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著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活著讀后感1
第一,對于那些覺得死比活著快樂的人,我想他們看過這本書就覺得。富貴死了可能會更幸福,更舒服,更快樂,很多很多的更。但是我卻覺得活著就是為了活下去,即使你沒有希望,即使你沒有別人那么幸福,那么舒服,那么快樂,很多的那么那么,但是鞋只有穿的人才知道適不適合,舒不舒服,喜歡不喜歡。喜歡死的人去死吧,喜歡或者的人活出自己的天,自己的地吧。人總喜歡給其他生物加些感情色彩,包括給其他人,覺得竹子,那么有骨氣,覺得蘭花那么君子,覺得蒼松那么俊挺,覺得熊貓憨厚,覺得狗狗誠實,覺得人殘忍,羅列下去,能有很多,但是這些都是物體要表現的自己么,竹子表達過它有骨氣么。還是人覺得而已,狗告訴你他誠實了。還是人把狗的特質叫做誠實。我們總覺得別人多幸福,覺得別人多悲催,那只是你腦子的生物反映,他們多悲催,他們多幸福,你不知道,你也不懂,你只是覺得如果把你放在他們的位置,你會幸福,你會悲催而已。多想想自己,因為你不是那么容易能懂一個人。
第二,生死離別,是一個人一定要經歷的,或者自己先走。或者別人先走,我們不會一起來,也不會一起走。但在我們還能看到對方,還能照顧對方的時候,我們要努力付出。對朋友也好,對愛人也好,對親人也好。算算你每一天付出了多少。他們喜歡么,明天你又要怎樣付出他們才能更開心,你的內心又會更舒坦。生死,都是那么的不可預計,快樂悲傷從來不等誰,不為誰而快一分,慢一刻。當你想要追求,就努力吧。因為明天你可能就。。。
第三,時間,最難以捉摸的手。富貴經歷了他爹,他女人,他女兒,他兒子,他女婿,他外孫的離世。。這不只是痛一個字能形容的,更不能拿失戀來比較。而現在的男人,女人最痛苦的事情大多都是失戀二字了了。那只是一個和你幾年,十幾年的人。。難道他們比和你一起幾十年的人還讓你無法釋懷,無法解脫么。。富貴每次的苦楚,時間這只手一定是慢慢的調慢發條,讓富貴或默默痛苦,或流淚,或嘶喊,或咆哮,或慢慢的爬起來,或重重的摔倒。但是他還活著即便是他最后的親人走了,他也依然的活著,只身對抗時間之手的捶打,即使趴下也依然蓄力爬起。再苦,再難,再悲慘,都像一個巨人孤獨的對抗,孤單的轉身抽泣,但每滴淚水都更堅定他對抗下去的`意志。時間走過,往事種種就是一段或酸,或甜,或苦,或辣,或咸的文字。原來時間的手只是再考驗我們,讓我們更明確自己的路,自己真正要的路。
第四,最后陪富貴的是一直上了年紀的牛。他們相依為命,富貴很坦然,很淡然,很悠然的活著。雖然身邊只有一只牛,再無其他親人。但是富貴還是在務農,用自己的力量活著。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人生活著只是為了活著。他沒思考過為什么要活下去,但他依然和他的牛一起賺錢,吃飯。只是為了活著,活下去。當然也許他也想過,我不知道罷了。太多的事情太復雜了。以至于我們找不到答案,但是跟隨自己的本性走下去,未嘗不是一條很好的路。人的一生就是錯,對,循環的過程。能想明白的要想,想不明白的就讓時間的手告訴我們答案吧。
活著讀后感2
近期一位作家再度爆火。
其幽默犀利的言辭,豁達樂觀的態度以及接地氣的形象,無一不讓人心生親近。
董卿問:“你是怎樣走上文學道路的?”
他答:“我很想調到文化館工作,因為那個地方可以不上班,不工作,自由自在。”
“我第一天上班的時候故意遲到了兩個小時,我想反正那些人也在大街上,結果發現我是第一個到的,我就知道這個單位來對了。”
這一位真實不矯作的作家就是余華。他的再度走紅,更多是因為本人氣質與作品基調的極大反差。許多讀者直呼“被騙了”,因為余華“把快樂留給自己,把痛苦留給讀者。”
說起余華的作品,我第一個想起的無疑是一個“苦”字了。猶記得中學課上,我手捧《活著》偷偷抹淚的場景,直到中午喝了整整一大碗玉米糖水,也咽不下嘴里的苦味。
每一次讀《活著》,都像在看一位佝僂身軀的老人,艱難地向我展示著傷疤。那傷口永遠不會愈合,掛著陳腐的膿水,日久經年仍然在無數讀者的心上作痛。
這本書以去民間收集歌謠的“我”為敘述者,偶遇福貴后,通過老人痛心的回憶,穿越時光,窺探了大時代的一角。
“我”見到的福貴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老農民,但是他的一生卻跌宕起伏。從最初的富裕公子哥,到后來養不起妻兒的破落戶,這一系列變故都與福貴的嗜賭成性和好吃懶做有極大關系。
被強行征兵,回鄉后卻發現母親病逝,可憐的'女兒已經變成啞巴。妻子患上軟骨病,兒子被縣長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難產大出血,女婿工作中被石板夾住,僅剩的小外孫也吃豆子撐死......
