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書筆記范文(精選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你想好怎么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著》讀書筆記范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活著》讀書筆記1
這是我第二次讀余華的《活著》,在大二時就已經讀過一遍,因為時間間隔有點長,只是大概記得故事的結局,而情境忘的差不多了。今天又讀了一遍,不由感慨:好的作品讀多少遍都不為過!
不得不說,余華是一位具有高超煽情技巧的作家。剛剛讀完這一作品,臉上還留著淚痕,眼框還是濕潤的,不過心卻慢慢越來越平靜了。是啊,讀完它,我沒有理由不平靜,沒有理由不思考……
“二喜,有慶不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這句話總是縈繞在我的耳旁,所有的這些名字,這些人物,都讓我覺得是活生生的。也許是從小在農村長大,對于書中描繪的場景都覺得那樣地熟悉,他們的形象似乎都可以在我的生活中找到代言人。小時候,不明白那些在地里勞作的老者,為什么對著一頭不言不語的老黃牛喋喋不休;小時候,也有很多像有慶一樣的玩伴;小時候,也見到像鳳霞一樣的姐姐以及家珍一樣的女人;小時候,也取笑過像二喜一樣的女婿……一切都那么的親切,所有的人都那么的生動,他們的故事,平凡而感人,瑣碎而深刻。
讀著這一作品,不由地就投入進去了,就像是自己就坐在老福貴的身旁,靜靜的聽著這位老者對他的往事娓娓道來。時而鄙視、時而切齒、時而沉默、時而哭泣、時而感慨、時而會心、時而嘆息、時而釋然……當看到福貴少爺放蕩不羈、自命不凡時,我鄙視他;當我看到他粗魯的對待他懷有身孕的妻子時,我咬牙切齒;當我看到他穿著絲綢衣裳被裝滿銅錢的沉甸甸的擔子磨破了肩膀時,我感慨;當我聽到徐老爺用無奈的語氣說“報應啊,報應”的時候,我沉默;當我看到鳳霞從一個活潑美麗的小姐變成一個又聾又啞的小村姑時,我嘆息;當我看到小有慶不知疲倦跑來跑去的身影時,我微笑;當我看到一具具冰涼的尸體時,我痛哭;當我看到老年的福貴安詳的表情是,我釋然。
這部作品不僅讓我對人生有了一個思考,而且讓我有決心去改變自己的一些不足和缺點。步入研究生生活已近兩個多月了,常常都覺得很累、很悲觀。現在想想自己在過去那兩個月做了些什么,真覺得不值一提,每天似乎忙忙碌碌,卻忘記自己要追尋的是什么;每天都覺得壓力很大,卻不知道為何要讓自己活在不該有的壓力之下。時常抱怨、時常抑郁、時常煩躁……我發現自己一直在追尋著什么,我總是拼命跑、拼命追,忽視了一路上的所有風景!細細想想這二十幾年來,我好像一直是父母長輩眼中的好孩子,上小學時就知道我要進縣里最好的.中學、上初中就知道要考重點高中、上高中知道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學、大學呢?發現自己學的東西太少,所以決心要繼續深造。
現在,我在深造的路上,卻似乎不知所措。看到身邊的同學各有所長,覺得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導師的要求我似乎一項也沒達到,我慌張了,默默告訴自己:不能這樣下去,要努力,要加油!我不停的去圖書館借書,不管有沒有興趣,逼己去讀完一本本的書,以為這樣我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可當我靜下心來讀完《活著》這篇作品時,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淚就像積蓄已久的火山噴涌而出,不光是為故事的情節,更為自己!我原以為應該為自己驕傲,因為一直在追尋自己的夢想,卻沒發現自己并沒有在追尋這些繁華夢想的過程中得到快樂!那我活著的意義又是什么?是到達終點時那一剎那的輝煌嗎?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事靠著祖上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后就越來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對于這段話,感悟頗深,我想作者并不是說叫我們不要去追求任何東西,也不是要我們甘于平凡,我認為,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生命中充滿變數,不要為自己曾經的錯誤懊惱,更無須一蹶不振,接受這一切,然后努力的活著,全家在一塊就是最大的幸福。人有旦夕福禍,天有不測風云,這些都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只有堅強的接受,認真地活著,總有一天你會釋然。
當然,除了一些關于人生的感想,也還有其他一些方面。可能是之前看過余華的其他一些作品才引發的吧。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兄弟》這一小說,里面可以發現很多關于當時的政治的線索,主要是文革時期那段歷史。而這部作品呢,它的歷史跨度也是很長的,從國共對峙到農村生產合作社,從三年饑荒再到文革……從這一短短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政治的一個變遷,看到國家也像一個人的一生一樣,起起伏伏,也犯錯誤、也有輝煌、也在探索。
《活著》讀書筆記2
我讀過很多書,但讓我讀到睡不著覺的只有兩本,一本是大學時候讀到的周鴻祎的<顛覆者>,另一本就是現在放在我床頭柜上的<活著>,每晚我泡腳的時候都會拿起來翻一翻。
在這本書里,活著的人們紛紛在故事中一一死去,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的讓我們跟隨著他冰冷的筆調來目睹福貴少爺的荒誕人生,繼而又假惺惺的給我們一點點美好希望,讓福貴在戰亂中存活,讓鳳霞和二喜有了溫暖的家庭,讓書中的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在縈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沒有猶豫,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在書中毫無征兆的以各種方式迅速死去,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所以每一次福貴困難面前的表現都讓我不由得想:如果我是福貴,我肯定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可是,我不是剛從一個自以為熬不過去的困難中熬過來的嗎?
