遠的不同。現在看完《活著》這本書,感覺不是很深,也不覺得這本書寫得有多好。這可能就是為什么我們這一代人沒有親身經歷過上一兩代人的痛苦。
讀完后,我可能會有以下感受:財富最大的幸運是帶走了這么好的妻子,這甚至改變了他以前的擇偶觀;遺憾的是,鳳霞因為生病而變得啞巴,但我對她第一次相親的成功感到驚訝;有慶一定是個超級可愛的孩子。如果他能給他一只狗和他一起玩,那就是天堂般的'生活,畢竟,綿羊和人類之間的互動仍然很少。最深刻的感受是,當財富稱贊他在跑步中獲得第一名時,他唯一的贊揚真的比有慶本人更興奮。這可能與他的生活經歷有關;鳳霞死于難產,二喜死于施工現場事故,因吃豆子而死于苦根。當她回到家鄉時,她也聽到長輩們提到了這樣的事情。當時這樣的事情是真的。
只有回到家鄉,我們才能聽到長輩們講述他們年輕時的痛苦。他們的表情大多是相似的。他們臉上的皺紋快樂地游動著。就像財富一樣,他們精彩地講述自己。
活著的讀后感 篇13
波特蘭·羅素的這篇文章,并沒有給我帶來生命的波動,可這個標題,卻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從出生到現在,沒有固定的一片斷、一個時刻,專供自己思考出生、活著到底是為什么。
也許,為了我最親愛得爸爸、媽媽,能讓他么可以舒心,減少應有的牽掛和沉重偉岸的愛。
也許,為了幫助過我的恩人,親密的朋友,存在,是為了那一點一滴,對他們的`報答。
也許,為了客觀的,穩定的現實而存在,上天給予了寶貴的生命,給予了享受社會的權利和生存的義務。
是啊,存在是客觀必然的。那想過自身嗎,我,為何而生,又為何而活?羅素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這我的一生。”
我為什么而活著。
面對莘莘學子,是為三次講臺而活;面對重復的工作,是為豐衣足食而活;面對一聲聲關懷,是為感激而活;面對一個個感動,是為感恩而活;面對著一切,我是為責任而活。
空洞、大話、套話充斥了生活的每個角落,填滿了永遠填不滿的思緒。不對。我為什么而活,為自己獨特存在而活。追逐的理想,奮斗的方向,不停息的感恩,不止步的一刻真實的心,和那對未來的期待,對未知的渴望。
停筆間,回顧,發現一個自私者的告白。責任……
活著的讀后感 篇14
這兩天看了余華的作品——活著,感觸很多,看的過程中,緊張感一直伴隨著全文。作者總是在給人希望之后,又澆下一盆冷水,讓人冷得徹骨,絕處逢生之后仍然扼住咽喉,讓人痛苦異常。
文章有三個地方讓人淚目:
一是老全的死,透露出麻木的戰爭中僅有的一絲溫情。
二是福貴兒子有慶的死。有慶死的最沒有價值,也最荒唐,醫生因為縣長夫人難產要輸血,居然把一個12歲孩子的血抽干了。作者刻畫福貴埋兒子的過程讓人痛徹心扉。
三是福貴女兒鳳霞的死。原以為又聾又啞的鳳霞會很悲慘的被送給老漢,結果福貴心疼女兒又將女兒留下來了,鳳霞最終相看了二喜,并得到了應有的`疼愛,這回我以為鳳霞終于擺脫了噩運,結果沒想到鳳霞死于難產,留下了二喜和兒子苦根,這番變故讓福貴更加衰老,頭發全白了。
后來幾年間,女婿和外孫又因為事故相繼離他而去,福貴最后與一頭名叫“福貴”的老牛相依為命。
中國二十世紀社會變遷導致的慘淡農村生活全都濃縮進了這部小說里,福貴的一生也是那個時代老百姓普遍的生活現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所謂好死不如賴活著,但是活到最后的人,往往最痛苦!
【活著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為了活著而活著03-22
像“活著”一樣活著02-22
活著的作文09-12
活著的經典句子03-02
《活著》心得04-14
活著的作文12-20
活著的滋味03-07
活著的意義作文09-22
活著優秀作文03-07
活著的作文(推薦)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