這不禁讓人悲嘆,人這一生,究竟還能苦難到什么地步!但福貴只是大時代下萬千百姓的一個縮影,還有更多真實的悲劇在無人知曉的角落里上演著。
但更多的是感嘆,人這一生,究竟能承受多少苦難!再苦,再痛,如同風雨中飄搖孤舟的福貴,終究還是頑強地活了下來,最終帶著一頭老牛,慢慢地在田間曬太陽,數日子。
這人世間浪潮洶涌,人們不得不掙扎求存,但總有人能早早地攀上生活的礁石,眺望未來和遠方。也許是靠不懈的努力,也許是靠幸運。
也許是我們已經沐浴陽光太久,時而會忘了自己其實也很幸福。當我們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時,也應該想想,有些人僅僅只是為了“活著”這一件事,便已經用盡全力了。
書中有句話說得很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其實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但我們為自了家庭、學業、事業而不斷迎接挑戰,攀越險峰之時,我們已經在書寫一份獨屬于自己的《活著》了。
因為人的潛力是無窮的,你遠比自己想象得要堅強。
至少——
“曾經你以為走不出的日子,如今都回不去了。”
摘抄
1.你千萬別糊涂,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2.人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就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3.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4.福貴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喜歡回想過去,喜歡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5.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活著讀后感3
一直以為讀一本書會要好長時間,哪知道只是自己不愿開始的借口。生活中好多事情都是這樣,常常想著去戒煙,也清楚吸煙的害處,不過是過了一下嘴癮,便浪費了錢,便傷了身體,說是愁苦太多,無處釋放,在我用了兩個小時看完《活著》之后,感覺都是懦弱的人自找的借口。經常聽各個老師說讓我們多看看書,而且想到自己從小便沒有養成看書的習慣,每當自己要寫點東西時就想到去讀書吧,詞匯實在是太匱乏,無法用恰當的詞匯去表述自己想說的話,每每寫作起來便覺得技巧手法還停留在中學生,所幸五一小假期,在自己的計劃表里面加了每天一小時閱讀的安排,也咬牙堅持了下來,剛剛開始時覺得《活著》這本書應該會看一個星期吧,哪曾想兩個小時多一點就看完了。有些明知道有益的事情卻一直遲遲未做的還是勇敢點吧。
開始看書,覺得有點無聊,劇情看不下去,進不了腦子,自然難受。可是今天看書時,看著看著就入迷了,不覺得難熬。看到有慶死的時候,終于知道了高三同學是為何也會哽咽落淚,為何向我推薦,看了真的特別難受,喉嚨里如哽著石頭,咽不下吐不出,眼淚卻一直嘀嗒嘀嗒地打在書上。記著語文老師曾經講過悲劇就是將一些美好的事物用各種手段揉碎了給你看,如針扎心。
當然有些情節只有有過相同經歷的人才能感觸到其中的真情。有慶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卻是那么的淳樸,日日不輟地喂羊,羊是他的孩子一般,自己無法吃飽卻還要趕在吃飯的空當里在城里與茅草屋間奔波,當所有人的財產都要上交公社后,傻孩子有慶卻還堅持著給那兩只羊割草喂食,晚上臨走前還得笨拙抱抱他辛辛苦苦養大的羊,別人想著那羊只為了吃肉,而有慶在得知羊被宰后卻還傷心痛苦,一個自己在跑步贏來糖果后在小石板上分來分去為了給自己那又聾又啞的姐姐虛弱溫柔的娘分出一份,在被他爹嫌他鞋子爛的太快把他大打一頓后,自此便提著鞋子光腳上學,哪怕是踩在泥上、礫石上、雪上、都把鞋子揣在懷里,捧在手里,哪里是他故意將鞋子磨爛呢?日日三趟學校家里兩頭跑,十幾里地啊!有慶死在了縣里的醫院,為的是給縣長那半只腳已經跨入陰曹的女人獻血,孩子們爭先恐后想過節似的.高興,好像即將立上一件大功。那癟頭醫生將一個運動會上甩大他四五歲的孩子幾圈的五年級學生、一個天天家里學校兩頭跑就為給他的小羊羔割草的農民的兒子、一個有糖吃還劃拉著給姐姐一份的弟弟生生地抽干了,看著嘴唇變白臉變青直到腦袋一歪栽倒在醫院的獻血室里,活著從未有什么美事,卻也自足自樂地蹦跳著奔跑著,死了卻只是一個人臉青著,細胳膊細腿地靜靜得躺在那個醫院盡頭不見日光漆黑的小房子里,一張破損的木板架在半米高的病床上,那里就是他最后的睡著的床。又硬又冷又短,實在是戳心窩子。
多讀書,真的很好、很好。
都是窮苦人家出身就算沒有經受過什么苦難,可是相比起來,對于一些底層人民的心酸還是更加容易落淚。仿佛從別人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艱難苦痛的經歷,也是從別人更加悲慘的命運中學會珍惜學會堅強。人尚且活著便有去努力去奮斗的本錢,打拼過了,盡全力去嘗試過了,再不濟還是回到農民而已。
生命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
活著讀后感4
《活著》是一個叫富貴的老人在向人講述自己的故事。
福貴原本是一個大富人家的少爺,殷實的家業讓他衣食無憂,他成了一個游手好閑的賭徒,成天混跡于妓院和賭場之間,僅在半年的時間里就把祖上留下的一百多畝田地和祖屋一點一點的全輸給了龍二,年老的父親再也禁不住這沉重的打擊,在即將搬出祖屋的前一天帶著深深地痛心和無奈死在了村邊的糞缸旁。輸掉了家業的福貴一下從天堂掉進了地獄,帶著一家老小被迫搬進了茅屋里居住。為了生活福貴向龍二租了五畝地,開始了艱難貧苦的日子。
禍不單行的福貴從此象是被災難困住了雙腳,先是他去城里為生病的母親請醫生,卻鬼死神差地被人抓去當壯丁,戰場的槍林彈雨,尸橫遍野,讓他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兩年后,他帶著急切的心情回到家后才知道母親早已離世,聰敏乖巧的女兒也應為生病無錢醫治成了不會說話的啞巴。然而災難并沒有就此罷手,就在兒子有慶在為生產的女校長獻血的時候,由于護士的疏忽讓一個稚嫩的生命在十三歲那年嘎然而止,接著女兒風霞在生下兒子苦根后因為產后大出血也死在了同一家醫院,久病的愛人家珍再也經不住接二連三的打擊,在三個月后也傷然離世,悲劇一幕幕上演,女婿又在一次意外中不幸喪生。