我曾以一個讀者的身份去思考和議論福貴的人生,也時常在想,為什么作者要在那樣一種極端的環境中還要講述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間的輕微分界到底在哪里?后來我才慢慢理解,對于活在中國社會底層的人們來說,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他們之間輕微的分界就在于方向的不同,對這本書而言,幸存更多的是旁觀者對別人的看法,而生活往往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福貴雖然經歷了苦難,但是他是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作者在文中用的是第一人稱敘述,所以福貴的講述里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稱來敘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貴在讀者眼中就會是一個苦難中的幸存者,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么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它苦難的經歷里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也叫福貴的老牛,還有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所以對于福貴,我寧愿相信他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因為生活是屬于每個人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
讀完這本書我花了一天的時間,作者在書中也只給福貴一天的時間來講述這個屬于三代人的故事,在這里,時間隱藏了它的身份,可是又掌握著許多人的命運,我們的閱讀無法撫摸它也無法注視它,可是我們又時刻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就像寒冷的到來一樣,我們無法看見,只能渾身發抖的去感受它的存在。同樣在作者樸實的言語中,我無法感受到當時大環境的惡劣,也無法感受到當時人們的貧窮與苦難,但卻能深切的感受到福貴在一次次絕望后的希望,我相信這本書講述的不僅僅是福貴的苦難,更多的還是眼淚的寬廣與豐富,也是人們對生活的希望,當然也講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很多時候文學就是這樣,它講述了一些作者意識到的,同時也講述著很多作者沒有意識到的,而讀者就是這個時候應該站出來發言的。
人總是只有在經歷痛苦的時候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福貴就是在自己破產后被挑著的兩籮筐還債的銅錢磨破了肩膀的過程中認清了自己,認清了自己天生就是憫農的命,脫下了絲綢衣服后竟穿不慣了!還有家珍死去時,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離死別中最寧靜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喬峰抱著她的尸體的`痛器失聲,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后流下的懦弱眼淚,想起莎翁著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絕,我想人活一生,總要承受這樣的打擊,而多年之后,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了,那時的我們也許真的會選擇一種平靜,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的經歷,澆鑄而成的。數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對著一塘殘荷將過去的傷痛記憶娓娓道來,我對自已的過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能否勇敢的面對,我不敢說。
讀的是別人的故事,想的卻是自己的人生,或許是我讀的太入迷,我總覺得我跟福貴是相似的,或者說我們大多數人都跟福貴是相似的,又或者說福貴的一生是社會大眾的人生寫照,每個人都在看似苦難的生活中經歷著幸福(每個人都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擁有不一樣的幸福,同時也會經歷著不一樣的挫折和困難),不一樣的是每個人對待命運的方式,這才造就了社會中千千萬萬的自我個體!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愿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并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愿我能帶著平靜的微笑向世界道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說聲再見。
我喜歡與年邁的老者交談,因為與他們交談總能使我對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們,不是痛苦地與這個世界說再見,惶恐著死亡的到來,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練中留下哀愁的容顏,抱怨著不公的昨天。相反我看到的是,歲月的磨練讓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凈。游覽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給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讓生命在落葉中安享靜美。恬靜的年華里,他們不再問花開幾許,只問是否淺笑安然。人生無常,聚散離合。在每個離別的路口,我們只能目送著一個又一個的背影,重重疊疊的留戀不舍載滿了無盡的牽掛祝福。在生命與靈魂融匯的瞬間,凝聚著的是美好、幸福,這瞬間所迸發出的光華值得我們永世珍藏。
生活的路還很長很長,生命還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著,比什么都重要!