福貴和沒爸沒媽的苦根相依為命,這樣的日子雖然苦不堪言,但因為有了苦根,福貴覺得活著就特別有勁,他帶著苦根白天忙完田里的事,到了傍晚,兩個人嘻嘻哈哈的坐在門檻上,看著太陽掉下去,田野上紅紅一片閃亮著,聽著村子里的人吆喝的聲音,在彼此憧憬著美好的明天:“兩只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養大了變成牛,我們啊也就越來越有錢啦”。這樣的好光景在苦根七歲時也畫上了句號,苦根是因為發燒后又吃了很多的豆子給撐死的,富貴說:不是孩子嘴饞,就是豆子孩子也難得吃上啊。就這樣富貴的親人一個個的消失在他的世界,他成了一個徹底的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
就《活著》人物的命運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悲慘故事。然而經歷了這么多的動蕩與苦難的福貴,卻從不抱怨和埋怨什么,他依然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他甚至為了一頭因為將被宰殺的沒有多大價值的老牛的眼淚所感動,付出了多年的積蓄。他喜歡回憶過去,喜歡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重度此生了。我們看到福貴在講述自己的經歷時他的苦難人生里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相信他的子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甥,還有那頭叫富貴的.老牛。福貴說:我有時想想傷心,有時想想有很踏實,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得,到了有一天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村里的人都知道富貴的枕頭底下壓著十塊錢,這十塊錢,就是窮死都不會用的,是給那個替他收尸的人準備的。
富貴對于對于死亡和苦難所表現的樂觀和坦然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韌性與張力,看到了對人于生命的承擔與忍受,就象余華在《活著》的自序中所說:活著在我們中國人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著讀后感5
熬夜到凌晨兩點看完了《活著》這本書。“活著”,含義很廣闊的一個詞,覆蓋了宇宙萬千所有的生靈。
讀完每本書都會產生一種與本書共鳴的感受,可是此刻,過了一夜思緒仍在毫無方向的亂飛。可能這就是這部作品的偉大之處,深層含義更廣,廣到無法觸及,或有這荒誕離奇的時代,或有富貴悲憫絕望的一生,再或者是人要“活著”。
可能是自己的思想太過反面化,有慶的遭遇讓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那個荒誕的時代,沒有人性,愚昧無知的時代,這個或多或少也受到三體中相關情節的影響吧。后來緊接著到富貴身邊每一個人不幸的人生,忽然感覺可能這就是命。一個人的命運應該是早已注定好,要不然怎么能遭受如此的絕望和折磨?
在看這本書的前半部分,我一直認為主人公應了他的名字,大富大貴。無論是傾家湯產,還是去充軍,在死人堆里存活下來,再到龍二的被槍殺。在這亂世荒誕的時代,他其實是幸運的。
可能正如現代的一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他的后半生慘絕人寰。在現實中這樣的人怎么會有勇氣再活下去,這也許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活著”。
總結一下,生活不會善待平凡善良的'人。人生而孤獨,人生而要遭遇磨難。但無論遭遇著什么都要“活著”。
讀完《活著》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本身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余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于是那本《活著》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為我討厭于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著》,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著本身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本身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著的艱辛,活著的痛苦。“我該為誰而活,我為什么要活著。”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于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為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著》,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著我。我留下了這唯一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著的含義。我總認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于地靜靜地等待著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著》,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著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本身。其實我比余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為難。為什么我要把本身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著讀后感6
生命,一直都在感悟,卻依舊悟不出一個所以然來,也始終弄不懂它的真諦。
看了《活著》,綜觀全文,從故事中的每個情節,一伏一硬、前后呼應似乎都預示著悲劇的發生。當富貴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相繼一個個去世時,他還活著!作者將生活記錄的如此真實,面對劇中人物的悲慘命運,催人淚下。
就富貴的活著而言,在失去所有至親,他的活著比死更艱難,活在那時需要更多的膽量和勇氣!也許活著是一種幸福也或許是一種煎熬,但我想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就應該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么,都要堅強的活著!
也許人生不如意太多,在生命的歷程中,人們都畏懼命運的跌落。"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其實未必。沒有火山造成的山體崩潰,就沒有別樣美麗的'高山湖泊誕生;不經過懸崖斷壁的跌落,就沒有瀑布的美景出現;沒有海底橄欖巖的斷層拉傷,就沒有馬里亞海溝的深不可測;沒有地表地幔的轟然震裂,就沒有美麗的地下河的眩目奔流。
但是,人畢竟與自然界不同,人的生命的跌落有它負荷的極限。人與自然的生生之理有是相同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面對。站在人生的斷裂層,與我們處于命運的跌落點時,我們需要的是直面人生的勇氣,要勇于面對現實。既然已經發生并且是不可挽回的,那就隨它發生吧!要每一個人都做到處變不驚,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色,那是很困難的。但它崩了,你有什么辦法?你要學會樂觀。在殘酷的跌落面前,肯定沒辦法樂得起來,但恐懼,驚惶,懊悔,無望都無濟于事,這些只能把你在這沉淪中扼殺,令你窒息。你必須冷靜的看到,命途的跌落,肯定會造成命途的改變,原來的路不可以走了,那么并不等于無路可走,就是無路可走也要走。
生命歷程中有痛苦悲傷,也有憂思凄涼。但只要你把它看透,在那些災難、不幸、挫折、失敗的幕紗背后,黎明女神的手指也許正在把它們撥攏,在愁云慘霧中漸漸顯示出玫瑰色的希望。生命的每一天都是這個樣子,每一天都因我們之愛而愉悅歡樂,也因為不可得而痛苦憂傷。但只要肯抬頭,肯放手,每一天便有太陽升起在你的領地,生活的天空則永遠是晴朗。
有時候在思索為了生活和感受人需要流淚嗎?把淚流在為別人的痛苦之中,把淚流在同情的衣襟上,把淚流在"無言獨上西樓"的子夜,把淚流在萬里魚雁的信箋上,把淚流在梁祝的琴弦上,把淚流在值得你流的地方。淚水終歸也是水,不過卻是流瀉著種種心中裝不下的情感之水,而淚水同樣是一種獲得平衡的需要。
人生也許如此,那些善良、忠誠、美麗的生命也往往恍如流星落花,逝虹去霞。人生在世,不可能春風得意,事事順心。面對挫折能夠虛懷若谷,大智若愚,保持一種恬淡平和的心境,是徹悟人生的大度。生命誠然渺小,人生就這樣浮浮沉沉,把握好現在不要遺憾。找準努力方向,即使大海茫無邊際,不管暴風雨有多么嚇人,對自己說向前進吧。
活著讀后感7
《活著》整本書里,通篇充斥著我習以為常的味道,從一開始老百姓田里的風光,到最后老人與牛暮歸時的畫面,我都覺得特別真實,也特別普通。故事的情節也都完全不出乎我的意料,福貴沉迷賭博,家道中落,父親死去,一貧如洗時,自己被抓去當運炮兵,歷經生死波折,遇見解放軍被放回老家,發現女兒因為發燒成為了聾啞人,母親病故。
后來,在動蕩的時局中艱難維生,兒子因為給別人輸血死掉了,女兒嫁給了憨厚老實的女婿,生兒子的時候難產大出血死掉了,妻子因為過度勞累和悲傷也死掉了,女婿在出工時遇見意外,死掉了,留下一個外孫,營養不良,犯低血糖,一個人在家吃豆子噎死了。
最后老人養了一頭牛,就指望著這頭牛耕田種地,還給牛取上了自己的名字,時常對著它叫喚自己親人的名字,仿佛它不孤單,自己就不孤單,仿佛它以為身邊那些人都在,他的親人們就還都在。
我這個人算是敏感到一定程度的,很多時候會為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人和事心疼,就比如有一次,我在公交車上見到一個面容姣好的女生,一直站在我旁邊抿著嘴唇不說話,別人路過也很有禮貌的避讓,后來她到站下車,我從車窗上看她走路,有點跛,我就很難過。有時候看一部電影,看到別人有釋懷不了的過去,看到別人的人生中揮之不去的絕望,看到那些明明很善良,很美好的人們一個個結局慘淡,也會難受很久。
看《活著》的時候吧,可能我也是農村出來的吧,很多情節其實都特別真實,那些波折和坎坷,并沒有那么難以理解,很多小片段就感覺和夏天時,我和奶奶對坐著在村里的大廳里摘花生時她講的以前的老故事一樣。
看到結尾時,一起來韶關參加培訓的同事都基本回去了,晚上就我一個,夜一深,就感覺自己特別脆弱。看到家珍臨死前對福貴說:“這輩子也快過完了,你對我這么好,我也心滿意足,我為你生了一雙兒女,也算是報答你了,下輩子我們還要在一起過。”
我在床上抱著被子嘩嘩哭了十幾分鐘。
很多時候,我經常和舍友說:“我覺得我啊,以后可能就是孤獨終老了。”現在我想,人生始終逃不過一個結局的,我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去愛了。如果真要把人生當成一個故事來看,任誰都有數不清的遺憾和后悔,甚至苦難和絕望。但這一切,都是我們生命張力之下要用勇氣和韌性去克服的'。
《活著》對我來說,絕不僅僅是一部通過訴說苦難和心酸來使讀者感恩人生的作品。我也不必從任何一部文學作品中明白人生的艱難,恰恰相反,正因為《活著》,我看到了更多原本沉淀在周身的美好和難得。
何為活著?那些瑣碎的,浩蕩的,沉重的,柔軟的,匆忙的,懶散的,絕望的和欣喜的,所有一切的一切,在你用力去生長時,連同著血肉根須一同傾注下去的,一旦開始,就注定了要結束但還沒結束,要用我們一輩子去用力奔赴這結束的,就是活著。
活著讀后感8
20xx年讀的第一本書是余華先生的《活著》。早就對這本書有所耳聞,只是一直缺乏拜讀的勇氣。
隨著年歲漸長、閱歷漸增,那些“胡思亂想”愈發增多以后,我的勇氣好像多了不少,越發“敢于直面淋漓的鮮血,敢于正視慘淡的人生”,也越發能夠接受“苦是生活的底色”這一現實。
從前年歲小,只愛看灰姑娘之類的童話故事和大團圓的劇情,如今卻越發喜歡看一些有沉重感的故事和書,諸如《活著》、《平凡的世界》和《狼圖騰》之類。死亡、失去、苦難、平凡……這些詞仿佛更有力量,更能給我靈魂以蕩滌。
我非常喜歡陸游的一句詩,“死去元知萬事空”,我將“人生在世,萬事皆空”奉為真理,遂對一切七情六欲、人來人往不怎么太放心上。此前我的一個朋友質問我:“你總說是空,空的究竟是什么?結果是空的,但過程也是空的嗎?”一時激起我的千層浪。
今日讀完《活著》,對于朋友的問題,我已有了答案。福貴的一生委實太過艱辛,苦根的死去是我萬萬沒想到的,我以為,幸好生活給了這個飽經滄桑的老人一個苦根,苦根的存在給了福貴生的意義和樂趣,沒想到苦根也離開了……此后的漫漫十年,福貴是以怎樣的心情獨自活下去的呢?若是悲觀地看,他的一生何嘗不是一場空呢?