《活著》讀書筆記3
我喜歡看書,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看的很雜,文學名著,流行小說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筆不是太差,總能讓我從頭到腳看完整本書。只不過很多時候是當成故事來看,看完感嘆一番也就丟下。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看余華寫的小說《活著》,《活著》講述的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作者的筆觸很平靜,沒有刻意去烘托一種跌宕起伏的氣氛,隨著作者平實的敘述中,經歷著主人公的一生苦樂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內心沉重,感覺有說不出的悲——悲涼,悲哀,悲傷……似乎人生所能經歷的不幸都降臨到主人公身上。想著主人公的經歷,禁不住疑問: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徐福貴出生富貴,卻是個地道的敗家子,從小到大干盡荒唐事,賭博生生讓自己從一個闊少爺變成個窮光蛋。這期間,他唯一做對的事就是娶家珍做老婆。這個同樣出生富貴的富家千金沒有一句怨言的包容迷途丈夫,撐起日后苦難的天空。
從地主到赤貧,徐福貴也不是沒有恨過,恨這個,恨那個,最后恨的還是自個,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誰他活著,接受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活著的`意義并非只是富貴。
自從做佃戶,也許勞動是能改變一個人,不,應該說是生活,為活著,一家人的活著,徐福貴努力勞作,再不若從前的荒唐,活著也似乎有目標。用書中的話說就是: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實。他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徐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慢慢的重新發起來。只是世事難料,他被抓壯丁上戰場。在戰場上歷經生死,成俘虜后面對解放軍是選擇留下還是領盤纏回家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回家,那一刻,對家庭的牽掛也許是他活著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現在想想,如果那時他選擇的是留下,也許人生會有所不一樣吧,就如那同樣成俘虜選擇留下參加解放軍的春生。
解放,土地改革,買他家所有田地的龍二被qiāng斃,真當是福兮,禍兮。這一刻,主人公已經想開,認命。用家珍的說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是啊,經歷過分離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團圓的真實可貴。活著,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這樣清貧而又安穩的過去。直到……
"抽一點血就抽一點,醫院里的人為救縣長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兒子的血就再不停……那時有慶已經不行,可是出來的醫生說血還不夠用。抽血的那個烏龜王八蛋,把我兒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有慶嘴唇都青還不住手,等到有慶的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去叫來醫生,醫生蹲在地上拿聽筒聽聽說:心跳都沒。醫生也沒怎么當會事,只是罵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到產房救縣長的女人。"
看到這里真是說不出的憤懣,一條鮮活的人命,就這樣沒,怎么會如此荒唐怎么會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樣的人心也許這就是當時社會的沉重吧。
回頭看我們的主人公,他活著,因為家珍。兒子有慶死,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隨時會跟有慶而去,想著往日種種,徐福貴撐下來,跟著他受盡苦難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時候生病成聾啞的女兒鳳霞嫁人,女婿雖然是個偏頭,卻是個極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奔頭。鳳霞的懷孕更是讓這家飽經苦難的人喜極而泣,可是,這簡單的幸福又終結在鳳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來,鳳霞卻死。三個月不到,家珍也死。
徐福貴和他的女婿圍著他們的希望——苦根,艱難的活著。苦根,一個古靈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讓人心疼。四歲的時候,苦根的父親,徐福貴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壓成肉醬。苦根跟著他外公到七歲,發著高燒,幫著徐福貴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貴心疼外孫,沒錢買藥,煮一大鍋豆子,出門下地去。不想回來后就發現苦根被豆子撐死。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我總想著自己日子也不長,誰知一過又過這么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自己的命。"
這是主人公的話,書看完,很壓抑,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也許無所謂活著,塵世的苦難,活著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著》并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著,只是在陳述活著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說:活著,好好活著。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吧。改變不活著的事實,就改變活著的態度吧,只要活著,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著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
《活著》讀書筆記4
“以笑著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題記
初見《活著》,我不太明白余華先生為什么給書取這么一個名字。人活在世上,不都會想盡一切辦法活著嗎?就算茍延殘喘不也會想盡一切辦法活著嗎?