可不止福貴,他的家人,包括家珍、鳳霞、二喜都是以無聲的莫大勇氣面對生活給予的一場又一場災難,以頑強而倔強地姿態回應著。
有慶和苦根都死在幼年時,鳳霞死于生產后的大出血中,二喜則喪生于工作事故中,一切都發生得太突然,他們并沒有留下只言片語對一生做總結,只二喜在意外發生時大喊一聲“苦根”,那是他在世上留下的最后一句話,短短兩個字是他留在世上唯一的牽掛和他一生的總結。
和福貴一樣命苦的是他的女人家珍。青春為婦時,所嫁之人吃喝嫖賭、不學無術,賭光了家產;為人母親時,家徒四壁,婆母重病,男人失蹤(福貴在請大夫的.途中被抓去當壯丁),獨自撫養幼女幼子;一家團聚之后,女兒生病變成聾啞,又遇饑荒之年,兒子死于輸血,自己纏綿病榻,好不容易給聾啞女兒尋了一門親事,誰能料到女兒因生產命喪黃泉……
如此可憐的女人,在彌留之際,回憶一生,卻都在道這一生的“幸”。“幸”得嫁于福貴,說來世還做他的女人;“幸”得一兒一女,兒女乖巧且又孝順;“幸”得戰爭之后一家人團圓相守,甚至她將兒女“走”在她的前面,也當作一件“幸”,至少她走時再不用為兒女牽腸掛肚,走得毫無牽掛,倒也安然。
福貴的日子還在繼續,那頭叫“福貴”的老牛陪伴著他,那枕頭底下放著的十元埋葬的錢安慰著他,他娓娓道來的這一生,有他的混賬、苦痛、饑餓、恐懼,也有他感受到的溫暖、情義、堅持與相守……想來,在他彌留之際,也會覺得這一生足夠幸運吧。
珍惜活著與相聚,無懼死亡與失去,是這本書教給我的道理。
活著讀后感9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傷的姿勢: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空中飛揚;一半散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三毛
暑假一次在書城轉悠選書,一位剛參加完高考在店內打工的高中生向我推薦了余華的作品《活著》、《第七天》,便買來拜讀。讀完特別感受到作家余華善于對死亡,殘酷,陰暗進行冷靜、細致的描寫,“用文字制造疼痛”。看他的文字,也許多年以后你已經忘了他的情節,可是他的文字帶來的那種直撮心底的疼痛感是無論多久依然清晰地的!
余華說:“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我感到自己寫下了高尚的作品。”
讀完此書,心情是沉重的。這本薄薄的題為“活著”的小說,一路走來,卻充滿著死亡,悲傷,苦難。主人公福貴不曾得福,未有富貴。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相繼離去,只剩下他,和一只同樣風燭殘年,同樣叫做福貴的老牛,在夕陽下相伴而去的背影。千鈞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千鈞的重壓,它沒有斷。合上書,回想福貴的一生,不禁慨嘆:人僅僅是與萬物一樣的物質存在,其本身沒有任何意義。
也許,《活著》不是當今最杰出的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但薄薄的小冊子一旦翻閱起來卻尤感滯重。總有那么一些細節,不經意間就會打動你!福貴雖然歷經苦難,但是他是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一個人一生的故事。旁人眼中福貴的苦難一生,而對于自己感受一生的福貴,也許更多感受到的`是歸于平靜的幸福。我喜歡微笑著讀福貴與老牛的對話:“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其實這不過是老人編出來的。多叫出幾個名字去騙牛,老牛聽到還有別的牛也在耕田,就不會不高興,耕田也就起勁啦。“老人黝黑的臉在陽光里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游動著,里面鑲滿了泥土,就如布滿田間的小道。”
命運,讓災難與痛苦代表了他的一生,讓他的至親至愛,一個個記憶中鮮活的生命,相繼在他毫無防備中離開,徒留悲涼黃昏中,墳冢前,一雙顫抖著的雙手,和一雙空洞的眼眸。命運,也賦予了他一種沉重的責任,讓他在失去至親的巨大悲痛中,放棄了隨之而去的解脫,而選擇了留在這個悲傷的世界,去照顧健在的親人,去盡自己活著的責任。
命運,也恩賜了他一路相伴的幸福,他三生有幸,修來一個賢惠能干的好妻子,無怨無悔,傾盡一世溫柔,陪他終老一生,以至于,他可以在她最后的日子里,背著她,在落日余暉的田野中,靜靜地走著,懷舊地訴說著,欣慰地笑著,悄悄地哭著,陪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在苦難中忍耐,在忍耐中堅強,在堅強中重生,在重生中幸福,在幸福中再次迎接新的苦難。朝朝暮暮,不斷輪回。我想,這便是活著吧。
活著讀后感10
活著很難,很苦,很累;所以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
“人生就像心電圖,一帆風順,你就掛了。”這句話在之前對我感觸不大,可在看了余華的《活著》后,我才真正的理解,是挺諷刺的,一帆風順,災禍也就真的來了,不頂風而行,不逆游而上,你只會被摔著粉身碎骨,人生就是一場鬧劇,就像硬幣的兩面,一半好一半壞,只有好和壞拼湊起來,才會是一塊完整的硬幣,才會是人生。
在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福貴講起了他自己:他以前是一個富少,成天往城里跑,煙花巷子里,睡錯了床,他挺悠閑的,他知道自己有資本,但煙花巷子太溫柔,他真正愛著的是讓他后悔一生的賭場,或許是他傻吧,自己挖了個坑把自己坑進去了,我在想,如果那天晚上他和家珍走了,會變得不一樣嗎?怎么可能會不一樣,他的性子,他所生活到現在的一切沒有變,又會變什么呢?他輸了,因為他只看到自己有什么,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失去的太多了,他的父親知道后,沒有打罵,他把地產田地換成了銅幣讓福貴扛過去。徐家出了兩個敗家子,牛變成了羊,羊又變成了鵝,鵝有變成了雞,到最后連雞也沒有了,福貴的爹也去了。
福貴也不在是以前的福貴了,他要養活自己,他租了五畝地,從早忙到晚,妻子被接走了,福貴變了,他的命是苦的,但無悔啊!他認為自己的妻子是最好的,兒女是最孝順的,哪怕到最后,只剩一只牛陪著自己。
我沒經歷過那段時代,我不懂,但有慶的死卻讓我泣不成聲!不過或許,在這個動亂的年代,死去或許能少受點苦,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親人相繼離去,福貴的生命也失去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年頭,他看著親人一個個離去,我不知道他怎么想,他進述時,還是那么寧靜,是麻木了?就像看一本書,或許帶給你或喜或痛或麻木不仁的感覺,可人生也還要繼續過,還是會出現新的章節,可那有那么容易就過去,失去親人的痛苦怎么能夠忘卻,只是暫時想不起來罷了,但那種撕心裂肺的痛,又豈能是我們能夠理解的?