《最好的告別》開篇就引用列夫托爾斯泰的中篇小說《伊萬·伊里奇之死》,列夫托爾斯泰寫道“伊萬·伊里奇最痛苦的是,由于某種原因,他們都接受了這樣的欺騙和謊言,即,他不是快要死了,而只是病了。他只需要保持平靜的心情,接受治療,然后,就會出現非常好的結果。”小說是對現實的反映,小說中的人物對生的如此渴望,揭示了現實生活中我們人類對生的追求。《最好的告別》的作者阿圖·葛文德在文中講述了一個真人真事。約瑟夫·拉扎羅夫(一位市政府的行政官)的故事,拉扎羅夫的妻子幾年前死于癌癥,在監護室離去時,全身插滿管子,戴著呼吸機,那時,拉扎羅夫曾說過,他絕不想這樣的情形發生在他身上,可如今當他患上不可治愈的癌癥時,他對兒子說:“別放棄我,只要我還有任何機會,你們一定要讓我嘗試”,拉扎洛夫最終還是走上了跟妻子一樣的道路。可見,一個理智的人在死亡降臨的時候還是無法舍棄求生的.欲望。
讀完余華先生的《活著》,我明白了余華先生起這個名字的意義。活著不是像拉扎羅夫那樣不肯面對死亡,用盡一切辦法留在人世;而是在生命經過無數磨難后仍不放棄生命,活著只為活著,純粹簡單。
福貴,文章的主人公,這個曾經的富少,過著劉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著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寵。人往往在滿足和擁有中墮落,煙花柳巷似無形的磁場,富貴一步步深陷其中,正所謂嫖賭不分家,染上了嫖,離賭也不遠了。富貴他爹因為賭輸了一半的家產,在富貴這里,把另一半家產也丟了,頓時富貴成了一窮二白的落魄少爺,一夜瘦了一大圈。
家道中落,富貴也在貧困中頓悟,也許這并不算遲,畢竟浪子回頭金不換。可厄運的的陰影一直追隨著他的腳步,殘暴的奪走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他的父母在家境落敗后相繼離去,丈人來雪上加霜,帶走了他的妻子。當他的妻子生完有慶回來時,我以為富貴會過上幸福的日子了,雖然不能像之前那樣錦衣玉食,可是在愛的人的陪伴下,粗茶淡飯勝過錦衣玉食。可命運仍要跟福貴開玩笑,去城里請郎中不幸被國黨隊伍叫去拉大炮,好不容易撿了條命回來。
人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但福貴顯然是這句話的反例,苦難仍沒準備放過他,福貴送走了有慶,女兒嫁了個好人家,卻難產死了,妻子家珍也熬不下去了,女婿干活的時候被兩塊水泥板夾死了,只有苦根跟自己相依為命,本以為這樣富貴在死的時候還有人收尸安葬,可苦根最后也戲劇化的離開了人世,留福貴一個人在這世上繼續忍受著苦難。
文章有幾個讓我深思的點,一個是有慶的死。有慶的死很荒唐,有慶是抽血抽死的,為了救縣長的夫人,縣長是之前跟福貴有過患難經歷的春生。春生那時知道那是福貴的兒子,嘆了一口氣,相識都如此。如果不是相識,共患難過,我想春生一定會拿錢解決而不放在心上。最讓我生氣的是那個醫生所說的話:“你為什么只生一個兒子呢?”沒有一絲絲同情,只因你是一個無權無勢的人。草菅人命這詞雖用的不準確,可有慶的死頗有這點韻味。
還有一個就是春生的死,春生死于文革時期。在春生死之前曾見過福貴一面,福貴勸解他叮囑他一定要活著,可一個月后,春生還是受不了了,最終還是選擇了死亡。文革,中國的一個灰暗時期,無數優秀作家都選擇了死亡。前段時間,在看公選《民俗資源與旅游》時,仲富蘭教授說:“生命要有張力”,意思是生命要有彈力,像彈簧一樣可伸可縮。我覺得這句話挺對的,文革時期那些優秀作家選擇死亡,我們覺得情有可原,可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大學生動不動就結束自己的生命或禍害他人性命,正是生命缺乏張力的體現。
重讀《活著》,耐著性子把序看了一遍(我不會告訴你我不看序的),余華先生在中文版序里寫道,寫《活著》,是因為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黑奴歷經一生的苦難,家人都離他去,可他仍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所以才開始寫《活著》。寫作個過程他明白了---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活著只為活著,簡單純粹,世間萬物都應這樣純粹,為喜歡而喜歡,為活著而活著,這樣子世界就會簡單很多。
《活著》讀書筆記5
這是關于一個人一生的故事。福貴出生于一個優渥的地主家庭,天性好賭的他輸光了家產,帶著老婆家珍過上了農民生活。母親病重,富貴趕去縣城買藥,被民黨抓了壯丁,輾轉多地,兩年后終于回到家中。兒子有慶十一歲那年被“抽血”抽死了,女兒鳳霞長大了,因為聾啞,招了個偏頭女婿,生了外孫苦根,女兒卻死于難產。家珍的病終于熬不住,也離他而去,女婿死于一場意外,被水泥板壓死了。就剩福貴和苦根了,不久,苦根也沒了,就剩福貴一個人,把所有的親人都一一埋進土里。
剛讀完我的心情說不上是震撼,但沉痛總歸是有的。這實在是像父親母親給我講述的來自于有事的記憶。曾經聽過季師哥和盛師哥打過一場模辯,那個時候我覺得回憶是痛苦的,我說,人的一生大抵都是在忍受與煎熬中度過,進而麻木,為那一點點可憐的希望掙扎著。那不是存在于文學作品中的生活,而是真正于我們的時空中經歷著的歷史。
母親為我講述那些一點一滴的時候,我還太小,以為生活本就該是這幅模樣,長大后,當我享受了當年幾乎是不敢想象的生活我才敢去有那么一點點的反思與質問。過完就像是書中寫的那樣,對于個人的生死,那是真正的無奈,那種沒有辦法,沒有選擇,你只能接著麻木的活下去的那種絕望。
我想起奶奶死的時候,我虛歲5歲,還能被媽媽抱在懷里。我看見我們家圍了好多人,姑姑們手上執香,頭戴白孝低著頭抹眼淚。爺爺在奶奶身上一層層地蓋紅被子,把臉也蒙住了。那個時候我就在想,奶奶不熱嗎,悶著多難受啊,然后就開來了一輛客車,大人們竟然把奶奶塞在車子后面一個長長的箱子里,我竟然一瞬間懼怕起那箱子里的黑暗,奶奶為什么還是睡著呢。
我再也沒見過奶奶了。我終于明白了死亡,原來奶奶再也不會回到我的生活中了。奶奶走的時候是53歲,她的黑發還根根硬朗分明,精瘦而蒼黃的面頰上如斧鑿刀刻一般的紋路也還清晰,步履倒一直是蹣跚的,更小一點的時候她就拖著那條坡腿滿村子喚我的名字,看不著了就叫,一聲一聲,帶著熟悉且心安的節奏。真是奇怪,我那時那么小,到現在為止卻依舊記得清楚,奶奶快死時面目的頹喪,葬禮上大家的表情細節,說過的話。爸爸沒有哭,一點點痛苦的痕跡我也沒有看到,只是見他沉默,我看見那樣的爸爸,我也以為其實沒有發生什么事。