表面上的安靜并代表真正的安靜,內心的波濤洶涌才是真的'。其實,老人“福貴”講述自己四十年前自己,讓我覺得,最快的是時間,最慢的也是時間,春去冬來,一年就過去了,四十年間,有太多的遺憾,或許我不該去批判一個人的人生,因為我不是他,我不該去批判一個人的選擇,因為我沒經歷過。
福貴和他的牛“福貴”一起回去時,福貴嘴里念叨著“有慶、二喜、家珍、風霞、苦根。”我哭出來了,這是一個老人以他的方式紀念、寄托已經離他遠去的人,一個又一個親人,要有多堅強,才能在動亂的社會,埋葬一個又一個的親人,目睹一個又一個被死神無情奪走的生命,還能如此平靜的把自己的一生,一個悲慘但卻再也回不去的故事,講述的淋漓盡致,他成功的活著,在精神上,活著很好,他不再痛苦,他可能就這么悄悄的,那一天就能與親人團聚了。
《活著》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觸不只是一星半點,我不懂那個時代,但我知道,無論什么時候,人心里想活著的欲望,親人離去的痛苦,獨自一人活著的孤獨,如野獸一般的人性,是最基本,也是你我都擁有的,無論過多久,那種最原始的感觸就是最深的感觸,無論跨越多少時代,多少國家,他是最好的歷史,最復雜、痛苦的中國變換歷史。
活著讀后感11
余華的小說《活著》語言平實感人,令人深思。
活著,可以理解為以下三種詞性。作為動詞,活著的意思就是去活著;作為一個形容詞,活著表示某個生物還具有生命;而作為一個名詞,對于人來說,活著簡直是一個無所不包的課題名稱。從動詞到名詞是一個活著的意義越來越豐富的、逐漸上升的過程。
小說主人公福貴的家庭上演了一部凄涼、絕望的悲劇。福貴命運在戲劇般變化,導致了家庭生活極度拮據,再加上家人一一死亡,這種突如其來的、接踵而至的打擊讓福貴的家庭一一承擔。
福貴從一個闊少爺落魄到一個佃戶之后窮的叮當響。這種身份落差改變家人的人生軌跡,但他們還是在努力的去活著。在去活著的路上,他們也經歷了種種幸福。窮人往往志短,他們的生活盼頭總是很低,能夠吃頓飽飯,家人在一起,能精打細算地計劃買頭牲口耕田,即書中的小雞到鴨子,羊,牛的理想。這是最為普通最為平淡的理想,也是最真實的幸福。然而,命運是一個不可預測的東西,當他們在這種幸福沉浸時,家人卻一個一個的發生變故,兒子有慶意外死亡,女兒鳳霞生孩子時死了,這種子嗣的變故給福貴和妻子家珍給了晴天霹靂,最終家珍也病死,留下了孤獨的福貴、女婿和外孫。然而,命運還是如此狠心地留下了福貴一人孤獨地活在世上。這種悲劇一幕接連一幕,但命運并沒有消滅這個家庭,這個家庭還是努力地去繼續活著。
為什要去活著?活著就有了生命。個人有個人的生命,家庭有家庭的生命。有慶死了,鳳霞死了,沉重的打擊下福貴和妻子為什么沒有結束生命?人死了,家還存在,家還要繼續活著,即便死亡了,死亡的靈魂不能無家可歸啊,于是死后他們埋在了一起,還是一個家。也許還有些許其他因素,在當時的環境下,生命其實是一個很賤的東西,戰亂、饑餓、運動隨時都在死人,這雖然給人們造成了一種對于死亡的恐懼感,但這種感覺是他人的死給來的,并非自己給自己的。其實,環境也同時給人帶來了一種對生命、尊嚴的淡忘和麻木,他們忘記了自己還有生命,忘記了自己有靈魂,也就忘記了去掙扎心靈上的東西,于是能夠和別人一個模式地去活著,不足為奇,這種感覺是自己給自己的。
雖然福貴不會去問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但福貴只是毫無察覺的以自己的方
式,在自己的時代和地點上去回答了這個活著的問題,福貴去活著那是福貴自己對生命意義的.解答。對于人來說,活著,是一個多么包羅萬象,變化多端,高深叵測名稱。時代的命運往往會強制的加載在每一個人的身上,我們常說時代變了,人變了,然而又是每一個人們共同創造了時代的命運。這種自因自果的,復雜多變的命運的幾乎是我們不能企及的事情。活著雖如此復雜,我們還得以自己的方式去簡單地活著,以我們自己的方式,用我們的腳,走完人生的路。
活著的意義就在于去活著。一切思想上的活著其實不過是思想實驗。只有去活著才有生命,才能給生命賦予意義。總之,去活著,作為一個生命的詮釋者,賦予生命意義。
活著讀后感12
匹夫不可奪生之意志也
我沉浸于一個奇妙的世界里,在這個世界,我緊緊的跟著一名男子,看著他放縱無賴,敗光家產;看著他遭受苦難,浪子回頭;看著他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最后又看著他與一頭老牛一起在生命暮年中相伴而活……
這個男子,名為福貴。
從書本世界中醒來,才發現自己的眼淚早已落至頁面,浸濕了紙張。我的心軟的一塌糊涂,可背后卻又不經發冷。坐著的平等描寫實在太過真實,而我也經不住內心的蠢動,在恐懼和好奇中,探尋著書中故事。
我認為富貴生活的很累,他輸光家產后父死,妻離。終是開始下田去干農活——不然他活不下去了。一人種五畝田,想想都辛苦,何況這人先前還是個養尊處優的公子哥。我本以為他是堅持不了的,可他的心卻又踏實了下來,慢慢適應了這種生活。正如他娘說的,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人就是這種情緒化的動物,活得高興了,再累又有什么?