奶奶的一生走完了,留下了什么呢,三個小孩?那堆拿去一起燒掉的衣服?我的追思?奶奶屬猴爺爺屬雞,他們結婚那一年爺爺20歲。奶奶的爸爸媽媽生了兄弟姐妹14個,最后只有奶奶一個人活下來了,這個女兒21歲那一年,他們把她嫁了出去,一戶完全的陌生的人家當中去。爺爺算是個有本事的,年輕時在外面包了個山頭,倒賣木材,有一輛自己的拖拉機,算是頂漲臉面的物什了。可惜爺爺風流,到手的錢除去抽煙喝酒,就全到了其它女人的褲兜里。
爸爸告訴我,大姑姑是真的.吃過苦的,才十幾歲出頭的年紀,已經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了。那個時候家家戶戶吃飯燒柴,近一點的山頭全都被砍得光禿禿的了想要打柴那得天亮之前越過好幾個山頭,匆匆砍好,一捆大概百十斤,背著就往集市上趕。那時候出一趟山可不容易,翻山坐船,夸張點,大概也算得上是跋山涉水了吧。
我在家里的舊房子里看見了好幾個又大又舊的木箱子,爺爺說那是以前放稻谷的,一年到頭,一家老小的口糧全指著那兩口大箱子里的谷米。不夠吃怎么辦,我問。哪能像現在這樣幸福呢,頓頓都吃得上白米飯,芋頭,番薯,玉米,白米飯算是頂奢侈的享受了。
大概是熬過來了吧,福貴在為家里所有人送葬之后,終于輕松著等死了。物是人非,福貴還記不記得最開始的美好呢?
“早上幾年的時候,家珍還是一個女學生。那時候城里有夜校了,家珍穿著月白色的旗袍,提著一盞小煤油燈,和幾個女伴去上學。我是在拐彎處看到她,她一扭一扭地走過來,高跟鞋敲在石板路上,滴滴答答像是在下雨,我的眼睛都看的不會動了。家珍那時候長得可真漂亮,頭發齊齊地掛到耳根,走去時旗袍在腰上一皺一皺,我當時就在心里想,我要她做我的女人。”
這是我看完一本書來,唯一的美好。那樣的日子,過不下去也得過。活著,本就不是一件易事。那么如今的我們,對這世界,又何以再多指責。
余華在自序中這樣說:
“作家要表達與之朝夕相處的現實,他常常會感到難以承受,蜂擁而來的真實幾乎在訴說著丑惡和陰險,怪就怪在這里,為什么丑惡的事物總是在身邊,而美好的事物卻遠在海角。換句話說,人的友愛和同情往往只是作為情緒來到,而相反的事實則是伸手便可觸及。正像是以為詩人所表達的:人類無法承受太多真實。
而我覺得,現在略微有些不同,那些觸目驚心的現實仍舊是在,但是金錢與物欲給它披上了一層華美的外衣,粉飾著太平。我知道真相的時候還太小,以為生活本身就應該是如此,后來發現其實不是,大概追尋的意義就是把生活盡量改變成你想要的模樣吧。但這很難。
【《活著》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活著》讀書筆記03-21
活著讀書筆記04-25
活著讀書筆記04-04
《活著》讀書筆記范文03-31
活著讀書筆記范文04-26
《活著》讀書筆記集合09-30
讀活著讀書筆記06-19
2022活著讀書筆記11-13
關于活著的讀書筆記04-29
名著《活著》讀書筆記范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