福貴的人生是苦是慘,可里面也有著無數細小的'溫情存在,正是因為這些溫暖,才讓他眷戀這個世界,不想放棄活著的希望。他之前活著,是為了養家糊口,他之后活著,是因為只有活著才能擁有足夠的時間回憶往事,那些辛苦的和快樂的事。
那么,我們為什么要活著呢?為了學習,為了陪伴對自己重要的人,為了享受這世間的美好,還是為了承擔自己身上的責任,為了報效給我們提供保護的祖國?我心中的答案還有些模糊。但未來的路還很長,我相信,我總有一天會明白自己活著的意義。
福貴活了很久了,他醒悟后一直掙扎著活著。戰爭,改革,饑荒他都經歷過了,他把他的親人,所有的親人都親手埋在了地下,可是他還是沒有死。其實人一死很容易,可不死也是容易的。福貴說過,一個人命在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我認為,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是可以的。一個人要是真正的不想死,那就怎么也死不了。
人求生的意志是強大的,有人說,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這看似平常的東西,卻少有人真正擁有。
舉個例子吧。身患絕癥的病人有兩種,一種是積極向上,配合治療的。這種人對人世還有眷戀和希望,往往會得到好的治療結果。另一種人怨天憂人,自怨自哀,最后竟郁郁而終,而并非因病死亡。難道說這種人就沒有求生的意志嗎?難道他就不想活嗎?不!不是這樣的。我覺得想活并不等于擁有求生的意志,擁有求生的意志,你就可以抵制身心上的痛苦折磨,而如果只是想活著卻不能忍受苦難,也終將死去。書中的春生就是這樣,他答應了福貴要活著,可卻忍受不了嚴刑吊打之苦,最終上吊而死。
縱然人生不可避免苦難,但生命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我們不應該被挫折戰勝,所該做的,應是好好呵護生命中的美好,活在當下,努力去活。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吾曰:“匹夫不可奪生之意志也。”
活著讀后感13
活著,怎么樣地活?為什么而活?這樣的問題,只有我在無聊的時候,才會突然從腦子里蹦出來。可是以我的資質,實在是想不透,想不明這么高深的問題。其實人的出生就很了不起,因為那是一個從億萬個同類中脫引而出的精子與卵子結合的結果。允許我用從這么微觀的角度去分析這個出生的問題,我只是想說明,既然人的出生那么地不易,為什么不好好地活著呢?
在很早的時候,朋友就曾推薦我去看老謀子的電影——《活著》。那段期間,我一直很排斥悲傷色彩的電影,所以一直沒看。這次,我是很匆忙地看完了余華的《活著》。整篇小說給人的感覺就是淡淡的,沒有華麗的辭藻,每一個字眼都顯得那么樸實,真摯。富貴這不尋常的一生,余華用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說,而這敘說的語氣也是平靜的。
富貴的人生,真的是充滿了傳奇色彩,人世間最最凄慘的事情他都遇上了。從他敗家,爹娘死后,再到失去兒子,失去妻子,失去女兒,失去女婿,失去外孫,他的一生都在失去至親。好在到最后,還有一頭老牛陪著他。作者在描寫余華的親人去世的方式的`時候,我覺得頗感荒謬。有慶是抽血過度死的,二喜是被水泥石夾扁的,古根則是吃豆子噎死的。我想這樣的事情放在當時的背景中,是合情合理的,這也是作者用意之深的地方。在看這篇小說的時候,我能隱隱約約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種種悲哀。從煉鋼這一片段,可以凸顯出,人們的無知。可見作者對當時的社會也是批判的。
每當福貴的日子過得稍微好一點時候,他家的誰誰又去世了,而且死的方式總是那么的突兀。可是福貴沒有一次次的倒下,最后的結局是買了一頭牛和自己相依為伴。可能有些人真的是會找根繩子上吊算了。福貴沒有這么做,他仍然選擇活下去。他對生活還有期盼嗎?他的內心是如此的強大,在古根死后,他還安慰自己,說家里人全是自己送走的,這樣很踏實。福貴的有一句話我很印象深刻,他說:“做人還是平常點好,掙這個掙那個,掙來掙去賠了自己的命。”他是拿自己跟龍兒和春生做筆記了,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命,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當代人也常常說,身體是1,其他的都是0。沒有這個1,有再多的0也還是0。活著才是硬道理!就像余華作者自己說的那樣,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在這個紙醉金迷的社會里,人們越來越追求物質,為了錢,為了名,為了利而活,當他們得到這些東西的時候,該為什么而活呢?
活著,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卻包含這一種對生命的負責。當我們從競爭中得到生命的那刻起,就已經是一種生命。只有活著,你才可以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你才可以回顧昨天展望明天,你才可以感受親情、友情、愛情的溫暖。像福貴那樣,到了年老的時候,可以靜靜地跟旁人講述自己的過去點滴,自己的人生收獲。
其實,活著就是一種幸福,所以還是樂活樂活吧。
活著讀后感14
閻真教授的新書《活著之上》一經出版即獲得首屆路遙文學獎,并入選了“中國好書榜”。讀了之后,對當今知識分子的窘境深以為然。
市場經濟帶來繁榮的同時,也打開了欲望的“潘多拉盒子”。李白、陶淵明、曹雪芹那種清高,在今天倍受打擊。小說《活著之上》幾乎是一部現代知識分子的成長史。他們內心不服,不肯和世俗的腐化同流合污,但現實生活告訴他們,就是限于內心一點點的堅守也是非常難的,哪里還真正清高得起來?
為了配得上自己十幾年的寒窗苦讀,聶志遠不得不去爭,發論文要爭,提職稱要爭…,對清高的'人,爭像就夠難看了,更多的無奈是爭得的這些東西,在現實生活中依舊不能“變現”。
不是沒有容易掙的錢(比如給私企老板寫傳記),但往往與良知相背。掛著博士、教授的頭銜,還別說社會和親戚有怎樣的期許,就是老婆也無法接受現實的清貧。溫飽當然無憂,可鄙視鏈上,還有房子呢?車子呢?…
聶志遠在奮斗的路上,先是差點丟了漂亮女友,被逼的結果,他反倒拿下了博士學位,算是過了丈母娘這一關。接著又為了房子和老婆的編制,他老婆被迫打掉了他倆的第一胎。這讓他覺得活得很沒尊嚴,可老婆的要求并不過分,她僅僅是想給自己的寶寶一個窩,這讓他覺得自己很沒用。
知識分子總幻想追求一種純粹的東西,比如學術、藝術、專業,追求高尚就得相信“普世價值”的存在,相信原則、底線的存在。曹雪芹、李白、陶淵明等就都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氣質。
可現實中,特別是市場化推動經濟大發展的時期,鄉土社會的人情傳統與金錢為王的拜金風尚相結合,生出了一種怪胎,總是想占便宜、走捷徑。
中國鄉土文化中法制觀念相當薄弱,鉆規則的空子,人情和欲望總能達成。評獎、升職、發論文、爭項目…,哪哪都需要拉關系,走門路,聶志遠在無數次碰壁后,依舊放不下身段。
其實,即便在大學,妥協的人也是多數。他們也為自己找到了根據,那就是“相對主義”,相對主義否認普世價值,否認道德原則。作為為人師表的教師,原則在口頭上還是要講的,可現實中,自己也需要適應當時環境狀況,與群體的共識保持一致,別人拉低下線,自己“端著”,那只能算無能。知行合一就這樣一分為二了,說是說,做是做。
聶志遠總記得西山腳下,那位教授給他講的曹雪芹生平。那份感動還在血液中流動,可他還是無數次被動搖,人性沒那么堅強,但他還是守住了最后的底線。不僅為自己,學生班干部選舉、出國名額、招工等等,都需要公正。
大學曾被看做一種“神圣殿堂”,如今全變了。善于鉆營的夢天書是他的同學,成績不如他,可他一路平步青云,博士、副教授、教授…副校長,每一步都走在了聶志遠的前面。
聶志遠再次回到西山去找曹雪芹故居,村子不在了,就是礙事的那棵老樹也被開發商用了藥。他在北風的呼嘯聲中,失去了方向…。
閻真教授的這部小說離他自己的生活最近,我也因此推斷它比《滄浪之水》更真切。“相對主義”是毒藥,它讓你放棄一切原則,它根本不承認底線這回事,一切都是計算,有得失,無正誤。什么才能讓一個人還配得上是知識分子呢?就是那份拒絕“相對主義”的堅守。
活著讀后感15
我總以為一個人與一本書的邂逅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緣分,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卻是一個個活生生的靈魂,這些靈魂閃耀著,藏在書本里熠熠生輝,等待著人們去發現他們。
《活著》就是這樣一本有生命的書。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得死寂的生命卻已深深地映在我身上。我深深記得初讀《活著》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種隱秘的期待呼喚著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后。
在我看來余華是冷漠無情的,他為什么要讓那么善良的妻子,那么聰明伶俐的兒子乃至更多人相繼離福貴遠去。福貴失去了太多的親人,最讓人心痛的應該就是福貴的兒子有慶吧,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有慶對生活充滿無限的向往和希冀,即使貧苦艱難的生活,即使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么地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他愛他的兩只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面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衷心地笑了,因為我似乎看見了有慶的希望。可是令我無法接受的是有慶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于血型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逼著去獻血,他竟因為抽血過多而死亡。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后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作福貴的老牛。
一個時代的兵荒馬亂總是會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福貴是不幸的大部分的中國人在那個時代的縮影。它本身就有一種泥糊不上墻的混沌,卻要他經歷層出不窮的逃亡和失去,一次次為了活著而失去了自己的底線。他好像在一路奔跑中只有一個欲望,那就是活著!看著他過著豬狗般的逃難生活,不顧一切地要跑,要回家啊,他的形象讓人看起來可笑,又可悲。最后他經歷了一切終于活了下來,回了家,親人們卻一個個離他而去了,最后還是他自己一個人,茍延殘喘地過,活得沒有人樣。但那又如何?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延續萬年,就是因為有人咬著牙也能挺過來,再活個幾十年的生命的強大。生命的不息,在于就算生命如此脆弱,如此飽經滄桑,也要承受著!即使到最后,無親無故,生命回到最初的個體,也要在田野里含著麥秸,帶著打不倒的意志,活下來!
因為遠離那些動蕩的年月,因為并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戰栗。全書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更多難以承受的苦痛,我們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或許就是生命的力量,這或許就是活著的呼喚。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并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愿我能帶著平靜的微笑向世界道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說聲再見。
【活著讀后感】相關文章:
像“活著”一樣活著02-22
活著的作文09-12
活著的經典句子03-02
《活著》心得04-14
活著的作文12-20
活著的滋味03-07
活著優秀作文03-07
活著的意義作文09-22
關于活著的作文08-21
活著的支點作文07-27